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圣才出品】
(8)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
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 RTS 。用 K 和 L 分别表示资本
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RTSLK
K L
或 RTSLK
dK dL
4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会计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原材料和燃
料的开支、固定资本的折旧等。
(13)经济成本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成本,它不仅包括厂商在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会计成本),
而且还包括厂商所获得的正常利润,即厂商使用资金的机会成本。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
1.请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函数 长期 短期 边际产量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 等成本线 边 际技术替代率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生产扩张线规模报酬 会计成本 经济成本 经济 利润 正常利润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边际成本 短期成本 长期成本 答:(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 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 (2)长期 长期是指时间长到可以改变所有的要素投入。在长期内,厂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 来调整产量,不存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3)短期 短期是指至少无法改变某些要素投入的那段时间。在短期内,厂商不可能通过调整生 产规模来调整产量,存在着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4)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或者是使用最后一个 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 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黄亚钧版
《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篇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 【圣才出品】
第三篇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第十二章消费理论1.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条主要假设是什么?答:(1)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第一个猜测,也是最重要的猜测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
边际消费倾向就是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支出部分。
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就意味着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收入进行消费,而是拿出收入中的一部分进行消费,另一部分进行储蓄。
(2)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第二个猜测,是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平均消费倾向等于消费与收入之比。
凯恩斯认为,储蓄是奢侈品,因此他认为富人中用于储蓄的比例要高于穷人。
(3)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对储蓄并没有重要作用,这种猜测和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的信念正好相反。
(4)根据这三个猜测,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通常可以写成如下形式:C Y αβ=+,>0α,0<<1β2.什么是凯恩斯消费理论之谜?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1)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中可知:消费支出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
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上述结论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2)消费理论之谜产生的根源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假设。
3.在借贷约束条件下,储蓄者和借钱者的跨期消费选择会有什么区别?答:在存在借贷约束的情况下,由于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导致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函数。
对于储蓄者来说,借贷约束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因此他们的消费是通盘考虑的,可以理解为他们在任何时候的消费都取决于他们一生的预期总收入。
而对于借钱者来说,由于借贷约束会起作用,因此当前消费是受到当前收入限制的,或者说当前收入对他们当前消费的影响最大。
4.永久性收入假说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它是怎样解答“消费之谜”的?答:(1)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一部分是永久性收入,只有永久性收入才影响人们的消费,即消费是永久性收入的稳定函数。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1.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被动性政策反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答:被动性政策有助于经济稳定的原因在于:(1)政策效果滞后。
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2)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要到实施后很久才会起效,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精确地预测将来的经济情况。
但是,经济的发展趋势往往是难以预计的。
(3)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认为,人们的预期会对经济政策的变动作出反应,并对经济政策形成反作用,从而抵消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宏观经济政策之争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从凯恩斯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而在卢卡斯眼中,总供给曲线是可变的,富有生命力的,它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做出反应,政策制定者要了解和重视这种反应。
这就是“卢卡斯批判”的重点所在。
凭借对凯恩斯主义稳定性经济政策的批判,卢卡斯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什么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你能举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吗?答:政策制定者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不能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这就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是政府与公众的博弈过程,政府开始时宣布一个规则,公众根据这一规则形成自己的预期;但一旦公众预期形成,政府就可能在这一预期下重新决策,从而违背自己开始时宣布的规则。
举例:中国在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了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隐患,而收缩信贷却又担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
上述货币政策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4.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管理预期而不是调控经济?答:如果政策制定者采取的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尽管有可能减少短期的社会损失,但由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兑现承诺,从长期来看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四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失业一、名词解释1.充分就业答: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是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范畴,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
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也可广义地理解为各种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奥肯定律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y*=-a(u-u*)。
式中y代表现时的实际GDP的增长率,y*代表潜在GDP的增长率,u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代表自然失业率,a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3.非自愿失业答: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而仍得不到工作。
这一概念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力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
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言)【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言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稀缺性(1)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选择行为的理论。
更明确地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2)稀缺性的含义稀缺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
(3)稀缺性与选择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
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
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中做出选择。
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
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
(4)稀缺性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形式的资源配置都会产生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人们选择所产生的成本。
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弃了这一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
(2)如何生产由于选择生产什么需要成本,由此产生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如何生产”要解决的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许多种不同方法(如多用资本和少用劳动的方法或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成本最低或者最有效率的方法,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度考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 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公共产品1.假如一个社会由两个人A 和B 组成。
A 对蚊子防治的需求为100A q P =-,B 对蚊子防治的需求为200B q P =-。
(1)如果蚊子防治是一种纯粹公共产品,在每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120元时社会最优水平是多少?(2)如果蚊子防治由私人厂商来进行,那么会有多少单位产出?(3)如果由政府来实现蚊子防治的最优水平,成本为多大?A 和B 各应为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缴纳多少税收?解:(1)由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由个人曲线垂直相加得,根据已知条件,则有:()()()100200300A B A B A B P P P q q q q =+=-+-=-+由于MC MR P ==,则有:300120180A B q q +=-=。
得到均衡时最优产出为90A B q q ==,社会总产出为180。
(2)如果是私人厂商生产,社会边际收益曲线是由个人边际曲线的水平相加总而得。
则根据条件有:3002A B q q q P =+=-。
由于MC MR P ==,则有利润为:()3002P P π=-。
收益最大化条件:d 30040d P Pπ=-=。
得到产出75P =,那么总产出为()()2007510075150-+-=。
(3)根据题意有:(100)(200)3002A B P P P q q q =+=-+-=-。
收益为:()3002q q π=-由均衡条件:d 30040d q qπ=-=。
得到75q =,那么A 和B 各缴税为25A P =,125B P =。
2.下式给出了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该社会只生产一种公共产品(P )和一种私人产品(G ),221005000G P +=。
该经济社会由100个相同的个人组成,个人的效用函数为()1/2i i U G P =,其中/100i G G =,为个人消费的私人产品份额。
(1)如果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种产品的产出水平各为多少?每个人的效用为多少?(2)两种产品的最优产出水平为多少?个人的效用为多少?解:(1)市场达到竞争性均衡时,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同,即,,i P G P G MRSRPT =,1i = ,2,,100,从而得到:100i G P P G =因为每个人的效用函数都相同,所以利用对称性可知,达到竞争性均衡时,每个人消费的私人品的数量相同,即12100100G G G G ==== ,从而得到:100100G P P G=再联合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221005000G P +=,解得0.704P =,70.4G =,从而0.704i G =,此时每个的效用为0.704i u =。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政府与市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政府与市场1.如何理解“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答: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决定,而市场又是通过价格信号来指导资源配置的。
生产者按照价格信号决定生产什么以及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生产,消费者按照价格信号决定消费多少和消费什么,而劳动者按照价格信号(工资)决定提供多少劳动以及接受多少教育等。
价格作为信号实际上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动机,因此,只要价格存在着变动的可能性,人们的利益从而社会福利就存在着提高的可能性。
当价格不再变化从而达到均衡时,意味着人们的利益都得到了极大化,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
因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
2.市场失灵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答:按照微观经济理论,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如果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某些条件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那么自由市场均衡将背离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市场失灵。
因此,市场失灵产生的根源是达到完全竞争的某一或某些前提条件不成立,具体而言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势力、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3.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为什么说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答:(1)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政府有许多经济职能,其目的一方面在于促进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则在于维持经济公平。
为促进经济效率,政府可能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由私人经营,但政府监督其产品定价,不使其有太多的垄断利润。
②对于经济的外部性,政府可对制造外部成本者课税,或主动加以监督;对产生外部利益者予以补贴,其目的均在使外部效果内部化,以提高经济效率。
③关于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对全民福利有重大影响的公共物品,政府应设法充分提供。
至于经营则以课税或使用者付费的方式筹措,以达到取之于民与用之于民的目的。
④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成本方面,尤其是在经济形势有重大变化的时候,政府可以提供融资、减轻税负以及技术指导等措施,以减少经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成本与困难。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其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以及人均产出增长率。
②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可表示为GDP)、失业率、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来衡量。
③失业。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了解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
④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简称通胀,指的是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它相反的是通货紧缩,代表一国平均价格水平的下降。
平均价格水平通常用价格指数来衡量。
⑤开放经济。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任何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的经济都是一个与其他国家有着大量贸易和金融联系的经济体,或者说是开放经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任何一国经济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包括国与国之间经济纽带的联结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⑥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部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开展的,其基本假设有: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进行调节。
②基本内容不同。
前者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后者的基本内容则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 导 言【圣才出品】
第一章 导 言1.请解释下列概念稀缺性机会成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需求价格弹性均衡产量和价格答:(1)稀缺性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
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
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
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曲线答: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也就是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需求。
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因此,总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如图7-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水平的下降,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则不断上升。
图7-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开放效应三个因素。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总需求量变动多少。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总需求量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预期、政府政策、世界经济(汇率和收入)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2.总供给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f K L其中,Y为总产出;Y为总产量,K为资本投入总量,L为劳动投入总量。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①总产出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②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3.总供给冲击答:总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
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1.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向下倾斜有三个原因:(1)财富效应。
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计划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
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倾斜。
(2)利率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
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削减原有计划中的投资规模,企业愿意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
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下倾斜。
(3)开放效应。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因此,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2.请简述宏观经济中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区分。
在什么情况下两者达到一致,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又会偏离?答:(1)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由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而长期均衡由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一个经济短期总供给受价格因素的影响,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企业所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不断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而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由这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水平决定,与价格无关,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2)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一条垂直的线,会偏离长期总供给曲线,因此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出发,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会出现三种情况:①失业均衡:这时的短期均衡产量低于长期潜在产量,如图7-1所示。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 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 “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 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形式的资源配置都 会产生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人们选择所产生的成本。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 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弃了这一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 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如果某一种资源有两种以上的其他用途,那么, 机会成本就是指其中最有价值的用途所创造的收益。因此,机会成本是指所放弃的“次佳” 选择产生的收益。 (2)如何生产 由于选择生产什么需要成本,由此产生了“如何生产”的问题。“如何生产”要解决的 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许多种不同方法(如多用资本和少用劳动的方法或少用资本多用劳动 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成本最低或者最有效率的方法,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 度考虑。一种生产方法是有效的,是指不可能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而不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 中抽取资源,从而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3)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 问题。因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看法。 3.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微观或“小型”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消费者、投资者、工人、
2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厂商以及单个行业和市场等。微观经济学提供了认识各种层次的经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研究方法,因为,所有的经济决策最终是由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工人、厂商等)做出的, 微观经济学包含了对影响这些决策的各种因素的研究。这些个体决策的加总就构成了一个总 体经济的运行。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七章 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圣才出品】
第七章 要素的需求与供给1.请解释下列概念派生需求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边际要素成本买方垄断答:(1)派生需求厂商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最终生产出产品并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因此,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故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被称为派生需求。
(2)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也就是要素的边际产量,即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或者是使用最后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3)边际收益产品边际收益产品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时追加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它等于边际产品(MP)与边际收益(MR)的乘积,即:=⋅MRP MR MP边际收益产品是以收益表示的边际生产力,它受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两个因素的影响。
由于边际产品是递减的,因而边际收益产品也是递减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边际收益要视不同的市场曲线而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两条曲线按同一速度下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一条倾斜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而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再重合,前者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据这一收益大小来决定它对该要素的需求量及价格。
因此,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它与要素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与均衡量。
在这一点上,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在这一条件下,厂商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
(4)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品价值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在生产中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品的价值,等于边际产品(MP)与价格(P)的乘积,即:=⋅VMP MP P因为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多,其边际产品递减,从而边际产品价值也逐渐下降,所以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1.请解释下列概念效用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预算约束线 消费者均衡 恩格尔曲线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价格效应 正常商品吉芬商品 消费者剩余答:(1)效用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
对效用或者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2)总效用总效用是消费者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得到满足的总量。
(3)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它是基数效用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假定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为Q ,则总效用函数为()TU f Q =,于是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TU Q MU Q ∆=∆。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设消费者的总效用为()U q ,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公式可表示为:()d /d 0MU q q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又称戈森第一定律。
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是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或者是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将第二单位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因此边际效用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一、名词解释1.适应性预期答:适应性预期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
在经济学中,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的经验。
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在通货膨胀理论中,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是短期的冲击造成的。
但是,一系列的冲击会引导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持久性的特征,特别在冲击较大的时候。
这样,他们就会基于将来高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修正他们的经济行为。
譬如,他们会开始寻求更大的工资提升,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推高价格,如果企业自身也有类似的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将会激起另一轮的支付提升。
因此,“物价与工资螺旋”一起作用直接制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
适应性预期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理性预期答: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
理性预期由约翰·穆思在其《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
实际上,理性预期包含以下三个含义:(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
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作出正确的预期。
(2)为了作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有关的资料与数据。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式得到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GDP 消胀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都能反映经济的总体价格水平,但它们在三个方
面有明显区别:①GDP 消胀指数衡量价格时涉及的商品组合更广泛,它包含所有商品和服
务的价格信息,而 CPI 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代表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②GDP 消胀指数仅
(2)投资:根据储蓄投资恒等式: I SP Sg M X ,则 I 300 200 100 200 。 (3)政府支出: GDP C I G X M ,则 G 5000 200 3800 100 1100 。
5.根据表 2-1,分别用支出法与收入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表 2-1
仅包含本国生产的产品价格,进口产品不计入 GDP 因而也不反映在 GDP 消胀指数里。而
如果进口品在消费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就会被计入 CPI,因此 CPI 往往包括进口品的
价格;③CPI 所衡量的商品组合的数量是固定的,而 GDP 消胀指数所涉及的商品组合的数
量是变动的,它取决于每年的产量。假定经济中只生产 A、B 两种产品,那么 GDP 消胀指
格的差异,不同的是 GDP 消胀指数使用的是当前的产量,商品数量组合每年不同;而 CPI
使用的是基年的产量,商品数量组合是固定的。GDP 消胀指数也称为帕夏指数(Paasche
Index),而 CPI 则称为拉斯佩耶斯指数(Laspeyres Index)。
(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 CPI 相似,它使用固定的商品组合。它与 CPI 的差别 在于,一方面两者包括的范围有差异,比如说它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另一方面,它衡量 的不是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零售价格,而是销售过程中开始阶段的价格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
(1)供给决定与需求决定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那么,均衡产量是由供给决定的,与需求曲线的位置无关,因此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萨伊定律。
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曲线,那么,产量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均衡产量的大小,这就是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
(2)货币中性和货币非中性
在总供给曲线处于垂直状态的情况下,总产量固定不变,而价格充分可变。
因此,货币数量的多少只能影响价格的高低,而不能影响产量的大小。
货币必然是中性的,古典学派的二分法成立。
而在总供给曲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产量是可变的,而价格固定不变。
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数量会增加,实际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带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二分法不成立。
(3)市场出清与政府干预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前提是,价格等变量的灵活变动可以使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动出清,因此,均衡产量始终由潜在产出水平决定,政府没有必然进行干预。
政府干预的结果只能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如价格的上涨,对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而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条件是,价格等变量存在着刚性,不能起到市场出清的作用,市场出清的任务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完成。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移动总需求曲线,使均衡的产量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因此,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2.试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意义。
答:如图15-1所示,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图15-1(a)所示的一条垂直的曲线AS,和可移动的总需求曲线AD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产量不变、价格可变的均衡结果。
而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则是如图15-1(b)所示的一条水平的曲线AS,和同样的总需求曲线AD 搭配在一起的均衡结果是价格不变、产量可变。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价格、工资具备充分灵活性,市场会自动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只会移动总需求曲线,而对总供给没有影响,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价格、工资处于刚性状态,市场就无法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在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同时也会改变总产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因此,正是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把两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完全区别开来。
图15-1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3.为什么说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
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他认为,货币数量说并不需要假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只需要强调它们的稳定性。
货币需求函数及它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为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准备了理论前提。
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1d ,,,,,,d b e p Y M f p r r w u p t p ⎛⎫=⋅ ⎪⎝⎭(1)
式(1)中,M 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 表示价格水平;b r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e r 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1d d p p t
⋅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w 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 表示货币收入;u 为其他随机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P 和Y 的一阶齐次函数,若P 和Y 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将同比例变化。
函数两边同时除以P ,则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1d ,,,,,d b e M P Y f r r w u P P t p ⎛⎫=⋅ ⎪⎝
⎭从该式中可看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由实际变量决定,不受名义价值的影响。
如果在式(1)两边同时除以Y ,则可得到:
1d 1,,,,,d 1d ,,,,,d b e b e M p p f r r w u Y p t Y p p V r r w u p t Y ⎛⎫=⋅= ⎪⎛⎫⎝⎭⋅ ⎪⎝⎭即:
1d ,,,,,d b e p p Y V r r w u M p t Y ⎛⎫=⋅⋅ ⎪⎝
⎭其中V 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此式与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M kPy =十分相似,所以说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4.自然失业率和自然产出概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什么意义?
答:货币主义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们在分析劳动
市场失业时提出的自然失业率概念。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存在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与之对应的产出称为自然产出。
5.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理性预期学说。
按照理性预期理论,微观行为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收集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形成价格预期的信息集合是全方位的。
人们不仅会注意过去已经产生作用的信息,而且也会关注将对未来产生影响的信息。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微观行为主体在预期时不可能发生系统性错误,因为理性的微观主体会尽量利用所有的信息,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以及有关宏观经济决策当局的行为规范。
(2)市场出清学说。
经济中的所有市场都会持续出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个核心假说,这一假说与瓦尔拉一般均衡传统一脉相承。
理性的微观主体根据最优化原则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最后导致所有市场出清。
因此经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应该处于一种持续的均衡状态,就劳动力市场来讲,失业应该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卢卡斯对大量的使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卢卡斯认为这些计量经济模型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模型在模拟宏观经济变动时,假定模型的基本参数是不变的。
但是根据理性预期假设,一旦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动,微观行为主体的行为就将发生变化,于是模型的基本参数就不可能保持不变了。
6.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有什么差别?请评论理性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意义。
答: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会收集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预期出现的误差来不断修正对未来的预期,因此有可能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理性预期理论、市场出清学说以及卢卡斯批判学说一起构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理性预期理论起到了担纲的作用。
7.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捍卫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
答:新凯恩斯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出现的,它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两方面的内容。
同凯恩斯主义一样,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否认市场出清的假说。
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捍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坚持和完善
①坚持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的观点,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
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
但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与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
而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工
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调整是缓慢的。
②坚持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存在粘性的观点。
原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刚性,工资只能升高不能降低,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理论,认为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只是调整十分缓慢。
对于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用长期劳动合同理论进行解释,而价格粘性新凯恩斯主义则用菜单成本进行解释。
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观点是对原凯恩斯主义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发展,同时从理论上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
③坚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斟酌使用”的原则
新凯恩斯主义同原凯恩斯主义一样,都认为当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时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都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斟酌使用”的原则。
由于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的存在,经济在遭受总需求冲击以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复苏,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从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2)对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发展
①将微观基础纳入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以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
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②肯定和吸收理性预期以调整原凯恩斯主义适应性预期的不足。
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