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当代国际关系史参考答案

当代国际关系史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海湾战争:指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
它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
2.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援助欧洲复兴的的计划。
1947年6 月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提出。
1948 年,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主要内容:美国拨款100 余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以复兴战后经济: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
英、法、意、联邦德国等17个西欧国家先后接受这一计划,对战后西欧的复兴起了积极作用。
3.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11日,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并带有一些条件。
为加速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起了重要作用,该文件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4.恐怖主义: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是国际斗争的严重特殊形式。
严重影响周边国家的安全;严重破坏了各国的民族和睦,引发社会动荡;极大地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一些国家世俗政府形象,造成政局动荡、社会不安;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软权力”:1990年约瑟夫?奈在其专注《软权力》和相应的文章中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软权力是一种运用非暴力的方式,影响,说服,吸引其他行为体的能力。
例如:价值标准(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经济因素(自由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文化因素(西方文明,宗教),信息(信息时代中的信息就是一种权力)等。
现代国际关系史(1)

1942年12月《联合国家宣言》缔结反法西斯联盟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支由欧洲国 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其突出特点是在全世 界制造了东西方对抗的两极格局,并且把意识 形态之争掺杂进现代国际关系的复杂纷争里。 美苏竞相发展 起来的核武器, 更是把人类置 于有史以来最 危险的自我毁 灭的境地。
第一节 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兼 并弱小民族,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三、两次对华宣言和早期的中苏关系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1、苏俄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严峻——外:帝 国主义仇视;内:战争破坏。苏俄初期对外政策 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退出战争,取得和平 的国际环境,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批重要的对外政策文件, 宣布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新原则。 3、苏维埃政府不仅在宣言和文件中,而且在外交 实践中为创建新型的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
5、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雅尔塔体系亦逐步 解体。目前的国际局面,就处于旧的国际格局 已经解体、新的国际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阶段 之中。(一超多强)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格 局在几百年中的大变化反映了国际关系中 心舞台的转移。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
1、古代 2、17-18世纪 3、20世纪以来
二、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的脉络: 近代
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是一种很不稳定的、 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不过其演变还 是有着自身发展的明晰轨迹。
(一)近代之前的国际关系
在古代和中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局限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中。世界只是一个地理上 的整体概念,而即便是这个地理上的整体概念 也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认识。各个地域根据本 身的地理条件、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类型各异 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论其存在于地球上哪 一部分,都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战后国际关系史(只列出部分)---一,战后初期至 50 年代的重要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乔治 . 凯南遏制理论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方案》)英国“ 三环外交”第一次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多瑙河会议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布鲁塞尔条约里约热内卢条约:(亦称《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第四点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旧金山对日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台和平条约欧洲防务集团罗马条约波兹南事件亚非会议 ( 万隆会议 )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力量真空主义)哈尔斯坦主义二,六十年代的重要事件:U-2 飞机事件多边核力量计划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勃列日涅夫主义尼克松主义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加勒比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布拉格之春新东方政策不结盟运动第三次中东战争三,七、八十年代的重要事件:第四次中东战争东方条约三边委员会日本的“ 多边自主外交”卡特主义里根主义中导条约:(双零点方案)超越遏制战略新大西洋主义四,九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事件:新欧洲巴黎宪章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欧洲联盟条约宫泽主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 PKO 法案)单边主义先发制人战略欧盟一体化历史进程近代国际关系史(只列出部分)---25元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比利牛斯和约乌得勒支和约亚琛和约欧洲外交革命七年战争北方大战坎波—佛米奥和约吕内维尔和约亚眠和约普雷斯堡和约莱茵联盟提尔西特和约大陆封锁政策神圣同盟四国同盟条约特洛波议定书门罗主义东方问题亚得里亚堡和约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克里米亚战争法兰克福和约三皇同盟圣斯蒂法诺和约柏林条约三国同盟再保险条约法俄同盟光辉孤立C--C计划VS计划法绍达事件美西战争特仑特号事件摩洛哥危机英俄协定英法协定朴资茅斯和约英日同盟英布战争安政条约拉匡尼基协定萨拉热窝事件七月危机伦敦秘密条约兰辛-石井协定意土战争波斯尼亚危机现代国际关系史(只列出部分)---21元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对德和约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九国公约凡——华体系意义及评价德国赔款问题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扬格计划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亚洲政治策源地的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西班牙内战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德意柏林协定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钢铁盟约集体安全计划东方公约英法苏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协定波兰危机东方战线苏日中立条约苏德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立法及修改过程租界法案大西洋宪章反法西斯同盟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战役阿卡迪亚会议联合国家宣言卡萨布兰卡会议莫斯科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雅尔塔会议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静坐战拉巴洛条约布列斯特和约贝尔福宣言胡佛宣言史汀生主义东方慕尼黑斯特莱沙阵线共产国际远东共和国大东亚共荣圈田中奏折布雷顿森林体系乔治 . 凯南遏制理论杜鲁门主义英国“ 三环外交” 第一次柏林危机先发制人战略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北方战争与俄国的崛起布鲁塞尔条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哈尔斯坦主义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里根主义超越遏制战略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第二次柏林危机。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
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U-2飞机事件: 1960年5月1日,苏联在其领空击落美国U-2高空间谍飞机事件。
1959年9月15-28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美,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公告。
苏联同意收回限其他占领国在6个月内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美国也同意就柏林地位和德国统一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
苏联正式邀请美国总统1960年春后访苏。
艾森豪威尔决定出席巴黎四大国首脑会议后,于1960年6月10-19日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间谍飞机在深入至苏联维尔洛夫斯克附近进行间谍活动时,被苏联导弹击落。
5月16日,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举行会议期间,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对U-2间谍飞机事件公开道歉,遭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退出了会议。
(完整word版)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7年3月,美国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
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
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以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跌为标志,由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产过剩危机。
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严重政治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对外扩张,形成欧、亚两洲战争策源地。
2.胡佛延债宣言经济危机之下,为解决战债问题、稳定欧洲经济、使美国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美国采取措施帮助德国度过危机。
1931年6月20日,美国总统胡佛发表《延债宣言》,声称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政府间b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息,德国赔款与协约国所欠美国战债之间没有关系,反对取消对美国的债务。
3.伦敦海军会议为缓解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造舰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在英国倡议下,1930年1月21日伦敦海军会议开幕。
会议于1930年4月最终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规定,美英日三国的主力舰比例仍是5:5:3,航空母舰比例美英13.5日8.1万吨,维持华盛顿会议规定,但确定了三国非主力舰的比例,驱逐舰10:10:7,潜水艇10:10:10.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相等合法权力,英国海军地位进一步削弱,日本突破从前获得有利地位,但制定“补充舰队”计划,法意最终未达成协议。
帝国主义军备竞赛有增无减。
4.日内瓦裁军会议1932年2月2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裁军会议。
各国目的希望削弱别国的军力,以建立对自己有利的新的实力对比关系,会议上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特别法德矛盾异常尖锐突出。
由于与会国对裁军基本任务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7月23日暂时休会,英美策划折衷决议,对全世界陆海空军进行有实质性的裁减作为将来正是裁军协议的基础。
12月11日英美法德意达成协议,承认德国“在各国同样的安全体系范围内享有平等权力”,表面上承认了法国关于“安全”的原则和德国“军备平等”的要求,实际德国获益。
1933年英国“麦克唐纳计划”规定德国在5年之内获得与法国意大利柏林相同的兵额,遭法国以8年期限和重新武装在8年后4年进行的反对,使德寻找到契机退出裁军会议,裁军会议实际破裂,1934年6月11日结束。
5.“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19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直指关内,威胁美在中的利益。
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相同照会,声明美国不承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不承认中日政府所缔的、有损美国条约权利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违反巴黎公约内容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
被称为“不承认主义”。
6.李顿调查团报告书1932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李顿调查团”,负责调查中日关系问题,经实地考察,调查团于1932年9月发表的《李顿报告书》。
报告对中日冲突起因的描述多有不实;但承认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谴责日本侵略;否认伪满洲国;主张在东北建立“特别制度”,实行“高度自治”。
7.斯特莱沙阵线针对德国重整军备的问题,英、法、意三国于1935年4月召开斯特莱沙会议,发表联合公报。
声明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维护集体和平;采取行动反对单方废约、危害和平的行为。
公报被媒体夸大为:英、法、意三国建立的一条保障欧洲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实际上,这一阵线不可能抑制德国的重新武装,三国未实现真正联合。
8.《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德国为扩大海军军备,同英国举行数次海军谈判,双方于1935年6月,以换文的形式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规定了德国舰队、潜水艇的吨位限制分别为英国的35%、45%。
此协定使德国重新武装合法化,为德国扩充海军留有广阔的余地;德国海军扩张使法国面临巨大威胁和压力;长远看,对英国也是不利的。
9.美国《中立法》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大战初期先后通过的几个避免卷入国际冲突和战争的法案。
193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禁止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
但美国不限制原料和战备物资的输出。
1936年2月,国会对该法进行修改,增加禁止贷款给交战国和武器禁运不适用于拉丁美洲等内容。
德、意发动对西班牙内战的武装干涉后的193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三个“中立法”,使武器禁运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
这三个中立法实际上有利于侵略者而非被侵略者,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9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罗斯福的努力下,国会通过了新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款自运”。
因英国海上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新中立法有利于英、法而不利于德国法西斯势力。
它的通过表明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不直接参战的前提下尽可能援助反法西斯国家。
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案彻底取代了中立法。
10.《蒙特勒公约》在意大利与英法争夺地中海制海权的背景下,1936年7月20日参加关于黑海海峡问题的蒙特勒国际会议的各国(土耳其、苏联、英国、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南斯拉夫、日本,意大利未出席)签署了新的海峡公约称《蒙特勒公约》。
公约规定:①各国商船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均可自由通过海峡;②和平时期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在遵守公约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则在军舰的等级、数量和吨位上受到限制;③战争时期,若土耳其为非交战国则交战国任何一方的军舰禁止通过海峡,若土耳其是参战国,其他国家可否通过海峡由土耳其政府决定。
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在海峡地区的主权和对海峡的监督和控制权并允许设防,根据《洛桑条约》成立的海峡国际委员会撤销。
公约维护土耳其主权与安全及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力和安全,不足在于土耳其为非交战国使黑海海峡不加区别一律禁止通过对黑海沿岸国家不利。
11.西班牙内战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军人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
始于1936年7月18日弗朗哥发动反对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叛乱,终于1939年3月28日全国范围内法西斯政权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势力的一次前哨战。
战争最终以法西斯势力的胜利而告终,使得欧洲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法西斯而不利于民主、进步势力的变化。
12.第五纵队指在内部进行破坏,与敌人里应外合,不择手段意图颠覆、破坏国家团结的团体。
1936年10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法西斯叛军在德意干涉者的援助下,对首都马德里发动进攻。
暗藏在城内的法西斯分子也趁机捣乱和破坏,准备里应外合。
叛军头目摩拉称这些法西斯分子为“第五纵队”,由此“第五纵队”成了特务、内奸的同义语。
13.国际纵队为西班牙内战时期(1936年—1939年)共和政府的军事单位。
由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54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共约4.2万人。
其目的在于帮助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4.塘沽协定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
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因国民党破坏而失败。
5月31日双方代表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
协定实际承认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标志着日本侵略华北的开始。
15.天羽声明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后,美英等国针对日本日益扩大的侵华政策采取了援华措施,引起日本不满。
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谈话强调日本在中国及东亚的特殊地位,反对别国干涉。
史称第一次天羽声明。
因其具有明显的排斥其他列强的性质,,从而引起各国抗议,迫使天羽英二在4月20日做“补充说明”,表示日本无意侵犯第三国权益。
史称第二次天羽声明。
16.何梅协定1935年7月6日,国民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解决河北事件问题,表示接受6月11日梅津针对华北问题提出的备忘录的全部条件,这封信连同备忘录,构成《何梅协定》。
协定使中国在察、冀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进一步敞开了华北门户,为七七事变埋下伏笔。
17.广田“三原则”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日本在加紧蚕食华北与内蒙古的同时,进一步对中国政府施加外交压力。
1936年1月21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演说,提出“对华三原则”:○1中日亲善;○2承认伪满○3共同防共。
史称“广田三原则”,表明日本建立对中国全面控制的野心,为日本武力侵略中国本部的信号。
18.“东方慕尼黑”阴谋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日本多次密谈,阴谋以牺牲中国来求得相互妥协,导致国内一度出现日本诱降、英美劝降、蒋介石酝酿投降的逆流。
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揭露反对,英美日自身的矛盾,阴谋未能得逞。
这种出卖中国的阴谋,和1938年英、法通过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妥协的勾当一样,故称“东方慕尼黑”。
19.德意柏林协定共同的法西斯理念和战略需求促使德意两国在各自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日益接近。
1936年10月24日,两国外长在柏林签订了秘密协定,史称德意柏林协定。
内容包括:○1德承认意占有阿比西尼亚;○2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3在重要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方针;○4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地区划分势力范围;○5相互协作发展空军。
它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法西斯侵略同盟的初步建立,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20.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共同的法西斯理念和战略需求促使德日两国在各自侵略扩张的过程中日益接近,1936年11月25日两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公开条文以反苏反共为主要内容,以此掩饰秘密附件中两国缔结军事同盟的事实。
协定的签订,体现了德日联手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是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的重要步骤。
21.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是30年代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通过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而构成的法西斯侵略扩张体系。
既《德意柏林协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之后,1937年11月6日,德意日三国在罗马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标着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三国轴心的形成使德意日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升级,世界大战的爆发愈加逼近。
22.轴心国1937年11月6日,德意日三国签订《关于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议定书》,标着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之后,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丹麦等国也相继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这些国家被统称为轴心国。
它标志着世界帝国主义国家中分裂出一个更富于侵略性的集团。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体系最终崩溃。
23.三国轴心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日为进一步在欧、亚扩大侵略战争,于1940年9月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加入。
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或《柏林公约》。
三国相互承认各自在欧亚的领导权,并保证在战争中彼此以一切手段互相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