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题跋_记与蔡君谟论书_证伪
导师丛文俊先生谈书法(六)
导师丛文俊先生谈书法(六)《古代书法的“合作”问题及其介入因素》古人评价好书佳作,“合”为初语,“合作”后出。
古代书法附于实用,无限重复的书写形成审美疲劳与迟钝,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引发灵感和书兴的外部条件与“合作”的关系,以及“合作”的偶然性和不可捉摸。
文章对《书谱》“五合五乖”与其后不断增益之种种乖合问题,进行系统的析论和推衍。
通过对古代书论的系统爬梳,把“合作”划分为有意求工、无意于佳和抒写性情三种类型,逐一说明其原理与局限。
最后提出“介入因素”的概念明确各种可以激发灵感、调动情绪而能直接作用于书法的外在因素,探讨其介入书写的渠道和意义,颇具创意及理论价值,为今天如何向传统借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日常用字的无限重复经常会使书写处于迟钝或率意状态,书家则思考如何摆脱其消极影响,写出满意的佳作。
但是,其心常有而佳作不常有,因此,人们十分关注佳作,并试图说明其所以然,这就是古代书论中颇为多见的“合作”问题。
遗憾的是古人习惯于就经验和感情立言即使不乏精义至理,而分歧龃龉、偏颇阙失也不算少见,加之语焉不详,为今天的学习借鉴带来许多困难。
再则,既然名家的笔下并非都是“合作”,流传下来的作品也不尽能代表其艺术历程的真实水准,那么,应该怎样辨其差等,提高今天的鉴赏和学术水平?还有,名家的传世作品稀少,后人但知列叙推誉,很少究其原委,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那些“合作”的自身意义。
凡此之类,迄今无人论及,本人试就读书所见,提出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同道。
一“合作”说义关注作品是否为“合作”,其事始见于晋,是汉魏于尽牍往来中评说书法风气的发展。
沈作喆《寓简》有云:近世言翰墨之美者,多言“合作”。
余曾问邵公济“合作”何义,曰:“犹俗语‘当家’也。
”余曰:“曾见《法书要录》载王献之与简文书云:‘下官此书甚合作,聊愿存之。
’得非是乎?”献之与简文帝书语出张怀瓘《二王等书录》,而虞龢《论书表》作“民此书甚合,愿存之”,是篇言谢奉请献之书棐板“亦甚合”,表明称“合”为初语,以虞文为是。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转载宋元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 正如厚皮馒头, 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末有三数人。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
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突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 惟贤者能存尔。
其余泯泯, 不复见尔。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薛稷书刻石者,余家积录颇多,与墨迹互有不同。
唐世颜柳诸家刻石者,字体时时不类,谓由模刻人有工拙。
昨日见杨褒家所藏薛稷书,君谟以为不类,信矣。
凡世人于事,不可一概,有知而好者,有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不知者,有不好而能知者。
褒于书画,好而不知者也。
画之为物尤难识,其精粗真伪,非一言可达。
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禀笔之意也。
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末必得秉笔之人本意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 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余独以为不然。
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 所以与古不同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力气,不离故处。
”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 意如何哉?——欧阳修《欧阳文忠集》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的真伪问题:冰断《志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三种:百川学海(咸淳本)丙集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集》一卷;万历二十三年赵开美刊刻的《东坡志林》五卷;《稗海》(万历本)收录的《东坡先生志林》十二卷,《四库全书》所收也即此本。
其中一卷本所收为十三首史论,五卷、十二卷本所收主要为杂记、杂说,但五卷本也收有一卷本的史论,十二卷本则无一卷本的史论,其他内容与五卷本有许多重出之处。
三种《志林》不仅卷数、内容不同,刊刻的时代也不同。
除一卷本《志林》出现在宋代,五卷本、十二卷本则都出现在明代。
1919年涵芬楼以赵刻五卷本《东坡志林》为底本进行校印,并附夏敬观氏《跋》,对其评价是“要为宋人所辑,则可信也”。
以后,1981年出版的王松龄氏校点本《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的《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刘文忠氏评注的《东坡志林》(学苑出版社)等皆以涵芬楼校印本为《志林》底本,承袭了夏氏对赵刻五卷本的版本属性的判断。
那么,这个出现于明代的五卷本《东坡志林》的可信性到底如何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稍作考辨,并涉及与之相关的十二卷本《东坡先生志林》的真伪问题。
一《志林》在宋代见于著录的,除了一卷本外,还有三卷本。
这两种《志林》分别见于苏轼文集在宋代的两个系统:一为分集编订本;一为分类合编本,主要为麻沙本《大全集》。
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宋代分集编定的苏轼文集为《东坡集》、《后集》、《内制》、《外制》、《奏议》、《和陶》、《应诏》,故也称“东坡七集”。
而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曰:“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
”文中有“明年(指苏轼逝世的次年。
——引者)闰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的记载,而墓志是置于墓道中的,必须在落葬前写成和刻好;苏轼卒于建中靖国元年秋七月,可知该文写于苏轼逝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中所述诸集,当是苏轼生前已编定者;至其不言《应诏集》,当是其非苏轼生前所编定,而系后人纂辑。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
抱一斋论书:苏东坡题跋中的书法思想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经历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蜀学(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上,但主要思想是儒家的。
他的文章如其在《自评文》中所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率真之美,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其中《东破题跋》属小品文,中间品书论画的有一百二十篇,涉及笔、墨、书、画等内容,虽篇幅都极短小,但是内容广博,而且不乏提炼,中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一、以自然为核心的书法美学思想苏东坡的思想出入儒、道、佛三家。
但在书法思想上,明显偏于道家的理想。
这表现在他以自然为核心内容的书法美学思想当中。
首先是“至于无”的思想。
他在《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中说:“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强调书法要达到“无”的境界。
无:是道家哲学范畴,指宇宙的本原,一说作“气”,无形无声,恍兮忽兮,不可感知。
《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就是说,在苏东坡的思想中,书法要深入到宇宙的本原,反映“无形无声,恍兮忽兮”的道的内容。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艺术的手段把握世界。
以此为出发点,就衍生出他对陈规陋习的轻视与对自然天成的尊重,最终导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胜过雕琢的思想的出现。
所以在《东破题跋》中,他才提及:“有意于学,此弊之极”,“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在《题萧子云书》中说:“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
’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
从《东坡题跋》看苏轼书学观中的道家思想◆关键词:《东坡题跋》;苏轼;书学观;道家思想北宋时期,统治者对于传统士大夫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儒、道、释三教的相互影响、融会贯通,使得传统儒士入世时找寻“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格,出世时同样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苏轼便是三教合流下追求自我价值的士人典型,其中道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之一。
《东坡题跋》卷四中的书法题跋亦体现出其书学观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特点。
一、“自然”“无为”的书学思想苏轼自幼便熟读《庄子》,其书论中常运用道家典故,在《陈隐居书》中载:“……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①在《题鲁公帖》道:“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何也?其理与韩非窃斧之说无异。
”②苏轼所引用“窃斧”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疑邻窃斧”一说,以寓其书学思想。
1.颓然天放的自然观苏轼的书学思想延续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学书追求颓然天放、信乎自然的自然观,认为自然书写的快意之作可称为佳品。
老子《道德经》中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万物所蕴含的规律,是不经修饰、自然而生的状态。
东汉蔡邕首次提到“自然”的书学思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③蔡邕认为“自然”是学书之本,孙过庭亦承认“同自然之妙有”,此为北宋之前“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在书学上的表现。
苏轼看重毫无人为痕迹、浑然天成的书写状态。
他评价张旭草书:“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④在《题鲁公书草》中说:“……岀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⑤苏轼崇尚颜真卿,对于其快意书写的自然状态颇为向往,认为颜真卿书作“信乎自然”且“动有姿态”。
另在《跋刘景文欧公帖》中,又评:“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从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其文采字画皆有自然绝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迹也。
苏轼书论精萃
苏轼书论精萃一、创作论—————————————————————书唐氏六家书后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泊而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自湖口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此又未可晓也。
无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书吴道子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宋 苏轼《论书》
宋苏轼《论书》宋苏轼《论书》导语:苏轼《论书》有着哪些精彩内容呢?苏轼是宋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学识渊博,诗歌题材新颖,对文学的贡献非常的大。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论书》,欢迎阅读!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一、创作论书唐氏六家书后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
蔡襄传文言文翻译
蔡襄传文言文翻译1. 宋史蔡襄传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 *** 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武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书作文之有关中国书法的作文
有关中国书法的作文【篇一:中国古代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
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
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
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
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
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
书法是文字艺术。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文字艺术是文明的奇葩。
汉字始,书法始。
中华民族第一个用线条表示汉字意思的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
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
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论述了自上古至清末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并以其特有轨迹进行历史分期:混沌萌生(史前至夏);浑然入序(商至西汉);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崇规隆法(隋唐五代);尚意宣情(宋至明中);抒性扬理(明中至清)。
《东坡题跋》卷四探析
《东坡题跋》卷四探析作者:王媛来源:《大观》2019年第07期摘要:题跋是一种短小活泼的文体,以诗文、典籍、书画、器物为载体,对载体关涉的人或者事物进行评价、考证、解读、感发的文字。
《东坡题跋》卷四收录了大量关于书法的题跋,文章基于这些题跋对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自己作品、其他书家的作品以及鉴别作品真伪等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苏轼;《东坡题跋》卷四;书法鉴别题跋是一种短小活泼的文体,以诗文、典籍、书画、器物为载体,对载体关涉的人或者事物进行评价、考证、解读、感发的文字。
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按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
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
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
至综其实则有四焉:一曰题,二曰跋,三曰书某,四曰读某……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宋。
曰题跋者,举类以该之也。
”清代段玉裁说得更为明了:“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现存的苏轼诗文约有4000余篇,据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统计,苏轼题跋有正文574篇,佚文汇编105篇,佚文汇编拾遗42篇,佚文汇编拾遗补2篇,另有存疑者数篇。
明代王晋所辑《东坡题跋》分为六卷,其中卷四主要收录了有关书法的题跋,本文主要基于卷四的119篇题跋,对苏轼的书法活动进行分析解读。
一、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跋君漠飞白》:“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
和缓之医,不别老少;曹、吴之画,不择人物。
谓彼长于是则可也,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
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
”这里以医学的互通性及古代著名画家曹仲达、吴道子来举例说明“通其意”,各种书体虽形体各异,但书法中的“意”是相通的,在书体上要做到融会贯通。
《评草书》:“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
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书法四大家
书法四大家1.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
他学识渊博,文、诗、词、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是后人最喜爱的文学艺术家和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苏轼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的倡导者,也是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因元祜党人案受牵连,不仅《宣和书谱》等对他没有记载,而且书法作品也被大量毁去。
世传苏轼书法真迹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为最,帖后有明文徵明跋,考为其30余岁所作。
至中期,名作较多,如楷书《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行书《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和《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
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二作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
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
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
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
他的行书,更是随行大小,肉丰骨劲,拙中藏巧,兼有颜真卿、杨凝式二家长处。
苏轼晚年作品相对较少,以《答谢民师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知名。
其中《答谢民师》是给谢举廉的手札,前部已缺损,文载入《东坡集》,是苏轼表白个人文学创作见解的一篇重要文章,书法老劲,不似《黄州寒食诗》那样变幻多端。
清代顾文彬跋中引用前人书评“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来称赞此帖书法之妙。
苏轼不计较书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在学术的创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为北宋的书法大家。
2.黄庭坚黄庭坚(1045 ~ 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英宗治平四年( 1067 )进士。
出自苏轼门下而与轼齐名,世称"苏黄"。
从苏轼、黄庭坚书法题跋看“尚意”的“禅化”因素
从苏轼、黄庭坚书法题跋看“尚意”的“禅化”因素作者:马文雅来源:《大观》2023年第09期摘要:撷取苏轼与黄庭坚的“禅化”书法题跋,运用文学修辞的视角探讨北宋“尚意”书风的形成,分析“禅化”的修辞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指出“禅化”的书法品评是在士大夫参禅学佛的风气中形成的,进而影响了书法品评的表述方式。
同时,书法品评的“禅化”作为媒介作用于“崇王”与“尚意”书风之中,使二者相互消融,并催发更多的书学主张。
关键词:尚意;禅化;题跋;苏轼;黄庭坚“书法禅化”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士大夫通过参禅学佛调和了自身秉持儒家思想的见解。
士大夫对“道统”的持守一度成为不可亵渎的信仰,并且对书法观念的见解焕发出超脱世俗的色彩。
二是在文本表述中融入新的资源。
传统书论有其庄重的一面,而书法除了具备教化与继承作用之外,个人精神的外溢被“禅”的“机锋”击中关键,一些短言碎语(题跋)看似如同点缀,实则形成了“以禅喻书”的特征,新的书法术语填补了传统书论的不足之处。
较其他形式的书法品评而言,书法题跋不具有概括性与系统性,其观点大多与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因如此,题跋的即时性与“禅化”语言的运用机制暗合。
一、苏轼的“禅化”题跋依据传统书法史,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崛起其实并非呈线性的上升过程,而是循环往复、各种思想与学说相互交织的起伏状态。
苏轼与黄庭坚都持有士大夫的操守,他们亦师亦友,有诗文唱和往来,又被“参禅学佛”的风尚影响,所提出的书学主张无不带有“禅化”特征。
即便如此,禅学之于二者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苏轼学禅,旨在用禅来消弭儒家规训下伦理道德与自身个性存在的冲突,他洞察到人生的虚幻本质,用戏谑的方式来调和;而黄庭坚是将禅的“心悟”作为内在恒久的修持,把所谓的“顿悟”作为士大夫的道德修为,将自己的个性嵌入儒释的互为映照之中,以追求审美的愉悦感。
苏、黄二人的“禅悦”意识在各自的书法题跋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其中在苏轼对“象”与“意”关系的阐发中可窥一二。
苏东坡题跋全文
一、跋退之送李愿序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为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二、书渊明孟府君传后陶渊明,孟嘉外孙,作嘉传云,或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亦不如肉,何也?曰:渐近自然.”而今晋书乃云:渐近使之然。
则是闾里少年鄙语,虽至细事,然足见许敬宗等为人。
三、书渊明归去来序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里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澈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马后宫人,见大练反以为异物,晋惠帝问饥民何不食肉糜,细思之皆一理也。
聊为好事者一笑。
四、跋嵇叔夜养生论后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已也,以嵇叔夜养生论,颇中余病,故手写数本,其一赠罗浮邓道士。
五、记徐陵语徐陵多忘,每不识人,人人以此咎之。
曰:“公自难记,若刘曹沈谢辈,虽暗中摸索,亦合认得。
"诚哉是言!六、书子由超然台赋后子由之文,词精理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虽各欲以此自勉,而天资所短,终莫能脱,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
七、书与可超然台赋后余友文与可,非今世之人也,古之人也。
其文非今之文也,古之文也.其为超然辞,意思萧散,不复与外物相干,其远游大人之流乎?八、书拉杂变司马长卿作大人赋,武帝览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近时学者作拉杂变,便自谓长卿,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九、记导引家语导引家云:“心不离田,手不离宅。
”此云极有理,又云:“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瓢在水。
”此善喻者。
十、跋子由栖贤堂记后子由作栖贤堂记,读之便如在堂中,见水石阴森,草木胶轕,仆当为书之,刻石堂上,且欲与庐山结缘。
他日入山,不为生客也.十一、自评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如是而已矣。
蔡襄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
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有《蔡忠惠公全集》。
主要成就
书法艺术
主词条:宋四家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
东坡题跋二
东坡题跋二六十七、题颜鲁公书画赞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
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
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非自得于书者末易为言此也。
[注释](1)、颜鲁公: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出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
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后封鲁国公,又称颜鲁公。
曾抵御安禄山叛乱,后派往劝喻李希烈,为李所害。
善楷书、行书。
书风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古法为之一变。
传世碑帖甚多,著名的有《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等。
墨迹《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东方朔画赞: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晋夏侯湛撰,颜真卿书,唐天宝十三年刻。
此碑字体平整峻峭,深厚雄健,为鲁公四十五岁盛年之作。
(3)、清雄:清远雄健。
(4)、栉比:排列紧密、整齐。
(5)、逸少本:小楷《东方朔画赞》,传为王羲之书,为世所重。
[解说]此跋评颜鲁公碑,可见东坡先生理想。
坡公平生书论,本老庄之学,孤尚“清雄”。
六十八、题鲁公书草昨日长安二诗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
[注释](1)、瓦注贤于黄金:《庄子.达生》曰“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
”与人竞技,以瓦作赌注,则得心应手,态度自然,若以黄金作注,则惟恐有失,不免战战兢兢。
此言不经意之作,更能达到好的艺术效果。
[解说]东坡素尚老庄之自然,以自然为艺术上最高之境界。
故在创作手法上要求排除心理上种种之障碍,认为向颜真卿这样的书法大家,有意之作往往胜过无意之作,从而证明在书法创作上,“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苏氏论点,为“我书臆造本无法”作张本。
六十九、书张少公判状张旭为常熟尉,有父老诉事,为制其状,忻然持去。
不数日,复有所诉,亦为制之。
他日复来,张甚怒,以为好讼。
苏东坡墨迹题跋中有关蔡襄的就有六通之多,他为何力挺蔡襄书法?
苏东坡墨迹题跋中有关蔡襄的就有六通之多,他为何⼒挺蔡襄书法?丁启阵书法微报读《东坡题跋》,看到东坡先⽣关于蔡襄(1012—1067)书法的题跋有六通之多,⽽且每⼀通题跋,不是推崇备⾄,便是饱含深情。
请看(为了⽅便⼀般读者朋友阅读,翻译成了⽩话。
原⽂附在译⽂之后括弧中):⼀、《题蔡君谟帖》:慈雅在北⽅游历⼗七年后回到杭州,居住在孤⼭脚下,已经有⼗⼋个年头了。
他平⽣交往的朋友,基本上都已不在⼈世了。
有⼀次拿出蔡襄⽼先⽣的书法作品观赏,他反复悲叹。
德⾏⾼尚的⽼⼈死去,举世为之惋惜。
慈雅的感叹,是有缘故的。
(原⽂:慈雅游北⽅⼗七年⽽归,⽼于孤⼭下,盖⼗⼋年矣。
平⽣所与往还,略⽆在者。
偶出蔡公书简观之,反复悲叹。
耆⽼雕丧,举世所惜。
慈雅之叹,盖有以也。
)⼆、《跋蔡君谟书海会寺记》:蔡襄先⽣写这幅字的时候是28岁,此后三⼗⼆年,即熙宁七年(1074),我从杭州来临安,借看此帖,这时距离君谟去世已经有六年了。
明师傅虽然已经74岁,但是他更加⽿聪⽬明,寺庙也更加完善雄壮。
⽵林桥上,暮⼭依旧,真是令⼈感慨。
因为明师傅要远⾏,⼜想到⽵林桥观赏暮⼭是⼈间⼀⼤胜景,不禁⼼向往之。
(君谟写此时年⼆⼗⼋,其后三⼗⼆年,当熙宁甲寅,轼⾃杭来临安借观,⽽君谟之没已六年矣。
明师之齿七⼗有四,⽿益聪,⽬益明,寺益完壮。
⽵林桥上,暮⼭依然,有⾜感叹者。
因师之⾏,⼜念⽵林桥看暮⼭乃⼈间绝胜之处,⾃驰想⽿。
)三、《论君谟书》:欧阳修先⽣论书法道:蔡襄独步当世。
这是最正确的观点。
他说蔡襄⾏书最好,⼩楷次之,草书再次之。
鸡蛋⾥边挑⾻头的话,⼤字稍微差⼀点。
天资极⾼,加上刻苦学习,独步当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近年谈论蔡襄先⽣书法的,有⼀些异议,因此这⾥特地说明这个情况。
(欧阳⽂忠公论书云:蔡君谟独步当世。
此为⾄论。
⾔君谟⾏书第⼀,⼩楷第⼆,草书第三。
就其所长⽽求其所短,⼤字为⼩疏也。
天资既⾼,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
近岁论君谟书者,颇有异论,故特明之。
黄伯思《东观余论》成书及其版本考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 年 第 $ 期 总第 %"! 期
&’()*+) ,-&../, 0( 1*2
文章编号: %""$ 3 4%"5 ( !""# ) "$ 3 "%"$ 3 "6
黄伯思《东观余论》 成书及其版本考
赵彦国
(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江苏 南京 !%"&’ ())* )+ ,)-../0-1/2/- 0-3 456 7’869)-6 9&1. :;< 3 =>?
7 7 黄伯思( %"@4 — — —%%%# ) , 字长睿, 号云林子, 邵 (字宵宾, 武( 今属福建) 人。其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已未) , 卒于宋徽 宗政和八年( 戊戌) , 一生经历了神宗、 哲宗、 徽宗三朝。元符 三年( 公元 %%"" 年) 庚辰及进士第, 历通州司户、 河南府户曹
于绍兴十七年丁卯( %%34 ) 春在原《 法帖刊误》
一书的基础上, 广录长睿生前审证金石、 考核艺文之作二百余 篇, 或辩伪、 或为论、 或为说、 或为序跋、 鉴别精审, 意辞方雅, 遂辑成《 余论》 一书。因黄氏终于秘书郎, 有《 东观文集》 一百 卷, 此在《 东观文集》 之外, 故又称之为《 东观余论》 。 二、 《 东观余论》 的版本流传 《 东观余论》 初刻于建安漕司, 据黄 又有十卷、 三卷、 不分卷、 二卷之异。 《 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一八《 东观余论》 提要云: “ 跋黄 称共十卷, 今本仅二卷, 或后来传写所合并。 ” 据陈振孙《 直斋 书录解题》 卷一七录《 东观余论》 作二卷, 《 宋史・艺文志》 亦 作二卷, 而《 宋史・黄伯思传》 及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二三八 皆作三卷, 或许加之附录一卷, 只有明建宁李春熙校刻本作四 卷, 把题跋文章又分为两卷, 不知所据何本。今《 古逸丛书》 本、 《 四库全书》 本作二卷, 《 学津讨原》 本、 《 津逮秘书》 本、 《 王 氏书画苑》 本皆作二卷、 附录一卷, 《 中国书画全书》 本不分 卷, 均未有作十卷者。盖如《 四库全书总目》 所言, 黄 为十卷, 南宋之时就己合并为二卷。 余绍宋《 书画书录解题》 卷七《 东观余论》 解题云: 初编 所跋原书当为十
汝帖续2简介
《汝帖续》作者简介梁云召《汝帖续》二蔡襄“尺牍”★蔡襄简介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
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蔡襄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欧阳文忠公集》)黄庭坚也说:“苏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山谷文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论蔡襄的草书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史•蔡襄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
”许将《蔡襄传》说:“公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其断章残稿人悉珍藏,仁宗尤爱称之。
”朱长文《续书断》:蔡襄书颇自惜重,不轻为书,与人尺牍,人皆藏以为宝。
仁宗深爱其迹……及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敕书之,君谟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
儒者之工书,所以自游息焉而已,岂若一技夫役役哉?从以上三段记载中,可以知道,蔡襄书法从当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