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1)
自然地理大地构造学说理论讲解
![自然地理大地构造学说理论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1cc82f0975f46526d3e148.png)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
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 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 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魏格纳认为地球自
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 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但计算结 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 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如大西洋两岸的南 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 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 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 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
③古生物群、古气候的分布:如南美、 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 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同样有石炭 二叠纪冰川遗迹分布,但中生代后则明 显不同。
地壳运动方向错误(垂直为主), 驱动力解释不清,分布解释不清 (为什么这里是地槽,那里是地 台等等),缺乏海洋方面资料支 持等等。地槽、地台已沦为地质 构造名词而不是大地构造学说了。
①在同一大陆中,不地质年代的磁极位置 不同,其连线呈一平滑曲线,称为古地磁极 游移轨迹;
②在不同大陆中,同一年代的岩石磁极位置 也不同,即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条地磁极游移 轨迹,并最终都交汇于现今的磁极位置;
③结论:由于地磁极不可能远离地球的转轴 (或地理极)作大范围的迁移,上述①、② 测定的结果只能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
地槽-地台学说,即传统的大地构造 学说。它在19世纪中期以来研究大陆型地 壳构造而逐渐建立起来,是板块构造学说 诞生前占主导地位的地壳运动学说。
1、基本观点: 地壳运动形式以垂直运动 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地壳运动的驱 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物质 受热变轻上涌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 却变重下沉造成地表下降凹陷。地球上的 海陆变迁和地质构造就是由地壳这样的升 降运动所造成。
大地构造——精选推荐
![大地构造——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b2af2d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f.png)
⼤地构造⼤地构造第⼀章绪论1、⼤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那些?区域⼤地构造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地构造理论来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古⽣代以来的区域⼤地构造基本特征。
区域⼤地构造学的基本内容:(⼀)阐述区域岩⽯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进⾏区域⼤地构造发展阶段分析;(三)对⽐分析,进⾏区域差异性分析;(四)根据区域地质构造的具体特征,总结区域⼤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并进⼀步探索区域⼤地构造的发⽣、发展规律和地球动⼒;2、何谓历史-构造分析法,具体包括哪些?从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资料⼊⼿,按地史发展顺序,归纳不同⼤地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发展和转化,找出共性和个性,总结出地壳岩⽯圈发⽣发展演化规律。
(⼀)沉积特征分析:分析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组合系列,分析岩相古地理、海侵还退、岩层的接触关系、厚度、古⽓候、古⽣物地理分区等,从⽽研究各地质时期沉积区和剥蚀区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构造分异,以及地史上出现⼤规模⼤陆分裂和碰撞,⼤洋的扩张和消亡;(⼆)岩浆活动分析:分析岩浆活动出现的时间,岩浆岩岩性、产状、活动⽅式、活动规模、岩⽯系列顺序等,以了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合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再造消失的海洋,确定不同性质的⼤陆边缘和⼤陆裂⾕带;(三)构造变形分析: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确定各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间,从构造形态组合特点分析构造运动的强度及当时动⼒条件,从变形分布、⾛向等⽅⾯分析⼤陆碰撞带的位置、碰撞时间;(四)变质作⽤分析:根据变质岩的岩性、分布、时代确定变质岩类型、强度及其形成的构造意义,重塑⼤陆边缘性质、造⼭带分布以及地缝合线位置。
(五)成矿作⽤分析:结合矿产类型、空间分布和成矿时代,研究各种矿产成矿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地构造条件和找矿⽅向;(六)地球物理分析:通过深部地震测深、⼤地电磁测深、重⼒、磁⼒法了解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特征及其结构。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35fe5251ad02de80d4d840b0.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e1b5a4659eef8c75fbfb3d6.png)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大地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e7d5002a76e58fafab003a4.png)
第二节 板块构造学说
• • • • • • • • 一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一)概述 1912年魏格纳(A.wegener)注意到大陆几何形态的相拼。认为: 在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中生代 开始分裂。 南美和非洲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分离,更新世时大西洋完成张 裂,格陵兰和挪威在150万年前才分离; 在印度洋方面,最先分离出澳洲,原来是长形的印度与马尔加什 分开 向东北漂移与亚洲大陆挤压形成喜山; 当运动着的大陆前缘遭到大洋底的抵抗时,便被挤压褶皱成山, 如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 格陵兰和南美洲的尖细末端,亚洲以东的岛弧,实际上是一些被 遗留在运动着的岛弧中的落伍者。
• 沉降带:长期下降最活动的地带。又称台褶带。 • (三) 地台的特征 •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下降开始有.铁、铝质岩建造,可燃有机岩建 造,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可形成丰富的沉积矿产。 •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都微弱。
• 四. 槽台学说存在的问题
• 机制不清,为什么这个地方形成地槽,那个地方形成地台? • 固定论的观点 仅以陆壳为研究重点,无法说明全球构造的演化 对地槽区只知其终不知其始,对地台区只知其始未知其终。 与我国实际不太符合。中国地台是一个准地台。
• • • • • • • •
从地槽下降到上升形成褶皱带,称一个构造旋回,需几千到1亿年。 (二)地槽区特征 巨厚的沉积建造:下降初期有下部陆屑建造、海底火山岩建造。 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回返初期有复理石建造,后期有磨拉石建造。 强烈的构造变动:线形褶皱和逆断层,大规模的碾掩构造。 频繁的岩浆活动:中基性——中酸性——酸性。 显著的变质作用: 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 4.海底热流值由海岭向外递减,由1.82微卡/平方厘米秒, 到大洋盆地的1.28微卡/平方厘米秒,再到海沟处的0.99微 卡/平方厘米秒。 • 三.板块构造说 plate tectonics tueory • 板块构造是海底扩张的引伸,认为地球表面可分为若干大 的岩石圈‘碎块’看上去象一个个形状各异的板子,称为 板块。板块之间进行着相互运动,板块被认为是刚硬的, 其基底是坚硬的岩石圈与柔软的软流圈之间的分界面。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但各板块的结合处相对活动。
第二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理论起源)2012
![第二章 大地构造学(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理论起源)2012](https://img.taocdn.com/s3/m/d7c2175db307e87101f696f9.png)
的 泛 大 陆
大陆漂移学说发展遭到的阻碍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没有很好地解决大陆漂移的力 学机制问题,他认为,大陆漂移是硅铝质大陆壳像一座座 桌状冰山一样航行在洋底的较重的硅镁质岩浆中,并且认 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是推动大陆漂移的驱动 力。这些论点遭到当时多数地球物理学家们的激烈反对, 在地球物理学家们看来,洋底是坚硬的,大陆不可能像船 一样航行在洋底或硅镁层之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潮汐 摩擦力非常有限,远不足以推动大陆漂移。由于魏格纳的 大陆漂移学说遇到动力机制上的困难而遭到地球物理学家 们的强烈反对,加之其蕴含的活动论思想与当时地学界占 支配地位的地槽理论在思想体系上矛盾,因而,随着他本 人不幸于1930年逝世,大陆漂移假说一度销声匿迹。
1872-1876 英国挑战者号 Challenger调查
Harry Hammond Hess
H. Hess二战期间任美国太平 洋战争时期凯普.约翰逊号船 长,用声纳对海底做了不间 断的观测。 1946年发现水下平顶山。 二战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1957年2月26日听Heezen的 报告,报导了洋脊的发现, 他当即指出:你动摇了地质 学的基石。 1960年口头发表,并于1962 年正式发表了“海盆的历史” 一文。
魏格纳和他的家人乘坐气球
• 1970在汉堡重 新命名的魏格 纳街
魏格纳有关大陆漂移的著作
• 1912a,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Petermann’s Geographyche Mitteilungen,58,185-195,305-308. • 1912b,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Geologische Rundschau,3,276-292 • 1915,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 Braunschweiz, Veiweg. • 1924,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London: Methuen. • 1929(1966),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精品word)《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精品word)《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293c385c8d376eeafaa311b.png)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重点内容
![现代大地构造理论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9d4bd3631126edb6f1a10e5.png)
大地构造分析基础(学习要点)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一.地球的弹塑性——地震1.地震波类型2.地球的主要分层3.岩石圈的主要性质4.地壳的结构类型大陆型地壳(具有硅铝/硅镁双层结构)大洋型地壳(缺乏硅铝层,几乎全为硅镁层)过渡性地壳(过渡型——次大陆型/大西洋型/被动大陆边缘型、叠覆型——次大洋型/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二.重力1.重力异常2.均衡理论三.地磁1.古地磁古地磁类型(热剩余磁性(TRM)/化学剩余磁性(CRM)/沉积剩余磁性(DRM))轴向地心偶极场定理地磁极游移2.反向磁化反向磁化规律(周期性、海底磁异常规律-正负交替性、对称相间性)全球构造中的岩石学问题一. 岩石圈成分1. 地壳成分(总的地壳成分与陆壳平均成分接近-安山质、闪长质)(1)沉积层:总体积11×109km3,SiO2低(50%),Al2O3、CaO高,挥发分显著偏高(S、Cl、F、Ba等),Fe2O3 /FeO比值高。
(2)陆壳上层:30×109km3,花岗质,SiO2,碱元素(K>Na)和稀有元素(U、Th、TR、Zr、N、Be)偏高。
(3)陆壳下层:32×109km3,变粒岩相中基性火山岩~闪岩。
(4)大洋壳:表面不厚的沉积层(SiO2低,CaO高)洋壳上层(层2):大洋拉斑玄武岩洋壳下层:蛇纹石化橄榄岩、辉长岩、角闪岩、堆积辉长岩(大洋拉斑玄武质角闪辉长岩)·总的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闪长质,与地幔和原始陨石比较:SiO2,碱元素(K、Na、CaO),稀有金属元素;铁族元素(Mg、Fe、Co、Ni、Cr)低。
·地壳平均化学成分随深度变化(自上而下):Mg、Fe、Si增加;结构水(H2O+)减少。
K、Na、Si减少,K2O/Na2O、Fe2O3 /FeO减少。
·地壳的这些性质说明它是由地幔经熔融和脱气逐步分析出来的。
2. 上地幔的成分·上地幔组成类似高钙无球粒陨石-超镁铁、镁铁质岩石SiO2、FeO 、MgO总重量约90%;CaO、Al2O3、Na2O约5~10%,其中Al2O3、Na2O偏低(亏损),MgO偏高(富集)·超镁铁质岩(橄榄岩)、镁铁岩(榴辉岩-富Na单斜辉石《绿辉石》+富Na石榴石《镁榴石》)3. 莫霍面(地震波速折射界面)厚度数千米·相转换界面-辉长岩/榴辉岩界面、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石榴子石、绿辉石、石英。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3)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3)](https://img.taocdn.com/s3/m/4de2bcd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b.png)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3)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纲要(3)胡经国第六章中国大地构造主要特点小地块拼合,地块多期聚合,周边板块活动性强,板内变形作用强,主要成矿期为中、新生代。
一、小地块拼合在中国的地台中,中朝板块(地台或准地台)最大;但是其大小只有俄罗斯克拉通的1/5,北美克拉通的1/12.5。
二、地块多期聚合元古宙:中朝、扬子、塔里木板块三叠纪:3/4的中国大陆各地快中、新生代:青藏各地快三、周边板块活动性强1、中国大陆三次受到冈瓦纳大陆的离散陆块朝北运移的影响印支期:257~205Ma;四川期:125~52Ma;喜马拉雅期:25.5~0.78Ma。
2、中国大陆两次受到太平洋板块朝西运移、俯冲挤压的影响燕山期:205~135Ma;华北期:52~23.5Ma。
四、板内变形作用强燕山期板内的典型特征,为形成一系列的NNE或NE向的纵弯褶皱、逆断层或逆掩断层。
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是指岩层受纵向压缩作用因力学失稳而弯曲的褶皱作用。
由于一般假定岩层褶皱前处于初始水平状态,因而纵弯褶皱作用多是岩层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所形成的褶皱构造称为纵弯褶皱,简称弯褶皱。
五、主要成矿期为中、新生代中、新生代形成的矿床最易保存,主要矿种有;W(钨),Sn(锡),Mo(钼)Cu(铜),Au(金),Pb(铅),Zn(锌),U(铀),Hg (汞),Sb(锑),Te(碲),Ge(锗),Mn(锰)Coal(煤),Oil(石油),Gas(天然气)70~80%的成矿作用以板内拉张带成矿作用为主。
第七章华北陆块(华北地台)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1、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底形成(3800~2500Ma)太古宙华北陆块的构造发育,是以相互分离的陆核和夹持其间的绿岩带共同组成。
其岩石组合包括两种类型:麻粒岩-片麻岩和绿岩带。
新太古代末期(2500Ma的五台运动)陆核聚集,绿岩带成为陆核聚集的焊接带,形成古陆块。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2500~1800Ma)古元古代华北陆块的构造演化,是以古陆的进一步裂陷、再拼合,原始华北陆块最后形成统一的褶皱基底。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f7bf3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12.png)
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第一章大地构造学引言绪论《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
大地构造问题“已成为许多地球科学家研究活动的中心议题”,在地球科学研究活动中占据着统领地位。
理论体系:活动论、新全球构造大陆、动力学思想第一节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一、 What are Tectonics[tek't?niks]大地构造学 and Structural Geology[地质] 构造地质学? (1)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和岩石圈(大陆、洋盆、造山带、地震带和其他地球表面大尺度构造)结构和构架Tectonics------------architectures (2)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大陆、洋盆、造山带、地震带和其他地球表面大尺度构造)形成和发展演化规律(3)大地构造学研究引起地壳和岩石圈(大陆、洋盆、造山带、地震带和其他地球表面大尺度构造)构造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力学。
研究地壳岩石圈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Tectonics and Structural geology相同点:1. 均涉及对已发生变形的地球外层演化的重建,如地壳的破裂、大洋裂解大洋关闭碰撞等2. 均涉及地壳和上地慢的运动和变形不同点: 大地构造学主要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的运动和变形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亚微—区域尺度岩石变形两个研究领域相互独立。
但在区域尺度上,他们有相当多的重叠。
因为我们对大尺度构造运动的理解的重要来源有赖于于对岩石中变形的观察;相反对大尺度构造演化历史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构造变形的动力起因。
Tectonics 与Plate tectonics及其他学科关系Tectonics depends on other branches of geologyTectonics— Plate tectonics: Plate tectonics即建立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上传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上传](https://img.taocdn.com/s3/m/f0bef7e9376baf1ffd4fad46.png)
大地构造学说概观第1章地壳运动的驱动力自从人类发现地壳运动现象以来,就力图解释他的原因,寻找它的驱动力,后来就成了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提出了许多假说。
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固定论和活动论两大类。
[1]1.1固定论所谓固定论,包括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均衡说、深层分异说,他们都主张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自从形成以来,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变的。
海、陆的变迁,是由于地壳升降运动造成的。
大洋壳和大陆壳,不会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1.2活动论所谓活动论,包括地幔对流说、热点-地幔柱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大陆车阀说,他们都主张地壳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
大陆和大洋,在轮廓上和相对位置上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水平方向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大洋壳和大陆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大规模水平移动产生的。
1.3对大地构造学说的影响对地球起源、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地壳运动的方向性和驱动力,虽然众说纷纭,但不外乎存在两类观点,贯穿着两条思路,形成两套学术思想体系。
一套体系认为:地球是从太阳里分出来的,是由热变冷,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逐渐凝聚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导,坚持固定论。
另一套体系认为:地球和太阳是同时油性及物质形成的,是由冷变热,地球内部圈层构造是后来分异而成的,主张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导,坚持活动论。
在这两套学术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产生了大地构造学上的两大学派。
一个学派坚持固定论,以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为代表;另一个学派坚持活动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其代表。
长期以来,两大学派论战非常剧烈。
自从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以来,明显的趋势是固定论逐渐向活动论靠拢。
原来持地槽-地台学说观点的许多学者,纷纷将其与板块构造学说结合,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地槽-地台学说解释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地槽-地台学说进一步向前发展。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45da2b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6.png)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93c2bdacf524ccbff12184e0.png)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2995086bec0975f565e20c.png)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一、名词简要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岩石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的塑性圈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地震波速通过后增大的界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共生综合体。
7、TTG岩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在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为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
10、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性(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11、地台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变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的喜欢和指教。
第一章大地构造学概述
一、大地构造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大地构造学从地球系统的角度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和上地幔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和动力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不同尺度和性质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
二、大地构造学理论体系
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中国李四光,国外)
以构造演化史为主线(中国黄汲清,王鸿祯,任纪舜)
以区域地质为主线(中国杨森楠、杨巍然,程裕淇)
以构造解析方法为主线(中国马文璞)
三、大陆边缘
1、大陆边缘及其分类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即从海岸线至深海底之间)的广阔过渡地带,叫做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边缘按其形态、地貌单元发育情况及其与板块活动的关系分为:
⑴、大西洋型(即被动大陆边缘)
⑵、太平洋型(即活动大陆边缘)
包括:
①、岛弧型(沟-弧-盆体系型)
②、安第斯型(沟-火山弧型)
2、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三部分。
⑴、大陆架
大陆架(Shelf)是指滨临海岸的浅水区域,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宽0~1300公里;大陆架外缘平均水深130米,最深可达550米。
⑵、大陆坡
大陆坡(Slope)位于大陆架向海洋一侧;坡度较陡(3°~6°);宽数十至数百公里。
⑶、大陆麓
大陆麓(Rise)是指大陆坡坡脚下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和缓平坦坡。
宽数百至上千公里;平均坡度1/300;常从2500~3000米水深处开始进入5000米水深大洋盆地。
3、活动大陆边缘
⑴、岛弧型
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单元包括:弧后盆地(边缘海)、岛弧、弧前盆地、海沟。
⑵、安第斯型
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单元包括:火山弧、弧前盆地、海沟。
第二章地槽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槽及其活动性和双重性
简而言之,地槽是指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
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等。
地槽的概念具有双重性(两重性),即:地槽演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强烈拗陷,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巨厚的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而其演化晚期则主要表现为经造山作用形成的造山带(褶皱带)。
因此,似乎可以说地槽是指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沉降-褶皱带。
二、地槽的主要特征
1、分布、形态、规模特征
地槽通常分布在大陆边缘地带,或两个大陆之间过渡地带。
因此,地槽一般都具有狭长的形态而呈带状分布。
其规模巨大,长度往往可达几百公里乃至几千公里,宽度可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
2、地形、地貌特征
地槽在发展过程中其地貌特征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经造山作用形成造山带(褶皱带)以后,在地形上通常形成为山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大致平行的线状山脉,其延伸距离可达几百公里至几千公里。
三、地槽中的特殊沉积建造
1、硅质-火山岩建造
⑴、在一些地槽中有广泛发育,并成为这些地槽特殊的建造类型。
⑵、硅质-火山岩一般由硅质页岩、碧玉岩等硅质岩组成,并有细碧岩、安山玄武岩、石英角斑岩及其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伴生。
⑶、火山岩为海底喷发,富钠质;若在火山岩中细碧岩和角斑岩大量出现,则通常称为细碧角斑岩建造,相当于蛇绿岩套的一部分。
⑷、大多数硅质-火山岩都是地槽坳陷中深水相沉积,形成于地槽强烈沉降阶段。
2、复理石建造
⑴、复理石(Flysch)建造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
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绝大部分为很规则的单调的砂岩和泥(页)岩互层,或夹有极少的泥灰岩、灰岩。
⑵、单个韵律厚度较小,仅为0.5~2米;韵律底部较粗,向上变细;上下两个韵律之间常被冲刷面所分隔。
⑶、在该建造中砾岩很少,波痕罕见,几乎不含生物化石,岩石分选性差。
3、磨拉石建造(磨砾层)
⑴、磨拉石(Molases)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⑵、磨拉石是造山带主变形作用的产物,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
粗碎屑来自相邻高地的快速侵蚀作用。
⑶、磨拉石的出现是地槽封闭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四、构造旋回及其划分
1、地槽的构造回返
地槽从前期强烈沉降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称为地槽构造回返,简称地槽回返。
2、地槽构造旋回
地槽构造旋回是指地槽从前期沉降下陷接受沉积到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造山带(褶皱山系)的整个发展过程。
3、地槽构造转化
地槽构造转化是指地槽在经历一个或一个以上完整的地槽构造旋回发展之后,最后褶皱上升形成造山带(褶皱山系),从而转变为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4、构造旋回
构造旋回,又叫做造山旋回、褶皱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是指地壳构造发
展有规律地出现周期性构造作用的过程。
每一个构造旋回都经历了强烈拗陷、褶皱回返和山脉最终形成等发展过程。
5、构造层
构造层是指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
它是该构造旋回期间所有岩石组合的总和,包括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建造、构造变动和矿产。
两个构造层之间通常被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开来。
第三章地台及其特征
一、地台及其结构特征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上、下两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
其下构造层是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通常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而上构造层则是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一般称为沉积盖层。
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之间由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开。
二、地台的特征
1、地台的形态特征
地台地域宽广,一般具有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大多呈不规则的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外形。
这与地槽褶皱带那种长条形和带状形不同。
其面积大小从数十万平方公里到数百万平方公里。
2、地台的地形特征
世界上主要的地台,在地形上大多为平原和高原。
例如,中国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地台上平原与高原往往交替出现,在其四周还常见较高的山脉。
3、地台的双层结构
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为结晶基底,由经过褶皱、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而上构造层则为沉积盖层,由显生宙沉积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
两个构造层之间由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隔开。
4、地台的沉积建造
⑴、岩性以砂质、泥质和碳酸盐岩为主,海相沉积物居多,也有部分陆相沉积,或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
具有地台特征的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建造、铝土-铁质建造、石灰岩建造、石膏-白云岩建造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等。
⑵、组成地台沉积建造的岩性,一般比较单一,结构比较均匀,在剖面上或平面上变化不大,在广阔范围内比较稳定,建造和岩相通常呈面状展布。
⑶、沉积建造的厚度较小,而且各地差别不明显。
⑷、沉积岩层之间,多呈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5、地台的岩浆活动
地台发展阶段的岩浆活动与地槽褶皱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活动方式上还是在岩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典型地台的岩浆活动都比较微弱,一般出现两种类型:一类是浅成的小型侵入体;另一类是大片的玄武质岩流。
其活动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在岩性上以碱性岩为特征,属于碱性岩系。
例如,印度地台、西伯利亚地台都有大量的玄武岩分布。
6、地台沉积盖层的构造变形
地台沉积盖层的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
⑴、典型地台型褶皱构造比较平缓开阔,常常出现各种断续性褶皱,如穹窿、长垣、短轴背斜和构造盆地等。
⑵、这些褶皱多呈孤立的褶曲分布在近于水平产状岩层之间,即在背斜两侧未必有同等发育的向斜存在。
⑶、褶皱缺乏长条形定向延伸的性质,褶皱之间在走向上一般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7、地台的成矿作用和矿产类型
地台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是各自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成矿作用和矿产类型。
⑴、在结晶基底中可形成各种变质矿产,如变质铁矿、石棉、石墨等;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铬铁矿、钛铁矿等;与酸性岩有关的矿产有:斑岩铜矿等。
⑵、在沉积盖层中的矿产以由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矿产为主,如铁、磷、铝、钒、盐类、石油、煤以及石灰岩和白云岩等矿产。
2018年2月21日撰写于重庆
2019年4月1日修改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