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一)

合集下载

被误解的古语

被误解的古语

被误解的古语
1、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这里的毒,由于发音相近而被误传,本意应是“豁达大度”的“度”。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原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3、无奸不商。

原句:“无尖不成商”。

无尖的“尖”来源于我国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将斗装满之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改竖尖儿。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句: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原意是: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就是天理难容呀!
5、空穴来风。

原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

6、王八蛋。

原句:忘八端。

这是古代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

断章取意千年来被误解的十八句话

断章取意千年来被误解的十八句话

01、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联对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的“真理”!0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

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

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孔子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0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0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易经》比较费解的是“君子以自强不息”。

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

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

这里的“之”,就是指“天行健”。

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是最健康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的意思。

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5、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

由于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常将它们做及解。

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

06、三从四德原文: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

《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

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

诗词名句:那些耳熟能详却被我们“误读”的10句古诗词,你的理解真的是对的吗?

诗词名句:那些耳熟能详却被我们“误读”的10句古诗词,你的理解真的是对的吗?

诗词名句:那些耳熟能详却被我们“误读”的10句古诗词,你的理解真的是对的吗?1.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正解:这句诗出自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里的“此恨”指的是夫妻间的生离死别。

诗人说,他明明知道这是人所不免的,但是对于曾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却是更为悲哀的。

2.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误解:这是一首爱情诗,形容恋人间的矢志不渝。

正解:这句诗来自《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诗经》中一首典型的战争诗,全诗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描写征人出征的场景,后两章则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

所以,这句诗实际上是歌颂战友间的情谊。

3.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误解:这首诗是描写男女相思之情。

正解:这句诗来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又作《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怀念友人李龟年而写。

据说后来李龟年流落江南,唱起这首诗,不禁潸然泪下。

红豆产于南方,鲜红浑圆,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它又被称为“相思豆”。

“相思”其实并不限于爱情,朋友间、亲人间其实亦可使用。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误解:这句诗常被用来歌颂老师的无私奉献。

正解:这句诗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爱情诗。

文言文翻译歧义

文言文翻译歧义
二、句法歧义
文言文句法灵活多变,常采用省略、倒装等修辞手法。若不熟悉句法,易将句子翻译得支离破碎。例如:“子路率师以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若直译为“子路带领军队去攻打它。”则误解了原意。实则,“以”在此句中为介词,表示手段、方法,应译为“用”。
三、语境歧义
文言文翻译,还需考虑语境。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各异。例如:“昔者,孔子游于匡。”(《庄子·逍遥游》)若直译为“从前,孔子在匡地游玩。”则误解了原意。实则,“游”在此句中指“游说”,应译为“孔子到匡地游说。”
自古文以载道,言以传心。然文言文者,乃古之遗音,深奥难解,往往一字一句,皆可引发众说纷纭。翻译文言文,亦如登山涉水,步履维艰。其中歧义之处,尤为繁多。本文试论文言文翻译中之歧义,以期为后世学者提供借鉴。
一、字义歧义
文言文中,一字多义现象尤为常见。如“其”字,可指代物、人、事、时等。若不加细究,随意翻译,极易造成误解。例如:“其行迈兮,如云之扬。”(《诗经·小雅·车舝》)若直译为“他的行为啊,就像云彩飞扬。”则误解了原意。实则,“其”在此句中指代“车”,应译为“那车啊,行驶得多么舒畅。”
四、修辞歧义
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若不熟悉修辞,易将句子翻译得平淡无奇。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周南·关雎》)若直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则误解了原意。实则,“青青”和“悠悠”均为借代,分别指代“青色”和“忧愁”,应译为“青色的衣领啊,忧愁满腔。”
五、文化歧义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若不熟悉文化背景,易将句子翻译得肤浅。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庄子·逍遥游》)若直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则误解了原意。实则,“小”在此句中为“以……为小”,表示自大,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很渺小;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很渺小。”

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一

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一

以女嫁人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译文: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49.与贼期,义不可欺。 .与贼期 义不可欺。
约定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译文: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50.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 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
28.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 解城围。 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
谋划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 译文: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 阳城的围困。 阳城的围困。
29.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舅李常 造访、 造访、探望
通“罹”,遭遇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 译文: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 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44.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公 相人也,世有令 为时名卿。
美好
译文:(魏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 :(魏国 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 的大官。 的大官。
47.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虏以全制其敝。 通“疲”,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 译文: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 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48.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 .桓帝爱其才貌, 以公主。
37.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 遂铭石刻誓

易错文言文翻译句子

易错文言文翻译句子

一、易错句子一: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义也。

”解析:这句话中,“吾闻君子之学也”容易误解为“我听说君子学习的”,实际上,“吾闻”意为“我听说”,“君子之学也”指的是“君子的学问”。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子路说:‘我听说君子的学问,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义。

’”二、易错句子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这句话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容易被误解为“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实际上,“三人行”指的是“三个人同行”,“必有我师焉”意为“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三、易错句子三: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这句话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容易被误解为“得到道德的人会有很多帮助,失去道德的人会很少得到帮助”。

实际上,“得道”指的是“遵循正道”,“失道”指的是“背离正道”。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孟子说:‘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会很少得到帮助。

’”四、易错句子四:李白《将进酒》中有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解析:这句话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容易被误解为“你没看见黄河的水从天上流下来”。

实际上,“君不见”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意为“你难道没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指的是“黄河的水从天上流下来”。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李白《将进酒》中有句:‘你难道没看见黄河的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五、易错句子五:杜甫《登高》中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这句话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容易被误解为“无边的树木萧萧地落下”。

实际上,“无边落木”指的是“无尽的树叶”,“萧萧下”意为“纷纷落下”。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杜甫《登高》中有句:‘无尽的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滚滚而来。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

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都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

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是,“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平凡。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

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文言文翻译容易错

文言文翻译容易错

一、词语误解1. 原文: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错误翻译:我每天三次检查自己的身体。

解析:原文中的“省”字,意为反省、检查,而非身体。

2. 原文:曲终人散。

(《诗经·关雎》)翻译:音乐结束时人们都散去了。

错误翻译:音乐结束时人们都散布开来。

解析:原文中的“散”字,意为散去、离去,而非散布。

二、语法结构误解1. 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

(《论语·子路》)翻译:子路迫不及待地回答道。

错误翻译:子路率领着人们一起回答。

解析:原文中的“率尔而对”是连动短语,意为迫不及待地回答,而非率领人们。

2. 原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翻译:请问您能有几多忧愁,恰似一条春江之水向东流去。

错误翻译:请问您能有几多忧愁,恰似一位君子向东流去。

解析:原文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君能有多少愁”,意为请问您能有多少忧愁。

三、文化背景误解1. 原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甫《春望》)翻译:春风得意,马蹄疾行,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的花朵。

错误翻译:春风得意,马蹄疾行,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的繁华。

解析:原文中的“长安花”指的是长安城中的花朵,而非繁华。

2. 原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翻译:这种情感可以等待成为回忆,只是当时已经迷茫。

错误翻译:这种情感可以等待成为回忆,只是当时已经忘却。

解析:原文中的“惘然”是形容迷茫、失落的心情,而非忘却。

总之,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词语、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理解,避免出现误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

陈涉世家中有歧义的句子

陈涉世家中有歧义的句子

陈涉世家中有歧义的句子
嘿,咱们今天来聊聊《陈涉世家中有歧义的句子》呢!《陈涉世家》可是一篇很经典的文言文呀。

其中有一些句子确实存在歧义呀。

就像“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面的“等死”,有人理解为同样是死,可是呢,也有人会想这个“等”会不会有其他微妙的含义呀?哎呀呀,这歧义就这么出现了呢!
还有“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这里面关于百姓到底知道不知道扶苏已死这个事儿呀,好像有点含糊呢?哇,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歧义呢?这就会让我们在读的时候呀,会去反复琢磨呢!
在研究这些有歧义的句子的时候呀,我们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中遇到了小小的障碍一样呢!不过呀,这也正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吧?它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呀!我们可以通过查找更多的资料呀,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呀,去探究这些句子可能的真正含义呢!哎呀,这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解谜之旅呢!你说是不是很有趣呀?总之呢,《陈涉世家》中的这些有歧义的句子呀,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呀,多了好多探索的乐趣呢!。

古诗里的语言歧义

古诗里的语言歧义

古诗里的语言歧义
古诗中由于语言的限制,有时候会出现歧义的情况。

以下是几个例子:
1.《望岳》唐代杜甫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可解读为“将会”,也可解读为“就会”;“绝顶”可解读为“最高处”,也可解读为“深入地方”。

2.《静夜思》唐代李白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疑是地上霜”可解读为“怀疑地上有霜”,也可解读为“像是地上的霜一样”。

3.《长恨歌》唐代白居易诗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百媚生”可解读为“百般妩媚地生出来”,也可解读为“百般妩媚地产生百种魅力”。

而“粉黛无颜色”也有可能是形容六宫的妃嫔们在杨贵妃面前黯然失色,也可能是形容杨贵妃非常美貌,其他人都黯然失色。

这些诗句中的歧义反映出古诗中语言表达的难度和限制,也使其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容易产生误解的文言实词

容易产生误解的文言实词

容易产生误解的文言实词本文是关于容易产生误解的文言实词,感谢您的阅读!1.爱: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按: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拜: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报: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鄙: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壁: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病: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除: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次: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卒: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趣: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贷: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逮: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德: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登: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被误解的九句古语

被误解地九句古语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地地位是很重地,很多名家说地话,往往被人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地不二准则.尤其是民间流传地通俗语句,对人们地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地影响.但几千年流传下来地俗语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地意义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众. 无毒不丈夫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民间谚语联对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派地“真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绝对是中国众多以讹传讹地话中最离谱地一个例子之一,初中生也应能轻易看出这其中地不妥之处.首先,这无毒不丈夫,就跟古人所崇尚地价值观念大大背离了.大丈夫,自然是说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地男人,什么时候恶毒阴损,暗箭伤人地这种前缀也能放在前边来形容大丈夫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因为《论语》地这句话,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地始作俑者,虽然很多人这么认为,特别是现代人更加这么认为,但还是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众所周知在年之后地中国大陆自始至终给老夫子戴着一个意识形态地帽子,因此这些辩护地声音也就难以被世人所知了.孔子一贯地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易经》比较费解地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很多人都把它理解成“君子应当自强不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以”在古文里是“用”地意思.其意思应是“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这里地“之”,就是指前面地“天行健”.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天道地运行是最健康地,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不是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劲儿地意思.这种处世之道,在古时候几乎人人都懂,老子不是也说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论语》中地一句经典台词.“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只要让他们做事就行了,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地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地大小统治者奉为圭臬.正是这句话,孔老夫子更被认为是千百年来愚民政策地始作俑者.但是,这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地教育家地本意吗?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地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地,后人要研读那时侯地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地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地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地话.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地教育问题,我们结合上下文地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地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地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地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看,谈教育谈得多深刻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原句: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记》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旧社会阶级压迫”地铁证.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于《礼记》.“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地乘车礼仪.根据上下文,“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应该分为两句话,逗号应改成句号.“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这是讲一般乘车礼仪.两车相遇,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这和现代公司礼仪只能约束公司内部是一样地.“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是讲对违反乘车礼仪者地处理.对于违反乘车礼仪地下级,如果级别是大夫,国君就不能用刑罚羞辱;国君也不能带着行刑者在身边恐吓下级行礼.也就是说上级不能暴力逼迫下级对上级礼貌.这是先秦封建制礼仪,都是合情合理地,古人地纯朴可见一斑.这哪有什么“阶级压迫”色彩?三从四德原文: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昆弟之为父后者.《传》曰: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妇人不贰斩者,犹曰不贰天也,妇人不能贰尊也.——《仪礼•丧服》之所以贴出那么长地原文,是要着重提醒各位,“三从”仅仅指服丧仪礼上地三从,这是最需明确地.由于“四德”在今人眼中并不是非常大,此处就不罗嗦了.为了便于理解这段话,吾人须先知《仪礼•丧服》之大义.传统中国乃礼乐之邦,而丧葬礼俗是其中地重要组成部分,“丧服”又是丧葬礼俗地一部分.所谓“丧服”就是生者为死去地亲属改变服饰以志哀悼、追念之情地礼俗.依据生者与死者地血缘亲疏关系或身份等级地不同,规定了五种等级地丧服制度系统,俗称“五服”.依此是斩衰服、齐衰服、大功服、小功服和缌麻服.同时,丧期也有三年、一年、九月、七月、五月和三月地不同.丧服与丧期在《仪礼•丧服》都有严格地规定,不能错乱或破坏.古代对丧服守制是非常重视乃至是苛刻地.如服斩衰之丧者如是现任官员,必须离职归家居丧守制,丧期结束方可复职.若国家一时离不开此人,须由皇帝下诏特批而不守丧,是为“夺情”.即便如此,往往亦被视为有违伦常,当事者承受之舆论压力不小.万历首辅张居正因“夺情”事件而险遭同僚之弹劾,即其显例.历史上因未守丧制而遭受处罚者亦时有之,此不细说.上面一段文字,就是说明女子服斩衰之服地情形与道理地.其大意谓:女儿出嫁了,只为其父母及父亲之兄弟服齐衰一年之丧.何以如此耶?乃因为女性不能守两个三年地丧期.何以故?男女有别也.其别乃在女子有“三从”,故其礼俗亦随之变化,无专一不变地道理.哪“三从”呢?就是未出嫁地女子跟随着父亲生活,已出嫁地女子跟随着丈夫生活,丈夫死后跟随儿子生活.所以,女子在未出嫁时,以父母为天;已出嫁之后,以丈夫为天.女子不守两个三年之丧期,犹如吾人不能同时有两个天,女子亦不能有两个最尊贵之天也.女子未出嫁时,本来须为自己之父母守斩衰三年丧.但因出嫁,不依赖父母而生活了,斩衰三年丧即转移至夫家,若此时父母去世,则只守齐衰一年丧.然而,如果女子被夫家休弃而回到娘家,则依然要守斩衰三年丧.这里在在只关涉到丧服礼俗地问题,并未涉及到家庭生活中女子服从谁地问题.谓女子没有自由而倍受压制,皆是后之好事者望文生义、以讹传讹之辞.由于“三从”离开了具体地文本与具体地社会礼俗而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遵从”或“服从”,再加上现代人受西方个人主义地影响,多从个体自由与独立地角度立论,则“三从”确乎成了女性地地狱.但这决不是“三从”之本义,在古代也没有像现代人这样来引申“三从”之义地.中国是历来重视孝道,如果夫死以后作母亲地要无条件地服从儿子,则岂有孝道可言,简直是犯上而大逆不道.这种情况在历史上鲜有发生,但儿子无条件地服从母亲地却很多,如焦仲卿按母亲地意愿而休弃心爱地刘兰芝,就是其显例之一.甚至宋太祖赵匡胤亦是依其母亲地意思,将大位传给了其弟赵光义.历史上这样地例子很多.无奸不商原句:无尖不成商“无奸不商”本为“无尖不商”.“无尖”地“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地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地米冒着尖儿,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地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地,没一个好人了.不过现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名副其实地“无奸不商”或“奸商”了.以德抱怨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以德抱怨”不过是孔子地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地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地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地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地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地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地态度去解决.女子无才便是德原句: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隋唐演义》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总是让女权运动者恨得牙痒痒地,他们以为这句话是大男人用来贬损女性地!然而事实非但不是这样,而且完全相反!中华儿女们对这句话地误会可大了!这话又怎么说呢?本来这句话地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地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地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呢?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地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地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地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而下联“女子无才便是德”又是什么意思呢?依然是劝女子要以德行为主地意思,而非贬辱女人不能有才干.这整个误会是因为错解了“无才”地“无”字所造成地.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地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地意思.举个例子来说,就像古人说地“无物”不是世上真地没有万物,而是在万物地围绕中,内心不起一点挂碍地意思;“无我”不是真地没有我,而是对于我地一切得失无挂于心地意思;“无念”也不是真地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妄念,在念头中依然自在地意思.所以“无才”不是真地没有才干,而是“我虽然很有才干,但一点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视若无”地意思.古代地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拥有过人地才气,还能自视若无,这不是非常高尚地德行吗?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地女子,有如此高尚地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地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地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太对不起古人了!为印证上述观点,引证予各位参考便知: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故知古人所谓地“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地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地高超德行,而非贬抑女子!实在是后人受到文字障碍地关系,误会了老祖宗地苦心呀!。

这些诗句大部分人只知半句,常被误用,与本意相差甚远,建议收藏

这些诗句大部分人只知半句,常被误用,与本意相差甚远,建议收藏

这些诗句大部分人只知半句,常被误用,与本意相差甚远,建议收藏•娱乐围成圈昨天10:23古人有很多话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断章取义,曲解了他们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有时甚至理解的完全相反。

那么有哪些这样的例子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1.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济公一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边说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好像吃肉喝酒也没什么似的,心中有佛就可以。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看来我们还是达不到济公的境界,要少杀生,而吃货们也不要再用这句话给自己的嘴馋找台阶了吧。

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大家是不是只知道前半句“父母在,不远游”,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教育大家“父母健在,就不要出远门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后面还有半句话“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

所以这句话要整体看待,才是孔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如果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让他们放心;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这才是孝道。

这里的“方”一共有两种解释,指一定的去处、方向,更重要的是指“方法”。

3.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大家一定对后半句很熟悉,也经常只使用后半句,理解为“夫妻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费劲,十分悲催”。

其实这句话还有前半句“诚知此恨人人有”,出自元稹为悼念已故妻子所作的《遣悲怀》。

意为:虽然我知道这种阴阳相隔的悲恨人人都会有,但一想起我们做贫贱夫妻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我特别悲哀。

诗人表达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说一模一样,简直是毫不相关。

4.以德报怨如果别人欺负了你,你不去计较,还用恩德回报他,是不是就是“以德报怨”了,这就是孔子要教育大家的么?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出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日常俗语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日常俗语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日常俗语
1.'一言不发':不是指不说话,而是指话很少,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沉默寡言。

2. '说曹操,曹操就到':不是指曹操真的会出现,而是指说话的人的话题或者需求能够被满足。

3. '吃一堑,长一智':不是指吃了亏就一定会长智慧,而是指在遭遇挫折之后才能更好地成长。

4. '左右逢源':不是指左右两边都有水源,而是指处处都能得到好处。

5. '画蛇添足':不是指画蛇,而是指做多余的事情,使得原本已经很好的事情变得更糟。

6. '狐假虎威':不是指狐狸真的借助老虎的威势,而是指通过威慑来获得利益。

7. '掩耳盗铃':不是指捂住耳朵就能偷到铃铛,而是指自己欺骗自己。

8. '杀鸡焉用牛刀':不是指为了杀鸡就用牛刀,而是指做某件事情时采取过于强大或者不必要的手段。

- 1 -。

十大文言文翻译禁区!

十大文言文翻译禁区!

十大文言文翻译禁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二)

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二)

举例来说 , “ 无 我 ” 不 是真 的没 有
我 ,而是 “ 忘我 ” ;而 “ 无 才”不 是真 的
没有才干 ,而是 “ 不 自视有 才 ”。古 代 的 女子大 门不出二 门不迈 ,却拥 有过人 的才 气 ,还能 自视若无 ,这不 是非常高 尚的德 行吗?这 句明 明是 大大褒 奖女子 的话 ,为 什么会发 生这 么严 重的歧 义呢?可 见 ,并 非 古人对不 住我们 ,而是我们 太对不 起古
无”。
有涯随无涯 ,殆已。—— 《 庄子 ・ 养生主 》 “ 吾生也 有涯 ,而 知也无涯 ” ,这句 话常被挂在 图书馆里 ,当作学习励志类的名 言警句。 庄子的这句话全句的意思是 :人 的生命 是有限的 ,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 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见这句话并不是催促大家拼命读书 ,


为 邑, 谤地
习。
很 多人常把 “ 人不 为 己 ,天诛地灭 ” 当成一 句古语奉 行 ,可翻遍所有 的古籍 经 典 ,谁 也查不 出这是哪 位先贤 的教导 。这 句话似乎 最早 出现在 《 红灯记 》里 ,鸠 山 劝李玉 和投降 时说 了这 句话 ,大 意是 :人 就该 自私 自利 ,否则老天爷都不容你 。 可 到底 什 么是 真 正 的 为 己? 《三字 经 》教导 我们 : “ 人之初 ,性 本善 ,性相 近 ,习相 远” ,就是说人 的本性 都是善 良 的 、相 近的 ,却 会在后 天的成长 中 因受外 界的影 响发生变 化 。所 以真正 的为 己是保 持 善 良的本 性 ,而 “ 人 不 为 己 ,天诛 地 灭”便可 理解 为 :如果人 不修 习 自己的德 行 ,那 么天理难容 。
产— 生歧 ▲ 一 . - . 1 义 - _ — - - I

高中文言文容易被误解本意的100词(上)

高中文言文容易被误解本意的100词(上)

高中文言文容易被误解本意的100词(上)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高中文言文容易被误解本意的100词(上)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一)

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一)

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一)常言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理解上的一点小误差,就会让思想跑偏好远……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些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或者已经被扭曲的古话,增长一下见识,免得造成让人贻笑大方的尴尬局面。

一、无毒不丈夫出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对联这句话是因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真理”的典型代表!“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君子”对“丈夫”,“度”对“量”,本来是很完美,句子充分运用了对仗,使一个胸怀坦荡、阳刚有力的男人形象跃然于纸上。

那为什么“无度”就变成了“无毒”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

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中,“度”为仄声字,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以讹传讹,这句话终于变成了“无毒不丈夫”,也成为从古至今被大众讹传得最离谱的古话了。

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因为这句话,孔夫子成为“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特别是现代人更是这么认为。

但也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

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他怎么会歧女人?原来《论语》中的句式多用对偶。

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

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的说法,这里的“女”可以理解为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

全句的意思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三、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出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很多人都会把“君子以自强不息”说成“君子应自强不息”,虽是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了千里。

一般来说,“以”在古文里是“用”的意思,“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君子用了它以后就会自强不息。

这里省略了“之”,指“天行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最容易产生歧义的古话(一)
作者:
来源:《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7年第05期
常言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理解上的一点小误差,就会让思想跑偏好远……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些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或者已经被扭曲的古话,增长一下见识,免得造成让人贻笑大方的尴尬局面。

一、无毒不丈夫
出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民间谚语对联
这句话是因一字之差演变成反面“真理”的典型代表!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原话里“君子”对“丈夫”,“度”对“量”,本来是很完美,句子充分运用了对仗,使一个胸怀坦荡、阳刚有力的男人形象跃然于纸上。

那为什么“无度”就变成了“无毒”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

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中,“度”为仄声字,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毒”,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以讹传讹,这句话终于变成了“无毒不丈夫”,也成为从古至今被大众讹传得最离谱的古话了。

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出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因为这句话,孔夫子成为“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特别是现代人更是这么认为。

但也有人在为孔子鸣不平。

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他怎么会歧視女人?
原来《论语》中的句式多用对偶。

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这里的“女子”和“小人”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

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的说法,这里的“女”可以理解为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

全句的意思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三、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
出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