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与防治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

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地质灾害与防治报告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的某些内部或外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地面沉降、断层活动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给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等方面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1.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地质灾害的类型很多,按照成因可分为自然地震、火山、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断裂等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都非常严重。

山体滑坡是一种很常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山体物质的流失和荷载的改变,导致山体失稳,最终导致山体崩塌和滑坡。

山体滑坡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如严重影响交通运输、耕地、建筑、水利设施、居民安全等。

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通常由于山体滑坡等因素使大量土石混合物向下流动而形成。

泥石流可能伴随严重的毁灭性破坏,包括迅速冲击、淹没、滞留和冲击,对农田、水利设施、交通、人口、环境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还有一种灾害——地面塌陷,是由于地质构造不稳定、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导致地表下降形成的。

地面塌陷对人类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导致地表沉降、建筑物倾斜、消耗滩涂和耕地,使土地的质量下降,使城市水系遭受扰动、水路运输等领域也会受到影响。

2.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惊人,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减少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环境。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

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需要考虑到生态和环境保护,以及通力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3.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

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的发生。

(2)加强防范和减灾措施。

对亟需保护的重点地区,应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修建堤坝、设置警示标志、绿化等,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第二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山体失稳和滑动。

山体滑坡常常造成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防治山体滑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山体的位移、应力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空洞形成和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等问题。

为了防治地面塌陷,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面下陷的速度和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下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地面塌陷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如下是有关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有效地减轻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常对这三类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治,主要工程措施如下: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1)拦挡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

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撑与坡面防护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可能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

锚固措施可使临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

(4)灌浆加固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

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

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

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造成危害。

(7)软基加固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对于陡崖、悬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

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地质的变化和活动时刻都在发生。

有时,这些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威胁,那就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我们的家园,还可能夺走宝贵的生命。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地质灾害名词。

崩塌就像是山上的巨石突然滚落,滑坡则是山体或者斜坡的一部分整体下滑,泥石流则是大量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在一起,像猛兽一样奔腾而下。

地面塌陷像是大地突然张开了一张大口,地裂缝让地面出现深深的裂痕,地面沉降则会让地面逐渐下沉。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地质灾害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是罪魁祸首。

自然因素包括地震、降雨、风化等。

比如,强烈的地震可能会导致山体松动,从而引发滑坡和崩塌。

长时间的强降雨会使土壤饱和,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风化作用会逐渐削弱岩石的稳定性,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崩塌。

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

过度的开采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植被等行为,都可能打破地质环境的平衡,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比如,在山区修建道路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就可能引发滑坡和崩塌。

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面对这些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监测预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质雷达、位移监测仪等,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让人们能够提前撤离,减少伤亡和损失。

工程治理也是常见的防治手段。

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以通过修建挡土墙、抗滑桩、排水系统等工程措施来稳定山体,防止灾害的发生。

例如,在滑坡体下方修建挡土墙,可以阻止滑坡体的下滑;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沟道中修建拦挡坝,可以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其危害。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让人们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隧道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隧道工程延误、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主要讨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1. 地质构造破坏地质构造破坏是隧道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质构造破坏主要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后期围岩的变形和破裂,导致隧道支护结构失效,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破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构造裂隙、断层和层理面等。

2. 地下水涌入地下水涌入是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

当隧道施工穿越地下水丰富的地层时,地下水会通过围岩缝隙或者隧道洞口进入隧道内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涌入会给隧道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洪水、水压过大等。

3. 软弱地层失稳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层,这些地层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形性。

当隧道掘进穿越软弱地层时,地层可能发生塌陷、滑动和流动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还会导致隧道支护结构的失效。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和地下水的涌入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从而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2. 加固支护结构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固支护结构是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一种方法。

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技术,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在隧道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详细地了解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可以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和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对于地下水涌入这一地质灾害,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是很重要的。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下水运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等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角度,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预防地震灾害:1.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防护措施。

2.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

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4.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二、预防地面塌陷灾害: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变动、地下空洞等危险因素,做好预警工作。

2.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实施土地整治和防控措施: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和防控,采取固结填土、地下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地基稳定性。

4. 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地面塌陷防控培训,提高公众对地表下陷灾害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地下水调查。

三、预防山体滑坡灾害:1. 加强山体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山体植被,防止大规模砍伐和过度开发,减少山体土壤侵蚀,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体系: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网络,通过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地下水位和地震等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已发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息息相关,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地质环境中,地质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包括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生态修复等。

一、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指对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土壤和岩石进行系统的工程控制和治理。

主要包括地基处理、边坡工程、隧道工程等。

地基处理是指对于土壤地基进行加固或改良,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常见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土体加固、针灸加固、土体改良等。

边坡工程是指对于山体边坡进行加固和支护,以防止边坡滑坡等地质灾害。

常见的边坡工程措施包括护坡、加固桩、挡土墙等。

隧道工程是指对于地下隧道进行结构加固和排水处理,以防止地质灾害对隧道的破坏。

岩土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对于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和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设备主要包括地震监测仪、地质雷达、水土压力传感器等。

通过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获得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基于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判断,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预警信息,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自然生态恢复和人工修建的方式修复地质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常常伴随着土石流、滑坡等现象,对于周边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生态修复可以通过种植植被、加固土壤等手段,恢复受灾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种植植被可以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和抗冲刷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加固土壤可以提高土壤的抗冲刷和抗滑性能,减轻灾害对土壤的破坏。

生态修复是地质灾害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产生的损害。

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地壳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地滑、泥石流、塌陷等。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1.地震灾害: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其破坏力极强。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地震;- 实施抗震设防规范,加固建筑物的结构,提高抵御地震的能力;- 加强对地震科普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培养应急处理能力。

2.地滑灾害:地滑是由于地层滑动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破坏。

防治地滑灾害的措施包括:-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确定潜在地滑危险区域;- 针对潜在地滑区域,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如地质勘察、地下水控制、加固坡体等;- 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避灾意识。

3.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在暴雨、融雪等自然条件下,山体失稳导致大量泥沙石块流动的现象。

为了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合理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增强土壤的保持能力;- 建立泥石流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生情况,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 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建设,避免在泥石流易发区域进行居民点、工厂和水库的建设。

4.塌陷灾害: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或地下工程施工不当引起地表下陷的现象,造成房屋倾斜和道路破坏。

为了减少塌陷灾害,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位下降过快;- 对正在进行地下工程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合理设计工程方案,加强监测管控;- 积极开展地下管网的维护和整治,避免地下管道破裂导致地表塌陷。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地质调查、工程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规划管理以及公众参与,形成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采矿业中的一种常见问题,对矿山生产和矿工的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

因此,采矿业必须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来减轻灾害风险并确保生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采矿业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地质灾害类型1. 岩爆岩爆是指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岩石断裂、溃落或破碎而产生的爆炸性破裂现象。

它通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冲击波,对矿山设备和矿工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岩层因巨大地压作用下瞬间解除,释放大量的瓦斯。

这可能导致煤与瓦斯的大规模爆炸,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3. 矿山冲击地压矿山冲击地压是指由于采矿活动引起的地下岩石的迅速破碎、崩塌和移动,导致地面或地下的压力释放。

这种地质灾害常常在地下矿井中发生,对矿山设备和矿工的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在采矿业中,及时预警和监测地质灾害的出现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如地震仪、应变计等,可以提前感知地质灾害的迹象,为采矿企业和矿工提供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设计合理的支护结构对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采矿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

这可能包括使用钢支撑、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注浆等方法来增强地下岩石的稳定性。

通过加强支护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岩爆、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3. 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对于采矿业防治地质灾害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采矿企业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对矿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地质灾害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矿工的安全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遵守规章制度。

4. 加强瓦斯抽放工作瓦斯是煤矿中的常见危险物质,与煤与瓦斯突出密切相关。

为了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采矿企业应强化瓦斯抽放工作。

通过使用抽放设备和合理布置通风装置,有效控制瓦斯的积聚和爆炸风险。

地质学知识:地质灾害与水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质学知识:地质灾害与水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质学知识:地质灾害与水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但也是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

地质灾害和水害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的自然灾害。

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等,水害包括洪水、水logging、淹没等。

如何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和水害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地质学家和水资源专家研究的重头戏。

一、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1.滑坡防治技术滑坡是一种地面发生移动的地质灾害,可影响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人为因素。

防止滑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合理利用山区土地,减轻山洪灾害和山火隐患;(2)建设水利工程,增加水文水资源保障;(3)定期监测,对发生滑坡的地点进行处理和修复;(4)人为干预,采取人工加固、植被覆盖等方法,增加滑坡的稳定性。

2.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是山区易发生的一种洪灾性灾害,常常伴随暴雨等气象因素,发生于高山、丘陵及其下游地带。

泥石流的形成也与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有关。

其防治方法包括:(1)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掌握其发生规律;(2)创建泥石流防治工程体系,如堰塞、拦截、防治坡面侵蚀等;(3)发展预警系统,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和群众;(4)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增强民众自我防范能力。

二、水害的防治技术1.洪水防治技术洪水是极端气候和地球物理过程共同形成的自然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损失。

洪水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工程、自然生态系统和防范措施等多种方式来降低洪水的危害和风险。

技术方法包括:(1)生态建设,例如湿地保护和河道改道等;(2)洪水调度、拦截和蓄水等;(3)范围搬迁和防洪墙建设等;(4)预警系统的建设。

2.防治水logging技术水logging是由于长期积水而导致的土壤淤泥化现象。

长期以来,烈日当头和大雨倾盆成为了中国农村长期受苦的双重灾害。

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土木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

在土木工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工程建设和运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特点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1. 地质灾害类型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这些地质灾害都会对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现象,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地基沉降等严重后果,对土木工程构成严重威胁。

-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壤、岩石等松散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常常发生在陡坡、松软土层等地质条件下,对工程造成严重破坏。

-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体暴雨等原因引起的大量泥沙、岩石等松散物质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瞬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对工程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或下降的现象,常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等原因引起。

地面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倾斜、管道破裂等问题,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

2. 地质灾害特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具有各自的特点,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应对。

-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土木工程的破坏性极强。

因此,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加固措施来提高工程的抗震能力。

- 滑坡常常发生在陡坡和松软土层等地质条件下,对工程造成直接威胁。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进行地质勘察,采取加固坡体、排水等措施来减少滑坡的发生。

- 泥石流具有瞬发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对工程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在山区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泥石流的影响,采取防护措施来减少泥石流对工程的影响。

- 地面沉降常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施工等原因引起,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层与地下岩土构造发生变化或失稳时,引发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监测网络,采取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在土地规划和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隐患的存在,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避免在高风险地区发展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建设工程。

3.强化工程防灾措施:对于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合适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加固斜坡、建设挡土墙、排水措施等,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发展科学技术:加大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研究的投入,并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水平。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应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指挥链条,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工作。

2.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应急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应急处置流程和应急资源调配方案。

3.加强宣传教育和预警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4.提供救援和救助措施: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储备,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进行抢险救援和伤员救治。

5.加强重建和恢复工作: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组织重建和恢复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减少灾害损失。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是保障地质灾害防范和灾后处置的重要手段。

只有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工程防灾措施,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宣传教育,提供救援和救助,加强重建和恢复工作,才能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过程和现象引发的对人类生活、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本文将以我国常见的滑坡灾害为例,探讨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首先,地质灾害治理应以预防为主。

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安置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并掌握滑坡的形势和动态,提前预警,尽早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2.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加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3.加强土地规划和用地管理。

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使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过度开发和建设活动。

其次,地质灾害治理要采取综合措施。

具体来说,滑坡灾害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固地质灾害易发区。

采取加固措施,如植被恢复、地质体加固等,提高易发区的抗灾能力。

2.构建地质灾害防护工程。

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护坡、护坡浆喷石网等,能够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3.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提前做好预案和演练,确保发生灾害时能够高效组织救援。

最后,地质灾害治理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在治理滑坡灾害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1.科学选择治理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治理方法,确保在尽量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治理效果。

2.合理利用地质灾害遗址。

合理利用滑坡灾害遗址,进行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应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措施,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

同时,不同地质灾害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

在实施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隐患排查,加强规划管理,采取加固和建设防护工程,建立应急救援体系,保护环境等措施。

最终达到减轻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目标。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的各类自然灾害。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内部土层发生运动而导致地表土壤滑动的现象。

滑坡往往具有突然性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它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护坡、设立挡土墙等。

护坡是指在坡体表面设置较为牢固的护坡结构,以防止坡体发生滑动。

挡土墙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等坚固结构,来抵抗土体的滑移和下滑的力量。

这些措施通过增加坡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风险。

生态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生物工程等。

植被恢复指在滑坡区域进行绿化,通过种植草木等植被来增加土壤的抗冲击和保持力,减缓水土流失。

生物工程是指利用生物力量来改善滑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地,如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加固土壤,减少滑坡的风险。

二、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边坡由于荷载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发生的整体性破坏和滑动。

崩塌往往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对周边的房屋、道路等造成威胁。

崩塌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控制和地质改造。

工程控制主要包括拦挡结构和排水系统等。

拦挡结构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挡土墙等刚性结构,来阻止崩塌物的滑动和展开。

排水系统是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集水井等设施,将崩塌体内的积水排除,减少水分对崩塌体的影响。

地质改造主要包括改变地形、裁剪崩塌体和固结崩塌体等措施。

改变地形是通过挖掘或填土等方式,改变崩塌体的形状和坡度,以提高其稳定性。

裁剪崩塌体是将崩塌体按照一定的标高进行切割,使其稳定性得到提高。

固结崩塌体是通过加固土体的方法,如注浆、灌浆等,增加崩塌体的抗滑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溶洞或抽水引起地表以上岩土层土壤塌陷形成的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课件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课件

非工程措施
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 络,实时监测地质变化,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 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应急救援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制定 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地质 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减 少灾害损失。
宣传教育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 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宣传教育
失。
环境破坏
地质灾害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影响生态平衡和土地资源可
持续利用。
社会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引发社会 恐慌和不稳定,影响社会正常
秩序。
02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
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 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分类
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滑动 特征,可分为黄土滑坡、粘性 土滑坡、堆积层滑坡等。
滑坡概述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山区、河谷等地区。由于地形、地质 、水文等因素的影响,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动,造成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滑坡发生原因
滑坡的发生与地形、地质、水文、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某地区 ,由于地形陡峭、降雨量大、植被破坏等原因,滑坡事件频繁发生。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地质灾害防治 知识,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
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演练
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和演练 活动,提高公众应对地质灾害的能 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建立信息平台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提供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查询、预警信息 发布等服务,方便公众获取相关信 息。
05 案例分析
某地区滑坡事件分析
某地区崩塌事件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工程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在许多地区,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工程措施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工程措施,以期提供有关方面的参考。

一、山体工程防治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陡峭山坡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可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

首先,通过钻探和地质勘测找出潜在的滑坡带,并对其进行监测。

其次,可以采用爆破和挖掘等方式来改变山体的结构,增加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安装抵抗滑坡的支撑结构来减少滑坡风险。

二、泥石流治理泥石流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引起的一种地质灾害。

为了防止泥石流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技术和工程措施。

首先,对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域可以进行表土剥离,以减少坡面土壤的侵蚀。

其次,可以在泥石流通道中设置阻挡堤坝,以减缓泥石流流速,降低破坏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来增加地表的稳定性,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三、地面沉降防治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地质构造调整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损坏。

为了防止地面沉降,可以采取一些水文控制和土壤加固的措施。

首先,可以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以降低地面沉降的速度。

其次,可以采用土壤加固技术,如灌浆、夯实等,增加地下土壤的密实度,减少沉降的程度。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工程措施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山体工程防治、泥石流治理和地面沉降防治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然而,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灾害类型也存在差异,因此,具体的防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成因:地震是地壳发生的破裂和脆性失稳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主要成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断裂带的沉积物溺塞和断层滑移。

2. 滑坡成因:滑坡是由于地质结构断裂、地层变形、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引起的土地滑动。

降雨过多、地质构造不稳定、人类活动等因素也都会增加滑坡的发生风险。

3. 泥石流成因:泥石流是由降雨引起的山地表土石混合物快速下滑的现象。

地震、岩溶、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地面塌陷成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下空洞形成,从而引起地表塌陷。

非法采矿和过度开采也是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震前兆和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进行建设或居住。

加强区域性和城市性防灾规划,合理分区设置不同灾害风险等级,防止人口过度集中。

3. 设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警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提前发现灾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应急预警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加强灾害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关于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和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5. 开展工程措施:对于高风险地带,可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防灾加固,如加固建筑物、修建护坡、挡土墙,以减轻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6. 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防预基本知识
一、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自然因素为主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崩塌、滑坡、泥石流为突发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沉降是缓变性地质灾害,又称缓变地质灾害。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震动作用下,突然发生崩落的地质现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扒皮”等。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流体。

二、地质灾害主要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地段,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

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设置警示标志。

重大险情地段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等。

(一)防灾避险方法
地质灾害不用怕,防灾减灾有办法。

群测群防功劳大,发现前兆要明查。

防灾避险明白卡,预警措施告诉咱。

信号路线先记下,及时避让保全家。

(二)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鬼见愁,发生地点在沟头。

下暴雨,水断流,临灾特征显下游。

地在震,房在抖,撤离路线尽快走。

相互间,帮把手,安全地带方停留。

(三)泥石流预防
泥石流,来势汹,水土砂石沟口拥。

龙门山,沟谷中,暴雨来时往下冲。

毁房屋,阻交通,一路生物皆失踪。

震灾区,很集中,加紧提防不放松。

(四)滑坡预防
坡前垮,土体胀,井水田水齐下降。

现裂缝,在坡上,滑坡一定有情况。

不牵牛,不赶羊,吆喝大家跑出房。

抱孩子,搀爹娘,尽快离开莫商量。

(五)崩塌预防
哪种灾,威力大,山区必然数崩塌。

来势猛,像爆炸,灾难常在陡崖下。

掉小块,噼里啪,危岩裂缝有变化。

前兆现,莫惊吓,及时避开就不怕。

(六)灾后应急自救
有灾情,速上报,救援工作最紧要。

听广播,看电视,关注雨情最明智。

建预案,勤查看,避免新灾再发难。

灾区人,是一家,防灾减灾靠大家。

一、山区建房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1、新建房屋选址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位的平缓平地。

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

但是,在山区,当新址不得不选择在靠山或沿河(江)地带时,应该察看后山的地形,尽可能留出安全空间;
2、当后山是陡崖、陡坡地形,应注意可能的山体崩塌;
3、当新址位于沟边时,应该设置在一定高度的斜坡上。

位于岸边时,应注意水位高度,避免洪水掏空斜坡形成滑塌等灾害。

同时,应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以防泥石流灾害;
4、沟谷或排导槽是泥石流下泄的通道,应该保持其畅通无阻,但由于山区土地资源紧张,一些暴发频率低的泥石流沟两岸及其堆积扇上修建固定建筑,甚至将泥石流排导槽加盖作为建设用地,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和杂物堆在泥石流沟谷中,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到沟谷或排导槽的通畅性,一旦发生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

5、当新址后部紧邻陡坡时,应细心查看斜坡的松散堆积物分布以及产生坡面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性;
6、生活在山区的居民、农户,应经常到自家房前屋后山坡查看,看山坡有无开裂变形,自家屋基、墙、晒坝有没有开裂变形,如果有,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
7、在修建房屋时,为避免诱发地质灾害,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在房前屋后开挖坡脚,若开挖坡脚,要及时砌筑留足排水孔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
(2)不在房屋上方山坡堆弃土石;
(3)处理房屋前后渗漏引水沟渠,雨季时节应及时疏通房屋周边排水沟渠。

房屋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房屋与后山尽可能留出安全空间
当后山是陡崖、陡坡地形,应注意可能的山体崩塌
房屋应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以防泥石流灾害
不在房前屋后开挖坡脚
二、房屋受地质灾害威胁时的预防
1、当房屋受到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时,应在当地政府、国土部门调查后,及时进行搬迁避让;在未搬离之前,不要在受威胁房屋中停留、居住等;
2、房屋虽受地质灾害威胁,但险情较小,可以继续居住的房屋,应在当地政府、国土部门调查后,设专人对房屋周围地质灾害进行定时监测。

同时,居住在危险区的农户应知晓防灾避险的报警讯号、人员撤离路线、安全集中地点等,一旦监测到险情加剧时,监测人员应立即向受威胁群众发出避险报警讯号,组织人员按避险方案转移撤离。

3、由于根据临灾特征采取紧急避让时,时间紧,容易造成混乱,甚至造成伤害。

目前,最有效避让方式的还是预警转移,即在政府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时,提前进行转移,安置在安全地段。

当房屋受到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时,应及时搬迁避让
处于危险区的农户应知晓临灾预警信号和逃跑路线
三、旅游、出行时如何预防地质灾害
前往山区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报,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山地景区旅游。

出行、旅游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同时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夜间密切注意雨情,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

4、当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离,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
5、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
6、雨季时切忌在陡崖(探头石)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石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要攀登危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