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

在我们农村地区大多数的丧葬习俗!在我们农村都有这样习俗,凡“做事体”,三天丧事加“五七”,吊唁者只须一份礼钱,全家都去;自族弟兄帮忙,亲戚邻里吃饭。

场地不够,往往在屋之近处搭起大棚设桌。

也请厨师班子租用其炊具食具,帮着料理伙食,排好菜单,每餐十几样。

农村人平时很节省,办事不计较,烟酒无限用。

一,净身。

逝者是男性,请仵作代理脱衣、揩身、穿衣事项(也有同辈或儿女为死者净身、穿衣的)。

完成后在门板上铺上订着多根白布带的白褥子,将“司令”(这里的风俗,遗体雅称为司令,逝者为大,这是对死者的尊崇)放上去。

逝者头戴黛色瓜皮帽,身穿黄色寿纹丝绸唐装,下身穿玄色寿纹丝绸长裤,脚穿黑色皮鞋。

这时尚可见其遗容。

稍后覆盖白布,移至灵堂。

在农村不举行瞻仰遗容的告别仪式。

灵堂设置在房屋的中堂内。

前后用白色幔布分隔开,“司令”放在幔布之后,头南脚北,脚边点长明灯一盏。

如果“司令”横放的,头东脚西,那样的话,丧事一定要大办!一般停尸三天,大办的话,停尸一周,吃喝一周,还要请和尚为亡灵超度一周。

如果有长辈还健在,小辈故世,长子的遗体放置在东屋东墙边,头南脚北。

次子的遗体则放置于西屋西墙边,一样头南脚北。

都用白幔布与灵堂隔开。

灵堂在正屋中间设供桌。

两侧放凳若干,供做法事的人入座。

供桌上。

供死者牌位,朝南摆放;有些地方将牌位放在一刀黄同纸上。

猪头、鱼、鸡三件是必备的,余者不论。

水果、粽子、团子及油煎馄饨个一盆。

(有些地方是按死者享年数字列放,如逝者80岁,则需各80只。

)香烛、金银元宝(纸锭)办用。

白幔布前挂逝者像,披黑纱。

如果要做法事,白幔布上需挂佛像。

请道士做法事,则挂三清神像;请和尚做道场,则挂如来佛像。

如果挂了佛像,逝者的像则放在牌位后方。

供桌前放包扎好的一大捆柴草为拜堆,供人跪拜。

“司令”放置时为什么头朝南或头朝东,而不向北、向西呢?西方极乐世界之说,是佛教认为西方是逝者的天堂;而我国的道教文化主宰人们的思想,相信死后进入地狱,平时经常做好事的人,不会受苦;相信有轮回,好人早投胎。

传统的丧葬礼俗

传统的丧葬礼俗

传统的丧葬礼俗传统的丧葬礼俗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

吊唁仪式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携带赠送死者家属的衣被等方面的布匹,前往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把收到的衣被方面的布匹挂上“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在传统观念中,尸体和灵柩都是不能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据说人死之后,灵魂已经到了阴间,尸体就不再见日光了,这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死者的尊敬。

因此在我国便形成了传统,那就是殡葬仪式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位置在古代一般都是在丧家的庭院之内,后来,在农村又发展为在丧家附近的街道中,其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家院落的情况,同时对于灵棚的样式也有很多的说法与讲究,这些全部体现了我国传统礼仪已经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在我国北方的农村移风易俗办丧事的工作开始展开,灵棚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而去了,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灵棚内选出一个合适位置作为灵堂,吊唁仪式也就在此进行。

对灵堂的布置是这样的: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传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

开吊仪式在传统殡葬中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充斥整个灵堂。

孝子孝媳自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

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

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

在古代吊唁时有“先死为大”的习俗,所以在吊唁的人中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

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吊唁仪式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有的地方在吊唁的人一进门丧家就会有专人击位于大门的“报丧鼓”两下,灵棚里的亲属闻鼓声就嚎哭来表示对吊唁人的迎接,吊唁者然后进门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有时还要痛哭。

民间丧礼习俗

民间丧礼习俗

民间丧礼习俗民间丧礼习俗
[日期:2007-08-23] 来源:作者:
[字体:大中
小]
旧时丧礼大体有送终、沐浴、易服、报丧、入殓、出殡、超度、守制与祭奠。

其葬习一般为木棺、土葬。

一般在长辈临终时,儿女晚辈均应围坐床前,谓之“送终”,亲人长子要为死者沐浴,谓之“净身”,随后更寿衣、鞋袜、帽子。

另一方面要去亲友家报丧,并将死者生前的庆垫置村路口焚烧,以示向村人报丧。

人死后不再放在床上,应移置厅中门板上,用瓦垫头,头前点一盏灯,直系晚辈和配偶要嚎哭,谓之“哭丧”。

入殓俗说“入棺”,由八仙移尸棺内,以草纸、石灰、草木灰垫底,再以死者衣着充实棺内,以防尸体移动,再盖以红被。

亲人晚辈要披麻戴孝于灵前把酒(斟酒)祭奠,行跪拜礼;然后亲友佩戴白布把酒祭奠择日安葬,一般是死后三日方可出葬,如逢春节,要延过元宵,此外逢七、逢九亦不葬。

安葬时,一路丢纸钱,鸣放爆竹,响以大锣,配以吹鼓手;长女端灵牌走在灵队之前,儿媳披麻戴孝,男左女右,拖住棺缆(力绳),俗称“拖丧”;亲友、宾朋戴白送灵于后,抱灵牌的女辈于半路转身,安灵牌于家厅堂,供之香火。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在环县农村,老人去世后,祭奠的仪式十分浓厚,以表达子孙对逝者的无限缅怀之情。

老人临逝前,子女要为他洗脸净身,穿好“老衣”。

快咽气时,要把老人抱着坐到炕下的木凳上,若死在炕上就是背了“炕基”,到阴曹地府也一直背在身上。

给口中含一枚古币(锁口钱),用线拴在脖子或钮扣上。

含锁口钱的用意一说是让逝者在通往阴间的路上有钱花,一说是防逝者到阴曹地府信口开河。

咽气后,家里的人将逝前的铺盖放到大门外,在大门口焚烧事先扎好的纸马,叫“上路马”;在地上铺垫与逝者岁数相同的若干根谷草,称“岁数草”,再将逝者头向门口停放上面,用白纸置面(代表被子)。

在手腕上拴一荞面饼,称“打狗饼”;双脚用麻绳子绞绊,称“绊脚绳”,以防惊尸;灵旁拴一只公鸡,称“倒头鸡”或“守灵鸡”;大门外焚烧“倒头纸”。

遂挂纸条一束,表示有丧。

随即,在停放逝者的两旁铺上麦草。

白天,孝子们按男左女右的方向跪在麦草上,叫“跪草”;夜里睡在上面,叫“守灵”。

一旦离开灵堂,手里必须拿着丧棒。

凡来祭灵的儿孙及亲属均要戴孝。

亲生儿女、儿媳戴长7尺、宽7寸,从头顶顺脊背而下拖至地面,用细麻绳系腰的拉孝;其他孝子均戴白布孝帽。

出葬前,孝子不能吃荤、喝酒,不能唱歌、说笑,不能训人、骂人。

老人去世第二天,同族的人要通知四邻,称“报丧”。

报丧的人在路途中或院子里遇见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叩头”,且不能进人家的屋里。

随即,请逝者外家、娘家来人祭奠;请阴阳为逝者念经超度,卜定葬埋日时;请纸匠为逝者做纸活。

纸活用茜芨或芦苇扎制,彩纸、剪花表糊而成,有五供养、四合头、小七星件、大七星件、十供养、十全等。

“五供养”为上平房、左右侧房、门房、小花架5件;“四合头”为两层上房、左右侧房、过亭共4件;“七星件”是在四全头的基础上增加“灵堂”、接应幡、“人”(伺候逝者的金童、玉女)和“马”(逝者的乘骑)三件;“十供养”是在“七星件”的基础上增加“轿车”、“鹿”、“鹤”、“靠山”、转灯等;“十全”是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纸活,除“十供养”外,另加守门狮子、硬灯照等。

关于蓟县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

关于蓟县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

关于蓟县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作者:山里人一个文化底蕴较深厚的地区,往往民间文化的底蕴也是非常厚重的。

蓟县的民间文化表现为多元化、多样性,这是和这个地区历史发展和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相关的。

从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蓟县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红山文化的特点,周以后和燕山文化融为一体。

在后来,汉唐和明清各个朝代,蓟县多处于边塞,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交织,呈多元化的趋势。

边塞文化、佛教文化、儒道文化、农耕文化等都影响了当地的民间文化和民俗,蓟县人历史上崇文尚武,旧时有“文宝坻武蓟县之说。

”口音接近唐山,风俗多似北京。

历史上蓟县口传志载了大量的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大概有远古传说,比如二郎神担山赶太阳,黄帝问道广成子等。

名山的传说,盘山、崆峒山、翠屏山、八仙山、黄花山、五名山等,比如,盘山的大石桥的传说、禅堂胭脂香等;人文建筑的传说,如独乐寺的传说、憋姑寺的传说、长城寡妇楼的传说等。

历史人物的传说,如田畴隐居盘山的传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水浒人物在蓟州的传说,十粒金丹的传说,和珅和九十九道弯的传说、燕子李三、大刀梁英的传说等等。

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在古代名著中的对蓟州传说的解读。

《水浒》、《三国演义》、《十粒金丹》等著作中都有古无终、古蓟州、古渔阳的身影。

蓟州城东南有一座翠屏山,山势平缓,雅如屏风,面对古城。

如今这座不太高的山已成翠屏湖的天然堤埝,那蓝色的山影和青碧的滦河水一起静静地流入津门。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山,曾被写进《水浒》一书,病关索大闹翠屏山的故事几百年来也被读书人读来读去,被瓜棚月下的百姓讲来讲去,使得一提翠屏山就像到了蓟州一样,就像进入了《水浒》之中。

在过去,翠屏山下是不演《翠屏山》这出戏的,相传石秀杀嫂中的潘巧云就是翠屏山东侧十百户村人,为地名所忌讳的缘故吧。

20世纪80年代,蓟县民间文学作家金振东在撰写《时迁外传》时,曾遍访翠屏山周围的村庄,竟意外发现山脚下的十百户村有潘姓大族。

两位70多岁的潘姓老人曾介绍说:“老辈子的潘巧云就是我们村的,不过她不是水性杨花的人,那是写书的糟践人。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

民间丧葬习俗杞县民族成分以汉族居多,约占总人口的99.24%,长期以来,汉族群众以土葬为唯一安葬形式,公职人员和农村党员干部大都实行火葬。

在入殓、祭奠、殡葬等环节俗礼颇多,并常伴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有的乡镇,即使是同村,东头、西头、前街、后街,其礼节也不尽相同。

一般都要请执事,具体负责操办、协调丧葬期间的大小事情,事后主人设宴相请,以表谢意。

丧事操办主要程序如下:搬铺。

在亲人临终之时,由卧房移至正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为搬铺。

男移正庭右侧,女移左侧。

俗礼认为,正庭是家中最好的地方,死者在此能死得安定。

家有长辈,则不移正庭而移侧屋。

烧倒头纸。

亲人死亡后,首先为之穿戴寿衣,口中放一枚铜钱(俗称噙口钱),脚边供脚尾饭。

两只脚要用麻绳绑在一起(俗称绊脚索),以防游尸。

并置长明灯,点燃香烛,以照其行路。

之后家人、亲友开始放鞭炮烧纸,哀悼痛哭,俗称烧倒头纸。

死者晚辈将白布缝在鞋上.并穿戴用白布制成的孝衣、孝帽、头巾(有的是戴孝章)。

死者儿子、儿媳用麻绳系腰,叫作破孝,无论见了长辈或晚辈均要磕头(俗称谢孝)。

同时组织人员向亲友报丧,搭设灵棚(内置死者像片、祭典台等)。

晚辈中男子跪于灵棚两侧,向来宾行跪拜礼,谓之孝子。

入殓。

分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指为死者穿戴寿衣,多是趁死者弥留之际将寿衣穿好。

民俗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

寿衣布料大多足棉布,忌用缎子(与"断子"谐音);寿鞋为布鞋,最好有莲花图案,表示脚登莲台,以成正果。

大殓是指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木。

大殓时,死者的至亲均要守在棺旁。

生死诀别的意义十分明显。

妇女去世后还须有娘家人在场验棺,以免发生礼仪纠纷。

大殓还有开光、挽发等仪俗,即死者长子为其拭面,全体孝子瞻仰遗容,作最后诀别。

入硷后,将"打鸣鸡"(一种用白布缝制的枕头,形似公鸡,两端缝上红布作鸡冠、鸡尾,内装棉絮、麦糠等填充物,俗称打呜鸡)枕在死者头下,为其啼晓;将打狗饼(一种用面掺人头发做成的小饼,俗称打狗饼)用毛巾包好后塞在死者手里,以防去冥府的路上行至恶狗村时被恶狗追咬。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武绍智收集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 1 -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 2 -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 3 -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北方民众的丧葬礼仪。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

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

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蓟州元宝山庄安葬流程。

1. 预约安葬。

致电元宝山庄殡仪服务中心预约安葬时间和墓穴。

白事风俗

白事风俗

天津传统白事风俗天津传统白事风俗分南礼、北礼之别,“大户”与“小康之家”之别。

准备工作就很麻烦,人一咽气(这里指的是丧家老人死亡,够得上大办白事的人而言)丧家马上找到近亲近友研究办理。

所有一切准备不外是花钱的路数,包括请、设、找。

赁、订、购、制以及其他各项。

顺序:1.请总管总管是为了筹备操持好这项丧事的人,他必须有办此种事的经验,并能与社会有关行业联系。

还要配备几位副手听总管(有的叫总理)的调遣,以有条不紊地挑起担子。

丧家的白事能否办得顺当,与总管关系非常大。

2.设账房丧家一般是找亲友担当账房。

他专管白事当中的各种开支,并设立账目,包括登记亲友送来的奠仪和挽联、祭幛、匾额、花圈、纸活及送的“唪经”等等,其后还要算清开销,付给劳务费。

3.找杠房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尸板),叫忤作。

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寿字,架凳两个上面也有金花图案。

4.刻棺木这有两种情况。

其一是本宅早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后现由丧家到材铺看成棺或材料,选好原料运至家门口现由材铺工人制作。

寿材式样也有南北之分。

旧社会的土葬仅在棺材这一项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钱。

最讲究而贵重的(也是少见的)为阴沉木,其次是金丝楠木、柏木,一般能说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圆,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

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殓,然后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后还要在棺头写字(白色扁字),棺后画莲花。

5.找棚铺白事搭棚分几种。

有的只搭平棚,讲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带花活。

有的搭暖棚,两面包细席,设天井子,吊蓝团鹤天花板。

大门口的棚要搭过街楼,起楼子及过脊,挂五彩网。

院内棚安装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门带栏杆,月台(灵台)锦地锦带栏杆,棚内宽敞亮堂,可挂祭幛、挽联及念经时的“水陆”。

此外为招待吊唁亲友,在胡同开阔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价颇贵。

6.租赁桌椅白事所用桌椅凳,并在灵桌上摆的五供盘、茶壶、茶碗等用具,要从白货铺租赁。

7.找茶房大办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们表面上是来侍奉客人,但实际是在丧家停灵的若干日子内,一遇唪经等举动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

传统葬礼有何规矩寿终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

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

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

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

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

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

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

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

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吊丧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

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

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

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置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入殓死者入棺谓之“入殓”。

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

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

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脸净面,之后入棺。

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

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出殡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

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

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

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

民间葬礼习俗传统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民间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

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

因此,有的在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在病人的房间门后扎一把刀,还在罩顶上摃一个箩子,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

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坝边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还要放火炮恭送“无常”。

有的还要请僧道“开路”、“开咽喉”。

开路即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还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

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

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

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

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

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也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

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

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

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

民间丧葬——殃煞、殃煞尺寸、颜色和方向

民间丧葬——殃煞、殃煞尺寸、颜色和方向

民间丧葬——殃煞、殃煞尺寸、颜色和方向魂魄附在活人身体内是生魂,人死后魂魄无所依附叫亡魂,魂是灵、魄是精。

人咽气时魂魄随着死者最后一口气吐出,名为出殃。

离开身体后落在某个位置,因为是人体元气所化之气,所以出殃又殃煞。

人死后殃气所在方为:寅窗卯门辰在墙,巳在洋沟午未梁。

申酉在磑(磑wei即为碾的意思)戌亥灶,子丑二时在厅堂。

因此人快要死的时后,要打开窗,能使殃气飘出。

以预防家人被殃气打着,传说殃气十分厉害,被殃气打着的人轻者生病倒霉;重者死亡。

在死者下葬后,死者房间以及殃气飘出方要喷酒(或醋)用贴符镇之。

传说,人死后几日内,灵魂还会在某天回家探望,与生前一切告别;之后方才转入轮回,是灵魂留在人间最后时辰,返舍之日有凶煞,故称为回煞。

回煞的那个时辰,死者家人们要躲避;要告诉邻居躲避。

院内外要做标记。

预防被殃打着,也避免打扰魂魄回家。

每个死者回魂日期不是相同的,是怎样推算出日时的哪?口决如下:殃杀何日何时出,但如月将死时推。

若逢辰戍魁罡上,女魁男罡定出之。

以过世人当月的月将,加在当日过世时的时辰上,顺行十二神将,男取天罡,女取河魁。

十二月将、神将如下:正月将神为登明;月将为亥。

二月将神为河魁;月将为戍。

三月将神为从魁;月将为酉。

四月将神为传送;月将为申。

五月将神为胜光;月将为未。

六月将神为小吉;月将为午。

七月将神为太乙;月将为巳。

八月将神为天罡,月将为辰。

九月将神为太冲,月将为卯。

十月将神为功曹,月将为寅。

十一月将神为大吉,月将为丑。

十二月将神为神后,月将为子。

例如笔者母去世于丙申年农历七月初一,丁巳日甲辰时。

七月月将为“巳”、以七月的月将巳加在死亡时辰“辰支”顺行、巳在辰支、午在巳支、未在午支、申在未支、酉在戍支,戍在酉支。

戌为河魁,女性取“河魁”,故母亲出殃日为酉日、酉时。

殃煞所出方向:殃杀出方推死日,但将支干两分之。

男干女支如临墓,便是去方无所疑。

殃杀所出方位好理解,知道了亡者去世的日柱,男性看去世日天干的墓库方、女性看去世地支的墓库方,简单的说墓库方是出殃方位。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天津丧事流程

天津丧事流程

天津丧事流程天津丧事流程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在天津,丧事仪式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有着特定的流程和仪式。

下面将介绍一下天津丧事的基本流程。

1. 亲人离世:当有人在家中去世时,首先家属会进行宣布,并在房门口贴上通知遗体离世的纸条。

这样可以让亲友们及时得到通知,并前来悼念。

2. 哀悼期:家属会根据传统习俗,为亲人设立一个哀悼期,通常为三天到七天不等。

在这个期间,家属会穿上素服,居住在黑底白墙的房间内,进行守灵活动。

此时亲友们会陆续前来祭奠,鞠躬默哀,送上花圈、祭奠品等。

3. 装灵:哀悼期结束后,家属会安排将逝者装入灵柩。

装灵仪式一般在晚上举行,亲友们会出席,并在场内默哀。

装灵后,亲友们可以逐个登堂瞻仰,表达对逝者的告别和哀思。

4. 沐浴更衣:装灵之后,天津人会进行一项特殊的仪式,即沐浴更衣。

这一环节是为了彻底洁净并换上新的衣物,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安抚。

5. 拜扫告别:在装灵期间,天津人会在逝者的灵柩前举行告别仪式。

家属、亲友们会排队鞠躬祭拜,表达哀思和告别之情。

这一仪式通常会持续一整天,让每一位前来悼念的亲友都有机会进行告别。

6. 棺入地:告别仪式结束后,会有专人负责将灵柩转运至安葬地点,进行下葬仪式。

在家属陪同下,亲友们会集体前往安葬地点,目送逝者的灵柩入土。

这个过程通常很庄重肃穆,亲友们在心中默祷,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祝福。

7. 安厝活动:在丧事结束后,家属还会进行安厝活动。

这是指把逝者的牌位和骨灰放入安放牌位的地方,一般会在亲人的祠堂内。

家属会请亲朋好友来参加这一活动,一同祭奠逝者,并为其祈福保佑。

以上就是天津丧事的基本流程。

这些仪式都代表着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同时也是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丧事流程虽然庄重肃穆,但也是亲友之间表达感情和团结的时刻。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王旭建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

年建火化场,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

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

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

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

也可到寿衣店购买。

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

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

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

共根,供桌上的碗里插根,死者衣袖各放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

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

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

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人组成。

设帐桌、账本。

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

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

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

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

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王旭建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

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

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

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

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

也可到寿衣店购买。

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

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

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

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

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

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

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

设帐桌、账本。

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

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

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

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

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

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

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

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

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

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

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

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

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

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

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

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

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

父亡,讣告上书“故严亲先考,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辞世(或寿终正寝),享年××岁。

泣告乡里。

×年×月×日。

”母亡,讣告上书“故慈母先妣,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仙逝,享年××岁。

泣告乡里。

×年×月×日。

”现在一般还要在讣告中简要介绍死者生平,并写上:“谨此,代表全体孝男孝女对乡邻们表示感谢”,还要注明死者子女、晚辈的姓名等,顺序:儿子、儿媳、女儿、女婿……。

讣告一般由会计书写。

扯孝人,由2—3位中老年妇女组成,负责为死者子女、晚辈及前来吊唁的亲友制作、发放孝服、孝帽等。

孝服,死者的嫡系子孙,披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披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

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

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

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

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

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后来披麻演变为用麻批儿系在腰间。

孝服,死者儿子的必须缝好,其他人可以披在身上,事后还可以做它用,以减少浪费。

孝帽,死者孙子、重孙子辈的要戴红布条,并且可以从孝帽上分出辈份来。

女的不带孝帽,带塔头。

供品,前来吊唁的亲友,要到帐桌交份子钱,过去交几元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都在100元以上,也有上千元的。

会计要认真记账,并开好领孝条儿,亲友凭此条领取孝服。

除去交份子钱,还有带供品的。

供品分为全供、果供、酒供等。

死者妈家一般带全供,包括:猪头、整鸡、整鱼、馒头5个、米饭5碗、水果5样、菜5盘。

在家中摆就是5样,上坟时摆供就应该是4样。

有“人五人六、神三鬼四”一说。

在家中认为死者还是人,没有变成鬼。

果供,一是指点心供,二是专指大女儿带的果供,是一种用面粉做好蒸出来的工艺品,上面雕塑着各种人物等,底大上小顶部有花儿,一般自己做或到市场购买。

也有摆猪头供的。

所有供品都要清楚地记在账本上,会计还要写供条,一式两份,一份挂在灵棚上,一份放在供品上。

也有亲友送帐子的,应该挂在灵棚内显要位置,并写明送帐子人的姓名、与死者的关系等内容。

纸活,用秫秸、纸等材料糊制而成。

包括一楼二库(即一座楼,包括保安等,两座钱库,旧时称金银库)、纸车、纸马、纸人、摇钱树等。

现在又增加了用纸做成的彩电(天堂影院)、冰箱、汽车、花圈等。

都是些民间艺人的作品。

在办丧事时,可以欣赏到蓟县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快就变成灰,怪可惜的。

纸活还包括幡杆(也称“招魂杆”)、哭孙棒等。

幡杆由死者大儿子在出殡时手持,老坟地用白色,新坟地用粉红色。

也有满堂幡的,儿子、侄子都持。

哭孙棒由死者的孙子、重孙子手持。

棺木,没有实行火化前,一般要用棺木,也称棺材。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

富户所用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用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

贫苦人家也有用苇席埋葬的,富户人家年过60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实行火化以后,使用棺木的习俗就成为历史了。

守灵,人死当天夜间,一般由村里找来胆子比较大的人看守灵床和尸体,称之守灵。

守灵人一夜不能睡觉。

要看好长明灯,随时加油,不能熄灭,还要看好供品,防止猫、犬偷吃。

打墓子,也称打坑子。

第二天上午,由4人进行。

必须一次呵成。

开光,开光在死者妈家人到场,火化车到来之前进行。

一人手持棉球蘸香油,听着另一个人念。

念哪点哪(死者五官)。

“点嘴公,饮琼浆,点鼻公,闻清香,点眼公,亮堂堂,点耳公,听八方。

”旧时开光在盖棺之前进行,现在在装纸棺之前进行。

入殓,未实行火化前,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入殓,也称成殓。

先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抱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2个面饼、1个九2在过桥,路的拐弯处还要烧纸,可能有为死者缴纳养路、过桥的费用之意。

有身孕的妇女不能到墓地。

用纸做成的飞禽、走兽、摇钱树、阴阳宅、童男童女等须成双成对,由男孩送到墓地,用以陪葬,现在增加了用纸做的有现代意义的纸活,有些纸活逐渐用花圈取代。

死者的外甥举灯走在纸活仪仗队的前面,蓟县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歇后语。

送葬路上,抬棺者放棺休息时,儿子跪在灵前,哭声不断,直到重新抬起为止。

家人、亲友还要点吹点唱。

下葬,到坟地后,先焚烧随葬品,后落棺入穴,长子埋第一锨土,其他人则埋土成坟,招魂幡插上坟头,入土为安。

埋土时,要拔幡3次,意为“拔幡3次,节节升高”。

新坟地女的不准进。

拜框,在埋坟时死者的儿子、姑爷磕头,谓之“拜框”。

道喜,埋到一半时,给姑爷道喜,姑爷掏钱。

埋好后,看阴阳宅的、吹鼓手、杠房的人,依次给东家道喜,东家掏钱,表示感谢。

家中的花圈摆在坟顶,其余的都随纸活烧掉。

抢财土,下葬时,儿媳们均抢墓前一把土,俗称“抢财土”,相传谁先到家谁发财。

跑到家里,把土放在炕底下。

现在这种习俗逐渐淡化。

下葬仪式结束后,如是下午出殡亲友就可以回家了,如是上午出殡,亲友们还要回来吃饭。

孝子拜饭,出殡的当天中午,亲友用饭期间,孝子们要到各桌敬酒让饭,谓之“孝子拜饭”。

酒席,办丧事的酒席,根据死者家中的经济条件而定。

一般有八八席、十二八等,也有家庭困难的大锅炖肉,炒几样素菜的。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席面的内容增加了海鲜等高档菜。

有的到大饭店订制酒席,款待来客。

谢支,丧事结束的晚上,东家一般要请支客和会计等人喝一次酒,名叫“谢支”,意即感谢支客之意。

圆坟,死者埋葬第3天,亲人到坟前祭祀,谓之“圆坟”。

儿子们起早儿到坟地用秫秸7根,横三竖四插在坟上,谓之“为死者插房子”。

一般都早去,有“早瓦房、晚草房”之说。

早饭后,死者儿女、亲友到坟地,为坟头重新填土,谓之“圆坟”。

五七,老人死后每7天一祭。

一七、二七、三七、五七的头天晚上在家门口烧纸,四七不烧。

五七时祭奠规模较大,家中儿女均到,在坟前烧纸、烧花(4—6盆)祭奠。

死后60天的头天晚上烧船,一般由死者女儿准备。

百日,老人死去100天,谓之“百日”,儿女均到。

上坟摆供烧纸。

供品有米、菜、水果、肉、酒、烟及死者生前喜欢的物品等。

周年,死后1、2、3周年,均举行仪式,儿女亲友持烧纸、供品等到坟前祭奠,设酒席款待亲友,谓之“办周年”或“做周年”。

信奉佛教的人,丧事有所区别。

死者咽气后,不准穿衣服,儿女亲友不准哭,不准烧纸。

死后24小时内念佛。

全吃素。

直到火化车来,才为死者穿衣,亲友才可以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