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学案苏教版
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
感受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
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
句诗的理解。
点拨引导即可。
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722
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法、比较阅读法、探究欣赏法课型结构:新授课课时分配: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指导课前自读课文《我爱这土地》1、把握诗中意象,2、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二、自学检测: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三、当堂测评:(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接着,在诗歌的新课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诗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诗歌教学目标和诗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静夜思》一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夜晚、月光、故乡等。
4.请分析《短诗五首》中的《相思》一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相思》一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请仿照《短诗五首》中的一首诗,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的诗歌。
答案:
例1:《咏雪》
雪花飘飘天地间,
洁白无瑕映日辉。
山川银装添奇观,
5.板书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导读: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古诗三首之《山行》教案
古诗三首之《山行》教案《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三首之《山行》的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诗《山行》教案一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
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
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九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17 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
《古诗三首》小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望③、④句。
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中“胸”显然皆作者自己之心胸。
》,看看这首5、两首诗同是登高之作,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异同?)借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3)夸张、比喻的手法,大胆的想象。
虚实结合2、读了这两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表达雄心壮志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和杜甫那豪迈的气势在这两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设计:远望青未了广阔近望神秀高大凝望豪迈愿望勇攀高峰,俯视万物。
第三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学习《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
(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诵读赏析 古诗三首 教案
诵读赏析: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名句赏析。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2)朗读感知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字词解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日夕:傍晚。
⑥悠然:闲舒的样子。
⑦相与:相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辨,辨识。
(4)现代文翻译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教师总结: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
(5)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芦荻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让 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看看诗人的“忧怀”吧。
教师点拨:双重寓意
(6)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教师总结:《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预期引导:这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教学设计 教案
断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或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关于哲理的诗歌,引入本文这篇现代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惠能《菩提偈》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二、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三、写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岀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四、文题解读“断章”,即不完整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本诗“不成篇章”的特点。
五、全文分析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赏析:第一行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一切风景都是被“你”看的客体;而在第二行中,曾作为看风景的主体的“你”陡然一转,成了被看的客体,“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看与被看是相对的,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是相对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古诗三首村晚教案
古诗三首村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村晚》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把握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人通过写景所抒发的情感。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技巧。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画面与情感联系起来,深入理解诗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乡村傍晚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课题《村晚》。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雷震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创作环境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诗歌的内涵打下基础。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等较难理解的词句。
(2)结合插图和注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5、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乡村傍晚景色?(2)探讨“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牧童形象和诗人的情感。
6、诵读感悟(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2)分组朗读、个人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描写乡村景色或牧童生活的古诗,如《所见》《宿新市徐公店》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乡村之美。
(2)让学生根据《村晚》的意境,发挥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或画一幅画。
8、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古诗的意思、情感和表达技巧。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
9、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村晚》。
(2)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17.古诗三首(教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古人的才情与风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的基本知识,古诗的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古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古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3)让学生简要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以便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初步认识。
2. 学习古诗基本知识(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韵律美。
(2)分析古诗的格律、韵脚等基本知识。
(3)讲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4)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古诗的内容。
3. 学习古诗朗读技巧(1)教授正确的发音方法,如平仄、声调等。
(2)指导学生进行分节朗读,注意停顿、语速等。
(3)让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4. 体会古诗意境(1)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画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古诗的朗读技巧,并体会到了古人的才情与风采。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热爱古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1.简介作者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
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4.课文赏析.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识记与舒婷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的众多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3.感受诗人的爱国之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预习思考题。
2.了解创作背景。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二)理清思路、理清诗歌内容与形式。
明确: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
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四个诗节一节:写实、写历史二节:写精神、写历史三节:现在四节:“我”的誓言(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明确: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
这四组意象群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
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这一环节既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主备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课后作业背诵诗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游山西村》备课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一、教学目标: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作者及背景简介: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课前作业设计:背诵这首诗。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饮酒》备课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整体评价。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
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
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三)正课:1、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2、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实——虚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心远——骨心静——境自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3: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
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
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
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
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归纳: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课前作业设计: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课后作业设计:评: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