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将相和最新教案03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案3

将相和教案3

将相和教案3将相和是中国象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棋型,它的出现往往能够决定整个战局的走向。

将相和教案3是在将相和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案,通过系统的讲解和实战演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将相和的技巧和策略,提高棋艺水平。

一、将相和的基本概念。

将相和是指红方将与黑方相互对峙,形成一种僵持局面的棋局。

在将相和的局面中,双方都需要谨慎行棋,一旦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崩溃。

因此,掌握将相和的基本概念对于提高棋艺水平至关重要。

二、将相和的基本技巧。

1. 灵活运用将和相的走法。

在将相和的局面中,将和相是最为关键的棋子,它们的走法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走向。

因此,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将和相的走法,灵活应对对手的进攻,同时寻找对方的破绽。

2. 注意保护将和相。

在将相和的局面中,保护好自己的将和相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将和相失去保护,很容易被对方利用,导致整个战局的失利。

因此,学习者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将和相,同时寻找对方的破绽。

3. 运用灵活的战术。

在将相和的局面中,运用灵活的战术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制造对方的破绽,从而取得胜利。

三、将相和的实战演练。

将相和教案3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将相和的技巧和策略。

在实战演练中,学习者可以与其他棋手进行对局,不断提高自己的棋艺水平。

同时,还可以观摩高手之间的对局,从中学习到更多的棋艺技巧和战术。

四、将相和教案3的特点和优势。

将相和教案3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1. 系统全面。

将相和教案3系统全面地讲解了将相和的基本概念、基本技巧和实战演练,帮助学习者全面地掌握将相和的技巧和策略。

2. 操作性强。

将相和教案3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将相和的技巧和策略,提高棋艺水平。

3. 效果明显。

将相和教案3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习者的一致好评。

五、结语。

将相和教案3是一种系统全面、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案,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实战演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将相和的技巧和策略,提高棋艺水平。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优秀8篇《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本文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4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__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一)提出自读要求: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__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

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

2023最新-《将相和》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将相和》教案(优秀5篇)

《将相和》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案(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一)疑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出:“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板书:(二)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

在阅读中识读生字新词,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去掉上面板书中的问号,第一次完善板书。

(三)讲要求学生讲讲三个小故事。

既是复述的训练,又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

三个小故事的复述指导由“扶”到“放”。

具体做法如下:“完璧归赵”:师生一起阅读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共同列出提纲(小黑板上)。

让学生边看提纲,边看课文插图进行复述。

“渑池会”:让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列提纲,看提纲复述。

“负荆请罪”: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回想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品一品人物特点。

在复述故事后,追问:你觉得“将”、“相”各是怎样的人?让学生充分发言,师生评判,形成共识,第三次完善板书。

二品课文是如何体现人物特点的(这是整篇的教学重点,花时要多)。

《将相和》教学设计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5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5篇《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设计最新5篇,您的确定与共享是对我最大的激励。

课时篇一一、谈话导入,引发爱好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点意义。

今日,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索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引导同学进行理清课文次序、归纳小标题的阅读训练。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同学汇报。

4、采纳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引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急忙热诚地出来迎接。

??小标题《负荆请罪》。

四、在《景阳冈》《猴王出示》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小说的学习方法,了解本课的时代背景。

(资料袋)启发接下来的学习重点:那么在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两个紧要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三个故事又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形象的呢?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二一、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依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冲突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称赞了蔺相如英勇机灵、顾大局、识大体的珍贵品质,也称赞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依照时间进展次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人物形象的分析。

课文中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

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性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举例说明。

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

3.案例分析教师挑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性格。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4.课堂互动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如何处理与廉颇的关系?”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写一篇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分析。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课时一、导入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廉颇与蔺相如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举例说明。

3.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案例分析1.教师挑选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性格。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四、课堂互动1.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如何处理与廉颇的关系?”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

语文《将相和》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通过例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2. 答案:(1)廉颇:勇猛、直率;蔺相如:机智、谦逊。

(2)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对“将相和”的理解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知识储备。

(2)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团结协作”的主题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较优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较新《将相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2024年《将相和》教案拓展延伸将相和教案教学重难点大全

2024年《将相和》教案拓展延伸将相和教案教学重难点大全

《将相和》教案拓展延伸将相和教案教学重难点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

1.3掌握故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2.1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人物性格。

2.2概括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激发学生对《将相和》的兴趣。

2.故事梗概梳理让学生自主阅读《将相和》,梳理故事脉络,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适时讲解故事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3.人物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体会人物性格。

教师可提供一些关键词,如:勇敢、智慧、宽容、忠诚等,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4.故事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将相和》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团结协作”、“以和为贵”等主题。

5.教学难点讲解针对教学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如:故事中的深层含义、人物性格的把握等。

6.拓展延伸6.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类似《将相和》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6.2鼓励学生创作以《将相和》为背景的短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复述《将相和》的故事,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收集其他历史故事,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学重点1.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教师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呢?”学生回答:“《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也是一个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大家准备好了吗?”教学重点1.2: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说:“请大家仔细阅读,找出廉颇和蔺相如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看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性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8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3年教材《将相和》,涉及第一章“负荆请罪”及第二章“渑池之会”两大部分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背景,深入解读负荆请罪与渑池之会的具体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廉颇、蔺相如的主要事迹,理解其精神品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及其精神品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将相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历史背景、经过及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廉颇或蔺相如,如何化解将相之间的矛盾。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将相和》教学设计2. 主要内容:廉颇、蔺相如事迹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及其精神品质。

(2)分析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历史意义。

2. 答案:(1)廉颇、蔺相如:英勇善战、忠诚正直、顾全大局。

(2)负荆请罪、渑池之会:展示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气节与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廉颇、蔺相如的精神品质,以及负荆请罪、渑池之会的历史意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经过;2.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提升;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3篇)《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

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

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

(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一个是《负荆请罪》。

(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

(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

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

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

(1)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

(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指名读。

齐读。

(2)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吗?(3)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

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

(板书:英勇善战)(4)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2023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__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__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__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将相和》优质公开课教案 (3)

《将相和》优质公开课教案 (3)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

谁来读一读?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二、解析“完璧归赵”(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

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三)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2.点拨要点:(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b.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将相和课文教案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8篇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

该课分为三个章节,详细内容如下:1.第一章:介绍课文背景,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的“将相和”故事。

2.第二章: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化解矛盾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体会课文主题。

2.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掌握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的“将相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将相和》2. 板书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 板书课文主题:团结合作、化解矛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生词。

(2)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造句。

(3)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例句:他们之间虽然有过矛盾,但最终通过沟通化解了。

(3)见学生个人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课文和课堂讨论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重点词语:如“谦让”、“宽容”、“团结合作”等,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2. 重点句子和段落:如文章中描述将相之间矛盾冲突的句子和段落,需要学生分析其表达方式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观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将相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师简介】楼翀,男,生于1975。

曾获得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教改之星和江干区首届教学质量双十佳先进个人等称号。

曾担任江干区教研室高段教研员,现任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副校长。

任教十余年,积极投身新课程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和课题成果多次在省市论文评比和较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注重实践、情感丰富、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多次在省市区课堂教学展示中示范执教。

在省市区有一定知名度。

[课时目标]1、在前两课时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蔺相如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颇居功自傲、公忠为国的性格特征。

并有感情的朗读人物语言描写。

3、通过朗读感悟,写写廉颇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4、通过资料链接、课外延伸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史、文化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教学活动预设]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1、将相因何不和?——整体把握廉颇的语言。

2、将相和好的原因?——整体把握蔺相如的言行和廉颇的行为。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

1、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异?2、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

3、感受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避让,师生对读。

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

1、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着眼点,关心个人和关心国家的不同区别。

2、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3、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平台,拓展写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2、感悟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指导朗读。

3、丰满廉颇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为国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最新教案03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将相和最新教案03课堂实录案例课文教后感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出示幻灯,组词:)(2)解词: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

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

荆,荆条。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

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表现了蔺相如以教育资源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包括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将相和》教学设计03,将相和,希望对你有帮助!教育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