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5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教师应该怎么开展生物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
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
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
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
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
(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
(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水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
生
素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
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
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
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
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
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
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
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
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
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
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
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
(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3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
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4
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
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
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
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
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
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
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
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
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
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
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
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
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
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
我们来练习一下。
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
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
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教案5
植株的生长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
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
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
(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_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
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