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
梁启超对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开拓性贡献_再谈梁启超地理环境论
一 、地理环境对国家发展与文明形成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发展快慢 、强弱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周 围环境都有相当大的关系 ,梁氏对此问题极为敏感 。在
《战国载记》中 ,他前后论述了周 、魏 、韩 、赵 、燕 、齐 、楚 、秦 的辖地 、变迁 、地理位置等 ,在诸国中 ,秦起初是最弱小 的 ,但其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其原因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 系 ,梁氏最后引用荀子的话说 “: 秦国塞险 ,形势便 ,山林 川谷美 ,天府之利多 ,此形胜也”;引用田肯的话说 “: 秦带 河阻山 ,隔绝千里 ,地势便利 ,其以下兵于诸侯 ,譬犹居高 屋之上 ,建瓴水也 。”[1] (P3534) 可见 ,在梁氏看来 ,如果没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 ,秦国即使有几代人的努力 、有良相的辅 助也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 。
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论述
近三十年来梁启超教育思想研究概述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
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在子女身上,不仅悉心培育出了三个院士,还缔造出满门才俊的又一个传奇。
不仅如此,这与梁启超先生对近代的教育也有十分独到的见解,并且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而且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为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下面,笔者就针对学术界对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对于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谓颇丰。
有许多学者曾经就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如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①、刘先飞的《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②都对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以谢毓洁的《梁启超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一文为例,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梁启超对于儿童教育的方法及加强对儿童教育的原因,作者在文中认为:梁启超之所以会对儿童的教育如此关心,是因为他认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就是国民没有普及文字阅读,而在先进的西方国家,国民文字阅读的普及率远远要高于中国。
同时,梁启超十分重视女性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他认为妇女的知识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到儿童蒙养的效果,而蒙养则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而《少年新国民:论梁启超的儿童观》的作者刘先飞则认为梁启超认为要提高儿童蒙养的质量与水平,就必须要改编蒙学之书,并且指出梁启超极力推崇少儿歌谣,在梁启超的心目中,音乐、诗歌是改造国民品质的重要手段,歌谣可以用来塑造刚健雄壮的国民气质。
于是,歌谣作为儿童教育的手段而被梁启超所选中。
梁启超强调要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反对对儿童施加暴力,认为那样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是对儿童人格的不尊重。
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贡献与实践
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贡献与实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化家和改良主义者,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不仅是“新学派”的核心人物,还致力于推进儒学现代化,提倡国家学派,同时也为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贡献和实践。
一、对儒学现代化的推进梁启超是儒家思想现代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早期,梁启超就提出了儒学应该现代化的思想,他认为“今之儒者,其业不亦宏哉,乃自宋元以后东渡诸臣,钜学无所表扬,虽昔之仁、礼、义、智,有无不精,主要目的是备品行之自用,毫不考虑科学政治之问题”。
他认为推动儒学现代化,需要重新审视传统,发掘儒学中的现代价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梁启超还尝试将儒学与科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儒学归正理论”,认为儒学应该贯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
他积极支持孙中山“兴义务教育,撤销废奴学堂”的主张,提出要引进西方教育体系,推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梁启超也成为了新式文化运动的先驱,推动国学复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推进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梁启超不仅在思想文化上做出了贡献,也致力于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如“党化政治”,“西式宪政”,“中央集权”等。
他早年时曾提出“反对少数民族伐款”、“反对资本主义”,提出“欧化与本化”相结合的国家方针,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进程。
梁启超也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发起了“会典派”,旨在通过普及知识,推进社会改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他还主张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改进社会福利制度,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张,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三、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梁启超也为国家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发表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字尧亭,号木庵,江苏无锡人,清末民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
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梁启超的思想包罗万象,涉及历史、政治、文学、教育等多个领域,而他对史学思想的贡献更为深远,影响持久。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社会变革,是一位重要的中国史学思想家。
他不仅关注历史学科的学术问题,还关注历史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体现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批判,他试图通过对史学的思考和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和思想支撑,成为中国现代史学思想的独特代表。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批判传统历史观念,倡导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梁启超对中国传统历史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中国传统历史观念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色彩,缺乏理性和科学的严谨性。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立足于史料的考证和分析,而不应该仅仅以传统观念和文化传统为依据。
他提倡借鉴西方近代史学研究方法,引进历史学科的新范式与新观念,包括对史料的甄别、史实的查证和历史事件的逻辑分析等,以期重构历史观念与历史研究方法。
梁启超在其著作《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研究三原则,即“考实录,见实事,稽本末”,强调历史研究应当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核心,以全面深入地研究历史问题为目标。
这种“以事为本,从实求真”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中国近代史学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强调历史的现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梁启超关注历史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他认为历史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对象,更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参照物。
在梁启超看来,历史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更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探索价值与意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史演义》中运用历史故事作为道德教化工具,旨在实现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强调历史的启迪功能。
他指出:“人生的智慧,大都在史书;为人处世的经验,大半取自史人;国是的安危兴替,大体诸于历史。
梁启超人权思想研究
梁启超人权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在改革开放前期启动了一次“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使中国古老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产生碰撞与对话,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人权思想。
那么,本文将围绕梁启超人权思想展开探讨。
一、梁启超与人权思想梁启超是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之一,他尤其关注人权问题。
梁启超多次提到:“为了实现自由与平等,必须保障人权”。
在他看来,人权是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核心,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
他认为,要推进人权事业,首先要推进民主和法治,建立起自由公正的司法制度。
其次,要保障人权,必须保障人民对言论、新闻自由的权利,允许人民拥有真实的信息,行使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等。
梁启超还在强调赋予人民教育权,他认为提高人民的教育素质是促进人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梁启超的人权思想与现代西方的人权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在争取言论自由、组织自由、平等权利方面,他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十分接近,同时他也曾借鉴过法国革命和美国宪政的经验,提出许多可行性的建议。
二、梁启超的人权思想与实践梁启超的人权思想并不是一种理论探讨,而是与他长期深入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事业实践中不断尝试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完善,使其人权思想显得更为优越和实用。
例如,他担任《时务报》社长期间,积极推行言论自由的政策,打破了旧政府的控制,为国民提供了活跃的信息场所,为将来的民主发展打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梁启超还在反使馆条约运动、公车上书运动等斗争中积极助力,倡导起了保初、平等、公正的标语,提出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方案。
三、梁启超人权思想的启示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人权思想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还启示我们进行深度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以平等、自由、尊重为基本准则,明确人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探索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人权理念。
梁启超的人学思想
21 0 0年 8 月
文章 编 号 :17 — 8 2 2 1 0 —0 10 64 0 8 ( 00)4 0 2 — 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Ju a o ax D tn nvr t(oi cec ) or l f h ni a gU i sy Sc l ine n S o ei aS
候 尽情 发 泄 , 以传 播思 想 的 工具 日益 便 利 ,国 民 加 交 换智 识得 机会 甚 多 ,言论 又极 自由。合 以上种 种 原 因 , 以当时思 想 界异 常 活 泼 , 常灿 烂 。不 惟 所 异
政 治 , 方面 都是 如 此 。我们 的 民族性 ,又是 最 重 各
命题新 的时代特色 。这就正如贺麟所说: “ 任何一个
心地 位 。
、
在 现代化 追 求 中寻求 人 学思 想 的 民族 文 化
资 源
现代 化 表 达着 从传 统 社会 向现 代 社会 的转 型 ,
进入 春秋 战 国时期 后 , 会 的空 前繁 荣造 成 了 社 思 想文 化 的繁 荣 。梁 启超 说 :经 济状 况 日 日变 动 , “ 人 口比从 前增 加 , 通 比从 前 频繁 ,工 商业 渐渐 发 交 生 ,大 都 市渐 渐成 立 ,土地 由公有 变 为 私 有 , 个 几
大 国对立 , 面 努力 保持 均 势 , 面 各求 自己势 力 一 一
但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 国家 , 又必须寻求有 自身特 色 的社 会发 展道 路 , 其 中就包 含 了如 何认 识 自身 这 传统的问题 。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追求先后从技 术 、政治 和 文化 的层 面展 开 , 核 心命 题 都是 人 的 但
以人为核 心命题 , 从传统文化 中挖掘人学思想的民族 资源,阐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 。 他的人 学思想无论
与梁启超思想 知识点整理
与梁启超思想知识点整理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现代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与梁启超思想相关的几个知识点的整理:1. 公共意识与现代化梁启超非常重视公共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的现代化。
他认为,公众应该参与政治决策,政府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而不是私利。
他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辩论。
梁启超的这些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民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教育与国家发展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国家才能培养出有才能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他主张教育应当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并提高自己的素质。
梁启超的教育观念对于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法治与社会秩序梁启超主张法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
他强调法律的公正和透明,并主张法律应该公正地保护每个人的权益。
梁启超对法治理念的推广对于中国现代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4. 民族复兴与国家强盛梁启超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早期代表之一,他关注中国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
他主张通过现代化和教育的进程来增强中国的国力,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梁启超的民族复兴思想对于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与梁启超思想相关的几个知识点的整理。
梁启超的思想观点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梁启超人治结合法治的思想
08法三班宋雅馨2008250306梁启超法治与人治相结合思想的探析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他对法理学、宪法学、法史学、行政法学都有过系统的研究,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法学著述。
不仅如此,在他十多年的政治活动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推动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梁启超是仅次于康有为的倡言变法健将,由于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影响,其法律思想中始终包含一种“变”的观念。
他许多主张,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其提倡民权和君主立宪,主张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体系中,关于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观点及论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堪称为一家之言,对于后人作进一步的研究颇有借鉴意义,故在此对其法治结合人治的思想进行浅析。
一、梁启超法治与人治相结合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联络18省举人1300余人联名上书清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上书虽遭清廷拒绝,但它的内容辗转传抄,在社会上激起广泛影响。
这次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变为实际的政治运动。
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提倡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之一,一个政治活动家,他对治国理论的理解加深,在推动中国宪政进程中,开始了在中国开展法治的探索。
二、法治于人治相结合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人治”与“法治”的争论由来已久。
他认为先秦儒家主张“贤人治国”,“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治理国家要依靠法律,而不要依靠“贤者”。
概述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
概述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一)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是开一代新风气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二)梁启超的文学思想1.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2.“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后,于1899年所写的《夏成夷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适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具备这样三条,就可以成为“诗界之哥仓布、玛赛郎”。
“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3.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界革命”,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一篇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1)突出地强调了小说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彻底改革中之重要作用。
(2)梁启超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
①“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
“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
②“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
③“提”,是指读者入于小说之中,而将自身化为小说之主人公。
此时读者的精神境界已得到净化和升华,进入到了完全虚静、物化的状态,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背景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之路。
梁启超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
三、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1. 民族自强: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自身的实力和素质。
他强调民族自强,提倡通过教育、科技、文化等手段来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
2. 民族认同:梁启超认为,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是其团结和凝聚力的基础。
他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民族独立:梁启超主张实现民族独立,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统治和压迫。
他认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保障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四、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特点1. 时代性: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历史发展趋势。
2. 包容性:他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吸收了中西文化的精华,为民族主义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实践性: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强调实践,注重将理论付诸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五、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1. 对后世的影响: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文化层面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同时,他的思想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论梁启超及其思想观念
浅论梁启超及其思想观念贡献摘要:粱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力图变法维新、拯救中华民族。
尽管最终变法失败,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促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思想上从早期的激进到后期却逐渐变得保守,这还是和他的民族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除了思想上的成就外,他在文学、史学众多文学上也有重大的成就。
关键词:梁启超近代思想文化民族观念文学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改革家之一,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与康有为一起,力图变法维新,拯救中华民族,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的汹涌大潮和它曾掀起的狂涛巨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千古佳话。
另一方面,梁启超在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例如对中国早期报刊以及书法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与贡献,受到世人的赞誉和爱戴。
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由带有文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传统民族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
其早期思想较为激进,在结识康有为之后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从此走上了改革维新的道路。
维新运动时期,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名请愿,也多次在北京《万国公报》、《知新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宣传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以及变法思想,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已经初显锋芒。
他用浅显流畅、生动活泼的文字批判旧思想,宣传新观念,还常常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诉诸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从而使文章往往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深刻激发了爱国者的报国热情,开社会文明和民主先风。
但此时他主要受到康有为思想的影响,以世界大同为自己的理想,再因为在帝国主义压迫的现实中,因为亲身感受到帝国主义的强大以及他们的实际威胁,他已经不能继续坚持原来的世界注意的理想。
梁启超人学思想探析
梁启超为中 国近代杰 出的启 蒙思 想家 、 育家 和宣传 逃至南洋 、 教 美洲诸地 , 鬻身 为奴 , 犹被驱迫 , 丧斧 以归 。驯者 。面对救 亡 图存 转 于沟 壑 , 者 流 为 盗 贼 , 匪 会 匪 , 延 九 州 , 隙 而 黠 教 蔓 伺
的时代任务和国家现代化 的理性诉 求 , 经 历洋务 运动 和 动 。 j 面对时代变迁 、 在 ”4( 国运 陡转 , 迫使 国人思考 : 为什么
戊戌 变法后 , 体察 到仅 从 物 质 或 制度 层 面 挽 救 危 机 只能 拥有五 千年 辉煌 历史 的文 明古 国会负于蛮夷之邦? 洋务运 动率 先 以“ 自强” 求 富” 目标挽救 危机 , 和“ 为 但 “ 治本 ” 。在新学兴起 和西 方文 明冲击 的背 景下 , 他逐 步认 甲午战败和丧权 辱国条约 的签 订 , 中华 民族陷 于崩 溃的 使 识 到国民素 质 的 高低 决 定一 个 国家 或 民族 的兴 衰 成 败。 边缘 。戊戌变法 以“ 国保 种保 教” 目标 , 良除 弊 、 保 为 改 自
王海林1980一男江西信丰县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恩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哲学研究74重庆交通大学社科版第lo次阐述人的现代化体现了现代化由器物或政治层面到精神层面发展的逻辑必然标志着梁启超思想启蒙的最高二梁启超人学思想的文化资源现代化意味着现代性成长
第1 0卷 第 4期 重庆 交通 大 学学报 ( 科 版 ) 社 21 0 0年 8月 V 11 o 4 J U N LO HO G I G JA T N N V R I Y( o i c n e dt n A g 2 1 o.0 N . O R A F C N Q N I O O G U I E ST S ca S i csE io ) u .0 0 l e i
有关梁启超近代史人物论文
有关梁启超近代史人物论文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梁启超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梁启超近代史人物论文篇一《浅谈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摘要】梁启超宪政思想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到君主立宪,转向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到护共和立宪。
这看似前后矛盾又多变的宪政思想,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和理论知识的不断深入。
在其“善变”的背后“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立宪政治的追求。
【关键词】梁启超;宪政思想;多变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其学术思想包括宪政思想,曾经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产生过剧烈的影响。
在所有谈论梁启超的书中,几乎都会提到他的“多变”。
无论是赞美还是贬责,对他的“多变”这一点,确实众口一词。
康有为多次批评梁启超的“流质易变”,孙文也嘲笑梁启超的“忽言革命,忽言破坏,忽言爱同种之过于恩人光绪,忽言爱真理之过于其师康有为者,是犹乎病人偶发呓语耳”。
面对人们的质疑,梁启超坦然回答道:“我为什么和南海先生分开?为什么与孙文合作又对立?为什么拥袁又反袁?这绝对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一、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于梁启超宪政思想的演变,主要有“四阶段说”、“三阶段说”、“两阶段说”等观点。
梁启超的学问意旨与学术人格
梁启超的学问意旨与学术人格黄永健摘要:梁启超一生以政治家始,以一个纯粹的学术人终,这固然未必是其本愿,但是从他一生都注重学术思想的巨大社会功能,从其唯心主义的思想立场及其文化淑世主义的人文理念等方面来考察,这其间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梁启超做人做学问有其根本的且一以贯之的根本命意,这就是他的人格主义理想和宇宙情怀,在这个根本意旨之上,梁启超卓然自成一家,并形成了自别于他人,且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学术人格品性。
关键词:梁启超;人格主义;学问意旨;人格品性一、梁启超的学问意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化精英,关于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和人格品性,历来有两种相反的判断,一者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和人生面目前后不一,正如他自己所说“保守性与进取性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
[1]”一者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品性自有其内在的一贯性,如其文化思想中的爱国主义基调、文化调和主义倾向等[2],笔者在研读梁启超全集尤其是梁晚年[1]参见关健瑛:《试论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内在一贯性》,载《求是学刊》,1993年第3期,而16-20。
[2]参见关健瑛:《试论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内在一贯性》,载《求是学刊》,1993年第3期,而16-20。
[3]“人格主义”又称为“仁”的人生观,是一种自觉觉他,自渡渡人,自立立人,与人类全体和宇宙整体共同成就的人生观和实践观,梁启超谓“人格与宇宙无二无别”,“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人格主义的敢极目标在于“普遍人格之实现”,“要彼我交感成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
”达成这种大人格的途径在于知行合一,即第一,要认自然界和自己的生命为一体,第二,不靠冥著述,考察其一生行事的个性特征之后,认为梁启超的学问人格,文化立场和行为风范自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不管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梁启超还是作为一个学术人的梁启超,抑或作为一个父师的梁启超及一个艺术家的梁启超,其人格立场和学问态度因有其内在的哲学根基作为支撑点而前后一贯,独立不移,梁启超晚年所撰之《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及其所倡导的“人格主义”哲学立场[3],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平生学问立场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和阐发,纵观其一生,从早年英才俊发意无反顾参与戊戌维新成为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到其中年鼓动舆论雷霆万钧天下为之风动,再至晚年潜心学问著述精博无涯,衡而论之,可以说梁启超作为思想转型时代的文化巨人,儒佛并施共济,中西—炉共冶,耽思竭虑知行合一,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自成格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一生都忙碌于政治斡旋和社会人际应酬的文化名流,能做到日写数千言,学术探索领域遍及思想史、政治、法律、地理学、哲学、宗教、艺术、训诂、目录学、学术史、方志学以至债券、数理等等,且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不辍,在中国学术史上实所罕见。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
梁启超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时代性,他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梁启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既是史学家,也是哲学家、教育家、文化评论家和政治家。
他的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观梁启超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前进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奋斗所推动的,因此人类的历史不是自然演变的,而是能够被人类所改造的。
他所谓的“改造历史”,主要是指人类能够通过自我奋斗,调整历史的走向,并使得历史逐步向着更加进步、民主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精神梁启超的民族精神观强调自尊、自信、自立、自重和自强,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自觉和自我束缚的思想基础,是推动民族意识觉醒和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的模仿和效仿就是什么都能学到。
他倡导“吸收外来文化而不臣服于外来文化”的思想,主张将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方面相互融合,从而提升民族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实力。
三、历史唯物主义梁启超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他认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引起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
他强调要通过变革社会和政治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文化自信梁启超的文化自信思想主要是鼓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产生的优秀文化传统,应该重视和传承,而不是被西方文化所替代。
他主张文化创新,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内容,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表达能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关于地理学思想之人地关系论的思考
关于地理学思想之人地关系论的几点思考黄助群(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摘要: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
作为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更要以全新视角创新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的基本特征,处理好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关系,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和基本规律,协调好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地关系发展历程创新视角机遇挑战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人与人工产物、人与土地综合体、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
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反馈作用,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一直都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地理学的本质是人地关系地理学。
从19世纪末兴起的近代地理学,其中心课题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却始终离不开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变化,演进趋势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但是人地关系基本规律却是不变的。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地关系的发展规律对于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1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然而,人类社会却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019年整理梁启超研究综述精品资料
梁启超人际关系研究综述政法096班李美玲2090712208人物介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变”的近代中国出现的一位文化巨人,他是旧时代的士大夫,他也是新时代的启蒙者,他以巨大的个人声望和激荡人心的文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的学者,在政坛上,他曾为民族的自强而抗争,对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经济形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学术上,他的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诸多方面。
而他在新闻报业、教育、图书等众多方面也都是开风气之先的拓荒者。
在他的身上,交织着政治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等多重社会角色。
如果能全面的研究梁启超的人际关系网络,将更加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
研究原因:首先是梁启超的本身的研究价值,梁启超在中国近史中中所演绎的一个角色注定了他的研究价值。
而近现代的无数学者也真的是对梁启超进行了非常细致又全面的研究,研究的涉及面之广是少有的,他们从众多方面、不同角度研究了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国家民族思想、文学思想、史学思想、哲学思想、法学思想、经济学思想、社会伦理观、宗教观、中西文化观、性别观念,乃至他在近代教育、图书馆事业、档案学、翻译学、目录学上的贡献。
其次是梁启超的人际关系的研究的价值。
梁启超由于他本身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注定了他是一个与众多当时代的名人有很多密切的接触,他的人际关系更是繁复发达,但是现在的学者很少有人把焦点放在这一个方面上,没有真正的得出结论性的著作。
比较有针对性的著作只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四卷本“张朋园合集”系列之一的《梁启超与民国政治》。
这是非常不够的,梁启超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张朋园就把梁启超和民国的各种势力进行了三国演义式的划分,即“三元角逐权利”。
究竟是哪三元呢?不外乎立宪派(进步党)、革命派(国民党)以及旧官僚(军权)。
在这种三国演义里,梁启超有如诸葛孔明,而张朋园亦如罗贯中了。
学界对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研究的综述
学界对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研究的综述【摘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巨匠,他的社会学思想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本文首先通过探讨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入对该思想的深入研究。
然后分析了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在社会学理论上的贡献,总结学界对其研究成果的现状。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的创新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
展望未来对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这篇综述文章,可以更好地了解梁启超社会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社会学思想、历史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评价、研究成果、创新性、局限性、当代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的历史背景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梁启超的生平和学术经历入手。
梁启超,字天士,号茂才,江苏镇江人。
他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改良派政治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
梁启超曾留学日本,接受西方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教育,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力求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进步。
梁启超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有着颇高的声望,被誉为“民族之良师益友”。
梁启超的社会学思想受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启发,但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他重视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进步、教育改革、政治治理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梁启超的社会学思想既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又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梁启超的社会学思想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近代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他社会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1.2 研究意义和现状研究梁启超社会学思想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中国近现代社会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探讨中国社会学思想的源流和演变。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1929)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梁启超一生都以研究史学为己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界及社会思想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进行梳理和论述。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他提出了重视历史研究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第二,他反对形而上学思维,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科学,避免主观臆断;他对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梁启超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
他提倡人们要重视历史,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梁启超反对形而上学思维,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客观、科学,避免主观臆断。
他认为,史学研究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严谨思考,而不是凭空臆断,胡乱猜测。
他坚持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历史,避免对历史事实的曲解和篡改,同时也不应该凭主观意志去判断历史。
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关注西方史学的发展,并试图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引进中国。
他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史学,试图发掘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精华,并结合西方史学的成果,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史学研究方法。
他主张史学研究应该融会贯通中西史学的精华,形成中国的现代史学理论体系。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赋予了中国史学新的内涵和活力。
他的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也为后来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史学相结合,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史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更加客观、科学地看待历史和现实,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自我,指导生活和工作。
梁启超人学思想探微
梁启超人学思想探微董四代;王海林【摘要】面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梁启超一方面以现代化为目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以人为核心命题,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人论民族资源,论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问题.他的人学思想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对于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认识中国现代化中人的解放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4【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梁启超;人;传统资源;新民;社会变革【作者】董四代;王海林【作者单位】武夷学院,政教部,福建,武夷山,354300;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38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的启蒙思想家。
在中西文明交汇和撞击中,他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批判传统,追求现代化,在中国思想界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但其核心命题是人的问题,梁启超从民族文化资源创新、中西文明比较、社会变革与人的解放、以及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上认识人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中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一、在现代化追求中寻求人学思想的民族文化资源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追求先后从技术、政治、文化的层面展开,但核心命题都是人的问题,因而一些启蒙思想家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对人的解放和发展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其中最有特色的则是梁启超。
现代化不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而是赋予传统命题新的时代特色。
这就正如贺麟所说:“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1]4研究现代化中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也必须寻求中国的传统人学资源。
梁启超从《洪范》、《皋陶谟》、《秦誓》、《康诰》等文献中寻求中国早期文明对人的认识,并且指出:“《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的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曹诗图/王衍用【作者】曹诗图/王衍用,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宜昌443002 曹诗图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王衍用提要肯定了梁启超在人文地理诸多领域的研究成就,认为他的人地关系学术研究,体现了明晰的人地相关思想和科学的地理唯物论,以及动态的地理作用观。
对他的人地关系研究缺陷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指出他的宝贵学术思想遗产对当今人文地理研究有着深刻启迪。
关键词梁启超人地关系学术思想地理唯物论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论题,它一直引起学术界的争论,其间经历了由“环境决定论”到“和谐论”的发展演变,并呈现过种种兴衰、沉浮。
这一论题虽然广泛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诸多学科,但它却一直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命题。
中外许多先哲曾对人地关系(或天人关系)进行过思考,发表过种种见解,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认真研究先哲们有关人地关系的论述,从中吸取精华,对于促进当今人地关系这一论题的深入研究和地理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梁启超这位学术先驱曾对人地关系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哲学思考,他的许多开拓性的研究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的诸多领域,对于我国近代历史上的人地关系研究乃至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理学界未能对此予以重视和进行必要的评价。
本文试对梁启超的人地关系研究及其学术思想进行一些评析与探讨,以求教于地理学界的同仁。
1 梁启超在人地关系研究上的成就与贡献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著述宏富,在他的著述中有不少关于人类文明、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专篇论述,阐发自己的人地观及其学术思想。
这方面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地理与文明之关系》、《地理及年代》、《中国地理大势论》、《亚洲地理大势论》、《欧洲地理大势论》、《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以及《中国史叙论》等,研究涉及人地关系的诸多层面和人文地理的众多领域,成果颇为丰富。
众所周知,梁启超本人不是地理学者,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致力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及人地关系的研究,并取得如此重要的成就呢?这是阐述梁启超人地关系研究的学术成就时有必要首先弄清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的背景原因。
从国际方面看,自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这一名著出版后,西方学术界普遍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地关系的研究,许多学者高谈阔论地理与历史、文明的关系,地理史观一时蔚然风并迅速传播,使地理唯物论在孟氏学说问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日益广泛和深远。
这对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与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从国内方面看,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这段历史时期,正值中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之际,当时众多的爱国之士渴求救亡之道,设法保种自强,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普遍存在着以趋新为尚的社会心理,对西方的新理新说非常欢迎。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目光敏锐、思想活跃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广泛吸取西学,最先在西方思想之树上把“地理唯物论”这一新枝采摘下来,移植于本土之上。
时势的需要促使他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致力于地理与历史、地理与文明关系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论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人地间的辩证关系,发表了不少论及地理环境作用和人地关系的著述。
这在当时地理学以沿革地理占统治地位,学术研究极少涉及人地关系的情况下,起到开一代新风的重要作用。
综观梁启超的有关著述,他在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开拓上有如下主要成就与贡献。
在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方面,梁启超把文学、艺术、学风、风俗、人才以及宗教等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撰有《中国地理大势论》、《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等文章。
他在《中国地理大势论》〔1〕中认为,文学上千余年间“南北峙立,其受地理环境之影响”很为明显。
“同一经学,而南北学风,自有不同,皆地理之影响使然也。
”并认为先秦诸子学说各异,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关,“孔墨之在北,老庄之在南,商韩之在西,管邹之在东,或重实行,或毗理想,或主峻刻,或崇虚无,其现象与地理一一相应。
”同一文章中,他还分析了我国书法、绘画、音乐、词章、宗教以及风俗等文化现象的南北差异及其地理影响。
他认为:“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贴名。
”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
南帖为圆笔之宗,秀逸摇曳,含蓄潇洒。
“画学亦然,北派擅工笔,南派擅写意”。
音乐上,北曲悲壮,南曲靡曼。
词章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
”……所有这些均与地理环境的南北差异有关。
他在分析我国风俗的南北差异中对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以地理言风俗推崇不已,认为以地理人事合证之方法,“可谓目光如炬矣。
”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他提出了不少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2〕,例如:为什么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独占?为什么考证学盛于江南,而理学却盛于江北?等等。
试图从地理环境上寻找原因。
他还用统计学方法将历史上有传的人物的籍贯列表进行分析,制成《历史人物之地理分配表》,进行地理考证,开人才地理研究之先河。
他对前人所言“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句话颇赞同,认为“环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
”在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以及涉及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梁启超撰写的《中国史叙论》、《地理及年代》、《历史统计学》、《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世界上广东之位置》等文章均有大量篇幅论述。
他非常重视史地关系、时空关系的研究,力倡“新史学”,号召进行史界革命,力反传统封建史学的神意志观,主张以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物质力量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历史放在地理环境这个空间或时空坐标中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他认为“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
”〔3〕“历史者,因空际时际之关系而发生意义者也。
吾尝言之矣,曰:‘史迹之为物,必有当时,此地之两观念相结合,然后有评价之可言’。
”〔4 〕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历史上的国都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认为中国的北方地理环境较之南方长期占有优势,所以历史上的国都绝大多数建在黄河流域。
他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中,详细研究了广东交通的历史演变,在交通历史地理上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在军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梁启超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
他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列表(即“历代革命军及割据所凭籍地理表”)统计了从秦末的陈胜、吴广到清朝的义和团运动为止的一百多次兵事,认为“历代革命军及割据所凭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历史上诸多兵事“其所以能用兵之故,虽有种种特别原因,不能尽以归诸地理,要之,地理为其一重要主因,无可疑也。
”认为黄河、长江流域“为最能举事之地,”与“地理之适于开化”有关。
“四川每天下有乱,则常独立,而其灭亡最后,”是由于其地势“利保守而不利进取”。
认为我国南北交战多北胜于南,也与地理环境差异的背景作用有关。
并指出研究军事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以兵事言地理,亦治此学(笔者按:指史学)之一大法门也。
”〔5〕此外,还提出了“兵事地理”之概念。
在政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梁启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他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认为,中国封建群主制度之所以存在几千年,与中国版图太大,民间团体太散,交通不便,难以联接有关,故“一二枭雄之民贼常得而操纵之也。
”他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分析了四川、广东的地理环境及重要位置,“以政治地理细校之”,认为此二地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政治上一独立区域”,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在同一文章中他还指出,由于地理环境所“风动”、“熏染”,建立在黄河流域的政权,常常规模宏远,局势壮阔,气魄磅礴;而建立在长江流域的政权常常规模绮丽,局势清隐,气魄文弱。
此外,他还研究认为,欧洲之所以分成许多小国,与欧洲山脉纵横和多小平原等地域环境有关。
中国政治上的南北对峙,与山脉、河流、气候形成的南北分异有关。
须特别指出的是,梁启超对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成就非凡。
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系统论述的学者〔6〕,他把社会历史放在地理环境这个物质基础和空间加以考虑,在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问题上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当今人地关系研究有着深刻启迪。
例如,他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中,将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半球的澳洲、非洲、南美洲分别进行了比较,阐明了文明程度差异的地理原因,并分析了高原、平原、海滨等不同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类文明最初都发生在气候温和、水源与土壤条件较好的地理环境,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原因多在于此。
他在《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中分析了海洋地理环境对近代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海滨居民“活气较盛,进取较锐”,因而濒海国家“文明进步最速”。
〔7〕笔者认为,近现代社会中的临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高、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的历史事实,可以说是对梁启超这一论断的有力证明。
他在同一文章中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这一精辟见解对当今发展市场经济(靠交通与竞争)和贫困山区的开发(要想富,先修路)也不无启迪。
此外,梁启超还研究了人群的气质与性格、人种与民族等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有些论断不乏预见性,并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
如他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论及人群的气质与性格时指出,广东“其民族与他地绝异,言语异,风习异,性质异,故其人颇有独立思想,进取之志。
”广东在近代成为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延生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广东在当今率先迈出改革开放步伐,人民进取精神之强盛,地区经济发展之迅猛,地域文化色彩之独特,可以说是对梁启超上述论断的有力验证。
梁启超有关社会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颇为周祥,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的众多领域,并填补了我国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研究的不少空白,可谓学术界杰出的“拓荒者”。
从梁启超的人地关系研究的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与学术思想基本上是科学的、正确的,在不少方面含有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地理环境是文化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自然前提,它通过社会生产方式这一中介对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作用。
诚如梁启超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中所言:“吾因是相信唯物史观派所主张谓物质具万能力。
”〔2 〕他的研究较注重从大量的具体事实材料的分析出发,善于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比较方法进行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较少有主观臆断成份,这与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学说有较大的区别。
他在人地关系研究上述提出了一些很值得后人吸取的宝贵意见。
首先,他看到了地理环境与人文事象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发展及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不是象诸多学者一味用精神的力量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及文化现象;其次,他通过对历史事实材料的分析,不仅觉察出地理环境作用的局限性,而且也看到了改造环境的“人力”或“心力”的巨大作用,认为“尽人力则足以制天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