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7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7平谷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详解

平谷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2017.3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②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③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铅字笔。

④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 (广为人知/鲜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

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

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 (凝聚/聚集)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 (朴素/普通)认知。

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

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

(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鲜为人知 聚集 朴素 蹿升 B.广为人知 凝聚 普通 蹿升 C.广为人知 凝聚 朴素 飙升 D.鲜为人知 聚集 普通 飙升2.请在下列诗句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节气名称(2分)① 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精心整理 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精心整理 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精心整理北京市各区2024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北京市各区2024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赔理道歉(p éi)木偶片(piàn)舍本逐末(shě)淡妆浓抹 B. 削铁如泥(xi āo)度假村(zhù)瞠目结舌(chēng)人才倍出 C. 乘风破浪(ch éng)倒计时(dào)虚与委蛇(yí)暴虎冯河 D. 拭目以待(sh ì)定心丸(dìng)锲而不舍(qiè)矫揉造作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班级不但信任老师,而且连所有的家长也都信任老师。

B. 阅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感情和认识,习得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C. 在“超级星期日”活动中,国美把家电销售价格全面降低,所有商品低打9.5折。

D. 通过阅读《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先秦散文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魅力。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这家制造商所生产的洗衣粉将洗出五颜六色的肥皂泡。

B. 在他们的生命中出现了彩虹,白天变成了黑夜。

C. 老头儿像喝醉了酒一样,他的脸变得通红,高声喊叫着,并且紧紧地拥抱那个小伙子。

D. 居民们纷纷走上街头,他们像一头发狂的野兽,发出愤怒而惊恐的叫声。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陵字少卿,拜侍中,为陇西太守。

善射,颇博览。

元帝时,以功臣子孙赐将军、侍中,有宠。

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相亲,光子为虎贲中郎将,颇不相安。

光使陵将兵击匈奴,上官桀言于光曰:“陵少年好自作主张,未有经验,不可遣。

”光以为然,以陵为贰师将军,欲必成其功。

陵乘塞掩击,大破单于大军。

单于以陵力不能归死道远拜其兄为右校王欲引还复遣一将攻陵兵失利降单于陵愈思伤国益为虏练歌乐舞观者肝胆流涕陵未尝不思归也自谓曰丈夫壹挺剑千里杀将此小戍人之所为陵不求此死不得顾念独恨坐朝廷生出羽翼受谤金无功而还。

北京市平谷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平谷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平谷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卷人一、基础·运用(共12分)得分1.学校开展了“寻找最佳旅游乡村”学习活动,准备由你组织收集材料并完成一本宣传图册。

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第一部分卷首语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永续文脉的沃土。

近年来,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百花齐放的乡村旅游产业,创建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涌现了一大批让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探索出一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中国式乡村发展道路。

第二部分探访资料皖南古村落——西递村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南麓,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首届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

(1)下面是一位同学收集的西递村匾额书法图片。

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幅书法作品属于楷书,形体方正,严肃端庄,体现了西递胡氏家族数代为官的显赫地位。

B.【乙】幅书法作品属于隶书,字体宽扁,庄重古拙,体现了对上天、君主、圣人之言的敬畏之意。

C.【丙】幅书法作品属于行书,舒展流动,自由飘逸,启示后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D.【丁】幅书法作品属于篆书,瘦劲挺拔,古朴圆润,体现了主人谦和礼让、敦亲睦邻的生活态度。

(2)世界梯田原乡——大寨村大寨村坐落在龙脊梯田风景区里,有着壮观的梯田、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农耕文化。

这里的梯田气势恢宏,层层叠叠,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春天,层层梯田,宛如..玉带,映衬着蓝天白云;夏天,稻浪起伏,美不胜收....;秋天,稻谷成熟,像一座座金塔耸立,十分壮观;冬天,水田如镜,与周围的村庄和山峦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清明时节,村民在梯田上唱起开田挖地歌,开展偶耕等传统农事活动。

因龙脊梯田狭长而不规则,当地一直沿用“女在前拉,男在后推”的传统耕作模式。

今天,这已成为梯田中一道靓丽风景,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2020年北京市平谷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北京市平谷区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HTftWAScopw同时風供了2017 4¼2OI8年的刊汇曲索鉄张。伙割&叩u>诃汇i⅛名•迪浚阳年纯越杨酋的邻是同一个询——•疸建“。Λ2l>17牛込没疹入惨JUIX年曲 出现的诃•划可以从实料角及反映出科砂*人员日AΛfr的关注点.知“机号"希“深茂 学习Jit角个诃2018隼进入了 «20名。此外广人X<r⅛" (Ai)*⅞4tZ也从2017环的第 □位■上升至2018d条4互。
BL疗個廉、如识产权事不同领城不折师化•仇似卄不減区3上終就有落低仲从••之感,K葫.区块钱巳⅛r数字變冷丈用ι.o∖⅛<t⅛-^*¾⅛能合约2・(r\幷向3・()扳迅逑发展.⅛⅛tr块传自泠担炽厲块代自冷公司等.迓入了-区块传丈社会•・阶及
tΛMW,B>⅛tta*Λ¼T-*iδ<i⅜A.tt何歎字文巫的方K・孔有安金\逢明Jt中&、丐审枝和i⅛<t的新点•得列M第时代人们的认可J)⅛⅛3A4的关注W⅛⅛fi<的色尽咅洵、倫鸟技术和it务沈程外包的玲讯A司煤Atn Vn IIIUfroi⅛⅜*示.201&年区 块诫住鏗济植圾获停了13∙S<X的綬同卓。⅛fl⅛Λ也®•—生駢丈咬•如一生具有监管枚的 音乐机枸•歼妁刑冃区地敏找*建求测试渓型•用呆挺攻抵悅和世界范百虫的皈妖冷理;酒⅛tt^⅜∕f∙X<t⅛a^Λ.stΛ4 f44平台•祀鬲喑与F户卫4他尢•眾决了空孔车卓的. 让客P分<Λ4发良如钊。
14 F殉丧述中不風「•霸宋皿懋桜心“<2”的规范的一顶是(2分)
T圾总含•炊栄•曲肱方就之.乐亦扛其中矣,
2己斷禾氏•切龜于人P
3/处g.4ι事;tt∙Λi人忠。
4相公丸合诸侯•不以兵* •旁件之力也

2024平谷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2024平谷高三一模语文答案

平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评分细则 2024.3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B(“确准”有误)2.(3分)B(“具体符号”有误)3.(3分)B(A项“战国后期”有误,C项“不再具体体现”有误,D“汉字的极致形体”不是隶书的特点,是楷书)4.(3分)D(无根据)5.(6分)①汉字以形表意,很多汉字无形可象,出现构形危机;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

②古体汉字书写效率低下,和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汉字书写隶变,突破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

③工业革命后,部分人认为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历程,要求废除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实行汉字简化,完成现代转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C(造:造访)7.(3分)C(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A项,其,代词,他们的/连词,表假设;B项,则,副词,就/却,转折;D项以,介词,凭借/连词,表顺承)8.(3分)B (“余”,其他的,剩余的。

本来不可凭借他们的其他感想来废弃他们工巧的文笔)9. (3分)C(“恃才自负而常与人发生冲突”无根据,应是“身负才华”,不然会前后矛盾)10.(6分)①形式工整。

②恢宏大气。

③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

(意思对即可)由“其诗之工不待言”可知形式工整。

由“然要之志有所微动,则必引分以通其狭;气有所微阻,则必广譬以宏其尚”可概括为恢宏大气。

由“其山川风日,物候民俗,偶得其境以接吾意,而不为意于其境”“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可概括为自然流露(不刻意而为之)。

(每个特点2分,包含特点准确1分,结合内容1分)11.(10分)(1)(3分)C(C项,指示代词,这;A项,“立”和“位”古通用/使动用法,使……站得住;B项,容易/交换(轻视);D项,好的/善于)(2)(3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3)(4分)示例1:漆雕开表示没有信心,是对出仕能力没有信心。

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质量监控)语文试题含解析
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 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 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 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也。
变’成为主火炬,这是一个悬念,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火炬手将火炬插入基座,一个‘插入’的动作 成为开幕式最富创意的‘点火’方式”,没有提到将手持火炬变为主火炬是最安全的方案。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因雪花的空灵、飘逸,观众获得了视觉盛宴”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二第 3 段“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 机器视觉和 5G 等科技成果的加持,彰显了科技美学的进步,呈现了一场世界独一无二的视觉盛宴”可知, 观众获得视觉盛宴是因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 5G 等科技成果的加持。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文化类综艺节目均运用先进技术显中华审美风范”错。依据材料三第 2 段“目前,越来越多的文化类 综艺节目运用先进技术将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相融合”可知,中“均运用”有误。 B.“现实舞台”有误,应是“沉浸式 3D 视听体验”这样的技术让观众与英雄抒发的家国情怀产生强烈共振 的艺术效果。 D.“只要借助了新技术、新理念就能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错。“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新技术、新理念、新表达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偏概全。依据材料三原文“创造性运用新技 术、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可 知,信息有意缺失了“将中华美学精神巧妙熔铸其中”。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使用微火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意团队给出了设计,采 用‘微火+视频显示’的技术方案。视频显示技术用在火炬的核心装置内,复杂的造型就需要大量采用‘异 形屏’技术,从设计到制造再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都存在诸多挑战。刘悦团队将结构高度集成并实现轻量 化,让观众只关注到唯美的火炬,感受主火炬的晶莹剔透”可知,主火炬的点燃方式采用“微火+视频显示” 技术方案,既能更好地展现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又能感受到主火炬的晶莹剔透。

北京各区2024年高三语文一模卷【多文本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北京各区2024年高三语文一模卷【多文本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北京各区2024年高三语文一模卷【多文本阅读题】汇集【2024东城区高三一模】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人类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中获益,但也感受到了新挑战。

就文学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在写作方面的潜力,让我们看到了它拥有自我意识的可能性。

如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大量数据和对文本的语义分析技术来获取关键信息,从而生成有一定逻辑的文字。

2023年10月,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忆之地》获得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

评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票给这篇小说。

换句话说,在隐藏作者身份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创作得到了认可。

作者的“消失”可以让读者回归阅读作品的愉悦。

作家的生平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作家不再是批评家和读者关注的对象,语言变成了唯一的存在。

接纳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一个思路,是或许我们可以不去谈论“作者是谁”,而去谈论“作者的功能”。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可以成为作者呢?它满足了那个无数的“我”组成的条件,“我”是无数的意识,也是无数的数据的组合。

如果我们接纳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作者,它创造出来的文学,可以统称为人工智能文学,那么它就可以和人类文学并存,并且具有推动人类文学创作的可能性。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比如,关于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本质仅仅是为了语言和文本而存在的吗?还是说写作是为了某些更巍峨、更神秘的价值而存在?人工智能的创作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满足人类对它的需求,对它不停发出的指令吗?这些问题那是人类需要直面的。

(取材于蒋在的文章)材料二“人类作者”的优势至少有两个,其一是几乎无法复制的个体生命体验,其二是人的情感基于人的肉体而产生。

这两个优势也就构成了所谓“真情实感”的内涵。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显然无法逾越“真情实感”的鸿沟。

但人工智能是科学家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发的,它本身虽然没有主体意识,但它是人类主体意识的延伸。

人工智能不同于简单的算法编程,它的写作策略是深度学习,对条件随机进行概率上的选择,或者利用对抗生成网络。

北京市平谷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new)

北京市平谷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new)

北京市平谷区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020年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详析

2020年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详析

2020年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高考一模试卷【文言文阅读题】汇集【平谷一模】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4题。

(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注释:嚣嚣:百姓苦苦哀叫。

收孥(nú):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虚囹圄而免刑戮虚:使……空B.更节修行,各慎其身更:改变C.而主不收恤恤:顾虑D.是以牧民之道牧:统治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吾尝终日而思矣B.约法省刑,以持其后宁伪睡以觇之C.刑戮相望于道儿童相见不相识D.下虽有逆行之臣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9.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国立君以礼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北京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7命题作文

北京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7命题作文
根据题目要求,以“发一点光,照一段路”为题写记叙文。考生可以根据光的特性,明亮而温暖,然后进一步延伸到人性之光和思想之光,可写“光”象征着光辉、希望、美好、魅力,它值得我们去追寻。可以写自然之光,如生命对光的渴求,为了光,种子破土而出;可以写人性之光,如有人活得通体透亮,像一团光,惠及世界、造福他人;可以写思想之光,如孔孟老庄思想,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如何启示了你的生活。针对光的特点,深刻立意,凸显“光”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坚守该坚守的,放弃应放弃的。接下来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放弃是一种勇气,它让我们丢掉了前行路上的无用重量,更好地坚守心之所向,带人冲破黑暗中的枷锁;坚守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使人抛却世俗去往心中的桃花源;默默坚守,不畏放弃,方能绘出精妙的人生蓝图。
立意: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同与异”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0.(2023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根据要求写作。
“我来!”
“我来……”
“我来?”
……
“我来”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在你的生活中有着怎样的“我来”呢?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受,以“我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行文思路上,可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别着眼于社会中的普通群体,挖掘他们身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闪光点,凸显出“凡人微光”的主题。可结合社会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使所述对象的善举更具现实意义,引人共鸣。各行各业中的平凡劳动者,用自己的力量奉献和坚守着一方土地和一份责任。他们虽然普通,但都在不同的角落里,凭借自己的能量发出微光,一闪一闪,照耀、温暖着这个世界。最后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追逐心中的微光,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的善举。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平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2024.3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包括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它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汉字成为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关于汉字的起源,最有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不过,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

但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最早的观测天文的遗迹,这里发掘的陶罐上出现了“文字”的“文”。

这个字肯定是汉字的前身。

这个时代相当于夏代,可见,从夏代开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记载,文字实物给我们一个信号,汉字在夏代已经形成的推论是完全可能的。

从夏代再到殷商甲骨文,这中间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

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即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见形知义”。

例如“象”字。

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

但是古人很聪明。

“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短横就是“上”。

这就是指事字。

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如“哼、哈”“之乎者也”等。

这样,汉字的构形出现危机,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

面对困难,古人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假借。

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没法造出来,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来表示,于是形成了一个方法叫假借。

那么多符号本来有自己的用法,又用做别的用途,借来借去一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

现在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

为什么现在破译甲骨文很难?除了一些字我们认不出来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假借字还解决不了。

2021-2022学年北京平谷县王辛庄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平谷县王辛庄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北京平谷县王辛庄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匆匆过客路遥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

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

我的心情沉重了。

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

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

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

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

这是一个盲人!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

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

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

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

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

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

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

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北京高中语文一模:诗歌情感主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中语文一模:诗歌情感主旨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北京高中语文一模:诗歌情感主旨一.诗歌阅读(共6小题)1.(2021•丰台区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秦观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

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

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

一樽谈旧,骊驹①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

献策彤庭②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

玉洞③花光,金城柳眼④,何用生凄怆。

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①骊驹:这里指告别歌。

②彤庭:指皇宫。

③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

④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2)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

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曾巩《咏柳》)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

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

(宋•李静独《柳》)(3)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2.(2021•平谷区一模)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

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

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诗句。

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平谷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2017.3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②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③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铅字笔。

④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鲜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

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

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 (凝聚/聚集)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 (朴素/普通)认知。

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

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

(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鲜为人知 聚集 朴素 蹿升 B.广为人知 凝聚 普通 蹿升 C.广为人知 凝聚 朴素 飙升 D.鲜为人知 聚集 普通 飙升2.请在下列诗句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节气名称(2分)① 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谷区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语文试卷 2017.3注意事项: ①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②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③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铅字笔。

④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鲜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雨水“柳发芽”,惊蛰“动物醒”,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

二十四节气记录了耕种麦收、种瓜点豆等诸多农事。

清明踏青,冬至吃饺子,大雪堆雪人,吃时令菜蔬等行为也伴随着节气的到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 (凝聚/聚集)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知智慧。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 (朴素/普通)认知。

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

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蹿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了新常态。

(取材于2016年12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鲜为人知 聚集 朴素 蹿升 B.广为人知 凝聚 普通 蹿升 C.广为人知 凝聚 朴素 飙升 D.鲜为人知 聚集 普通 飙升2.请在下列诗句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节气名称(2分)① 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②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 间。

③立秋向日葵花放, 西楼听晚蝉。

④ 髙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材料二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初秋》比较直白,诗云:“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再如杜甫这首《白露》诗,也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喜秋风景图: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诗意挺美。

但大多数的诗是借白露之景,寄托和抒写诗人内心情愫的。

《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常为人所吟诵,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的情感。

南北朝谢朓的《秋夜》很有名。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全诗描述的是思妇怀人,一段浓情蜜意全从平言淡语中倾泻而出。

然而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杜甫的那首《月夜忆舍弟》,诗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远方游子的满腔思乡之情,尤其是后两句,已然是经典名句了。

(取材于徐廷华《白露》,有删改) 3.下列对“材料二”中所选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浩然《初秋》所写的景象均是生活中的寻常所见,却有无限韵味。

诗歌平淡的叙述与诗人平淡的心态相谐和。

B.《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诗人思人心切、望穿秋水而不得的绝望。

C.谢朓的《秋夜》诗,通过描写促织鸣叫,白露湿阶,月光入户,表达了思妇对征人的深切思念,语言平实质朴。

D.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中的“舍弟”是古人对自己兄弟的谦称,如果要称呼别人的兄弟,就常用敬称“令弟”。

4.下列诗词的内容,与“冬至”节气特征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A.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B.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书,该书名正确的句读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B.汉字书写要求遵循笔顺规则。

比如:“幽”字的笔顺就体现了“下包上时先内”和“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

C.捣衣,指古代妇女在秋夜用木棒敲打平铺在砧板上的布帛,以裁制柔软的衣服,常表现征人离妇的惆怅情绪。

D.谢朓《秋夜》诗“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中的“伫立”,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

“伫”字读音是“zhù”。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观念的最美呈现,古人通过不断感应、变化、调适和效仿,获得了精准的秩序感。

节气绝不仅仅是利用动植物活动“指示”时间那么简单,也从深层折射出中国人“生活的艺术”,时刻在提醒你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环境,用“仰观俯察”的艺术思维,“观物取象”的归纳智慧,建构多情的意象世界。

古人“咏物写景”的节气小诗,无不是“以物比兴”的呈现。

可以说,中国诗歌始终未曾离开这种“感时”而生的抒情传统,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与“人事”的对答。

然而,它又不只是艺术的,更是哲学的。

在本质上,它通往一种实践的哲学。

二十四节气既是自成系统的认知体系,又是具体的实践指南。

这种宇宙观直接从生产、生活经验中累积提炼,既非抽象演绎,也非理论空想。

二十四节气,无疑实现了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是中国古人自然观和审美观的完美表达。

当西方实用主义标榜“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二十四节气早在千年前就已奠定了生活审美观的基调,将自然气象融入生产,用诗性的智慧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艺术性。

可以说,节气是最纯粹的中国化的时空表述,最大程度上彰显了一种中国阐释与中国气派。

如:它划分时空的规制模型就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周行不殆,循环往复。

对节气的描述也暗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生发变化”。

四时与五行的比附关系,寒暑昼夜背后的阴阳消长,无不映现着《易》的精神内核和道家的“宇宙气化”观念。

从而,阅读二十四节气,更是悟“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它无疑是最高的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的背后是一个多情的诗性世界,是中国古人体悟宇宙、亲近自然的曼妙智慧。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久居城市的人们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知,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

因此,我们需要去寻找“失落的世界”。

(取材于俞耕耘《品味二十四节气》,有删改)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构建了一个多情的意象世界,要想进入这个世界,人们要有“仰观俯察”的思维和“观物取象”的智慧。

B.“二十四节气是令人心醉的物语和人事的对答”,“物语”指的是自然景象,“人事”是指诗人内心的感受。

C.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已经实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西方实现这一目标还要在千年之后。

D.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纯中国化的时空表述,蕴含宇宙之道,遵循了“圆”与“周”的思维,彰显了中国气派。

7.下列推断、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与京剧、围棋等传统文化相比,二十四节气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气派,因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是古人不断的感应自然、深入实践的结果,是特殊与普遍,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C.古人以《周易》和道家“宇宙气化”为理论指导排列二十四节气的顺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变与不变”的宇宙之道。

D.信息化的发展、农耕文明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者对当下人们神经麻木怀有一种深切的忧虑与痛恨。

8.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深远的影响?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阐释。

(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

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曰:“愿有进隐①。

”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举退矣,吾知之矣。

”居数月,淫益甚。

大夫苏从乃入谏。

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

”于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

是岁灭庸。

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②,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③,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④。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⑤,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归,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

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

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二十三年,庄王卒。

(取材于《史记·楚世家》,有删改)注释:①隐:隐语。

②陆浑戎:陆浑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

③九牧:九州。

④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