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敞开_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散文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与敞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散文诗
黄永健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新的话语环境之下,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写作实现了审美的回归和文体的独
立,相应地也生成和确立了一些新的审美风格和文体样式,本文试图梳理这一特定的文体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轨迹,希望对目前的散文诗创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散文诗;文体;风格;审美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4)05-0094-05!!一、审美的回归与文类独立的过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创作进入了全面复兴和强势发展的高潮期,与其它各类文体一样,散文诗复兴首先得力于政治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文艺观念的更新,文学突破阶级性、政治性的禁区而重新进入人性的表现领域,散文诗的表现能力和表现内容有了回归现代散文诗审美范式的可能 以散文诗负载现代人复杂的心灵世界,抒写更加抽象的现代生活。其次,它得力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环境,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意义上来看,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中断了30年的现代化进程重新接续起来,中国人不再沉迷于虚妄的政治乌托邦幻想,科技、经济、工商、竞争、都市、时间、效率以及个体、心灵、价值、理性等时代话语共同构成了新的现代生存空间。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伊始,中国散文诗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风格更加多样,散文诗以其短小精微的文体特征,适应了现代后现代社会精神消费快餐化的趋势。诗人西川九十年代的长诗∀致敬#、∀巨兽#等因追求诗歌文本的多义性、播散性、多元复杂性,而胀破了新诗分行分节的格局,或许可以认为是在新的环境之下,自由分行诗体自然向散文诗体滑行的一个信号。自1979年开始全面复兴的大陆散文诗,思想内容从战歌(四十年代)式的鼓吹,赞歌、牧歌式清唱(五十年以郭风、柯蓝为代表)转向对历史和革命的反思,随着时代的推进,散文诗的哲理内蕴进一步转向对人性多面复杂、存在的悖论荒诞作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索和阐释。
因此,如果我们说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现代散文诗
实现了向散文诗美学品味的回归,倒不如说中国散文诗实现了向现代性的回归,中国终于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妄状态中重新回归全球现代化的轨道,人们的心灵状态再度调适,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来看,散文诗必得走向回归之路,但这种回归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象征寓言式表达),而是沾着历史的血泪和现代的感受,由以往单纯的赞美走向对于历史、时代、现实的艺术思考,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
语言方面,积极探索这一文类的新的可能性。[1]
八九十年代
中国散文诗恢复正常生态并开始取得与小说、诗歌平行的专门文类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人数的剧增。从1979年开始,中国大陆散文诗创作队伍迅速扩大,除柯蓝、郭风、流沙河、许淇、王中才、徐成淼、刘湛秋、李耕等五六十年代即已闻名的散文诗作家之外,陈敬容、刘北汜、莫洛等40年代就已成名的老作家∃归来%之后也写了不少好作品,新时期作家群包括一些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中都有大批创作散文诗的新秀出现,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大批以写散文诗而崛起于文坛的散文诗诗人,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散文诗作者和出版散文诗个人专集的诗人群体更加庞大。
二是散文诗发表园地的扩大和散文诗理论的勃兴。1986年1月,湖南益阳邹岳汉创办中国文坛有史以来专门刊载散文诗作品和散文诗理论研究文章的∀散文诗#杂志,发行量由最初的每期三千册发展到现在每期近七万册,十八年来发行三百多万册。1986年10月,柯蓝主编的∀散文
收稿日期:2003-12-15
作者简介:黄永健(1963-),男,安徽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04年第5期(总第87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 ty for E thnic Minori 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Oct.2004
诗报#在广州出版;1986年6月,严炎主编的∀散文诗选萃#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创刊;1990年,田景丰在广西柳州创办∀南方散文诗#报;1992年田景丰又创办∀当代散文诗#;1992年1月,四川海梦主编的∀散文诗世界#在成都创刊。其中∀散文诗#、∀散文诗报#、∀散文诗世界#最具活力,也最具有代表性。
由于散文诗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喜爱,出版社也乐意出版大型的散文诗丛书,进入21世纪,出现了中国年度最佳作品系列丛书,作为与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童话、传记、网络文学等并立的文类,开始出版发行∀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本。2000年邹岳汉主编的∀2000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收进海内外散文诗作者170人的作品,发行量3000册,2001年同种选本收入海内外散文诗作者160多人的作品,发行量扩增至8000册。[2]
散文诗理论的勃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个有影响的散文诗创作和理论研究民间社团,这就是1985年创立,由柯蓝、郭风任会长的中国散文诗学会和1989创立,由柯原、严炎任会长的中外散文诗研究会,这两个民间文学组织在开展学术交流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二,散文诗专论、专著的大量出现,八九十年代,中国学术期刊和报刊上发表散文诗专论近一百篇,出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文,一批青年学者开始将散文诗这一新兴的独立文类作为学术研究的专题进行本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鉴赏论的学理思考,出版了一批影响广泛的散文诗理论研究专著。
三是公开出版的诗报、诗刊、各种新诗选本以及文学史书写的文体认同。北京的∀诗刊#、四川成都的∀星星#、安徽合肥∀诗歌报#、沈阳的∀诗潮#、长春的∀青春诗歌#等全国性诗刊、诗报相继开辟了散文诗专题、专栏。在新近出版的各种新诗选中,较为普遍地将散文诗纳入∃新诗%的大范畴之内,诗评家正式确认散文诗为诗的范畴,如吕进、毛瀚主编∀中国新诗年鉴#,从1994年开始,开辟散文诗栏目,把散文诗纳入了新体诗的范畴,打破了数十年来各种诗选本将散文诗排斥在外的格局。文学史专家在撰写文学史论著时,将散文诗作为独立文类论述,如鲁原、刘敏言主编,全国十八所高校文学系联合编写,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7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纲#,首次在书中列出与小说、诗歌平行的专门的散文诗章节,并且指出:∃散文诗已形成了和新诗双峰并峙的局面%,∃今天的散文诗无论从作者、读者的广泛性,作品的数量、质量的提高,反映时代的广度与力度,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创新,都应该作为单独的文学形态加以考察%。
二、风格的流变
(一)从清弹浅唱到厚重沉痛
翻开八十年代早期的报刊杂志,虽则散文诗作品的数量在剧增,但其风格样式表现为相当单调的清弹浅唱,受历史惯性的影响,加上自身文学修养的限制,一大批散文诗作者尤其是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作家诗人,对散文诗文体的理解局限于∃美文%、∃小品文%的范畴之内,题材则风花雪月、莺歌燕语、桃红柳绿、或追忆童年、缅怀故旧、思恋家园,甚至继续为狭隘的政治意识形态高唱颂歌、赞歌。徐成淼在分析八十年代初期散文诗的退化现象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散文诗作者淡漠对现实生活的炽烈热情,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真谛的勇敢探求。[3]这是作者主观上的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十年来左倾文艺路线和文艺思想对作家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造成这种∃平面复印%、∃浅白抒情%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以抒情诗出名的刘湛秋或许较有代表性,五六十年代写出∀春天吹着口哨#、∀三月桃花水#、∀村边#等类似于郭风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复出之后,作品格调趋于沉重,但其作品的抒情风格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变化,即以某个场景、物象为触发点再渗入带有传统气息的抒情描写加哲理的比附,看起来清浅柔和,离现实的喧闹、动感复杂的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的情绪感受十分遥远,这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化,写实化%的泛滥,讲别人的故事,抒写人云亦云的思想感情。[4]这种抒情风格在复出后重新执笔的一批散文诗作者的作品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意识形态的长期灌输以及意识形态话语(包括传统抒情范式)的长期薰染和浸泡,使这一代人个性感悟力严重弱化,无力自拔,因此,作品数量很多,但从中挣扎出来表现为独具个性的声音或感悟的实属少数。在这批作家群中,能摆脱这种清弹浅唱作派而对历史、人生和生命作沉重深刻的反思并以冷峻凝重的抒情风格兀立于散文诗诗坛的为数不多,李耕、许淇、黄永玉、朔望、楼肇明、王中才应为其中的突出者。
(二)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
中国散文诗在八十年代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的转变,其表征之一为都市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人类渴望都市,但现代都市又令生活于其中的现代人茫然失落,陷入迷思,贝特郎、波德莱尔、卡尔维诺的散文诗里都表现了这种都市意识 对城市文明的质疑、反省和批判。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来说,都市及其代表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正好是人的思想禁锢状态的解构和反拔,它的价值取向迎合了中国时代性的要求 改革开放,强国富民。因此八十年代中国散文诗的都市意识表现为对都市现象和都市话语的捕捉、咏叹和诗性的描述,而反思、批判性话语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但无论如何,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都市是开放、进取、躁动和变幻的时代情景的缩影,因而将都市题材、都市景观、都市价值和都市观念引入散文诗,必然会刷新散文诗的整体观感。它在审美感觉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由五十年代以来一直盛行的赞歌牧歌式清浅抒情一变而为动感变幻的现代都市心灵体验。如徐成淼的探索散文诗有意将都市万相 物象或生活情景,放到散文诗的心智场景中加以呈现和观照,从审美观念上和语感上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中国散文诗在八九十年代从静穆和谐到动感变幻的转变,其表征之二为语言的转换。也就是从外语言到内言语的转换,散文诗语言这种由外而内的转换所产生的抽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