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志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志研究一、课堂志研究的基本含义

就教育领域而言,一般人们把课堂志研究定义为:教学研究者对特定场域中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的科学描述过程;课堂志研究者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直面研究现象,搜集第一手研究资料,全面描述课堂中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现象,或探究其发展规律,或进行合理解释与说明,进而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的研究方法。(王鉴)

二、课堂志发展的主要阶段

1、传统教学论阶段

阅读他人资料,在此基础上归纳写作,(书斋中的专家),此时的课堂志研究没有科学规范,处于一种的状态

2、现代教学论的课堂志

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影响,研究者纷纷走出书斋,开展教育实验研究,并因此为基础撰写课堂志。(人物:杜威芝的芝加哥实验课堂,陈鹤琴的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教会实验等),虽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出现,但课堂志作为一种教学论的稳定方法还未成形,还处在潜在的发展过程中。

3、“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课堂志

20世纪60 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开展了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运动,斯金纳德程序教学实验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等)这一阶段教学论与课程论学科开始结合,逐渐形成了新型的“课程与教学论”这一新兴学科,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课堂志研究成果。

三、课堂志研究的特点

1.质性

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课程志研究出现了两种范式:一种是带有量化研究的质性研究,另一种是直接坚持质性研究。

2直观性

课堂志研究的直观性是指研究者亲临课堂现场,回归课堂教学生活本身,通过观察课堂场域中教学活动的现象来探究教学规律和解释、理解教学活动。在这种直观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学理论构建而言,更具有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3描述性

课堂志研究往往运用深描(目的是尽量为读者建立一种直接真实的了解,引起共鸣,促进思考。)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细致地描述出来,在描述现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深入到

现象后面隐藏的各种规律。

4微观性

课堂志研究是微观的,它不是对某一堂课的全部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的描述。而是对一些能够显示课程与教学关系、结构与演变过程的一些细节进行详细的研究和理解。

四、课堂志研究的一般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选取对象时考虑的因素:课题内容,研究对象的条件,典型性和代表性等等。

2课堂中参与观察

从“观察者的参与”到“参与者的观察”,观察内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过程。

3深度访谈

研究人员在参与观察后,还要对研究对象(包括上课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个人的真实感受和丰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对课程性质、教学行为和课堂文化氛围等的认识,也可以问一些具体细节的问题,通过深度描述促进自身改进,并启迪

和影响他人。

4撰写课堂志

在研究者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以后,掌握了丰富的课堂志素材,就需要完成课堂志的撰写。撰写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1).叙述结构。(2)作者在文本中的角色(表明科学性和客观性)(3)被研究者的共性与个性(4)当事人观点的表达:表明角色,并不断以当事人的观念来表述研究的结论。对这些因素的考虑,体现了课堂志研究力图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法角度开展研究工作的理想。

五、课堂志与人种志的区别于联系

人种志(或译俗民志或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描述一个群体生活内发生的事件,特别是有关社会结构和有关群体成员关系的个体行为的事件,并且解释这些事件对于该群体的文化意味。即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本的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其意义为何,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课堂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就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人种志方法对课

堂中的群体进行研究,试图最真实自然地揭示这一文化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意义、价值、观点和动机等。

简单说,课堂人种志就是叫人种志的方法运用于课堂研究,二者的方法有相似性,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对象等有不同,导致两种方

法又有一定的不同。而课堂人种志就是课堂志(王鉴观点:课堂人种志的研究方法,有必要在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设一部分来探讨,即课堂志的研究方法)

六、课堂志研究方法的评价

(一)课堂志研究方法的价值

1课堂志研究顺应了教学论研究发展的趋势

面对教学理论缺乏对中国当下教学实践问题研究的实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现状,多数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教学论发展的关键是研究方法的转变。教学论研究必须摆脱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这种局面,必须采用多元的、多层次的实证性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因此,教学理论只能在关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运用,也只有在指导和促进教学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得以改造和提升。因此要走出书房走向课堂。

2课堂志研究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改革中,许多旧的教学活动和管理等现象,与新课程理念产生碰撞和冲击,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需要研究者亲临课堂现场,仔细观察、调查和分析,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矛盾所在。

3课堂志研究是构建教学理论新体系的必需

教学理论应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日益突显,课堂志研究方法正适合用于填平这道鸿沟,课堂志这种扎根于实践的理论才是鲜活的、丰富的和生动的,也是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所需要

(二)课堂志研究存在的困境

1. 由于我国目前仍缺乏相关政策的保障和制度的制约,使得研究者很难走进课堂。时间周期长,一些中小学也常常以影响学

校教学质量为由,拒绝研究者进入课堂。

2.课堂志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差异影响课堂志研究的顺利进行。一线教师长期处于接受者而非创造者和改造者的身份,接受教育教学理论,他们对理论毫无兴趣;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不愿意与外来者沟通和交流,习惯于个体劳动。

3.课堂志研究方法体系还有待完善,(我国的课堂志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成果还较少)

4.课堂志是一种微观研究,常受到时空条件限制,只能在特定课堂情景中开展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偶然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也往往忽略回访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