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6·郑州质检)(15分)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

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

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

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

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

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

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

(7分)解析:第(1)问,子产改革的措施重在经济建设、礼仪推广、法律制订、教育等方面,其意义要结合措施从对郑国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

第(2)问,从其内外政策分析,对内礼法结合,宽猛相济;“对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

”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特点: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

2.(2016·临沂质检)(15分)材料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

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

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得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供应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材料二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情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实行这一措施的干脆目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加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情响应。

影响:统一天下。

2.(2019·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次调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沟通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非常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相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主动、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D.建立了民主政治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②目的是富国强兵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3.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4.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6.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B.废除了农奴制C.增强了军事力量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7.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9.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考纲要求](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

一、梭伦改革1.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基本特点(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推行均田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

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

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

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评价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入手。

答案:(1)调整: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原因: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积极性: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

局限性:改革力度相对有限。

2.(2019·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

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

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练习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题(一)1.(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负担……他仿照以前人民的分等,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作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

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

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

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

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

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

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荣升。

——伯利克里《论雅典之所以伟大》(1)有人说,梭伦改革兼具革命性和“中庸式”,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梭伦改革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有何积极影响?(7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伯利克里所言“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的原因有哪些?从梭伦和伯利克里的成功中你有何启示?(8分)2.(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高三历史 大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适考素能特训

高三历史 大二轮复习 选修部分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适考素能特训
2
大二轮 ·历史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 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 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 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 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 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 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 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5
大二轮 ·历史
2.[2016·银川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 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 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 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 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 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 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 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 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7
大二轮 ·历史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答案 (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 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 分析其演变原因。(10分) 答案 (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 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 逐渐被废除。(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 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 点,每点2分,共6分)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1.(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内容.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

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便施行,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法令的彻底推行铺平了道路。

秦迁都咸阳后,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

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

因此,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分)(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的影响,即可以得出答案。

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中“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处罚犯法太子的师傅,两度推行变法,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等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1)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2.(2019·南京盐城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综合练(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2.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3.“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

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

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战争频繁铜镜难得B.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C.政府禁止奢侈之风D.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4.甲午战后,康有为认为变法必从京师开始,必从王公大臣开始,才能成功。

为此,康有为自己出资印刷《中外纪闻》,免费分送,还组织了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京师强学会,这实际上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

康有为的这些做法说明维新派()A.意图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B.利用政党组织和宣传改良C.能够抓住变法成败的关键D.制定推进变法的正确策略5.图片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文档: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 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版)文档:专题16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提能演练) 含解析

上篇选修系列专题161.(15分)材料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

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在其统治区域内,开始全面整顿户籍制度,使其初步制度化,尤其是对成年男子登记十分严格,这与秦王朝大兴徭役有密切关系。

秦代的户籍除一般人民的编户籍之外,由于各色人等的社会地位不同,还有一些特殊的户籍。

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还具体表现在“闾左”制度中。

贫富阶层分居闾里左右,在户籍中也是有所反映的。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

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

不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

后来,由于赀算的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

至武帝时代,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等(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的内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8分)解析:第(1)问,此问注意题干中提到汉承秦制,所以秦代的户籍制度有些内容也是汉代的内容。

依据材料中“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得出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据“当时的户口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得出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据“秦代户籍等级的明显区别”得出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第(2)问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单位进行户籍登记;户籍登记的内容包括县、里、爵、名、年庚及家庭资产等;户籍反映社会等级差异。

(7分)(2)原因:适应小农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对人口和土地的掌握和管理;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赋税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动。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及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王安石认为“财为方今先急”,把“财”比作“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二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夫以义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

……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三熙宁变法中“择术”与“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财主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习题: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1.(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检)(15分)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峻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从车兵、步兵地位的变化,兵员主体的变化,兵种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军事变革的表现。

第(2)问,军事变革的影响,一是要分析对战争的影响,二是要分析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每点2分,共6分)(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每点3分,共9分) 2.(2017·珠海质检)(15分)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非选择题(20*5=100分)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央政府就规定,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

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

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到8416.64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2.1%,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10.5%。

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20倍。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2)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优化;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补充等。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就规定……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可以得出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依据材料“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得出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依据材料“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可以得出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来源考查主题引文出处设问方式命题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汉武帝年号制改革[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比较类、意义类(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3)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

(4)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较类(5次),原因类(6次),作用类(11次)、特点类(4次)、其他类(3次),注重对学生2018年全国Ⅱ卷现代中国的科技改革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背景类、内容类、影响类2018年全国Ⅲ卷近代中国治安机构的改革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原因类、比较类2017年全国Ⅰ卷现代中国的工资改革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特点类、意义类2017年全国Ⅱ卷晚清北京街道管理改革苏继祖《清朝戊戌朝变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原因类、启示类2017年全国Ⅲ卷隋代法律制度改革《隋书》特点类、意义类2016年全国Ⅰ卷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内容类、作用类三论》“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涉及到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一道题。

2016年全国Ⅱ卷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改革《清史稿》特点类、影响类2016年全国Ⅲ卷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内容类、意义类2015年全国Ⅰ卷唐代的币制改革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内容类、作用(意义)类2015年全国Ⅱ卷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原因类、作用(影响)类2014年全国Ⅰ卷魏晋的法律改革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特点类、作用(影响)类2014年全国Ⅱ卷南朝的山泽管理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背景类、作用(影响)类考法1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典例1] (2017·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1.(2017·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检)(15分)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峻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

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

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

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9分)解析:第(1)问,从车兵、步兵地位的变化,兵员主体的变化,兵种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军事变革的表现。

第(2)问,军事变革的影响,一是要分析对战争的影响,二是要分析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

(每点2分,共6分)(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

(每点3分,共9分) 2.(2017·珠海质检)(15分)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

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

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

(9分)解析:据材料中“义熙九年,刘裕实行‘土断’”。

土断的推行分三层,第一层叙述了土断改革的原因,第二层叙述了土断改革的措施,第三层叙述了土断改革的影响,抓住材料相关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三点得6分)(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任答三点得9分) 3.(2017·淄博测试)(15分)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

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

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

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

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

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

又立纲运之法,“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

”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

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

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

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

(9分)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从漕运改革前后漕运现象进行比较,即从漕运的装载、经营管理、漕船制造等方面比较概括漕运改革的内容;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对比分析总结漕运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变散装散运为袋装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

(6分)(2)作用:提高漕运效率,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

(9分)4.(2017·临沂模拟)(15分)材料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

雍正帝即位后,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

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

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

同年,改革“耗羡”①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

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

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

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

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同时,又禁革“陋规”②,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不得另有所取。

注:①“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赋附加税;“羡”即羡余,是地方以奉献皇帝为名在正赋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

②“陋规”是指各级官员除薪俸外的各种虽属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惯例的收入。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9分)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改革‘耗羡’”“禁革‘陋规’”“养廉银制度”等归纳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结合改革措施的关联性和改革进程去分析特点;从对国家和对百姓的利益上概括其作用。

答案:(1)内容: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严惩贪官污吏;革除“耗羡”“陋规”等社会积弊;建立官员养廉银制度。

(6分)(2)特点:各项措施的互补性强,改革具有系统性;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惩治贪腐行为;打击和预防相结合;体现人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与预防贪腐。

(5分) 作用:推动官风的肃清和国家财政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

(4分)5.(2017·衡水中学摸底)(15分)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

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

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

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

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

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的34.14%。

——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7分)解析:第(1)问,从维护形式上统一的形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分析改革的原因。

第(2)问,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从增加税收、恢复经济、为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等方面概括其意义。

答案:(1)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

(8分)(2)意义: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财经和物质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

(7分)6.(2017·衡阳联考)(15分)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

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

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

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

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

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6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883年,……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等分析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第(2)问,抓住材料中最后三句话并结合其特点去评价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答案:(1)特点: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保制度完备;医保覆盖人群广;法定医保为主,私营医保为辅;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

(9分,答出三点即可)(2)评价:医保制度完备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营医保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