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思想派别对比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及观点综述
波动性的影响很小,因此,正如RBC模型所证明
的,经济波动是真实冲击引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经济波动和货币政策是不相关的。由于工资和价格
更一般地,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应为宏 观经济模型中结构方程提供基于个人最优选择的微 观基础。Lucas和Sargent提出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方 程应得自于最优化行为,而这就自然需要利用动态 优化的技术,也就使预期在模型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216·
了。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实际上将现代跨期一般均
衡理论引入宏观经济模型之中。一般均衡模型与凯 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场是完全竞争 且立即出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认为,由货 币不稳定对经济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工资和价 格不能立即调整并使市场出清所带来的,而是生产 者对经济总体状态的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
然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产生并不意味着理论 上的困难最终被解决。它将凯恩斯分析的范围再次 明确为工资和价格能够调整之前,这是对极端凯恩 斯经济学家观点的重要修正。新古典综合学派使战 后凯恩斯经济学家能够宣称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 济理论之间是相互兼容的。
(二)货币主义学派 (Monetarism) 第一个对凯恩斯理论提出根本性批评的是20世 纪60年代的货币主义学派,该学派的代表是Milton Friedman, Karl Brunner和Allan Meltzer。货币主义者 对凯恩斯理论最著名的批评就是其忽略了货币供给 的变化也是经济中总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凯恩 斯经济学则过于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否定还不是凯恩斯经济学 最致命的缺陷,但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无助 于帮助经济走出衰退,尤其是一些教条的凯恩斯主 义学者试图一般化这一理论,实际上仅在经济衰退 时这一理论才是正确的,因为政府债券的利息率在 衰退时期已经很低,因此,银行不愿借出稀缺的银 行储备。许多学者认为货币政策在理论上能影响总 需求,但经济计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利率与总支出 的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就意味着货币政策的 效果不明显,因而也就不如财政政策那么重要。而 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中性这一古典假设仅在长期中 有效,即货币供给的增加最终会导致价格的同比例 上升。但只有总支出的货币价值上升时,价格才能 够上升,货币主义者也给出了统计上的证据证明货 币供给的变化会改变支出水平,因此,货币也是重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综述
说明均衡的实现及其变动。它包括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目前占主导 地位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基本是均衡分析方法。但是,从哲 学的观点出发,均衡是相对的,而非均衡则是绝对的,这在宏观经济 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实。现实生活中更多存在的是非均衡状态,即价 格偏离均衡状态。
• 根据目前已有的文献,宏观经济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1.总量分析 • 总量分析是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变动规律等进行
的分析,如对国民生产总值、投资额、消费额、进出口额、物价总水 平等问题的分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
• 用总量分析方法分析问题时,着重于大的经济趋势和动向、整体的经 济反映和效果,而不必过分关注具体的、个别的问题或经济变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 法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 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来说,静态分析考虑一定时期各种变量之间的 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虑各种变量之间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 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也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静态分析是动态 分析的基础,它为动态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便于准确分析经济运行规 律,而动态分析则是静态分析的发展和延伸。一般来说,先进行静态 分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
• 从我国来看,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 影响。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势头,如何解决压力巨大的就业问题,如 何应对交替出现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压力,如何协调与外界的经 济联系,这些都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进行调控。
• 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经济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 极的后果。因此,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如何合理运用宏观经济政 策来管理经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充满着争议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流派
宏观经济学学派总结一、古典经济学派(十九世纪中期之前)1.代表人物:亚当斯密;2.基本观点:(1)“经纪人”理论;(2)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二、新古典经济学学派(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2.基本观点:(1)核心思想为萨伊定律;(2)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3)引入边际分析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代表人物:凯恩斯;2.基本观点:(1)反对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不足;(2)反对二分法,复活了宏观总量分析方法;3.政策主张: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货币主义学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代表人物:弗里德曼;2.基本观点:(1)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长期则没有影响;(2)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3.政策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五、供给学派(20世纪六十年代)1、代表人物:拉弗;2.基本理论观点:(1)肯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2)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3、政策主张:减税、降低管制等类似措施可以增加供给和投资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1.代表人物:卢卡斯;2.基本理论观点:(1)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2)人们的预期在遵循理性预期假说;(3)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4)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5)政策无效性;3.政策主张: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七、新凯恩斯主义(20世纪80年代)1、代表人物:曼昆、伯南克;2、基本理论观点(1)非市场出清假设:(2)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3)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3、政策主张:(1)抑制价格粘性(2)国家干预劳工合同(3)国家干预信贷市场区别于原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以及新古典经济学脱离现实的市场出清假设,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粘性、引进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预期假设、非市场出清假设,因此更具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
他首次提出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并认为经济体是一种自发的系统。
随后,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提出了“双重失业”理论,指出经济活动水平过低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20世纪下半叶,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的兴起。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以刺激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
新古典主义则认为自由市场能够自我调节,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最佳方法。
而新凯恩斯主义则试图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观点相结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和全球化进程中,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
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例如,供给侧经济学强调通过减税和降低管制来促进经济增长。
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了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到认知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丰富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其研究质量和实用性。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在逐渐关注一些新兴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分配产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这些新的问题要求宏观经济学研究者拥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重大问题。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演化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运行和发展,也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它的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一、凯恩斯本人1、代表人物:凯恩斯2、理论特征:动摇了古典革命以来的自由主义信条(看不见的手原理);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3、基本观点:凯恩斯交叉图、有效需求理论4、政策主张: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以稳定经济为目标,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经济过度膨胀时,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二、新古典综合派1、代表人物: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
2、理论特征:将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与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价值论和分配论融为一体。
3、基本理论:(1)IS-LM模型与AD-AS模型(2)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3)哈罗德-多玛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4)乘数-加速模型与经济周期理论(5)混合经济制度4、政策主张:(1)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多种政策的综合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浮动汇率政策、外汇管制政策、人口政策等。
三、新剑桥学派1.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等人。
2、理论特征:(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3、基本理论:(1)价值理论(2)收入分配理论(3)滞涨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均与收入分配有关。
4、政策主张:(1)实行累进税制,实现收入均等化(2)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
(3)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所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长”的轨道。
四、新凯恩斯主义1、代表人物:曼昆、萨默斯、布兰查德、阿克洛夫等。
2、理论特征:(1)反对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2)反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理论的机械结合,试图给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一个不同于新古典传统的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早期阶段时间段: 17 世纪中叶— 19 世纪中叶;经济实践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穆勒:劳动经济增长理论、国际分工理论;萨伊: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马尔萨斯、西斯蒙第:经济危机理论等 .□ 宏观经济理论核心: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市场机制使劳动市场永远处于供求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市场会自动实现经济均衡;政府不应该干预任何市场和经济活动。
二、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准备时期时间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实践背景:开始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即市场不能自动均衡;经济波动明显,即经济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明显不一致,表明经济资源有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代表人物及研究的主要领域:瑞典学派: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不一致将自动调整经济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成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从而使生产具有周期性);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又称伦敦学派:代表人物有爱德温·坎南、罗宾斯、哈耶克等;其宏观经济理论核心:工人大规模失业是因为工人对工资和工作条件要求太高所致;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投资过度引起;利息率的自动调整能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货币数量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而对经济增长没有作用;因此,不赞成国家干预私人经济活动。
三、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间段: 20 世纪 30 年代— 60 年代;经济实践背景: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造成经济增长下降 30%,失业率高达 25%,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凯恩斯理论产生时期和凯恩斯主义理论形成时期:A.凯恩斯理论产生:1936 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称为“凯恩斯革命”核心内容: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所致;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致;政策选择:实行国家干预和调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理论的框架消费需求{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凯恩斯收入国民收入和就业决定投资需求{流动偏好利息率{(货币需求数量)货币供给数量理论预期收益资本边际效率重置成本B.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形成: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希克斯—汉森提出“IS-LM ”模型,着重解决收入变动影响货币需求从而也决定利率,而利率又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收入,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起来分析;b.汉森—萨缪尔森的“加速原理”,阐述收入增加会通过消费影响投资,使引致投资增加,从而有利于国民收入增加;c.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在生产技术不变、资本-劳动比例不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d.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劳动比例可变条件下的经济增长问题;e.各种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现期收入、绝对收入和实际收入为函数条件的;发展的消费理论包括:杜生贝利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f.罗宾逊等提出的开放型经济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及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试图解释经济的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问题,并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古典经济学流派是宏观经济学的早期代表。
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市场机制是完美而有效的,能够自动实现经济的均衡和充分就业。
他们强调供给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和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即“萨伊定律”。
在他们的观点中,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以消除任何供求失衡。
因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会破坏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凯恩斯主义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背景下兴起的。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他指出,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可能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此时,价格和工资的调整可能是缓慢而不完全的,从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
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货币主义是另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学流派。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他们强调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应该与经济的实际增长率相适应。
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增长过慢,就会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主义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主张实行单一的货币规则,即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
这一流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假设。
他们认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具有理性预期,能够充分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而且,市场能够迅速调整,实现供求平衡。
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等,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这一时期是指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即从1929-1933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建立和形成最初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
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凯恩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两个剑桥之争".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的历史与现状
1、基本假设
01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劳动市场中的工资弹性。
02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2:商品市场中的价格弹性。
2、劳动市场
Nd=Nd(W/P) Ns=Ns(W/P) Nd=Ns 劳动的供求决定于实际工资,市场出清。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就业的决定:实际就业量也是充分就业量。
添加标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比较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
AS1
AS2
AD1
AD2
A
B
C
Y
P
9.7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添加标题
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01
添加标题
主要理论
03
添加标题
基本特点
02
添加标题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S-AD模型
04
一、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添加标题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两个主要假设: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
添加标题
9.5弗里德曼-卢卡斯总供给理论
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弹性,在经济学说史上,弗里德曼(1968)、卢卡斯(1973)等是沿着前一条道路走的。
由于对价格的预期错误,结果使产量和就业量发生波动。
弗里德曼模型
劳动市场上,在劳动的供求中引入了预期因素。劳动的供求取决于预期实际工资,或者说取决于预期的价格水平 Nd=Nd(W,Pe) Ns=Ns(W,Pe) Nd=Ns
9.4 一般非均衡理论
一般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货币工资有刚性,而且价格水平也有刚性。
PART ONE
一般均衡模型和市场结清假设
Market clearing :实际的交易只有在市场出清的条件下(Nd=Ns而且Yd=Ys)才会发生。 瓦尔拉斯:重订契约权 马歇尔:瞬时调整过程。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
自古至今,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体系和学派发展方面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起源,其核心思想主要源于18世纪的亚当·斯密和19世纪的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实现自我平衡。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主要关注劳动分工、货币、经济增长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体运行规律的理论。
然而,随着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在实践中逐渐不足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缺陷和内外部冲突。
于是,新的学派开始兴起,推动了宏观经济学向前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凯恩斯主义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使得古典理论的假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缓解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主张通过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宏观经济学又迎来了新的理论派别——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
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修正凯恩斯主义的一些缺陷,强调市场的局部失灵和非理性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则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主张市场机制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这一时期新发展起来的学派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思路和解释框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四、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供给学派和新兴学派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的各种流派
宏观经济学的各种流派1.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经济理论体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
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
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2.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21世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 在80年代,新一代的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又 引进了"纳什均衡"的博弈论,用来研究政府的最优化决策。
• 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的博弈,它表明在一个局中人策略 已定情况下,另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利 益,任何策略的改变都不能使他的利益进一步增加。因此, 其核心思想是个人针对其他人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决策以 达到满足的最大化,并依此来解释政府决策与个人行为的 关系:政府行为的动机与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的动机是冲突的,私人与政府都是博弈的局中人,个人会 根据政府的行为方式或可能采取的行动做出自己的决策, 结果导致政府的决策失效。
• 萨缪尔森在1998年这样写到:“经过20年对新古典主义 宏观经济学的消化吸收,新旧理论的综合过程开始启动。”
• 他认为这种综合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表现在一些经济学家 假定:
(1)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特征;
(2)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数量可以迅速调整以适应经济冲击和 预期;
(3)拍卖市场的预期是理性预期。
“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威克赛尔
卡恩
凯恩斯
(一)瑞典经济学派的奠基 人威克赛尔
• 威克赛尔的影响十分深远,他在 1898年出版的《利息与价格》 中提出了累积过程理论,区别了 资本自然利息率和市场利息率。 威克赛尔的自然利息率实际上相 当于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他 的理论分析为经济静态分析转向 动态分析开创了先例,又是各种 货币型周期理论的先导。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经济学新的综合很可能在新古典 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间展开,综合的 切入点可能是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 步发展。
•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资产预期收益 的变化(他把预期物质收益率视为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学派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重要学派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的规律和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中的重要学派。
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经济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需要对经济整体进行研究。
以下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劳动价值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经济整体的增长和波动提出了一些观点。
然而,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面临的经济问题。
2. 凯恩斯主义阶段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1936)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凯恩斯在书中提出了需求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并强调政府干预可以改善经济波动。
凯恩斯主义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策制订和宏观经济调控。
3. 新古典主义综合阶段20世纪40年代后,以保罗·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主义综合理论,将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古典经济学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包括供求关系、预期效应和市场结构在内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框架。
4. 新凯恩斯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一些新问题的出现(如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时存在),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新凯恩斯主义通过引入名义僵硬、价格不完全灵活等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提出了政策与经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二、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学派1. 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强调需求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该学派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来防止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
2. 新古典主义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并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经济。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经济状况和波动的主要因素,主张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以实现最优资源分配。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自经济学的诞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经济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演进,也涌现出了多种现代经济理论。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一些现代经济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市场自由主义的思想,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反映农业收益递减法则的土地边际产出理论和厂商利润理论。
这些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启示。
二、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时期的开始。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不一定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并提出了政府干预的需要。
他的辩证观点通过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阐明了经济活动中的有效需求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对当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供给学派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凯恩斯主义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孟山都弗里德曼和罗伯特·卢卡斯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供给和供给决定的因素,提出了供给学派的理论。
供给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减少政府的干预。
他们强调市场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供给学派的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观点,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观点受到了质疑。
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此背景下崛起。
新凯恩斯主义强调价格粘性和市场失灵,认为虽然市场有时可能自我调节,但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新古典经济学则在供给学派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干预。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西方经济学说,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01第一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为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在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虽然已经把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了,并且已经运用了总量概念,但是与19世纪晚期以后的各种宏观经济学相比,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仍有一些重要区别:(1)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宏对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济研究的划分是不明确的,更谈不上有什么分工;(2)总量分析方法还没有建立在边际概念基础上;(3)理论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边际效用论;(4)均衡理论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和运用。
02第二阶段: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产生时期,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30年代从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上,形成了许多种宏观经济学说,如瑞典经济学家的动态均衡理论,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英美经济学家的货币数量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等人对国民收入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等,使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03第三阶段: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时期,从1936年凯恩斯《通论》出版为起点,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危机的出现,以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产生了,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以前的宏观经济学相比,其显著区别在于: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的关系,因此被称作收入分析。
它通过收入分析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对于30年代大危机,以往的经济学无能为力,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并给予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决定总就业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价格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这样就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现象。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302017世纪中叶到世纪从论》发表之前,这一时期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古典经济学又很多接触的经济学家诸如在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古典经济、古典经济学思想的创始人配第思想的系统建立者亚当.斯密、、剑桥学新古典主义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他们在其研究领域及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研究宏等,派的创始人马歇尔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观经济运行的思想观点和政策措施的建议,的具体理论。
但是,就其总体而言,在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术语革命尚未产生,更谈不上形成系统和成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连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对象、目标等都没有明晰的认识,因而只能成为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创建和形成、完事时期2年代70201936这一时期是指从年凯恩斯的《通论》发表到世纪1之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通常又分为两个阶段。
从,即学的建立观恩凯斯革命与现代宏经济阶第一个段是年大危机国家干预经济实施各种做法,形成大量的宏观经济1929-1933,建立和形成最初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通论》学实践为发端,到1936 宏观经济学的正式产生的系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标志着。
凯恩第二个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
斯理论形成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
因此,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修汉森等人的新A.萨缪尔森、R.哈德、正和完善。
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包括两个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夫人、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的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那部至今还十分畅销的《经.剑桥之争济学》教科书,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
宏观经济学概述
• 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 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
• 3敏.。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
2021/7/31
10
大滞胀 (GREAT STAGFLATION)
•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再加上停滞的产出 水平和不断上升的失业水平,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所宣 扬的反凯恩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1.6
-8.0
瑞典
-11.8
-8.9
英国
-11.4
-5.8
美国
-44.7
-28.0
捷克斯洛伐克
-26.5
-18.2
匈牙利
-19.2
-11.5
波兰
-37.0
2021/7罗/马3尼1亚
-11.8
7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 凯出恩版斯了(《J就oh业n 、Ma利yn息ar和d K货ey币ne通s)论于》1(93T6h年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标志 凯恩斯经济体系的确立。
• What ? • How ? • Whom ? • When?
2021/7/31
17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 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 系。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利用问题。
• 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 {衰退:失业增加(充分就业);繁荣:通 货膨胀(物价稳定)}、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 际经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思想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思想。 这一
政策主张 政府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思想的有效性依赖一个关键的假定:经济中的各种市场, 政府政策的无效性。 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劳务市场必须运行良 好,没有最低工资和最高利率等制约因素。即在一个自 由市场经济中,工资和价格的变化是协调人们经济行为 的信号。工资和价格必须对供求失衡作出迅速反应并得 到充分调整,以使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
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 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
1 赞同货币政策,反对财政政策 2 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3 主张单一政策规则
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是导致这种新的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承袭芝加哥学派“坚持货币 至关重要这样一种理论研究方法” ,认为“货币最重要” 新古典学派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有 两大缺陷: 1 在实践方面难以解释“滞胀现象” ,无法解决国家干预政策 所 引致的大量财政赤字问题,受到货币主义的诘难。 2 理论方面缺乏完整的逻辑体系,尤其缺少微观经济基础 新凯恩斯学派 为答复本世纪 70 年代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 ,80 年代便 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70 年代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的学者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他们断 1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 凯恩斯理论没有把公众对政府政策 以及其他经济信息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政策效果往往 事倍功半 2 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 市场力量有能力实现供需平衡 和生产性资源的充分利用。 1 对市场出清持怀疑态度, 认为即使在个人追逐自身利益 时,市场也不会出清。菜单成本的存在使价格呈刚性, 造成宏观经济波动。 降低权力的政策包括 1.工作保障法规的软化以便减低雇佣和解雇劳工的流转成本; 2.工资关系的改良以便减少罢工的可能性。 有助于给局外人以公民权的政策将包括: 1 再培训局外人以便增进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边际产量; 2 改善劳工流动性的政策, 例如住房市场; 3 使工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利润分享安排; 4 失业补偿制度的再设计以便鼓励寻找工作。 彻底否定凯恩斯主义调控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 用,主张回复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传统。
凯恩斯学派
在 19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古典经学遇到了难以解释的问题: 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失业增加,经济活动急剧下降,市场中价格 机制根本无法使闲置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看不见的手” 所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经济衰退。 凯恩 斯宏观经济学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
1936 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 对经济大萧条做出了解释。他否认古典经济理论关于工 资和价格能迅速调整以使得所有的市场达到均衡的假 定,认为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刚性的,经济活 动下降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当价格难以调 整时,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
经济思想 古典学派
理论背景 当近代生产方式刚刚自封建社会脱胎而出时, 经济发展的主要阻 力是封建社会中对公民权利和地位的各种限制、 对生产要素自由 流动的各种束缚。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人民对统治者的权力 无从约束。各国皇室往往不是穷兵黩武,就是挥霍无度。1776 年,斯密发表《国富论》 ,强调政府应退出经济活动的舞台,由 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决定资的经济政策对总需求进行 刺激,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的“过 热”阶段,政府可通过紧缩性的政策来控制总需求
货币学派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滞胀现象, 动摇 了人们对凯恩斯方法的信心 以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 凯恩斯提倡
言,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厂商微观经济的基础上;他们主张, 2 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 经济 应当用建立在市场始终出清和经济行为者始终实现最优化的假 定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政策补充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