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转型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PPT课件
⑷、沟通性行动。指动作者之间的互动。是合理化的行动。同时涉 及客观的、社会的、和主观的世界中的各项内容
沟通行动的职能与合理性
沟通行动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理解的职能、行为 合作化的职能和社会化的职能。
理解的职能:主要服务与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更新。 行为合作化的职能:主要服务于社会统一与联合的
或者说是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
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第十一章 现象学社会学
主要概念和问题: 自然态度、主体间性、生活世界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对解释社会学的影响?
第十四章
哈贝马斯的 沟通行动理论
主要概念和问题:
沟通行动;生活世界殖民化; 在哈贝马斯理论中认识和兴趣的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 社会行动的类型 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的职能是什么?他这样划分的意图是什么?
沟通行动:是指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 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到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遵循规范进行的, 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合作化的、 合理的内在活动。
⑵、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社区”和“社会”两种共同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 起的共同意志不同。
共同意志分为:自然意志和理性意志。 这里大家比较一下迪尔凯姆的理论。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集体意识;
第三节 帕雷托的普通社会学
帕雷托最优:
精英和精英循环理论
社会转型
历史专题:阶段特征、社会转型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古代和同时期西方的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孔子等等。
(2)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前6 世纪)总特征:雅典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想和古罗马的法律,为古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具体:①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的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②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③经济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新兴工商业者势力强大④思想上:希腊出现了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适用性研究
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适用性研究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社会变革在中国变得日益频繁和复杂。
这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探索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适用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适用性,以期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变革,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西方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侧重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化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与西方社会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将西方社会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变革研究时,我们需审慎考虑其适用性。
其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些概念在中国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
例如,西方社会学中经常提到的"个人主义"概念在中国有时会被视为一种自私和傲慢的行为。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这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家族和集体观念相悖。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来重新解读和调整西方社会学理论框架。
此外,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一些观点对于分析中国社会变革仍然非常有价值。
例如,社会结构理论强调社会不平等的存在,这在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仍然非常突出。
通过应用社会结构理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在中国,社会网络的概念也对于分析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网络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的作用,这在中国的人情关系和人脉文化中尤为突出。
通过社会网络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利益诉求以及信息传播等重要因素。
此外,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文化观点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和谐、尊重长辈和价值规范的特点,在社会变革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文化分析框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社会变革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并从中得出相应的理论结论。
综上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适用性是一个复杂而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社会转型时期的东西方(16——18世纪)
社会转型时期的东西方(16——18世纪)一、政治l、特征异同点:A同:中央集权高度发展B异: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西方从中央集权国家发展到代议制国家2、原因:A经济基础: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
B上层建筑:①中国由废除丞相到设军机处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法律性文件保障C思想上:①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钳制,文字狱八股取士,维护专制②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为民主政治提出设想二、经济1、特征异同点:A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B异: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瓦解,工业革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受阻,自然经济继续顽固处统治地位。
2、原因:A经济基础: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闭性.贫困,市场狭小西方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中国实行重农抑商的限制西方实行重商主义,鼓励航海C对外关系:明清的“海禁”“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对外扩张,有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影响: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思想文化明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无法瓦解传统的农耕经济,无法产生资产阶级,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自行的社会转型,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使专制统治稳固B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及其联盟的产生,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三、文化l、特征异同点(1)思想:A同:反封建专制B异: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只是批判封建制度,西方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设想;明清只是三大思想家,而西方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科技:异:明清是传统科技,极少创新;西方是近代科技同:创新2、原因:(1)思想上:同的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异的原因: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以此基础反封程度不同B政治现状不同,中国政治上专制统治长期稳固存在,西方是教权高于王权(2)科技上:同的原因:经济出现新因素异的原因:A经济根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服务于农耕经济。
西欧与我国社会转型差别整理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公元15-16世纪,西欧率先兴起从传统农业世界向现代工业世界的转变,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领头羊的西欧国家依次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时至今日仍在进行中。
以工业化带动的社会转变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非经济领域,这种社会转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结构功能学派认为与传统相对的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民主化、法治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等。
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但不能过分失衡,过分失衡终将损害发展较快的指标。
在西欧率先兴起工业革命乃至社会转型而非在中国,这并非“历史的偶然”,中国与西欧确实存在着结构性差异。
一、原始积累开始前生产者个体的普遍积累在对英国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乡村社会研究中可以看出,16世纪以后,随着英国人口数量的递增,人口产量更得到大幅增长。
个体农民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得以普遍发展。
西欧的原始积累之所以成功,并非单纯依靠海外掠夺,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环境。
在所谓原始积累之前,西欧已经经历了长时期、普遍的小规模积累,既“前原始积累”。
西欧个体农民的普遍相对富足而非贫困孕育了资本积累的基础。
一部分富裕的农民趁势崛起,与富裕市民、商人及资产阶级化的乡绅骑士一起成为主要纳税人,他们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可以说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是中世纪农业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亚当斯密与重农学派等认为,农村产品的增加和剩余,是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如果将中国与西欧粮食生产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前工业社会,中国与西欧农业的粮食生产率出现了大约4-5个世纪的差距。
在中国历史上,可以找到资本主义“萌芽”,却难以描述出一部前原始积累的发展史。
西欧资本主义的生长,首先是原始积累的成功,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储蓄率则是这一成功的标志。
二、保障机制的发展和成熟所谓保障机制,狭义上是指个人及社会财富的积累的结构性保障。
社会变迁经典理论简述及再认识
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鼻祖的孑德早在 12 年 L 82
即提 出了要 “ 发展 人类 从类 人猿 一 直到 今 天 的欧洲 文 明所 经历 的连续 不 断的 演变过 程 ”。 ③ 之后 他 在社
主导地位 , 工业体制代替 了旧神学的军事体制 , 人 对 自然 的统 治代 替 了人 对人 的统 治 , 产和 科学 日 生 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 。
变迁原 因、 动力 、 过程 、 方式等的研究 , 只阐述核心 理 论 内容 。 面对多种社会变迁理论 , 曾有学者对其进行分 类 整 理 ,如 摩 尔 ( oe Mor)的 四分 法 ① ,斯 梅 尔 瑟 (m l r .) S e e NJ的六分法② 。本文倾 向于认 同波普 s, . 等 诺( ai oeo ) D v Ppne 在其著作《 d 社会学》 中的论述③ , 他将社会变迁理论分为四种 ,即社会文化进化论 、 循环论 、 功能论和冲突论。本文以波普诺的划分为 基础 , 着重阐述经典社会学者的社会变迁理论以及 在 此基 础上 的理 论发 展 。
( ) 宾 塞 的 社 会 变 迁 理 论 二 斯
斯宾塞早期曾把社会进化看作是一个持续的、
本 文 为 南 开 大学 “ 项 工 程 ” 科 生 创 新 科研 项 目“ 百 本 乡村 传 统 节 日民 俗 文 化 的 传 承 与 社 会 变 迁— — 以 河 南 信 阳 市 潢 J l
县 肖‘ 村 为 例 ” 项 目编 号 BX7 0 5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围 ( - 5)
者从 社会 学 的 角度 对社 会 变迁进 行 了深入 的研 究和 探讨 , 实质是在 研变迁理 论 . 并从 对其批 判 的 角度 对 社会 变迁进行 了再 认 识 。
关 键词 :进化 论 学派 ; 环论 学派 ; 能论 学派 ; 突论 学派 循 功 冲
社会转型时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制度保障机制
社会转型时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制度保障机制摘要: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此时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确立必然受到转型期人们世界观、生活观、价值体系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转型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制度保障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政党制度与法律制度方面,论述了社会转型期确保“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确立的制度保障机制。
关键词:社会转型;以德为先;制度保障一社会转型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社会转型”一词见于西方社会学现代化理论,是social transformation的中文释义。
“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具体说,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1]“总之,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的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一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我国社会转型从广义上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0年到1949年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至今,以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至1980年代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动和初步展开阶段(改革不同的旧体制或结构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新旧体制交替转轨阶段;第三个时期是从2003年至今,实施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转型阶段[3]。
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中的第三个时期。
该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10月15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脉络的研究
关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脉络的研究黄鑫英1 陈育芳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摘要:在结构变迁发生、社会危机加剧以及自然科学兴起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贡献、现代理论、后现代发展等三个阶段,呈现出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发展特点。
当代社会学理论具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构与行动相结合以及实证与人文相结合的演进趋势,并且具有超越二元对立趋向多元整合的倾向。
关键词:产生条件;发展阶段;演进趋势1838年孔德提出社会学(sociology)概念至今,仅仅170余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演进证实了这一特点。
随着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到来与加剧,西方社会学理论将以更加蓬勃的势头发展下去,并呈现出多元化与相互融合的特点和趋势。
一、产生条件就社会学的出现而言,美国社会学家 D.P.约翰逊提出,社会学的产生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其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因为正是“急剧的社会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地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1]因此,笔者从结构变迁、社会危机、自然科学等角度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条件进行追溯。
(一)结构变迁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社会学是剧烈的社会变迁或现代性出现的直接后果之一,而这些变迁的核心就是18和19世纪欧洲发生的“两次大革命”,即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
[2]因此,西方社会学的出现是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结构变迁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反应。
18世纪中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扩大国内外市场等方式,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掠夺,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而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及商品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英国的社会分工得到高度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革命”。
到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运动迅速扩大到法国、德国以及其它欧洲国家。
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下的社会转型特点比较研究一、其他相关理论体系社会转型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社会转型的理论按意识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的是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等,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转型理论发展至今有多种理论流派:波兰尼的工业化大转型理论、现代化理论、依附性发展理论、东亚模式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波兰尼从欧洲文明从前工业化时代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经济政策上的转换的研究,通过经验分析的方法揭穿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神化,他认为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它们的缺陷——不仅仅就它们的内在运行而言,也包括它们的后果的严重性,以至于政府干预成为必需;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波兰尼强调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方面在大转型中的重要关联性。
同时,波兰尼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提出了“嵌入”概念,它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即经济并非像经济理论中说的那样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的,如果“脱嵌”——即创造一个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把人类与自然环境转变成纯粹的商品,而这必然会造成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毁灭。
综上,波兰尼认为社会的转型是在工业化下,伴随着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得以实现的。
与波兰尼的工业化大转型理论相比,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中心主义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直接理论渊源于19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进化思想,提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理论。
现代化理论把民主化和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坚持认为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也要向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像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总体过渡。
这种“普世性”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没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由于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落后造成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阶段是现代化国家的早期阶段,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社会制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定是在制度和观念上“西方化”。
高考历史近代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及文化上的表现、借鉴与创新。如2011年广东文综第39题对
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的考查等。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日本、翻译
日本的书籍明显多于欧美国家,同时学习的内容有自然科学 也有社会科学,根据分析可得出答案。第(2)问“中体西用” 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从中国维护封建制度的 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得出答案。
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总
录
计
5
57
2
32
24
321
7
123
38
533
7.1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专业 备注 各科预科阶段 均须开设的课
科目
经学科
政法科 文学科 商科 格致科 农科 工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 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 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 思想。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
理即可。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 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 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
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
第二讲:转型理论之一,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演进制度学派
二是“制度经济学”吸纳了“演进经济学” 二是“制度经济学”吸纳了“演进经济学”理论进和方 法 ——演进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在 演进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 演进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 20世纪 年代以后,才逐渐受到人 们的重视,特别 世纪80年代以后 们的重视, 世纪 年代以后, 是随着1981年博尔丁的《演化经济学》和1982年尼尔 年博尔丁的《 是随着 年博尔丁的 演化经济学》 年尼尔 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问世, 森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问世,演化经 济学终于迎来了其理论日趋成熟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转型经济学》第二讲 转型经济学》
转型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 转型经济学基础理论之一: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演进 制度学派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演进-制度学派
王景新 二0一0年十月十八日 一 年十月十八日
转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罗兰的《转型与经济 学》“全面介绍了转型经济学的两大基础理论”, 即“华盛顿共识”(P6)和“制度经济学”的 演进和进化博弈(P6)罗兰称“演进-质疑,于是“北 京共识”开始引起普遍关注。 本节主要介绍 华盛顿共识 北京共识” “北京共识” “新制度经济学”(演进—制度学派)
《北京共识》这篇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北京共识》这篇报告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第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力量( 第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力量(即中国人习惯 实力” 新物理学”的概念( 的“实力”)的“新物理学”的概念(借用 物理学”来说明新的“中国力量” “物理学”来说明新的“中国力量”的性质 和构成,及其变化) 和构成,及其变化),认为中国正在开创国家 发展的“新道路” 雷默认为, 发展的“新道路”。雷默认为,“根据拥有 多少艘航空母舰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陈 旧的规则来评估中国的实力, 旧的规则来评估中国的实力,会导致极大的 错误估计” 错误估计”。
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人口气候,天灾庞大的官僚体制耗费大量的劳动剩余产品纺织业易产生技术突破。
中国纺织?丝绸产量低,棉刚开始种。
地租收入高,使富人争夺土地而轻工艺。
纺织技术朝精美发展而不是大规模。
北京建都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社会转型同时包括: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都市化5均富化6福利化7社会阶层流动化8宗教世俗化9教育普及化10知识科学化11信息传播化12人口控制化。
资本主义起源的主要流派:1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英国莫里斯·道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指出,从富裕农民和中层工匠等小商品生产者中,而不是从大商业资本家中,寻找工业资本的萌芽。
商人直接占有生产过程只可作为一种过渡阶段,它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障碍;最重要的是从生产者自身中产生资本家阶级。
只有一部分生产者自己积累了资本,开始从事交换活动并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组织生产,才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真正革命性的道路。
2注重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儒家和清教徒比较:在皇权笼罩下儒士形成软弱性格,缺乏独立的人格,而清教徒(除在上帝面前)具有完整的人格。
儒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人情至上,而清教徒重原则,不讲情面;儒士之间尔虞我诈,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因而也难以建立信贷关系,清教徒之间则讲求信用;儒士克己由外烁而成,清教徒的禁欲发自内心;儒士有意识的聚财吗,清教徒则把财富看成禁欲成功的象征;儒士讲究书本知识,清教徒注重自然科学3注重自然经济蜕变为商业经济的过程逃亡者在城里注满一年零一天后便取得了合法的自由身份,受到城市法的保护,领主追捕逃亡的农奴是危险而难成功的事。
4注重产权改革的作用。
】资本来源:个人财富的普遍积累“前原始积累”在海外殖民和圈地运动之前的积累来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农民普遍富足。
16世纪西欧农作物产出率比13世纪增加一倍以上,比9世纪增加了二至三倍以上。
11和12世纪西欧出现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和移民运动。
《森林法》国王对其所拥有的森林享有垄断权,在拓荒者压力下和王室财政自身的需要,允许垦殖者在交付一笔现金后获得开垦相应面积林地的权利。
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ppt
一、转型期社会冲突得特征识别
1、社会转型含义及特征 2、中国社会转型历程 3、转型期社会冲突研究
二、社会转型期治理模式分析及研究
1、治理模式种类 2、中国现状模式选择
一、转型期社会冲突得特征识别
(一)社会转型含义及特征
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机制 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得过程(中国 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 得过程 )。 q 社会转型理论,就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
• 资料来源: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转型期我国社会得特点
(1)社会分化加速
A、分化迅速 B、分化广泛
在社会个体层面 在社会群体层面 在社会组织层面 在不同区域层面
(2)社会流动加快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成员得流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结构性得社会流动:
A、所有制结构之间流动 B、产业结构之间流动 C、地区结构之间流动 D、城乡城镇化水平 (%)
193
1、72
17、9
668
5、23
40、5
全国部分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表
地区 上海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得时间(年) 2015
北京 广东 天津 江苏 福建 辽宁 浙江 山东 黑龙江
2018 2021 2026 2033 2034 2035 2036 2041 2041
一就是慢速转型时期(1840年到1949年) 二就是中速转型时期(1949年到1978年) 三就是加速转型时期(1978年到现在)
在当前社会转型得加速期,转型得目标就是过渡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社会,转型得主要形式就是改革开放,转型得内 容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与观念更新等在 内得全方位转换,转型得速率与过去相比大大加快。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二、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脉络
(一)功能主义:(又称为结构功能主义、整合理论)
孔德
涂尔干 马林诺夫斯基
帕森斯 默顿
斯宾塞
(孔德:社会静力学、动力学,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涂尔干:社会整合理论,马林:近代功能主 义理论,默顿:中层理论)
(二)冲突理论(批判学派与分析学派)
W·米尔斯 批判学派:马克思 法兰克福学派
(2)韦伯: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
首先,生平简介。1864年出生于德国一个中产阶级家 庭。
其次,理论贡献。 1、理解社会学 2、理想类型。 3、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4、科层制(权威的三种类型)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帕森斯
帕森斯(1902年—1979)——开创了一个社会学时代
(1)生平:出生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1924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 林诺夫斯基。随后交换至德国的海德堡大学,192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192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
(三)社会经验研究:第一,社会统计的发展,大规模民意测验和经验调查的技术,人口统计的技术 等。第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如伊顿爵士的《贫民是状况》、约翰·霍华德的《英国和韦尔士监狱 的状况》等。
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家
(一)早期的社会学家:孔德 (1)孔德——社会学之父 首先,生平概况。1798年1月9日出生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 其次,主要理论贡献:
一,科学的分类。孔德依据“一般性不断减少,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化路径,对科学 作了分类,并认为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一种逻辑分析,而且也为历史所证明。譬如,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
二,社会动力学(变迁)——三阶段理论。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神学”阶段,人们把一切事件都归因于生命体和人类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学”阶段,人 类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第三是“实证”阶段,人类认识各种现象,并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现 象的规律。与此相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军事阶段、过渡阶段与工业阶段。
断裂与弥合——社会转型理论及对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反思
一
两分法—— 西方社 会转型理论基 本分析框 架
是 马克思 的“ 五形 态说” 他 依据 所有 制关 系将人类 社 ,
会 分为前后 相继 的五 种形 态 , 即原 始社 会 、 奴隶 社会 、 封建社会 、 资木 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 ( 会主义社 社
会 是它的低级 阶段 ) 。美 国学者 丹 尼尔 ・ 贝尔 以技术
在传统 和现代 社会 中, 动 者 的“ 动动 机” “ 者取 行 行 、选
向” “ 、价值标准 ”“ 色评价” “ 、角 、角色关 系” 五个 方面 等 都 是不同 的, 五种 “ 模式 变量” 的每一对 变量都 代表 中
着传统与现代 的两极 对立 。 他 的现 代社会 是 以美 国 和西 方社会 为蓝本 的 , 而把 非西方 国家 和不发达 地区
在《 社会发展理论 》 书 中认 为 “ 一 发展 就是 由传 统社 会 走向现代化社会 的一 种社会转 型与成长过程 。[ " 对社会转 型理论来 说 , 会转 型不 同 于社会形 态 社
的演进或社会制度的更替。我们知道对人类社会的类 型划分依据不 同的标 准可 以有不 同的分法 。最著 名 的
[ 稿 丑期 ] 2 O 一 O — 2 收 O8 6 6
[ 者 简 介 ]李 德 ( 9 7 ) 中 国浦 东 干 部 学 院教 研 部 , 会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为 文 化 社 会 学 ; 秋 华 (9 9 ) 女 , 海 大 作 17 一 , 社 研 郝 17一 , 上
学影 视学院 , 究 方向为科技哲学 。 研
具有“ 传统” 现代” 和“ 因素的双重性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由于没有建立有效 的利益均衡机制 以及有效完善的 法律制度保障而出现“ 断裂”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 的中国需要建立经济、 , 教育、 医疗等一系列利益均衡机制 , 并以公正、 完善的法制作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张伟兵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重大转型及其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启示[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形成和实践上。
这种理论同剩余型模式与制度型模式的区别在于。
它促进了“生产性的”、有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干预。
发展型社会政策结合经济议题,力图通过协调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来改善所有人的福利。
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若干实际的社会投资策略和资产建设策略,实现社会政策从以消费和再分配为导向的服务转向提高受助者能力、扩大经济参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干预方法,这使发展型社会政策明显有别于福利领域的其他方法。
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政策的作用凸现。
怎样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双重叠加的背景下,发挥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是:(1)要重新重视和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2)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上要具备长远性、战略性眼光。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全球化社会风险社会投资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麟卜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ar7)1―0088一08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会政策学者如吉登斯、米奇利(J.Mi世ey)、P.Taylor―G00by等对福利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和重构,对社会政策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一方面,失业和贫困加剧了对很多正规的社会保护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在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他们特别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以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技术和社会危机。
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马克斯·韦伯理论的启示
马克 斯 ・ 韦伯 提 出 的 3种 社 会 模 式 , 以归 入 社 会 构 可
成 中的社会制 度层 次 。与 此相 对应 的社会 观念 和社会 结
构 两 个 层 次 则 与 之 互 相 配 合 , 为 一 体 。 如 果 将 此 分 析 应 同 用 到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阶 段 , 以看 出 不 同 时 期 法 制 建 设 的 可
社 会 制 度 , 层 是社 会 结 构 。社 会 观 念 是 人 们 在 社 会 生 产 下
和生 活 实 践 中所 形 成 的 关 于 社 会 生 活 、 活 问 题 、 活 模 生 生
度之 一 , 当社 会 转 型 时 必 然 牵 涉 社 会 制 度 变 动 , 者 社 会 或 制度 变 动 导 致 社 会 变 迁 。 因 此 , 会 转 型 时 法 律 随 之 变 社
后不同 , 中国社会经历过 3 阶段 的变迁 : 1 个 第 阶段是传统
社会 , 此阶段 自中国的王朝形 成以来 , 持长期 的稳定 性 , 保
发 展
马克斯 ・ 韦伯 首先以 “ 合法性 ” 1 im c ) 划分社 (e t ay 来 gi 会模式。合 法性 通常指 一个 政权有权 作 出指示 和提 出要 求, 而被 民众所 普遍 接 受 的状态 J 。在 马克 斯 ・ 伯看 韦
制度 和社会结 构 三大部 分是 相辅 相成 的 。在 中 国传统 社
会 时期 , 家政 权 的 社会 观念 ( 国 即意 识 形 态 ) 天 命 为 合 法 以
法律 ; 在社会结构层面 , 民力量 占据主导地 位 , 们通过 公 他
选 举 进 行 自治 , 以理 性 态 度 构 建 公 民社 会 。 并 由 此看 来 , 治 建 设 必 须 依 照 社 会 转 型 的 规 律 , 社 法 从 会 观 念 、 会 制 度 和 社 会 结 构 3个层 面进 行 实 施 。 社
当代西方国家的演变规律
当代西方国家的演变规律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西方国家的发展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过程中,许多国家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代西方国家的演变规律,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和特点。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在政治体制的演变方面,西方国家经历了从君主制到共和制、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现代民主制度,政治权力开始向广大民众倾斜。
此外,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例如英美的议会制度、法国的总统制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国家政治演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经济发展的演变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变。
在农业社会阶段,农业是主要经济支柱,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国家逐渐转型为工业社会,工业生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西方国家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代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文化变革的演变在文化领域,西方国家的变革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兴盛。
在过去,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变革,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包括个人主义、多元文化、女权主义等。
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四、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是当代西方国家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推动力量。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也日益深入。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方面,西方国家吸收了来自其他地区的经验和观念,推动了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地区的竞争和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国家的演变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第六讲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西方现代化理论第六讲:现代化理论批判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一种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以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等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传统—现代”,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对比中揭示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规律,认为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而非西方则由于传统的阻碍和内在因素的缺乏,未能走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因此,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是向西方看齐,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民主化,走西方的路,其本质是西化模式。
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是一种外因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出发来探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心—边陲”,认为西方国家是世界体系的中心,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边陲地位。
这种边陲国家的不发达正是由于中心国家的殖民、侵略、控制等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
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只能要求边陲与中心的脱钩,摆脱受控制的命运,也就是要“去西方化”,寻求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独特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基础是欧美的现代化,教训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
它主要依靠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拉美现代化教训,提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
其解释框架是“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析范式。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箱根召开了现代化国际会议,探讨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了此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流。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
1.刘易斯的二元结构发展论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既有传统的生产部门又有现代的生产部门。
传统的生产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服务业这样一些部门,市场化程度很低,组织程度也比较低,生产发展比较落后,而且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一些组织化较高、富有效率的新型生产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转型理论文档检索.
社会转型理论是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理论的一个中心论题,但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以后,这一主题才首先在西方史学理论和随后产生的所谓历史哲学中逐渐明朗起来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经典理论时期,实证研究时期和理论转向时期。
一、经典理论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叶,西方学术界就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进步的概念转型的进程及其机制、转型的类型和目标等等)。
进行了多方面探讨,确立了转型理论的论域,建立了这一研究的主题,制订了基本的方法论。
从本质上说,这一时期转型研究的核心观念是经典进化主义。
孔德(A. Comte)和斯宾塞(H. Spenser)是这种经典进化主义转型论的奠基人。
摩尔根(L. Morgan)提出了一种基于技术进步机制的转型理论,杜克海姆(E. Durkheim)着眼于从具体的社会实在域探求社会转型的机制。
滕尼斯(F. Tonnies)持一种非进步的进化观,断定社会转型的结果是人生存条件的恶化。
不过,他列举的从原初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种向度,却与其他论者并无二致。
二、实证研究时期
本世纪30年代以后,以斯宾格勒(O. Spengler)和汤因比(A. J. Toynbee)为代表的形态史学兴起,他们认为每种文化类型的演化特点各不相同、各有其发展道路,并对经典转型进化论的欧洲中心主义一元论提出了挑战,建立了多元文化史观。
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转型理论的研究,面对哲学和历史学中对经典观念的质疑,而转向社会学、古人类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人种学和历史编纂学等实证科学领域,试图以经验成果为依据,寻求对经典的线性一元转型观念的支持,这一研究导向被称之为“新进化主义”。
文化人类的新进化主义转型论代表人物是怀特(L. White)、斯图尔特(J. Steward)、萨林斯(M. Sahlins)、塞维斯(E. Service)。
他们试图以文化人类学的成果为根据,在肯定和承认文化多元性的前提下,寻求其内在的本质的同一性,从而维护经典转型论的一元化假定。
社会学的新进化主义转型论主要代表是帕森斯(T. Parsons)。
他的主要著作《社会:进化与比较透视》(1966)和《现代社会体系》(1971年),提出一种推广了的社会分工理论,对社会转型做出了结构—机能主义的解释。
和其他新进化主义者一样,帕森斯承认结构变迁的路线是非线性的,肯定在每个水平上“都包含不同形态和类型的大量变种”。
但是,他仍然在普遍的意义上维护正统转型论的范式单一论,提出了一个两种进化(动乱和整合)过程,四个进化阶段(原始社会、高级原始社会、中古社会、现代社会)和四种进化机制(分化机制、适应增强机制、包容机制、价值淡化机制)的转型理论体系。
他心目中的转型标准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
对此,他并不讳言:“现代型社会是在一个单独的进货场地出现的,本质上属于欧洲和西方,属于地中海北部和罗马西半部的继承者们。
然后,由西方基督教社会奠定了基础,从这里我们得到了所谓‘现代社会体系’”①。
帕森斯主义成为西方转型研究正统观点的重要代表,其核心观念正是所谓趋同论(convergence theory)。
固然,新进化主义在一些重要方面修正了经典理论的观点,转换了研究视角,这表现在力图回避从历史哲学上对社会进化和转型进行思辨性的建构,并尝试立足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实证科学的成果,对转型做描述性的说明。
如果说,经典理论是以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转型研究为重心,那么,新进化主义的研究重心则转向较具体的社会实体(文明,文化,独立的社团等等)转型的描述。
如E.伦斯基(E. Lenski)和J.伦
斯基所说:“对现代进化主义来说,社会进化有更限制的意义,它不使用绝对的道德评价”②。
但是,虽说如此,新进化主义却并没有从理念上真正突破经典假设,仍然坚持同一种转型终极目标,因此维护西方中心主义为主旨的趋同论,是各派研究者的共同特点,这一点在50—60年代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讨论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所谓“历史的现代化定义”中,现代化不过是西方和美国化的混合物,其实就是指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行政化、民主化、理性化等过程,其深层动机被说成是个人主义成就动机的扩展和实现。
如摩尔(W. Moore)的现代化定义是:“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或前现代的社会整个向技术和联合的社会组织形态‘整体’的转型。
这种社会组织的特点是‘先进的’,在经济上是繁荣的、在政治上是相对稳定的西方世界各国”。
③甚至就连承认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历史上的现代化道路有明显不同的学者,如艾森斯塔特(S. N. Eisensdadt),也曾认为南北方在现代化的目标方面,是没有区别的。
他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这部颇有名气的著作中宣称:“历史上,现代化是向着这样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
体制变迁的过程:这一体制从17世纪到19世纪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然后扩展到其他欧
洲国家,并且在19世纪和20世纪又扩展到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另一些国家”④。
由此不难看出,转型理论的实质是什么。
三、理论转向时期
50年代西方社会理论的主流是“乐观派”。
其中的一个导向是“起飞论”,认为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能够通过“起飞”直接进入发达社会;另一个导向是“过渡论”,认为“传统社会通过‘过渡阶段’转变为‘现代社会’”。
60年代以后,“悲观派”逐渐占了上风。
按“悲观派”的观点,世界历史上的现代化转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是自主内生的现代化,是由社会本身的固有力量在本土发生的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是西欧和北美的模式。
后期则是强制动员的现代化,它以对民众的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动员为特征,由于其强烈冲击性和突发性所造成的动荡和失衡,使欠发达国家并不一定“自动地”转变为发达国家,相反,倒是存在“现代化中断”的危险。
克尔(C. Kerr)、罗斯托(W. Rostow)等人的经典观点,都诉诸主导群的创新和革命引发社会组织、政治生活、文化模式、日常行为,乃至信念立场的整体现代化。
戈德索普(J. Goldthorpe)把这种工业主义逻辑概括为:“由于工业主义的推进并成为世界范围的现象……一系列相异的建制结构和不同的信念与价值体系都必然会归并起来。
所有社会,无论它们通过何种道路进入工业世界,都会日益接近起来,即使其形态不明晰,也完全是工业形态的”。
这就是亨丁顿(S. P. Hun-tington)所说的:“传统社会除了缺乏现代性这一点相同之外,很少有共性,而现代化却在各种社会中引发了趋同的倾向”。
他因而建立了“现代化是一种同质化过程”命题。
还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其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
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科学技术的统治和“工具理性”的主宰,造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社会与人都成了技术的附属物。
本来,科技进步就当成为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手段,现在,却反过来成为束缚人本性的枷锁。
因此,法兰克福学派诉诸一场意识形态革命或文化革命,这样,从呼唤人文精神的重建出发,“新马克思主义”把未来的社会转型说成是建立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
80年代后期,新转型理论在重新审视现代化标准时,也开始对彻底反传统的假定产生了怀疑。
我国对于社会转型理论的研究:王雅林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文章对于在我国影响很大的、被称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箩“社会转型”论进行范式判别,提出用“三分范式”的“社会双重转型论”代替现行的
“二分范式转型论”。
文章还论述了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处理好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提高全社会的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系,并指出在充满风险的现代化发展中要处理好“有序”和“无序”的关系。
郑红娥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述评,厉以宁从经济学视角对中国社会转型所进行的探究独具特色。
本文对厉以宁先生的转型发展理论进行了述评
雷龙乾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一文中指出:从历史观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既必须反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那种把社会转型等同于资本主义化的观点,也应该区别于具体社会科学研究部门那种局限于社会转型细节问题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不能把社会转型概念泛化为抽象的历史哲学思辨。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转型研究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我们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转型理论就是他们所创立的历史观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他们关于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是我们分析社会转型问题的宏观理论方法,相应地,“五形态理论”则是微观理论方法。
综合运用这两种认识方法,可以帮助正确认识当前社会转型实践的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运用这种认识方法为中国社会转型进行历史定位的杰出典范。
只有立足于历史观的高度,才能完整把握社会转型的本质、内容、动力和代价等不同方面,才能避免对社会转型内容的片面理解而忘却其整体性,才能避免对社会转型动力的片面理解而陷入精神决定论、外因决定论,才能避免对社会转型代价的片面理解而产生今不如昔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