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身边的科学问题》;2. 第二章《生物的奥秘》:第1节《生物的基本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适应性》;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第2节《人体的功能》、第3节《人体的健康》;4. 第四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第2节《力的测量》、第3节《力的作用效果》;5. 第五章《简单机械》:第1节《简单机械的概念》、第2节《杠杆》、第3节《轮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人体、力的世界和简单机械的相关知识;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体的功能、力的测量和简单机械的应用;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适应性、人体健康、力的作用效果和杠杆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课内容,提出疑问,教师解答;3.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进行详细讲解;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学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2.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3. 结构图:绘制生物分类、人体结构、力的作用效果等结构图,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3)解释人体的功能;(4)阐述力的作用效果;(5)分析杠杆的分类和原理。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各章节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教案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的诞生走向成熟走向成熟1.3动物的生长时期1.3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引入1、复习:什么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何意义?2、引入:而新个体是通过生命周期的哪个生长时期产生的?各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一样吗?二、新课教学(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1、有性生殖的概念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的生命周期,你在课本图中试着填出人的生殖过程。
概括:像人那样,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2、动物的受精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如右),提问:下面这些动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吗?追问:这些动物的有性生殖有什么不同?3、动物胚胎发育的方式及特点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胚胎发育的图片:提问:卵生和胎生这两种主要胚胎发育方式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引导归纳出:卵生和胎生的不同点你能举出常见的一些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吗?补充: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方式的具体表现,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动物如鲨鱼、蝮蛇等。
投影出课本上动物胚胎发育的表格投影放在培养皿里的打开的新鲜鸡蛋,让学生观察,认识到卵生动物的卵很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a、体外受精的动物所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在什么环境中发育?b、这两种受精方式哪一种更优越(有利于受精卵的形讨论:a、卵生动物的卵比胎生动物的卵要大得多,这对胚胎成)?发育有什么意义?b、胎生和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有什么意义?说说理由.(二)、无性生殖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和图片引导归纳:出芽生殖、分裂生殖的特点问:这两种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点,与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归纳:像变形虫和水螅那样,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课堂小结】动物的生殖方式具有多样性【布置作业】作业本B P5-6【板书设计】1.3动物的生长时期(2)(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1.3 简单电路与应用2. 章节二: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2.3 人体生理与健康3. 章节三:地球与宇宙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3.2 天气与气候3.3 宇宙与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等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圈中生物的认识,了解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帮助学生建立地球与宇宙的基本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力与运动、简单电路的原理;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简单机械、电路图、生物标本、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典型例题、随堂练习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使知识结构清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2.1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植物的生长、制作简单电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第1章,了解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2. 植物的结构层次:第2章,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人体的呼吸系统:第3章,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
4. 物质的性质:第4章,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层次,认识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特点。
3. 帮助学生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理解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细胞与组织的认识、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物质性质的研究。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植物结构层次的掌握、人体呼吸系统的学习、物质性质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a.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b. 植物的结构层次:讲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c. 人体的呼吸系统: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作用及气体交换。
d. 物质的性质: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分类方法、不同生物类群特征。
2. 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组成、呼吸作用、气体交换。
4.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三个不同生物类群的特征。
b. 描述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特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价值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呼吸作用的概念、过程和应用3.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路的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应用4. 地球上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能解决实际电路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价值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电路原理及欧姆定律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电路的组成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多样性图片和视频资料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验装置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电阻、小灯泡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同教具)作业本、笔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例题讲解:(1)生物多样性层次与价值:以具体实例讲解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电路原理:以实际电路为例,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3. 随堂练习:(2)分组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3)分组进行电路实验,验证欧姆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层次:种类、基因、生态系统价值:直接、间接、潜在2. 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原料、过程、产物呼吸作用:原料、过程、产物3. 电路原理: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欧姆定律:I = U/R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如下: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2 力与运动2. 第二章:生物圈中的生物2.1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2.2 动物的生长与繁殖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3.1 人体的结构3.2 人体的功能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概貌4.2 宇宙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对人体健康的认识。
4.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地球与宇宙的概貌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探索宇宙的奥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生物标本人体结构模型地球仪、天文望远镜2. 学具:画图工具生物观察盒健康知识手册地理地图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导入: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简单机械原理。
通过观察生物标本,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繁殖特点。
通过人体结构模型,学习人体的奥秘。
通过地球仪和天文望远镜,认识地球与宇宙。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简单机械原理、生物多样性、人体结构、地球与宇宙2. 板书右侧:重难点知识、例题、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实例分析。
设计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标语。
绘制人体结构图,并标注主要功能。
描述地球与宇宙的概貌,以及我国在其中的地位。
2. 答案:依据教材内容,提供正确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如制作简单机械模型、观察身边的生物等。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1章物质的构成与变化第1节:物质的构成第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2章生命活动与细胞第3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节:生物的营养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 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入物质和细胞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物质的构成: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举例说明。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实例讲解。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挂图和多媒体课件,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阐述各结构的功能。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讲解生物的营养摄取和呼吸过程,结合生活实例。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4. 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营养摄取、呼吸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答案:物理变化: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和细胞结构的学习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具体内容包括:3.1节“气候与生活环境”、3.2节“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和3.3节“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理解气象观测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教学重点: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气象观测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地球仪、气象图表。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气候与生活环境介绍气候的定义,讲解气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气象观测基本知识介绍气象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温度、湿度、气压等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
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介绍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如气旋、反气旋等。
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如台风、洪涝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分析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气候与生活环境气候定义气候与生活环境关系2. 气象观测基本知识气象要素观测方法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天气系统气象灾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你所生活的地区的气候特点。
列举三种气象观测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气候特点。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观测方法,分别用于测量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象观测方法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1节,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性质的描述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描述物质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性质的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石蜡等)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融化、水沸腾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水沸腾、石蜡燃烧等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讲解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判断一系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说明原因。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 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七、作业设计(1)纸张燃烧(2)水结冰(3)酒精挥发(4)菜刀生锈2. 答案:(1)化学变化,纸张燃烧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
(2)物理变化,水结冰是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
(3)物理变化,酒精挥发是酒精从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
(4)化学变化,菜刀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铁锈,有新物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第五章: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1节: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第2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第六章:生物的多样性第1节:生物的分类第2节: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进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真菌、病毒感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知识讲解(20分钟)详细讲解真菌、病毒的结构、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范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侧列出教学内容,右侧展示相关概念图、思维导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真菌、病毒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物分类的意义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2. 答案:(1)真菌:多细胞生物,营腐生生活,与人类关系密切,如食物、药物、疾病等。
病毒:非细胞生物,依赖宿主细胞繁殖,可引起各种疾病。
(2)生物分类的意义:便于研究、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书籍,了解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科学素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优质教案全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优质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掌握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 能够描述生物的变异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生物的变异现象。
重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染色体图解。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遗传特征的学生,引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兴趣。
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遗传特征,如眼睛颜色、头发颜色等。
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会和父母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遗传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理解遗传规律。
解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
3. 随堂练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
4. 知识点讲解:详解遗传规律,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分析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原因,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遗传的基本规律2.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3. 生物的变异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并解释其遗传规律。
分析一个生物变异实例,说明其产生原因。
2. 答案:作业题目一:如双眼皮、卷发等,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作业题目二:如蝴蝶翅膀颜色的变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导致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学书籍,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历程。
组织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深入了解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速度和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 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意义,能够通过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物体运动演示装置。
学具:学习资料、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物体运动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不同速度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和速率。
(2)分析物体运动图像,求解加速度。
3. 知识讲解:(1)速度和速率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
(2)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运动图像的识别。
(3)力的概念及作用。
(1)如何判断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物体受到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吗?六、板书设计1.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2. 内容:(1)速度和速率:定义、公式、计算方法。
(2)加速度:定义、公式、运动图像识别。
(3)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给定的物体运动数据,求解速度、速率和加速度。
(2)分析题: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图像,判断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力的作用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物体在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探讨物体在不同环境下(如斜面、摩擦力等)的运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三节:生态系统2. 第二章:运动与力第一节:力与运动第二节:摩擦力第三节: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生态系统的概念。
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产生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例。
力与运动实验,摩擦力的应用及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环境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摩擦力实验器材,如滑块、斜面等。
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轮轴等。
2. 学具:课堂练习册。
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 生态系统(10分钟):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4. 力与运动(10分钟):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摩擦力实验。
5. 简单机械(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展示简单机械模型。
6.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2. 运动与力:力与运动摩擦力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简要描述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答案:生物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式适应环境。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如走路、刹车等。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可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生物的多样性详细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生物的分类。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详细内容: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3. 章节三:人类的呼吸与血液循环详细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 章节四: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详细内容: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
(2)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掌握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人体生理现象。
(4)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实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关注生态环境。
(2)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保护措施。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1)生物的分类方法。
(2)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讨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分类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2)讲解呼吸与血液循环系统的例题,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事例,提高分析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1)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024年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下载
2024年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具体包括第1节“气候的形成”,第2节“气象观测”,以及第3节“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涉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会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天气观测。
3. 了解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能够分析常见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象观测方法、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重点:气候形成原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象观测方法、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候形成模型、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候形成原因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天气观测。
5. 例题讲解:讲解气象观测方法的应用,分析常见天气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图,判断未来天气变化。
7.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候形成原因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 气象观测方法4. 常见天气现象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候形成的原因。
(2)列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答案:(1)气候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海洋流等。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拔、地形、海洋流、大气环流等。
(3)天气变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候形成原因、气象观测方法等内容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天气图时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密度、熔点、沸点等,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基本原理,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3.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基本特征、能量转化与守恒、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守恒定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学习笔记、实验报告、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解析,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特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方式。
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宇宙的组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物质的性质,并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简述能量守恒定律,并举例说明。
(3)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2)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了解宇宙的奥秘。
(3)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重点关注细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补充说明:1. 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内容的遗漏或冗余。
2.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条理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重点关注细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2024年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的第2节“天气及其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征、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天气的定义,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掌握描述天气状况的基本术语。
2. 了解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能分析天气图,预测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3. 认识到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天气、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系统的特点、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预测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天气图。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频中的天气状况。
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天气的定义、特点,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介绍主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低压、锋面等,并展示相应的天气图。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天气图,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天气图,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归纳天气的定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天气图的分析与预测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点2. 主要天气系统:高压、低压、锋面3. 天气图分析与预测天气符号的认识天气图的解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今天你所观察到的天气状况。
分析教材中的天气图,预测明天、后天的天气。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定义、天气系统的掌握情况,以及天气图分析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预测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集(浙教版)
课题 1.1 对环境的察觉(一)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人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重点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引入]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新课展开]让学生说出刚才例子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分别形成以哪些感觉?视觉——眼听觉——耳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有那些感官的参与?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①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②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③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热觉、触觉、痛觉……]1. 皮肤的触觉实验一: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又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事先准备的:橡皮、金属块、铅笔、雨花石…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特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具体包括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3.1节“能量的来源与转化”和3.2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详细内容涉及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实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方法。
2. 能够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实例、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实验观察与判断、物质性质与分类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试管、酒精灯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引出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学习能量转化的实例。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让学生亲身感受能量守恒定律。
4. 例题讲解: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练习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分类。
7. 课堂小结: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能量守恒定律2. 能量转化实例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4. 物质的性质与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并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a. 水冻成冰b. 纸张燃烧2. 答案:(1)示例: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能量守恒定律体现在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a. 物理变化;b. 化学变化。
(3)水、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氧气属于单质,铁属于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变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
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回答。(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五、其他测量工具
显微镜,已经提到过,再强调卫生,并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天文望远镜,哈勃,观察星体等等
雷达,红外线遥感,侦察卫星(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做简单的介绍)
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第一章科学入门
课题1.1科学在我们身边源自日期教学目
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6、酒精灯(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1、鸡蛋上浮实验
1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要用到的一起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
2思考:放入盐后鸡蛋会怎么样(一般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放糖呢,会怎么样,如果放熟鸡蛋呢,又会怎么样)
3做实验:叫两位同学上来做,一男一女,男的用玻璃棒搅拌,女的放盐,一般要放比较多的盐,期间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鸡蛋浮起来的原因。(等鸡蛋浮起来的时候,拿着瓶子在班级里逛一圈,让学生记录现象)。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
5、显微镜(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引入:科学入门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与和技术的区别?
科技又叫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
二、科学在我们身边:
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
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
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等用图片呈现
弯曲的铅笔、人造彩虹等用实验呈现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并对实验做相应的改进,比如把夹气球的橡皮筋用软夹子代替,同时可以适时的提出潜水艇的概念,说明此原理从小到大都可以利用到。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四、课堂练习:P7课堂里做,如果来不及让学生回家去做。
五、课后作业:
1、作业本第1节第三题的实验做简单的说明:没有铁块可以用橡皮代替,假设是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的。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
课题
1.2实验和观察
日期
教
学
目
标
1、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三、判断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前后,让学生知道,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而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指纹实验
2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可让学生回答大家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最后有印泥,让学生把指纹映在上面,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3、用到的课件,主要是判断,下载地址
/zxzr/kejian/41.rar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一、常用仪器介绍
引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
PS:突出变化的
2、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
3、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
4、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
4然后用另一个烧杯里加糖,自己示范,故意说糖不够,这样蛋就没浮起来。然后让学生回去自己做,然后下节课告诉老师答案。
5让学生回答上浮的原因。(盐水有浮力,水有浮力吗?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鸡蛋则不能呢?最后说明原因,盐水的浮力比水大)
6把鸡蛋放入白醋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同时演示闻白醋的方法)
六、课后练习作业本第2节第四题实验一定要去做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
这节课考虑到学生刚进中学,没有过化学实验的经验,所以,先通过老师的师范和个别学生的动手示范来学习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里。让学生知道通过实验去验证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时间比较紧,因为学生的操作有快有慢,所以,用放大镜看指纹这点,可以在以后的实验中去穿插。
3、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1、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难点:正确的使用仪器,如何记录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教具:P6图1-13、P7图1-14、P8图1-15、放大镜12个、课件用到的2、2、一些网址:可从新浪网的科技频道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