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
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一个环节紧扣着另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向着另一个过程转化,最后必然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正是地理科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地理学这门科学的本质所在。
在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中,除了地理纬度以外,地形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地形可以影响气候的变化,造成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可以破坏或掩盖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从而影响到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而优美的地理环境的形成,更是与地形条件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中国地形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于如何根据各地的具体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农、林、牧、副、渔和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 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地带性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热量在地面上的分布产生了差异。很早就有人根据这一点把整个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这5个带的分布规律取决于纬度因素,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也都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的特征。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带将成为自西向东的延伸带。但是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这不仅因为各部分的组成物质不同,而且地表结构和地形的类型、高度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改变甚至掩盖了地带性的规律。但也必须指出,这并不否定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现在世界上的自然带并没有构成理想的图谱,但其具体的图式以及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都是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矛盾统一体。
地形破坏或掩盖了地带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结构。辽阔的青藏高原在中纬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坏了中国地理环境南北的过渡性和沿纬向分布的地带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按纬度来说,青藏高原约位于北纬26~40°之间,与东部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当,应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但由于地势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种特殊的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它的基本特征是气温低、日照强、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不论在气候、水文、土壤还是动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非地带性的大区,它的内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拟的。在这方面,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对高差使珠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垂直变化,这种变化从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带、地衣带和高山草甸带,再往下,南坡依次为高山矮曲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高山草甸带下只有一个高山草原带。在这里却又可以看出,尽管非地带性规律可以起着改变和掩盖地带性的作用,但它却不能消除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在这个非地带性突出的图谱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然而,却又不能不指出,无论是珠峰地区还是整个青藏高原,虽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在这一对矛盾中,非地带性规律却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形对地带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