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说课标说教材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文本解读撰稿人张娜一、说课标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和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
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说教材
[编写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教科书体系。
2、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注重吸收历史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
5、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6、构建了历史教材的系列化工程。
如:第3页历史图片,22页的地图等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6页的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启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又如24页的正文,文中的绿体字,文献
资料等史论结合客观扥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单元特点:
1、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4000多年前。
2、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
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应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内容结构]
1、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00年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2、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遗址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水稻;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③饲养家畜;④住干栏式房子
半坡遗址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时间:距今约6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②种植粟;③饲养家畜;④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大汶口遗址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6000-4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3、华夏之祖
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农业起源的传说: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作远古的传说。
黄帝:创制历法、发明工具。
炎黄子孙的由来: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禅让的传说
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
方法:疏导
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于
刚入初中的学生在理解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
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
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
新课。
3、在教学方法上建议最好讲成探究性课型,如讲解第一课的重点
知识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
活特征入手,之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北京人
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象半坡和河
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
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
习习惯,引起学习兴趣。
[评价建议]
评价是看学生:1、是否能吧人类按名称,距今时间、地点及影响复述或者用表格归纳。
2、是否能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特征,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两种。
1、教材资源有导入框、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教学挂图、自由阅读卡、活动课与活动探究。
它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好处。
2、课外资料,可以通过考古化石、图片、实物、历史遗迹,及影视资料等来充实历史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文本解读撰稿人张娟丽
一、说课标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
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9、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0、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说教材
[编写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教科书体系。
2、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注重吸收历史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
5、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6、构建了历史教材的系列化工程。
如:第3页历史图片,22页的地图等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36页的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启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又如24页的正文,文中的绿体字,文献资料等史论结合客观扥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正确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单元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21
世纪(公元前2070年),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新的锐利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内容结构]
1、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
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商朝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
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
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
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西周的兴亡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2、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
青铜时代:指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在生产、军事、生活地位十分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青铜精品:①司母戊鼎②四羊方尊③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树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相当发达。
“五谷”在西周已经齐备。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好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3、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特点:王权衰落,奴隶社会走向衰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特点:战争频繁,封建社会确立
春秋五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楚庄王:邲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特点:①改进青铜兵器、出现铁兵器;②以步兵和骑兵主;③军队庞大,修建工事;④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
著名战争:“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连横:合纵:“合众势力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张仪)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即秦拉拢东方国家服从自己
4、大变革的时代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5、中华文化的勃兴
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
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天文: 夏朝: 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
春秋:(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历法:夏朝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
商朝:历法逐渐完备,历法称为“殷历”
战国: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
医学:商朝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
周朝:医学分为内科、外科、营养保健科和兽医四科。
春秋战国: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屈原和“钟鼓之乐”: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著《离骚》《天问》等,我国古代伟大诗人。
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他的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孔子是大教育家:①创办私学②编订《诗》《书》《春秋》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概况: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各学派著书立说,聚众讲学,
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展开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
最重要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道教:东汉时期正式创立,尊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为教主。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精神和过程,它对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等。
本单元的教学可多样化。
[评价建议]
评价时要收集学生个人代表作品。
如用图表,创建知识树,设置表格等归纳内容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的更迭。
[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两种。
1、教材资源有导入框、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教学挂图、自由阅读卡、活动课与活动探究。
它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和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好处。
2、课外资料,可以通过考古化石、图片、实物、历史遗迹,及影视资料等来充实历史知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说教材说课标 ----文本解读撰稿人樊莉英
一、说课标
【课标要求】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单元概述】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同时秦汉时期是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和成熟重要时期。
随着秦王赢政灭掉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始了,秦朝虽然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都采取了重大的措施,但最终因为实行暴政,短命而亡。
西汉统治者,注意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其统治一直维持了200多年,缔造了强大的西汉王朝,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民族关系上还是外交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说教材
编写的背景及其基本特点
(一)背景
1.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适应世界教科书发展潮流的需要。
3.改变传统教科书不足的需要。
(二)基本特点
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
2.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4.注重吸收历史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
5.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6.构建了历史教材的系列化工程。
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基本上相一致,组成为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北师大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
下面将七年级上册内容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做一介绍,说明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对学术的动态和教学建议做一简要的阐述,以供教师参考。
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编写意图和体例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考试大纲教学建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能列举出汉武帝大一
教材编写体例及目的: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
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
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
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
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
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说建议
教学方法的建议:
1.综合性强是本单元的特点。
如把秦的兴与亡合在一起,把秦与汉开拓西域连在一起,把西汉与东汉出使西域连在一起,把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综合在一起,把秦始皇与汉武帝合在一起,等等,既体现了基础性,又实现了综合性,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
2.为教师留有余地,充分展示才华,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3.本单元在全书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课程标准在本册教科书中只提出了两个最高层次的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探讨”与“评价”都属最高层次,而且都在本单元内,应该很好地利用。
由此,教学方法可用常规的,也可以愈越,更可以采取自主的探索方式。
如评价秦皇汉武,如探讨统一的意义,还有可以请大家一起探索“我国历史上东南西北中各部,哪个地区对国家贡献最大?”意在鼓励西部地区为国家做出贡献。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学年教学评价等。
不同教学阶段的评价,应有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如: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而学期教学评价则是系统考察学生一学期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法,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中单列一章专门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王苏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2002年第6期)中指出,“除把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外,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
等方面也较为落后。
主张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指出,“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影音资料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已经作为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在历史教学上,但这些远远不够。
应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更广泛的开发新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这方面研究的文章不断涌现,但关于农村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成果则较少。
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让乡土历史、民风民俗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地文化、建筑、歌谣、各类民风民俗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时事政治资源。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的小天地,社会乃是大课堂。
我们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历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3、通过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效应。
具体表现在:“整合”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整合”扩大了课程资源的范围;“整合”引发了教学方法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