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样本

合集下载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把已知低浓度
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
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
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S/N)
3∶1或2∶1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
的量确定检测限。
(1)空白值=0时;①测定背景10次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上,求出标准差σb。②将σb乘以三倍; ③在工作曲线上求出3σb相对应的浓度 Xb;即为方法的检出值; (2)空白值不等于0;①测定背景10次
剂等)的测定; 5. 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的溶
出量等的测试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验证内容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 (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 围和耐用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 准确度(accuracy)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 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 表示。
2. 中间精密度 同一实验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 备所得结果的精密度。
3. 重现性(reproducibility)不 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 的精密度。
数据要求:需报告RD,RSD和可 信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测定回收率R(recovery)的具体方法 可采用“回收试验法”和“加样回收试验 法”。
回收试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空白+已知量A的对照品
(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
回收 R率 M空 白 10% 0 A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三、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
准确度
在规定范围内,制备 3 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 3次,报告已知 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
精密度
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时,取样测定次数应至少 6次。 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 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 9 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线性: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 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 准确度: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 时也称真实度。
精密度: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 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检测限: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
一、方法验证的概念
一般原则
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 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1
2
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 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 确定
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 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3
鉴别
专属性
专属性
杂质定量
准确度 定量限
一、方法验证的概念
名词定义
专属性: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能存在下,采用的分 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
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经试 验,应说明小的变动(如流速、PH)能否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 以确保方法有效。
系统适用性
对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在进行方法验证时,有必要将分析设备、电子 仪器与实验操作、测试样品等一起当作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估。 所有色谱方法均应进行该指标验证,并将系统适用性作为分析方法的 组成部分。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是否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处方、工艺等变更或改变原分析方法时,也需要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检查和含量测定,以及其他需控制成分(如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中药制剂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检测方法也应坐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精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应视具体方法拟定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

【2020药典】9101 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变化整理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的目的是证明采用建立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变更药品生产工艺或制剂组分、修订原分析方法时,需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所以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防腐剂等,中药中其他残留物、添加剂等)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鉴别试验、杂质测定(限度或定量分析)、含量测定和特性参数(如:药物溶出度、释放度等)。

验证的指标有: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须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因此需要视具体情况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 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①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

②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他分析方法予以补充。

③试具体情况予以验证。

方法验证内容如下。

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能力。

鉴别反应、杂质检査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第一篇: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ν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

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

一般地,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

ν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

ν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

ν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药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

方法验证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ν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

ν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

ν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准确度、定量限。

三、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ν(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ν鉴别、ν杂质检查ν定量测定(含量测定、溶出度、释放度等)、ν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生物活性等)ν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

ν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等。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一、目的: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二、用途(一)药品质量标准起草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二)药物生产方法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三、需验证的分析项目1.鉴别试验;2.杂质定量或限度检查;3.原料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4.制剂中其它成分(降解产物、防腐剂等)的测定;5.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的溶出量等的测试方法四、验证内容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一) 线性(Linearity )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方法: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不同浓度标准溶液的方法进行测定(n ≥5)。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UV 法:吸光度A 一般在0.2~0.8,浓度点n =5。

用浓度c 对A 作线性回归处理,得一直线方程,r 应达到0.9999(n =5),方程的截距应近于零。

HPLC 法: 用精制品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点n 应为5~7,用浓度c 对峰高h 或被测物的响应值(峰面积A)之比进行回归处理,建立回归方程,r 应大于0.999,截距应趋于零。

(二)准确度(accuracy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百分回收率表示。

测定回收率R (recovery )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回收试验法”和“加样回收试验法”。

回收试验: 空白+已知量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100⨯-=加入量空白测定平均值回收率R 加样回收试验 : 已准确测定药物含量P 的真实样品+已知量A 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 %100⨯-=AP M R 数据要求: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高、中、低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

美国FDA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美国FDA药物分析程序及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药品及生物制品的分析方法和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目录1.介绍...................... (1)2.背景..................... .. (2)3.分析方法开发. ..................... . (3)4.分析程序内容.............................................. ......... ..................................... .. 3A.原则/范围 (4)B.仪器/设备............................................. . (4)C.操作参数.............................................. .. (4)D.试剂/标准............................................. . (4)E.样品制备.............................................. .. (4)F.标准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G.步骤......... ....................................... (5)H.系统适应性..... (5)I.计算 (5)J.数据报告 (5)5.参考标准和教材............................................ (6)6分析方法验证用于新药,仿制药,生物制品和DMF (6)A.非药典分析方法............................................. (6)B.验证特征 (7)C.药典分析方法............................................. .. (8)7.统计分析和模型 (8)A.统计 (8)B.模型 (8)8.生命周期管理分析程序 (9)A.重新验证 (9)B.分析方法的可比性研究............................................ . (10)1.另一种分析方法............................................... .. (10)2.分析方法转移的研究 (11)C.报告上市后变更已批准的新药,仿制药,或生物制品 (11)9.美国FDA方法验证............................................... . (12)10.参考文献前言本指导原则草案,定稿后,将代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目前关于这个话题目前的想法。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晶型修订时,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证明。

方法检验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起草标准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需验证的分析目的有:鉴别试验、杂质定量检测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稀放度等检测中,其溶出度等的检测方法也应作必要验证。

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准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视具体方法拟定验证的内容。

附表中流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共参考。

一、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

药品的鉴别试验和杂志检查方法,均应通过测试确定方法的检测限。

常用的方法有:1、非仪器分析目视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试验出能被可靠的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声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经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

3.数据要求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和检测限结果。

二、定量限定量限系指试样中被检测无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策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杂志和降解产物用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方法的定量限。

常用信噪比确定定量限。

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定量限。

三、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供试样品。

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必要时,响应信号可以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中国药典》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

在建立药品质量标准时, 分析方法需经验证; 在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 则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

方法验证理由、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质量标准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理化分析方法和生物学测定方法, 其中理化分析方法的验证原则与化学药品基本相同, 因此可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 但在进行具体验证时还需要结合生物制品的特点考虑; 相对于理化分析方法而言, 生物学测定方法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 因此本指导原则不涉及生物学测定方法验证的内容。

验证的分析项目有: 鉴别试验、限量或定量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以及制剂中其它成分( 如防腐剂等, 中药中其它残留物、添加剂等) 的测定。

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检查中, 其溶出量等的测定方法也应进行必要验证。

验证指标有: 准确度、精密度( 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 、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在分析方法验证中, 须采用标准物质进行试验。

由于分析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并随分析对象而变化, 因此需要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指标。

表1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指标可供参考。

一、准确度
准确度系指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一般用回收率( %) 表示。

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

1.化学药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原料药采用对照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知准
确度的另一个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

制剂可在处方量空白辅料中, 加入已知量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制剂辅料的全部组分, 可向待测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对照品进行测定, 或用所建立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已知准确度的另一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准确度也可由所测定的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推算出来。

2.化学药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
可向原料药或制剂处方量空白辅料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

如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对照品, 可用所建立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 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

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校正因子或不能测得对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情况下, 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杂质含量。

应明确表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 %) 或面积比( %) 。

3.中药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的准确度
可用对照品进行加样回收率测定, 即向已知被测成分含量的供试品中再精密加入一定量的被测成分对照品, 依法测定。

用实测值与供试品中含有量之差, 除以加入对照品量计算回收率, 在加样回收试验中须注意对照品的加入量与供试品中被测成分含有量之和必须在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之内; 加入对照品的量要适当, 过小则引起较大的相对误差, 过大则干扰成分相对减少, 真实性差。

回收率%=( C-A) /B×100%
式中A为供试品所含被测成分量;
B为加入对照品量;
C为实测值。

4.校正因子的准确度
对色谱方法而言, 绝对( 或定量) 校正因子是指单位面积的色谱峰代表的待测物质的量。

待测定物质与所选定的参照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即为相对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计算法常应用于化学药有关物质的测定、中药材及其复方制剂中多指标成分的测定。

校正因子的表示方法很多, 本指导原则中的校正因子是指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相对重量校正因子。

相对校正因子可采用替代物( 对照品) 和被替代物( 待测物) 标准曲线斜率比值进行比较获得; 采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 可将替代物( 对照品) 和被替代物( 待测物) 在规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吸收系数比值进行比较, 计算获得。

5.数据要求
在规定范围内, 取同一浓度( 相当于100%浓度水平) 的供试品, 用至少测定6份样品的结果进行评价; 或设计3种不同浓度, 每种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用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对于化学药, 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1左右, 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2 : 1, 1 : 1, 0.8 : 1左右, 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 %) , 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 置信度一般为95%) ; 对于中药, 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 1左右, 建议高、中、
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5: 1, 1 : 1, 0.5:1左右,应报告供试品取样量、供试品中含有量、对照品加入量、测定结果和回收率( %) 计算值, 以及回收率( %) 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或置信区间。

对于校正因子, 应报告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和RSD%。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回收率限度关系可参考表2。

在基质复杂、组分含量低于0.01%及多成分等分析中, 回收率限度可适当放宽。

二、精密度
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条件下, 同一份均匀供试品, 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

在相同条件下, 由同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 在同一个实验室, 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 称为中间精密度; 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之间的精密度, 称为重现性。

含量测定和杂质的定量测定应考察方法的精密度。

1.重复性
在规定范围内, 取同一浓度( 相当于100%浓度水平) 的供试品, 用至少测定6份的结果进行评价; 或设计3种不同浓度, 每种浓度分别制备3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 用9份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采用9份测定结果进行评价时,
对于化学药, 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 : 1左右, 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2 : 1, 1 : 1, 0.8 : 1左右, 对于中药, 一般中间浓度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1:1左右, 建议高、中、低浓度对照品加入量与所取供试品中待测定成分量之比控制在 1.5 : 1, 1 : 1, 0.5 : 1左右。

2.中间精密度
考察随机变动因素如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仪器对精密度的影响, 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

3.重现性
国家药品质量标准采用的分析方法, 应进行重现性试验, 如经过不同实验室检验获得重现性结果。

协同检验的目的、过程和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

应注意重现性试验用样品质量的一致性及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对该一致性的影响, 以免影响重现性结果。

4.数据要求
均应报告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或置信区间。

样品中待测定成分含量和精密度可接受范围参考表3。

在基质复杂、含量低于0.01%及多成分等分析中, 精密度接受范围可适当放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