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浙教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第二课时平面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初步认识虚像的含义,能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

(2)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反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练习作图,加深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协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教学过程知识点平面镜和球面镜【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9~7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成。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左右相反、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即物体和像关于镜面对称,因此可以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3.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做球面镜。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

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利用凹面镜可以聚光,如用凹面镜制成太阳灶。

【教师点拨】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在虚像的位置上并没有真实的光线,这就是它与实像的区别: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跟进训练】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物体与像的连线垂直于镜面C.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D.把物体移近平面镜时,它的像会远离平面镜2.当某同学从远处走向一面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及像与人的距离的变化是(D) A.像变大,人与像的距离变大B.像变大,人与像的距离变小C.像的大小不变,人与像的距离不变D.像的大小不变,人与像的距离变小3.作图题:在图中画出△ABC在平面镜中的像△A′B′C′。

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5 光的反射和折射(2)

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_2-5 光的反射和折射(2)

2.5光的反射和折射(二)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2块)、凹镜、凸镜。

2.学具: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带、小平面镜、刻度尺。

【设计说明】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通过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模拟平面镜成像从而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概念,并得出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特点。

其次再小组合作设计“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把潜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后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对于光污染的危害,主要利用学生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结合多媒体,进行讨论问答,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与讨论、探究活动与自主实验、练习巩固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忆一下上节课讲到的光的反射定律有哪些内容?二、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湖光山色”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么美的景象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1.认识平面镜: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当平面镜?2.感受平面镜成像:(1)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

发现所成的像与自己有什么异同?(2)分析课本上的半圆实验。

(3)同桌两人之间进行平面镜成像的游戏:其中一位先当人,另一位做像,由人来发布号令依次完成举右手、举左手、往后仰。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浙教版.doc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浙教版.doc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2学情分析: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学时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学时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的反射和折射(2)一、复习提问: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中,为什么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能否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在穿衣镜里,甲能从镜中看到乙,与此同时,乙能不能从镜中看到甲?为什么?二、新课教学: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等)问:哪些物体和平面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平静的水面、光亮的地板等)师:在这些平面镜中,生活中的镜子用的最多,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习惯。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2

1.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分类。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理解光路可逆。

学会用光的反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漫反射实验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演示)点亮手电筒。

看到手电筒的光和看到屏幕有什么不同?——手电筒是光源,它发出的光直线传播,进入眼睛引起视觉。

——屏幕不是光源,光在屏幕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

(小结)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反射的缘故。

(板书课题)当人们在潜水艇里观察海面上的景物时,常用潜望镜;我们平时经常照镜子等等都与光的反射有关,那光的反射有什么特点?二、光的反射现象(演示)1.激光在空气中传播。

2.激光在平面镜反射。

对比前后的光线,发现有什么不同?问题:光不是直线传播吗?第2次光线为什么弯曲?(提示)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概念: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分界面有一部分光要返回原物质继续传播,这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板书一、光的反射现象)解释:1、返回——一定逆着原来的传播方向吗?有没有可能逆着原来的方向传播?当逆着时,在同一条直线,传播方向相同吗?(副板书光线的读法与箭头!)2、一部分——还有光呢?不透明物质:吸收一部分光;透明物质:光进入发生折射。

三、光的反射探究活动(一)提出问题假如有一条光线射到物体上,反射光线是沿任何方向都有可能呢,还是仅存在一个方向?如果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会不会随着改变,还是保持不变。

你认为光的反射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建立假设为了研究问题更直观、形象,我们用沙子和竹筷来模拟光的反射现象。

介绍名词并画图(副板书):“三线两角”1、沙子的表面——反射面MM;2、一根竹筷——入射光线AO;3、入射点O;4、一根竹筷——法线ON(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为引入一条假想的线,实际上并不存在,它经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所以画虚线);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注意不是线与界面的夹角,而是线与法线的夹角);6、另一根竹筷——反射光线OB;7、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2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2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叙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虚像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2、虚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2、虚像的物理意义。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四、教学预设(一、教学引入)展示一面镜子:请学生观察镜子,看看镜子中能看到什么?(二、新课教学)活动一1、请学生举起你的左手,看看镜中的你举起来的手有什么不同。

2、画半个圆,沿着平面镜边放号,你观察到了什么?结果:1、镜中人举起的手是右手2、镜中的半圆像与原来的半圆恰好组成一个整圆。

活动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在桌面上平放一张方格纸,在方格纸中间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两角用橡皮泥粘好,在方格纸上记下玻璃纸的位置。

用橡皮泥做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柱体,在玻璃板前的适当位置先放其中一块橡皮泥,这时从放橡皮泥这边向玻璃板看去,可以看到。

将另一块相同的橡皮泥放到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它以改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向玻璃板里面看去,这时橡皮泥和玻璃板前面那块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橡皮泥的像的位置。

记下橡皮泥的位置。

移开玻璃板后的那块橡皮泥,用一张白纸作屏幕放在玻璃板后已移去橡皮泥的位置,用眼睛从玻璃板后直接观察白纸,看移看白纸上能否出现玻璃板前的橡皮泥。

白纸上橡皮泥,改变它的位置,重复上面的步骤,分别记下此时的橡皮泥的位置。

实验结论: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3.像和物体对镜面的距离相等4.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师:平面镜成像规律可归纳为八字秘诀: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练习:根据要求,请完成下列作图。

(1)用一平面镜将与水平面成30°角的阳光竖直照射到井内,请你在图①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用角度表示)。

2.5光的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2.5光的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板书设计
①光的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入射角等于折射角
②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约为3×10^8m/s
③透镜的原理和应用:
-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发生折射的透明物体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透镜在光学仪器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4)教具模型:使用教具模型如透镜、水槽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光的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奥秘。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系统地阐述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光的折射现象、透镜应用等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问题探讨:针对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
(3)实践操作:利用家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杯、镜子和透镜等,进行简单的光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创意设计:结合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一个光学小实验或制作一个光学模型,展示自己的创意和理解。
(5)分享交流:将阅读体会、实验结果和创意设计等,通过班级群、朋友圈等方式与同学和朋友们进行分享和交流。

2.5光的反射和折射(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2.5光的反射和折射(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光的反射和折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平面镜成像、透镜成像等,让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光学实验现象、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光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提问、答题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 加强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讲解和练习,通过例题、习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定律。
2. 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学概念。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光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 optical illusion 实验,引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定律时,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光学的基本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实验法:进行反射和折射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光学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1课时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1课时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光的反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能说出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知道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明确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通过画图练习,理解和巩固反射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去得到结论或验证定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1)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通过实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并应用反射定律作图。

教学过程知识点光的反射【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7~6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入射点引出的一条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跟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即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光线恰能逆着原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4.平面镜的表面很光滑,射到平面镜表面的阳光会发生镜面反射,白纸的表面凹凸不平,射到白纸表面的阳光会向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教师点拨】1.入射角、反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要把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反射角。

2.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这时入射角为0°,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跟进训练】1.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C)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D.光路的可逆性2.下列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镜面反射看上去总比漫反射亮B.光照到光滑平整的物体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C.形成漫反射的部分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D.玻璃幕墙的“反光”现象就是漫反射形成的3.一条光线入射到一平面镜上,且入射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大小是60°;若入射角减小1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100°。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1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1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叙述光的反射定律,能判断光的反射类型过程与方法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将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三、教学准备课件、激光束、教材图1-41实验装置、四、教学预设(一、教学引入)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提问,有关我们学过的前面四节课的知识。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问:什么是光线?(光线是指光的传播路线,常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二、新课教学)师:前面我们学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光转弯的情景吗?你能说一说?生根据实际来回答。

展示:1、用激光束照射到镜子上,射到镜子的光会是怎样?2、试着移动镜子,你能使光照到房中不同物体上吗?小结:实验表明: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师:光的反射可以用图来表示:实验:如课本23页,图1-4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下列两个问题:1、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所处的位置关系如何?2、两角(入射角、反射角)所处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光的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练习:分析,讲解。

展示光的镜面反射,让学生观察,如下图: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1、反射面是光滑的。

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

也就是说入射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也向一个方向传播我们把刚才看到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用FLASH展示光的漫反射:讨论:1、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的表面,平面镜的另一侧可看到耀眼的光亮,为什么?2、一束太阳光斜射到粗糙的木板表面,则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三、教学小结)(四、课堂反馈)(2)(3)(1)、有一束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案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案

1课题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2)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是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独立分析概括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虚像概念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准备引入]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课题揭示]观察与阅读: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平面镜,结合阅读课本给出平面镜的定义。

学生:①图1中一台钟在镜子里的时刻是1点25分,那么这台钟的实际时刻是___。

学生实验P70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学生用玻璃板代替镜面,让玻璃与刻度尺垂直,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放在刻度尺上,一支点燃,移动另一支蜡烛,直到从玻璃前面的各处看来,这支蜡烛也好像点着似的止。

把末点着的蜡烛拿掉,再用光屏接收。

实验时,记录物到镜面的距离和像到镜面距离。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分析概括平面镜成像特点。

板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称为虚像。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等。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当人向镜面走近时,则人在镜中的像:①由大变小;②由小变大;③不变。

用蜡烛代替人逐步向镜面移近,观察像的大小,证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物体到镜面距离远近无关。

教案总第(14)课时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短D、逐渐变长20.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在这里,“倒映的白塔”是()A、白塔的影子B、白塔的实像C、比白塔略大的虚像D、与白塔等大的虚像21.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物体表面,则反射角为()A、0°B、45°C、90°D、180°22.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说确的是()A、镜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守B、镜面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遵守C、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不遵守反射定律D、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反射定律23.一束光与镜面成3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A、60°B、30°C、120°D、90°24.黑板表面都要做得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A、便于用粉笔写字B、不使黑板发生反射C、使黑板形成漫反射D、便于黑板刷擦字迹25.我们面对平面镜逐渐靠近时,则像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小后变大26.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角()A、逐渐减少,且总大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C、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D、逐渐减少,且总小于入射角27.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C、物、像大小相等D、物、像到镜的距离相等28.下列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平静的水面上出现树的倒影B、下树的影子C、从玻璃中看到自己的像D、用潜望镜观看战壕外的物体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9.画出下列光路图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示例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课件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引入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课教学光的反射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

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入射光线——OA;反射光线——OB;法线——ON;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 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2.5光的反射与折射(讲义)

2.5光的反射与折射(讲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点分析】一.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路图及概念:(1)反射面:两种介质的交界面(2)入射光线:照向反射面的光线。

(3)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的光线(4)法线: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1)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可折转的白色硬纸板、不同颜色的笔、量角器、刻度尺等。

(2)实验步骤:①把一可绕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的0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

分别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③以法线ON为转轴,将纸板B绕法线ON缓慢旋转,观察在纸板B上还有没有反射光线。

④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3)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二者皆遵循反射定律(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

(2)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

二.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蜡烛、火柴、白纸。

简要步骤:(1)在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3)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2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1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2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让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反射光线恰巧是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的。
思考讨论1
(1)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吗?
参考答案:因为反射角大小由入射角决定的所以只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当我们从平面镜里看见别人眼睛时,别人也可以从平面镜里看见我们的眼睛吗?
参考答案:可以从平面镜里看见我们的眼睛,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例题:已知图中反射光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步骤:1、先在反射面上标出入射点O
2、过入射点画出法线。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
针对练习
答案: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1、镜面反射
反射面为平滑时,若入射光是一束平行光,则反射光也为一束平行光。
2、漫反射
反射面为粗糙面时,若入射光是一束平行光,则反射光向各个方向传播。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入射角
30º
45º
60º
反射角
答案:30º;45º;60º
(6)关于光的反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__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这就是反射定律。
答案:同一;法线;等于。
答案:光的反射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
引出本节的内容光的反射
讲授新课
一、光的反射
活动1
(1)在桌面上放一面平面镜,将激光笔(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传播方向的变化情况。
光的反射
(2)试着移动平面镜,你能否使激光射到教室里不同位置的物体上?
光的反射

2.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2.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e.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原理,梳理知识点。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展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实验步骤。
- 视频:播放光学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
-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平面镜、玻璃板、激光笔等。
-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工具和案例研究,拓宽视野。
首先,在讲授基本原理时,我将更加注重通过实例来解释这些原理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它们。例如,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其次,我将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加深对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理解。例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来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
补充说明:此题考察学生对光的干涉现象的理解。通过计算干涉条纹的间距,学生能够理解干涉现象中波长的概念。
5. 例题五:光的衍射
题目:一束光线通过一个小圆孔,形成衍射现象。如果光的波长为500nm,圆孔的直径为1mm,求衍射条纹的半径。
解答:根据衍射现象的公式,衍射条纹的半径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R = λD/2,其中λ为波长,D为圆孔直径。代入已知数值,得到:R = 500nm*1mm/(2*1mm) = 250nm。
最后,我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特别是在实验操作方面。我将亲自示范实验操作,并逐一指导学生的操作,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实验。
-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作用与目的:
- 确保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有深刻理解。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2.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和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会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体验。通过这些谈话,我可以获取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反馈,并了解他们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指导,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笔记、疑问通过平台提交,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平台和微信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最后,我将根据反思和改进的结果,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这个计划将包括针对学生困难部分的额外教学资源和支持,以及针对学生感兴趣部分的拓展活动和项目。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学知识。
4. 实践与应用
- 平面镜成像
- 透镜成像
- 光速变化
5. 实验与探究
- 验证反射定律
- 观察折射现象
6. 重点与难点
- 角度的测量与计算
- 折射率的理解与应用
板书设计以简洁的图文结合形式,突出重点概念和定律,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晰,便于学生跟随课堂节奏,抓住核心知识。艺术性和趣味性的设计,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关键信息,或绘制简单的光学元件图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会使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角度的测量和计算,从而验证反射和折射定律。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2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2新版浙教版

规律,作出虚像,能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

了解凸面镜和凹面2,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练习作图,巩固平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虚像的含
平面镜:展示一平面镜,让学生照一照。

问: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或者你想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知识?
建立假设:像的大小和实物大小的关系,实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为什么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是为了避免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同时成像所造成的分不
玻璃板为什么要垂直于地板?不垂直会如何?——像会偏离,影响实验
(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结论。

结论: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那么为什么
于平面镜;、物和
前面讲到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光线不用光的反射定律而用平面镜成像先画出像点,然后连接像点和入射点,作出反射结论:凸面

本课时实际用了两节课,一节主要是讲解平面镜
为什么能成虚像,是因为光的反射造成的,从而将两者结合起来,引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
律来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2学情分析: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学时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学时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的反射和折射(2)一、复习提问: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中,为什么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能否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在穿衣镜里,甲能从镜中看到乙,与此同时,乙能不能从镜中看到甲?为什么?二、新课教学: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等)问:哪些物体和平面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平静的水面、光亮的地板等)师:在这些平面镜中,生活中的镜子用的最多,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习惯。

那我们为什么要照镜子呢?答:我们能从镜子中找到另一个自己。

师:镜子中的你是真的另一个你吗?(不是,是平面镜所成的像)结论:平面镜能成像。

师:其实在古代,就已经知道平面镜能成像,那时的人以铜为镜,整理自己的衣冠。

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和科学上的光学知识联系起来想过。

师: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镜子,再仔细地观察。

四人为一组分析、讨论一下,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得出结论:像和物左右互换,等大,等距离,正对面。

问:物体离镜子越来越远,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答:越来越小。

像的大小不变。

(要求同学们举手表决,看他们赞同谁的。

那到底是哪一方是对的呢,我今天就自己动手来做实验,从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来研究。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该怎么放?像的位置如何找?像和物体的位置如何在纸上记录下来?通过改变四次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做四次实验,请同学们记录有关数据。

实验次数蜡烛到玻璃的距离(cm)像到玻璃的距离(cm)物体和像的大小比较123我们从这张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且是正立的;改变物体到镜子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变。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在生活中当我们距离镜面比较远的时候,为什么感觉里面的像要比真实的人小呢?学生回答。

问:用手摸一摸玻璃后的蜡烛,有没有摸到?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

教师小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等距、虚像已经知道了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来讨论:这个像是怎么形成的(成像原理)。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前面我们学了反射定律,知道光照在物体上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那么蜡烛发出的光照到平面镜上也会发生反射,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画这张光路图。

如果我们把眼睛放在反射光线经过的范围内,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就会进入人的眼睛。

由于人们习惯上是按照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判断物体位置的,所以感觉光线好象是从镜后射来的。

我们就把反射光线向反方向(镜后)延长,这些反向延长线在镜后交于一点S’,这一点就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所成的像。

问:而这个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小孔成像有没有不同的地方?解释:小孔成的像是光线直接到达所形成的,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延长线交在一起形成的,没有光线直接到达,所以平面镜所成的象是虚像。

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都能在平面镜中找到对应的像点,所有的像点组成了蜡烛的虚像。

问:怎样画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呢?例: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根据平面镜。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出A、B两点的像点A’、B’,连接A’B’,就是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讲述:像和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轴对称图形。

试试看:作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三、平面镜的应用。

首先,我先给同学们看一张图片,倒影的图片。

问:为什么岸边是树和山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的?(根据平面镜所成像是对称的原理来解释)画原理图: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我们照镜子,用来梳妆打扮)(2)改变光路问:我们如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用两面镜子)拓展:潜望镜的原理解释,请同学上来看潜望镜。

(用光路图来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生活中有许多器物上都装有平面镜,如一些汽车内部在驾驶员旁边的后视镜。

那么在车上还有其他的面镜吗?观后镜是凸面镜,车前灯内部的是凹面镜,其灯头就处于凹面镜的焦点处。

利用它能得到一束强光照亮前方的道路。

1:反射面是球面的外表面的镜叫凸面镜作用: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运用: 汽车观后镜<扩大视野>2:反射面是球面内表面的一部分的镜叫凹面镜作用: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运用: 太阳灶、汽车前灯、手电筒反光装置实验引课:1、小魔术:硬币实验2、观察比较:小烧杯中没有盛水和盛有水的烧杯底深浅的变化,以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问:为什么烧杯中倒入水后,烧杯底深度会看起来变浅,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五、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实验: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

学生观察并思考:(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直线传播的)在玻璃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直线传播的)(2)、光从中空气进入玻璃时,传播方向有没有发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改变)通过上述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描述光的折射的概念:教师总结并板书: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提醒学生注意“斜射”二字)让学生再观察,光照到玻璃上前后,亮度有什么变化?启发学生回答:光分两部分:一部分射入玻璃中,一部分反射回空气让学生结合光的反射给相应的光线和角度取名: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界面、入射角、折射角,教师在副板上画出相应的图形,(强调入射角和折射角)回忆: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引导学生比较:与反射定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也中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分居法线两侧,光线都改变了传播方向。

不同点: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而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折角不等于入射角,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问:折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砖中的规律提出问题:(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

【探究一】: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何?(学生透明玻璃、白纸、激光电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角0o30o60o80o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角A、线斜射入玻璃中;B、让入射角发生变化;C、光线垂直射玻璃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并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结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

【实验探究二】若光从玻璃射入空气,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如何?入射角0o折射角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的大小如何变化?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结论〗: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规律: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⑵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⑶(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⑷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问:比较实验探究一与实验探究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七、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解释硬币上升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看到水中的部分是实像还是虚像?板书: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