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部编新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2梅岭三章1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的激情和豪情。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通过学习本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了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中的词语和意象,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朗读和背诵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梅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讨论诗中的词语和意象,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3.背景介绍: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4.诗歌鉴赏:让学生讨论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5.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 (1)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

文章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含义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寓意,欣赏课文的文学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梅岭景色,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梅岭的美丽。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同时,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梅岭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答。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陈毅创作的一组诗歌,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事业的热爱。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梅岭的壮丽景色,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描绘的背景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梅岭的图片和相关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1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1

2 《梅岭三章》教案1《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

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新课标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一、导入新课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

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梅岭三章》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梅岭三章》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咏史怀古”,通过阅读古代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梅岭三章》是一首描绘梅岭风光的诗歌,作者通过梅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在教材中,这首诗歌被安排在第二单元,与《登高》、《夜泊牛渚怀古》等诗歌一起,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理解诗歌的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2.梅岭三章》研讨课件_1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2.梅岭三章》研讨课件_10

个人生死 勉励同志 事业前途
身处险境,依然构思严谨
4.陈毅为什么能够有“取义成仁”的坚定意 志?
理想崇高:人间遍种自由花。
五、看视频,学朗诵。(6分钟)
自学指导:看朗诵视频,学朗诵,注意重音、 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
自学检测:1.指名读。2.分角色齐读。
男齐: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⑥(
)今日事
七、课堂小结: 1. 体会诗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2.我们学习的楷模。
八、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诗。2.完成练习册习题。
艺术欣赏:看视频。
谢谢,再见!
旌旗 (
)
阎罗(
)
当纸钱(
) 应有涯 ( )
血( )雨腥( )风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作特色。(18分钟)
自学指导:自由读小序和三首诗,独自思 考或和同桌交流完成问题。(6分钟)
1.小序交代了什么,陈毅为什么要写这三首诗? 2.这三首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为什么? 3.作者在生死关头,思绪不仅仅局限在“今日”,
诗言志 梅岭三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作者崇高的理想、坚 定的信念。
2.理解作者构思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了解写作背景。(3分钟)
自学指导:结合课本第5页注释①,观看视频,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明确字音。(5分钟)
自学指导: 1.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2.完成自学检测题。3.齐读。 自学检测:给划线字注音。
女齐: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男齐: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女齐: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2019春部编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0张ppt)

2019春部编人教版九下第一单元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0张ppt)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运用设问,交代了写 作背景。 结构上:总领全诗(后面三句 为“意如何”的具体内容)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❶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 ❷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 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 战斗到底的决心。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心里想些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人死后埋 过去的部 旗帜的总 即阎罗王,民间
今葬即的将地兵方,败下身,死指我为该称写,些这什里么?传说身中经掌百管战阴间 才也创指立阴了间这革番命革牺命牲事借业指,军多士么的神不。易文啊中!比喻 这次我要到的阴同间志去召集已经牺牲凶恶过残的暴同的志人。 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后两句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视死如归的壮烈 豪情和强烈的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 为什么?
不能。❶ “飞”形容轻而快、形象感强烈❷用 在句中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 的艺术感染力。❸“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 “传”,显得呆板、无形象感。 所以不能换。
二、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❶回首 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 区,豪情满怀;❷表现视死 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 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二、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 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 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 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 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

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 景。它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 作为绝命诗写下来,“留衣底”以防不测的。小序使我们 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 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内容理解
导思1.“泉台”“阎罗” 都是民间传说中的说法, 事实上并不存在,诗人使 用这类说法有什么好处?
读一读
• 旌旗(jīng) • 当纸钱(dāng) • 遍种(zhòng)
悬(xuán) 应有涯(yīng)(yá) 即为家(wéi)
记一记词义
丛莽: 丛生的草木。 旌旗: 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烽烟: 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 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 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血雨腥风: 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 镇压。 取义成仁: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 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的基调——慷慨悲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 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面对目前 的险恶处境,英勇无畏的精神。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设问的作用 答题思路:设问是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作用主要有: 对内容加以强调;能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承上启 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注意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设问作用分析法】
品析第三章 品析“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论语》《孟子》 “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容,表达 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人间遍种自由 花”,以“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 好前景,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格律和谐,意境宏伟。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面对当时险恶的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的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了诗人英勇面对险恶处境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抱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

语言上,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2.学习诗歌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格律美。

2.联系写作背景,学习和感受诗人的革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这三首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勇于献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2.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并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下的“绝命诗”。

二、预习检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返回
语文
★1.下面诗句中所用修辞方法相同的两项是( AD)
A.南国烽烟正十年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解析:A.“烽烟”代指战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血雨腥风”
既是比喻,又有夸张的意味;C.“取义成仁”引用了典故;
D.“自由花”代指美好幸福的生活。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返回
语文
[注]①[《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全张]为纪念人民英雄纪念 碑建成而发行的小全张。小全张右上方主图是人民英雄纪念 碑的正面全景,主图下是镌刻在纪念碑正面的毛泽东的题词, 主图左面是刻在纪念碑背面的由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返回
语文
A.题词的字体属于楷书,端正典雅;碑文内容由远及近,缅 怀了自1840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牺牲的人民英雄,表达了对他 们的敬仰之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 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返回
语文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返回
语文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返回
语文
1.联系原著说说严监生“总不得断气”的原因是什么。 (情节概述) 因为两茎灯草在燃烧,费油。
返回
语文
2.文中,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是什么描 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艺术特色)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说明严监生到死都不舍得多费一茎灯 草的油,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
返回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梅岭三章》。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悬当纸钱应有涯即为家遍种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1诗"。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人教版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 2 梅岭三章 名师教学教案(1)

人教版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 2 梅岭三章 名师教学教案(1)

2 梅岭三章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4.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5.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出示字卡,指名学生朗读:伏旋旌悬2.熟读这三首诗(抽上、中、下游学生各一名朗读)二、导入新课——展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説明] 如有条件可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该环节的目的一在激趣,二在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为学好本课做准备。

三、课文导读(一)整体感知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

“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梅岭三章》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2019年春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梅岭三章》ppt课件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 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
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望未来。展望未来,表
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
牲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色
①想象、联想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 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 “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 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联想“捷报飞来当 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 础上进行浪漫主义的创作,在表达诗人强烈思 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
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
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作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
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
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 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这些修辞 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 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后两句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意之上,更增加 一份豪壮之气,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 壮烈豪情和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品味诗句
“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 “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 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 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 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 感染力。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总领全诗 本诗后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 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 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 派战斗到底的决心。 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朗读,注意以下重点字:莽、阎、旌、悬、腥、烽、捷。

2.抽查学生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出示陈毅元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回答)对,他就是素有“元帅诗人”美誉的陈毅。

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陈毅呢?(找学生介绍,然后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多媒体出示这三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交代了诗人在梅山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说明情况危急,“得诗”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

“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诗人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朗读,注意以下重点字:莽、阎、旌、悬、腥、烽、捷。

2.抽查学生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出示陈毅元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回答)对,他就是素有“元帅诗人”美誉的陈毅。

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陈毅呢?(找学生介绍,然后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多媒体出示这三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交代了诗人在梅山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说明情况危急,“得诗”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

“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诗人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课件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 一,也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诗人。 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气凛 然、刚毅如山、胸襟坦荡的伟人风范。 虽然英雄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 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收获了 … … 我体会到了 … … 我还想学习 … …
课后作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 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 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 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词 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 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至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阎罗”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意 在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憎恨。
“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 改为“飘”字好不好?
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各位同志, 各位战友。
dāng “冥币”。用胜利的 当作。 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借喻:战争。对应“百战多” “烽烟正十年”。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的 欢欣、豪迈之情。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时间
内容
精神
第一首 过去 第二首 现在 第三首 将来
回首征程 勉励战友 展望未来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思考
“断头今日意如何”的起笔有什么特点? 怎么理解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与它相似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二章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 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 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 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 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 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 被越灭。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 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瞑目,要眼看同志们怎 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
小练习
一、比较下面两种说法,说说哪个好。 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2、将革命进行到底。 “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表 现了视死如归的气概,死了斗志犹存。 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含蓄深刻。
二、判断下列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 A 此/去泉台/招旧部 ( ×) B 捷报/飞来当/纸钱 ( ×) C 血雨腥风/应有涯 (√ ) D 取义成/仁今日事 ( × )
三、请你比较一下《示儿》与这首绝句中流 露的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 这两首诗都有一种事未竟,死不瞑目的感情, 爱国诗人陆游抒发了国家未统一,壮志未酬的 遗憾悲伤之情。陈毅同志抒发的是视死如归, 叮咛同志奋勇杀敌,革命到底的豪情。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 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 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 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 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陈毅
陈毅同志在江西广东边区展开 游击战争,由于叛徒出卖,在大庾 遇险,立即转回梅山,正遇敌人搜 山,就隐蔽在山坳里。敌人放火, 巧逢大雨,山火淋灭。天黑时敌人 佯装撤走,半夜又折回搜山。陈毅 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 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 敌人搜山持续二十多天。直到“西 安事变”发生,敌人才慌乱撤走。 陈毅回忆这将近三年的游击战争, 说这“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 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梅岭三章》
——陈毅
《梅岭三章》
——陈毅
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
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乐至县。1923年参加 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上井冈山与毛主席 会师。红军长征时,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 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7年,被任 命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 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 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 任上海市市长,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 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 逝世。陈毅同志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的思想 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 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
与它相似吗?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三首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 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 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 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 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 理而牺牲。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 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 实现 。
与它相似吗?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匈)裴多菲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 (对敌人) 第二章 (对同志) 第三章 (对信仰) 生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激励战友,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和誓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回环递进 酣畅淋漓
读准字音
旌(旗):jīng 悬: xuán 当(纸钱):dāng 应(有)涯:yīng (遍)种:zhòng
yá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 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 解。
想一想
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说明这是绝命诗,交代创作背景, 身处必死险恶处境 。
第一章
梅岭三章
陈毅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解围。
断头今日意如何? 投身革命即为家, 南国烽烟正十年, 创业艰难百战多。 血雨腥风应有涯。 此头须向国门悬。 此去泉台招旧部, 取义成仁今日事, 后死诸君多努力,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人间遍种自由花。 捷报飞来当纸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