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是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改革的产物,其建立在原和声学、复调音乐、曲式学及部分配器法常识的基本原理之上,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改革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发展推动着教学的进步,在教学的进步中产生了新的问题。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实践教学;问题;思考

一、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所产生的问题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将原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基础课合并为一门课,大纲所示: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师范类)基础课程必修课,通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研究学习音乐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是和声、作品分析、复调、歌曲写作等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的前期课程,总学时数为136学时。那么,以每学期十八周计算,需要近四个学期才能将其学完,当然《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众所周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乐理与试唱练耳同步进行,课程一般设置在1至4学期。而大纲要求《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开课时间为第三学期或大一第二学期,也就是说在《乐理与视唱练耳》只学了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时候,《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就开设了。然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在第一阶段就涉及到了和声学中的知识,这些内容是需要将乐理中的和弦、调式等知识学完后才能研究的,而这时学生很可能还没有将乐理中的和弦与调式学完,由此可想而知这会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学带来多大的麻烦。

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自身的问

一方面,由试用教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和教学大纲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大致可分为:主调音乐、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曲式)、复调音乐和与配器相关的知识等四大部分。整个知识大致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还是符合作曲技术理论学习的逻辑的,但是要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前三章:第一章多声部音乐作品中的横向与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是旋律、纵向结构是和声;第二章基本和声材料与旋律的一般关系,这里又牵扯到了和声的问题,但在前两章里并没有系统的讲解和声,只是笼统的做了介绍;第三章基本和声材料的陈述、扩展及其常用手法,在第三章里首先遇到的就是基本和声材料的扩展,其中包括和弦外音、离调、变化和弦、转调等。众所周知离转调、变化和弦是和声学在本科教学中比较高级的部分,有些学校,甚至是专业音乐学院(非作曲理论专业方向)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中甚至没有安排这些知识的教学任务,由此可以看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在知识结构上有严重的脱节,在内容安排上没有遵循循序渐进这一学习规律。

另一方面,《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的主体是分析和写作,两方面同等重要,但无论从大纲还是教材都看不到这样的体现,往往会出现只注重分析不注

重写作的结果,如果没有了写作,那么《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的开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三、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个人看法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问题,那就是现在的音乐太浮躁,通俗越来越俗不可耐、流行越流越不行、民族歌曲只有歌曲没有民族。在很多关于音乐理论的文章里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心声,那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迫切的想将传统音乐带入课堂,这个问题在九年义务教育里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前文已经说过,本课程基本还是建立在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门课程的基础上的,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内容基本没有发生更大的变化。比如说和声方面:非但没有内容上的调整,在结构连接上也体现出了问题,上文已提到这里不再赘述,其实在和声方面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本民族音乐的基础理论,而非纯粹的西方“斯、波、索、宾”的和声体系;曲式方面:曲式相对于和声、复调来说没有那样的千变万化,但是其基础也还是建立在西方曲式的基础上的,其中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尚有欠缺,谱例讲解也还是以西洋作品为主。

关于配器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在本科教学中没有必要放在必修课中进行讲解,原因有二:

1.我认为现在的配器课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就国内院校来看,配器课的教学成果基本都是在纸上体现的,至今还没有听说哪个学校的配器课上完后,将学生的作业拿到管弦乐队去排练的,既然这样我们就不需要自欺欺人,更不要因此而浪费时间。

2.在多媒体技术以及应用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音乐课已经悄然进入大学校园,虽然很多学校都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开设电脑音乐课的必要性。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配器课的课程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国情,其本身都需要改革,那么如果只是简单的将其融入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里,我觉得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这种融合还不是太给力,当然课程的改革是很复杂的,它需要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康和.关于构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思考.

[3]徐晴.《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的认识与初步实践.艺术研究,2009(3)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