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的语义语用特征分析
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比下面各对词的异同教授,professor
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比下面各对词的异同教授,professor 我们都知道学过的词组,可以分为主语、宾语以及状语。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测试方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又称 scratch professor)。
语义特征指的是词汇的内部结构,是词义的“关键”点,由它们之间或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
它主要通过测量某个词中一些特定性质,来确定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似性。
在这种方法中,常用的有基于概率统计原理的词序检测法和基于语义分类算法系统分析法。
首先,用 scratch检验出哪些词属于“关键”点;然后,根据 scratch结果来判断哪些词可以归为“状语”或“主语”。
一、采用概率统计原理的词序检测法词序检测法是以概率统计原理为基础,借助软件统计程序、特征值等变量的值(如正负号),来识别词序差异情况的方法。
这是一种使用多个小变量(如1、3、5、7、10等)为输入变量来识别词序差异的方法。
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0-1:无词序差异,即最多只有1个词序差异;1-2:有词序差异的,即有2个语序差异和3个以上词序差异;3-3:无词序差异和2个以上词序差异的,这就是最多只有2个(不含1个)词序差异;最后3-5:无词序差异和3-5之间差别较为显著和连续时(包括不连续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序差异(无词序差异)。
它利用概率统计原理以少量样本多对数计算出具有不同特征值(如1、3、5)的词的词序差异,即在一定概率下不存在1和2之间和5之间具有相对显著且连续的词序差异。
二、基于语义分类算法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利用机器学习的相关算法,对网络上的每个输入数据(如文本)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输出数据(如词语、句子)。
根据该方法计算出相关数据作为输入(scratch),进行处理的方法就是基于语义分类算法系统分析法。
这一方法在英语中较为常见。
主要通过搜索不同语言文字、词语搭配或句型组合所出现的词、句进行分析。
它包括基于词序检测法、基于语义分类算法系统分析法、非结构化数据、关联词检索或排序等。
“来+(数词)+量词+名词”句式的多维考察
“来+(数词)+量词+名词”句式的多维考察【摘要】:文章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来+(数词)+量词+名词”结构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后,发现该结构是现代汉语里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框式结构。
它在句法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单是一个“来”字在不同的句式中就可以做多种不同的句子成分,语义泛化现象尤为明显。
口语化色彩浓重,既可以被看为祈使句,又可以被看做疑问句,还可以被看做是陈述句。
不同的语境下,简单的“来+(数词)+量词+名词”句式却可以衍生出多重意义不同的句法现象。
在此句式中“来”字主要以带动词的角色出现,致使动作的语义指向和名词的位移情况也有了更广泛的研究价值。
这个口语化色彩浓重的句式,在语言运用中也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影视当中,被人们长期的以口语的形式使用,渐渐地衍生出了语言的省略现象,全面的展现了语言的经济性特点。
【关键词】来字结构;句法;语义;语用“来+(数词)+量词+名词”这种结构,早在古文中就曾出现过。
例如:1、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
拚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沁园春又是年时》王炎午)2、有补天巨手,回日周戈。
待整顿乾坤,再来杯酒。
词既悲壮,书复蔚。
(《觚胜》(清)钮琇)古文中的“来+(数词)+量词+名词”格式用的相对较少。
从前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此结构中的名词在古文中以酒为主。
发展到今天,句式形态也更加多样化,量词后所跟名词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其句法、语用、语义内涵也变得相当的丰富。
一、“来+(数词)+量词+名词”句式的句法特点A、句式中的“来”(一)、“来”字意义很丰富,现代汉语中有如下解释1、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
来往。
过来。
归来。
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从过去到现在:从来。
向来。
3、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
将来。
来日方长。
4、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做某个动作:胡来。
语义特征分析法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将词转化为固定维度的向量,形成语义特征。
特征匹配与分类
相似度匹配
比较文本间的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 Jaccard相似度等。
分类器
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文本进行分类, 如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神经网 络等。
结果评估与优化
01
准确率、召回率、F1值:评估分类结果的性能指标。
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结合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 方法,形成更为强大的语义特征分析模型, 提高语义特征分析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深度学习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多模态 语义特征分析,将不同模态的数据 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语义特征分 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多模态语义特征分析
多模态语义特征分析是指将不同 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提取更
产品评价
02
分析用户对产品的评价和反馈,了解产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品牌形象评估
03
评估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06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未来发 展与挑战
深度学习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结合
深度学习技术为语义特征分析提供了强 大的工具,能够自动提取高层次的语义 特征,提高了语义特征分析的准确性和 效率。
02
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化技术 可以提高大规模语义特征分析 的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
03
利用高效的降维技术和特征选 择方法可以降低大规模语义特 征分析的维度和计算复杂度, 提高分析效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交叉验证:通过将数据集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评估
模型的泛化能力。
03
特征选择与优化:根据性能指标,选择或优化特征,
提高分类效果。
语言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分析
语言的语义特征与语义分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和传递信息、理解和交流思想。
语言的语义特征是指语言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中的意义关系,而语义分析则是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语言的语义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具有多义性。
许多词汇可以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拥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一词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岸。
这种多义性给语义分析带来了挑战,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汇的确切意思。
其次,语言的语义特征包含了一系列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是指语言中不同元素之间的意义联系。
最常见的语义关系有上下位关系、反义关系、同义关系等。
比如,“猫”是“动物”的一个具体例子,它们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高”和“矮”是反义词,它们之间存在反义关系。
通过分析这些语义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另外,语言的语义特征还涉及到隐含意义和语用信息。
隐含意义指的是在表面上不明显的意义,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推理来理解。
例如,“你还不错”这句话表面上是给予肯定的意思,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隐藏着一种讽刺的意味。
语用信息则是指通过语言交流中的非语言元素和上下文暗示的信息。
比如,说话人的语气、语速、面部表情等可以影响事件的解读。
语义分析是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
语义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语言。
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语义分析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任务中。
语义分析的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是通过定义一系列语义规则,然后应用这些规则来解析和理解语言。
基于统计的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大量语言数据来学习语言的意义模式,并根据统计规律进行语义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语义分析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语境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特征。
因此,语义分析在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语义分析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率。
语义特征分析
• (一)相容性语义特征可以从词语组配、词义系联、 词语组配、词义系联、 词语组配 词典释义等途径提取。 词典释义 • 1.词语组配 词语组配。根据“语义一致性原则”,“两个 词语组配 词语能够组合成一个语言结构,它们必定具有某个或 某些相同的语义特征。”[9]例如,状态形容词“雪白、 冰冷、红彤彤”不能受“很”修饰,而性质形容词 “白、冷、红”则可以,这是因为前者的[+极性量] 特征跟“很”的语义特征不相容,而后者的[+可变量] 特征跟“很”的语义特征相容的缘故。相容性语义特 征可能由于组配对象的不同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在 “烧了一张纸、烧了一件衣服”中“一张纸、一件衣 服”的[+可燃;+可毁]特征跟“烧”的[+燃烧;+ 使消失]特征相容,而“烧了一壶开水、烧了一锅鸡汤” 中的“(开)水、(鸡)汤”的[+可加热;+可使成] 特征跟“烧”的[+加热;+使成]特征相容。这种情 况会导致某些结构产生歧义,例如“烧了一车炭”就 存在二解。
• • • • • • • • • • • • • • • •
•
(四)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某些看似狭义同构的句式的内部差异,同时 较好地解释某些看似狭义同构的句式的内部差异, 较好地解释某些看似狭义同构的句式的内部差异 为词类的进一步细分提供“最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 为词类的进一步细分提供“最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4]。例如: (4)a. 兰兰在钢笔上刻记号 ? 兰兰刻记号在钢笔上 b. 明明在帽檐上别校徽 ? 明明别校徽在帽檐上 c. 兰兰在冰柜里取饮料 ≠ 兰兰取饮料在冰柜里 d. 明明在碟子里抓花生米 ≠ 明明抓花生米在碟子里 e. 兰兰在词典里查生词 * 兰兰查生词在词典里 f. 明明在兰兰头上数白发 * 明明数白发在兰兰头上 (4)中各例原式可以抽象为: N1+在+NPL+V+N2 可以看出,(4)a和(4)b的V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这使“在+NPL”移 至补位后语义关系保持不变;(4)c和(4)d的V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 这使“在+NPL”移至补位后语义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4)e和(4)f的V既不 具有[+使附着]特征,也不具有[+使去离]特征,这使“在+NPL”不能被移至补 位。 同时,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格式中的动词V被划分为三个小类:“附着”类、 “去离”类和“非附着、非去离”类。
“V来V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及语义分析
“V来V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及语义分析作者:陈晓杰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第1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语料的研究,运用资料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比较等方法对现代汉语常用动词性结构“V来V去”中的动词V进行分类,同时对“V来V去”的整体语法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V来V去;动词形式;客观叙述;主观态度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14—01一、“V来V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单纯就“V来V去”格式而言,其对进入格式当中的动词有怎样的选择呢?从语义的层面对V进行过探讨,得出的结论概括为:…V‟是可以反复或持续的动词。
我们考察了大量的语料,按照学术界较为普遍使用的现代汉语构词法将“V来V去”格式当中的动词作出分类,再从语义的角度说明这一范围内的哪些词可以进入此结构。
(一)单音节动词,这一类是最常见的,例如:打来打去、跑来跑去、扭来扭去、看来看去、走来走去。
这些词当中表示可以重复发生或持续存在的可以进入“V来V去”结构。
相反,那些不能在短时间内重复或存在的动词就不会被“V来V去”使用。
例如:像来像去、死来死去、渴来渴去、姓来姓去、病来病去。
(二)多音节单纯动词,如:、罗嗦、吩咐、唠叨、徘徊、折腾等可以进入“V来V去”结构,其语义条件与单音节单纯词相似,然而多音节单纯词有音节限制,确切地说是双音节单纯词,我们称之为多音节单纯词是因为汉语的多音节单纯动词很难找到三音节及其以上的。
(三)复合式的双音节动词,由于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进入“V来V去”的复合式的双音节动词只有联合式,例如:调查、商量、分析、研究、访问、安排”等。
我们认为其它的复合词形式很难进入“V来V去”这个格式的原因,要从语义上来分析,动宾式动词与相应的单音节简单动词对比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它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结点,而“V来V去”格式所需要的动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动作的可反复或可持续性,所以是不符合“V来V去”格式要求的。
第十章语义特征分析
第十章语义特征分析一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语义有别的原因正如层次分析的局限性促使变换分析的出现一样,变换分析的局限性也促使了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出现及其运用。
如第九章结束时所述,变换分析能够分化歧义句式,但是不能解释句式造成歧义的原因;变换分析能够分化狭义同构而语义有别的句法结构,但是却不能解释为什么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在语义上会有区别。
即是说,变换分析只能证实歧义结构和语义有别的狭义同构,但是却不能给以解释。
这正是变换分析的局限。
就实质而言,变换分析仍然是一种形式分析。
因为变换是语义相同的句法结构之间在形式上的联系,变换是一种无形的形式因素。
所以,要对句法结构语义上的区别进行解释,就必须深入到语义层面寻找解释的因素。
要讨论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语义有别的原因,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句法结构的构成:分析句法结构构成的目的,是要排除与语义区别无关的因素,找出影响并决定狭义同构但语义有别的因素,并从中找出主要因素。
句法结构的构成可表示如下:成分+语序+层次+(语调)=句法结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上面这个公式表示:一定的成分,按照一定的语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具有一定层次、结构成分之间具有一定关系(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的成分序列。
成分、语序、层次、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句法结构。
语调也是句法结构的构成因素之一,但语调一般不影响句法结构的结构性质(不影响结构关系、结构层次),而与表达有关,所以在语法分析时,如无特殊的需要,一般较少考虑。
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在语义上仍然可以有别,这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明。
以前面举出的例子为例:a.台上坐着主席团b.台上唱着梆于戏通过分析句法结构的构成,再对照狭义同构的条件:①整体功能相同;②包含的词类相同;③语序相同;④构造层次相同(同模);⑤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我们可以发现,例子中的两个例句,其中语序、层次是相同的,结构成分的词类也是相同的,成分间的语法关系也是相同的。
排除了这些因素,那么剩下的只有两个因素:①成分的次类及其语义特点;②由成分的语义特点所决定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关系。
莲花方言“来”字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较下 列三 句 :
时 间 的副 词 同 “ ”呼应 ,如 “ 、枧 晏些 来 再
迟下 ”等 ,如 :
() 洗落手来 枧吃得 饭 蹴杆 饭 1先 7 。
从语 义方 面看 ,V 是 动作行 为动词 ,不 能是静 态 的、动作性 不强 的动 词 ;其 次 ,要求 v 能体现 人
收稿 日期 :2 0 - 7 2 0 9 0- 2
作者简介 :刘海涛 ( 9l ) ,江 西永新人 ,讲师 ,主要从事 中文教 育研 究。 17 一 ,男
・ 0・ 6
萍乡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 0 9盆
(试下来先 一 ;(抽干格水来先 这 7 ) 酞下 8 ) 把些
’ () 去来 先 _ 9还翻 朋上 。 V 为双音 节 时 , 落 ”不 与该双 音节词 搭配 。如 : “ () 格 讨论来 Ji | 1 o 你 先蜊 。 ^
这种 句法 功 能一 般 有如 下三 种句 法形 式 :
1 lV+ .S+ 落来 ,S+ 2V
表示 的语 义 :不 同 的主 语 施事 者 行 使 同一 动 作 行 为 ,客观 条件 又 决 定这 两 个 动作 行 为 不 能 同 时进
行 ,这种 句 式表 明 的是一 种 同一受 事 、不 同施 事 的
能阐述 其句 法特 点及 其语 义特 点 。
一
决 条件 , 即对 话 各 方 都知 道 动 作所 指 的对 象 ,因 此 受 事一般 不 出现 ;如 出现 ,则是 下面 三种 句子 形式 , 而这 三种 都给 人 罗嗦 、拗 口之嫌 。
( 1V 落+ + ,s+ D s+ + O 来 2V 如:(我骑落马来你再骑 。 d )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
关于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语义与语用研究一、引言“V来V去”是由两个动词与趋向动词“来”和“去”组成的联合型动词结构,其中前后两个动词可以变化,而趋向动词“来”和“去”是不变的。
吕叔湘先生曾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此种结构做出说明:“V来V去”,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前后两个动词为同一词,有时为近义词。
有的是习用语。
《现代汉语实用语型》提到“‘来’、‘去’嵌入同一个或意义相近的两个单音节动词或双音节联合词的两个语素,构成四字语。
‘来’、‘去’表示‘趋近’、‘趋远’的趋向意义已经虚化,‘来’、‘去’通过两者对举,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反复进行,当嵌入的动词表示的动作有方向性时,有‘到处’的意思”。
《趋向补语通释》提到“‘V来V去’表示动作反复进行或交替进行”。
《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提到这个结构表示两种意思:一是表动作趋向,即一会儿向这个方向,一会儿向那个方向,来来去去地反复多次进行;二是不表动作的趋向,而只是表示行为、动作的多次重复。
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相关工具书对类固定短语“V来V去”的描写与解释。
二、关于“V来V去”的语义研究1.“V来V去”的语义分类“V来V去”结构中V具有动作义,“来”、“去”修饰动作的运动方向,“来”表示移动物从别的地方往说话人这边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近,“去”表示移动物从说话人的地方往别的方向移动,距离说话人越来越远。
因此,这种结构具有[位移义]。
本文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认识,将“V来V去”的语义分为三类:(1)表空间域的往返位移活动,“来”、“去”作趋向补语。
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表具体的往返位移活动。
根据V是否具有方向义,它可分为两类:含有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动作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晚上,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我很想走出一种从容……”(《生命册》),表示“我”在校园里走动,“我”是动作“走”的施事者,在空间范围内产生具体的活动轨迹;不含方向义的动作行为动词,但受“来”、“去”的影响,动作的受事者因外力在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如“女人的屁股一次次从院墙上跨过,把双方的话递来递去……”(《生命册》),“话”是受事者,它被女人們传递。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与语用分析汉语形容词是表达某种属性、特征、状态等性质的词汇,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修饰词。
它们在句子中担任着修饰名词、代词或其他词汇的作用,能够丰富句子的意义,表达出更多的信息。
本文将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来分析汉语形容词。
一、语义分析语义是指词汇在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
汉语形容词的语义可分为基本语义和附加语义两个部分。
基本语义:指形容词所固有的意义,即描述某个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漂亮、高兴、可爱、笨等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具体属性或特征。
附加语义:指形容词在指代事物时,可添加的一些额外意义。
例如:“笨”一词不仅可描述一个人的智商低,还可能含有这个人缺乏机智或智慧的意义。
又例如:“黯淡”一词不仅可表示光线阴暗,还可能表示情绪低落或缺乏生气的意义。
形容词的语义可通过下面三个方面来体现:1、形容词的修饰范围。
汉语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红苹果、美女、好朋友等。
2、形容词所描述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例如:蓝天、白云、清晨等词语,都能描述具体的属性或特征。
3、形容词所引起的话题或情感。
例如:有些形容词可能引起人们的喜悦、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或话题可能是由特定的语境决定的,例如:感人的电影、漂亮的衣服、残酷的现实等。
二、语用分析语用是指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发挥的作用。
汉语形容词在交际中起到丰富语言表达的作用,因此可以进行语用分析。
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形容词的修饰对象。
形容词的表达往往与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有很大关系。
例如:“漂亮的女孩”和“漂亮的地方”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
2、形容词的修辞效果。
在汉语中,形容词具有很强的修辞效果,例如:夸张、比喻、简洁等。
例如:“天真无邪”、“冰清玉洁”等使用了比喻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语用分析还需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1、形容词与其他修饰词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常常使用多个修饰词来修饰一个名词,这些修饰词之间可能存在“并列”、“串联”、“递进”等关系。
“来”和“去”空间参照位置的语用
2023-11-12
目录
• “来”和“去”的基本用法 • “来”和“去”的空间参照 • “来”和“去”的语用分类 • “来”和“去”的语用功能 • “来”和“去”的语用限制与变
异 • 结论与展望
01
“来”和“去”的基本用法
“来”和“去”的基本含义
01 “来”表示从其他地方朝说话人所在的位置移动
地域文化差异
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可能对“来”和“去”的使用产生影响。例如,在南方地区的 一些方言中,“来”和“去”的使用可能与标准汉语有所不同,如“你来吃饭吗 ?”可能会被说成“你去吃饭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空间参照位置的确定对于理解 语言中的空间关系和语言使用 者的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来”和“去”的语用限制
05
与变异
语境对“来”和“去”的限制
方向性限制
“来”和“去”在语境中通常表 示明确的方位移动,因此需要明 确的起点和终点。例如,“他来 学校了”表示从另一个地方到学 校,而“他去了图书馆”则表示 从学校或另一个地方到图书馆。
参照物限制
“来”和“去”通常需要一个明 确的参照物,即观察者或被参照 的地点。例如,“他来找我”表 示以我为参照物,而“他去了电 影院”则表示以电影院为参照物 。
朝向说话人
表示动作或行为朝向说话人或从说话人处开始。例如: “他来我这里。”
离开说话人
表示动作或行为离开说话人或从说话人处开始远离。例 如:“他去了美国。”来自表示位置性01
相对位置
表示动作或行为到达或离开的相对位置。例如: “他从厨房来客厅。”
02
绝对位置
表示动作或行为到达或离开的绝对位置。例如: “他从北京来上海。”
“来”和“去”作趋向补语时宾语位置问题及其不对称原因探究
“来”和“去”作趋向补语时宾语位置问题及其不对称原因探究“来”和“去”作趋向补语时,宾语的位置问题及其使用不对称的原因分析一直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个论题。
语法学界对这个论题的阐述相对比较笼统,宾语位置分类标准不太统一,不对称原因分析不太全面,甚至大多数语法论著都认为在“来”和“去”作趋向补语的句式中,宾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自由组合的,使用不对称的原因也是无章可循的。
然而根据相关研究分析,本文认为:“来”和“去”作趋向补语时,宾语的句法位置既跟动词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有关,也跟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有关。
此处我们还发现,“来”和“去”在具体的使用上并不均衡,在某些位置上出现的频率高,在某些位置上出现的频率却比较低,这主要是受到人们日常行为习惯、主语的性质以及动词的制约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尝试对“来”和“去”分别处于简单和复合趋向补语句式时,宾语的位置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描线和叙述,总结归纳出一些相关的规律,并进一步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分析使用不对称的内在原因和理据,以期获得更加合理的语言解释,不仅能够丰富国内有关来去宾语位置的相关研究,也能为其他语言学者的深入研究与高校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引申义的语义分析
过来 ”无 论 动 词 、 作 施 事 、 作 受 事 都 没 有 位移 , , 动 动
趋 向 动 词 是 动 词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现 代 汉 语 中使 用 频 率 很 高 的 一 类 词 ,一 向受 到 语 法 学 界 的 重 视 。 l 继 淹 、1 枢 等 从 总 的 方 面 对 趋 向 补 语 的 结 l J 范 [ 2 徐
第 4期
21 0 0年 7月
吉 林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n lo in N r l iest( ma ie o ra f l oma v ri Hu nt s& S ca ce c i o ) Ji Un y i o ilS in eEdt n i
是动 词 引 申义 的用法 。 然 如果 动词 本 身是 多义 词 . 当
“ 词 + 来 ” 是 多 义 的 。 “ 里 离 学 校 很 近 . 过 动 过 也 如 这 转
弯 来 就 到 了 。” 里 “ 过 弯 来 ” 趋 向 义 : “ 感 到 这 转 是 而 他 太突 然 了 , 想上 转 不过 弯 来 。” 里 的 “ 过 弯来 ” 思 这 转
结 束 是 预 期 中 的 。 “ 从 马 路 对 面 跑 过 来 ” 强 调 动 而 他 , 作 的 起 点 。“ 走 过 来 打 了 我 一 下 ” 语 是 连 动 , 明 他 谓 很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一、内容概览当我们谈论《语义特征分析法》时,我们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深入了解语言内涵的方法。
这篇文章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语言世界的宝藏。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呢?首先文章会介绍什么是语义特征,语义简单来说,就是词语或者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特征则是这些意思中的独特之处,所以语义特征,就是词语或句子特有的意思。
接着文章会详细解析如何分析语义特征,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细心和耐心。
我们会学习到,通过分析词语的上下文,可以理解它在特定情境下的含义。
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周围的情况,理解别人说的话一样。
然后文章会列举一些实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应用。
这些实例可能来自生活、文学、新闻等各个领域。
通过分析这些实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
文章会总结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观点。
这就像是一种解码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语言密码。
《语义特征分析法》就像是一个引导我们探索语言世界的向导,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阅读这篇文章,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语言的冒险旅程,充满乐趣和发现。
1. 介绍语义特征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当我们谈论“语义特征分析法”,我们是在说一种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它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帮助我们走进语言世界的大门,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它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很惊讶于它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让我带你了解这个神秘的工具和方法吧。
我们说话时会产生声音和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语义特征分析法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这些隐藏的信息的方法,无论你是编程专家还是语言学研究者,或者是想要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人,这个方法都能帮你深入了解语言的内涵。
实词“去”的语义发展探析
实词“去”的语义发展探析【摘要】本文针对实词“去”的语义发展进行探析。
在首先从表示方向的动词到表示状态的动词角度分析了“去”的语义演变过程;接着探讨了“去”的时空概念延伸、情感与态度含义、修辞功能以及短语构造与搭配。
结合实例,揭示了“去”的语义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对语言运用的启示。
文章旨在展示“去”这一实词在语义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语言思考和应用。
通过对实词“去”的研究,旨在引发对语言发展与运用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实词“去”的语义发展、方向、状态、时空概念、情感、态度含义、修辞功能、短语构造、搭配、多样性、灵活性、语言运用、启示。
1. 引言1.1 实词“去”的语义发展探析实词“去”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词语,随着语言发展和文化演变,它的语义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实词“去”的语义发展进行探析,以探讨其在语言运用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我们将从表示方向的动词到表示状态的动词这一角度来分析实词“去”的语义发展。
在古代汉语中,“去”通常表示方向性动作,如离开、移动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逐渐扩展到表示状态的变化或结果的转移。
这种语义演变反映了人们对于行为动作和状态转移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我们将探讨“去”的时空概念延伸。
在不同的语境下,“去”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上的移动或改变,比如“过去”、“将来”等。
这种时空概念的延伸使得“去”这个词在表达时间和空间关系时具有更多的选择和变化。
我们还将分析“去”的情感与态度含义。
在汉语中,“去”除了表示行动和状态转移外,还可以带有情感色彩和态度倾向,如“去爱”、“去恨”等。
这种情感和态度含义的赋予为汉语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魅力。
我们将讨论“去”的修辞功能和短语构造与搭配。
在修辞学中,“去”常常被用于表达虚拟和比喻的意义,如“去寻找”、“去追随”等,从而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意义。
“去”还可以与不同的名词和动词组合成各种短语,如“去旅行”、“去逛街”等,这些短语的构造与搭配也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变化。
汉语动词“来”“去”二字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来”“去”二字研究综述发表时间:2018-07-23T18:15:26.5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作者:姚宇航[导读] “来/去”二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常常作为对应词出现,这是因为二者虽然词典本义相差较大甚至相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动作结果。
目前国内对“来/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上,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北京语言大学,100083)摘要:“来/去”二字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常常作为对应词出现,这是因为二者虽然词典本义相差较大甚至相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可以表达相同的动作结果。
目前国内对“来/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上,本文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一领域的现有研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去”,趋向动词,主观范畴,客观范畴,语义,语用“来/去”均为动词,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具体划分到动词下的哪个小类则存在一些分歧。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单用的“来/去”是动作动词,附着在动词之后的才是趋向动词,如《运动动词“来/去”的语用意义及其指示条件》①单把作为运动动词的“来/去”拿出来分析。
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则是统一看成趋向动词,“他们一方面说单用的‘来’‘去’不是趋向动词,同时又承认‘趋向动词可以在句子里做主要动词’,或者说能‘单独作谓语’,这本身就是个矛盾的说法。
”②。
本文认同后者看法,即对“来/去”二字不区分是否单用统一看成趋向动词,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范畴、语义和语用两个角度来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
一.客观范畴目前学界的共识是不能单纯地认为用“来”时移动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用“去”时移动方向是背着说话的人的。
如“吃下去”不能说成“吃下来”③。
“她来了一封信”可以理解为“她给我寄了一封信”②。
张发明(1981)在对参照物做了细致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语料对“来/去”的方向性进行了探讨,得到这样的结论:“来”只表示朝向参照物的方向(女儿向他跑来)。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分析
“ 向动词 ” 趋 的名 称 主要是 根据 [+趋 向] 语义
来 确立 的 , 以各家 根据 这条 定义 归纳 出来 的趋 向 所
回来 回去
过来 过去
起来
开来 开去
词外 , 其余的不论是单独使用 的实词用法 , 还是后
[ 收稿 日期 ] 0 0— 1—1 21 0 O [ 作者 简介 ]姜 南秀(9 5一) 女 , 18 , 四川巴 中人 , 西北师 范大学文 字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第1 期
姜 南 秀 : 代 汉 语 趋 向动 词 “ ” 去 ” 语 义 分 析 现 来 “ 的
降 、 、 、 、 、 、 、 、 等等 , 升 退 往 拉 推 吐 吞 冒” 因此 , 向 趋 动词 的 范 围就 很难 确定 。另一 方 面 , 从历 时 的角度 看 , 向动词 的 名 称 的 确 立 , 了这 些 动 词 有 [+ 趋 除 趋向] 的语 义外 , 大 程度 上 是 因为 这 些 词可 以在 很
一
、
引 言
近年来 , 随着认 知语 言学 理论 在现 代汉 语语 法
研 究 中 的运用 , 向动词 的研 究也 有 了进一 步 的深 趋
有 的学 者 按 语 义 特 征 把 趋 向 动词 定 义 为 “ 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示趋 向的动 词 ” 但 是 , 代 汉 语 中仍 有 一 定 数 量 , 现 的动词 也 具 有 [+趋 向 ] 义 , “ 、 、 、 、 语 如 拔 登 缩 沉
合趋 向动 词 。在 这里 我 们 能 够确 定 , 来 ” 去 ” “ “ 是
地点指示“来”、“去”的语用意义浅析
地点指示“来”、“去”的语用意义浅析作者:沈雪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52期摘要:关于地点指示词——“来”、“去”的语用含义,学术界一般认为吕叔湘先生的定义比较权威,但是仍然可以发现根据语境、时间等情况的不同,不能全用此定义来解释。
本文集中探讨“来”、“去”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来;去;语用意义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78-02地点指示是指明言语事件中相对于指示中心的方位。
人或物的空间位置的确定必须以其他的人或物为参照点。
学术界比较承认吕叔湘先生对“来”、“去”的语用意义,把“来”定义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去”定义为“从说话人所在地方到别的地方”,认为参照点是说话人所在的位置。
但是我们发现指示词“来”、“去”的使用在很多时候跟具体的语言环境、时间、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密切相关。
一、参照点刘月华先生从人称的角度把参照点分为以下三点:①当用第一人称叙述时,把说话人所在位置作为参照点。
②当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叙述者可以把正在叙述的人物所在的位置作为参照点。
③当用第三人称叙述时,还可以把某一处所当作参照点。
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分析其中规律。
(一)当用第一人称叙述时,根据动作的发出者跟说话人是否一致,分为两种情况1.动作的发出者跟说话人一致,例如:我的书被小红抢去了。
句子中“我”是说话人,也是动作的参照点。
小红把书从“我”这里抢走了,书离“我”这个参照点越来越远,相背于说话人,因此用了“去”。
2.动作的发出者跟说话人不一致,例如:“我们来了”、“我们去了”,虽然这里动作的发出者是“我们”,但“我们”不是说话人,“我们”跟说话人是独立分开的两个个体。
第一个句子可以理解为“我们来(这儿)了”,“这儿”是说话人在的地方,用了“来”,说明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参照点。
第二个句子中说话人与“我们”也是不重叠的,可以把它看成“我们去(那儿)了”,用了“去”来表示“我们”相背于说话人的位置,离参照点越来越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去”的语义语用特征分析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位移动词“来”和“去”的语义特征及其表达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来/去”语义语用
一、“来/去”的语义特征
齐沪扬(1998)将“位移”这一概念引入到空间系统和方位系统中研究,认为一个典型的位移要具备源点、位移轨迹和终点三个条件,没有源点或终点,只有位移轨迹的句子也是成立的,另外,又对位移动词分类,有他移动词和非他移动词,他移动词又分为伴随动词和非伴随动词,还提出了一系列“自移”“他移”“伴随移”等概念,对于研究位移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很大的启示。
本文主要依据《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中的理论阐述位移动词“来/去”的一些语义特征。
(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来/去”的定义:来,“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去,“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从定义上看,“来”是从远处到近处,作的是近向位移,具有[+近向]的语义特征;“去”是从近处到远处,进行远向位移,具有[+远向]的语义特征,如:
他来北京了。
他去北京了。
两个句子句法结构相同,位移的主体和所到达的终点也相同,但
所表达的语义不同,一个是向这说话人所在地“北京”作近向运动,另一个是离开说话人所在地往“北京”作远向运动。
从定义上还可以看出,位移动词“来/去”还显示出位移的轨迹:从远处到近处,从近到远,那么有位移动词“来/去”作谓语的句子即使没有源点和终点也是成立的,如:
他来。
他去。
也就是位移动词“来/去”作谓语的句子可以有[-源点]或[-终点]的语义特征。
(二)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第十部分“位移句中vp的方向价研究”中将“来/去”归为非他移动词,而且定义“非他移动词:只能使施动者发生位移的动词”。
因为位移动词“来/去”是不及物动词,它们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时,不带受事宾语,有时会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主语也只能是施事者或者是处所,如:
1.
那新媳妇也来了。
他去北京了。
车来了。
这场洪水来得猛,去得也快。
这里的主语都是施动者,动作的发出者,或没有宾语,或带处所宾语。
可见,位移动词“来/去”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时,“只能使施
动者发生位移”,是动作发出者自主发出的动作,从而使动作主体发生位移,因而位移动词“来/去”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时,具有[+自移]的语义特征,位移的主体是施动者。
位移动词“来/去”与动词性短语构成的连谓结构中,也具有[+自移]的语义特征,如:
福新拉了拉爹,说:“爹!来,你到福民的房里去看看。
”(胡万春《家庭问题》)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百货商店去换一顶大的。
(胡万春《家庭问题》)
后来她忙着去团委开会,倒忘记向老师反映了。
(刘心武《班主任》)
这里的主语或是省略的主语都是位移的主体,是施动者。
位移动词“来/去”只有作补语时,在与一部分动词或趋向动词组合时才有[+他移]或[+伴随移]的语义特征,如
1.
她笑笑,丢下来一大束花。
他寄来一些钱。
王华从家里扔出去好多东西。
他随手向河中投去一块石头。
这里的主语都是施事主语,宾语都是受事宾语,主语是施动者,但没有发生位移,却致使了受事宾语发生位移,那么这里的“动词+来/去”和“动词+趋向动词+来/去”则具有[+他移]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第十部分“位移句中vp的方向价研究”中定义“伴随动词:不仅能使受动者产生位移,也同时使施动者产生位移的动词。
”“非伴随动词:只能使受动者发生位移的动词。
”那么这里的“抱”“背”“搬”“端”等就是伴随动词,而“丢”“寄”“扔”“投”等则是非伴随动词。
也就是说,伴随动词加上来/去或复合趋向动词具有[+伴随移]的语义特征,而非伴随动词加上来/去或复合趋向动词则具有[+他移]的语义特征。
二、“来/去”的语用功能
关于位移动词“来/去”的语用研究有很多,而且成果也比较大。
英国语言学家罗杰?福勒在他的《语言学与小说》中谈到,“一个人说话或写作总要使其语言适合于语境和表达的思想”。
因而选择使用“来”还是“去”取决于具体语境和表达的需要,如:
1.
我明天来你家。
我明天去你家。
“来”本意是“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那么例(1)显然是不符合的这个含义的,但在具体使用中常常有这种说法,这是由于说话人在与听话人讲话的时候,已经将自身置于听话人的角度或听话人的家里,已经假设自己就在那里,以听话人的家为参照,使用了“来”,与“去”相比,使得听话人听起来更亲切。
2.
去食堂
食堂去
“去食堂”一般用于陈述语气,如“我们去食堂。
”“食堂去”一般用于疑问语气,如“去哪儿吃?食堂去?”表示去还是不去食堂的选择疑问语气,还可以用于“去哪儿?”的回答。
“去食堂”也可以用于“去哪儿?”的回答,但两者强调的重心不同,语气也不同,“食堂去”,将“食堂”放在前面,更强调地点,语气也比较强烈,更能引起人的注意,而“去食堂”陈述语气,语调平淡,没有强调重心。
三、结束语
位移动词“来/去”在语义上有[+近向][+远向][+自移]等多种语义特征,在语用上用法更复杂,本文只是比较浅显简单地概括了位移动词语义和语用上的特征,而里面的每一个面都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更精细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2](英)罗杰?福勒著於宁等译:《语言学与小说》,重庆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
[3]朱蓓:《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