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病毒颗粒的荧光标记对于实现病毒侵染宿主细胞过程的实时

合集下载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植物害虫研究中的应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植物害虫研究中的应用

能性 ;3 ( )可 以在 很大 浓度 范 围 内(1倍 ) > 0 进行 定量 , 有 较 高 的灵敏 度 、 异性 和 精确性 ;d 特 ( )既可 以做 定 性 分 析又 可 以做 定量 分析 【 l 】 。同时该 技术 也与传 H
统 的P 技术 相 比还 有其 不足 之处 :1 CR ( )由于减少 了
第 3 4卷第 2期 2 l 年 6月 01

西


Vo . 4 NO 2 I3 . . Jn ,2 l u e 0l
JANGXI PLANT PROTECTI I ON
实 时荧光 定量 P R在 植物 害 虫研 究 中 的应 用 C
郭庆 ,王忠跃 ,孔繁 芳,武艳 霞
与该模板 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
拷 贝数越 多 ,C值 越 小 。因此 只要 获得 未 知样 品 的 t C值 , 即可从 标准 曲线上 得 到该样 品的起始 拷 贝数 t
【l l】

荧光也有很大帮助 。
22 水解 探针 ( a na ) . T p ln 目前 在实 时荧 光 定量 P R技术 中 应川 较 多 的水 C
了对D A N 模板的定量 , 它具有实时性 、 快速、 灵敏 、
高 通量 、特 异 性强 、 自动化 程度 高 、重 复 性好 、准 确 定量 等特 点 。
敏感、产率高、快速、简便、重复性好 、易 自动化 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成为分子生 物 学、鉴别遗传疾病和快速检测病毒和病菌感染必
关 键词:实时荧光 定量P R;C ;植物 害虫;荧光阈值;荧光探针 C t
中图分 类号:¥ 6 - 7 33
文献标识码 :A

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通用母题题源解密16 转基因生物,从基因工程中溯源(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国通用母题题源解密16 转基因生物,从基因工程中溯源(原卷版)

专题16 转基因生物,从基因工程中溯源考向一基因工程【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2022·全国·高考真题)新冠疫情出现后,病毒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检测新冠病毒RNA(核酸检测)可以采取RT-PCR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先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cDNA,这一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再通过PCR技术扩增相应的DNA 片段。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2)为了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在设计PCR引物时必须依据新冠病毒RNA中的______来进行。

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3步,其中温度最低的一步是______。

(3)某人同时进行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检测体内是否有新冠病毒抗体),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______(答出1种情况即可);若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说明______。

(4)常见的病毒疫苗有灭活疫苗、蛋白疫苗和重组疫苗等。

已知某种病毒的特异性蛋白S(具有抗原性)的编码序列(目的基因)。

为了制备蛋白疫苗,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大量蛋白S。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是______。

【试题解析】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过程:①高温变性:DNA 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1)分析题意可知,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RT-PCR法需要先得到cDNA,由RNA到DNA的过程属于逆转录过程,逆转录过程需要的酶是逆转录酶(反转录酶)。

(2)PCR过程需要加入引物,设计引物时应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在该过程中为了确保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在设计PCR引物时必须依据新冠病毒RNA中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来进行;PCR过程每次循环分为3步,分别为变性(90-95℃)、复性(55-60℃)、延伸(70-75℃),故其中温度最低的一步是复性(或退火)。

病毒颗粒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病毒颗粒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病毒颗粒的功能主治与用量1. 病毒颗粒的概述病毒颗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颗粒,由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它们是病毒的组成部分,负责传播病毒并感染宿主细胞。

病毒颗粒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识别宿主细胞、侵入细胞、复制自身等。

了解病毒颗粒的功能和用量对于研究病毒性疾病以及开发疫苗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 病毒颗粒的功能病毒颗粒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宿主细胞:病毒颗粒表面的蛋白质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识别并选择特定的细胞进行感染。

•侵入细胞:病毒颗粒通过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或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将其病毒核酸释放到细胞质中。

•复制自身:病毒颗粒内的病毒核酸可以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机制合成新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从而复制自身。

•组装和释放: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随后通过细胞膜融合或细胞溶解等方式释放到外界,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3. 病毒颗粒的主治由于病毒颗粒具有多种功能,它们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主治作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病毒颗粒的主治:•疫苗研究与开发:病毒颗粒作为病毒疫苗的载体或衍生物,可以用于疫苗研究和开发。

通过将目标病毒的关键蛋白质基因插入病毒颗粒中,可以激发免疫反应,培养抗体,从而提供对特定病毒的免疫防御。

•疾病诊断:病毒颗粒中的特定蛋白质或核酸序列可以被用来作为诊断特定病毒感染的标志物。

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病毒颗粒特异性蛋白质或核酸,可以确定病毒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药物研发:病毒颗粒可以用于药物研发,通过研究病毒颗粒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发现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的药物靶点,并开发出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基础生物学研究:病毒颗粒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纳米颗粒,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

通过对病毒颗粒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病毒感染机制、细胞内生物合成等基本生物学过程。

4. 病毒颗粒的用量病毒颗粒的用量在病毒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用量可以确保研究和应用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病毒学检验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病毒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参考答案:对2.病毒的种类较多,其中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我们称之为()。

参考答案:噬菌体3.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包括()。

参考答案:质量控制原则;足够的硬件设施;生物安全原则;标本的采集原则4.下列属于病毒直接检测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细胞病理学检测;病毒蛋白检测;电子显微镜技术;病毒核酸检测5.下列选项中,属于病毒学检验应用范围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性传染病的的检验与检疫;新发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和防治研究;病毒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的诊断;病毒变异的研究6.新发传染病多是动物源性病毒性传染病。

()参考答案:对7.病毒的变异类型包括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和遗传转移(genetic shift)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对8.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新发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有()。

参考答案:病毒变异;国际旅行和商务;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投入不足9.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新病毒核算室,需要用到非序列依赖性的方法,下列属于上述方法的是()。

参考答案:病毒宏基因组学;随机引物PCR;简并PCR;非序列依赖性单引物扩增技术第一章测试1.在细胞培养系统中,培养一代细胞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下列不属于这这四个阶段的是()参考答案:游离期2.细胞在冻存时要掌握的原则是()参考答案:慢冻快融3.常作为细胞培养液的指示剂是()参考答案:0.4%的酚红溶液4.因为细胞培养液的营养丰富,更易于发生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加()可控制支原体的污染.参考答案:卡那霉素5.实验室器材的清洗过程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浸泡→刷洗→酸浸→冲洗6.从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是一群对原有组织有较好代表性的细胞,但细胞间存在异质性,即差异性。

()参考答案:对7.用胰蛋白酶做消化液时,浓度越大作用越强,对细胞的培养越有利。

2024版笔记分享微生物逆转录病毒(下)

2024版笔记分享微生物逆转录病毒(下)

01定义02分类逆转录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其基因组为RNA,但在其生命周期中,RNA会被逆转录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分类,逆转录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包括多个属和种,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鼠白血病病毒(MLV)等。

定义与分类VS逆转录病毒粒子通常由核心蛋白、逆转录酶、整合酶和包膜蛋白等组成。

核心蛋白包裹病毒RNA 基因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则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整合过程,包膜蛋白则与病毒粒子的组装和释放有关。

生命周期逆转录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注入、逆转录、整合、表达、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在吸附和注入过程中,病毒粒子与宿主细胞结合,并将病毒RNA 注入细胞。

随后,逆转录酶将病毒RNA 逆转录成cDNA ,并在整合酶的帮助下将cDNA 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在表达阶段,宿主细胞会转录并翻译整合的病毒基因,产生新的病毒蛋白。

最后,新合成的病毒蛋白和基因组RNA 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

结构结构与生命周期宿主范围与感染方式宿主范围逆转录病毒的宿主范围广泛,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真菌在内的多种生物。

不同种类的逆转录病毒具有不同的宿主特异性,例如HIV主要感染人类免疫细胞,而MLV则主要感染小鼠细胞。

感染方式逆转录病毒的感染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血液传播、性传播等途径感染宿主。

在感染过程中,病毒粒子首先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内吞或膜融合等方式进入细胞内部。

一旦进入细胞,逆转录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复制和增殖,最终导致细胞病变或死亡。

03逆转录病毒无法独立生存,需要寄生在微生物细胞内,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系统进行复制和增殖。

微生物为逆转录病毒提供生存环境一些逆转录病毒可以通过感染微生物,进而通过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扩散到更广泛的宿主中。

微生物作为传播媒介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和代谢途径对逆转录病毒进行调控,限制其复制和增殖,从而维持自身稳态。

EB病毒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机制-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EB病毒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机制-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EB病毒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机制-病毒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亚科,能够感染全球90%的人类,是最早被发现与肿瘤相关的病毒。

它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其中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病和鼻咽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研究表明EBV还与胃癌和乳腺癌相关。

而EBV是如何侵入宿主细胞,如何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这都是研究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

EBV侵入细胞是其感染宿主细胞以致发生作用的第一步。

这一步一般包括病毒到细胞表面的附着和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由于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感染的受体,EBV能直接感染侵入B淋巴细胞并使其永生化。

研究发现,在多种上皮细胞肿瘤中,有EBV的感染,而上皮细胞缺少像B淋巴细胞上的受体。

因此,了解EBV是如何感染进入宿主细胞,尤其是上皮细胞,有利于在体外建立合适的细胞模型及深入研究EBV相关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

尽管对EBV侵入各类细胞的认识仍不全面,但研究者也提出了EBV进入细胞的几种机制,并确定许多该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这里主要阐述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机制。

1B淋巴细胞EBV原发性感染通常发生在童年时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年纪较大的孩子以及青少年在感染EBV后,就有可能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自我限制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静止期的人类B淋巴细胞是EBV在体内和体外都能感染的初始靶细胞。

在被感染之后,病毒能够终生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

那么,EBV是如何进入B细胞的?多年研究发现,EBV感染B淋巴细胞的机制主要涉及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与B细胞表面受体CR2的相互作用以及另外几种病毒糖蛋白gp42、gB、gH和gL的相互作用。

EBV附着于B淋巴细胞,主要依赖于EBV表面包膜糖蛋白gp350/220与B淋巴细胞膜上表达丰富的CR2结合,但它并不是绝对的。

蛋白标签-基因克隆载体上的蛋白标签-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

蛋白标签-基因克隆载体上的蛋白标签-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

蛋白标签-基因克隆载体上的蛋白标签-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蛋白标签蛋白标签(proteintag)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纯化等。

蛋白表达载体按照表达宿主的不同新推出3类,分别为表达宿主为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的,以及慢病毒载体。

除了必要的复制和筛选的元件,协助表达和翻译的元件外,本文将各类载体分别按照功能标签的不同确定种类并将个标签的功能初步介绍如下:His6:His6是指六个组氨酸残基组成的融合标签,可插入在目的蛋白的C末端或N末端。

当某一个标签的使用,一是能构成表位利于纯化和检测;二是构成独特的结构特征(结合配体)利于纯化。

组氨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力,可用于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IMAC),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

使用His-tag有下面优点:1.标签的分子量小,只有~0.84KD,而GST和蛋白A分别为~26KD和~30KD,一般不影响目标蛋白的功能;2.His标签融合蛋白可以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或变性条件下纯化,前者在纯化疏水性强的蛋白得到应用,后者在纯化包涵体蛋白时特别有用,用高浓度的变性剂溶解后通过金属螯和亲和层析去除杂蛋白,使复性不受其它蛋白的干扰,或进行金属螯和亲和层析复性;3.His标签融合蛋白也被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4.His标签免疫原性相对较低,可将纯化的蛋白直接注射动物进行免疫制备抗体;5.可应用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6.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一起构建双亲和标签。

Flag:Flag标签蛋白为编码8个氨基酸的亲水性多肽(DYKDDDDK),同时载体中构建的Kozak序列使得带有FLAG的融合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效率更高。

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融合表达目的蛋白后具有以下优点:1.FLAG作为融合表达标签,其通常不会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目的蛋白的功能、性质,这样就有利用研究人员对融合蛋白进行下游研究。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机制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机制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机制病毒是一类微生物,它们不能自行生长繁殖,需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在寄生于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和宿主细胞之间会发生很多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直接决定了病毒的寄生效率、复制率、致病能力等等,也直接影响着宿主细胞的生长、代谢、逃逸反应能力等等。

本文将主要探讨病毒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致病机制。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它们首先会通过病毒上的受体结合膜上受体分子,然后通过针对宿主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使其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在宿主细胞的内部,病毒立即开始复制和繁殖。

由于病毒不能自主进行生物合成,因此在宿主细胞内部它们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合成病毒蛋白、RNA等,并且需要占用宿主细胞的能量、糖类、氨基酸等代谢物质完成它们自身的合成。

此时病毒与宿主细胞开始了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首先宿主细胞会感知病毒的存在,并启动对病毒的防御机制,例如识别病毒RNA当中的非自身RNA并将它们降解、启动炎症反应、调控宿主细胞的自噬途径等等。

而病毒为了对抗宿主细胞的防御机制则会通过不同方式避免被宿主细胞识别、降解。

例如在病毒RNA的3'端或5'端加入修饰结构可以使其免遭宿主细胞的RNA降解酶的攻击、隐藏在宿主细胞的某些内质网体系中以保护自己免受被宿主细胞的免疫识别等等。

除此之外,病毒还可能会借助宿主细胞的自身生理学过程来达到它们自身的复制和繁殖。

例如病毒在宿主细胞内逃避自噬的同时通过利用宿主细胞的高表达的mTOR(调控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关键调节元件)使得自己的复制效率升高等等。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不同于细菌感染宿主机体,病毒的危害在于它们在寄生于宿主细胞时占用了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从而对宿主细胞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等等造成了诸多破坏。

此外,感染病毒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宿主机体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一方面,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可能直接破坏宿主细胞的细胞膜或其他细胞器使得宿主细胞死亡。

第三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第三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1、解释名词:二元培养法,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单位,病毒效价,毒粒,五邻体和六邻体,多组分基因组和分段基因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包涵体,病毒种,病毒吸附蛋白和病毒受体,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变,多角体。

二元培养法:病毒是活细胞内严格寄生的,不能再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只能采取连同寄主一块培养的方法,称为二元培养法。

细胞病变效应:大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培养物都能引起显微变现的改变。

病毒感染单位: 与寄主产生特异性反应所用最小的病毒数量IU。

病毒效价: 每单位体积中所含感染单位的数量称病毒的效价或滴度IU/ML表示。

毒粒: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

五邻体和六邻体:二十面体对称衣壳的衣壳粒一般由5个或6个蛋白亚基聚集而成,因此称五聚体或六聚体。

位于顶角的五聚体和位于棱和边上的六聚体各与五个和六个其他的衣壳粒相邻,所以又分别称为五邻体和六邻体。

多组分基因组和分段基因组: 多数病毒仅含一个核酸分子,少数病毒含2个或2个以上的核酸分子,而且各分子担负不同的遗传信息,共同构成病毒的基因组,分别包成不同的毒粒。

这些病毒的RNA被称为。

基因组分成多个核酸片段,只是多个核酸片段包在外形大小均一的一种毒粒中称为分段基因组属于多组分基因组。

结构蛋白: 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的病毒颗粒所必须的蛋白质,包括一颗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

非结构蛋白:指病毒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包涵体: 某些细胞在感染病毒后,出现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的,在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可以作为病毒快速鉴别和辅助诊断指标。

病毒种: 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占据一个特定的小生境、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病毒吸附蛋白和病毒受体: 是病毒表面的结构蛋白,它能特异性识别宿主细胞上的病毒受体与之结合。

病毒的受体:是宿主细胞的表面成分,能够被病毒吸附蛋白特异性识别并与之结合,介导病毒入侵。

荧光PCR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荧光PCR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荧光PCR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病毒感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对社会健康和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

在医学、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病毒检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荧光-PCR技术(Fluorescent PCR)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病毒检测技术。

其利用荧光原理,结合PCR技术,将目标病毒DNA或RNA扩增和检测相结合,实现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病毒检测。

一、荧光PCR技术的基本原理荧光PCR技术是PCR技术的一种变体,其基本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探针,通过检测荧光信号来判断目标DNA或RNA是否存在。

荧光探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荧光团,另一部分是对靶标序列特异性较高的缀合酶切位点。

当探针连接到靶标序列时,缀合酶切掉探针上的荧光团,导致荧光信号发生变化。

荧光信号放大与光学仪器强度的检测相结合,可以可靠地检测到极微量的目标DNA或RNA。

二、1.病毒数量检测。

荧光PCR技术可以在检测的过程中,生成实时荧光反应曲线,通过病毒的DNA或RNA含量对荧光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荧光曲线中峰值反应时间和荧光曲线面积的大小可以准确反映病毒的数量。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到病毒的存在,还可以精确地定量目标病毒的数量,为病毒流行病学研究和诊断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2.病毒耐药性检测。

病毒的耐药性是指病毒对药物的抗性,这将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荧光PCR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病毒突变基因,确定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这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检测乙肝病毒、艾滋病毒、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等的耐药性,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成功率。

3.病毒基因检测。

荧光PCR技术可以检测特定的病毒基因,挖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演化规律。

例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序列,可以通过荧光PCR技术检测到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并为疫苗的选择和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三、荧光PCR技术的发展趋势荧光PCR技术是一种创新性的病毒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路扩增技术。

华中农大微生物学题库第三章病毒试题

华中农大微生物学题库第三章病毒试题

第三章病毒试题一.选择题30569.多数病毒粒子的大小为A.10nm,B.100nm左右C.300nmD.10-300nm答:()30570.病毒的大小以()为单位量度。

A. mB.nmC.mm答:()30571. E.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A.球形B.蝌蚪形C.杆状D.丝状答:()30572.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B.RNAC.DNAD.DNA和RNA。

答:()30573.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答:()30574.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A.脂类B.多糖C.蛋白质答:()30575.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A.DNA和RNAB.DNA或RNAC.DNAD.RNA答:()30576.最先发现病毒的是:A.巴斯德B.柯赫C.伊万诺夫斯基D.吕文虎克答:()30577.在-70℃时病毒的保存时间为:A.以小时计B.以天计C.以月计D.以年计答:()30578.昆虫病毒主要靠()感染A.接触B.口器C.伤口答:()30579.CPV是A.颗粒体病毒B.质多角体病毒C.核多角体病毒答:()30580.NPV是A.核多角体病毒B.质多角体病毒C.颗粒体病毒答:()30581.GV是:A.无包涵体病毒B.颗粒体病毒C.核多角体病毒答:()30582.核多角体病毒是:A.dsDNA杆状病毒B.ssDNA杆状病毒C.dsRNA病毒D.ssRNA病毒答:()30583.质多角体病毒是:A.dsDNA球形病毒B.ssDNA球形病毒C.dsRNA球形病毒D.ssRNA杆状病毒答:()30584.颗粒体病毒是:A.dsDNA杆状病毒B.ssDNA杆状病毒C.dsRNA杆状病毒D.ssRNA杆状病毒答:()30585.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的寄生物。

A.细菌B.酵母菌C.霉菌答:()30586.病毒的分类目前以为主A.寄主B.形态C.核酸答:()30587.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烟草花叶病毒B.痘苗病毒C.疱疹病毒D.流感病毒答:()30588.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A.游离于细胞质中B.缺陷噬菌体C.插入寄主染色体答:()30589.溶原性细菌对具有免疫性:A.所有噬菌体B.部分噬菌体C.外来同源噬菌体D.其它噬菌体答:()30590.昆虫病毒体的多角体能溶于A.乙醚B.氯仿C.稀氨水答:()二.判断题30591.λ噬菌体和PI噬菌体都是温和噬菌体答:()30592.λ噬菌体和PI噬菌体插入寄主染色体时都有特定位点。

微生物试题 病毒

微生物试题 病毒

病毒有关试题一、选择题。

1、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B )A.脂类B。

多糖C。

蛋白质D、磷脂双分子2、最先发现病毒的是:(A )A。

巴斯德 B.柯赫C。

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3、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B )A。

DNA和RNA B。

DNA或RNA C.DNA D。

RNA4、病毒的大小以(B )为单位量度.A、 mB、nmC、mmD、cm5、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C )。

A、痢疾杆菌;B、结核杆菌;C、痢疾杆菌噬菌体;D、大肠杆菌.6、病毒的增殖方式是:(A)A.复制B.二分裂 C.分枝 D.减数分裂7、以下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的有(A)A。

腺病毒B。

痘病毒C。

小RNA病毒 D.嗜肝DNA病毒8、病毒物理颗粒计数方法测定的是(C)A。

有活力的病毒数量 B. 无活力的病毒数量C. 有活力的病毒数量与无活力的病毒数量总和D。

致病性的病毒数量9、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B )A.核酸B。

蛋白质C。

多糖 D.脂类10、T4噬菌体属于( C)A螺旋对称 B立方体对称 C复合对称 D都不是11、以增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是(D)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病毒12、下列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C)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D霉菌13、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A)A核酸 B蛋白质 C脂类 D糖类14、以温和性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B)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突变15、溶源性细菌对(C )具有免疫性。

A所有噬菌体B部分噬菌体C外来同源噬菌体D其他噬菌体二、填空.1、毒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2、病毒蛋白根据其是否存在于毒粒中分为: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3、非增值性感染的类型:流产感染、限制性感染、潜伏性感染4、病毒的寄主有:微生物植物动物5、病毒颗粒的核体与核心一起构成的复合物为(核壳)6、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状态即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7.病毒由于无核糖体和—能量、代谢酶,故不能独立生活.8、能使病毒变形失活的物理因素有X—射线、r-射线、紫外线、高温 .9、大多数DNA动物病毒的核酸在细胞核复制,蛋白质在-细胞质合成,病毒粒子的组装在细胞质完成。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病毒是一种小的病原体,不能自主生存,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因此,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是发病的第一步,是疾病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介绍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

一、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病毒是一种非细胞介体,其结构非常简单,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其核酸可以是RNA或DNA,但永远不会同时存在。

病毒的外层蛋白质包裹着其遗传物质,保护其在宿主细胞内能够自主繁殖。

病毒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皆有高度的特异性,既定向地感染宿主细胞,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

二、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有两种方式:穿透式和融合式。

穿透式指的是病毒通过组成病毒外壳的蛋白质从宿主细胞膜上穿透进入细胞内。

融合式指的是病毒将外壳上的某些蛋白质与宿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结合,促进两种细胞膜的融合,使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三、病毒在细胞内的行为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就开始与宿主细胞的机器配合,开始繁殖复制工作。

由于病毒没有细胞核,因此其复制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核的生物物质和生物合成酶的参与。

病毒的遗传物质通过RNA合成从宿主细胞核内流出,对于DNA病毒则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嵌入至宿主核中与宿主核相互结合,使宿主细胞开始合成病毒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病毒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翻译机器进行翻译过程。

宿主细胞继续为病毒提供养分,分解和组装。

随着病毒粒子的积累,细胞的机能受到抑制或丧失,病情发展而变得严重。

四、病毒的寄生和毒性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是非常快速的,其病变过程也高度依赖细胞微观环境,因此病毒的毒性往往高于一般的细菌感染。

病毒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艾滋病、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且有些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例如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综上,病毒的入侵并不简单,它需要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核等多种物质繁殖。

在此过程中,病毒对于宿主细胞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引发了各种危险的疾病。

华中农大预防兽医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病原分子生物学2014考题(回忆版+整理答案)

华中农大预防兽医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病原分子生物学2014考题(回忆版+整理答案)

免疫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毒力岛:是指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但分子结构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其两端往往有重复序列和插入元件,其G+C mol%含量及密码使用与细菌染色体有明显差异。

2.朊病毒:是指细胞正常蛋白经变构后而获得有致病性的病毒。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均编码,并在许多组织中特别是神经元以及淋巴内皮细胞中表达。

(注意:virion意为“病毒子”,指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由外壳蛋白质及其包裹的内部核酸分子组成。

)3.慢病毒:是一群基因组结构和遗传组成,复制的分子机制以及宿主的生物学相互作用相似的反转录病毒,在各自宿主体内引起致死性疾病。

4.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疫苗:VLP是在形态上与某种真正病毒粒子相同或相似、含有病毒一个或多个结构蛋白、不含病毒核酸物质、不能自主复制,也不具有感染性的空心颗粒,用其制成的疫苗称为VLP疫苗。

该类疫苗可激活DCs等抗原递呈细胞,将其递呈给T,B淋巴细胞,从而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反应VLP表面能够重复高密度的表达抗原表位,从而引发强有力的免疫应答。

5.基因疫苗:又称DNA疫苗或核酸疫苗。

实为一种亚单位疫苗,是将外源抗原基因插入细菌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直接种于动物机体,被导入宿主的靶组织中,DNA则表达特异的蛋白抗原,与宿主细胞MHC-Ⅰ类或MHC-Ⅱ类抗原分子结合,刺激免疫识别系统,从而引发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使动物获得保护力的一种新型疫苗。

6.基因缺失疫苗:利用基因工程去掉病毒基因组中负责毒力的基因中的某一片段,使其成为缺损病毒株,所制成的一类疫苗。

缺失突变株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发生返祖成强毒,所以这种突变株是稳定的。

7.重组载体苗:是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活的细菌或病毒)基因中,接种后,随这种重组的载体在体内的增殖,大量所需的抗原得以表达。

重组载体苗实质上是一种活疫苗,不过比减毒活疫苗安全性要高。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微生物名词解释全部

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正常菌群:指居住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正常情况下无害,多具有拮抗外来病原微生物和提供人体所需某些营养物作用的各类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正常菌群的细菌等微生物,在寄居部位改变或寄居部位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或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下,可导致人体发生感染,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指少数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

4.沙保罗培养基:是培养真菌常用的培养基,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可观察到丰富的厚膜孢子形成,可用于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

5.芽管形成试验:白假丝酵母菌在动物血清中孢子伸长不断裂,能形成芽管,但并非所有的假丝酵母菌都能形成芽管,借此鉴定酵母样真菌。

6.小培养法:又称微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有效方法。

G试验: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糖、蛋白胨和琼脂》鉴定真菌时通常以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为准。

7.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白假丝酵母菌在Tween-80玉米粉琼脂平板上作密划线,置25"C(此点很重要)孵育,在72小时内成分(l,3)-p-D-葡聚糖。

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该试验可早期诊断多种临床常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疾病(侵袭性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菌病及肺孢子菌肺炎等),但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8.GM试验: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 GM)。

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多糖,细胞壁表面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该试验能够作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曲霉菌诊断方法》9.原代细胞培养:新鲜的组织或器官,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在适宜条件下经37°C培养数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层,称原代细胞培养。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病毒》知识点考点总结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病毒》知识点考点总结人教版

病毒知识点1:病毒的种类1.病毒的发现历程(1)19世纪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滤过性病毒”。

(2)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

(3)20世纪初,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由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现在我们知道一些传染病,例如,流感、艾滋病、口蹄疫、鸡瘟、腮腺炎、萝卜花叶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水稻黄矮病等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3.病毒的形态病毒的个体十分微小,比形态较小的细菌还小很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也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杆形的、球形的和蝌蚪形的。

4.病毒的种类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

(1)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或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

(2)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3)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也叫噬菌体,如痢疾杆菌噬菌体。

知识点2:病毒的结构和繁殖1.结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相应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通常变为结晶体。

3.繁殖利用寄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为原料,在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的“指挥”下,复制出自己的遗传物质,繁殖出新的病毒,新病毒从寄主破裂的细胞中被释放出来,并继续侵染寄主其他活细胞。

知识点3: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有益方面(1)用于疾病防治:如利用噬菌体专门感染细菌的特性,治疗人类和动植物的某些细菌性传染病;利用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造疫苗,防治病毒性传染病等。

(2)用于生物防治:喷洒动物病毒制剂侵染农林业害虫,防治农林业虫害等。

(3)用于基因工程:利用病毒携带某些基因进入正常细胞,达到转基因(基因重组)的目的。

细胞生物学填空题

细胞生物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2、 1665 年英国学者胡克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列文虎克。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5、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6、人们通常将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7、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几个时期。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1、所有细胞的表面均有由脂类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所有细胞都以二分分裂方式增殖;所有细胞内均存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器核糖体。

2、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3、病毒核酸是病毒的遗传信息唯一的贮存场所,是病毒的感染单位;病毒蛋白质构成病毒的外壳(壳体),具有保护作用。

***4、病毒的增殖一般可分为病毒侵入细胞、病毒核酸的侵染;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三个阶段。

5、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的DNA构成,细胞内没有专门的细胞器和核膜,其细胞膜具有多功能性性。

6、一个细胞生存与增殖必须具备的结构为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与RNA、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一定数量的核糖体和催化酶促反应所需要的酶。

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元,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能够在不破坏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对细胞中的分子进行可视化和定位,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细胞内的生物过程。

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进展。

一、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的原理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利用荧光染料的特性,将其与特定的细胞分子结合,从而实现细胞内相关分子的可视化。

常用的荧光染料包括DAPI、GFP、RFP等,这些染料能够与细胞内的DNA、蛋白质等特定分子结合,并在特定的激发波长下发射出荧光信号。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和位置分布,研究者可以得到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信息。

二、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细胞器标记:利用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研究者可以标记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从而观察其在细胞中的位置、形态和动态变化。

例如,利用Mitotracker Green染色,可以观察线粒体的分布、活动和变化,从而研究线粒体与细胞功能的关联。

2.蛋白质表达和定位: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可以通过标记特定的蛋白质,用来研究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例如,利用GFP标记蛋白质,可以观察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和分布特征。

这对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蛋白质转运和亚细胞定位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细胞增殖和凋亡:利用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可以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

例如,利用BrdU染色可以标记新合成的DNA,从而研究细胞的增殖情况。

利用Annexin V染色可以标记凋亡细胞,从而研究细胞凋亡机制。

三、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1.免疫细胞标记:活细胞荧光染色技术可以用于免疫细胞的标记和观察。

例如,在研究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可以利用CD4、CD8等标记染料标记T细胞的亚群,从而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

标签蛋白大盘点

标签蛋白大盘点

标签蛋⽩⼤盘点⼀些肽类和蛋⽩质被⼴泛的⽤于⼤量⽣产重组蛋⽩,它们与⽬的蛋⽩融合表达,以便于⽬的蛋⽩表达、检测、⽰踪和纯化。

这类多肽或蛋⽩,被称为标签蛋⽩(Protein Tag)。

下⾯就⼀个⼀个看。

6*His:6*His是指六个组氨酸残基组成的融合标签,可插⼊在⽬的蛋⽩的C末端或N末端。

其作为标组氨签,⼀是能构成表位利于纯化和检测;⼆是构成独特的结构特征(结合配体)利于纯化。

组氨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可⽤于固定化⾦属螯合层析(IMAC),对重组蛋⽩进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分离纯化。

使⽤His-tag有下⾯特点:⼀般不影响⽬标蛋⽩的功能;1.标签的分⼦量⼩,只有~0.84KD,⼀般不影响⽬标蛋⽩的功能2.His标签融合蛋⽩可以在⾮离⼦型表⾯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或变性条件下纯化,前者在纯化疏⽔性强的蛋⽩得到应⽤,后者在纯化包涵体蛋⽩时特别有⽤,⽤⾼浓度的变性剂溶解后通过⾦属螯和亲和层析去除杂蛋⽩,使复性不受其它蛋⽩的⼲扰,或进⾏⾦属螯和亲和层析复性;3.His标签融合蛋⽩也被⽤于蛋⽩质-蛋⽩质、蛋⽩质-DNA相互作⽤研究;免疫原性相对较低,可将纯化的蛋⽩直接注射动物进⾏免疫制备抗体;4.His标签免疫原性相对较低5.可应⽤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可应⽤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起构建双亲和标签。

6.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起构建双亲和标签Flag是第⼀个为⽤于融合蛋⽩⽽Flag标签蛋⽩为编码8个氨基酸的亲⽔性多肽(DYKDDDDK),是第⼀个为⽤于融合蛋⽩⽽不太可能影设计的表位标签,并且是唯⼀⼀个申请专利的标签设计的表位标签,并且是唯⼀⼀个申请专利的标签。

标签中多个带负电的氨基酸不太可能影响靶蛋⽩活性。

带有FLAG标签的蛋⽩可以⽤特定的抗体M1、M3、M5来识别或回收。

FLAG⼀响靶蛋⽩活性标签的检测。

直被⽤于细菌、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中。

3X FLAG可以改善FLAG标签的检测FLAG作为标签蛋⽩,其融合表达⽬的蛋⽩后具有以下特点:不会与⽬的蛋⽩相互作⽤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的蛋⽩的1.FLAG作为融合表达标签,其通常不会与⽬的蛋⽩相互作⽤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的蛋⽩的功能、性质,这样就有利⽤研究⼈员对融合蛋⽩进⾏下游研究;功能、性质⾮变性纯化,可以纯化2.融合FLAG的⽬的蛋⽩,可以直接通过FLAG进⾏亲和层析,此层析为⾮变性纯化,可以纯化有活性的融合蛋⽩,并且纯化效率⾼;有活性的融合蛋⽩,并且纯化效率⾼3.FLAG作为标签蛋⽩,其可以被抗FLAG的抗体识别,这样就⽅便通过WesternBlot等⽅法对含有FLAG的融合蛋⽩进⾏检测、鉴定;肠激酶切除(DDDK),从⽽得到特异的⽬的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췍췍췍췍췍췍췍
췍췍췍췍췍췍췍췍
췍N E W S 4图1 活细胞内活病毒标记示意图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何治柯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德国‘应用化学“和美国‘分析化学“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㊂他们率先提出了一种多色荧光标记活细胞内活病毒颗粒的新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Chem.Int.Ed.,2012,51,670~674(见图1)㊂活病毒颗粒的荧光标记对于实现病毒侵染宿主细胞过程的实时跟踪,深入理解病毒致病机制以及病毒性疾病的早期诊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采用常用的基因工程手段难以标记病毒核酸及示踪病毒与细胞膜融合后病毒核酸的定向移动,该关键信息的丢失极大地限制了研究者对病毒致病机理的正确认识㊂因此,对病毒颗粒的多色荧光标记,特别是对病毒核酸的标记一直是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㊂所提出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标记蛋白及通过病毒扩增过程中金属钌配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标记重组病毒核酸,不仅实现了病毒包膜和病毒核酸的同时荧光标记,而且不影响标记病毒的感染能力,具有标记效率高㊁荧光信号稳定㊁普适性强等优点;监测到母代病毒感染宿主的可视化过程,需几十个小时,而监测子代病毒感染仅需几分钟(如图1所示)㊂该研究成果对于活病毒标记及可视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㊂具体步骤如下:1.借助病毒展示系统,将绿色荧光蛋白(EGFP )与杆状病毒囊膜蛋白GP64融合表达,构建出GP64上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㊂2.金属配合物[Ru (phen )2(dppz )]2+溶液加入到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SF9;将重组病毒加入到培养的宿主细胞中进行病毒感染与增殖㊂3.收集㊁纯化双色标记的子代病毒颗粒,得到的子代病毒通过透射电镜(TEM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MS )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 - 图2 亚钌配合物及量子点双色荧光标记检测EV71示意图scope ,LSCM )表征其结构,测量单颗病毒金属配合物[Ru (phen )2(dppz )]2+含量及展示其单颗病毒的双荧光信号㊂4.将纯化双色标记的子代病毒颗粒用于宿主细胞SF9的侵染示踪研究㊂此外,基于亚钌配合物及量子点双色荧光检测人体肠道病毒EV71(手足口病)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Chem.,2011,83,7316(见图2),基于石墨烯猝灭量子点荧光同时检测人体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B3病毒CVB3的成果已在Anal.Chem.,/10.1021/ac203172x 在线发表(见图3)
㊂图3 石墨烯猝灭量子点荧光同时检测EV71和CVB3示意图(上)及可视化检测结果(下)第40卷
2012年6月 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 NEWS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6期9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