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合集下载

第八讲 歧义现象

第八讲  歧义现象

(五)动+了+数量+的+名 运了一年的煤 砍了两个星期的柴 (有歧义)
生活了二十年的夫妻 花费了五年的工夫 (偏正关系) 跳了十年的舞 走了三个小时的路 (述宾关系)
(六)动+形+名
打死老虎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放大照片 查清问题 写好文章 (有歧义)
(述[述补]宾关系)
买新教材 (述宾[偏正]关系)
第八讲 歧义现象
学习要点: 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类型, 2.重点是由于句法结构层次、关系不同以 及语义指向、语义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3.能够运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法对歧 义结构进行分化。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一、歧义类型
(一)口头歧义主要是由同音词造成的。例如:
(“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中,他最喜欢游泳”)
(2)他最喜欢游泳。
(“最”语义指向“游泳”,句意为“那些运动中,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 没有穿破的衣服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例如: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 (有歧义) 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c.参加会议的有三位医院的领导。 (无歧义)
老教师福利 (名/形+名│名)
地名语源词典
(九)关于/对+名1+的+名2
关于鲁迅的杂文 关于道德的杂文 关于鲁迅的原名 对小陈的意见(有歧义) 对商品的意见(偏正关系) 对小陈的父亲(介宾关系)
(十)名1+在(介)·名2·上+动+名3 我在黑板上写字 弟弟在火车上贴海报。 (有歧义)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

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

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

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1、词的兼类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

例如:(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

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义,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词语的多义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

表述存在歧义,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人类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歧义经常出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词语、短语或语句存在多种可能的意思或解释,这种多义性可能导致理解的不准确或混淆。

歧义的出现是因为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解读和理解对方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歧义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和误解。

在商业谈判中,一句话的歧义可能被不同的人理解为不同的承诺或解释,从而导致合同争议或商业关系破裂。

在个人关系中,歧义也会导致隔阂和误解,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歧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语境的复杂性。

在一些情况下,一个词语可以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这就给交流带来了困难。

此外,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无法把所有的细节和信息都传达清楚,这也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歧义对交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寻找解决歧义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探讨歧义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歧义问题。

通过增强交流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我们可以避免许多交流中的误解和困惑,提高交流质量和效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探讨表述存在歧义的现象,并提出解决这些歧义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展现问题和解决方案,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表述存在歧义的问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2. 歧义的定义和表现: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明确定义什么是歧义,并从不同角度展示歧义在表述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将探讨歧义对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误解和混淆。

3. 歧义产生的原因:本节将深入探讨导致表述存在歧义的原因。

我们将讨论语言的多义性、词汇选择不当、句法结构模糊、文化差异等因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歧义产生的机制。

4. 歧义的影响:这一部分将重点探讨歧义对沟通和交流的负面影响。

我们将讨论在不同场景下歧义可能导致的误解、争议和冲突,并强调准确表述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

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及修改策略作者:许明涛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3期【摘要】语言表达中歧义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义关系不明确、词类不同、词语含义多解、指代不明、数量词使用不当、组合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成分残缺、轻重音不同、同音、语序不当、成分赘余等。

修改的策略有:停顿消除歧义法、重音消除歧义法、变换词语法、调序消除法、语境消除法、标点消除法。

【关键词】语言表达题歧义形成原因修改策略一、歧义形成的原因1.语义关系不明确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在屋顶上看见了他。

②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①中,是我站在屋顶上看见了他,还是他在屋顶上被我看见?不清楚。

因此,谁“在屋顶上”语义关系不明。

②中,“批评的人”语义关系不明,是那篇文章批评了很多人,还是很多人批评那篇文章?也不清楚。

2.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例句:①我要炒肉丝。

②他原来住在这里。

①中,“炒”作动词时,意思是我要爆炒肉丝,把它做成菜;作形容词时,意思则变成了我点的菜是炒肉丝。

②中,“原来”做名词时,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时,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3.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例句:①请吃菜。

②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

①中,“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指菜肴。

②中,“向”既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一样。

4.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例句:①小李说王主任是靠关系来到广告部的,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②自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以来,这支栩栩如生的庞大军队便成了众多学者解不开的迷。

如今,中国科学家在此分析之后兴奋地表示,他们解开了兵马俑的身世之迷。

①中,“此”是指“小李说”这件事,还是指“王主任靠关系来到广告部”这件事,指代不明。

②中,“此”是指“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指“在某个地方分析”,指代不明。

5.数量词使用不当造成歧义。

例句:①建设部将组织100多个省会城市和园林城市的市长出席本届园博会开幕式,并将于当天下午举行“国家园林城市市长论坛”。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技能)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文稿出现歧义的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2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 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1 / 12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②进口(的)设备——偏正关系 3、层次难以切分
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①三个医院的/医生
②三个/医院的医生
语义组合的歧义产生的原因:
1、施动者和受动者关系不清 如:丁老师正在照相。
2、指代不明 如:我看见他很不高兴。 3、省略不当 如: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
歧义消除的方法: (一)加必要词语 (二)改换词语 (三)调整语序 (四)设置具体语境 (五)增加标点符号
现象。 2.明确语义组合中出现的混乱
现象。 3.学会准确判断并消除歧义
现象。
歧义的类型: (一)语音的歧义 (二)词语的歧义 ▲(三)语法组合的歧义 ▲(四)语义组合的歧义
语法组合的歧义产生的原因:
1、词的兼类 如:这辆车没有锁。
动/名
Hale Waihona Puke 2、短语结构关系交叉 如:进口设备很重要。
①进口设备——动宾关系
歧义的产生与消除
张桂欣
城阳二中 2008、5、22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 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 一碟,足矣。
学习目标:
1.歧义产生的原因及主要 歧义类型。
2.学会辨析歧义现象,能 准确判断并消除歧义。
学习重点: 1.熟悉语法组合形成的歧义
(一)加必要词语
1.这是茅盾的书。 ①这是茅盾(写)的书。 ②这是茅盾(收藏)的书。 2.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①这个人(他)连老张都不认识。 ②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他)。
(二)改换词语
1.那家店铺关门了。 停业/锁门 2.那本书我丢了。 遗失/扔掉
(三)调整语序
1.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雨了。 浙江的部分地区和江苏下雨了。

歧义的产生及消除

歧义的产生及消除

9
五) 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新的国家的领导人 (形容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爱护人民的军队 (动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两个朋友送的小花瓶。(数量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教师节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副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小林和小华的朋友。 (连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介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尾长等于头长加身长的一半 四加六除以二 这种糖五毛五十颗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 / 没有把握)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 / 一个说) 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 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2004年全国卷一)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 由我们解决。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1. 2. 3. 4. 5. 6.
30
Hale Waihona Puke 三)根据提示消除歧义一. 加着重号消除歧义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89年高考题) 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 二. 加斜线(/)消除歧义 /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 /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 /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说)
20
五) 补全成分
1. 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 说有笑,十分高兴。——(他们/他) 2.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个 黑提包。 —— (张原/老人)
21
六) 分解:(a+b)x=ax+bx
小林和小华的朋友。 ——小林的朋友和小华的朋友。 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买车票、船票、飞机票、饭票在服务台。

试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

试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

试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一、歧义的类型1.词汇歧义。

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①同音歧义。

如“这件事没有yiyi”。

yiyi可以表示“意义”,也可以表示“异议”。

②同形异义。

如“你别上”,“别”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

③一词多义。

如“他的包袱很重”,“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指某种负担。

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2.组合歧义。

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

①语法结构歧义。

如“出租汽车”,既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②语义结构歧义。

如“鸡不吃了”,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了”。

③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

二、举例说明消除歧义的方法1. 补充语境法如:①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2.更换词语法如:①两个中学的老师可改为:两所中学的老师或两位中学的老师3. 调整语序法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增删词语法如:①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可改为:他已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或他还欠1000元(人民币)。

5. 补全省略法如:①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1992年三南题)(谁来到这里?孩子们,还是李大伯?)②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

(谁在医院工作?他,还是儿子?)③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

(谁提包?张原,还是老人?)④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6.改变结构法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7、明确指代法如:①张主任和技术员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难关,就可以试制了。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StudiesintheScienceofMeanin 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造成歧义的原因与消除方法

造成歧义的原因与消除方法

造成歧义的原因与消除方法作者:贺鹏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8期歧义是指“一形多义”,即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

一般说来,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一、因一词多义导致歧义句子中某些词语是多义的,句子的含义就可能有多种理解方式。

1. 这本书是黄色的。

这里的“黄色”是个多义词,既可以指“书的颜色是黄色的”;也可以指“书的内容不健康”,因此有歧义。

2. 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这里的“走”既可作“步行”讲;也可作“离开”讲。

二、因词的多功能(语法功能)导致歧义1. 李明和王娟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此句中的“和”可以是连词,表示两个人都说话了;也可以作为介词,表示李明跟王娟讲话,而王娟可能没有讲话。

2. 桌面上没有油漆。

该句中的“没有”既可以看作动词,意为“桌面上不存在(没放着)油漆”;也可作副词,意为“桌面上未上油漆”。

三、因语义关系不同而导致歧义1. 表演的是位教师。

句中的“教师”和“表演”的关系,可以是施事,意为“表演者是位教师”;也可以是受事,意为“所表演的是位教师”。

2. 他谁都认识。

句中的“他”可以是“认识”的施事者,意为“他认识的人很多”;也可以是“认识”的受事者,意为“大家谁都认识他”。

四、结构层次不清导致歧义1.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句中的“禁止”和“取缔”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并列关系表示“取缔药品交易市场”;动宾关系表示不取缔。

2. 老师看到我们很高兴,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办公室聊天。

句中“很高兴”与“我们”联合构成主谓式的宾语,意为“我们”高兴;也可以作“看到”的补语,意为“老师”高兴。

五、指代不明导致歧义1. 几个讨债的股民来到商场经营部,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了他们。

句中的“他”指代的助手是经理的还是副经理的,不够明确。

六、省略不当、成分残缺导致歧义有些语句由于省略主语和宾语,指代对象不明;或由于省略状语和定语,补充限制不够;或由于省略中心语,解释说明不够,都会导致歧义。

在不同平面上探讨歧义的成因及歧义的消除

在不同平面上探讨歧义的成因及歧义的消除

在不同平面上探讨歧义的成因及歧义的消除歧义是交流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源自词汇、语法结构、语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在不同平面上探讨歧义的成因及歧义的消除,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在语境平面上,歧义也常常由于上下文信息不足或不清楚而产生。

人们在交流时通常通过语境来理解对方的意图,如果语境不清晰或者无法准确把握,就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今天我去了银行”这句话中的“银行”指的是商业银行还是河岸边的银行?需要依赖上下文情境来确认。

另外,文化背景也是导致歧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习惯和传统,这些因素在交流中可能造成误解和歧义。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中,说“不用客气”通常是表示客套话,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针对歧义的成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消除。

首先,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是关键。

在交流中,尽量使用精确简练的语言,避免用词含糊不清,减少歧义的产生。

其次,加强语境的建构和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在交流时,要留意对方的背景信息和情境,尽可能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避免误解。

此外,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尊重和包容对方的观点和做法也能有效减少歧义。

总的来说,在不同平面上探讨歧义的成因及歧义的消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通过加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提高对语境的理解和建构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歧义的发生,实现更加顺畅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交流技巧,才能够避免歧义,使沟通更加准确、顺畅。

歧义句歧义的产生及消除

歧义句歧义的产生及消除

歧义句歧义的产生及消除歧义句歧义的产生及消除内蒙古鄂伦春中学王世平摘要:歧义句是指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

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字的读音不确定,不同停顿,词语多义,结构切分不确定,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等。

消除歧义的方法是修改法和补写法。

关键词:歧义产生消除一、什么是歧义句?歧义句是指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如:例 1. 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一是说找不到孩子,爸爸和妈妈都很着急;二是说因为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三是说,孩子找不到爸爸和妈妈,孩子很着急。

例 2. 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思想准备的。

“对他的批评”既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二、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哪些?(一)字的读音不确定容易造成歧义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的读法有时可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如:例1.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 i I❻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我回忆起来了”。

)例2.到2019年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还”可读“ h d i”,指“仍旧、仍然”;也可读“ hu d n”,是“归还”的意思。

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如:例 3. 你不该骂他。

(此句的重音如果放在“你”上,意思是不应该由“你”来骂,要由可以骂的人来骂;如果重音在“该”上,意思是不“该”骂人,即骂的理由不充分;如果重音放在“骂”上,意思是“骂”这种方式不对,而应该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如果重音放在“他”上,意思是骂的对象搞错了,应该骂的是别人。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如:例4.小雪背着妹妹买回了几张宣纸。

(“背”如果读“ b e i”,意思是小雪用脊背驮着妹妹;如果读“ b e i”,意思是小雪瞒着妹妹,不让妹妹知道。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歧义

歧义

一、歧义的定义总体理解:歧义是指一个句子的基本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两种情况:1、放在一定的语境,其意义就明确了,是合理歧义。

常单独考查。

2、放在任何语境中理解都有分歧,是病态歧义。

一般放在修改病句中考查。

二、歧义产生的原因1、不同组合层次造成歧义如:我们三个人一组我们/三个人一组我们三个人/一组我讲不好我/讲不好我讲/不好2、不同结构关系造成歧义如:进口彩电偏正短语:外国的彩电动宾短语:买彩电学生家长偏正短语:学生的家长并列短语:学生和家长3、不同语义关系造成歧义如:妇女理发店“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以妇女为对象的”理发店诗人的风度所说的“是诗人”:这个诗人本人具有风度,也可能“不是诗人”,他却具有诗人的风度4、不同词类造成歧义如:饭不热了“热”是形容词,饭是不凉的。

“热”是动词,饭要温一下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是做名词,现在不住在这里了。

“原来”是做副词,我终于找到他了。

5、不同词语含义造成歧义如:你吃菜请你吃“蔬菜” 请你吃“菜肴”6、轻重音造成歧义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说明时间短,很了不起。

“就”重读:说明时间长,效率差。

我想起来了“起来”轻读:记得了,回忆起来了。

“起来”重读:起床。

三、消除歧义的方法1、有歧义,加上点儿。

增加必要的词语,或点重音如:我去开刀我去(给患者)开刀我去(住院)开刀我去上课我去(给学生)上课我去(听老师)上课2、有歧义,改换造成歧义的词语如:两个医院的医生两“位”医院的医生两“所”医院的医生3、有歧义,改变整个结构的关系如:围剿土匪的部队“我们去”围剿土匪的部队围剿土匪的“那支”部队4、有歧义,使用标点符号,或用切分法表示不同的结构层次如:手表不要退回手表不要,退回手表,不要退回热爱人民的总理热爱/人民的总理热爱人民的/总理。

第七节歧义现象分析@学习要点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

第七节歧义现象分析@学习要点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


b. 联

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除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 原因之外,还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
没有买票 的
a.


b. “的”字结 构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可与“名2”并列,它们是属于同一义类的事物; B.“名1”可以修饰“名2”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b.


述宾
述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 偏 | |正|
|联 | |合|
b. |联 | | 合 | |偏| | 正|
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联合关系)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能与“名2”并列; B.“名1”能与“名2的+名3”并列。
一、什么是歧义现象
例1: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例2: 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 理解的语言现象。

浅谈句子歧义

浅谈句子歧义

浅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及其消除方法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

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

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

例如: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

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

例如:①你为什么打他?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

例如: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作者:刘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产生歧义的原因
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
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

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

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另外,在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

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设置具体语境。

如:“你为什么打他?”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词语。

如: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我去医院”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

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①“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

②“只要你单位
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