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f4dadc4ce2f0066f533226e.png)
口味偏咸、偏油或偏辣。英语的“heavy”和“light”也 有相似用法,也从触觉域映射到了味觉域,比如“heavy meal”中的“heavy”是不易消化的、丰盛的意思,“light food”中的“light”指食物易消化、简单、味道清淡。感 受器由最低级的皮肤移动到了稍高级的舌头,感觉从触觉 移动到味觉,在语言表达上,“重”“heavy”“light” 也从修饰最低级的触觉到修饰稍高级的味觉,出现了通感 隐喻。
(三)从触觉域到自然域 英语中的“heavy”常能从触觉域映射到自然域,比如 “heavy rain”隐喻雨大。而汉语没有这样的用法,这和 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差异有关,影响了人们的基本 体验。英国气候阴湿,雨季绵长,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 “压力”,而中国雨量适中,内陆地区甚至干旱缺水,所 以雨一般情况下并不“沉重”,没有“重雨”这一说。触 觉域映射到自然域的还有英语“heavy sea”这个例子,汉 语中也没有对应的“重海”一说。原因也和中英两国自然 环境有关,英国为岛国,四周环海,海事多,出航频繁, 属于海洋文化,对海洋“sea”的感知也更为丰富敏感,对 于海洋的险恶有着和基础触觉感觉“重”相同的体验。中 国是内陆国,属于农耕文化,对海洋的感觉较少,感知丰 富程度较低。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 “heavy”,首先揭示了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共 性在于,在通感现象发生时,汉英触觉均能从触觉域移动 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在通感隐喻发生时,语 义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从低 级域映射到高级域,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这种跨语言 的共同语言现象基于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感受器——皮肤 和 身 体 体 验 —— 触 觉 。 本 文 还 分 析 了 汉 英 触 觉 词 “ 轻 ” “重”和“light”“heavy”语义的差异性。原因在于中 英两国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不同,使得和文 化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不同,从而造成了汉英触觉词通感 隐喻差异的现象。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f6a7c2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4.png)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
刘利娜;廖燕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z1
【摘要】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总页数】4页(P184-187)
【作者】刘利娜;廖燕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71;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外语教研室,西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策略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3.论英汉隐喻翻译的比较研究
4.英汉隐喻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5.英汉隐喻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6b3db27f12d2af90242e672.png)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作者:罗珊牛新生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
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
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
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
关键词:食物类隐喻习语喻体翻译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两种语言中词汇精华的体现。
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通常被称作概念隐喻理论,它来源于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
莱考夫和约翰逊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
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和描述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
人类用一个领域的经验通过隐喻来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
因此,隐喻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也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模式,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a90b8bdaef5ef7ba0d3c77.png)
英汉翻译讲解(1)I.英汉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
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
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
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
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6517d0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8.png)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f566ae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1.png)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谈汉英语言中的几种常见修辞现象对比
![谈汉英语言中的几种常见修辞现象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6d29db0e763231126edb11e8.png)
谈汉英语言中的几种常见修辞现象对比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etoric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摘要:汉英语言对比,尤其是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现象的对比,是汉英翻译学习的有效法。
本文就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用法又最为相近的几种修辞手段做了详尽的对比。
这些修辞包括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还有夸张、拟人和反语。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especially that between figures of speech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s of great help to leaning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extensive study Of the popularly一used the rhetoric figure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including simile,metaphor,metonymy,hyperbole,personification and irony.关键词:修辞对比,借喻,夸张,拟人,反语Key word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metonymy,Personification,hyperbole 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代世界,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对于创造人类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带有各自强烈的文化色彩。
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如此。
它能帮助增强语言的力量,使文字表达更加优美。
英语同汉语一样有大量的修辞现象,他们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寓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的灵感和智慧。
比较是研究语言的一种很好方法。
通过比较,可以加深两种有关语言本质及其异同的理解。
暗喻和明喻(篇)
![暗喻和明喻(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90137c4028915f814dc26c.png)
暗喻和明喻(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暗喻和明喻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中英文中隐喻和明喻的差异Major :EnglishClass :3Name:张航No :[1**********]089中英文中隐喻和明喻的差异中英文明喻的差异一喻词A 英语比喻词并不多, 最常见者不外“as”和“like”; 而且, 其间的文体差别并不明显, 只有“like”在比较早期的英语中常与“as”或“unto” 连用, 文体上显得古雅。
(1)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wrought out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F. Bacon, Studies) 另外, like 在现代英语中, 尤其在美国语中, 用作连词引导明喻从句, 带口语色彩。
(2) He treats me like I was his sister.B 对比之下, 汉语比喻词的文体色彩就十分丰富。
在白话里常有“如同”、“好象”等词, 在文言里常有“犹”、“若”、“如”、“似”等词。
有的修辞学者把汉语比喻词分为四组甲. “象”组, 有“象”、“就象”、“很象”、“活象”、“煞象”、“正象”、“好象”等等, 比较口语化;乙.“如”组, 有“如”、“有如”、“犹如”、“譬如”、“宛如”、“一如”、“正如”等等, 倾向于书面语;丙.“似”组, 有“似”、“好似”、“正似”、“恰似”等等, 书面语的色彩很浓;丁. “若”组,有“若”、“宛若”、“犹若”等等, 这一组还包括诸如“宛然”、“俨然”、“仿佛”等, 是彻头彻尾的书面语, 给人一种古雅隽永的感觉, 文言的意味极浓。
二.英汉明喻的个性之句型结构差异1 英语明喻句型结构英语明喻句型主要有九种。
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对比与翻译
![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对比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16e7ccd26fff705cc170a6d.png)
17教育教学文_黄欢欢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对比与翻译摘要:隐喻认知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由于历史、文化等的差异,英语和汉语颜色词的隐喻含义和翻译方法也会出现差异性。
本文从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和翻译为例子,分析其异同,以加深对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红;隐喻认知;翻译一、隐喻认知及颜色词的定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
隐喻的核心,在于通过认识一个语义域,来认识其他不同的语义域,整个过程是从“来源语域”到“目标语域”的“映射”,隐喻的核心,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映射的过程。
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颜色的词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颜色代表着自然现象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
当人们看到物体呈现不同颜色时,都会对颜色词做出一定的反应,并赋予其特殊的所指意义,即隐喻含义。
颜色词的隐喻可以鲜明的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心理,人们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二、英汉颜色词“红”隐喻认知的对比分析1、共性分析在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认知中,红色都可以隐喻为受欢迎、成功、旺盛、救助、色情、危险、紧急、害羞、羞愧、大怒、生气等含义,人们用红色表达对新生命的向往,对事物的希望,对新生活的期待。
如(1)He stammered something and went very red in the face.(他结结巴巴地说了些什么,脸涨得通红),(2)我俩一问一答,都笑眯眯的,可是脸都红了。
第(1)句话中用 ”red” 来形容脸,表达出不好意思、难堪,第(2)句话中,用“红”来形容谈话者的腼腆与害羞。
又如(3)To he more specific,I would set up more Red Cross agencies to help the poor and the disabled。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翻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翻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27208c8762caaedd33d4bf.png)
知模 式。人 类 通过 隐喻 来认识 、 了解世 界 。 隐喻 的英 汉 对 比研 究有 助 于 揭 示 英 汉 两种 语 言 的本 质 。 本 文从 认 知 语 言 学和 文化 的 角
度 来做 英 汉 隐喻 对 比的基 本研 究 , 以便使 我 们 对英 汉 隐喻 形 成更 全 面 的认 识 。
英 汉 隐 喻 对 比研 究 与翻 译
一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文 化 的 角 度
李跃 璧
6 10 四 川省都 江堰 市成 都 东软 信 息技 术 学 院 180
【 摘
要】 认知语言学指 出, 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 它不仅是一种语 言的修辞手段 ,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
了有关 “ 生 ” 下 列 说 法 : 生 是 舞 台人 生 是 一 场 戏/ 生 是 人 的 人 人
、
英 汉认 知隐喻简介
G ao 提 出 的当 代隐 喻 理论 引 发 了新 的隐 喻 研 究 热 潮 , .Lkf
使 隐 喻 研 究 发 生 了 根 本 性 变 革 ,其 标 志 是 18 90年 Lkf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
( 发域 ) 结构 直接 映射 到另 一概念 域 ( 始 的 目标 域 ) 隐 喻 。 的 (ono :9 1 隐 喻意 义 的理 解实 际 上 就是 将 始 发 域 的经 验 映 Jhsn 18 ) 射 到 目标域 , 而 达 到 重 新 认 识 目标 域 特 征 的 目的 。例 如 : r 从 A—
T ee a f s i h r o e她说话 的声音冷冰冰的。 hr w s r tn e i . o v c
H r y s eer nn a . 泪 如雨 下 o e e r a i t r 她 e w i ge s
英汉情感隐喻对比分析——以“喜悦”、“悲伤”为例
![英汉情感隐喻对比分析——以“喜悦”、“悲伤”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f0a502eccbff121dd3683b2.png)
英 : ei i l pr s H w si t sn o i .
He f U it e r s in e n o a d p e so .
统研究 。国外主要代 表人物 是 I k 。在 国内 , Jo a 张辉等学
英汉语 中表达情感都与方位词有关 , 并且一致用“ 表 上”
示喜悦 , 下 ” 示悲 伤 。这 种表 达的 一致性 并不 是任 意 用“ 表
的, 而是有 据可循 的。L kf和 Jh sn认 为 , ao ono 人们使用 隐喻 表达式并不是任意 的, 是建立在人类 身体 和文 化经 验基础 而
者运用历史与共识研 究相结 合 的方法对 英汉情 感概 念隐喻 进 行了研究 。纵观众学者对情感概念 隐喻的研究发 现 , 大部 分研究都是选择一种情感进行英汉 比较 分析 , 中找出两种 从
上 的。心理学家认 为 , 绪在体 内是 垂直上 下运动 的 , 悦这是人 类 身体生理 的共 同点。因 此在英汉情感隐喻 中出现类 似的方 位情感 隐喻便 是非 常 自
语文学刊 ・ 外语教育教学
21 00年第2 期
英 汉情 感 隐喻 对 比分析
以“ 悦 ” “ 喜 、 悲伤 ” 例 为
。许春香
赖袢 华
南 昌 30 3 ) 30 1
( 昌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南 江西
[ 摘 要]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 隐喻在情感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许 多专家学者对英
汉情感隐喻做 了大量研 究。本文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 对英 汉语 言 中的 两种基 本情感 隐喻一 “ 悦” 悲伤” 喜 和“ 进行 了对 比研 究。通过 系统 的比较分析发现 , 英汉两种语 言中既有 大量相 同的情感 隐喻 , 又存在一些差异性。
中英时间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中英时间概念隐喻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20bad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7.png)
中英“时间”概念隐喻对比分析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于是,“概念隐喻”应运而生,为翻译研究扩展了新方向。
本文以时间隐喻为例子,通过对其分析,探讨三种主要隐喻分类: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位隐喻的认知机制,发现中英文时间隐喻的异同。
关键词:概念隐喻;时间隐喻;认知一、概念隐喻的定义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引发了隐喻研究的一场认知革命。
隐喻具有概念性,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是用已知,熟悉的经验去理解另一事物,从本质上来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语义互动,即原始域和目标域的互动。
两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实现语义的转移,从而达到对目标域的理解。
例如,Life is journey.(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在这一概念隐喻中,“Journey”这一目标域通过源域“Life”的映射实现了隐喻过程。
二、中英时间概念英语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时间隐喻,认知语言学将时间隐喻定义为非时间概念结构向时间概念结构的映射。
运用不同的原始域,如结构、实体等来理解目标域。
英语和汉语使用者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因此,对时间的理解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时间的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结构的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两个概念认知域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即各自的构成成分保持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由内部关系转移形成结构映射。
在生活中,人们用积累下来的丰富生活经验或熟悉的概念来理解那些不易理解或不易被掌握或抽象的概念。
例如: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该例句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就得到了很好的例證。
作为始源域的money具有清晰的结构与界定,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时间是抽象的;通过隐喻将这些特征投射到被移植的目标域上,于是作为目标域的time也具有了清晰的结构与界定,即time像money一样具有宝贵、一去不返等性质。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fabe7bed630b1c59eeb56d.png)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作者:宋安琪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
本文对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和分析,发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
相同之处在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经验。
关键词:汉语;英语;味觉词语;隐喻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20—02一、引言人类学家维柯指出:“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及其部分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的隐喻。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尽管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但由于有着这种相同的“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和相同的生理机制,表现在语言上就存在着相同的隐喻。
但由于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上会形成很多不同的隐喻。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就汉英语言中表味觉的词汇作一阐述和对比。
二、英汉语言中表味觉的词汇及其隐喻食物的基本味道“酸”、“甜”、“苦”、“辣”、“咸”,也被隐喻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为味道是一种味觉,而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味觉神经系统,有关味觉的隐喻必然会存在共同之处,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示味觉的词语的隐喻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下面我们一一对比这五个味觉词语。
味汉语里“酸”、“甜”、“苦”、“辣”无一味不入喻,味道的“味”也不例外,它可以表示体察事理的意思:体味;表示意义、旨趣的:枯燥无味、余味无穷、臭味相投、趣味、情味、韵味。
汉语“味”翻译成英语,大致跟taste 和flavour两词对应。
“Taste” 也用作比喻时,表示经历体验的意思,如her first taste of life in a big city(她对大城市生活的初次体验)。
Flavour用作隐喻时跟汉语中的“体味”一词有着相近的意思,如 a flavour of something(对某事有所了解),另有表示特性、特色、具有特别的气氛的意思:The film retains much of the book’s exotic flavour.(这部电影保存了原著的异国情调。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cc670ab9d528ea80c77913.png)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摘要] 自然界是色彩斑斓的,因此有关的颜色词也很多。
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都很丰富,一些颜色词在表达和隐喻意义方面存在着异同之处。
本文以基本颜色“红色”为例,试图通过汉英红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理解颜色的深层意义,遵守中英的习惯,掌握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准确判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 颜色隐喻英汉对比翻译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有其自己的颜色――蓝天、白云、碧海、红花绿草,等等,这些仅仅是颜色词的基本意义的使用。
颜色词不只是那些字面意思,而是有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特质。
本文以基本颜色“红色”为例,通过汉英红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以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
一、隐喻隐喻是一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
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以人的生理机制、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颜色的影响为基础的。
这些因素既有普遍性,又因各民族的文化而不同,所以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二、“red”&“红色”隐喻意义对比研究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
人类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也同样展示着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特性。
所以,中西方在颜色词的使用和达意上存在着很多异同。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红色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
英汉修辞格对比
![英汉修辞格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c071470ebb68a98271fefa97.png)
比喻翻译的困难在于:某种形象和某种意义的结合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因 此译者往往必须在保留源语形象、转换源语形象、舍弃源语形象只传达喻 义做选择。 1.直译法 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 见无闻。 《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So this young widow living in the lap of luxury was no better off than withered wood or ashes, taking no interest in the outside world.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2.转换法 爱自己尊如菩萨,待他人秽如粪土 《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She had as high an opinion of herself as if she were a goddess, and treated others like dirt.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3.意译法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 的站着。 《祝福》鲁迅 she withdrew her hand as if scorched, her face turned ash grey, and instead of fetching the candle-sticks she just stood there in a daze.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英汉修辞格对比
一、拟声vs Onomatopoeia 拟声 明喻vs 二、明uphemism
一、拟声vs Onomatopoeia 拟声
英汉语言中的拟声词(onomatopoeic words)都是根据“语音 理据”即模拟自然声音造成或构成词项。因此两者在造词理据 及修辞功效上是基本一致的。 1.各民族对同一声音的听觉感知和模拟习惯也不尽一致。再加 上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就 可能出现种种差别,甚至大相径庭。 The bird twitters 鸟儿吱吱 The bull bellows 公牛哞哞 The dog barks 狗汪汪 She was uttering a soft little cluck in her throat, a call to the little balls of mottled down that on their tiny pink legs came toddling after, and peeping softly and plaintively if left even a few inches behind, 她轻声召唤着绒毛斑驳的孩子们,他们正用粉红色的小腿蹒跚地 走着,即使被落下几英寸远,他们也会唧唧 唧唧地叫个不停, 唧唧
隐喻在英汉习语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英汉习语中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cd27c1aa00b52acfc7ca0c.png)
赫蒂:“太可怕了!你是在哪儿摔的?”贝蒂:“我在睡着的时候摔的。
”3.4契合译法有些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在汉译后既能保留歧义的形式,又能保留歧义的内容,这种翻译法称为契合译法,是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翻译的最高境界。
例如:“Yes ,she ’s married to a real-estate agent and a good honest fellow ,too.”“My gracious!Bigamy ?”(青闰、张玲、听泉,2005)这则幽默中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对“a real-estate agent and a good honest fellow ,too ”的不同句法层面上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两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而听者把它理解为两个人,因而得出“犯有重婚罪”这种令人发笑的惊讶。
而在汉译时我们可以采用契合译法,既能表达出原文歧义现象的形式,又能表达出其内容,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因此,这则英语幽默可译为:“是的,她与一位不动产经纪人同时一位既好又诚实的人结婚了。
”“天哪!重婚罪?”4.结语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这四大层面上,为了使外语学习者能更好地体会英语幽默运用歧义产生风趣诙谐的效果,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着重探讨了英语幽默中歧义现象的汉译策略,即直译法、加注法、分述合译法和契合译法。
但仅靠这四种翻译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及其汉译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准确适当地运用歧义可以使英语幽默产生生动风趣、诙谐机智的效果,而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歧义现象及其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1]Grice ,H.P.Logic ,Conversation [A ].In :Cole ,P ,Morgan ,J.L.(ed ),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 -demic Press ,1975.[2]Koestler ,Arthur.Humor and Wit [A ].In :R.McHenry (Ed.),Encyclopeadia Britannica [C ].Chicago :Encyclopeadia Britannica ,Inc ,1993,Vol.20.[3]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with Spe -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 -lating [M ].Leiden :E.J.Brill ,1964.[4]Pocheptsov ,nguage and Humor [M ].Kiev :Vysca Publishes Head Publishing House ,1981.[5]陈孝英.幽默的秘密[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6]林语堂.幽默人生[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季劲松,邓欣.英语趣味阅读[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8]齐乐,刘春艳等.当代英美幽默精品(师生篇)[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9]齐乐,周彤等.当代英美幽默精品(家庭篇)[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10]青闰,张玲,听泉.英语幽默笑话集锦(上、下)[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王菁,刘慧君.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析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164-167.[12]周道焜,王亦男.英语幽默集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基金项目:本文为2007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课题“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及其翻译策略探析”(2007S033)成果。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608fb329b89680202d82563.png)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
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
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
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
标签:食物类隐喻习语喻体翻译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两种语言中词汇精华的体现。
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通常被称作概念隐喻理论,它来源于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
莱考夫和约翰逊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
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和描述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
人类用一个领域的经验通过隐喻来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
因此,隐喻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也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模式,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22083eeefdc8d376ee3217.png)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摘要: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基础,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人体各个器官的隐喻意义是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本文试图对英汉“手&hand”意义及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解释两个民族在认知层面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证明了人类的语言是以身体经验为依据的。
关键词:隐喻,手,hand,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语言学家Lakoff and Johnson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
”传统概念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普遍认为, 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
也就是说,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而且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 它们不是自治的, 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 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也就是说, 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国古人也认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人们常常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构成人体隐喻概念, 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人体器官有关的隐含比喻, 如: 山头、墙面、井口、桌子腿、新手等等。
“手&hand”作为人体重要部位之一, 也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很多与“手&hand”有关的词汇也因而具有隐喻含义。
基于此, 本文拟通过分析英汉语中与“手&hand”有关的词汇隐喻特点来探讨其共性、差异性及其原因。
二、英汉中“手&hand”的意义及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分析。
英汉科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
![英汉科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a42783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d.png)
英汉科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
赵玉闪;肖丛珠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旨在将认知语言学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科技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文章比较了英汉科技语言中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及其差异,并总结出在翻译科技语言中的隐喻时,可采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及放弃隐喻的方法进行翻译。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赵玉闪;肖丛珠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汉语言中省略的对比及翻译对策 [J], 郭俊
2.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 [J], 熊婷
3.英汉委婉语对比及其语用翻译 [J], 肖璐凝
4.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J], 李文雅
5.英汉委婉语对比及其语用翻译 [J], 肖璐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英汉的隐喻表达中就可以看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英国人主食面包,这种食物常常出现在英语的隐喻中,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别人的饭碗),“earn one’s bread. ”(谋生)等。
在中国,传统的主食是大米。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由“米饭”引申出来的词汇,如“铁饭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
在翻译这类隐喻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否则极易出现语用失误。
2.3 社会习俗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语言使用者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
英汉两个民族的不同习俗也体现在各自的隐喻中。
在汉语中,某一本体固定与喻体“甲”相联系,而在英语中,该本体却固定踉喻体“乙”相联系。
例如,在英国,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权力的象征;而在中国,能引起权势联想的动物是老虎。
因此,英语里有许多关于狮子的隐喻,如“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口),“a lion in the way”(老虎挡道)等:汉语中则有许多跟“老虎”有关的比喻,如“虎口拔牙”、“深入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
当然,英汉隐喻的语用差异远不止上述三点。
英汉两个民族在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
但是,许多英汉隐喻在语用上也存在相同之处,因为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有时也会有相同的认知。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少隐喻,无论从字面意义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几乎完全对等。
如“趁热打铁”与“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 ears.”等等。
又如:“You silly ass!”中的喻体是“ass”(驴),用来形容愚蠢之人。
而在汉语中,也有“笨得象头驴”的说法。
因此,该句可直译为“你这头笨驴!”此时,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所获得的信息是等同的,两句话在语用上是也等效的。
3. 隐喻的翻译从语用等效的原则看英汉翻译就是要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的语用意义,从而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3.1 直译法一般来讲,译者在翻译时,都愿意尽量保持原文的容貌,采用直译法。
我们认为,如果原文中的隐喻不给译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就应该采用直译法。
直译过来的隐喻不仅会给译语输入新鲜的血液,还会让读者体会异国情调之美。
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但是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都存在着相同之处这些类似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经历往往造成了英汉两种文化对外界相同的理解和感知,从而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 出现对事物相同的表达与描述。
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不难找到对某种事物或概念极为相似的描述。
比如:ear-drum耳鼓,footnote脚注, harelip兔唇,laughing-stock笑柄等等。
还有一些其它的例子,pour cold water on 泼冷水;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sit on the fence骑墙;add fuel to the flames火上浇油。
以上这些例子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不产生任何障碍。
也就是说,当喻体在两种文化中有着相同的联想意义时,直译当然是最理想的翻译。
既能保留原文的喻体形象,又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联想,从而正确地理解其蕴涵的比喻意义,达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
比如as quick as a lightening 快如闪电; 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gentle as a lamb如羔羊般的温顺; as firm as a rock 坚如磐石等等。
事实上, 一些通过直译得出的隐喻在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以后,常常成了目的语中喜闻乐道的表达,完全失去了移植的痕迹,从而丰富了目的语语言。
比如an eye for eye/ a tooth for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crocodile’s tears鳄鱼的眼泪;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paper tiger纸老虎; lose face丢脸等等。
3.2 意译法意译法是一种以传达原文意义为主的翻译方法。
采用意译法翻译隐喻,译文可能会丧失原文的隐喻修辞效果,但却能真确传达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避免语用失误。
例如:“I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中的“a Trojan Horse”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特洛伊木马计,后用来比喻从内部进行的颠覆阴谋。
但如果用异化法将该句译成“我怀疑他是特洛伊木马。
”肯定会让很多不了解古希腊神话的读者费解。
但是,我们一时又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隐喻,此时,不妨采用意译法将该句翻译成“我怀疑他是内奸。
”又如:“他们望子成龙。
”如果译成“They 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a dragon”,肯定会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读者大吃一惊,因为在西方人眼里,“dragon”是邪恶的化身。
而“龙”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英语中虽也有不少用动物来打比方的句子,但似乎难以找到跟“龙”对应的。
因此,我们可选择意译法,将该句转译为“They 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anoutstanding personage”。
再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中的“西施”在中国人眼里意味着“美丽”,但大多数西方人却不知“西施”为何人。
因此,翻译该句时,建议将“西施”意译“beauty”(即: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毕竟,翻译的首要目的在于传达作者的意思而不是原文的形式。
这种翻译方法尤其适用与口译。
因为口译的特点不容许译员过多推敲译文的形式。
口译译员在翻译隐喻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该隐喻的形式,而是它所传达的意思。
3.3归化法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7]。
归化法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8]。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看待事物的角度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就可能不同。
这些都会自然地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英汉两种语言就常用不同的表达来指称同一事物。
如“brown bread”在汉语中叫“黑面包”; “black tea”在汉语中叫“红茶”。
汉语中的“白酒”在英语中不是white wine(白葡萄酒),而是英语中说“Liquor” or “alcohol”; 英语说“look right and left”, 而汉语则用“东张西望”。
事实上, 英汉两种语言有时甚会从完全相反的角度理解同一事物或概念。
比如:自学-self-taught; 九五折-a five percent discount/a 95 percent charge; 座钟standing clock; 油漆未干-wet paint; 肤浅-skin-deep。
这种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也尤为突出地表现在隐喻中, 这两种语言常常使用不同的形象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
比如: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水中捞月-to fish in the air;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掌上明珠- apple of one’s eye; 海底捞针- 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一丘之貉- birds of a feather。
在翻译实践中,当遇到原语语言文化因素与的语语言文化因素相差悬殊时,为了使译文符合的语读者对世界的期望译者往往依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采用归化处理,使译文达到语用等效。
例如将“His wife is lioness.”译成“他太太是只母老虎。
”要比“他太太是只母狮子。
”更生动更地道,在语用上也能跟原文保持最大限度的对等。
原文中的“lioness”和译文中的“母老虎”在字面意思上虽不对应,但它们的语用含义是相同的,它们的本体是一致的。
又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译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要比“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容易为西方读者接受。
译文中的“flour”虽然与原文中的“米”在字面上不一致,但就其所指的本体含义而言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