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美人,镜中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美人,镜中花

——《唐诗三百首》之读书报告

动医123班17112326 强悦

时光的洪流倾泻而下,华夏的诗歌灿若繁星。我只取一瓢饮,看豪迈的人写美丽的诗。从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生活更迭,触摸时代的脉搏。透过豪迈的杜甫、洒脱的李白、惬意的王维笔下的美人们,更加贴近他们的所思所行,理解那些久远的时光被赋予的政治意义。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曾今就作下一首被赞为“咏昭君之绝唱”的诗——《咏怀古迹(其三)》。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感受王昭君,感受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是借这首诗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抒发自己的情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两句交代了昭君村的所在的地方。

昭君村大概在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附近,而此时杜甫身在三峡西头的白帝城。远隔数百里,诗人原本是望不到昭君村的。但诗人发挥其想象力,由近及远,勾画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起壮烈的图景。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下句笔锋回转,落到了小小的昭君村上,由此形成了一个鲜明而有趣的对比。至于为何诗人在开头两句要这样布局,全诗分析后才可以知道。接下来两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才写王昭君本人,仅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来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的《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不过,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汗之心,笔下有神。”不过有神的还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局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联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千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在塞外,“青冢”、“黄昏”便营造出了凄惨悲凉的氛围。昏黄的天幕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吞噬了所有的景物,唯有那突兀的青冢,倔强地孤立于天地间。沉重感、肃穆感油然而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加国之情。意思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百步。“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识昭君,所以造就了昭君葬身塞

外的悲剧。后一句“环珮空归月夜魂”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哺育她的父母之邦。最后两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琵琶本来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登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难舍难分了。

整首诗表达了昭君的怨恨,可是这不仅是对其身世的怨恨,而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话又回到本诗的头两句上了。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雄浑的诗句该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而现在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不大合适。而吴瞻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昭君虽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家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虽身处夔州,距离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的地方。杜甫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

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杜甫笔下的美人是具有英雄气节的,那么另外两位诗人笔下的美人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近田园诗人王维笔下的西施与诗仙太白笔下的杨贵妃。

先看王维的《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诗的开头四句开头是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本为浣纱女,而以下变为君王的妃子。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衣食无忧,受君王百般娇宠。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自不量力。这首诗的言语是浅显的,主旨十分明确。王维借古讽今,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诗人身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

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同样是写美人,杜甫是借咏昭君之怨思来表达自己的怨思,而王维则是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奸佞小人的讽刺,对世人的警戒。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处境不同,所以诗歌包含的情感也不一样。不过两位诗人从诗中都透露出了相同的情绪——感伤,总之是对现状的不满。时代与处境决定了诗人写诗的风格和内容。下面一位诗人,写美人时处境较前两位要好得多,也局限得多。因为李白在写下这三首《清平调》时,是当着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面,不极尽华丽之词,怎能得君王的欢心呢?这三首诗是这样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