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文情感的理解: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人生的深层感悟,这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表达效果和创作意图。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究问题,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青山不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表达有着很高的热情。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让他们谈谈自己遇到过的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这样的导入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语文技能,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和文学美。
举例:
-在讲解“崎岖”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实际情境描述,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意,并举例说明在课文中是如何描绘山路崎岖的。
在讲授课文重点和难点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表达。我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在活动组织方面,我认识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以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16 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1、通过填表格、想想说话等手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研读重点段落,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3、通过读写迁移,体现对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的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我们先来做个连线游戏,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
媒体出示:人物奇迹张衡杂交水稻詹天佑主持建造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茅以升地动仪袁隆平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2、你觉得这些奇迹需要付出什么?3、是的,奇迹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这些造福于人类的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去认识一位鲜为人知的普普通通的81岁的老人,平凡的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板书:奇迹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识,将新旧知识间形成联系,加强学生对奇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在文中划出相关内容。
2、交流。
(1)出示词语,齐读。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治理风雨同舟归宿劲挺恭敬淤泥荡漾日月同辉领悟风雨同舟(2)理解词语的含义,媒体出示: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院屋,创设情境: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
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
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这就是“奇迹”的意思。
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点拨法、引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d、指导朗读这段话。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它的凶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9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人在为保护家园而默默地奉献着。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理解课题“青山不老”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三、再读课文,感受奇迹。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2.了解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奇迹)3.感受“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1)请大家说说“奇迹”是什么意思?(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3)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这几个数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4)小结: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许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漫山遍野的“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统编版教材《青山不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青山不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深情,通过对老人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环境描写,展现了老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青山不老》这篇课文从正面事例展现了人类对环境积极的保护作用,与单元主题紧密相连,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
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能够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然而,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老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深远意义,可能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在理解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和表达手法上,也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掌握文中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老人品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文中通过对比、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艰辛过程。
例如,文中提到“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人的伟大成就。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青山不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让你觉得无论何时都很美丽,仿佛不会变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青山不老》的奥秘。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作者对自然、家乡的热爱;
3.领略文章的抒情、描写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青山不老”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青山不老”、“绿意盎然”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用更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增加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练笔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在模仿文章描写手法时,有的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而有的则稍显生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句子仿写、段落改写等,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最新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年月日【授课内容】第6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授课教师】【教材分析】作者用清新的笔触,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
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而生动。
作者不仅将山沟里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把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农的勇敢和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
【学情分析】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晋西北。
因此,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文中老人的崇高精神也就难以感悟。
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难点】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梳理问题:为什么说“青山不老”?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以谈话的形式设置悬念,导入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梳理核心问题引导阅读,体现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和理解《青山不老》这篇古诗。
2.能够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3.能够感受到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青山、绿水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真实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2.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2.能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写出与古诗相关的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两分钟时间介绍古诗《青山不老》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深入理解古诗•讲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分段解释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3. 朗读练习•教师先进行一遍朗读,然后逐句、逐段让全班同学朗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内容。
4. 听写练习•将古诗分段,逐句听写。
5. 创作练习•分组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写一篇与青山、绿水相关的篇章。
•鼓励学生写得真实、有感情、有色彩。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古诗内涵。
•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然,多关注身边的青山绿水,懂得爱护自然环境。
五、教学评估•学生个人口头表达•学生小组作品评比•期中考试阶段,将会有一道有关本节课程内容的选择题。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够进入内容,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过程中,集合了朗读、听写和练习创作的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在课下也要多进行创作和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样的感受?二、课文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等。
3. 教师讲解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正确掌握。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我将更多地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一、课前解析《青山不老》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
本文语言简练、构思精巧、内容清晰,以“青山不老”为主线,以“我”采访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坚持植树造林十五年,最终创造一片青山的感人故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关注课题:“青山不老”是本文的“文眼”,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
关注课文写作方法:本文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层次分明,内容清晰,结构紧密。
开篇就展现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接着介绍这条美丽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之险恶和院子里的小环境之艰辛,与开头呈现的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讲述了不起的奇迹埋下伏笔。
再接着用一连串的数字讲述奇迹的了不起,通过老人的话感受到了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持与热爱,为理解“青山不老”做铺垫。
最后以“青山是不会老的”结尾,首尾呼应,突出主题。
关注词语:本文的词语运用非常准确、形象,如“肆虐”很准确的写出西伯利亚大风的风势之强,破坏力之强;“盘踞”形象地写出晋西北的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霸占在这里,赶也赶不走;“如臂如股”“劲挺”写出了树面对山洪的勇敢与坚强,等。
关注作者: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
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代表作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没有新闻的角落》等。
关注背景:晋西北地处山西高原的西北边缘,沙漠化扩展前沿,属于沙尘暴高发区。
受地理位置影响,该区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
关注主人公:《青山不老》主人公原型是代喜增。
代喜增(1899年~2005年),解放前举家搬到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1、出示词语:肆虐盘踞记载铁锹绿波劲挺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
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
老师板书:险恶二、感受奇迹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
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
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
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
老师板书:奇迹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
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
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
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伸】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并进行相关讲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二、学习课文,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参考: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考交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今天我们认识的一位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也能让大家感动不已。
2、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板书课题)3、让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如:青山永远不会衰老;青山会永远年轻;青山会永远长存,绝不会枯竭等。
那为什么青山会不老呢?难道文中就只是说青山不老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看看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1、读一读。
治理、归宿、荡漾、领悟、肆虐、盘踞、绿洲、三番五次、风雨同舟理解“风雨同舟”并找近义词。
2、文中的山野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也就是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可用教室相比形象教学3700亩林网,约70300间教室。
让生感受到:这些根本就让人意想不到的甚至觉得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偏偏就是事实,这确实是个奇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1、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一奇迹的?并朗读体会。
(主要包括两方面: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艰辛的生活条件。
另外包括老农年老、瘦小;同伴相继过世;老伴去世;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
可他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毫不动摇,他宁愿吃苦也要坚守在山沟里植树造林,改造山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而让生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2、你觉得老人这样做傻不傻?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吗那他为了谁?(保护家园,造福人民与子孙)你为他感动吗?3、所以,在作者告别老人时,作者不由得想到: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小学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内容,学习写作方法(重点)。
2、借助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培养自主与合作能力,抓关键句提升阅读理解(重点)。
3、体会老人艰辛与决心,激发敬佩之情,培养环保和社会责任感(重点)。
4、理解文中深刻语句,内化老人精神为行为准则(难点)。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图片、视频等,制作成教学课件。
-准备课文的朗读音频,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准备相关的教具,如黑板擦、粉笔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查找有关环保的资料,了解我国当前的环保形势。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美丽的山林风光视频,视频中展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澈的溪流、欢快的鸟鸣等景象。
2、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美丽的山林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教师接着说:“然而,在一些地方,山林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但是,有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改变了一片山林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青山不老》,看看这位老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教师介绍作者梁衡的简介,包括他的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等。
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记者,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和自然生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教师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作者基于对一位植树造林老人的真实事迹的采访和报道而创作的。
当时,我国正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旨在弘扬老人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课文的朗读音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跟着音频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第【1】篇〗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青山不老
1.正确理解“归宿、劲挺、荡漾、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1.字词教学
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可以通过形声字归类和形近字区分的方法识记生字。
注意“粼”是前鼻音,“擎、杖”是后鼻音。
本课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二自然段,在学习段落时可重点理解“肆虐、盘踞、擎”等字词。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这些字词。
2.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在阅读方法上,教师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本课的学习,要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
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3.表达运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1.预习提纲
(1)搜索资料,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图片导入,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山西省地图,认识晋西北的位置。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风沙四起、黄沙漫天、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
3.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树木茂密、生机勃勃、绿树成荫)
4.同学们,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可知道,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
5.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晋西北环境缺乏认知的情况下,通过图片的形象感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2.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检查自读情况。
检查词语认读,正音。
课件出示:
粼粼肆虐盘踞记载擎天铁锹拐杖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阅读提示”引路,明确课堂学习要求。
三、小组合作,感悟奇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1)老人创造的奇迹:
①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谈谈你的感受。
(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了不起的奇迹!
②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两个“全”字让人感受到了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
)
③杨树、柳树,如臂如股……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体会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
(2)老人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①体会大环境的险恶。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第2自然段)
点拨1: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环境的险恶。
(大风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风吹沙起、逆吹牛马使倒行)
课件出示:
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
点拨2: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
②体会小环境的艰苦。
(第3自然段)
点拨:说说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么样。
(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住简单。
)
四、再读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1)指名读,思考:“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2)“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3)齐读句子。
3.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远不会老。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
以“青山不老”为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
4.小结:只要老人的精神长存,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万古长青。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如今这位老人已离开了我们,看着这一片青山,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略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三个重点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体会老人的种树精神以及他的无私情怀。
在遇到难点问题时,精心设疑,引导突破。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对“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另一种东西”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使
文本的情感变成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便能很好地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