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隐喻在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应用
- 24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隐喻在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应用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张荣【摘要】隐喻是一种在A类事物暗示下感知、体验、理解B 类事物的心理、言语以及文化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
英语以及汉语中往往蕴藏着大量隐喻,而它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其所在国的语言文化内涵。
而不同国家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诚然隐喻也会因为各国文化不同而所有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喻体上。
基于此,本文下面将从喻体角度简要分析英汉隐喻之间的不同,并探讨隐喻英汉翻译的策略,以此挖掘这两种语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翻译。
【关键词】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隐喻又称“暗喻”,能够赋予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空间。
可以说,任何语言都会运用到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并为语言带来更多生机。
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英汉隐喻使用过程中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以下翻译策略。
一、英汉隐喻对比分析由于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历史以及社会环境各有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差异,但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构成了我们美丽多彩的世界以及百家争鸣的民族文化。
而英汉隐喻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喻体相同。
喻体相同是英汉隐喻的共性,这是因为我们人类赖以依存的外部条件,包括气候、物质以及生态等多方面,都存在共性。
而这种共性正是来源于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共同认识。
如“蛋糕”是甜的,“蜜蜂”是勤劳的,“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身体中重要的器官。
2.喻体错位。
英语与汉语文化中虽然会在某些文化上出现重合的现象,即会选择相同的喻体表达类似的含义。
但一般而言,由于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信仰风俗以及地理位置上大相径庭,其在英汉隐喻上也会表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
而这种民族文化使得两个民族在传递相同或类似的含义时也选择不同的喻体,这就造成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现象。
3.喻体相同,含义错位。
英语汉语中也会存在喻体相似、喻义不同的隐喻。
如在中国我们在运用“狗”作比喻时,常常喜欢将其贬义化,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但对外国人而言,狗对他们有着特殊好感,不仅可以用来打猎、看门,还可以作为人类忠实的伴侣,在英语中,人们会用“lucky dog”来表达自己的祝愿。
汉英触觉通感隐喻对比——以“轻”“重”和“light”“heavy”为例
口味偏咸、偏油或偏辣。英语的“heavy”和“light”也 有相似用法,也从触觉域映射到了味觉域,比如“heavy meal”中的“heavy”是不易消化的、丰盛的意思,“light food”中的“light”指食物易消化、简单、味道清淡。感 受器由最低级的皮肤移动到了稍高级的舌头,感觉从触觉 移动到味觉,在语言表达上,“重”“heavy”“light” 也从修饰最低级的触觉到修饰稍高级的味觉,出现了通感 隐喻。
(三)从触觉域到自然域 英语中的“heavy”常能从触觉域映射到自然域,比如 “heavy rain”隐喻雨大。而汉语没有这样的用法,这和 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文化差异有关,影响了人们的基本 体验。英国气候阴湿,雨季绵长,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 “压力”,而中国雨量适中,内陆地区甚至干旱缺水,所 以雨一般情况下并不“沉重”,没有“重雨”这一说。触 觉域映射到自然域的还有英语“heavy sea”这个例子,汉 语中也没有对应的“重海”一说。原因也和中英两国自然 环境有关,英国为岛国,四周环海,海事多,出航频繁, 属于海洋文化,对海洋“sea”的感知也更为丰富敏感,对 于海洋的险恶有着和基础触觉感觉“重”相同的体验。中 国是内陆国,属于农耕文化,对海洋的感觉较少,感知丰 富程度较低。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汉英触觉词“轻”“重”和“light” “heavy”,首先揭示了汉英触觉词的通感隐喻共性。共 性在于,在通感现象发生时,汉英触觉均能从触觉域移动 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在通感隐喻发生时,语 义能从触觉域映射到味觉、嗅觉、听觉、心理等域,从低 级域映射到高级域,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这种跨语言 的共同语言现象基于人类共同拥有的生理感受器——皮肤 和 身 体 体 验 —— 触 觉 。 本 文 还 分 析 了 汉 英 触 觉 词 “ 轻 ” “重”和“light”“heavy”语义的差异性。原因在于中 英两国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不同,使得和文 化密切相关的身体体验不同,从而造成了汉英触觉词通感 隐喻差异的现象。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
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
刘利娜;廖燕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z1
【摘要】认知语言学指出,隐喻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了解世界.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深入探讨英汉隐喻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总页数】4页(P184-187)
【作者】刘利娜;廖燕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西安,710071;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外语教研室,西安,7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汉隐喻的比较及翻译策略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3.论英汉隐喻翻译的比较研究
4.英汉隐喻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5.英汉隐喻跨文化比较与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1. 引言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
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
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语言来源于自然。
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
例如,英国是个岛国。
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
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
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
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
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及翻译
英汉动物隐喻的对比及翻译
隐喻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都是很重要的修:辞格。
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认知具有一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不容忽视,动物词在这方面尤为明显。
本文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含义,以此为背景通过对比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喻义,分析了喻义、喻体相同的动物词,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动物词以及动物词喻义缺失现象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翻译。
上应注意的事项,希望对英汉翻译、文化以及隐喻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作者:罗珊牛新生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
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
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
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
关键词:食物类隐喻习语喻体翻译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两种语言中词汇精华的体现。
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通常被称作概念隐喻理论,它来源于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
莱考夫和约翰逊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
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和描述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
人类用一个领域的经验通过隐喻来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
因此,隐喻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也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模式,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I.英汉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
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
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
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
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一、引言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 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
认知语言学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即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基于人们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基于两个来源:一是植物自身的形态、生活习性、环境适应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文化,包括神话、宗教、历史、文学、语言、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等。
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利用植物来隐喻人、事、物、情感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本文拟对比汉英语言中关于植物的概念隐喻,寻找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讨论相关翻译方法。
二、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对比廖义容(2002)将汉英文化植物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英语有而汉语无或者相反,或汉英都有文化义的植物词。
本文以汉英语言中的植物词为例,对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
(一)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征和认知心理都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汉英语言中同一植物词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意义,即源语相同,目标域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玫瑰(rose )一词,由于其鲜艳的色彩,芳香的气味,英汉语言中都把它隐喻为“爱情、幸福和美好”。
英语中“ a bed of rose ”(玫瑰花床)比喻“愉快舒适的生活”;“rosebud ”(玫瑰花苞)比喻“漂亮姑娘”;“ be coming up roses ”(如玫瑰般美丽)比喻“顺利发展、蓬勃发展”。
著名诗人Robert Burns 曾借玫瑰来歌颂爱情:Oh,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汉语也有“玫瑰色的前景”比喻“美好的前景”;“玫瑰色的梦”比喻“美梦”。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
英汉饮食词汇隐喻浅析隐喻作为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近年来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它已经不仅仅是文学评论,诗歌欣赏的主要借助工具,而且更成了人们日常行为的基础。
在对两种不同文化的隐喻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更是能够借此对两种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有一个深入、准确的把握,对两种古老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饮食似乎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面,但它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
在此,我们对英汉饮食词汇中的隐喻做一下简单的比较。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民以食为天”,见面就问“吃了么”,可见“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而在英语中也有这样一句, “Spread the table and contention will cease.” “吃”对现代人来说已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问题,其背后蕴涵着更为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以下就是从隐喻的角度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一些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比较。
一、饮料酒在中英两种饮食文化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俗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
无独有偶,汉语里也有这样一句话“酒香不怕巷深”。
从字面上看,都是和酒有关,而且两句话的隐喻意义都是指好的东西不需要宣传,自然会为人所知。
在汉语中还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成语,酒囊饭袋,专门用来隐喻无用之人,而在英文中虽然有一个极为对称的词语,“a-good-for-nothing person”,却没有像汉语中那样形象的比喻。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牛奶在西方人的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些与之有关的表达方式。
先来看“the Milky Way ”这个词,如果只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牛奶路,显然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而之所以要把银河用Milky Way 来表示,更多的应该来自外形上的类似,银河是指在夜晚能够看到的由无数颗星星所组成的淡白色的带状物。
在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了。
The milk of human kindness是指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
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对比与翻译
17教育教学文_黄欢欢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认知对比与翻译摘要:隐喻认知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由于历史、文化等的差异,英语和汉语颜色词的隐喻含义和翻译方法也会出现差异性。
本文从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和翻译为例子,分析其异同,以加深对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红;隐喻认知;翻译一、隐喻认知及颜色词的定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不是纯粹的语言现象。
隐喻的核心,在于通过认识一个语义域,来认识其他不同的语义域,整个过程是从“来源语域”到“目标语域”的“映射”,隐喻的核心,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映射的过程。
颜色词是语言中用来描述事物颜色的词语,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颜色代表着自然现象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因素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
当人们看到物体呈现不同颜色时,都会对颜色词做出一定的反应,并赋予其特殊的所指意义,即隐喻含义。
颜色词的隐喻可以鲜明的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心理,人们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二、英汉颜色词“红”隐喻认知的对比分析1、共性分析在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认知中,红色都可以隐喻为受欢迎、成功、旺盛、救助、色情、危险、紧急、害羞、羞愧、大怒、生气等含义,人们用红色表达对新生命的向往,对事物的希望,对新生活的期待。
如(1)He stammered something and went very red in the face.(他结结巴巴地说了些什么,脸涨得通红),(2)我俩一问一答,都笑眯眯的,可是脸都红了。
第(1)句话中用 ”red” 来形容脸,表达出不好意思、难堪,第(2)句话中,用“红”来形容谈话者的腼腆与害羞。
又如(3)To he more specific,I would set up more Red Cross agencies to help the poor and the disabled。
英汉科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
英汉科技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
赵玉闪;肖丛珠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旨在将认知语言学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科技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文章比较了英汉科技语言中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及其差异,并总结出在翻译科技语言中的隐喻时,可采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替换概念隐喻及放弃隐喻的方法进行翻译。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赵玉闪;肖丛珠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汉语言中省略的对比及翻译对策 [J], 郭俊
2.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 [J], 熊婷
3.英汉委婉语对比及其语用翻译 [J], 肖璐凝
4.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J], 李文雅
5.英汉委婉语对比及其语用翻译 [J], 肖璐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摘
要: 隐喻 存 在 于生 活 与 交 际 的 方 方 面 面 , 隐喻 的理 解 是 对 人 类 认 知 能 力 的挑 战 。跨 文 化 的 隐喻 理解 与接 受 需要 在 关联
理论 翻 译 现 的指 导 下进 行 合 理 的 阐释 。 关 键词 : 隐喻 ; 译 ; 翻 关联
中 图分 类号 : 1 . H3 5 9
文 献பைடு நூலக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1— 49 2 1 )4 03 — 3 1( 8 9 ( O0 0 — 11 0 4
一
、
引言
个 简 单 的 回顾 。
隐喻 无 处 不 在 ,其 存 在 既 为 交 际 带 来 了无 限 的 方 便 . 也
为认 知 带 来 了难 以名 状 的 障 碍 。一 方 面 , 隐喻 的恰 当 使 用 , 避 免 了 直 白 陈 说 所 带 来 的 不 安 与 唐 突 , 解 了 交 际 中 的 尴 尬 局 缓 外 的 “ 他 ” 这 就 给认 知 与理 解 带 来 了 一 定 的 挑 战 。 在 一 些 言 ,
这 交 际 中 用 来 增 进 解码 的效 率 与 效 果 ; 一 方 面 , 还 可 以 在 而 事 实 上 , 些 说 法 也 是 隐 喻 的 产物 。并 且 这 类 隐 喻 存在 于我 另 它
人 语 际 交 际 中起 到 理 论 指 导 与 功 能 验 证 的 双 重 功 效 。这 样 。 这 们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类交 际几 乎 一 刻 都 离 不 开 隐喻 。这 两 类
与实 践 。
} 【 金项 目】盐城师范学 院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项 目 “ 联理论 视角下 的隐喻 翻译过程研究 ”成果 之一 ,项 目编 号为 基 关
英汉成语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对比
英汉成语中常见修辞手法的对比作者:张清明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7期摘要:修辞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语言学家修辞手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比了英汉成语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以期启发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成语比喻拟人重复对偶1.引言目前,修辞手法在英语教材中很常见,传授修辞知识势在必行。
如何教授修辞知识?对英汉修辞手法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启发教学,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汉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
从广义而言,包括谚语、俗语、俚语及歇后语。
从语言形式角度来看,是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时间提炼而形成的形式简短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也是该语言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
归纳起来,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2.比喻(Comparison)比喻是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给抽象概念以具体形象,让人们更易于理解和传播。
如:as cool as a cucumber(泰然自若)/ as faithful as a dog(忠心耿耿)/ as mute as an oyster(噤若寒蝉)/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as swift as an arrow(风驰电掣)/ as thin as a lath(骨瘦如柴)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to take one as an old friend at first meeting(一见如故)/Time flies like a shuttle(日月如梭),等等。
以上这些英文成语都使用了比喻,把比喻的事物(喻体,vehicle)和被明比喻的事物(本体,tenor)用比喻词“as/like”等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这种比喻在英语中叫明喻(simile)。
汉语中,明喻通常是用“如、似、若”等比喻词把喻体和本体连接起来。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
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对比分析作者:宋安琪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
本文对汉英语言中味觉词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和分析,发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
相同之处在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经验。
关键词:汉语;英语;味觉词语;隐喻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20—02一、引言人类学家维柯指出:“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及其部分以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来的隐喻。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序》所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尽管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但由于有着这种相同的“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和相同的生理机制,表现在语言上就存在着相同的隐喻。
但由于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上会形成很多不同的隐喻。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就汉英语言中表味觉的词汇作一阐述和对比。
二、英汉语言中表味觉的词汇及其隐喻食物的基本味道“酸”、“甜”、“苦”、“辣”、“咸”,也被隐喻化,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为味道是一种味觉,而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味觉神经系统,有关味觉的隐喻必然会存在共同之处,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表示味觉的词语的隐喻也必然存在着差异。
下面我们一一对比这五个味觉词语。
味汉语里“酸”、“甜”、“苦”、“辣”无一味不入喻,味道的“味”也不例外,它可以表示体察事理的意思:体味;表示意义、旨趣的:枯燥无味、余味无穷、臭味相投、趣味、情味、韵味。
汉语“味”翻译成英语,大致跟taste 和flavour两词对应。
“Taste” 也用作比喻时,表示经历体验的意思,如her first taste of life in a big city(她对大城市生活的初次体验)。
Flavour用作隐喻时跟汉语中的“体味”一词有着相近的意思,如 a flavour of something(对某事有所了解),另有表示特性、特色、具有特别的气氛的意思:The film retains much of the book’s exotic flavour.(这部电影保存了原著的异国情调。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英汉“红色”隐喻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摘要] 自然界是色彩斑斓的,因此有关的颜色词也很多。
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都很丰富,一些颜色词在表达和隐喻意义方面存在着异同之处。
本文以基本颜色“红色”为例,试图通过汉英红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理解颜色的深层意义,遵守中英的习惯,掌握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准确判断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 颜色隐喻英汉对比翻译人类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有其自己的颜色――蓝天、白云、碧海、红花绿草,等等,这些仅仅是颜色词的基本意义的使用。
颜色词不只是那些字面意思,而是有了更多的隐喻意义和与之密切联系的特质。
本文以基本颜色“红色”为例,通过汉英红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以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
一、隐喻隐喻是一种被人们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法,它是利用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借助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隐喻是由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投射(mapping)产生的,即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
人们对颜色的认知,是以人的生理机制、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颜色的影响为基础的。
这些因素既有普遍性,又因各民族的文化而不同,所以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二、“red”&“红色”隐喻意义对比研究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隐喻认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
人类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也同样展示着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特性。
所以,中西方在颜色词的使用和达意上存在着很多异同。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英汉“红色”隐喻意义的相似性红色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
英汉修辞格对比
比喻翻译的困难在于:某种形象和某种意义的结合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因 此译者往往必须在保留源语形象、转换源语形象、舍弃源语形象只传达喻 义做选择。 1.直译法 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 见无闻。 《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So this young widow living in the lap of luxury was no better off than withered wood or ashes, taking no interest in the outside world.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2.转换法 爱自己尊如菩萨,待他人秽如粪土 《红楼梦》曹雪芹 高鹗 She had as high an opinion of herself as if she were a goddess, and treated others like dirt.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3.意译法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 的站着。 《祝福》鲁迅 she withdrew her hand as if scorched, her face turned ash grey, and instead of fetching the candle-sticks she just stood there in a daze. 杨宪益 戴乃迭 译
英汉修辞格对比
一、拟声vs Onomatopoeia 拟声 明喻vs 二、明uphemism
一、拟声vs Onomatopoeia 拟声
英汉语言中的拟声词(onomatopoeic words)都是根据“语音 理据”即模拟自然声音造成或构成词项。因此两者在造词理据 及修辞功效上是基本一致的。 1.各民族对同一声音的听觉感知和模拟习惯也不尽一致。再加 上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就 可能出现种种差别,甚至大相径庭。 The bird twitters 鸟儿吱吱 The bull bellows 公牛哞哞 The dog barks 狗汪汪 She was uttering a soft little cluck in her throat, a call to the little balls of mottled down that on their tiny pink legs came toddling after, and peeping softly and plaintively if left even a few inches behind, 她轻声召唤着绒毛斑驳的孩子们,他们正用粉红色的小腿蹒跚地 走着,即使被落下几英寸远,他们也会唧唧 唧唧地叫个不停, 唧唧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2262019年27期总第467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文/于 辉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概念结构中。
隐喻是“以另一种方式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
(Lakoff,1980)至于隐喻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难分辨哪一个较好。
但毫无疑问,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
因此,作为翻译学习者,应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文化对等。
二、英汉隐喻对比隐喻无处不在,“四分之三的人类语言具有隐喻性特征,”(Newmark,2001)“这种特征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世界文化模式。
”(Quinn,1991)因此,隐喻翻译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本章简要比较了英汉隐喻的异同。
1.英汉隐喻的相似性。
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特征,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
这些基本的语义概念在其语言体系中也含有一定的“共性”。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
一般来说,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隐喻在方位、地域和文化交融方面的相似性。
位置隐喻是指通过参照维度取向的概念来建构的一系列隐喻意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左”表示犹豫和含糊不清,“右”通常表示确切的肯定。
例如,在英语中,“a left-handdecision”的意思是“优柔寡断”,“a right-hand man”的意思是“得力的人”。
同样地,在古代中国,当大臣们访问皇帝时,高阶官员总是站在低阶官员的右边。
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有着类似的生存需求和生活方式,这就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人类文化会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发生并共存。
这些共性许多都体现在语言中,表现为大量的语言等价性或语义相似性。
例如: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
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对比及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
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英语食物类习语多以个体食物名称为喻体,汉语食物类习语多以食物总称为喻体。
英民族崇尚个性,善于抽象思维,汉民族讲求整体和谐,善于形象思维。
在英汉食物类隐喻习语互译过程中都应注重喻体形象的保留和隐喻内蕴的传达。
标签:食物类隐喻习语喻体翻译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也是两种语言中词汇精华的体现。
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具有丰富的隐喻习语,本文聚焦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与食物相关的隐喻习语,即由食物名称组成短语表达深层次的隐喻含义,从喻体的来源、选择、习语结构、翻译方法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
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研究,通常被称作概念隐喻理论,它来源于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
莱考夫和约翰逊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概念性的。
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层的语言认知机制。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参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思考和描述无形的或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
人类用一个领域的经验通过隐喻来理解或阐释另一领域的经验。
因此,隐喻是概念域(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或投射(projection),也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和认知模式,是新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最后,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也值得探讨。
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保留原文面貌还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中合适的表达方式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翻译出来的隐喻常常需要在口头或文字上解释才会被阅读者或听众理解,从而达到和源语言中同等效果的传达。
有时候,翻译可以尝试使用目标语言中类似的形式来表达原本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杀鸡儆猴”翻译成英
语时可以使用“kill one, warn a hundred”来表达,尽管这种表达方法并不能完全传达源语言的意思,但它却能传达出源语言隐喻背后的“威慑”思想。
但是,有时候翻译隐喻不适合采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寻找适当的方式来传达源语言中的隐喻,同时也要确保不丧失其内涵和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使用和应用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挑战。
对于翻译者来说,需要仔细思考和把握隐喻的历史、文化和背景,以便寻找最恰当的方式来传达其内涵和意义。
同时,阅读者和听众也需要积极学习不同文化中的隐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