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湘教版地理练习 世界的聚落

合集下载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教师版)1 练习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教师版)1 练习

1.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有哪些?答:人口稠密地区有亚洲东部、亚州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这些地区纬度较低,离海洋较近,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小。

2.亚马孙平原人口为何稀疏?答:亚马孙平原由于过度湿热,森林茂密,不适宜人的居住。

有哪些?答:有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还有社会经济因素。

中测聚落。

2.聚落根据其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

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的分布较为稠密,社会经济活动较为集中,对周围地区的开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分布规模上比城市聚落要小〔大或小〕,分布较城市而言是更加分散〔集中或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者是交通线路分布。

市在环境开展过程中会遇到例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6.聚落的开展一般存在一些开展阶段,城市大多数是由乡村演变过来的。

在聚落的演变过程中,聚落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齐全。

7.在河流的交汇处〔如武汉〕以及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在交通线沿线或交汇枢纽处也容易形成较大的聚落〔株洲〕。

说明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对聚落的影响交大。

后测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C〕B.聚落可以分为城市、集镇、乡村三种根本形态C.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城市一般是由农村演变过来的D.城市与农村相比,其规模更大,功能较少是〔 D 〕A.城市中人口规模较大,主要是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中聚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边农村的开展有促进作用C.城市居民生活相对拥挤,用地紧张,城市病严重来人口进入,防止城市变得更加用急列城市病中,与人类资源浪费有关是〔 B 〕4.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C 〕市与其处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是相关的B.在河流的交汇处和入海口容易形成大规模城市,因为水源充足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条件较差D.干旱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水源5.以下有关聚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A.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有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B.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读下“聚落景观图片〞,完成6~7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练综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练综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练综合·拓展思维读右图,完成1、2题。

1.在 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A.aB.bC.cD.d2.促使该区域可能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④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

据此回答3、4题。

3.上面四幅景观图所展示的是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判断其中描述有误的是 ()A.①是位于东南亚的高脚屋B.②是位于北极地区的雪屋C.③是位于西亚地区的村庄D.④是位于非洲的茅草屋4.对上述四处民居的设计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①所在地区终年高温潮湿,房屋的设计通风防潮B.②所在地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便于及时排雪C.③所在地区气候干燥,房屋的材料多用土坯筑造D.④所在地区终年炎热,多台风,茅草屋便于拆卸5.张明酷爱旅游,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

以下是他收集到的一些聚落邮票以及平时外出旅游时拍到的照片,读图后回答相关问题。

1(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我国四个地区的风景图与邮票所反映的地理环境对应起来。

傣族竹楼,江南水乡,内蒙古草原,延安窑洞(填序号)。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释②和④所反映的聚落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2 -练综合·拓展思维1.A2.D 本题组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

a地海拔在50米以下,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为发展成为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3.B4.D 本题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第3题,②是日本的合掌造。

第4题,④所在地区为非洲,终年炎热,很少受到台风的影响,茅草屋便于就地取材。

5.【解析】本题借助图片材料考查不同地区建筑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第(1)题,聚落邮票反映当地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密切关系,结合邮票和四幅风景照片容易得出答案。

第(2)题,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关系密切,②位于我国江南水乡,当地降水多,所以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④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该区黄土广布、气候干燥,所以民居利用黄土挖掘成窑洞,内部冬暖夏凉。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沙漠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上,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生活习俗【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世界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解答】沙漠地区严重缺水,沙漠边缘地区有地下水相对丰富的地区,聚落相对集中。

故影响其主要因素为水源。

2.【答题】不同的聚落呈现的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A.劳动生产方式不同B.人种不同C.语言不同D.生活习俗不同【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和差异。

【解答】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因此不同的聚落呈现的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3.【答题】一般来说,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是()A.荒漠地区B.平原地区C.高山地区D.冰缘地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

【解答】一般来说,聚落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是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而荒漠地区、高山地区和冰缘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少,选B。

4.【答题】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A.高山地区B.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C.荒原地区D.冰缘地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分布。

【解答】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河流的平原地区,故答案选B。

5.【答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A.农村B.渔村C.牧村D.林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类型。

【解答】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又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类型是牧村。

6.【答题】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答案】B【分析】本题是对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考查。

【解答】聚落的形成往往是形成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一般来说,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充足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聚落密集,选B。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仁爱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同步训练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地形中分布聚落较多的是()A、高原B、平原C、盆地D、山地答案:B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分布条件的掌握,纵观全球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干问的是聚落较多的地形除了考虑地形还要考虑其他自然因素。

2、“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A、炎热多雨的地区B、寒冷多雨雪的地区C、温暖干燥的地区D、温暖多雨雪的地区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中民居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掌握,“墙体相对单薄”有利于散热,“门窗开得较大”有利于通风,“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说明雨水较多。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去分解题干,突破关键词。

3、广东省深圳市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小城镇,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城市。

发生这种变化的自然原因有()A、沿海地区、交通方便B、风光优美、主要靠旅游业C、曾被帝国主义国家占领D、人口少,自然环境压力小答案:A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特别是自然条件,其他三个选项都是人文条件,与题干不相符。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目问的是自然条件,如果能够区分A项是自然条件,其他选项是人文条件,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①地势平坦②土地肥沃③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特别是自然条件,交通便利虽然也是聚落形成的原因,但对于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点评:该题学生应注意题目问的是聚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要区分聚落形成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世界聚落形成条件的掌握,特别是自然条件,交通便利虽然也是聚落形成的原因,但对于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它们首先考虑的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地理试题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2

地理试题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2

《世界的聚落》经典例题读某地聚落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可能位于A.欧洲西部 B.亚洲北部 C.亚洲东部D.非洲北部【答案】D【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景观图可以看出,这里分布有枣椰树和平顶民居,可以判定这个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和北非。

故选D。

2.该地区的居民建筑“墙体厚,窗子小”的原因是A.气候寒冷 B.盗贼猖獗 C.炎热干燥,多风沙 D.炎热潮湿【答案】D【解析】知识点:理解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区终年炎热干燥,且风沙很大。

平顶民居,适宜干燥的环境;墙体厚,窗子小有利于适应高温、多风沙的环境。

故选C。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不但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上述两大因素的影响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聚落在衰落。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① B.② C.③D.④【答案】A【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②③④都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土地平坦肥沃,水运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但①位于干支流交汇处,且地形更为开阔平坦,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故选A。

4.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开阔平坦④河流交汇处A.①② B.①④ C.③④D.②③【答案】C【解析】知识点:影响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从上述关联图可以看出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交汇处和地形开阔平坦。

故选C。

读聚落形态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聚落描述正确的有①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②乙图村落呈带状③甲图一般分布在南方④乙图一般分布在北方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答案】A【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一般分布在开阔平原、河流较少的北方;乙图村落呈带状并沿河道延伸,一般多分布在南方。

故选A。

6.影响乙图聚落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河流 C.公路D.铁路【答案】B【解析】知识点:结合实例说明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南方地区河流密集,河流沿岸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运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后练习题

湘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组1. 读图“世界人口纬度、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①北半球②南半球③中低纬地区④中高纬地区⑤海拔500米以下地区⑥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2.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表现为A.热量越充足地区人口越多B.温带平原区人口相对稠密C.陆地面积越小人口越稀疏D.气候寒冷地区,无人定居2. 读“某四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2.甲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可能是()A.就业困难B.劳动力短缺C.兵源不足D.老龄化严重3.丁国最有可能位于()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3.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

读“人类大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人类大陆”的分布特点是()A.非洲比亚洲多B.西半球比东半球多C.北半球比南半球多D.高纬度比中纬度多2.甲地人口分布较多的原因是()A.距离海洋远B.农业发展较晚C.工业发展较早D.自然条件优越3.丙附近地区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就业困难B.饥饿贫困C.劳动力短缺D.居住条件差二、选择题4. 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稀疏的是()A.亚洲南部B.欧洲西部C.极地地区D.北美洲东部5. 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增加③自然资源枯竭加重④环境污染⑤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减少A.①④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三、填空题6. 人类必须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________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________相协调。

四、解答题7.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大洲、大洋名称:①____洲②_____洲④____洋⑤_____洋(2)图中B、C两处,人口最稀疏的是___(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中D是_________运河。

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练 (含答案)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 同步练 (含答案)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3.4 世界的聚落【基础性作业】1.下列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没有差别B.城市里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车辆多,高楼多C.城市里有池塘,还有很多果树D.乡村里车辆、商店、学校多,道路纵横2.我国南方民居的屋顶比较陡,表明该地区可能( )A.气温比较低B.气温比较高C.降水比较少D.降水丰富3.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我国山西省的是( )A.丽江古城B.平遥古城C.皖南古村落D.威尼斯城【拓展性作业】聚落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一面“镜子”。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的民居建筑,最有可能出现在( )A.湿热的东南亚地区B.寒冷的南极地区C.干旱的撒哈拉沙漠D.高寒的青藏高原5.这种聚落建筑结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A.宗教信仰B.风俗习惯C.气候特点D.地形条件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 影响该地聚落总体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地质B.地形C.气候D.河流7.一般情况下,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先可能发展成城镇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综合性作业】8.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图1反映了聚落的特点,图2反映了聚落的特点。

(2)图3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角度分析,其共同点是。

(3)图3所示,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处,理由为。

(4)从上题分析来看,是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5)C处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家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参考答案基础性作业1.B2.D3.B拓展性作业4.A5.C6.D7.A综合性作业8.(1)城市乡村城市乡村(2)乡村沿河分布(3)B B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和物的集散,地形平坦开阔,发展空间更大(4)先有乡村聚落。

(5)不合理。

因为C处位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且影响河流中下游水质。

4.2 世界的聚落—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解析)

4.2 世界的聚落—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含解析)

4.2 世界的聚落—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随堂小练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首歌描述的聚落类型是()A.渔村B.城市C.牧村D.林场下图为“德国某聚落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聚落最有可能是()A.工业城市B.金融城市C.农村D.渔村3.不同聚落类型景观差别很大,其根本原因是()A.生产、生活方式不同B.设施数量、规模不同C.房屋高矮、密度不同D.道路类型、宽窄不同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城市通常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

下图为某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图中河流可通航,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5.图示区域的聚落或沿河分布,或沿公路,这两种分布方式的共同优势是()A.土壤肥沃B.地势低平C.交通便利D.取水方便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珠江口附近,距市中心约20千米。

该村有900余年历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下图示意大岭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完成下面小题。

6.该聚落格局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A.背靠菩山有利于冬季防寒B.南临玉带河利于冬季通风C.村落巷道的布局不便于联系D.自然生态区有利于灌溉7.实现“绿”持续发展理念,必须以人地和谐为价值取向,当地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拆除古代民居,建设现代楼房B.扩大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经济C.停止农业活动,封山育林净水D.保护传统建筑,发展文化旅游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是苏州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读苏州园林一角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8.苏州园林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其建筑特点是()A.窗户比较大,方便出入B.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C.用茅草建房,就地取材D.房屋高出地表,方便瞭望9.我国保留着众多的园林,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是()A.在新规划中应全部拆除B.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C.根据施工人员需要拆除D.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10.人们的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聚落》同步练习卷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聚落》同步练习卷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聚落》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1.(2.00分)以下表示聚落演变阶段的顺序,正确的是()A.村庄﹣城镇﹣城市B.城市﹣城镇﹣村庄C.集镇﹣村庄﹣城市D.城镇﹣集镇﹣乡村2.(2.00分)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 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3.(2.00分)“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火炕,窗小有双层窗,而且屋顶大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A.寒冷多雨雪区B.炎热多雨区C.温暖干燥区D.温暖多雨雪区4.(2.00分)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下列哪项活动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A.为增加历史见证,在景区亭子上刻写“某某于某时到此一游”B.为招徕游客,敦煌博物院降价出售门票C.修建阿斯旺水坝,搬迁拉美西斯二世神庙D.在景区设置饮食、烧烤摊点,给游客提供方便5.(2.00分)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4.00分)如图是四种民居景观图,据图完成6﹣7题.6.如图是四种民居景观图,据图完成6﹣7题.图示四种民居所在地的气候,最具湿热特征的是()A.①B.②C.③D.④7.如图是四种民居景观图,据图完成6﹣7题.图示四种民居的形态,与烟台民居最相似的是()A.①B.②C.③D.④(4.00分)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十一”假期期间,土楼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根据以上材料和如图,完成8﹣9题.8.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十一”假期期间,土楼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根据以上材料和如图,完成8﹣9题.下列关于环境对于图中聚落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帐篷样式的聚落有利于避暑B.乙图中土楼这种特殊聚落的形成,文化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C.丙图中的房屋墙体很厚,为了保温D.丁图中的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9.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十一”假期期间,土楼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根据以上材料和如图,完成8﹣9题.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当地()A.种植业的发展B.工业的发展C.旅游业的发展D.畜牧业的发展10.(2.00分)聚落的形态有()A.乡村和工厂B.牧场和城镇C.乡村和城市D.牧区和林区11.(2.00分)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是()A.高山地区B.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C.热带雨林地区D.荒漠地区12.(2.00分)云南南部的傣族人“穿短裙,住竹楼”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炎热多雨B.地表蜿蜒崎岖C.气候炎热干燥D.地表以平原为主13.(2.00分)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B.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C.拆除后都做成微缩景观供人参观D.核心是对优秀文化的保护14.(2.00分)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B.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C.中国黄土高原﹣﹣窑洞D.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子15.(2.00分)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双层木楼,主要出现在()A.炎热多雨的热带 B.温暖湿润的温带C.寒冷干燥的极地 D.炎热干燥的热带二、综合题(20分)16.(10.00分)读某地景观分布图,完成以下各题(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聚落.(2)三处聚落的选址共同点是.(3)三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而最容易发展起来的处,理由是:.(4)①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在这里建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17.(10.00分)我国南方某校学生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同学们沿等高线地形图中虚线所示线路进行考察.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要求.(1)同学们出发前,在图中量得周村、赵庄两村落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两村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是千米.(2)同学们首先对两村落进行考查,发现两村落选址的共同自然条件是;并发现两村落古民居的房顶坡度较大,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3)从A到B经过的地形部位名称是,当先行的第一小组到达B地时,后行的第二小组还在A地,此时两小组所在地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聚落》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1.(2.00分)以下表示聚落演变阶段的顺序,正确的是()A.村庄﹣城镇﹣城市B.城市﹣城镇﹣村庄C.集镇﹣村庄﹣城市D.城镇﹣集镇﹣乡村【考点】6C: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专题】131: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326:聚落.【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精练):第3章 世界的居民 第4节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精练):第3章 世界的居民 第4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1.[海南]图中四种民居反映湿热环境特征的是( )A BC D2.[泰安]下列民居建筑与其所处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A.窑洞——贵阳B.竹楼——西双版纳C.吊脚楼——湘西D.土楼——福建3.[长沙]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我国南方不少聚落名称带有“桥”字。

与之有关的因素是( )A.矿产B.河流C.森林D.土壤4.[湘西]人们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建造各种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寒冷地区的民居一般墙体厚实B.干燥地区的房屋屋顶大多高耸C.湿热地区的民居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D.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薄、门窗大[安徽]海子的诗中写道:“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下图为福建沿海某岛屿依山傍海而建、错落有致的石厝(石厝就是当地传统民居)。

当地“盛产”石头和台风,据此回答5—6题。

5.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顶尖、窗小B.低矮、顶缓、窗小C.低矮、顶尖、窗大D.高大、顶缓、窗大6.当地传统民居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A.防风B.排水C.保湿D.除湿7.[济南]下列条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A.地形平坦B.交通便利C.自然资源丰富D.水源短缺8.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

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神庙的是( )A.控制周围的工业污染B.限制参观人数C.禁止在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D.在神庙雕像上刻写“××到此一游”9.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a B.bC.c D.d10.读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图1表示____聚落,图2表示____聚落。

(2)从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看,____聚落早于____聚落形成。

(3)乡村聚落比城市聚落交通条件要____(填“好”或“差”)。

(4)乡村聚落比城市聚落环境状况要____(填“好”或“坏”)。

(5)乡村聚落比城市聚落人口密度要____(填“大”或“小”)。

湘教版 地理七年级上册专项训练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解析版)

湘教版 地理七年级上册专项训练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解析版)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知识讲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传统民居是()A.厚墙加小窗B.茅草屋C.窑洞D.吊脚楼【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草场广布,人们就地取材建造茅草屋,可遮阳避雨。

故选:B。

2.读两河流域图和西亚传统民居图判断,下列对西亚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C.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D.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分析】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西亚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解答】解:西亚地区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故选:D。

3.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D.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稀疏,数量较少;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故选:B。

4.关于传统民居的去留问题,你的建议是()A.加强保护,延续历史,传承文化B.拆掉古民居,加快发展第二产业C.拆掉后建设新城镇,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D.在古民居建商场以吸引游客提高收入【分析】中国有众多的古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

3.4 世界的聚落 课时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9)

3.4 世界的聚落 课时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9)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1、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和。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大多依山傍水沿山麓或分布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又与居民的密切相关。

5、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双层木楼,主要出现在( )A、炎热多雨的热带B、温暖湿润的温热区C、寒冷干燥的极地D、炎热干燥的热带6、高纬度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户小而且屋顶大多高耸,原因是( )A、炎热多雨B、寒冷多雨雪C、温暖干燥D、温暖多雨雪7、西亚房屋的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A、防寒保暖B、有利于防潮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8、下列关于乡村聚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的沿河流分布B、房屋都不是很高C、乡村居民点都紧靠城市D、古老的乡村聚落具有保护价值9、城市建设向高屋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A、登高望远B、氧气多灰尘少C、健身运动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10、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间演变的一般过程。

正确的是( )A、村庄—城镇—集镇—城市B、城市—城镇—集镇—村庄C、城镇—城市—村庄—集镇D、村庄—集镇—城镇—城市11、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碑刻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1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聚落可分为和两大类。

(2)图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聚落。

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理由是。

(4)从上题分析来看,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5)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C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度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3.4世界的聚落同步练习及答案-精选学习文档

度地理七年级上册湘教版3.4世界的聚落同步练习及答案-精选学习文档

《世界的聚落》一、选择题1.(2019•五华区模拟)下面有关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南亚的高架屋--上层通风防潮,与当地湿热的气候特点有关B.西亚的房屋墙厚窗小--能防风御寒,与当地冷湿的气候特点有关C.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与黄土直立性强和干燥的气候特点有关D.因纽特人的冰屋--有利于保温,与当地终年寒冷的气候特点有关2.(2019•通州区一模)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本质的区别是()A.建筑样式 B.生产活动 C.降水多少 D.交通方式3. (2019•南漳县模拟)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的目标,下列地区的做法,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地区保存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B.北京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拆除四合院和胡同C.香港和澳门由于地狭人稠,减少绿地面积建设高层建筑D.东北平原北部地区为了增加粮食产量继续大面积开荒4.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 )A.乡村与集镇B.村庄与集镇C.乡村与城市D. 城市与集镇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到此一游”B.为了招揽游客,在旅游风景区大兴土木,建设大面积的宾馆和饭店C.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D.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了建经济开发区,拆掉了古建筑群6.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是指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B.人类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C.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D.聚落是指仅供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7.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8.“小桥流水人家”所描绘的是典型的()A.我国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B.我国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C.我国西北地区的乡村聚落D.我国青藏地区的乡村聚落9.下列关于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B.应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特色的聚落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10.下列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B.拆除后都做成微缩景观供人参观C.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D.核心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11.“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炕,窗小或有双层窗,而且屋顶大而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A.炎热多雨地区B.寒冷多雨雪地区C.温暖干燥地区D.温暖多雨雪地区12.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A.居民人口的多少B.占地面积的大小C.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D.地形和气候的差异二、13.(2019•延庆县一模)暑假里,延庆区的中学生小刚参加了“行走壮美中轴线,品味魅力北京城”的研学活动,阅读研学手册中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4.2世界的聚落——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堂堂练(含解析)

4.2世界的聚落——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堂堂练(含解析)

4.2 世界的聚落——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堂堂练下图为荷兰画家梵高的油画《收获景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油画中的景观反映的是()A.城市聚落B.乡村聚落C.工业生产D.林业生产2.一般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有()①水源充足②交通便利③气候温暖湿润④工业发达⑤地势平坦⑥自然资源丰富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⑥D.①③⑤⑥下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甲、乙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不正确是()A.甲乙两地距离近,聚落类型一致B.甲地房屋低矮稀疏,是乡村C.乙地高楼林立,经济发达,是城市D.甲地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乡村4.乙聚落地处()A.冰天雪地的高原B.干旱缺水的荒漠C.地表崎岖的山区D.交通便利的平原“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孙耕种”。

是“桃花源里人家”西递人的精神风貌,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的景观反映的是()A. 城市聚落B. 农业生产C. 乡村聚落D. 工业生产6.如图是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A. 平遥古城B. 丽江古城C. 澳门历史城区D. 皖南古村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景观特色各有不同。

读城市景观图(左图)和乡村景观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住宅用地规模较小B.乡村交通用地规模较大C.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D.乡村建筑一般比较高大8.有利于乡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C.修路建桥交通便利D.远离河流避免水灾9.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的行业是()A.工业、种植业B.金融业,畜牧业C.工业、服务业D.渔业、建筑业10.读城市形成发展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主要包括______聚落和______聚落。

此图反映了______聚落的形成过程。

此种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为突出,依据你的理解,选出下列容易形成这种聚落的地方______。

4.2 世界的聚落(含答案)-【湘教版地理(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4.2 世界的聚落(含答案)-【湘教版地理(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湘教版地理(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一、单选题1.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因环境而异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下列建筑物代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典型传统聚落建筑的是()A.竹楼B.蒙古包C.砖瓦平房D.窑洞2.位于极圈边缘的传统民居是()A.B.C.D.3.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比乡村聚落()A.规模小B.建筑物大C.道路稀小D.建筑物密集4.《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遇)鸡犬相同……”。

读“聚”和“落”甲骨文的解释示意图可知,“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城市,这里“阡陌交通”B.乡村,这里“屋舍俨然”C.城市,这里“土地平旷”D.乡村,这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交通便利B.水源充足C.地形平坦D.气候干旱6.《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图为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

读图,完成下题。

“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可以说明()①人类早期聚落多临近水源②动植物丰富利于早期聚落形成③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填空题7.由于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8.人民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

例如,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

9.人们通常把人类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

10.聚落的分布有城市和两种形态.11.一座城市的地形,一般都与、、资源、交通等因素有关,城市的发展就要经历从到,再到的过程.三、综合题12.五一节期间,5名驴友穿越虎山时遭遇大暴雨,被困在深山中等待救援。

如图为虎山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请你根据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5名驴友被困在山中的溶洞口下坡约200米远的地方,那么5名驴友被困的地方位于图中A,B,C,D四地中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