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执转破”最后一公里的思考
打通城市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探索
打通城市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治理也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即如何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环,让社区治理更加精准、高效,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成为当前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1.信息不对称目前的城市社区治理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和信息未能及时传达到社区居民手中,导致居民对于政策的知晓度不高,也阻碍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2.基层治理滞后基层社区治理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着缺人、缺钱、缺物、缺技四大问题,社区治理手段滞后,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3.决策不民主城市社区治理中,决策通常是由少数政府官员或者社区领导居于主导地位,居民参与度不高,决策的结果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建立城市社区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将政府发布的政策和信息通过平台向社区居民推送,同时也让居民可以通过平台提交问题和建议,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互动。
2.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大对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引进更多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治理的经费支持,保障基层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推进社区治理民主化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座谈会、民主议事会等活动,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实现社区治理的民主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也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有效打通城市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保障措施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社区治理工作进行全面绩效评估,按照绩效考核结果给予奖励或者惩罚,提高社区治理工作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2.加大对社区治理的经费支持加大对社区治理的经费投入,确保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稳定进行,解决“缺人、缺钱、缺物、缺技”的问题。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
解决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解决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党的群众道路教育理论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道路教育理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强调:中央关于第二批教育理论活动部署十清楚确,关键是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要根据第二批活动单位的特点,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实在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效劳群众不到位的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联络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教育理论活动开展中,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化领会其内涵,实在做到工作务实、作风清廉、一切为民,着力解决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什么是联络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呢?教育理论活动开展以来,各级领导干部按照要求,走出机关,深化基层,搜集民意,解决问题,在一线融洽干部群众的感情。
解决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要解决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效劳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的问题。
所以,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根本是思想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是效劳意识不够的问题,是效劳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是工作责任心不够的问题。
自2022年6月开场,为解决好效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脱贫攻坚扎实开展,我屡次与单位扶贫驻村队员下乡开展扶贫工作。
与贫困户深切交谈,“看病花了多少钱?报销后自己还要掏多少?”“帮扶责任人是不是经常过来?”“如今收入主要靠什么?”消费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和问题......”,通过与贫困户深切交谈,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成效,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和现实需求,认真记录贫困户反映的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为贫困户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通过走访,与群众谈心交心,理解群众还有哪些需要,帮扶工作还有哪些缺乏,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帮扶措施,并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其中有两位特困户使我印象深化,一位是精神不正常的梁挑子,我与驻村干部为其购置了水壶、床、柜子,安装了自来水并安排专人做饭。
物流行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解决对策
物流行业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解决对策一、引言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行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物流运输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性问题——最后一公里配送。
这个环节通常指产品从仓库到买家手中所需的最后一段距离,是整个供应链中成本高昂且复杂度较大的部分。
本文将讨论最后一公里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最后一公里问题面临的挑战1. 运输效率低由于市区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等因素影响,货车往返于各种不同地形之间变得困难。
交通阻塞会导致配送延误甚至失败,同时也浪费了公司大量时间和资源。
2. 配送成本高相比起长途运输,短距离内仓储、装卸及人员工资等成本更高,并且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减少开销。
此外,在城市环境下还面临停车位难以找到和限制时间窗口等挑战。
3. 末端派送困难在城市居民区交通拥堵的背景下,找到收货人所在地、确保安全送达且获得签字等都是末端派送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许多居民还在白天上班,无法为包裹签收。
三、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对策1. 使用技术创新物流行业可以通过引入技术创新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配送成本。
例如,使用无人机或自动驾驶车辆实现配送,不仅减少了人力资源开销,还能够规避城市交通拥堵。
此外,在线购买者可以通过APP追踪物流状态,并预约适合他们时间的配送窗口。
2. 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是另一个改进最后一公里派送的可行办法。
通过与当地快递公司或网点建立合作关系,物流企业可以将货物集中于区域性仓库,并利用这些网络优势进行更高效且廉价的派件服务。
3. 增加自取点增设自取点也是缓解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方法之一。
物流供应链公司可以在居民住宅附近设置便利店、超市或自动贩卖机等自取点,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方便的取货方式,并且减少末端派送难度。
4. 加强社区合作与当地居民社区合作,利用其配送员资源和熟悉路况优势。
物流企业可以与小区楼盘、写字楼、住宅小区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为他们提供一定利益和便利条件来增加配送效率。
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建议
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建议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通常是指实施政策的具体环节或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下是对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1. 人员培训:政策执行人员应该接受充分的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政策的目标、内容和执行细节。
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和误解。
2. 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人员按照要求履行职责。
监督可以通过定期检查、报告和追踪执行情况来实施,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信息发布: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确保及时、准确地向相关人员发布政策信息。
政策内容、执行期限、申报要求等必须清晰明了,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和理解误差。
4. 客户服务: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帮助公众了解政策内容、申报流程和操作细节。
建立方便的沟通渠道,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和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投诉。
5. 反馈机制:建立政策执行结果反馈机制,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公众反馈信息,修正政策的不足之处,优化执行流程,并向公众公布改进措施和效果。
6. 强化协同:政策执行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
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责任分工,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
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的跨部门沟通机制,促进政策协同推进。
7. 数据共享:各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提高信息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数据共享有助于减少政府重复收集数据的情况出现,并提高政策实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总之,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与监督。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政策的全面、准确、有效地落地实施。
【调研报告】全面深化改革“最后一公里”的思考
全面深化改革“最后一公里”的思考近年来,XX县按照省委、市委的改革部署,坚持创新思路,把准路径,抢抓机遇,积极担当,稳步有序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领域机制体制改革。
一、基本情况根据省委、市委统一安排,结合我县实际,20XX年共确定重点改革项目项目29个,其中国家级试点项目1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省级试点项目3个(科普信息化改革试点、国培计划区域整体试点、农村教学点依托信息技术开齐开好课程试点)。
目前,各项改革正在有序进行。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一)主要做法一是坚持思想跟进,凝聚改革共识。
紧紧围绕“以改革创新推进市级战略XX实施”为主题,全县上下深入进行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深入查找、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开展系列大讨论活动,重点做好“三破三促”:即破除狭隘封闭观念,以开放开明促发展;破除因循守旧观念,以改革创新促解难题;破除难以作为观念,以奋发进取促超越。
通过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营造了勇于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大开明、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坚持高位推进,汇集改革合力。
4月1日至15日,XX县改革办在中国XX网就2015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开展群众满意度网上调查。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近八成群众的认可。
对于改革的期待,群众普遍关注的还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工资、环保、交通等社会民生领域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我们拟定了《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重点加强教育医疗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问题等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力度,让群众更进一步共享改革红利。
具体到每一项改革任务,做到“六明确”,即:明确改革事项、明确牵头领导、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协同单位、明确完成时限、明确销号评估标准。
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心得
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心得《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心得》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在第一批群教活动结束和第批活动开始的阶段,总书记强调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对搞好第批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总目标。
应该说,党的群众路线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取得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初步成效,但离让人民完全满意还有一定的距离。
对于我们市级部门而言,面对基层群众也更近,能不能取得让人民满意的实效,关键看能否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最近,我局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边学边改、立行立改,通过双联、走基层活动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下面就如何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要弄清什么是群众的问题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群众。
活动开展中,有的认为,我就是群众,走群众路线是领导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还有的认为,群众一没钱、没权,而且不少群众没文化、没知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走群众路线不如走上层路线管用。
只有正确理解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百度才能真正从理论上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在实践中自觉坚持群众路线。
那么,什么是群众呢?一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群众是指人民群众,包括劳动群众和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范围内的广大群众。
我们之所以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就是要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唯物史观,与个人英雄主义史观区分开来。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不断实现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里,群众不是特指张三、李四,同时又离不开一个个普通的张三、李四。
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的具体利益统一起来;是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员来说,非党员就是群众;对领导、干部来说,非领导、非干部就是群众。
关于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想法
关于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想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最后一公里指的是从出租车或公交车站点到乘客目的地的这一短距离。
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既是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便利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谈谈关于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交通工具单一。
目前,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自行车或小型电动车为主,这些交通工具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恶劣天气或者疲劳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在城市中,最后一公里的街道可能比较狭窄,且容易出现交通拥堵,行人和非机动车混行,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最后一公里的环境未必友好。
有些城市的最后一公里的道路缺乏交通设施,不够友好,导致出行人员感受到不便。
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工具不完善、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以及环境不友好。
那么,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交通工具的便捷性。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可以借助智能手机APP,提供出行服务。
可以开发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或者共享滑板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找到最近的交通工具,并通过手机直接解锁使用。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人们在最后一公里出行时交通工具单一的问题,还能提升出行的便捷性。
应该优化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环境。
城市规划者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增加更多的步行、骑行道或者绿道,以提升非机动车的出行环境。
也可以通过增加交通信号灯和交通标线,规范交通秩序,提高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安全性。
可以增加一些交通设施,比如公共自行车停车点、遮阳棚等,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
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激励和引导人们选择可持续的出行方式。
可以通过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共享交通工具,提供出行服务。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体会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体会做事,应适当考虑。
比如,为何做,值不值得做,是否必须做,不做不可?这样,你一旦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全身心投入,而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一次次打断工作,也不会出现徒有忙碌而无进展的情况了。
要怎么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编辑为您精选《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工作体会》一文,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服务群众,既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必然要求。
如何实现“群众需要在哪里,服务就有效覆盖到哪里”,切实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就要从基层实践层面出发,组建“四支队伍”,探索一条走好群众路线、更加直接高效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服务群众,关键在组织,真正使力量“聚得起来、沉得下去”。
随着社会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群众需求更加多样化、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服务群众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
在这一背景下,仅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必须凝聚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造开放多元、全面覆盖的服务队伍。
要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体系为依托,围绕队伍全域组建、服务全域覆盖、和谐全域提升、小康全域推进目标,分级分层分类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基层便民专业化服务队、社会志愿者服务队、村(社区)网格员服务队“四支队伍”,既能推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拓展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平台,又能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服务群众新体系。
服务群众,制度是保障,真正使服务“优质便捷、常态长效”。
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不高兴是衡量党的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
只有最大限度激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成为共同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只有建立完善服务群众的制度机制,才能使党员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使道义型服务群众转变为制度型服务群众。
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和公共机构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然而,由于信息孤岛、低效的信息交互等问题,政务服务仍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服务传递的瓶颈。
本文旨在探讨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
一、整合政务服务平台为了提高政务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我们应该致力于整合各部门和机构的政务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体系。
通过整合,不仅可以避免信息孤岛的问题,还可以减少民众在不同平台上重复提交信息、重复办理手续的现象。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的支持。
二、构建政务服务综合门户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综合门户网站,为民众提供一个统一入口,方便他们查询和办理各项政务事项。
该门户网站应该具备信息分类明确、检索便捷、界面友好等特点,使得民众能够轻松地找到所需的政务服务。
此外,门户网站还应该提供在线预约、在线办理、在线支付等功能,方便民众随时随地完成政务服务。
三、推广移动政务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政务服务成为了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推广移动政务服务应用,为民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体验。
通过移动应用软件,民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政务信息、办理业务、提交申请等,极大地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利性。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比如二维码扫描和人脸识别等技术,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四、优化政务服务体验政府应该将民众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优化政务服务的各个环节。
在政务服务过程中,应该建立服务评价机制,接受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和改进。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政务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五、加强数字安全保障在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时,数字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指从制定到执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其中存在着一些常见问题。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建议:1. 信息传递不到位。
制定单位和执行单位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的具体要求和意图无法有效传达给执行人员。
建议建立传达和宣讲机制,确保的全面传递和理解。
2. 组织协调不到位。
涉及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导致无法得到全面贯彻。
建议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3. 资金分配不公平。
执行中,一些地区或单位未能公平享受带来的资金支持,导致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建议建立公平的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均衡分配。
4. 监督检查不到位。
执行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导致执行情况难以掌握和纠正。
建议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构,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督促。
5. 执行力不强。
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执行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建议加强执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和责任意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强化沟通渠道。
建立宣传和传达机制,确保的全面传递和理解,包括组织培训和座谈会等形式,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内容和要求。
- 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制定单位和执行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提高执行的整体协同效应。
- 公平分配资源。
建立公平、透明的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益的均衡分配,避免地区和单位之间的不公平现象。
- 加强监督和检查。
建立有效的执行监督和检查机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的有效执行。
- 提升执行力。
加强执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和责任意识,确保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观后感(共4篇)
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观后感(共4篇)第2篇: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廉洁意识,汽车城全体干部党员观看《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作风暗访警示教育片。
该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讲述了十九大以来全省为深入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解决了一批扶贫领域、扫黑除恶领域、生态环保领域、行政审批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追究了一批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党员干部,警示广大党员干部基层正风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党员干部要以警示片中的的反面案例为鉴,敲响警钟,断了不该有的念想,杜绝不该有的行为,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纪律规定,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观影结束后,受到了强烈震撼和深刻教育,从警示教育片中汲取教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案为鉴、引以为戒,时刻不忘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从自己做起,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廉政意识,坚决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第2篇: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观后感为加强警示教育,进一步推动干部职工履职尽责、担当作为,12月27日下午,区委统战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省纪委监委作风暗访警示教育片《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
该片主要围绕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特别是对扶贫、扫黑除恶、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以及人民群众一直反映比较强烈的征地拆迁、办事“吃拿卡要”等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并强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保持基层正风反腐高压态势,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这部警示教育片发人深省,再一次给党员干部敲响警钟,告诫我们:要牢固树立法纪意识,弄明白哪些是不能越的“红线”,搞明白哪些是不能踩的“雷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反腐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如何应对物流业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如何应对物流业中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一、问题介绍物流业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后一公里配送困难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交通拥堵、派送效率低下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期改善物流业中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二、解决方案1. 引入先进技术在应对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时,引入先进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可以使用无人机进行快速派送和监控;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可以实时调整路线规划以避免拥堵;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客户需求及行为模式,优化运输计划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能够提高交付效率和减少运营成本。
2. 推行多种交通方式结合通过推行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提高货物配送效率。
除了传统的道路运输方式之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地铁、轻轨等城市交通设施来进行配送,减少货车对道路的占用。
同时,合理规划仓储和配送中心的位置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多种交通方式。
3. 推动政府政策支持针对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并推动城市规划设计更友好于物流配送。
此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新模式来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减税或财务支持。
4. 加强跨行业合作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合作。
物流企业可以与零售商、电商平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成本。
同时,还可以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在信息共享、资源调度等方面进行协同推进。
5. 建立智能化仓储和派送系统通过建立智能化仓储和派送系统,可以实现订单信息及时传递、货品精确管理和定位导航,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
这样的系统可以更好地连接生产企业、物流中心和终端客户,实现信息共享、资源调度的最佳化。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成功应对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的案例:1. 京东物流的智能配送京东物流通过引入无人机、小型自动车辆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快速派送和监控,有效改善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
观看运城市打通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
观看运城市打通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践涉的最后一段里程。
现在,它被引申为一件事情最后的关键性一步。
令人深思的是,在有的地方,无论是深化改革、依法治市,还是小区建设、生态保护,一些工作年年处于“最后一公里”.时间一长,等掉了大家的耐心,也消耗了本来十足的信心。
为什么“最后一公里”一直跑不完?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情况:一是盲目满足于抓一阵子、烧三把火、砍三板斧,工作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想歇歇脚,致使一些项目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有花无果。
二是事不尽做,功不全用,不愿速战速决,生怕事成“庙”散,经费、编制、奖励等没有着落,于是宁愿延误工作进展也要保存一块“自留地”,作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三是缺乏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只想当“战略家”画大箭头,不愿当“突击队”和“爆破手",工作还没有进入尾声,就想画句号、换频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
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当前,许多地方党委刚刚换届,一些领导走马上任,都以很大的决心与干劲争取踢开“头三脚”,但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冲劲“与“韧劲”的关系,切莫随意留下人为的永远跑不完“最后一公里”的“烂尾工程"。
打通“最后一公里”,必须用真心。
抓落实能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是对领导干部党性原则的现实考验。
唯有怀着真心为民的心态,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表象性、盲目性、随意性.这既要有雷霆万钧的“猛药去痘”,也要有常态长效的“润物无声”,切不能只管“漫天撒种“不管能否“落地生根"。
观看警示教育片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
观看警示教育片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心得体会正风反腐,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一环。
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是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增强自我纪律意识,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警示教育片,“最后一公里”,对于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这个关键问题,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微观层面上,许多腐败行为都是由一系列小的错漏累积起来的。
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时刻铭记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遵守组织制定的各项规定,不搞特殊化、本位化思想,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利益而对纪律进行顶风作案,更不能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家人谋取不当利益,应该时刻保持自我约束,严格把好自己的底线。
在宏观层面上,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更需要领导机关和制度创新。
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该严格规范化,对于纪律违法行为应该及时查处、严惩不贷,起到震慑作用。
此外,党的问责制度也是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行为应该及时问责,严格遵守问责标准和程序。
在教育普及层面上,正风反腐可行性和必要性应该全社会不断加强教育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正风反腐的氛围。
从小培养公民责任感和诚实守信意识,不仅要加强青少年教育,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公民及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总体而言,“最后一公里”这部警示教育片向我们展示了党的反腐败斗争的成果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清晰认识到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将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加强自我约束,时刻警示自己不要偏离正道,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真正有利于群众的事,为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风反腐,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
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我们个人的自律和约束,更需要领导机关和制度创新,以及教育普及层面的加强宣传力度。
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最后一公里是指从物流中心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段距离。
对于电商物流企业来说,如何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电商物流企业需要变革思维,追求创新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电商平台的出现为其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这一变革让传统销售经验和传统供应链分工体系遭受了极大的冲击。
电商物流企业必须面对以下种种挑战:1、物流成本过高2、配送周期过长3、配送可靠性不佳如何减少物流成本,加速配送周期,保证配送可靠性,是电商物流企业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电商物流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进行思想转变,例如:1、搭建物流中心物流中心是指由电商企业投资建设的一种物流配送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为电商平台提供快速便捷的物流服务。
通过搭建大型物流中心,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实现物流配送的快速和可靠性。
2、建立单量管理机制在电商物流平台上面,单量往往存在波动性,快递员又不可能每天都预计到自己的工作量,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巨峰无法及时处理,并影响后续配送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电商物流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单量管理机制,及时处理出巨流,避免出现大量订单积压的情况。
3、利用智能化设备提升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流配送领域的智能物流设备已经越来越受到电商平台的青睐。
例如,自动化仓库、物流机器人、智能配送车等等,这些设备才能更快速,更精确,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选商的运转效率。
4、提高配送可靠性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时,配送可靠性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配送可靠性,电商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尝试采用新型的物流配送方案,例如:①智慧带配送方案:通过智慧带配送方案,配送员可以实现通过快递站的“快捷通道”自主领取快递并配送到指定地点。
这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配送效率,缩短服务周期。
②智能柜配送方案:智能柜是一种安装在公共场所的自动化设备,可以为消费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物流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通“执转破”最后一公里的思考
“执转破”制度,又称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制度,该制度通过将执行案件导入破产程序,加大“僵尸企业”的处置力度,打通解决执行难问题“最后一公里”。
但在司法实践中,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在衔接路径上仍存在“瓶颈”,本文着力在此基础上探究“执转破”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期促进该机制有序高效运行,并对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有所助益。
一、“执转破”的实践困境
(一)当前“执转破”操作模式
一是级别管辖的相对集中。
关于移送破产审查案件的管辖权,“执转破”案件目前基本上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如情况特殊,中级人民法院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也可以将案件交由具备审理条件的基层法院审理。
二是程序启动的主体唯一。
根据规定,执转破程序启动的主体是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如无当事人申请或同意,执行法院无权移送破产审查,这是前提也是必备要件。
三是参与分配的限制排除。
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如果债权人不申请破产,则有可能无法获得任何清偿,以此来“倒逼”申请查封在后的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
四是预审制度的提前把关。
为确保移送破产审查的成案率,目前通用的实践做法是基层法院移送审查的案件材料包括当事人同意移送的书面资料、移送破产审查报告、被执行人所涉案件清单等,要先行移送至中院执行局进行内部审核把关,符合条件且资料齐全的再由中院执行局移交由中院立案庭立“破申”字案正式审查。
(二)“执转破”衔接面临的阻力
“执转破”制度的实施,关键在于“转”,而操作实践中最大的困难也在于此,法院难以将执行案件转入破产程序。
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事人因各自利益驱使导致执转破启动难。
债权人缺乏启动破产程序的主观意愿,对被执行人而言将丧失企业的市场主体资格,过程漫长且成本偏高,有些债务人往往选择转移财产逃避债务,而不会选择主动申请破产。
实践中,更普遍存在的困难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债权人或债务人启动执转破程序,很多执行不能案件的被申请执行人为已倒闭企业或者僵尸企业,存在经营者下落不明、员工已经遣散的情形。
2.具体衔接程序繁杂导致法院移交难。
首先,破产原因认定难。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执行法院具体的认定标准,操作有难度;其次,程序转换工作量大。
虽然民诉法解释和执行移送破产意见对“执转破”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程序之间的转换和衔接涉及到法院、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执行法院转入破产程序的动力,工作积极性普遍都不高。
3.客观上司法对执转破准备不充分。
虽然目前民诉法解释和执行移送破产意见对执行转
破产程序作出了规定,但鉴于执转破的复杂性,很难适应执行转破产的程序实施要求,加上破产案件工作量大,审理周期长,在当前案件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审判力量有限,导致执行转破产业务接收难。
二、“执转破”衔接程序之举措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前者是保障部分债权人的个别清偿,后者是维护所有债权人及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两种程序在债务人资不抵债时产生交集。
因此,基于解决执行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行不能案件退出和破产程序启动的有效衔接机制,确保执转破依法高效有序进行。
(一)从制度上完善“执转破”程序的程序设置
1.提高“执转破”启动程序动力
(1)建立充分的法律释明机制。
加强执行法院对执转破有关事宜的告知和征询工作尤为重要。
首先,强化立案部门的释明职责。
增加告知当事人执破衔接的内容,即立案部门在登记立案遇到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执行案件时,应分别在受理执行案件通知书和执行通知书上增加告知可申请或同意执行案件转为破产案件的内容;其次,预先介入说服引导。
执行法院经初步审查,对符合破产条件的案件,应及时召集所有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召开执转破案件征求意见会议,向当事人进一步告知有关法律规定,厘清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在功能与法律后果上的不同,做好说服引导工作。
另外,应重点分析各个申请执行人的案件情况,把握好更有机会倾向于同意进入破产程序的申请执行人。
再次,案件无法通过“执转破”化解,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引导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以此作为化解执行不能案件的另一个途径。
(2)建立当事人申请破产的职权辅助模式。
在执行不能时,执行法院应当征询当事人关于移送破产审查的意见,如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选择启动执转破程序,执行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主动移送破产审查。
这种模式应被视为执行法院为了实现债权债务公平清偿而采取的一种执行措施,而执行部门决定并移送破产审判部门后,破产审判部门是依据执行部门的移送,而非依据职权而主动启动破产程序。
2.细化“执转破”衔接程序
(1)建立清晰的执行程序分流。
对于执行中,企业法人是否已达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不抵债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这个标准尚未清晰认定。
笔者认为分流的时间节点应在财产调查后,应当将执行阶段中财产调查后作为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之前的一个连接点,通过财产状况调查,一旦发现被执行人存在资不抵债等符合破产程序启动条件的情形,则应及时中止执行程序,转入破产审查。
(2)建立无缝的财产调查对接。
健全执行部门和破产审判部门的协调和程序的对接,完善执行程序中财产调查措施与破产程序中财产状况调查的对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执行程序中已经采取的财产查控措施在破产受理以后继续存续;二是破产案件受理以后,需要
查控债务人企业财产的,管理人可向法院申请、法院亦可依职权通过执行查控系统进行查控;三是破产程序中对于破产案件受理前已经通过网络司法拍卖进行的执行行为可以予以吸收和认可,并且在受理后管理人可向法院申请借用网络司法拍卖平台进行财产处置,进一步降低财产处置的成本。
3.构建繁简分流的办案机制
随着“执转破”工作的推进,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将急剧增加,因此,应构建案件快速审理机制,以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以此提升“执转破”案件和破产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
(1)建立执行程序对简易破产案件的鉴别机制。
是否能适用简易破产程序考量因素包括:可分配财产数额较少、无担保债务金额较少、债权人人数较少、债务人财产可能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等,以此作为甄别方式确立“执转破”的繁简分流标准:一是简单案件,即无财产、无隐患案件,这类案件具有债务人为单一企业法人、停工停业、员工安置良好等情况;二是一般案件,其他情况与一类案件类似,但有部分财产因涉及案外人异议或多家法院在先查封等问题而无法作出处理,在执行程序中往往停滞不前,申请执行人及执行法院均迫切希望通过“执转破”程序移送破产审查。
对于前述一、二类案件,可以积极适用简案快审程序快审快结,促使僵尸企业顺利退出市场。
(2)建立执行程序对简易破产程序的协助机制。
笔者认为可以积极尝试将执转破案件引入简易破产程序,在办案模式上予以适当简化,比如简化办案团队配置,实行独任制审判,降低审判资源占用,指定个人管理人,节约破产费用成本;简化债权人会议方式,可通过网络表决、电子邮件等快捷方式,让债权人以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行使权利,降低参与诉讼成本;简化公告送达手续,根据新民诉法解释,公告送达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和受送达人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在报纸、信息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公告,因此破产受理后,相关公告可选择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发布,以此节省司法资源。
(二)从思想层面强化“执转破”工作的司法应对
1.更新“执转破”工作理念。
人民法院要及时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执转破”工作的重要意义,运用破产手段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执行难问题化解,通过定向消化大量执行不能案件,切实解决困境企业长期以来累积的各类深层次矛盾。
具体来说,执行法院要认真开展待移送案件审查工作,确保移送行为合法合理,既要避免当移不移,又要防止将不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随意移送破产审查,受移送法院要克服畏难情绪,确保案件移送顺畅、有序和高效,努力形成“能够执行的依法执行,符合破产条件的依法破产”的良好工作局面。
2.提高破产审判专业化水平。
建议推进破产审判机构专业化建设,建立专门的破产审判法官队伍,新增破产专业审判人员,来适当平衡案件的权重,并提高“执转破”工作的积极性。
特别在当前司法改革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将专门审判庭作为一项内容特别考虑,为下一步的“执转破”工作预留空间,以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
另外,由于破产案件审判本身难度大、事务杂、问题多,在工作量、工作性质及案件流程上应当区别于普通的民事商事案件,因此,人民法院应当对破产审判团队其他工作分流减压,并改变以往将一件破产案件作为一件普通案件来考核的做法,充分考虑执转破案件的审理难度和工作
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破产案件绩效考核标准,以此激发审判团队对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工作的积极性。
(本资料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