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五-图
数据结构实验五矩阵的压缩存储与运算学习资料
数据结构实验五矩阵的压缩存储与运算第五章矩阵的压缩存储与运算【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稀疏矩阵的两种存储结构(三元组表和十字链表)的实现;2. 掌握稀疏矩阵的加法、转置、乘法等基本运算;3. 加深对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式结构的理解。
第一节知识准备矩阵是由两个关系(行关系和列关系)组成的二维数组,因此对每一个关系上都可以用线性表进行处理;考虑到两个关系的先后,在存储上就有按行优先和按列优先两种存储方式,所谓按行优先,是指将矩阵的每一行看成一个元素进行存储;所谓按列优先,是指将矩阵的每一列看成一个元素进行存储;这是矩阵在计算机中用一个连续存储区域存放的一般情形,对特殊矩阵还有特殊的存储方式。
一、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1. 对称矩阵和上、下三角阵若n阶矩阵A中的元素满足= (0≤i,j≤n-1 )则称为n阶对称矩阵。
对n阶对称矩阵,我们只需要存储下三角元素就可以了。
事实上对上三角矩阵(下三角部分为零)和下三角矩阵(上三角部分为零),都可以用一维数组ma[0.. ]来存储A的下三角元素(对上三角矩阵做转置存储),称ma为矩阵A的压缩存储结构,现在我们来分析以下,A和ma之间的元素对应放置关系。
问题已经转化为:已知二维矩阵A[i,j],如图5-1,我们将A用一个一维数组ma[k]来存储,它们之间存在着如图5-2所示的一一对应关系。
任意一组下标(i,j)都可在ma中的位置k中找到元素m[k]= ;这里:k=i(i+1)/2+j (i≥j)图5-1 下三角矩阵a00 a10 a11 a20 … an-1,0 … an-1,n-1k= 0 1 2 3 …n(n-1)/2 …n(n+1)/2-1图5-2下三角矩阵的压缩存储反之,对所有的k=0,1,2,…,n(n+1)/2-1,都能确定ma[k]中的元素在矩阵A中的位置(i,j)。
这里,i=d-1,(d是使sum= > k的最小整数),j= 。
2. 三对角矩阵在三对角矩阵中,所有的非零元素集中在以主对角线为中心的带内状区域中,除了主对角线上和直接在对角线上、下方对角线上的元素之外,所有其它的元素皆为零,见图5-3。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测绘1011学号10201151姓名XX实习地点C1 机房指导教师史守正目录封面 (1)目录 (2)实验一线性表 (3)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3)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3)三、运行输出结果 (4)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6)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6)实验二栈和队列 (7)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8)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8)三、运行输出结果 (8)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0)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0)实验三树和二叉树 (11)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1)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2)三、运行输出结果 (12)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2)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2)实验四图 (13)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3)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4)三、运行输出结果 (14)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5)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6)实验五查找 (17)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7)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8)三、运行输出结果 (18)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9)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9)实验六排序 (20)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20)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21)三、运行输出结果 (21)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4)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24)实验一线性表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程序的主要分为自定义函数、主函数。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的遍历讲解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的遍历讲解一、引言在数据结构实验中,图的遍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图是由顶点集合和边集合组成的一种数据结构,常用于描述网络、社交关系等复杂关系。
图的遍历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挨次访问图中的所有顶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边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讲解图的遍历算法及其应用。
二、图的遍历算法1. 深度优先搜索(DFS)深度优先搜索是一种常用的图遍历算法,其基本思想是从一个顶点出发,沿着一条路径向来向下访问,直到无法继续为止,然后回溯到前一个顶点,再选择此外一条路径继续访问。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起始顶点v,将其标记为已访问。
(2)从v出发,选择一个未被访问的邻接顶点w,将w标记为已访问,并将w入栈。
(3)如果不存在未被访问的邻接顶点,则出栈一个顶点,继续访问其它未被访问的邻接顶点。
(4)重复步骤(2)和(3),直到栈为空。
2. 广度优先搜索(BFS)广度优先搜索是另一种常用的图遍历算法,其基本思想是从一个顶点出发,挨次访问其所有邻接顶点,然后再挨次访问邻接顶点的邻接顶点,以此类推,直到访问完所有顶点。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起始顶点v,将其标记为已访问,并将v入队。
(2)从队首取出一个顶点w,访问w的所有未被访问的邻接顶点,并将这些顶点标记为已访问,并将它们入队。
(3)重复步骤(2),直到队列为空。
三、图的遍历应用图的遍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两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 连通分量连通分量是指图中的一个子图,其中的任意两个顶点都是连通的,即存在一条路径可以从一个顶点到达另一个顶点。
图的遍历算法可以用来求解连通分量的个数及其具体的顶点集合。
具体步骤如下:(1)对图中的每一个顶点进行遍历,如果该顶点未被访问,则从该顶点开始进行深度优先搜索或者广度优先搜索,将访问到的顶点标记为已访问。
(2)重复步骤(1),直到所有顶点都被访问。
2. 最短路径最短路径是指图中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用图的遍历算法来求解。
数据结构实验五(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题目和源程序
实验5:二叉树的建立及遍历(第十三周星期三7、8节)一、实验目的1.学会实现二叉树结点结构和对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掌握对二叉树每种操作的具体实现,学会利用递归方法编写对二叉树这种递归数据结构进行处理的算法。
二、实验要求1.认真阅读和掌握和本实验相关的教材内容。
2.编写完整程序完成下面的实验内容并上机运行。
3.整理并上交实验报告。
三、实验内容1.编写程序任意输入二叉树的结点个数和结点值,构造一棵二叉树,采用三种递归遍历算法(前序、中序、后序)对这棵二叉树进行遍历并计算出二叉树的高度。
2 .编写程序生成下面所示的二叉树,并采用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对此二叉树进行遍历。
四、思考与提高1.如何计算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中度数为1的结点数?2.已知有—棵以二叉链表存储的二叉树,root指向根结点,p指向二叉树中任一结点,如何求从根结点到p所指结点之间的路径?/*----------------------------------------* 05-1_递归遍历二叉树.cpp -- 递归遍历二叉树的相关操作* 对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每个基本操作都用单独的函数来实现* 水上飘2009年写----------------------------------------*/// ds05.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include "stdafx.h"#include <iostream>typedef char ElemType;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左右孩子指针BiTNode *lchild, *rchild;}BiTNode, *BiTree;//动态输入字符按先序创建二叉树void CreateBiTree(BiTree &T) {char ch;ch = cin.get();if(ch == ' ') {T = NULL;}else {if(ch == '\n') {cout << "输入未结束前不要输入回车,""要结束分支请输入空格!" << endl;}else {//生成根结点T = (BiTNode * )malloc(sizeof(BiTNode));if(!T)cout << "内存分配失败!" << endl;T->data = ch;//构造左子树CreateBiTree(T->lchild);//构造右子树CreateBiTree(T->rchild);}}}//输出e的值ElemType PrintElement(ElemType e) { cout << e << " ";return e;}//先序遍历void Pre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 (T != NULL) {//打印结点的值PrintElement(T->data);//遍历左孩子PreOrderTraverse(T->lchild);//遍历右孩子PreOrderTraverse(T->rchild);}}//中序遍历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T) {if (T != NULL) {//遍历左孩子InOrderTraverse(T->lchild);//打印结点的值PrintElement(T->data);//遍历右孩子InOrderTraverse(T->rchild);}}//后序遍历void PostOrderTraverse(BiTree T) { if (T != NULL) {//遍历左孩子PostOrderTraverse(T->lchild);//遍历右孩子PostOrderTraverse(T->rchild);//打印结点的值PrintElement(T->data);}}//按任一种遍历次序输出二叉树中的所有结点void TraverseBiTree(BiTree T, int mark) {if(mark == 1) {//先序遍历PreOrderTraverse(T);cout << endl;}else if(mark == 2) {//中序遍历InOrderTraverse(T);cout << endl;}else if(mark == 3) {//后序遍历PostOrderTraverse(T);cout << endl;}else cout << "选择遍历结束!" << endl;}//输入值并执行选择遍历函数void ChoiceMark(BiTree T) {int mark = 1;cout << "请输入,先序遍历为1,中序为2,后序为3,跳过此操作为0:";cin >> mark;if(mark > 0 && mark < 4) {TraverseBiTree(T, mark);ChoiceMark(T);}else cout << "此操作已跳过!" << endl;}//求二叉树的深度int BiTreeDepth(BiTNode *T) {if (T == NULL) {//对于空树,返回0并结束递归return 0;}else {//计算左子树的深度int dep1 = BiTreeDepth(T->lchild);//计算右子树的深度int dep2 = BiTreeDepth(T->rchild);//返回树的深度if(dep1 > dep2)return dep1 + 1;elsereturn dep2 + 1;}}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BiTNode *bt;bt = NULL; //将树根指针置空cout << "输入规则:" << endl<< "要生成新结点,输入一个字符,""不要生成新结点的左孩子,输入一个空格,""左右孩子都不要,输入两个空格,""要结束,输入多个空格(越多越好),再回车!"<< endl << "按先序输入:";CreateBiTree(bt);cout << "树的深度为:" << BiTreeDepth(bt) << endl;ChoiceMark(bt);return 0;}/*----------------------------------------* 05-2_构造二叉树.cpp -- 构造二叉树的相关操作* 对构造二叉树的每个基本操作都用单独的函数来实现* 水上飘2009年写----------------------------------------*/// ds05-2.cpp : Defin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console application.//#include "stdafx.h"#include <iostream>#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0 //栈的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define STACKINCREMENT 10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typedef char ElemType; //元素类型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BiTNode {ElemType data; //结点值BiTNode *lchild, *rchild; //左右孩子指针}BiTNode, *BiTree;typedef struct {BiTree *base; //在栈构造之前和销毁之后,base的值为空BiTree *top; //栈顶指针int stacksize;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以元素为单位}SqStack;//构造一个空栈void InitStack(SqStack &s) {s.base = (BiTree *)malloc(STACK_INIT_SIZE * sizeof(BiTree));if(!s.base)cout << "存储分配失败!" << endl;s.top = s.base;s.stacksize = STACK_INIT_SIZE;}//插入元素e为新的栈顶元素void Push(SqStack &s, BiTree e) {//栈满,追加存储空间if ((s.top - s.base) >= s.stacksize) {s.base = (BiTree *)malloc((STACK_INIT_SIZE+STACKINCREMENT) * sizeof(BiTree));if(!s.base)cout << "存储分配失败!" << endl;s.top = s.base + s.stacksize;s.stacksize += STACK_INIT_SIZE;}*s.top++ = e;}//若栈不空,则删除s的栈顶元素,并返回其值BiTree Pop(SqStack &s) {if(s.top == s.base)cout << "栈为空,无法删除栈顶元素!" << endl;s.top--;return *s.top;}//按先序输入字符创建二叉树void CreateBiTree(BiTree &T) {char ch;//接受输入的字符ch = cin.get();if(ch == ' ') {//分支结束T = NULL;} //if' 'endelse if(ch == '\n') {cout << "输入未结束前不要输入回车,""要结束分支请输入空格!(接着输入)" << endl;} //if'\n'endelse {//生成根结点T = (BiTNode * )malloc(sizeof(BiTree));if(!T)cout << "内存分配失败!" << endl;T->data = ch;//构造左子树CreateBiTree(T->lchild);//构造右子树CreateBiTree(T->rchild);} //Create end}//输出e的值,并返回ElemType PrintElement(ElemType e) {cout << e << " ";return e;}//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非递归函数void InOrderTraverse(BiTree p, SqStack &S) {cout << "中序遍历结果:";while(S.top != S.base || p != NULL) {if(p != NULL) {Push(S,p);p = p->lchild;} //if NULL endelse {BiTree bi = Pop(S);if(!PrintElement(bi->data))cout << "输出其值未成功!" << endl;p = bi->rchild;} //else end} //while endcout << endl;}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BiTNode *bt;SqStack S;InitStack(S);bt = NULL; //将树根指针置空cout << "老师要求的二叉树序列(‘空’表示空格):""12空空346空空空5空空,再回车!"<< endl << "请按先序输入一个二叉树序列(可另输入,但要为先序),""无左右孩子则分别输入空格。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五,查找与排序-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五,查找与排序-查找与排序一、实验目的:1.理解掌握查找与排序在计算机中的各种实现方法。
2.学会针对所给问题选用最适合的算法。
3.熟练掌握常用排序算法在顺序表上的实现。
二、实验要求:掌握利用常用的查找排序算法的思想来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算法分析并写出实习报告。
三、实验内容及分析:设计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对象至少要包含:学号、性别、成绩1、成绩总成绩等信息。
要求实现以下功能:1.平均成绩要求自动计算;2.查找:分别给定学生学号、性别,能够查找到学生的基本信息(要求至少用两种查找算法实现);3.? 排序:分别按学生的学号、成绩1、成绩2、平均成绩进行排序(要求至少用两种排序算法实现)。
四、程序的调试及运行结果五、程序代码#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struct student//定义结构体{char name;int a1,a2,a3,num;double pow;}zl;int count=0;void jiemian1(); //主界面//函数声明int jiemian2(); //选择界面void luru(); //录入函数void xianshi(); //显示void paixv(); //排序void diaoyong(int); //循环调用选择界面void tianjia(); //添加信息void chaxun1(); //按学号查询详细信息void chaxun2(); //按姓名查询详细信息void xiugai(); //修改信息void shanchu(); //删除信息void main() //main函数{jiemian1();//函数点用}void jiemian1() //主界面定义{char a;printf(“\n\n\n\n\t\t\t学员信息管理器\n\n\n\t\t\t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练习六\n\n\n\t\t\t 09信计2:于学彬\n\n“);printf("\n\t\t\t 按回车键继续:");scanf("%c",system("cls");jiemian2();}int jiemian2() //选择界面{int a,b;printf("*******************************主要功能********************************");printf("\n\n\n\n\t\t\t\t1.录入信息\n\n\t\t\t\t2.添加信息\n\n\t\t\t\t3.查看信息\n\n\t\t\t\t4.查询信息\n\n\t\t\t\t5.修改信息\n\n\t\t\t\t6.删除信息\n\n\t\t\t\t7.退出\n\n\t\t\t\t请选择:");scanf("%d",switch(a){case 1:system("cls");luru();break;case 2:system("cls");tianjia();break;case 3:system("cls");paixv();break;case 4:system("cls");printf("1.按学号查询详细信息\n2.按姓名查询详细信息\n请选择:");scanf("%d",switch(b){case 1:system("cls");chaxun1();break;case 2:system("cls");chaxun2();break;} break;case 5:system("cls");xiugai();break;case 6:system("cls");shanchu();break;case 7:system("cls");return a;break;}}void diaoyong(int b) //循环调用选择界面{char a='y';printf("是否返回选择页(y/n):");fflush(stdin);//清空输入缓冲区,通常是为了确保不影响后面的数据读取(例如在读完一个字符串后紧接着又要读取一个字符,此时应该先执行fflush(stdin);)a=getchar();system("cls");while(a=='y'||a=='Y'){b=jiemian2();if(b==7){break;}}}void luru() //录入函数{char a;//='y';do{printf("请输入学员信息:\n");printf("学号:");scanf("%d",zl[count].num);//调用结构体printf("姓名:");fflush(stdin);gets(zl[count].name);printf("三门成绩:\n");printf("成绩1:");scanf("%d",zl[count].a1);printf("成绩2:");scanf("%d",zl[count].a2);printf("成绩3:");scanf("%d",zl[count].a3);zl[count].pow=(zl[count].a1+zl[count].a2+zl[count].a3)/3;//求平均数printf("是否继续(y/n):");fflush(stdin);a=getchar();count++;system("cls");}while(a=='y'count100);//paixv();diaoyong(count);}void tianjia() //添加信息{char a='y';do{printf("请输入学员信息:\n");printf("学号:");scanf("%d",zl[count].num);printf("姓名:");//fflush(stdin);gets(zl[count].name);printf("三门成绩:\n");printf("成绩1:");scanf("%d",zl[count].a1);printf("成绩2:");scanf("%d",zl[count].a2);printf("成绩3:");scanf("%d",zl[count].a3);zl[count].pow=(zl[count].a1+zl[count].a2+zl[count].a3)/3; printf("是否继续(y/n):");//fflush(stdin);a=getchar();count++;system("cls");}while(a=='y'count100);paixv(count);diaoyong(count);}void xianshi() //显示{int i;printf("学号\t \t姓名\t\t\t平均成绩\n");for(i=0;icount;i++){printf("%d\t \t%s\t\t\t%f\n",zl[i].num,zl[i].name,zl[i].pow); }}void paixv() //排序{int i,j;struct student zl1;printf("排序前:\n");xianshi();for(i=0;icount;i++){for(j=1;jcount-i;j++){if(zl[j-1].powzl[j].pow){zl1=zl[j-1];zl[j-1]=zl[j];zl[j]=zl1;}}}printf("排序后:\n");xianshi();diaoyong(count);}void chaxun1() //按学号查询详细信息{int i,num;printf("请输入要查询学员的学号:");scanf("%d",num);printf("学号\t姓名\t成绩1\t成绩2\t成绩3\t平均成绩\n"); for(i=0;icount;i++){if(zl[i].num==num){printf("%d\t%s\t%d\t%d\t%d\t%.2f\n",zl[i].num,zl[i].name,zl[i].a1,zl[i].a2,zl [i].a3,zl[i].pow);}}diaoyong(count);}void chaxun2() //按姓名查询详细信息{int i;struct student zl1;printf("请输入要查询学员的姓名:");fflush(stdin);gets();printf("学号\t姓名\t成绩1\t成绩2\t成绩3\t平均成绩\n");for(i=0;icount;i++){if((strcmp(zl[i].name,))==0)//比较两个字符串的大小{printf("%d\t%s\t%d\t%d\t%d\t%.2f\n",zl[i].num,zl[i].name,zl[i].a1,zl[i].a2,zl [i].a3,zl[i].pow);}}diaoyong(count);}void xiugai() //修改信息{int i,num;printf("请输入要查询学员的学号:");scanf("%d",num);printf("学号\t姓名\t成绩1\t成绩2\t成绩3\t平均成绩\n");for(i=0;icount;i++){if(zl[i].num==num){break;}}printf("%d\t%s\t%d\t%d\t%d\t%.2f\n",zl[i].num,zl[i].name,zl[i].a1,zl[i].a2,zl [i].a3,zl[i].pow);printf("请输入学员信息:\n");printf("学号:");scanf("%d",zl[i].num);printf("姓名:");fflush(stdin);gets(zl[i].name);printf("三门成绩:\n");printf("成绩1:");scanf("%d",zl[i].a1);printf("成绩2:");scanf("%d",zl[i].a2);printf("成绩3:");scanf("%d",zl[i].a3);zl[i].pow=(zl[i].a1+zl[i].a2+zl[i].a3)/3;printf("学号\t姓名\t成绩1\t成绩2\t成绩3\t平均成绩\n"); printf("%d\t%s\t%d\t%d\t%d\t%.2f\n",zl[i].num,zl[i].name,zl[i].a1,zl[i].a2,zl[i].a3,zl[i].pow);diaoyong(count);}void shanchu() //删除信息{int num,i,j;printf("请输入要删除的学员学号:");scanf("%d",num);for(i=0;icount;i++){if(zl[i].num==num){for(j=i;jcount;j++){zl[j]=zl[j+1];}}}count--;xianshi();diaoyong(count);}。
数据结构——查找,顺序查找,折半查找
实验五查找的应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各种查找方法及适用场合,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应用。
2、增强上机编程调试能力。
二、问题描述1.分别利用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方法完成查找。
有序表(3,4,5,7,24,30,42,54,63,72,87,95)输入示例:请输入查找元素:52输出示例:顺序查找:第一次比较元素95第二次比较元素87 ……..查找成功,i=**/查找失败折半查找:第一次比较元素30第二次比较元素63 …..2.利用序列(12,7,17,11,16,2,13,9,21,4)建立二叉排序树,并完成指定元素的查询。
输入输出示例同题1的要求。
三、数据结构设计(选用的数据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实现形式说明)(1)逻辑结构设计顺序查找和折半查找采用线性表的结构,二叉排序树的查找则是建立一棵二叉树,采用的非线性逻辑结构。
(2)存储结构设计采用顺序存储的结构,开辟一块空间用于存放元素。
(3)存储结构形式说明分别建立查找关键字,顺序表数据和二叉树数据的结构体进行存储数据四、算法设计(1)算法列表(说明各个函数的名称,作用,完成什么操作)序号 名称 函数表示符 操作说明1 顺序查找 Search_Seq 在顺序表中顺序查找关键字的数据元素2 折半查找 Search_Bin 在顺序表中折半查找关键字的数据元素3 初始化 Init 对顺序表进行初始化,并输入元素4 树初始化 CreateBST 创建一棵二叉排序树5 插入 InsertBST 将输入元素插入到二叉排序树中6 查找 SearchBST在根指针所指二叉排序树中递归查找关键字数据元素 (2)各函数间调用关系(画出函数之间调用关系)typedef struct { ElemType *R; int length;}SSTable;typedef struct BSTNode{Elem data; //结点数据域 BSTNode *lchild,*rchild; //左右孩子指针}BSTNode,*BSTree; typedef struct Elem{ int key; }Elem;typedef struct {int key;//关键字域}ElemType;(3)算法描述int Search_Seq(SSTable ST, int key){//在顺序表ST中顺序查找其关键字等于key的数据元素。
数据结构图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图的实验报告数据结构图的实验报告引言:数据结构图是计算机科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是一种用图形表示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数据结构,广泛应用于算法设计、程序开发和系统优化等领域。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数据结构图的基本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数据结构图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构建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实现对用户关系的管理和分析。
二、实验方法1. 确定数据结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无向图作为数据结构图的基础。
无向图由顶点集和边集组成,每条边连接两个顶点,且没有方向性。
2. 数据输入为了模拟真实的社交网络,我们首先需要输入一组用户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
然后,根据用户之间的关系建立边,表示用户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3. 数据操作基于构建好的数据结构图,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操作,如添加用户、删除用户、查询用户关系等。
这些操作将通过图的遍历、搜索和排序等算法实现。
三、实验过程1. 数据输入我们首先创建一个空的无向图,并通过用户输入的方式逐步添加用户和用户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输入用户A和用户B的姓名、年龄和性别,并建立一条边连接这两个用户。
2. 数据操作在构建好数据结构图后,我们可以进行多种操作。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深度优先搜索算法遍历整个图,查找与某个用户具有特定关系的用户。
我们也可以通过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计算某个用户的社交网络影响力,即与该用户直接或间接相连的其他用户数量。
3.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数据结构图在管理和分析用户关系方面的优势。
它能够快速地找到用户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的社交网络结构和影响力。
同时,数据结构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用户之间的关系,使得分析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社交网络关系图,并实现了多种数据操作。
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姓名、年龄和性别等信息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遍历和排序。
数据结构试验报告-图的基本操作
中原工学院《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112姓名:康岩岩学号:201100814220 指导老师:高艳霞2012-11-22实验五图的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1、使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有关图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图的存储结构。
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
二、实验内容[问题描述]对给定图,实现图的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基本要求]以邻接表为存储结构,实现连通无向图的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
以用户指定的结点为起点,分别输出每种遍历下的结点访问序列。
【测试数据】由学生依据软件工程的测试技术自己确定。
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掌握图的相关概念。
2、掌握图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3、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的实现。
四、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报告要按照实验报告格式规范书写。
2、实验上要写出多批测试数据的运行结果。
3、结合运行结果,对程序进行分析。
【设计思路】【代码整理】#include "stdafx.h"#include <iostream>#include <malloc.h>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int Status;#define OK 1#define ERROR 0#define OVERFLOW -1#define MAX_SIZE 20typedef enum{DG,DN,UDG,UDN}Kind;typedef struct ArcNode{int adjvex; //顶点位置struct ArcNode *nextarc; //下一条弧int *info; //弧信息};typedef struct{char info[10]; //顶点信息ArcNode *fistarc; //指向第一条弧}VNode,AdjList[MAX_SIZE];typedef struct{AdjList vertices;int vexnum,arcnum; //顶点数,弧数int kind; //图的种类,此为无向图}ALGraph;//这是队列的节点,仅用于广度优先搜索typedef struct Node{int num;struct Node* next;};//队列的头和尾typedef struct{Node * front;Node *rear;}PreBit;int LocateV ex(ALGraph G,char info[]);//定位顶点的位置Status addArcNode(ALGraph &G,int adjvex); //图中加入弧Status CreatGraph(ALGraph&G);//创建图的邻接表Status DFSTraverse(ALGraph G);//深度优先搜索Status BFSTraverse(ALGraph G);//广度优先搜索Status DFS(ALGraph G,int v);//深度优先搜索中的数据读取函数,用于递归bool visited[MAX_SIZE]; // 访问标志数组//初始化队列Status init_q(PreBit&P_B){P_B.front=P_B.rear=(Node*)malloc(sizeof(Node));if(!P_B.front){exit(OVERFLOW);}P_B.front->next=NULL;}//将数据入队Status en_q(PreBit & P_B,int num){Node *p=(Node*)malloc(sizeof(Node));if(!p){exit(OVERFLOW);}p->num=num;p->next=NULL;P_B.rear->next=p;P_B.rear=p;return OK;}//出队Status de_q(PreBit & P_B){if(P_B.front==P_B.rear){return ERROR;}Node* p=P_B.front->next;P_B.front->next=p->next;if(P_B.rear==p){P_B.rear=P_B.front;}free(p);return OK;}Status CreatGraph(ALGraph&G){cout<<"请输入顶点数目和弧数目"<<endl;cin>>G.vexnum>>G.arcnum;//依次输入顶点信息for(int i=0;i<G.vexnum;i++){cout<<"请输入顶点名称"<<endl;cin>>G.vertices[i].info;G.vertices[i].fistarc=NULL;}//依次输入弧信息for(int k=1;k<=G.arcnum;k++){char v1[10],v2[10]; //用于表示顶点名称的字符数组int i,j; //表示两个顶点的位置BACK: //返回点cout<<"请输入第"<<k<<"条弧的两个顶点"<<endl;cin>>v1>>v2;i=LocateV ex(G,v1); //得到顶点v1的位置j=LocateV ex(G,v2); //得到顶点v2的位置if(i==-1||j==-1){ //头信息不存在则返回重输cout<<"不存在该节点!"<<endl;goto BACK; //跳到BACK 返回点}addArcNode(G,i); //将弧的顶点信息插入表中addArcNode(G,j);}return OK;}//倒序插入弧的顶点信息Status addArcNode(ALGraph &G,int adjvex){ArcNode *p; //弧节点指针p=(ArcNode*)malloc(sizeof(ArcNode));p->adjvex=adjvex;p->nextarc=G.vertices[adjvex].fistarc;//指向头结点的第一条弧G.vertices[adjvex].fistarc=p; //头结点的第一条弧指向p,即将p作为头结点的第一条弧return OK;}//定位顶点的位置int LocateV ex(ALGraph G,char info[]){for(int i=0;i<G.vexnum;i++){if(strcmp(G.vertices[i].info,info)==0){ //头结点名称与传入的信息相等,证明该头节点存在return i; //此时返回位置}}return -1;}//深度优先搜索Status DFSTraverse(ALGraph G){for(int v=0;v<G.vexnum;v++){visited[v]=false;}char v1[10];int i;BACK:cout<<"请输入首先访问的顶点"<<endl;cin>>v1;i=LocateV ex(G,v1);if(i==-1){cout<<"不存在该节点!"<<endl;goto BACK;}DFS(G,i);return OK;}//深度优先搜索递归访问图Status DFS(ALGraph G,int v){visited[v]=true;cout<<G.vertices[v].info<<" ";//输出信息ArcNode *p;p=G.vertices[v].fistarc; //向头节点第一条while(p) //当弧存在{if(!visited[p->adjvex]){DFS(G,p->adjvex); //递归读取}p=p->nextarc;}return OK;}//广度优先搜索Status BFSTraverse(ALGraph G){for(int v=0;v<G.vexnum;v++){visited[v]=false;}char v1[10];int v;BACK:cout<<"请输入首先访问的顶点"<<endl;cin>>v1;v=LocateV ex(G,v1);if(v==-1){cout<<"不存在该节点!"<<endl;goto BACK;}PreBit P_B;init_q(P_B);ArcNode *p;visited[v]=true;cout<<G.vertices[v].info<<" ";//输出信息en_q(P_B,v); //将头位置v入队while(P_B.front!=P_B.rear){//当队列不为空时,对其进行访问int w=P_B.front->next->num;//读出顶点位置de_q(P_B);//顶点已经访问过,将其出队列p=G.vertices[w].fistarc;//得到与顶点相关的第一条弧while(p){if(!visited[p->adjvex]){en_q(P_B,p->adjvex);//将弧入队,但不读取,只是将其放在队尾}p=p->nextarc;}}return OK;}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ALGraph G;CreatGraph(G);cout<<"深度优先搜索图:"<<endl;DFSTraverse(G);cout<<endl;cout<<"广度优先搜索图:"<<endl;BFSTraverse(G);cout<<endl;system("pause");return 0;}。
数据结构实验总结及心得体会
数据结构实验总结及心得体会引言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是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编程的重要部分。
通过实验的形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本文将总结我在数据结构实验中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
实验一:线性表在线性表实验中,我学习了顺序表和链表两种基本的线性表结构。
顺序表使用数组来存储数据,具有随机访问的特点;链表使用指针来连接数据元素,具有插入和删除操作方便的特点。
通过这个实验,我深刻认识了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和操作方法。
我遇到的难点是链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因为涉及到指针的重新指向。
通过调试和分析代码,我逐渐理解了指针指向的含义和变化规律。
在实验结束后,我还进一步学习了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的特点和应用。
实验二:栈和队列栈和队列是两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顺序栈、链式栈、顺序队列和链式队列四种基本实现方式。
实验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队列的循环队列实现,因为需要处理队列尾指针的位置变化。
我通过画图和调试发现了队列尾指针的变化规律,并在实验中成功实现了循环队列。
熟练掌握了栈和队列的操作方法后,我进一步学习了栈的应用场景,如表达式求值和括号匹配等。
队列的应用场景还有优先级队列和循环队列等。
实验三:串串是由零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有限序列,是实际应用中十分常见的数据类型。
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串的存储结构和常规操作。
实验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串的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是在一个主串中查找一个子串的过程,可以使用暴力匹配、KMP 算法和BM算法等不同的匹配算法。
在实验中,我实现了KMP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测试。
从实验中我学到了使用前缀表和后缀表来提高模式匹配的效率。
同时,在应用中也了解到了串的搜索和替换等常见操作。
实验四:树和二叉树树是一种重要的非线性数据结构,应用广泛。
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习了树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遍历方式。
实验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二叉树的遍历。
数据结构实验五---查找的实现
实验五查找得实现一、实验内容1、建立一个线性表,对表中数据元素存放得先后次序没有任何要求.输入待查数据元素得关键字进行查找。
为了简化算法,数据元素只含一个整型关键字字段,数据元素得其余数据部分忽略不考虑.建议采用前哨得作用,以提高查找效率。
2、查找表得存储结构为有序表,输入待查数据元素得关键字利用折半查找方法进行查找.此程序中要求对整型量关键字数据得输入按从小到大排序输入。
二、源代码与执行结果1、#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define MAX 100#define KeyType inttypedef struct{KeyType key ;}DataType;typedef struct{ﻩDataType elem[MAX] ;intlength ;}SeqTable ,*PSeqTable ;PSeqTable Init_SeqTable(){ﻩPSeqTable p =(PSeqTable)malloc(sizeof(SeqTable)) ;ﻩif(p !=NULL){p->length = 0 ;ﻩreturnp;}ﻩelse{ﻩcout〈<"Outof space!”〈〈endl ;ﻩreturn NULL;ﻩ}}int insert_SeqTable(PSeqTable p,KeyType x){if(p->length〉= MAX)ﻩ{ﻩcout〈<”overflow!"<<endl ;ﻩreturn 0 ;ﻩ}p—>elem[p—>length]、key= x ;p-〉length++;return 1 ;}int SeqSearch(SeqTable s ,KeyTypek){ﻩint n , i = 0;ﻩn = s、length ;s、elem[n]、key =k ;ﻩwhile(s、elem[i]、key != k)ﻩﻩi ++ ;ﻩif(i == n)return —1 ;elseﻩﻩreturn i ;}voidmain(){PSeqTable p ;inti , n;ﻩKeyType a ;p =Init_SeqTable();ﻩcout<〈"请输入数据个数:" ;cin>>n ;cout〈<"请输入数据:”<〈endl ;for(i = 0 ; i< n ;i++)ﻩ{ﻩcin〉>a ;ﻩinsert_SeqTable(p , a);}ﻩcout<<"请输入要查找得数据,输入32767结束:” ;cin〉〉a ;ﻩwhile(a != 32767)ﻩ{i =SeqSearch(*p, a) ;if(i == -1){ﻩﻩﻩcout<<”无此数据!请重新输入:"<〈endl ;ﻩﻩcin>>a ;ﻩ}ﻩﻩelseﻩﻩ{ﻩcout<〈"该数据得位置就是:"〈<i+1<<endl;ﻩcout〈<"请输入要查找得数据:" ;ﻩﻩcin〉〉a;ﻩ}ﻩ}}2、#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define MAX 100#define KeyType inttypedef struct{KeyType key ;}DataType;typedef struct{ﻩDataType elem[MAX] ;ﻩint length ;}BinTable ,*PBinTable ;PBinTable Init_BinTable(){ﻩPBinTable p = (PBinTable)malloc(sizeof(BinTable)) ;if(p != NULL){p->length= 0;ﻩﻩreturn p ;ﻩ}elseﻩ{ﻩcout〈<"Out of space!"〈<endl ;return NULL ;ﻩ}}int insert_BinTable(PBinTable p ,KeyType x){if(p—〉length >= MAX){ﻩcout<<"overflow!”<〈endl ;ﻩreturn 0 ;ﻩ}ﻩp-〉elem[p—>length]、key =x ;p->length ++ ;ﻩreturn 1;}int BinSearch(BinTable s ,KeyType k){ﻩint low,mid , high;ﻩlow = 0 ;high = s、length-1 ;while(low <= high){ﻩﻩmid=(low+high)/2 ;ﻩif(s、elem[mid]、key== k)ﻩﻩﻩreturnmid;ﻩelse if(s、elem[mid]、key >k)ﻩﻩhigh= mid- 1 ;ﻩﻩelseﻩlow = mid +1 ;ﻩ}ﻩreturn —1;}void main(){PBinTable p ;ﻩinti ,n ;ﻩKeyType a;p =Init_BinTable();cout<<”请输入数据个数:”;cin〉>n;ﻩcout<〈"请按从小到大得顺序输入数据:”〈<endl;for(i = 0 ;i〈 n; i ++)ﻩ{cin>〉a;ﻩinsert_BinTable(p,a);}ﻩcout<<"请输入要查找得数据,输入32767结束:” ;ﻩcin〉>a ;while(a!= 32767){ﻩi =BinSearch(*p , a);if(i ==-1)ﻩ{ﻩﻩcout〈〈"无此数据!请重新输入:"〈〈endl ;cin>>a;ﻩ}ﻩelse{ﻩcout<<"该数据得位置就是:”〈<i+1〈<endl ;ﻩﻩﻩcout<〈”请输入要查找得数据:" ;cin>〉a ;}ﻩ}}。
数据结构实验五_三叉树
tree=(TRITREE)malloc(sizeof(TriTreeNode)); tree->elem=ch; tree->lchild=CreatTree(tree->lchild); tree->rchild=CreatTree(tree->rchild); //增加 parent 指针,若无左右孩子则不用赋值
三.关键数据结构与算法描述
关键数据结构: 三叉链表的数据结构如下:
typedef char ElemType; typedef struct TriTree {
ElemType elem; struct TriTree *lchild,*rchild,*parent; }*TRITREE,TriTreeNode;
{
tree=tree->rchild;//若有右子树,则移位
mark=0;
//标记未遍历,回到上步
}
else
{ //若无右子树,则回溯
while(1) {
p=tree; tree=tree->parent; if(!tree)
break; if(tree->lchild == p) {
mark=1;//表示左孩子遍历过
tree->rchild->parent=tree;//指向双亲节点 }
然后是三序遍历,1.首先是先序非递归遍历,先遍历头节点,再遍历左
子树,然后是右子树,注意到从此处的双亲指针的用法,可以回溯。因
此,当树不为空的时候,首先遍历该节点,然后看是否有左子树,若有
则指向左子树,若无左子树,则看是否有右子树,若有则指向右子树。
如果左右子树都不存在,则是叶子节点需要回溯。选定一个“记录指针
数据结构实验,线性表的插入和删除,单链表操作,Huffman编码树
{ int i,j,k,x1,x2,m1,m2;
for(i=1;i<(2*n);i++)
{ t[i].pa=t[i].lc=t[i].rc=0;
if(i<=n)
t[i].data=w[i];
else
t[i].data=0;
}
for(i=1;i<n;i++)
{ m1=m2=MAX;
x1=x2=0;
for(j=1;j<(n+i);j++)
ListCount=0;
int nOperateState;
while(TRUE)
{
printf( "选择你要操作的方法,1为插入,2为删除,3为查询!4为退出\r\n ");
scanf("%d",&nOperateState);
switch(nOperateState)
{
case 1:
InsertInfo();
{
printf("请不要重复插入相同学号的信息\r\n");
LocalFree(Info);
return;
}
ptemp=ptemp->pNext;
}
}
if (ListHead)
{
if (ListCount==1)
{
ListTail=Info;
ListTail->pNext=NULL;
ListHead->pNext=ListTail;
temp->stu_num,temp->stu_age,temp->stu_english_grade);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栈和队列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及实验报告栈和队列实验四栈和队列⼀、实验⽬的1、掌握栈的结构特性及其⼊栈,出栈操作;2、掌握队列的结构特性及其⼊队、出队的操作,掌握循环队列的特点及其操作。
⼆、实验预习说明以下概念1、顺序栈:2、链栈:3、循环队列:4、链队三、实验内容和要求1、阅读下⾯程序,将函数Push和函数Pop补充完整。
要求输⼊元素序列1 2 3 4 5 e,运⾏结果如下所⽰。
#include#include#define ERROR 0#define OK 1#define STACK_INT_SIZE 10 /*存储空间初始分配量*/#define STACKINCREMENT 5 /*存储空间分配增量*/typedef int ElemType; /*定义元素的类型*/typedef struct{ElemType *base; /*定义栈底部指针*/ElemType *top; /*定义栈顶部指针*/int stacksize; /*当前已分配的存储空间*/}SqStack;int InitStack(SqStack *S); /*构造空栈*/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 /*⼊栈操作*/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 /*出栈操作*/int CreateStack(SqStack *S); /*创建栈*/void PrintStack(SqStack *S); /*出栈并输出栈中元素*/int InitStack(SqStack *S){S->base=(ElemType *)malloc(STACK_INT_SIZE *sizeof(ElemType)); if(!S->base) return ERROR;S->top=S->base;int Push(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ElemType*)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ElemType)); 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1}/*Push*/int Pop(SqStack *S,ElemType *e){if(S->top!=S->base){*e=*--S->top;return 1;}elsereturn 0;}/*Pop*/int CreateStack(SqStack *S){int e;if(InitStack(S))printf("Init Success!\n");else{printf("Init Fail!\n");return ERROR;}printf("input data:(Terminated by inputing a character)\n"); while(scanf("%d",&e))Push(S,e);return OK;}/*CreateStack*/while(Pop(S,&e))printf("%3d",e);}/*Pop_and_Print*/int main(){SqStack ss;printf("\n1-createStack\n");CreateStack(&ss);printf("\n2-Pop&Print\n");PrintStack(&ss);return 0;}●算法分析:输⼊元素序列1 2 3 4 5,为什么输出序列为5 4 3 2 1?体现了栈的什么特性?2、在第1题的程序中,编写⼀个⼗进制转换为⼆进制的数制转换算法函数(要求利⽤栈来实现),并验证其正确性。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一、线性表的实现线性表是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其中最常用的是顺序存储结构。
本实验使用C语言实现了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
首先,定义了一个结构体来表示线性表:```#define MAXSIZE 100 //线性表最大长度typedef struct {int data[MAXSIZE]; //存放线性表元素int length; //线性表当前长度} SqList; //线性表类型定义```其中,data数组存放线性表元素,length表示线性表当前长度。
接着,定义了三个基本操作:1. 初始化线性表```void InitList(SqList *L) {L->length = 0;}```2. 插入元素```bool ListInsert(SqList *L, int i, int e) {if (i < 1 || i > L->length + 1) { //插入位置不合法}if (L->length >= MAXSIZE) { //线性表已满return false;}for (int j = L->length; j >= i; j--) { //将第i个位置之后的所有元素后移一位L->data[j] = L->data[j - 1];}L->data[i - 1] = e; //将元素e插入到第i个位置L->length++; //线性表长度加1return true;}```3. 删除元素以上三个操作就是线性表的基本操作,通过这三个操作就能完成线性表的所有操作。
实验二、栈和队列的实现2.1 栈的实现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
我们可以用线性表来实现栈,只需要对线性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进行限制就行了。
具体实现如下:void InitStack(Stack *S) {S->top = -1; //初始化栈顶指针}bool Push(Stack *S, int e) {if (S->top == STACK_SIZE - 1) { //栈已满,无法插入元素}S->top++; //栈顶指针加1S->data[S->top] = e; //插入元素e到栈顶return true;}以上代码实现了栈的初始化、入栈和出栈操作。
《数据结构实验》课件
数据结构通常包括数据类型、数据元 素的表示方式、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等。
数据结构的重要性
01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合理的数据结构能够提高数据处 理的速度和效率,优化算法性能 。
02
方便数据管理
03
促进软件开发
通过合理的数据结构,可以方便 地存储、检索、更新和管理数据 。
数据结构是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软件的设计、实现 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及遍历等基本操作。
04
掌握二叉树的建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插入、删
除以及遍历等常用操作,理解
其时间复杂度。
05
通过实验,加深对二叉树数据 结构的理解,提高编程能力。
06
实验五:哈希表操作实验
总结词:理解哈希表的基本 概念和操作,掌握哈希表的
插入、查找等操作。
详细描述
理解哈希表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哈希表的原理。
学习哈希表的创建、初始化 以及哈希函数的设计等基本 操作。
PART 02
基础数据结构
REPORTING
数组
线性数据结构,通过索引访问元素。
数组是一种线性数据结构,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元素。每个元素在数组中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通过索引可以快速访问。 数组的优点是访问速度快,但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需要移动大量元素。
链表
非连续的数据结构,通过指针链接元 素。
数据结构的分类
线性数据结构
包括数组、链表、栈、队列等,主要用于处 理具有顺序特性的数据元素。
树形数据结构
如二叉树、多叉树等,主要用于表示具有层 次关系的数据元素。
图状数据结构
如邻接矩阵、邻接表等,主要用于表示具有 网状关系的数据元素。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五—四则运算表达式求值
问题描述:四则运算表达式求值,将四则运算表达式用中缀表达式,然后转换为后缀表达式,并计算结果。
一、需求分析:1、本程序是利用二叉树后序遍历来实现表达式的转换,同时可以使用实验三的结果来求解后缀表达式的值。
2、输入输出格式:输入格式:在字符界面上输入一个中缀表达式,回车表示结束。
请输入表达式:输入一个中缀表达式输出格式:如果该中缀表达式正确,那么在字符界面上输出其后缀表达式,其中后缀表达式中两相邻操作数之间利用空格隔开;如果不正确,在字符界面上输出表达式错误提示。
逆波兰表达式为:输出逆波兰表达式运算结果为:输出运算后的结果3、测试用例输入:21+23*(12-6)输出:21 23 12 6 -*+二、概要设计:抽象数据类型二叉树类BiTree算法的基本思想根据题目要求,利用栈计算,和二叉树存储,来计算表达式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利用栈进行计算,然后用二叉树进行存储,和实验三算法一样来计算逆波兰表达式的值程序的流程程序由三个模块组成:(1)输入模块:输入一个运算式(2)计算模块:利用栈进行表达式的计算,二叉树来存储。
(3 )输出模块:屏幕上显示出后缀表达式和运算结果。
三、详细设计物理数据类型程序含有两个类,其中栈不再赘述,另一个类为二叉树class BiTree 包含私有成员struct BiTreeNode,根节点BiTreeNode *T;索引index; int number_of_point 优先级比较函数 compare(char a,char b);生成树的函数void InorderCreate(BiTreeNode *&T,char str[30][10],int start,int end);判断数字函数bool IsNumber(char a);求值函数double Operate(BiTreeNode *T);还有显示后缀表达式的函数void display(BiTreeNode *T) ;而公有成员函数则是对私有函数的重载,为方便使用,因为函数中普遍使用了递归的算法。
数据结构专题实验
上机实验要求及规范《数据结构》课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上机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重视实验环节,对于编写程序上机练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容易忽略实验的总结,忽略实验报告的撰写。
对于一名大学生必须严格训练分析总结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需要逐步培养书写科学实验报告以及科技论文的能力。
拿到一个题目,一般不要急于编程,而是应该按照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思路(关于面向对象的训练将在其它后继课程中进行),首先理解问题,明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然后按照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一地解决子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问题分析与系统结构设计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本身,弄清要求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限制条件是什么。
按照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原则划分模块,搞清数据的逻辑结构(是线性表还是树、图?),确定数据的存储结构(是顺序结构还是链表结构?),然后设计有关操作的函数。
在每个函数模块中,要综合考虑系统功能,使系统结构清晰、合理、简单和易于调试。
最后写出每个模块的算法头和规格说明,列出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便完成了系统结构设计。
2.详细设计和编码详细设计是对函数(模块)的进一步求精,用伪高级语言(如类C语言)或自然语言写出算法框架,这时不必确定很多结构和变量。
编码,即程序设计,是对详细设计结果的进一步求精,即用某种高级语言(如C/C++语言)表达出来。
尽量多设一些注释语句,清晰易懂。
尽量临时增加一些输出语句,便于差错矫正,在程序成功后再删去它们。
3.上机准备熟悉高级语言用法,如C语言。
熟悉机器(即操作系统),基本的常用命令。
静态检查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用一组测试数据手工执行程序(或分模块进行);二是通过阅读或给别人讲解自己的程序而深入全面地理解程序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再加入一些注释和断言。
如果程序中逻辑概念清楚,后者将比前者有效。
4.上机调试程序调试最好分块进行,自底向上,即先调试底层函数,必要时可以另写一个调用驱动程序,表面上的麻烦工作可以大大降低调试时所面临的复杂性,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结构》实验书
目录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201)实验二堆栈或队列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49)实验四二维数组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18)实验五二叉树基操作的编程实现 (20)实验六图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 (45)(特别提示:程序设计包含两个方面的错误。
其一是错误,其二是能错误。
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和能力,本指导书给出的程序代码并的两种错误。
并且也不保证程序的完整性,有一些语句已经故意删除,就是要求学生自己编制完成,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希望大家以自己所学高级语言的基本功和点为基础,不要过于依赖给出的参考代码,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完全自己编制,那就不好了。
)实验一线性表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实验目的】线性表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要求:线性表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2学时,验证型),掌握线性表的建立、遍历、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的编程实现,也可以进一步编程实现查找、逆序、排序等操作,存储结构可以在顺序结构或链表结分主要功能,也可以用菜单进行管理完成大部分功能。
还鼓励学生利用基本操作进行一些更实际的应用型程序设计。
【实验性质】【实验内容】把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表存储的数据插入、删除运算其中某项进行程序实现。
建议实现键盘输入数据以实现程序的通据的函数。
【注意事项】【思考问题】1.线性表的顺序存储和链表存储的差异?优缺点分析?2.那些操作引发了数据的移动?3.算法的时间效率是如何体现的?4.链表的指针是如何后移的?如何加强程序的健壮性?【参考代码】(一)利用顺序表完成一个班级学生课程成绩的简单管理1、预定义以及顺序表结构类型的定义(1)#define ListSize //根据需要自己设定一个班级能够容纳的最大学生数(2)typedef struct Stu{int num; //学生的学号char name[10]; //学生的姓名float wuli; //物理成绩float shuxue; //数学成绩float yingyu; //英语成绩}STUDENT; //存放单个学生信息的结构体类型typedef struct List{stu[ListSize]; //存放学生的数组定义,静态分配空间int length; //记录班级实际学生个数}LIST; //存放班级学生信息的顺序表类型2、建立班级的学生信息void listcreate(LIST *Li,int m) //m为该班级的实际人数{int i;Li->length=0;for(i=0;i<m;i++) //输入m个学生的所有信息{printf("please input the %dth student's information:\n",i+1);printf("num=");scanf("%d", ); //输入第i个学生的学号printf("name=");scanf("%s", ); //输入第i个学生的姓名printf("wuli=");scanf("%f", ); //输入第i个学生的物理成绩printf("shuxue=");scanf("%f", ); //输入第i个学生的数学成绩printf("yingyu=");scanf("%f", ); //输入第i个学生的英语成绩Li->length++; //学生人数加1}}3、插入一个学生信息int listinsert(LIST *Li,int i) //将学生插入到班级Li的第i个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验报告实验五:图的相关算法应用
姓名:cll
班级:
学号:
【程序运行效果】
一、实验内容:
求有向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的最短路
实验目的:
掌握图和网络的定义,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表和十字链表等存储表示。
掌握图的深度和广度遍历算法,掌握求网络的最短路的标号法和floyd算法。
二、问题描述:
对于下面一张若干个城市以及城市间距离的地图,从地图中所有可能的路径中求出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及路径,给出任意两个城市间的最短距离值及途径的各个城市。
三、问题的实现:
3.1数据类型的定义
#define MAXVEX 50 //最大的顶点个数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char name[5]; //城市的名称
}DataType; //数据结构类型
typedef struct{
int arcs[MAXVEX][MAXVEX]; //临接矩阵
DataType data[MAXVEX]; //顶点信息
int vexs; //顶点数
}MGraph,*AdjMetrix; //邻接矩阵表示图
3.2主要的实现思路:
用邻接矩阵的方法表示各城市直接路线的图,之后用Floyd算法求解两点直接的最短距离,并用递归的方法求出途经的城市。
主要源程序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define MAXVEX 50
#define MAX 100000
typedef struct{
char name[5]; //城市的名称
}DataType; //数据结构类型
typedef struct{
int arcs[MAXVEX][MAXVEX]; //临接矩阵
DataType data[MAXVEX]; //顶点信息
int vexs; //顶点数
}MGraph,*AdjMetrix;
//创建临接矩阵
void CreatGraph(AdjMetrix g,int m[][MAXVEX],DataType d[],int n){
/*g表示邻接矩阵,m[][MAXVEX]表示输入的邻接矩阵,d[]表示各城市的名称,n表示城市数目*/
int i,j;
g->vexs = n;
for(i=0;i < g->vexs;i++){
g->data[i] = d[i];
for(j=0;j<g->vexs;j++){
g->arcs[i][j] = m[i][j];
}
}
}
//求最短路径
void Floyd(AdjMetrix g,int F[][10],int path[][10]){
int i,j,k;
for(i=0;i<g->vexs;i++){
for(j=0;j<g->vexs;j++){
F[i][j] = g->arcs[i][j]; //初始化最短路径
path[i][j] = -1; //初始化路径为-1
}
}
//递推过程
for(k=0;k<g->vexs;k++){
for(i=0;i<g->vexs;i++){
for(j=0;j<g->vexs;j++){
if(F[i][j] > F[i][k]+F[k][j]){
F[i][j] = F[i][k] + F[k][j]; //更新最短距离的大小
path[i][j]=k;//保存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经过的点
}
}
}
}
}
//递归实现最短路径途经的各个城市打印
void out(int a,int b,int path[][10],AdjMetrix g){
/*a表示起点城市,b表示终点城市,g表示邻接矩阵*/
if(path[a][b] == -1){
return; //说明该两点直接无途经的城市
}
out(a,path[a][b],path,g);
printf("%s->",g->data[path[a][b]].name);
out(path[a][b],b,path,g);
}
//主函数
void main(){
MGraph gg;
AdjMetrix g = ≫
DataType d[10] ={{0,"郑州"},{1,"北京"},{2,"天津"},{3,"南昌"},{4,"上海"},{5,"贵阳"},{6,"株洲"},{7,"广州"},{8,"兰州"},{9,"西宁"}};
int m[][MAXVEX] = {
{0,45,35,50,MAX,MAX,40,MAX,MAX,MAX},
{45,0,20,MAX,MAX,90,MAX,MAX,70,MAX},
{35,20,0,MAX,50,MAX,MAX,MAX,MAX,MAX},
{50,MAX,MAX,0,50,MAX,40,MAX,MAX,MAX},
{MAX,MAX,50,50,0,MAX,MAX,MAX,MAX,MAX},
{MAX,50,MAX,MAX,MAX,0,20,50,50,MAX},
{40,MAX,MAX,40,MAX,20,0,MAX,MAX,MAX},
{MAX,MAX,MAX,MAX,MAX,MAX,50,0,MAX,MAX},
{MAX,70,MAX,MAX,MAX,50,MAX,MAX,0,35},
{MAX,MAX,MAX,MAX,MAX,MAX,MAX,MAX,35,0},
};
CreatGraph(g,m,d,10); //创建临接矩阵
int F[10][10];
int path[10][10];
Floyd(g,F,path); //求最短路径
printf("******欢迎查询最短路径*****\n");
int choice=0;
while(choice == 0){
printf("请输入起点的名称:\n");
int b=-1;
char begin[5];
do{
scanf("%s",&begin);
int i;
for(i=0;i<10;i++){
if(!strcmp(begin,d[i].name)){
b = i;
}
}
if(b==-1){
printf("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起点:\n");
}
}while(b==-1);
printf("请输入终点的名称:\n");
int L=-1;
char Last[5];
do{
scanf("%s",&Last);
int i;
for(i=0;i<10;i++){
if(!strcmp(Last,d[i].name)){
L = i;
}
}
if(L==-1){
printf("输入有误,请重新输入终点:\n");
}
}while(L==-1);
printf("\t%s到%s的最短距离为%d\t\n",begin,Last,F[b][L]);
printf("\t最短路径是:%s->",gg.data[b].name);
out(b,L,path,g);
printf("%s\n",gg.data[L].name);
printf("是否继续查询:0.查询;1.退出:\t");
scanf("%d",&choice) ;
}
}
总结:
1、Floyd求解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间复杂度为O(n^3)。
2、算法中F[][]用于保存最短距离,F[][]初始时为两点间的直接距离
3、path[][]用于保存路径,若等于-1 则说明两点间的最短路径不经过其他点。
4、当图的边数远远小于图的顶点数的时候,邻接矩阵就变成了稀疏矩阵,此时邻接矩阵存储图就会浪费大量存储空间。
注:源程序见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