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下六上科学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具有质量、体积和可观察的特征。
-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质地、透明度等,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
-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本质,如溶解、熔化等;化学变化改变物质的本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质量和重量-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大小,用单位克(g)或千克(kg)表示。
质量不随物体所处的地方、环境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
- 重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用单位牛顿(N)表示。
重量随物体所处的地方、环境和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
三、声的传播- 声是物质振动的结果,需要有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的传播需要声源、介质和接收器三要素,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声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固体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液体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
四、力和工具-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形状改变或速度改变。
- 常见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可以通过试验测量力的大小。
- 使用不同工具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如杠杆、滑轮等。
五、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是物体运动、变化或发生作用的能力,存在多种形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 能量可以转化,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等。
-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在转化过程中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总能量保持不变。
六、地球与地理- 地球是一颗由岩石、气体和液体组成的行星,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 地球有大气层、水圈和陆地,这些构成了地球的地理环境。
- 地球上有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地壳运动、天气、地形等,需要进行认识和探索。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默写1、放大镜又称镜。
放大镜的镜片具有、、透明的特点。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
2、组合凸透镜的方法:准备两个,上下,(填“大”或“小”)平行放置,上下移动方(填“上”或“下”)的放大镜,直到图像最最,量出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用纸筒固定。
3、光学显微镜的五个主要部位的名称:、、、、。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5、人们观察微小世界的工具发展历程:肉眼(最小能看清)----放大镜---(放大倍数约为一两千倍)---(放大倍数约为),观察细菌和病毒一般要用镜。
6、显微镜的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跟实际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7、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苍蝇的眼睛是,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
蝴蝶的触角是状,蝗虫的触角是状,天牛的触角是状,蚕蛾的触角是状。
8、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
9、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里面的大泡泡是。
黑色圈圈是。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
12、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是水气的通道。
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3、除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组成的。
单细胞生物有、。
14、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在烧杯中放入,倒入水,放在窗台。
15、为了控制微生物的移动速度,一般需要在载玻片上放,和用吸走。
16、微生物包括、、病毒、藻类。
其中两种比较特殊,它们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17、列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但是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比如、是引起疾病的元凶。
微生物喜欢、的环境,所以我们保存食物需要保持、。
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和单位。
科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科学全册教材分析及知识点梳理科学全册教材分析及知识点梳理概念体系概念体系 学段要求学段要求知识点知识点一级一级概念概念 二级二级 概念概念 分级分级学段学段 生命世界世界多样的生物 常见的植物 三上三上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 1.1 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的名称, 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进行简单分类。
1.3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2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的密切关系。
1.4 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惯。
1、自然界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绿色开花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2、初步认识水稻、小麦、玉米几种常见的栽培植物及栽培植物的用途栽培植物的用途3、了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体会人与植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珍稀植物,知道怎样保护植物。
道怎样保护植物。
2.植物世界植物世界 ﹡3.栽培植物4.保护植物保护植物 常见的动物 三上三上六上六上 2.1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
能用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进行分类。
2.2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特征。
2.3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4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5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多样性。
1、 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感受动物是多种多样的感受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动物分类。
物分类。
2、认识几种人工饲养的动物。
了解饲养动物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能力察能力 3、了解北京和我们珍惜的野生动物。
初步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物的意义和方法。
4、了解一些动物的运动形式。
5.动物世界动物世界﹡6。
饲养的动物动物7.拯救野生动物动物10.动物的运动运动生命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功能三下三下四上四上六上六上3.1 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一站式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3-6年级)(精华版)
一站式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3-6年级)(精
华版)
目录
1. 电和磁
2. 光和声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生物和环境
5. 科学实验和观察
1. 电和磁
- 电的基本性质:电荷、电流、电压、电阻
- 电路的组成和元件:电源、导线、电灯、电阻器、开关
- 磁的基本性质:磁性物体、磁极、磁力
- 磁的应用:指南针、电磁铁、电动机
2. 光和声
- 光的传播和反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
- 光的折射和色散:折射定律、色散现象
- 光的阻拦和吸收: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 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音的高低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燃烧性
- 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 溶解和结晶:溶解的条件、结晶的条件、溶液的饱和度
4. 生物和环境
- 植物的生长:土壤、光照、水分、温度
- 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 生物的生活性:食物链、生态平衡、节约用水、环境保护- 人类的健康:健康饮食、运动锻炼、个人卫生、疾病预防
5. 科学实验和观察
- 科学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 观察和测量:用五官观察、用工具测量
-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制表、绘图、比较、总结
- 安全和环保意识:实验室安全、节约用电、减少污染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知识点的精选,适用于3-6年级的学生。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电和磁、光和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生物和环境以及科学实验和观察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份精华版的文档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分类、繁殖和适应环境的一些基本知识。
以下将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一、动物的分类1. 动物的分类基础动物按照形态、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特点可以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了蜗牛、蚯蚓、昆虫等,它们没有脊椎,通常体表软,具有外骨骼的特点。
3.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的动物,主要包括了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等。
4. 动物的进一步分类在脊椎动物中,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又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二、动物的繁殖1.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动物通过分裂、孢子、萌芽等方式进行繁殖,后代与父母基本相同。
2.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动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有性繁殖能够增加种裙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适应能力。
三、动物的适应环境1. 适应气候的动物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各不相同,比如驼鸟能够适应沙漠干燥的气候,企鹅能够适应南极寒冷的气候。
2. 适应食物的动物动物根据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其食性也各有特点,一些食草动物适应吃草和叶子,而一些食肉动物则适应捕食其他动物。
以上便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分类、繁殖和适应环境的相关知识,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多加练习,巩固知识点,做到知行合一。
动物的适应环境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不同动物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技巧,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它们所处的环境。
四、动物的生存技巧1. 动物的穿着不同的动物根据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习性,会有不同的外表特征和穿着方式,比如北极熊拥有浓密的皮毛和厚实的脂肪层,以抵挡极寒的气候;河马的皮肤能分泌一种黏液,使其能够在水中轻松自如地行动。
这些都是动物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存技巧。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百科1. 动物分类:- 哺乳动物:有乳腺哺育后代的动物,如斑马、老虎等。
- 鸟类:有羽毛和喙的动物,如鸽子、鸭子等。
- 爬行动物:用四肢爬行的动物,如蜥蜴、蛇等。
- 昆虫:有六条腿、两对翅膀和一对触角的动物,如蚂蚁、蝴蝶等。
2. 植物分类:- 草本植物:生长期较短,高度不高的植物,如小麦、草等。
- 乔木:生长期长,高度较高的植物,如松树、橡树等。
- 矮树:比乔木矮但比草本植物高的植物,如桃树、杏树等。
- 藤本植物: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植物,如葡萄、丝瓜等。
二、物质与能源1. 常见的物体:- 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
- 液体:无固定形状但有固定体积的物质,如水、果汁等。
- 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2. 能源的运用:- 火能: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等,如蜡烛、木柴火等。
- 水能:用于发电、冲洗等,如水轮发电、洗衣机等。
- 电能:用于照明、运输和通信等,如电灯、电车等。
- 太阳能:用于发电、加热等,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等。
三、天体与地理1. 星球与宇宙:-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
- 太阳:地球的能源来源,中心星球。
- 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
2. 地理:- 大洲:地球表面最大的陆地区域,如亚洲、非洲等。
- 海洋:地球表面上覆盖较大面积的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 山脉:形成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的高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以上是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 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5.(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4.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5.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物体向光的一面是(明亮的),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
2.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处于月球阴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形成了日食。
5.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月球处于地球阴影中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形成了月食。
6.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练习准备单元《水滑梯的秘密》知识点:1.实验误差实验中,相同条件下,每次的测量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小车与地面的轻微撞击、地面摩擦等难以避免的因素导致的,属于实验误差。
2.在处理数据时,我们可以用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但是,如果相同条件下,某次测量结果与其他多次测量结果相差较大,则应剔除该次测量结果,重新测量。
3.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
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知识点:1.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
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植物的细胞结构2.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科学家发现,动物和人体也是由很多各式各样的细胞构成的。
不同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动物的细胞结构3.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4.酵母菌能够将生面团中的葡萄糖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二氧化碳在面团中成气泡,从而使面团中产生很多蜂窝状的小孔。
这就是酵母菌发面的原理。
5.使食物发霉的是霉菌。
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深入食物内部吸收养料,就像植物的根;气生菌丝向空中伸展,顶端可生出球形的孢子囊,里面的孢子成熟后扩散到别处繁殖成新的霉菌。
6.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7.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8.微生物通常是用肉眼难以直接看到或看不清楚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9.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由细菌引起,也可能由病毒引起。
医学上所说的感冒通常特指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10.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11.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练习题:1.观察右边的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是细胞核。
A.①B.③C.⑤2.我们人体是由()构成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 无法主动移动,靠根、茎和叶进行固定;c. 需要水、养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2. 植物的分类a. 按生长形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b. 按种子的特点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 被子植物根据叶子的特征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物的特征a. 具有多细胞和没有细胞壁的特点;b. 能够自由活动,并拥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c. 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
2. 动物的分类a. 按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 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结构分为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三、物体与材料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a. 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b. 按物质的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c. 按物质的化学组成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b.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c.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四、光与影1. 光的传播和反射a. 光在直线上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角的对称角。
2. 光的折射a. 光传播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b.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五、声音的传播和变化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的支持,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变化a.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特性;b.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六、生活中的力1. 力的概念和产生a. 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b. 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距离产生的。
2. 重力和浮力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决定物体的重量;b.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支持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
粤教版科学六上、五年级上下册重要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部分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1、物质的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形态的变化如:蜡烛受热熔化、水的三态(水、冰、水蒸气)变化、玻璃破碎、铁水成钢锭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热发光等现象表现出来,如:树叶颜色变化、蜡烛燃烧、盐酸滴在石头上、面粉变成镘头、馒头发霉、铁生锈。
2、铁生锈会产生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不产生新物质。
4、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的产生。
5、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化学变化)有:①燃放烟花②铁制品生锈③纸燃烧。
7、没有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物理变化)有:①冰雪融化②和面③煎蛋④盐溶于水⑤卫生球不断变小⑥用锡来焊接电子元件⑦铁水铸成铁锭第2课混合与分离1、能够溶解:水+盐、水+醋;不能够溶解:水+沙、水+油;产生新物质的:小苏打+醋。
2、小苏打放入醋后有气体二氧化碳产生,混合后不能够分离。
3、我们常喝的汽水也是将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到水中生产出来的。
4、水和沙的混合物:过滤法分离。
水和油的混合物:萃取法分离。
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产生新物质,无法分离。
沙和绿豆的混合物:筛选法分离。
第3课生锈与防锈1.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杜绝这两样东西的方法就成了防止生锈的方法。
2.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法,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详见视频1)3.空盘子空气里的铁钉生锈比较慢,菜油盘子里的铁钉最不易生锈,水盘子里的铁钉容易生锈,铁在盐水里的生锈速度很快。
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常见方法:(1)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2)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油;(3)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4)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5)制成不锈钢;简答题。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重难点知识点综合
新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重难点知识点综合第一章:物质与能量- 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分子和离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离子是带电的粒子。
- 物质的三态及相变: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相变是物质在不同温度下转变为不同态的过程。
- 热能和温度:热能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带来的能量,温度是反映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
第二章:生物和环境- 生物分类:生物可以按照不同特征和生活方式进行分类,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 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生长发育依赖于光合作用。
-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要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轨迹和速度变化。
- 重力和重量: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量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的阻碍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
第四章:声音和光-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固体或液体传播。
- 光的传播: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受到影响。
- 颜色和光的分解:颜色是光的一种性质,可以通过光的分解和叠加来解释物体的颜色。
第五章:天文地理-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导致昼夜变化,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 星星和星座:星星是银河系中的恒星,星座是天空中特定区域的星星组合。
- 大气现象和气候:大气现象包括云、雨、雪等,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以上是《新版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中的重难点知识点综合。
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地球上的物质地球上的物质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近100种。
2.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近,没有流动性;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远,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最远,可以自由流动。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各不相同。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燃烧过程中物质发生变化。
4. 测量物质的质量和容积量度物质质量的单位是克,量度物质容积的单位是毫升。
利用天平可以测量物质的质量,利用和量杯可以测量物质的容积。
第二单元:物体运动的规律1. 物体运动的均匀性和变速性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均匀运动或变速运动。
均匀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相等距离;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不相等的距离。
2. 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量单位可以用米/秒、米/小时、千米/小时等表示。
3.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和匀速运动。
4. 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称为轨迹。
轨迹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第三单元:声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声的传播声音是可以传播的,一般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媒介介质和振动物体产生。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后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线在光滑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镜面反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漫反射。
4. 光的折射光线在由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的简要内容概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每课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每课知识点第一课:物质的三态在六年级上册科学中,第一课主要讲解了物质的三态。
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其中,固态指的是物质的粒子紧密排列,难以流动;液态指的是物质的粒子较为松散,能够流动;气态指的是物质的粒子非常松散,能够自由运动。
第二课:水的存在形式第二课主要讲解了水的存在形式。
水可以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冰;可以以液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水;还可以以气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水蒸气。
第三课:光与影第三课重点介绍了光与影的关系。
光是一种能够传播的物质,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影子是由于光线被物体阻挡而形成的,可以根据光源的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来确定影子的大小和形状。
第四课:光的传播第四课主要讲解了光的传播。
光可以直线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
折射是光线经过介质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比如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
第五课:阳光的反射与折射第五课主要介绍了阳光的反射与折射。
阳光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产生明亮的光线。
而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改变传播方向。
第六课:光的颜色第六课主要探讨了光的颜色。
光线经过物体的折射、反射和散射等过程时,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光的颜色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基本颜色。
第七课:光的直线传播第七课重点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遵循直线传播的规律,不会弯曲。
这也是我们平常观察到的光线传播路径呈直线的原因。
第八课:光的反射规律第八课主要讲解了光的反射规律。
光线在与物体表面发生反射时,遵循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
入射角指的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的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第九课:电能的产生和输送第九课重点介绍了电能的产生和输送。
电能可以通过发电厂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输电线路传送到不同的地方供我们使用。
第十课:磁力和磁性第十课主要讲解了磁力和磁性。
磁力是磁铁所具有的吸引和斥力,磁性是物体对磁力的表现。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册
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河北人民出版社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单元目录第一单元一、填空1、豌豆的亲代和后代存在着(差异)和(相似)。
2、太空椒是用(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在太空中种子会发生(基因突变)。
3、豌豆的果实和种子在(豆荚颜色)、(种子形状)、(种子数量)、(种子颜色)等方面存在差异。
4、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
5、常见的化石有(三叶虫化石)、(鱼化石)、(恐龙化石)、(植物化石)、(足印化石)等。
6、动物留下的足印长度大约等于其后腿骨长度的(四分之一)。
7、霸王龙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依靠(产卵)繁殖后代。
8、猛犸象也叫做(毛象),具有很长很密的毛是因为(御寒)。
9、海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动物)。
10、大约4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最早的鱼类是(甲胄鱼),大约3亿年前出现了(两栖动物),大约2亿前出现了(爬行动物),大约7000万年前出现了(鸟类)和(哺乳动物)。
11、(三叶虫)具有坚硬的外壳,生活在距今6亿年前。
12、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的有(腔棘鱼)和(银杏树)。
二、简答1、请用科学的语言回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
答:在生物遗传过程中,亲代会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后代的某些特点会和亲代相似。
2、说一说霸王龙的特点。
答:霸王龙体型高大,大约5米左右,是肉食性动物,产卵繁殖后代。
3、请说一说马在进化中趾有4个变为1个,牙齿也改变的原因。
答:马的祖先以前生活在丛林,4个趾利于攀爬躲避敌人,后来丛林变成了草原4个趾变成1个趾有利于在草原上奔跑躲避敌人,牙齿的改变有利于马啃食青草。
第二单元一、填空1、常见的能量有(热能)、(光能)、(风能)、(电能)(磁能)等。
2、被拧紧的橡皮筋具有(机械能)。
3、汽油和淀粉具有(化学能)。
4、热水壶将(电能)转换成(热能)。
5、点灯将(电能)转换成(光能)。
6、电话的能量转化方式是:(声能)—(电能)—(声能)。
7、电磁体由(铁芯)和(漆包线)组成。
8、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本文档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的完整版。
第一单元: 探索的旅程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探索是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 科学家进行探索时需要有科学问题和科学思维。
- 科学问题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性。
- 科学思维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总结等步骤。
第二单元: 物质与能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和能源的相关知识。
-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
- 物质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改变其性质。
- 能源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
- 能源可以分为自然能源和人工能源。
- 常见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化石能源等。
第三单元: 身边的力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力的相关知识。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
- 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等。
- 不同的力可以对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
-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四单元: 生物与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 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相互作用。
- 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物种的生存。
-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第五单元: 看不见的光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光的相关知识。
-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直线传播和可被反射、折射等特点。
- 白光可以通过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 反射是光遇到物体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 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
第六单元: 数与计算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数字与计算的相关知识。
- 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
- 数字可以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 进位和借位是进行加减法运算时的基本原则。
- 分数是表示部分数量的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以上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概要。
五升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升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五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综合归纳五六年级科学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人体和动植物1. 人体解剖学知识: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功能。
比如,头部有大脑,它是我们的思考和感知的中枢。
胸腔有心脏和肺,它们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核心。
2. 动植物的特征和分类: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例如,动物可以根据是否有脊椎骨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植物则可根据是否有维管束来分为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
3. 动植物的适应性: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动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比如,沙漠环境中的植物具有较长的根系和厚实的茎,以便储存水分。
二、物质和能量1. 物质的性质:学生需要学习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的三种常见状态。
此外,他们还需要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导电性等属性。
2. 混合物和纯净物:学生需要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而纯净物只包含一种物质。
3. 能量与能源: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能量和能源的概念。
他们应该知道能源是用来产生能量的物质或系统,并了解一些常见能源的类型,如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
三、地球和天文1. 地球的结构和变化: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例如地核、地幔和地壳等,并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如风蚀和水蚀。
2. 天文知识: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关系,如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月球绕地球公转一个月等。
此外,他们还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天文现象,如日食和月食。
四、科学实验在五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科学实验。
他们需要学习以下实验方法:1. 观察和记录:学生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
2. 设计和控制变量: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并控制变量,以便获得可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自身的大小、轻重无关。
如:把橡皮或苹果切小,把回形针或木块组合在一起,都不改变沉浮。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用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研究结果: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轻的物体容易浮,重的物体容易沉。
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物体容易浮,小的物体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的方法来实现沉浮的。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各种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大小,如:做成船形、碗形,或空心的形状。
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1. 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2. 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重力。
正在往上浮的物体:浮力>重力(把泡沫塑料块拉入水中时,浮力=拉力+重力)。
泡沫塑料块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也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重力。
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受力大于体积小的。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把物体与同体积的液体比较轻重。
比同体积液体要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比同体积物体液体要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
如: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浓盐水要轻,比清水要重。
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比较,水银比铜要重。
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热》科学概念整理一、《热起来了》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多穿衣服、运动、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使身体热起来。
多穿衣服会使我们感觉到热,但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二、《给冷水加热》1.冷水袋在热水中是沉的,热水袋在冷水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重量要轻。
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2.在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后气球皮会鼓起来,这说明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增大了。
把加热前、后的试管放在天平上比轻重,我们发现读数相同,这说明: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1.要明显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可以用一个烧瓶装满水,在橡皮塞上插一根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会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会下降。
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水在4摄氏度以下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1.我们在一个空瓶子的瓶口装上气球,放在热水里时,气球会鼓起来,说明空气受热体积膨胀。
把空瓶子放入冷水或冰水中,气球会瘪下去,说明空气受冷体积缩小。
2.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还要明显。
3.热胀冷缩现象的解释:(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2)物体的热胀冷缩与微粒的运动有关:温度升高时,微粒运动的速度加快、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温度降低时,微粒运动的速度减慢、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五、《金属的热胀冷缩》1.铜球在加热前能够穿过铁环,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又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大多数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变粗,铁轨铺设时要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夏天安装电线时不能拉得太紧。
这些现象都与固体的热胀冷缩有关。
3.锑tī、铋bì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金属相反,是热缩冷胀的。
(注:锑可以用在印刷上,铋可以用在做保险丝上)六、《热是怎样传递的》1.我们用酒精灯给一端粘有火柴的铁丝(或铜棒)加热,用酒精灯给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点(或边缘上的一个点)加热,都会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七、《传热比赛》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成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
八、《设计制做一个保温杯》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制作保温杯的方法:(1)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避免空气与水相接触。
(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
夏天用厚厚的棉被覆盖在冰柜上可以减慢棒冰融化的速度,其中的道理是: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也就减缓了棒冰融化的速度。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科学概念整理一、《时间在流逝》1.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 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 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时间快慢的感觉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
二、《太阳钟》1.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如: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我国古代把一天(一昼夜)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古埃及人利用星座计算时间,把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4.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慢慢发生变化。
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计时器,如:日晷、圭表。
三、《用水来测量时间》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了水钟。
2.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水钟的刻度在下面的容器上,是根据水量的增加来计时的;泄水型水钟的刻度在上面的容器上,是根据水量的减少来计时的。
3.在滴漏实验时,滴水的速度与滴漏中的水位和漏水孔的大小有关。
容器中水越少,滴水的速度就越慢。
如果要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我们就要控制滴漏的速度。
四、《我的水钟》将两个塑料瓶一个去头一个去底剪开后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
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1)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泄水型)。
(2)确定总水量。
(3)控制漏水的速度。
(4)对照时钟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
五、《机械摆钟》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次,每分钟次数相同。
拿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简易的摆。
自己做的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动方向不变、摆动快慢不变,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
六、《摆的研究》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摆的快慢与摆幅大小、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七、《做一个钟摆》1. 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摆的快慢也会变化。
2. 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的摆动要慢。
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快慢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动越慢,重物越往上,摆动越快。
如果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快慢,可以只调整重物的位置。
3.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八、《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来控制摆动规律的。
其组成是: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齿轮、摆锤、垂体。
齿轮控制器的运动是由摆的来回摆动来控制的、齿轮的转动是由垂体来控制的。
五下科学第四单元科学概念整理一、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等等。
要判断哪种假说是正确的,我们首先要在地球上确定一个区域,确定作为太阳和地球的工具,再来进行实验。
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在没有新的证据前,这些假说暂时都是正确的。
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在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
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
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四、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
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的运动方向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