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派及高岑

合集下载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第一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中国文学史唐代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唐代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

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他们虽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细看二人诗又有不同,用比较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能发现他们各自特点及异同。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人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济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叹为国立功的抱负。

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于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荐,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生活,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

天宝十四年(755),安?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携助哥舒翰守卫长安的平彰、潼关。

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受到唐肃宗的重视。

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也比较深入。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关于岑参的诗我们接触的很多,不知道各位想到岑参时,会想起他的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五岁读书,九岁作文,十五岁隐于嵩山之南,三十岁进士及第。

岑参世出名门,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尝自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后来家道中衰。

幼年丧父,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

天宝三载(744年)举进士,授右内帥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年)至至德二载(757年),曾两度出塞。

一是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在高仙芝幕府;二是天宝十三载赴北庭,在封常清幕府。

唐肃宗时,任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人称“岑嘉州”。

岑参一生抱有救国安民的“开济策”,但是“生平未得意”,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晚年罢官之后,心境十分悲苦,曾有“眼看春色老,羞见梨花飞”之说。

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真实地展示了边塞风光。

在描写战争时,岑参常常避开正面的厮杀,仅写战前与战后,在构思上别出心裁。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

有《岑嘉州集》。

边塞诗人中,前人常将高、岑并举,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其实,高、岑之诗,各具特点,元人陈绎在《诗谱》中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就边塞诗而言,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传说在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

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

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

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

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

边塞诗派及高岑

边塞诗派及高岑

• 王步高的《高适的〈燕歌行〉》(见《爱 国诗词鉴赏辞典》)也不同意“刺张守珪 说”,认为这是一首爱国的颂歌
宋中送族侄式颜(时张大夫贬括 州使人召式颜
• • • • • • • • •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去矣难重陈,飘然自兹始。游梁且未遇,适越今何以。 乡山西北愁,竹箭东南美。峥嵘缙山外,苍莽几千里。 旅雁悲啾啾,朝昏孰云已。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 虽有贤主人,终为客行子。我携一尊酒,满酌聊劝尔。 劝尔惟一言,家声勿沦滓。
▼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赴京都捷献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互市牙郎/捉生将/平卢讨击 使):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 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 丹余党,打了败战,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 功”。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简介
▼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 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 侍”),进封渤海侯. ▼ 《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唯适而已。”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 承诏选嘉宾,慨然即驰轺。清昼下公馆,尺书忽相邀。 • 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 • 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 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 •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 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军中多宴乐,马上何轻趫。 • 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 • 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高中语文国学欣赏边塞诗的鉴赏与练习精品素材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4、常见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唐代边塞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诗派简介】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代表诗人】高适高适(700―765) ,汉族。

唐代边塞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岑参岑参(约715年―770年),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与高适并称“高岑”。

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

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高岑与边塞诗派

高岑与边塞诗派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738),客 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 《燕歌行》以示适,感征 戍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旧唐书·崔颢传》
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 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 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去。
——《新唐书·崔颢传》
长干曲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晩节 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 垣,说尽戎旅。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 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
——[明]邢昉编《唐风定》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明]李攀龙辑,叶羲昂直解 《唐诗直解》:“慷慨悲壮, 落句太直。”
[清]徐增撰《而庵说唐诗》: “此诗妙在粗豪。”
岑参(715-770)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参诗能作 奇语,尤长于边塞。”
翁方纲《石洲诗话》 :“嘉州之奇峭, 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 奇气益出。”
《旧唐书·高适传》:有唐以来 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

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

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什么是边塞诗派所谓边塞诗派,是指开元、天宝年间以表现边塞的军事战争,描写边塞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为其主要题材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因而人们又称它高岑诗派。

这一派诗人并非有一个自觉的组织,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只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有一批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诗人们个性各异的诗风中又呈现出某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精神特征。

大量创作边塞诗的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崔颢等。

该诗派产生的土壤当然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现实。

唐帝国此时经过上百年的统一,唐玄宗前期二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内的经济迅速攀上了唐朝的顶峰,随着经济的繁荣军事也日益强大,要求收复武则天时期失去的大唐土地,打开西北边疆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的呼声越来越高;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常常到中国四处骚扰,保护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宁也成了当时的重要国策;加之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频繁地发动对外开边战争,用无辜人民的鲜血扩大大唐帝国的版图。

四境的战火就成了边塞诗的温床。

人民过一百多年太平安定的生活,对“和平”并不像六朝人那样看得宝贵,他们有些人还耐不住安定平稳生活的单调,因而向往绝域苍茫的边塞,喜欢紧张激烈的战争,举国上下都洋溢着尚武的热情,投笔从戎成为文人的一种时髦,当时只要皇帝发一道征兵诏书,《资治通鉴》卷二0一引刘仁轨的话说:“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

”王昌龄《闺怨》中的少妇也“教夫婿”到边塞去“觅封侯”。

其时有些“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以尽快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一半是为了猎取功名,一半是为了寻求刺激,浪迹边塞和歌颂战争就成了一种时尚。

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中,如果说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反映了盛唐社会和平安宁、风雅闲散的一面,那么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则表现了盛唐人并吞四海的雄心和立功塞外的壮志,表现了一代开拓者慷慨激烈的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高岑与边塞诗派

高岑与边塞诗派

二、岑参及其诗歌创作
1、生平及思想 (1)世宦之家(曾祖、伯祖、伯父皆为 相)——十五隐嵩阳——往来京洛十年间—— 三十举进士——两度赴安西(天宝八载749任 高仙芝书记、十三载754任封长清判官)—— 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银山碛西馆》
两次出塞期还有一些怀乡诗,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再如《磧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几回圆。 今夜不知宿何处,平沙万里绝人烟。
3、岑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雄奇壮丽
第一、岑诗感情炽热; 第二、岑诗奇特峭拔,形象鲜明; 第三,岑诗除了奇、壮之外,还有“丽” 的特点; 第四、在体裁上,岑参的边塞诗以七言行 歌见长,句式富于变化,音节悲凉宏亮。
燕歌行
大将 辞朝
大军 出征
战役 进行 情况 战斗 失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士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出征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两唐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军军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对惨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阵败
• 边塞诗: • 有的抒写自己安边定远的雄图大志: “边庭绝刁斗,战地戍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睢阳酬唱大判官》 • 有的描写战斗场面: “万古雷殷地,千骑火生风。日轮驻霜戈, 月魄系琱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 一朝得成功。” —— 《塞下曲》
• 有的歌颂士卒战斗英勇: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蓟门五首》 • 有的描写边地风土人情,如《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 有的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 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的不同

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的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352006.02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风的不同○陈 瑛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边塞诗派异军突起,成为唐代诗坛的大流派。

高适和岑参,就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们的作品,无疑是唐代诗苑中的两枝奇葩。

不过他们的诗风虽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在题材、思想和表现形式上,也各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就高岑诗风的不同及其原因,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历史上,人们总是把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说明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如他们的边塞诗作大都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乡愁,作品兼融有建安风骨和浓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慷慨悲壮的风格。

正如严羽所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高岑边塞诗歌在悲壮慷慨的相同诗风下,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对此,评论家各有评论。

沈德潜说岑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

胡应麟《诗薮》称:“嘉州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常侍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

”高岑边塞诗同中有异的风格具体表现在他们诗歌的思想、题材和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

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高适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对将士的思想、军中的矛盾、边防政策的失误——凝诸笔端,做出最为深刻、真实、恳切的反映,形成“多胸臆语”、“尚质主理”、“兼有气骨”的悲壮风格。

写景状物虽不及岑参奇峭俊丽,思想内容却远比岑参厚实深沉,切中治国治军之道,这是高适边塞诗最为突出的思想特色。

高适边塞诗洋溢着高昂的爱国热情,但诗人在抒发慷慨报国的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不朽名篇《燕歌行》就是最好的例证。

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种种复杂交错的矛盾。

有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的矛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有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的矛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更有将军士兵苦乐不均的矛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岑诗派的名词解释_诗派简介_繁荣原因_风格特点

高岑诗派的名词解释_诗派简介_繁荣原因_风格特点

高岑诗派的名词解释_诗派简介_繁荣原因_风格特点高岑诗派的名词解释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

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高岑诗派的诗派简介高岑诗派,又称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唐时,中央政权与欧亚各国及国内各民族之间有着广泛的往来,但也时常发生一些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

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的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也成为很多诗人歌咏的题材。

边塞诗作者结合壮丽辽阔的边疆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苏立业的壮志豪情,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反映征夫思妇的忧怨以及连续的荒凉艰苦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唐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边塞诗人的作品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边塞诗人深入表现边塞生活,不论从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还是艺术上的创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唐边塞诗中的杰作,王之涣和崔颢等人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边塞诗人中成就最大的是高适、岑参,因而该诗派又称高岑诗派。

高岑诗派的繁荣原因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

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开边战争也不断出现。

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

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或身赴边塞,或心向边关。

再加止一些边帅能武能文,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关于岑参的诗我们接触的很多,不知道各位想到岑参时,会想起他的什么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探讨一下岑参是什么派诗人!岑参是什么派诗人1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五岁读书,九岁作文,十五岁隐于嵩山之南,三十岁进士及第。

岑参世出名门,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尝自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后来家道中衰。

幼年丧父,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

天宝三载(744年)举进士,授右内帥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749年)至至德二载(757年),曾两度出塞。

一是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在高仙芝幕府;二是天宝十三载赴北庭,在封常清幕府。

唐肃宗时,任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人称“岑嘉州”。

岑参一生抱有救国安民的“开济策”,但是“生平未得意”,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晚年罢官之后,心境十分悲苦,曾有“眼看春色老,羞见梨花飞”之说。

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真实地展示了边塞风光。

在描写战争时,岑参常常避开正面的厮杀,仅写战前与战后,在构思上别出心裁。

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

有《岑嘉州集》。

边塞诗人中,前人常将高、岑并举,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其实,高、岑之诗,各具特点,元人陈绎在《诗谱》中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就边塞诗而言,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传说在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

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

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

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

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

高岑,高适,岑参两位诗人的生平

高岑,高适,岑参两位诗人的生平

高岑目录一、高适 (2)边塞诗 (2)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2)讽时伤乱诗 (3)咏怀诗 (3)二、岑参 (3)边塞诗派 (5)高岑一、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较强。

主要有以下几类: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适诗、《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高适有些赞美不义战争、歧视少数民族的作品,如《李云南征蛮诗》等,是这类诗歌的糟粕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

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

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

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

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

”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

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

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

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

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二)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的深广性:
颂将士之英勇 哀士卒之艰辛 讽主帅之荒淫 叹良将之难得
艺术特点
从表现技巧方面来说,诗中多处运 用了对比手法:
•敌我双方对比, •出兵与战败对比, •将军和士兵的对比, •征人和思妇对比, •古今将军对比。
艺术风格:
把边塞自然环境, 悲壮的战争气氛, 复杂的士卒心理, 作者自己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 并辅以声情的变化, 构成了全诗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
2、重视边功的政治制度。士人从军边塞, 依附边将,以谋取功名,蔚然成风。
3、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没有到过边塞的诗 人也从不同角度来写这个题材。
4
2020/12/2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人。早 年狂放不羁,天宝八年举有道,任封丘尉。 不久辞归。终于投笔从戎,入河西节度使哥 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中起家,上《陈 潼关败亡形势疏》,得到肃宗皇帝的赏识, 擢升为谏议大夫,后授扬州大都督府大夫和 淮南、西川节度使去平永王李璘,高适果然 不负圣望,打败了永王李璘。64岁时被代宗 召回,升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光 禄大夫,进封渤海侯。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两句诗,把临战前的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
2020/12/2
12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 师)
第一段边境烽火突起,将帅奉命率师 出征。
山川萧条极边土 从我方着手,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 气氛。
2020/12/2
开元、天宝之际出现的诗派,以描写 边塞战争、边塞生活与风光为内容,歌颂 保卫祖国的爱国思想,表现建功立业的英 雄追求,描绘壮丽奇异的边塞风光,形式 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风格奔放雄 伟,豪迈悲壮,洋溢着积极浪漫的盛唐精 神。
以高适、岑参为主要代表,还有王昌龄、 王之涣、李颀等。
胡骑凭陵杂风雨 从敌方入手,渲染军情的紧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通过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 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写战斗结束后的凄凉景象,又点出了战斗进行的季节。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交代战斗的结果。
2020/12/2
边风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2020/12/2
16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李白《妾薄命》
2020/12/2
17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14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战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揭示其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征人思妇(征人想象中的思妇),思妇征人,错落成 文,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唐•殷璠 《河岳英灵集》卷上: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 行》等篇,甚有奇句。”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卷上说: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令人 感…其雄沉直不减 杜甫。”
2020/12/2
10
《燕歌行》书法作品
2020/12/2
11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三四句写出了意气和天子的赏识。貌似揄扬汉将去国 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恃宠而骄。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声色结合,勾勒出一幅颇为壮观的军伍挺进图 。
(被围)
第三段:写被围中士兵的痛 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第四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斗)
第四段画龙点睛,写士卒们为国 献身的决心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 怀念,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 慨无穷。
总结:
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赴京都捷献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互市牙郎/捉生将/平卢讨击
使):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
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 丹余党,打了败战,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 功”。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2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
馆》)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2020/12/2
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1、盛唐边塞战事的频繁。诗人投笔从戎, 或出使边塞,漫游边塞的很多。
“分制置诏”5
简介
▼ 前期生活孤贫,仕途坎坷; 后期日渐通达,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 侍”),进封渤海侯. ▼ 《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 唯适而已。”
2020/12/2
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 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 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 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 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 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 转忆陶潜归去来。
7
2020/12/2
▼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
▼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 凛然,慷慨悲壮。
▼在形式方面,高适长于七言歌行, 其歌行体诗歌,讲究韵律和对偶,婉 转流畅。
8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 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 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背景:
▼契丹、奚、可突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