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训练第六十三集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训练第七十三集—杨树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训练第七十三集杨树人生永不“落榜”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60分)对于你来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这段经历,也许为你的人生带来了经验与成长,对于清华大学来说,这也是我们无比珍视的财富与宝藏。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千优秀学生中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需要为每位考生闪着光的人生负责任。
而最终做出的决定,永远是带着遗憾与痛心的。
相对于一个单纯的结果,我们更想让你了解: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
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们不愿刻意历历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
我们期待你整装待发,再次奔赴心中的芳华。
(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阅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角度自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节选自一封信,写信者为清华大学,收信人为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落榜生。
立意的重点在清华大学对自主考试落榜青年的期望那一段文字上,虽然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上失利,甚至经历了高考失利,或人生中的其他失败,但对曾经的奋斗与拼搏却不必后悔,因为对青年人而言,失败与挫折也是一笔财富。
只要心中的梦还在,只要愿意继续为之努力,美好的理想终会实现。
对于高三考生而言,这道题既是一道作文训练题,也是一道人生指导与励志题。
(一)限制性1.情境限制。
材料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文字原本的阅读对象是在清华大学自主招生中落榜的学生,重点在“落榜”一词上。
因此写作的情境必须限制在“落榜”之下,或者由落榜引申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
2.内容限制。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感受与思考”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既要和材料相关联,又要与现实生活中的自身实际相关联。
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最全详细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最全详细解析全国Ⅰ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题目解析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
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
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写作角度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
从这三个人物分析,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选取其一确定立意,结合素材与论据展开论述即可。
2020 年33北京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讲评版67
2020 年3.3北京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讲评版 )(共 67张PP T)
2020年北京市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 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 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 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 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的点画 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 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2020 年3.3北京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讲评版 )(共 67张PP T)
2020 年3.3北京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讲评版 )(共 67张PP T)
一、本大题共 5 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 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 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 美的艺术。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 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 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 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 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 1 】,皆详而静者也; 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 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2020年高考作文讲评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让贤,更需要一份家国情怀的担当。鲍叔之贤对我影响最大之处就是这 响当当亮堂堂的家国情怀。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仅仅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 让位于管仲绝对是昏招,因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荣光从此与自 己无缘,贤相能臣的赞誉从此擦肩而过,管仲的光芒照耀四方,鲍叔的才能 无人知晓。那么为什么还要让贤呢?因为那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从此山 河稳固、兵戈消弭,结束天下纷争,开创一世霸业,百姓安居乐业,百业繁 荣兴盛,这一份理想抱负,如果管仲更有能力去实现,那么建功立业、光宗 耀祖在鲍叔眼中岂不是成了蝇头小利、蜗角虚名?
三个人物各有特点,这自然形成审题的三个角度:
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 能成就霸业;
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 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
管仲:才能出众、当仁不让、恪尽职守,有力辅 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后人对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称赞; 孔子对管仲才能的赞美; 司马迁对鲍叔知人的称许。
因此,令我感触最深,让我奉为榜样的人就是鲍叔。 知人诚可贵,让贤价更高。知人,是一种眼光;让贤则是一 种气度!这份气度对于今日之青年具有更重大的人生意义。
让贤,需要一份真诚勇敢的赏识。让,不是胆怯懦弱的 退让,更不是虚伪矫情的推让,这是一种在真诚中对他人才 能的赏识,在勇敢中对他人才华的确认。世人皆知鲍叔对管 仲有知遇之恩,然而又有谁会去思考这份知遇需要多少真诚, 多少勇气。同样是胸怀壮志的文人,同样是才华横溢的士人, 同样是文韬武略的谋士,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本身就是 一种痛楚。嫉贤妒能在历史上时有发生,因妒成恨、痛下杀 手,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训练第六十二集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训练第六十二集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有人说,要把自己看成单数,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独一无二。
有人说,要把自己看成复数,因为离开了群体,你将一事无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即将参加高考的青年学子理应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理应对集体主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崇高精神进行思考,当然也包括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的树立。
这个作文题借“单数”与“复数”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如果单向审题,可以有观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言下之意就是鼓励张扬个性、拥有自信、特立独行;或是“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体”,言下之意为感恩他人、融入集体、珍惜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更好的是将个人与集体辩证统一起来,比如,在个性的前提下讲求集体的融合;虽然个性的突出在创新的时代十分必要,但家国的振兴更需集体的力量;个人不自由,集体无意义;等等。
如此,既张扬个性接地气,也弘扬集体主义提升格局。
优秀作文:我本不同倘若把人比作数字,有人说,人是一个单数,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正如龙生九子而各不相同;有人说,人是一个复数,在社会中,人不可能脱离团体而存在。
我认为,即使是在团体集合中,我们都是一个单数,因为独一无二,因为我本不同。
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之所以要创造夏娃,为的是让他们形成一个团体;女娲之所以抟泥造人,为的是让他们形成一个团体。
古时的智人团体让我们的祖先在莽荒大陆所向披靡,近代的同盟联军让我们在侵略战争中逆转败局,现代的经济共同体让我们的经济騰飞于世界东方:好像团体是万能的。
试想,若是上述团体完全是复制出来的,那便会在一条道路上“一往无前”终至自掘坟墓。
我们之所以存活至今,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
诚如麦家所说:“人生是一个圆,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经过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山东卫视播出的《国学小名士》节目中,曾以“月”为主题要求选手说出带“月”的古诗词,其中两位小才女在短短3分钟的时间共过招25轮,说出了49句,这引发社会各界对“国学继承”问题的激烈讨论。
赞成者认为,小才女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她们是“国学继承”忠实的践行者,即使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还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反对者则认为小才女们重背诵而轻理解,从国学传承模式、家庭教育观念以及电视台节目制作目的等方面提出了反对意见。
对“国学继承”这一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与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定,自拟题目;文体为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立意分析:此作文题是一段时事类新材料,材料的中心内容为小才女在3分钟内说出49句带“月”的古诗词,社会议论的焦点在小才女的表现是否真正地践行了传承与弘扬国学的问题。
考生可从小才女、电视台与家长、观众等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时可以赞扬,也可以批判。
思考角度一:从小才女的角度。
可肯定小才女的优异表现,肯定她们对传承与弘扬国学的积极作用。
也可批判小才女们重背诵而轻理解的不足,指出囫囵吞枣、机械记忆并非真正继承国学。
思考角度二:从电视台与家长的角度。
批评电视台作秀的行为,指出继承国学应拒绝喧嚣;批评家长的功利思想,指出他们揠苗助长,忽视孩子学习成长规律的错误行为。
思考角度三:从观众的角度。
理性辩证分析小才女、电视台与家长的行为,既肯定他们在传承国学方面的努力也对他们采取的方式展开商榷,分析权衡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突围角度一:有的放矢,以合理建议力求解决问题支招: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说千道万,不如提出合理建议,提出解决之道。
佳作赏析:知行合一,静水流深心学大师王阳明在贵州书院喊出了史上最强音: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古老的诗词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民族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更是一个大国不可以忘记的历史。
2020年高考语文 高分作文赏析及名师点评06 灵动自然
灵动自然句式灵活,参差错落语言的“有文采”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句式的选用上,即通过长句与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与否定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1.善用语气从语气上说,可以使用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使感情丰富。
(1)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疑问之中,其作用是加强语气。
①是非式反问句A.反话正说:例如:不过,兄弟,请你给我一角钱,好吗?B.正话反说:例如:金钱!利益!无数人在疯狂地追名逐利,渐渐丧失了诚信,沦为诚信缺失者。
难道我们为了利益而甘做一个令世人唾弃的人吗?②特指式反问句。
例如: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今在哪里?我们手上握着大把钞票都是用诚信换取的,可如今我们又能用这些花花绿绿的钞票到哪里去换取诚信?若无诚信,何以立足!③选择式反问句。
例如:扶,还是不扶?站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我遇到了一个难题。
④正反式反问句。
例如:萧疏篱畔,夜雨霏霏,谁踏上了归途?湿了衣裙,湿了梦乡,孤独的雨,步履蹒跚。
你可曾看到血脉在流动,你可曾听到时间在流逝,你可曾想到季节在轮换?(2)祈使句的表达效果祈使句是用来对听话人表示某种请求、商量、命令、劝阻或警告等意思的句子。
例如:这是一个温情的时代,这是一个冷漠的时代。
这是一个喜悦的时代,这是一个无聊的时代。
让我们睁眼看看镜中的影像,听听丧钟为谁而鸣吧。
“让我们睁眼看看镜中的影像,听听丧钟为谁而鸣吧。
”一句,愤激中透警示。
(3)感叹句的表达效果感叹句是用来抒发如喜悦、愤怒、惊讶或悲哀等强烈感情的句子,表示喜悦、愤怒、惊讶的感叹句的语气。
例如:我懂了。
可是,爸,一个爱孩子胜过一切的人怎会平庸?您最伟大!“您最伟大!”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理解爸爸之后的喜悦。
2.长短交错从容量上看,可使用长短句,使句子长短交错,富有变化。
所谓长短交错,即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例如:在记忆过后,一切的一切将被传唱为曲,在风的唇间流落,像落叶一样,旋转,不失美丽。
全国III卷2020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厚植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底色——2020全国卷III作文试题解读(一)作文咏叹调套用时下的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尤其是三年来,那些夙兴夜寐,挑灯夜战,然而在历次考练中阒寂无名的孩子,谁不渴望自己就是“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鲲鹏呢?语文是整个高考战役的排头兵,而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轰天炮。
满分150的语文,作文占分是60分,真可谓是语文的半壁江山。
大考、小考,模拟考、联考……学生们作文练习的次数不可谓少;满分秘诀、高分技法,作文预测、时文素材积累与狂背……考生们花的功夫不可谓不多,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二)2020年全国卷III真题呈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独家解读,抛砖引玉【题目解读】此次作文从考查的六维雷达目标来看:方向之一,责任担当:完善自我、学会担当方向之二,学会学习:不断超越、勤于反思方向之三,实践创新:自我审视、学会规划方向之四,人文底蕴:镜子哲学、诗意生活方向之五,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方向之六,健康生活:生活方式、绿色健康【审读材料】材料由“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话题——如何在关照世界的时候,关照自己,审视自我。
题目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一方面要欣赏领略外在的世界的风光旖旎,要感受外部环境的绮丽绚烂,更要学会“对镜自照”,多一些审视,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浅,是否充满太多的铜臭味儿。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原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联想思考自由。
这则作文材料是一个能启发考生思考,能让考生找到相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是否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在理性思辨和文化审美以及生命感悟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坚守核心价值 更重能力素养——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题解析
考试测评研究/探索Y A N J I U T A N SU O▶鸡西市第一中学李洪宇【真题回放】●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回首来路】●2019年全国Ⅱ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讲评
范文一:蚍蜉撼大树,可笑吗?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 展进程无能为力?我认为人面对重要转折时其实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这并不意味 着我们要放弃把控自己生命的方向,也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是无意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的。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人类社会有 其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大洪水还是冰川纪,人口爆炸还是老龄化,身处其中的你 我都如蚍蜉般,难以撼动大树。而且,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偶然或必然。 就像消灭柯达胶卷的不是数码相机而是手机,把方便面逼入绝境的不是某种具体 的食物而是各种外卖App,这样的“命运陡转”不要说我们个体想不到、看不到,就 连经验丰富的大企业家、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也显得无能为力。
【材料分析】
问题:重要的转折为什么意想不到? 量变的积累是悄无声息、不易察觉的,
所以发生质变-即“转折”的时候才会让人觉 得“意想不到”,即认为“转折”的出现是纯属 偶然的。其实并非这样,许多“意想不到”的 “转折”的出现是必然的,事物发展有其客观 规律,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并 非是无由之灾,而是缘于长久以来人类对 野生动物的滥杀。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其实我的观点并非宿命论。
我们面对重要的转折无能为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只有“坐以待毙”这一种选择。 认清自己的渺小之后,首先应该镇定,而非心急如焚或者心如死灰;其次,我们 可以观察事物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最后,可以列计划如何应对这种 变化。是选择“白刃在前,不顾流矢”?还是“当机立断,壮士断腕”?或是“虚与委 蛇,伺机而动”。无论是二十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如今依然持续的国际公 共卫生紧急事件,我们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 都挺了过来,就像此刻的你我仍在奋笔疾书,勇敢前进。
2020全国高考Ⅰ卷作文评讲
二、格式存在的问题
1.称呼语不顶格; 2.问候语不另起一行空两格; 3.称呼语和问候语后没有标点符号; 4.讨论会发言稿写成演讲稿; 5.点号还有人放在句首;(逗号和句号)
三、开头存在的问题
1.不引材料,不点观点; 2.不完成三个人中哪一个我最有感触的任务; 3.大篇幅扩充材料,占文章大量篇幅; 4.不顾情景是讨论会,上来就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 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 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 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 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一是后人、孔子和司马迁等对这三个历史 人物的三则评论。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 起炉灶。思维的落点要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 触最深”这句话上。
2020全国高考Ⅰ卷 作文评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 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 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 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 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 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 “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一、标题存在的问题
1.无题;(占比三分之一,自扣3分) 2.题目太大,太宽泛;(《看管仲》《论鲍叔》《齐桓公的霸王之 业》等) 3.题目太冗长;《知人善任 胸痛襟开阔 责任担当》 4.题目在文章中没有照应;《鲜花和绿叶》 5.题目费解;《以二尺高雅做一尺高官》 6.题目怪异;《读书会——齐桓公》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2020年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作文。
考生需要从XXX、XXX和XXX三个人中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那个,写作难点在于考生对于三人的一些事迹不是很清楚,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素材。
那么这道作文题到底应该怎样在有限的素材下写作呢?作文题】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XXX争夺君位,XXX和XXX分别辅佐他们。
XXX带兵阻击XXX,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XXX装死逃脱。
后来XXX即位为君,史称XXX。
XXX对XXX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XXX不可。
于是XXX重用XXX,XXX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XXX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XXX说:“XXX九合诸侯,不以兵车,XXX之力也。
”XXX说:“天下不多(称赞)XXX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XXX向XXX公推荐XXX,自己甘居其下,而XXX不计前嫌,重用XXX,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
二是后人、XXX和XXX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
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思维的落点要在“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
“XXX、XXX和XXX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
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
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文章体式为发言稿,发言者身份应为中学生,发言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应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2020年全国Ⅲ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课件44张)
• 考生在回答“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时,虽说可以有不同的 职业选择,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可因人而异,但无论怎么讲,考生 所交流的内容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青年的特殊身份,都 必须契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 题,都必须引领学弟学妹们力争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新青年, 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也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0年版)所要求的,做一个“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 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 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设身处地,现身说法
• 作为一个过来人,到底给高一的学弟学妹们说点儿啥 呢?是漫无边际地侃大山,还是结合自己初三毕业后即 将升入高中时的所思、所感和所需,设身处地地站在高 一新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考生的书信不能踩到点子上, 就有可能净扯些隔靴搔痒的瞎话和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 丝毫不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写作自然也就失 去了存在的价值。
• 倘若考生站在高一新生的角度,设想此时此境他们最需要的 是些什么?或者说,进入高一之后,他们可能会猝不及防地遭遇 到哪些窘境?面对有可能即将到来的迷茫,作为过来人,有什么 值得借鉴的经验或教训,或者能提供什么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比 如刚进入高中时面对铺天盖地的习题该咋办?如何迅速适应高中 突然增大的课程难度?如何适应高中老师与初中老师不一样的教 学习惯和教学方法?如何与新同学和新老师和谐相处?如何应对 每周各科考试的轮番轰炸?如何面对课外迁移训练时的不知所措? 如何消弭远离父母和家庭之后的孤独与无助?如果正确处理课内 与课外的关系?如何合理分配各科学习的时间?如何解决效率不 高疲于奔命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 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 思考。
2020年高三作文评讲及范文
2020年高三作文评讲及范文【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7月,一位网友发布了一组照片。
照片显示,在大连地铁的车厢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拉着扶手,斜挎布包,笔直站立。
在他的腰部,挂着一个“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
这位老人叫刘增盛,今年76岁。
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不易,我身体还可以,站着也没有问题。
”老人因此被称为“硬核大爷”。
此前,有一名年轻人,见到他后主动站起身,坚持要让座。
年轻人怕他不肯坐,还特意嘱咐他“我马上就到站下车了”。
可是,年轻人前脚下了车,后脚又从后边车门悄悄上了车。
刘增盛看在眼里,心中感动满满,“这样的年轻人,真的是太棒了!”老人称,自己这样做是怕给其他乘客增加负担。
大连地铁工作人员表示,“硬核大爷”身上展现出来的精神令人敬佩。
为了鼓励这种为人着想、自尊自强的精神,大连地铁将赠送其四周年纪念卡一套。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习作】“硬核大爷”的同理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人”这个词,常与“抢座要座”、“讹人碰瓷”、“广场舞扰民”等负面词汇串联在了一起,乃至一些年轻人有些不敬而实属无奈地调侃: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而“自带LOGO乘地铁”的大爷刘增盛,成功为老年群体扳回一局。
【点评:从现实出发,做鲜明对比,自然引出材料,正面肯定“硬核大爷”的行为,颇有新意】大爷的LED胸牌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勿需让坐”,而且他还自诩是个“白发苍苍的壮小伙”,无疑让网友们直呼“硬核”,纷纷怒赞。
而我们进一步发掘“勿需让座”的深意,又能感受到温暖与感动:自尊自爱,而又爱人,多可贵的“同理心”!有这样的长者在,代际关系如何不和谐?【点评:结合材料,稍加详述,提出观点,概括精到】同理心是现代交际情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全解析(15页)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全解析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
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一、试题特点北京卷两道大作文试题形式平稳。
材料更贴近现实,关注社会,注重立德树人、强化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学科能力、思辨意识等方面的呈现。
试题一:(一)题目解析聚焦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彰显国家科技发展、时代风貌,引导学生思考、关注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
试题要求中提到“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系题目语境“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可思考此题重点虽为“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但其价值却是“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的目标与方向。
为此,除立足个体,关照大格局大视野也是此题应该注意的要点。
(二)写作角度基于语料,学生可重写“个体功用”,也要兼顾“共同”的作用。
考生可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体与群体、个性优势与协同发展、和谐共生、服务社会乃至国家、世界的大同观。
写作材料可联系自身对现实的思考与积累、如个人价值与人民大众、普通劳动者与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速度、新中国成就与人民福祉、走向世界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从家国情到国际观等等。
[精]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详解与点评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详解与点评一、思辨能力的新考验?高考作文揭示新时代人才选拔方向◆解析与点评:从题型上来说,本次全国卷I和卷II都没有离开古文、诗词材料作文的套路,属于开放式命题。
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有些难度,但是考的就是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以全国卷1为例,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古文人物解读中有所积累,还是能找到突破口的。
比如,管仲,鲍叔与公子小白,虽然每个人立场不一样,但是他们并没有好坏之分,三个人衍生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
比如,从齐桓公的角度:不计前嫌,任人唯贤;从鲍叔的角度:知己善行,知人善荐;从管仲的角度:善识时务,顺应大势;同时也能联想到知人善任,宽恕与回报,伯乐与千里马,是金子总会发光,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等方向。
在卷III中,中国墨子与英国诗人虽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不一,但是文化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青年一代共创未来的美好期望,未来对于青年一代国际视野的能力。
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的价值观切入提出不同的观点,展示出学生个人独特见解能力和思维厚度。
同时,全国卷I和卷II都是应用文体,这也预示着,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除了文采的要求,还需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透过情感感染力去感染别人,达到演讲的目的。
#高考#二、立足小我,延伸大我,高考题型考核实际运用能力◆解析与点评:果然,今年高考作文再次以任务驱动型这种熟悉的形式进行考察,在审题上并没有为难考生。
有趣的是,今年的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立足国情、传统文化的现象材料引发考生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感触与思考。
从科技强国联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小我出发,向大我延伸,有足够的空间让考生个性化阐述对中国文化和精神的独到领悟。
今年是特别的一年。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都在持续深入地围绕考生个人综合素质释放出语文核心素养诸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全国新高考I 卷中就对2020年疫情进行了思考,引导考生于家国社会中找寻自我和责任感;在题型中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在思想的深刻与广博基础上,突出自己语言与知识积累,展示个性特点与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作文讲评测训练第六十三集随性还是理性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台州市高三质量调研)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与设计,事先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循序渐进,不会迷惘和盲目。
也有人说,人生即兴发挥很重要,我们无须规划设计,只管随机应变,须知车到山前必有路,我们总会到达自己想去的远方,顺其自然就好。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这个题目虽然不算新颖,但是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关于人生需要规划、设计还是即兴发挥、顺其自然的问题,与对待自我的态度联系密切,能够引发同学们實际的思考。
审题立意方面,“人生应该规划”“人生无须规划”“人生虽然充满变化,但是规划仍然必要”这三个立意都是成立的。
能正确看待人生和规划、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立足于自我认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思想有深度,看问题不片面,或能发人所未发的,应视为最佳立意。
优秀作文:谋划以成事,善通以应变将做之事滚落一地,计划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依序串成一串珠子。
至于串珠的形状骤变、姿态游移,则须当即变通,以稳全盘之势。
“无为有处有还无。
”规划与应变,一个在明面挥麾,一个在暗处布阵,离了哪个都将使军心动摇。
首先,不论谋篇布局的能力是纯熟还是生涩,这个行为本身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宽慰。
准备充分的考生怡然自得地坐观旁人“抱佛脚”,迎考的紧张奇妙地消了大半。
军事战略家诸葛孔明在隆中便心有乾坤,不能不说出师时定是踌躇满志。
王小波说,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没什么不好,人如果对未来有了全局的规划,敢于向未知发问,便已是人类警示性的谦卑和永不放弃的怀疑,不至于主动地“在所谓的已知上躺成一个很懂的大人”。
其次,谋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践。
规划之人对未来做利弊分析,减少了犯错的概率。
另一方面,规划过程往往要借助外力,计划便成了一个提前实践的过程,被放大的问题和被放慢的镜头都给人“见缝插针”的机会,通过各方的信息搜集逐一编排,这是仅靠随机应变所不能完成的。
另外,其实计划也能分担变通的工作,开拓思维,甚至能联想到需要随机应变的情况,将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从这一程度上讲,计划是更高级的变通,两者相互包含。
然而,与此同时,有了万全之策的行为人也尚未到能高枕无忧的地步。
世界是运动的,规律也能依据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至极限。
计划的设定是为了一条康庄大道,而不是提供拘泥于此的小径,也不是盲目乐观。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便提到了路的各种可能性。
变通能带给人的是思维的伸展度和呼吸空间,使人有开放的格局发挥人的灵性。
不迷信计划之万全,不迷信变通之高超。
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开出成功的双生花。
点评:文章用一个比喻开头,用线和珠子的比喻形象论述计划与变通的关系,使人眼前一亮,并顺势在第2段点明观点。
文章的论证较有层次,首先提出规划的作用是给人心理上的安慰以增加人的自信,然后提出规划是为了在实践前充分准备,减少犯错的可能并做到随机应变。
这两层从规划的重要性上论证规划的必要,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就算“有了万全之策”也不能“高枕无忧”,因此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作为观点的补充。
论述层层铺开,布局均衡,思维细致缜密,论据运用比较自然。
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如“敢于向未知发问,便已是人类警示性的谦卑和永不放弃的怀疑”“变通能带给人的是思维的伸展度和呼吸空间”等,带有一定哲理味道。
但从逻辑上来看,文章中心论点是主张“两者兼备”,而分论点却主要阐述了规划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对于中心论点的表述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
循序渐进,渐至佳境有人说,人生需要规划,规划能让我们避开迷惘和盲目;也有人说,人生要顺其自然,自由地追求诗和远方。
在我看来,规划与即兴发挥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以规划为基,以发挥为翼,人生方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规划与设计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古希腊斯多亚学派有一句名言:“未经考量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世事繁杂,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我们的内心就会缺乏一种整齐与安定,就会在世事变迁中失去本心,感到迷惘与盲目。
现代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指出,个体会迅速被群体同化。
如果我们对自身没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规划,我们会迅速被周围的环境所同化,变得泯然众人。
这时候,我们又怎么即兴发挥,我们又能发挥出什么?因此,规划与设计是人生的基石。
以规划为基,我们便有了向上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我们的人生会摆脱“螺旋式下沉”的困扰,我们人生的轨迹必然是向上的。
但若只有规划,没有即兴的发挥,人生就如一潭死水,这样的生活必然是无趣的、缺乏创造力的。
马云关于“996”的言论被骂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
我想,这种方案受到人们口诛笔伐,不仅仅是因为其泯灭人性的规划,更是因为其忽视了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个体的人是特殊的,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场合能发挥出出乎意料的能动性。
合理的规划必然要以即兴发挥为翼,重视人的潜能。
规划必然不是“996”,规划的目的在于守住本心、铭记初心,朝着理想目标不断奋斗。
以发挥为翼,在生命的每一个特定时刻发挥出这一时间段的闪光点,追求应该追求的诗和远方,人生才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知静而后有动,知止而后有定。
人生需要规划,规划实乃人生之基,没有规划,生命如水中浮萍,没有方向;人生也需以发挥为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现人生美好,追求诗和远方。
以规划为基,以发挥为翼。
让规划积淀为我们的内在本质,铭记初心,一路向前;让即兴发挥更多地展示个人的闪光点,奔向诗和远方。
人生必能循序渐进,渐至佳境。
点评:文章抓住“规划与设计”和“即兴发挥”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者为基础,一者为助力,从而架构了全文。
开头入题迅速,观点明确,第1段“人生方能”、第6段“人生才能”、第8段“人生必能”反复点题,并且体现出文章内在逻辑深化的层次。
论述两者各自的作用时,将“规划与设计”的作用导向“内心”“初心”,让人不迷惘;将“即兴发挥”的作用导向“创造力”,尊重人的个性。
在充分论证两者作用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将两者的关系统一起来,这样的论证“两只脚”同时走路,使作文论点有力而稳妥。
论证中能够熟练使用假设、因果、转折等方法,思维缜密,推进顺畅。
当然,考场作文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这篇文章的标题与内容不太契合。
在论据方面,第2段引用的名言应为苏格拉底所说,“996”指向的是企业管理模式,而非人生规划,这些问题导致论据的说服力有所减弱。
规划人生,顺于道途胡适先生曾说:“无目的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在我看来,生活也一样,无目的的人生也仅仅是散步而不会有所进步。
因而人生是需要规划的,只有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正确的规划,才有可能在遭遇人生的变故时随机应变,做出正确选择,从而成就美好人生。
几乎每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大人问到“未来想要做什么”。
当我们给出答案时,其实也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做最简单的规划。
除了野蛮生长的杂草,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可以随意发展而有自我成就的。
我们写文章需要构思,同样,对于更加重要的人生,我们更需要“构思”。
杂草固然充满了生命力,但它并不被需要。
而没有规划的人生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只有在规划人生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思考,从而知道自己的心之所向,才更有可能在人生的末尾回望时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的一生充满了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被固定在规划好的方框中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头,岂不乏味而没有自由?这是对规划人生的过度解读。
我们强调规划人生的重要性,是为了让人对当下的、未来的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清晰的认识。
我们要明确的是,规划人生并不是给人生画格子,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禁锢于条条框框中,告诉自己必须要怎么做,而是在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告诉自己要往哪儿走。
我们给自己明确方向,同时又留有余地,给自己自由,这才是规划人生的理想状态。
而当我们给予自己一个有所规划的人生后,我们才有可能在面临一些重大的事情时拥有随机应变或顺其自然的能力。
这时的“顺其自然”不是完完全全地让自己被命运推着走,更多的是相信眼前的事儿总会过去,而最终自己还是站在正确的道路上。
因此,我们应该在对人生有所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顺其自然。
只有这样,顺其自然才会是一种积极的心境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作为。
漫漫人生如征途,未来永远是未知的。
而无目的地行走鲜能到达正确的终点,我们只有规划好自我的人生才能在这条路上真正走得自由而顺畅,只有规划人生,方能顺于道途。
点评:这篇文章的论述思维缜密,思路流畅,对观点的阐述准确深入。
第2段以杂草作为反例,提出“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接着以“有人会说”提出一个设问,明确了规划的作用是“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规划是“告诉自己要往哪儿走”,而不是“必须要怎么做”,理想的规划是“给自己明确方向,同时又留有余地,给自己自由”。
这一段的论述從各方面对规划进行定义和分析,以道理取胜,严密而充分,让人信服。
之后再提出规划前提下的顺其自然是一种积极的心境,进一步说明规划的重要性,又为规划与应变的关系下了定论。
文章论述语言流畅,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