训诂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

训诂学考试资料训诂学复习重点A.概论部分:第一讲1、训诂产生的原因。

①时代有古今②地方有南北③文词有雅俗※ 2、训、诂概念及“训”和“诂”连言的含义。

①“训”先秦时已经多见使用,《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以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在篇名后加上“训”字②“诂”字始用于汉代,“诂”也可以做“故”,指古语、名词。

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

“故”和“诂”是古今字。

③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时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作出的解释。

3、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的关系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

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

2)与文字学的关系。

根据字形推求字义、词义。

3)与音韵学的关系。

①识假借②因声求义;语音不断发展变化③探义根,明孳乳。

4)与语法学的关系①明语词;②识辞例(即构词法、词法、句法)。

词的具体义是由语言环境和语法决定的。

5)与修辞学的关系训诂既要讲明文意,必然要涉及各种修辞手段,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词面的意义,从词的含义和潜在意识挖掘文意。

6)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和古典文献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典文献学包括的面很广,而和训诂学关系比较大的,有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和辨伪、辑佚等。

7)训诂学和校勘学古籍多讹误,只有建立在文字准确无误基础之上训诂才是可信的,这就需要进行校勘;而校勘古籍又需要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故训诂学和校勘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8)训诂与语文(古文)教学第二讲1、训诂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等内容※③阐明语法——串通句意时,注意确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暗示语法结构。

训诂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复习资料

训诂复习资料

训诂复习资料训诂复习资料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训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对古代文献进行解读和研究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训诂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古代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子集、集部等,其中经典是最重要的一类文献。

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这些文献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训诂的基本方法1. 语义分析: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找出其本义和引申义,从而理解文献中的意思。

2. 语法分析:通过对句子结构、词类、词序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3. 文字考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进行考证,找出其中的错误和变异,从而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推理分析:通过对文献中的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三、训诂的难点与应对方法1. 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法、词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其内涵。

2. 古代文献中存在着许多生僻的字词和句式,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记忆,才能熟悉并理解其含义。

3.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错误和变异较多,需要通过文字考证的方法,恢复原文的正确形态。

4. 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常常含有一定的隐晦性和多义性,需要通过推理分析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涵。

在面对这些难点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方法:1. 多读经典:通过多读经典,熟悉古代文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特点,培养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

2. 多做习题:通过做一些训诂的习题,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古代文献的敏感度。

3. 参考训诂学资料:参考一些训诂学的资料,了解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

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

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训诂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意义、用法及其演变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训诂学复习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选择题1. 训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文字学B. 音韵学C. 古代文献中的词语D. 语法结构答案:C2. 下列哪个词属于训诂学研究范畴?A. 现代汉语B. 古汉语C. 英语D. 拉丁语答案:B3. 训诂学研究的词语演变包括哪些方面?A. 词义的扩展B. 词义的缩小C. 词义的转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4. 训诂学中的“训”指的是________,而“诂”指的是________。

答案:解释词语的意义;解释词语的用法5. 训诂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

答案:理解古代文献,恢复词语的原意三、简答题6. 简述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训诂学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我们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提供历史依据;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7. 举例说明训诂学中“词义的扩展”和“词义的缩小”。

答案:词义的扩展:例如“江”字,原指长江,后来泛指所有河流。

词义的缩小:例如“菜”字,原指所有植物,后来专指可食用的植物。

四、论述题8. 论述训诂学在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案:训诂学在古籍整理和注释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首先,训诂学能够帮助学者准确理解古籍中的词语含义,避免误解;其次,训诂学研究可以揭示词语的演变过程,为古籍的注释提供历史背景;最后,训诂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五、案例分析题9. 请分析《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训诂学意义。

答案: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的原始含义,即学习并实践;“时习之”指的是经常复习和实践;“不亦说乎”则表达了学习并实践后的愉悦感。

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

训诂学期末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汉字的学习中,训诂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本文将从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训诂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训诂学是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是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文字。

在古代,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对于有效沟通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训诂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义理和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供理论依据。

二、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字义的辨析、音韵的考证和文献的整理等。

字义辨析是训诂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文字的用法和语境进行分析,准确理解文字的具体含义。

音韵考证是训诂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通过对文字的音韵演变和变异进行研究,揭示文字在声音上的演变规律。

文献整理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揭示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学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文字的翻译和解释,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训诂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首先,训诂学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文字,提高语文水平。

其次,在文化传媒领域,训诂学可以为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提供理论指导,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此外,在文化产业中,训诂学可以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结起来,训诂学作为研究汉字发音、义理和用法的学科,在汉字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的定义和目标、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希望本文的资料能够对大家进行训诂学的复习和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你有兴趣和需求,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的教材和参考文献,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训诂学水平。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 .形训2 .互训3 .犹4 .读日5 .当为6 .异言7 .道形貌8 .注释工作9 .纂集工作10 .考证工作二、填空题1 .( )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 .( ),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

3 .( ),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具体说来,应注意 如下三点:一日务平实,忌好奇;二日重证据,戒臆断;三日宁阙疑,勿强解。

4 .( ):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 前面。

5 .( )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 一百卷。

6 .( )、( ),世称( ),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 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 .读破又( ),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1 .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2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 .察笃天隐,孤寡存只。

(4 .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

( )从,随着。

5 .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

( )隈:躲在。

四、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1 .郝懿行2 .刘熙3 .张揖4 .颜师古 训诂学复习资料)微闻:略略听到。

)保:依恃,凭仗。

)笃,察5.郭璞6.服虔7.邢曷8.桂馥五、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1.周礼正义2.方言3.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训诂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本)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1..2.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4.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当作”。

6.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7.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8.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训诂学集锦

训诂学集锦

《训诂学》复习资料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12、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13、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14、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15、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16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17、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18、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19、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20、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21、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

训诂学复习整理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训诂学复习资料(整理)
通过上述 分析可 知,语 言的古 今方俗 变化决 定了训 诂的需 要,是 训诂所 缘起的 直接原 因。孔 子的“ 正名”诸子 的名字研 究“ 名”与“ 实”的关系 ,研究释 名的方 法,促使了 语言理 论的产 生,极大地 推动了 训诂的 发展 ,当是 训 诂产生的重要间接原因。
五 、 训 诂 学 与语 言学 是什么 样的关 系? 洪诚先生 说 :“训 诂学是 为阅 读古代 书面语 服务的 一门 学科。 阅读古 书, 必须综 合运用 文字 、词汇 、语音 、语 法、修辞 、逻 辑、篇 章结构 等知识 ,因 此训诂 学与研 究汉语 的文字 词汇 、语音 语法、修辞等 各门学 科均有 密切的 关
有翻译则 能使 别国如 乡邻, 有训 诂则能 使古今 如旦 暮,所 谓通之 也,训 诂之 功大矣 哉!
Hale Waihona Puke 刘师培《 中国 文学教 科书》 第三 十二课 :“ 言语之 迁变 有数端 ,有随 时代 而殊者 ,„„ 若欲 通古言 ,必须 以今 语释古语 ,有随 方俗而 殊者,若欲通 方言,必须以 雅言释 方言;通俗之 文与文 言之文 有别,则书籍 所用之 文又必 以 通俗之文解之。”
张永言《 训诂 学简论 》:“ 按照近 代科学 系统 来说, 训诂学 可以 说是语 言学(philology) 的一个部分 ,是主 要从 语文的角 度研 究古代 文献的 一门 学科。 它跟语 文学 的各个 部门(如 文字学 、校勘 学) 和语 言学(Linguistics) 的各个 分科( 如词汇 学、音 韵学、 语法学 、修辞 学)以及其 他一些 人文 科学(如历 史学、 考古学 、民族 学) 都有密 切的联 系。 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 年,20 页)同时,训诂 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 发展。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复习资料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是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是学者们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基础,因此训诂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一些常用的训诂学方法。

一、训诂学的基本概念训诂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语言、文字、词义、句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还原文献的原貌,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义。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程训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研究。

最早的训诂学方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和《公羊传》。

这些传注是对《春秋》的注释和解释,对后世的经典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训诂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三、常用的训诂学方法1. 字义研究:字义研究是训诂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解释和比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中的字词。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训诂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可以揭示文献中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帮助读者理解文献的意义。

3. 文字考证:文字考证是训诂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主要研究文献的版本和流传情况。

通过对文献的比较和整理,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避免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4. 注释编撰:注释编撰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研究如何对文献进行注释和解释。

通过对文献的细致研究和理解,可以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注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意义。

四、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文献的意义,避免对文献的误解和曲解。

其次,它可以揭示文献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最后,它可以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推动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发展。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云师大成人教育《训诂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训诂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C)A、《尔雅》B、《经传释词》C、《经典释文》D、《释名》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A)A、疏B、笺C、音义D、释文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B)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B)A、之言B、当为C、读若D、析言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D)A、东汉B、唐代C、宋代D、清代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D)A、读若B、谓C、如字 D析言7、“盗,逃也”。

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直训C、义界D、推因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

”句中“薄”的读音是(D)A、báB、bàC、báoD、pā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DA、互训B、推因C、摹写D、义界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清规”指(A)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B、满清规矩C、清真规矩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A)A、庄严B、庄重C、严肃D、威严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

句中“仁频”来自(C)A、朝鲜语B、日语C、爪哇语D、马来西亚语13、下列著作郭璞作注的是(B)A、《诗经》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A)A、《周易正义》B、《论语正义》C、《孝经正义》D、《尔雅正义》15、《孟子正义》的著者是(D)A、陈奂B、马瑞尘C、刘宝楠D、焦循二、多项选择题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ABCD)A、通论B、驸经C、绪论D、略例E、概说2、训诂的方法包括ACDEA、据文证义B、依境别义C、因声求义D、以形索义E、析词审义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AB)A、李善注B、五臣注C、郭璞注D、范宁注E、孔颖达注4、古书中,用来进行声训的术语是(AC)A、之为言B、之谓C、之言 D谓之 E、谓5、词义的褒贬变化的原因是(BC)A、文化传承B、社会因素C、语言因素D、个人因素E、历史解读三、填空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重点资料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填空单选题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2.“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才,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人前言也。

3.《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4.古代注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5.古代辞书式训诂实践成果是,《尔雅》。

6.黄侃对“训诂”的总称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7.训诂学的核心是解释字词。

8.解释语义的专著分为三类:①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②专释一书语义的。

如《毛诗传义类》或《毛雅》③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经传释词》《方言》。

9.音义兼注的专著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0.《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11.《十三经注疏》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2.萧统的《文选》在唐代的注本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13.关于注音,早期一般用直音法,反切注音。

14.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15.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16.凡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使用的术语是当为(当作)17.使用之言(之为言)这个术语时,表示的是声训。

18.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与区别的术语是浑言、析言。

19.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的术语是辞(词)。

20.《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指虚词。

21.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22.下列著作属于俞樾的是《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

23.《读书杂志(记)》作者王念孙。

24.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25.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26.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P1)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

(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

(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

(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

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

(P17)第三章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

(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

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P58)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據典宝。

(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式、条例,解释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3.训诂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驸经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其中,以注疏和专著为主。

4.疏:兼取疏通与疏记的意思。

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

音义本以释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6.章句: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二、其他1.注疏的内容(P44~60)(出一段古注疏的文字,要求说出分别是哪种或哪些注疏内容)( 1 .)解释词义( 2 .)串讲文意( 3 .)分析句读( 4 .)校勘文字( 5 .)阐述语法( 6 .)说明修辞手段( 7 .)诠解成语典故( 8 .)考证古音古义( 9 .)叙事考史(10.)记述山川(11.)发凡起例(12.)释义和叙事2.记住随文释义的注疏每一种最著名的著作(P34~43)例如:传,《毛诗故训传》;解,《春秋公羊解诂》何林,《春秋谷梁传集解》范宁;校:《战国策校注》【宋】鲍彪;音义:《经典释文》陆德明(所包含的意义)3.单释语义的专著,根据释义对象又分为几类?并结合后面的知识,记住相关著作的作者。

分为5类。

(1.)总释群书语义的:《尔雅》(秦汉之间的人所作)、《小尔雅》(无撰人名氏)、《释名》【汗】刘熙+刘珍、《广雅》【魏】张揖、《广雅疏证》【清】王念孙、《拾雅》【清】夏味堂、《比雅》【清洪亮吉】、《经籍纂诂》【清】阮元、《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转语》【清】戴震、《文始》(章炳麟)、《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清】俞樾(2.)只释一书语义的:《毛诗传义类》【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3.)解释部分词语的:《通俗文》、《训俗文字略》【北齐】颜之推、《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瞿灏、《常用字训》【晋】殷仲堪、《难字》+《错误字》【魏】张揖、《杂字解故》【魏】周氏、《异字》【梁】朱育、《雅》【宋】陆佃、《尔雅翼》【宋】罗愿、《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石药尔雅》【唐】梅彪、《本草尔雅》【北宋】、《骈雅》【明】朱谋玮、《叠雅》【清】史梦兰、《别雅》【清】吴玉搢、《辞通》(近人朱起凤)、《果裸转语记》【清】程瑶田、《释大》【清】王念孙、《语助》【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词诠》(杨树达)、《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文言虚字》(吕叔湘)、《虚词历时词典》(何金松)(4.)解释方言的:《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章炳麟、《蜀方言》、《吴下方言考》【清】胡文英(5.)解释少数民族语言或外国语言的:《羌尔雅》+《番尔雅》(已亡佚)、《佛尔雅》【清】周春4.《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四部书的基本情况(1.)《尔雅》传说为周公或孔子及其门人所为作,后经考证,是秦汉之间的人编成的。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参考资料

训诂学复习整理一、训诂学简介阅读书目:杨伯峻:《论语译注》许慎:《说文解字》陆宗达:《训诂简论》张永言:《训诂学简论》郭在贻:《训诂学》许威汉:《训诂学导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鲁迅1934年12月20日《致杨霁云》的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胡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

”这句话里的“齐天太圣”,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注释为“原作‘齐天大圣’,即孙悟空。

”这个注释有无问题?查看鲁迅手稿,本来就是写作“齐天太圣”,注释者所谓“原作”的说法,并无依据。

“太”和“大”是今字和古字的关系,“太”后来表示“大之极”“尊于大”,鲁迅这里是戏称“齐天太圣”,表示比“齐天大圣”还大,大到真的能翻出如来掌心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究,“太庙”“太上皇”“太学”“太子”“太孙”“太叔”“太弟”……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全

贰练习题学号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或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始盛于汉,极盛于__清代____;训诂之为学是由__《尔雅》____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___黄侃_____。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诗故训传_______》;“训诂”复语在__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_______解释具体义_____________;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_犹___”;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__所以___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___声训_____。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___声训_____,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___直训(语词式)_____。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___训诂_____;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__________论其法式,明其义例__________,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_鼻、足、到…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___倒文____;《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___对文____;《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变文_____;《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____变文____;《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___复文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贰练习题姓名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 成绩一、填空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叫做—汉学_或_ 朴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分支学科。

2、训诂发生于先秦,始盛于汉,极盛于—清代_____ ;训诂之为学是由—《尔雅》_________ 建立的,而第一个提出“训诂学”这一名称的学者则是—黄侃________ 。

3、作为术语,“训”、“诂”二字单称最早见于____《尔雅》____________ 一书;而二字连言则最早见于《毛传》一书,此书的全称是《__________ 诗故训传 ________ 》;“训诂”复语在—汉__代已经用得很普遍。

4、“谓”这一术语的基本作用是 _________ 解释具体义 ________________ ;段玉裁认为用来“义隔而通之”的术语是“—犹―”;标志被释词属于名词的术语是所以_”;“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的作用是—声训___________ 。

5、《说文》:“天,颠也。

”这一训释,从训诂构成看,属于—声训 _______ ,而从训释方式看,则属于—直训(语词式)____________ 。

6、训诂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训诂________ ;而训诂学的任务,按黄侃的话说,是“ _________ 论其法式,明其义例 ______________ ,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7、“自”、“止”、“之”、“孔”、“各”、“天”、“朱”、“武”、“叔”、“特”等十字的本义分别是_鼻、足、至卜•去、囟门、来到、头(首、)、树桩、征伐、拾取、牛父(公牛)。

8、《墨子》“野于饮食”,《左传》“室于怒而市于色”,这两个语句的辞例是—倒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辞例是―对文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变文____________ ;《论语•乡党》“迅雷风烈必变”,《淮南子•主术训》“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这两处语句的辞例是 ___________ 变文_____ ;《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史记•仓公列传》“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这三处语句的辞例是—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____ 《尔雅》 ____ 、《说文》、《方言》、___《释名》_______ 是成书于两汉的四大辞书,其中《方言》的全名是《____________ 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________ 》,著者是—扬雄______ 。

10、“三礼注”的著者是东汉的大训诂家—郑玄_;所谓“《史记》三家注”是指__ 裴骃的《史记集解》、张守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正义 ______ 》和司马贞的《 ______ 史记索隐》;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李善的《文选注》、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释玄应和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等,都是重要的训诂著作;所谓“段王之学”的“段王”是指________ 段玉裁 _王念孙_______________ ,所谓“王氏四种”是指________ 《广雅疏证》________ 、《读书杂志》、______ 《经义述闻》 _______ 、《经传释词》这四部书;清代训诂大家很多,如着有《____________ 古书疑义举例(或“群经平议”或“诸子平议”)__________ 》的俞樾、着有《____________ 》和《墨子间诂》的—孙诒让__________ 。

二、名词解释1.训诂: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解故”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籍。

122“训”、“诂”、“训诂”的字面意义和字面形式字面意义就是普通的词汇意义,概念、术语意义通常都是由词汇意义经过专门化、单纯化而形成的,所以了解相应的词汇意义是理解概念涵义的基础。

古人的上述解说,《尔雅》、《说文》讲的都是字面意义。

“训”,《尔雅》解释为“道”,应该读为“导”,就是《说文》的“说教”。

“说教”,段玉裁注解为“说释而教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解释并且传授给别人。

“诂”,《说文》解释为“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语、古代汉语。

“训诂”,根据《尔雅》、《说文》,的解释,“训”和“诂”组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解释古语。

这和术语的涵义已经很接近了。

因此,孔颖达、段玉裁、陈澧都是由解释字面意义进而阐述概念涵义的。

“训诂”的字面形式,也就是写法、组合、次序,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形成过程。

最初是单称分说的,始见于《尔雅》的篇名“释诂”、“释训”。

组合为复语,最早见于《毛传》,全称是“诗故训传”,“诂”写作“故”,而且还与“传”并列使用。

《尔雅》草创于战国末、定于汉初,《毛传》是西汉初的著作,大约到西汉末,出现了“训诂”这个字面形式1。

这个过程大约历经100年。

就是“训诂”出现之后,学者们也时常使用之前的形式,上述马瑞辰的解说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

123今人的定义1如扬雄《答刘歆书》:“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有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又如《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上引古人的解说,是后人认识“训诂”涵义的基础,尤其是郭璞和陈澧的论说,指出训诂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的时空特点即时代性和地域性,为后人定义“训诂”提供了基本依据。

下面是今人对于“训诂”的一些定义:这种工作一一顺释故言的工作便叫作“训诂”或“训诂”。

2训诂的任务是解释语言。

3 4 5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叫做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解读古书的词句。

6在古、今人的这些论述中,黄侃的定义,居于古今,承前启后:既深得《尔雅》、《方言》的精髓,继承郭璞、陈澧等观点的精华,融通古人精神,确定了训诂的基本内容;又具有发展的前瞻性,特别提示了用来解释语言的“语言”即训诂语言这一新元素,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

现在,我们把以黄侃为代表的古人、今人的有关论述概括为一个定义:训诂就是用今语解释古语、用通语解释方言。

124 我们的定义上面这个定义是训诂学迄今为止的理论结晶,但是并不是终结,关于“训诂”定义的理论探讨,看来还有拓展的空间。

因为有不少训诂材料的事实,用这个定义解释不了。

比如:例1《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

”例2《释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

”例3《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疏不熟为馑。

”例4《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例5《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

”2齐佩瑢《训诂学概论》第6页,中华书局,1984。

3洪诚《训诂学》第4页,江苏古籍岀版社,1984。

4陆宗达《训诂简论》第2页,北京出版社,1980.5郭在贻《训诂学》第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赵振铎《训诂学纲要》第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例6《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例7《诗墉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

”例8《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章句:"美人谓怀王也。

”例9《说文•玉部》:"珣,读若宣。

”例10《〈礼记•明堂位》:“天子皋门。

”郑玄注:“皋之言高也。

”例U《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例12《诗•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郑玄笺:“毋,禁辞。

”这些例子都不是用今语释古语或用通语释方言的:例1、2是推求语源的,例3、4是辨析同义词的,例5、6是界定词义的,例7、8是讲解词的言语义的,例9、10是指出本字的,例11、12是指明虚词的。

显然,已有的定义还不能概括训诂的全部内容,而定义中“解释” 一词的概括度也不够。

有的学者可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郭在贻定义里“疏通”两个字,不是不经意的,可能是想弥补“解释”的概括度;陆宗达用“扫除…障碍”来表示,用意在回避“解释”这个字眼。

不过靠弥补、回避可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恐怕还得在问题的根本上作探讨。

这个根本就是定义与事物的关系。

事实上,任何一个定义都只能揭示相应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特点,换言之,同一事物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止一个的定义的。

“训诂”这一事物也是如此。

已有的“训诂”定义是从语言的时空性角度对训诂内容进行描写的,而语言除了时空性,还有其它特性,比如形、音、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语言的时空性往往是通过形、音、义关系曲折而隐蔽地表现出来的,所以训诂也往往着眼于揭示形、音、义关系的曲折性和隐蔽性,上述12个例子,总的来说,就是揭示形、音、义的种种关系的。

从这个角度,我们把“训诂”定义为:表述古代汉语的形、音、义关系。

如果说已有定义是一个描写性定义,那么我们这个定义可以叫做解释性定义。

我们认为,这两个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训诂”的内涵,各有各的价值,它们应该共存互补,而不是互相否定。

实际上,还可以从训诂语言的角度考察“训诂”,将“训诂”定义为“用元语言表述对象语言”,这将在《训诂的语言》一章讨论。

由于这个定义与已有定义有很大不同,特作以下说明:(一)定义里用“表述”,而不用“解释”,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训诂都以解释为目的。

比如刘熙《释名》:“日,实也。

” “日”本来很好懂,刘熙这么一说,反而不好懂了,所以刘熙这一条训诂的目的显然不是“解释”。

《说文》一书这样的例子也俯拾皆是,如上举例1 “木,冒也”这样的训诂,如果被看作解释,那是有问题的。

蒋善国批评许慎说:“以冒训木,已犯了声训的附会,后世经传里面,大约没有把’木’训为’冒’的吧!” 7其实推源并非“解释”,孙雍长说得很好,声训(推源)“不是为了解释词的所指义” 。

8实际上使用“表述”并不是我们的创造,而是王宁首先使用的,她说:“训释是对词义的表述。

” 9我们认为“表述”一词很赅备,既能包括“解释”,又能包括“解释”以外的内容,是很合适的训诂定义的理论语言。

(二)我们在定义里用“古代汉语”作限定,是因为:首先,训诂属于语言学范围,毛、郑以来的传注,有许多不属于语言学范围的内容,我们认为不应列在训诂学研究对象里面;其次,训诂属于古代而非现代的汉语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