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形成倾向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样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样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系统异样的机制及研究进展罗雄燕,吴凤霞,武丽君,袁国华【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累及血液系统,要紧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

SLE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一时期,可发生一项或多项血液系统异样,并以首发病症显现,而缺乏典型的皮肤、关节、肾脏等损害的表现,常难以识别。

故深切了解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对及时诊断和正确医治SLE患者的血液系统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1 SLE血液学异样的发病率SLE发生血液系统异样较为常见,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在其疾病的某一时期都可发生一项或几项血液系统的异样,其中以贫血最为常见,其贫血的发生率可高达73%~90%,贫血的轻重与病程长短和病情的严峻程度有关,多数为轻至中度贫血,少数为重度贫血[1]。

约50%可有白细胞减少,25%~50%有轻度血小板减少,5%~10%有重度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PCP)者约5%[2]。

温习国内外资料发觉SLE归并血液系统损害占75%~%,其中贫血19%~57%,白细胞减少11%-75%,血小板减少7%~30%[3] 。

2 SLE相关血液系统异样的机制贫血发生的机制贫血是SLE血液系统最多见的一种表现,约60%~80%的活动期SLE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有人报导贫血发生率可高达98%,贫血的轻重与病程长短和病情的严峻度有关,多为轻至中度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少数为重度贫血。

造成贫血的缘故较复杂,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贫血。

前者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后者包括慢性病贫血(animea of chronic disease,ACD)、慢性肾功能不全所致贫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等。

狼疮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狼疮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狼疮的病因与治疗进展引言: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反应,导致慢性全身性损害。

本文将重点讨论狼疮的主要病因以及近年来在治疗领域取得的进展。

一、狼疮的遗传因素通过基因和家族调查发现,存在高度遗传倾向,但并非单一基因决定。

HLA区块和多态核苷酸多态性(SNP)被认为是参与自身免疫反应调控的关键基因。

许多基因作用于信号通路和免疫调节分子中,如CD40信号路径、MHC类环肽载体肽2(HLA结构区3)等。

二、免疫失调与环境影响免疫失调被认为是促发和维持系统性红斑性 lupus (SLE) 的重要机制之一。

感染、药物、阳光曝晒等外界环境刺激可能加重或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感染与SLE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病毒感染(如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致残带菌等)。

阳光下的紫外线(UV)也被认为与SLE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自身抗原与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在体内沉积并激发免疫反应,并引发SLE。

这些免疫复合物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和应激细胞释放促进炎性介质的化学因子来诱导损害。

四、治疗进展4.1 传统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角质酸盐类制剂(如羟氯喹或氢氯胺)以及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NSAIDs 可降低关节炎性反应,缓解关节压力和刺激;氢氯喹可通过改变溶菌酶水平作用于折叠所需,减轻淋巴细胞与免疫反应的作用,调控体液和免疫功能。

然而,长期使用NSAIDs可能导致胃肠道损伤;虽然DCQ常用于轻型SLE治疗,但其药剂量因个体差异较大,可引起视网膜毒性等不良反应。

4.2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为缓解系统性红斑性 lupus 病情加重、减少皮质激素使用而发展了许多新型免疫抑制剂。

靶向B族细胞药物 (如利妥昔单抗) 抑制B细胞活化并减少B密度; 靶向T 淋巴细胞 (如硫唑嘌呤、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减少自身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其他抑制生物靶向信号功能的分子(如rapamycin及二甲双氮脒),也显示出对SLE有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

2024版系统性红斑狼疮

2024版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目录•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疾病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发病机制SLE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异常等多个方面。

其中,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自身抗体的产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年龄与性别分布SLE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育龄期女性最为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9。

发病率SLE 的发病率因地区和种族差异而异,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20~70)/10万。

遗传因素SLE 具有家族聚集性,同卵双胞胎同时患病几率高于异卵双胞胎。

此外,某些基因如HLA-DR2、HLA-DR3等与SLE 易感性相关。

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诊断流程鉴别诊断相关疾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皮肤损害和肌肉症状,但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如抗核抗体(ANA(dsDNA)。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尿常规、生化检查(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免疫学检查(如ANA、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等)。

辅助检查如X线、超声心动图、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器官受累情况。

此外,皮肤活检和肾活检等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控制疾病活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030201治疗目标及原则糖皮质激素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治疗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需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控制病情活动、减少激素用量及预防复发,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生物制剂如抗B细胞抗体、抗TNF-α抗体等,用于对传统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1 2 3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心理治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肾脏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预防措施建议通过药物、免疫调节等手段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血栓栓塞并文献复习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血栓栓塞并文献复习

o f r i t u x i m a b . Me t h o d s A p a t i e n t w i t h s y s t e m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a t o s u s( S L E)c o m p l i c a t e d w i t h a n t i p h o s p h o l i p i d s y n d r o m e( A P S) ,w h o w a s d e v e l o p e d s e v e r e t h r o m b o s i s a f t e 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 r e a t e d w i t h r i t u x i m a b ,i s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 0 0 0 3 2 )
摘要:目的 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 反应非常罕见, 通过学习1 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
临床特点 ,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 良反应。方法 详细报道 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 s y s t e m i c l u p u s e r y t h e m a t o s u s , S L E) 合 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 n t i p h o s p h o l i p i d s y n d r o m e , A P S ) 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 的临床表现。结果 给予 S L E合并 A P 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 的风险。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血栓 ;狼疮 中图分类号 :R 5 9 3 . 2 4 ; R 4 5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3 . 8 7 0 5 ( 2 0 1 3 ) 0 2 — 0 1 5 1 — 0 3 该患者在使用利 妥昔单抗治疗 3 个月后 ,P L T正常 ,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 S L E有效 ,但

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进展

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进展
吉林 医学 2 1 00年 5月第 3 1卷 第 1 3期

1 5・ 91
1 6, 6: . 98 6 51
[8 N gy Nskm U m t e a Pamaba a 1 ] aaaN, i i i h T, e a uM,t 1 l ri n — s . s n
t urtc pe td s a p o n si n c tr i te t t rma i r ei pi e a r g o tc idiao n pain s wih p i y r
[4 黄震华 .心房利钠冈子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 1] J.
国外 医学 ・ 分 泌 学 分 册 ,9 8 8 3 :2 . 内 1 8 ,( ) 18
p m nr y e es n J . i uai ,00, 2 5 :6 . , oayhp r ni [ ] Cr l o 2 0 1 ( ) 8 5 d t o c tn 0 [9 K i e R, ru o R,i rsL e a G nt i 1 ] l gr Wab r nR Pe a A,t 1 ee cds n J t t . i —
t e , si t ydsaeadter h h atI. h s,04,2 i sr p a r i s ,n h gt er[ ] C et20 16 d e ro e i
( 7):3 0 13 .
i h mco ipti dl e ado ypty[ ] m JC ri , s e i rdoa c i t crim oah J .A ad l c i h ad o
dsae J . l i hmc c ,00, 1 1 :9 i s[ ] Ci c C i i A t 2 0 3 ( ) 1. e na a a 0

羟氯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羟氯喹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d s a e mo iy n a t-h u tc r g . ie s — d f i g n ir e ma i d u s Rh u tl 2 0 1 2 — 4 . e ma o , 0 4, 8: 33 2 7 B s P a t e t r c Re Cl s i n
[ ] H r P Fe c J , o a c k , . C l o u eadh— 2 u t ,r h K G r t h o e a sN n js L t 1 h r i n y oqn
受体( L 家族的激 活。 L s T R) T R 的结合通过刺激促炎细胞因子 的产生 ,从而激 活免疫 系统 .N . T F 在 R A中起 着重要 的作 用。 C H Q作用机制抑制内含小体 的抗原提呈细胞的重要介质 T R9 一 , , 3的产生。 S E患者 中, N L 一, 一 和. 8 7 在 L D A和 D A相关 N 抗原可 激活 的 B细胞抗 原受体 ( C ) T R9相 互作用 B B R 和 L.

9 ・ 21
2 在 S E 中的 应 用 L
心, 呕吐等 , 减量 可减轻症状 。②皮肤黏膜反应 : 表现头发变 白、 脱发 、 瘙痒 、 皮疹。③神经系统反应 : 头晕 、 头痛 、 耳鸣及精 神紧张 , 常为可逆性 。 ④心脏毒性 : 少数患者可引起心律失常 心肌病 。⑤血液 系统 :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 细胞 缺乏 、 粒 白细
作 用无关 ,而 是 与 E K和 ME R K信 号转 导通 路受 抑有 关 。 H Q抑制 I. C L6的产生在 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 病 中尤 为重要 .
4 0m, 0 rd给药 , 约需 4 6个月达到稳态 药物大部分沉积 / 大 — 在肾上腺 、 、 肝 脾等组织上 , 血浆消除半衰期 为 3 2d左右 , 主

狼疮脑病自身抗体谱研究进展

狼疮脑病自身抗体谱研究进展
Husebve等酬对100例s皿患者。74例有神经精神疾患 或损伤(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和神经脱髓鞘)的 患者.以及6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和westerr卜blot检查抗MAP_2的自身抗体。17% 的sⅡ患者检出抗MAP一2抗体.NPs【m患者中两项实验结 果均阳性率为76 5%,两项实验结果均阴性率为19.7%,结果 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P一2具有重复的微管结合序列,困 此其不仅具有控制细胞骨架完整性的作用.还可与细胞其他 结构成分相互作用。H—bve等阻实验证明了抗MAP一2抗体 在NPsLE患者血清巾出现提示其作为NPsLE血清标志物的 nr能。有J)∈工作还需继续探讨。
清自身抗体町渗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脑细胞或局部AEcA
合成时.试验可以观察到^KcA对脑内皮细胞的作用。抗人脐
静脉内皮细胞(HuvEc)成分AEcA阳性的sLE患者『一J时出现
神经症状,这பைடு நூலகம்患者的血清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MBFc)
成分也有反应.甚至有样本出现单纯抗HMBEc反应。但是需
要指….这些样本中也有对HuvEc反应。而对}lMBEc无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日(30471617,30舛0084)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闰协和腻利大学北京{办 和医院检验科
通讯作者:亭永哲,Emajl:yon曲eliPu删h@y曲呲o¨l cn,电衙:
010—65295416
万方数据
达40%一50%。在sLE中出现的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其血管 病变的基本改变同sLE由免疫复合物形成的血管炎不同。检 测抗磷脂抗体对sLE的血栓形成以至NPsLE的出现具有较 好的预澳9性㈣。但是一PsLE息者随病程进展及中柄受累时问 增加出现的大脑和胼胝体的萎缩与抗磷脂抗体在脑脊液中的 滴度增加并无关系∽, 1.2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是sLE发病枧制 的主要特征,其中多为针对该物质的自身抗体,但是仍有一小 部分机核糖体蛋白质和RNA的自身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 抗体是典型的抗棱糖体抗体,其多种生物学作用导敛NPSLE 症状的出现mJ。虽然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在s皿患者血清中 发现巳多年,但其抗原特异性及与疾病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此抗体的分子靶是三种高度保守的核糖体磷蛋白,相对分子 质量分别是38 000(R)、19呻0(n)、17 000(P2),这三种蛋白 丰要的抗原决定簇是其碳端的22个氨基酸。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瘀证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SLE的病理特征是血清中产生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和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器官的血管壁上,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血管炎,这是导致SLE多组织、多器官损伤的共同免疫病理基础。

SLE患者血管病变可导致血栓或出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而类固醇激素的大量应用往往加重其高血凝的病理状态,血栓形成,其中以动静脉血栓常见,是心、肺、肾及脑等多脏器严重损伤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善SLE血栓前状态尤为重要。

笔者将近5年来对SLE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及改善对策的临床研究作一概述。

1SLE血瘀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病因病机研究1.1中医研究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

戚淑娟[1]等以“络病理论”来解释SLE病理特点:易滞、易虚、易瘀、易毒。

SLE以络脉阻滞为特征,邪入络脉标志其病变发展与深化。

周信有教授认为,SLE是本虚标实之证[2],是人体在正气不足,主要是肾、脾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湿之邪而发病。

该病虚、瘀、毒三者并存,且互为影响,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SLE患者中医辨证多为虚实夹杂证,在气虚基础上兼见血瘀的临床表现,并可伴有久用激素的阴虚表现。

于健宁[3]等以“邪、正”为纲,认为SLE患者邪气盛,久生瘀,正气虚,阴血伤,单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等攻伐之品,瘀血不去而正气更伤。

徐俊良[4]、刘晓微[5]均认为,SLE患者或先天禀赋不足,元气亏虚,气虚致血瘀;或内伤七情,肝郁气滞致瘀;或由外感六淫、药毒所诱发致热入营血,血热搏结致瘀;或热毒迫血妄行,血液离经而为瘀;或阴损及阳,寒邪客于经脉,使经脉蜷缩拘急,血液凝滞致瘀。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作者:李萍刘晓玲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6期【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静脉血栓形成;抗磷脂综合征1 病例资料患者,女,34岁,因发现血小板减少10余年,伴左下肢肿痛2 d余于2012年10月19日入院。

患者于10年前在某医院发现血小板减少,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不详。

1年前因尿频、尿痛在本院肾内科住院治疗。

检查免疫六项:ANA(+),抗ds-DNA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补体C3 0.398 g·L-1。

入院诊断:①尿道感染;②系统性红斑狼疮。

经抗感染、免疫抑制等对症治疗后好转,10月11日患者因服用激素出现腹痛腹胀,解黑便,予以奥美拉唑胶囊护胃,止血芳酸、止血敏止血后症状好转。

10月17日无诱因出现左下肢肿痛,活动受限。

故来本院就诊。

体格检查:体温36.7 ℃,脉搏80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无皮下出血,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面部无红斑,左侧下肢肿胀(左侧下肢髌骨下10 cm处腿围约40 cm,髌骨上10 cm处约50 cm),左下肢肤温稍高,肤色偏红,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入院后急查血液分析示,PLT 49×109·L-1,Hb 96 g·L-1。

床边双下肢彩超口头报告:左髂总静脉血栓形成。

2012年10月20日复查血液分析:Hb 85 g·L-1,PLT 60×109·L-1。

生化八项:氯95.9 mmol·L-1,钠131 mmol·L-1。

凝血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5.9 s、国际标准化比率1.37。

10月21日复查血常规:Hb 80 g·L-1、中性粒细胞比率77.60%,PLT60×109·L-1,ESR 87 mm·h-1。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vWF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彭瑞清【摘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黏附、多聚糖蛋白,分布在血浆、血小板和内皮下,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 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研究发现,vWF分泌障碍、vWF多聚体组装或者蛋白水解异常都会导致vWF浓度降低,这些都是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征.相反,超大分子vWF导致的vWF降解破坏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vWF参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移植相关的肝病的发生与进展.除了这些疾病,vWF水平已经被证实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最新研究发现,vWF可以调节血管产生、肿瘤细胞转移以及免疫系统,但其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9)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作者】彭瑞清【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多聚体,在静息状态下以二硫键相连的多聚体形式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内,当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受到凝血酶等物质刺激时,vWF可以在30 min内被释放入血液循环[1]。

vWF在血小板黏附到内皮下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还可与纤维连接蛋白共同与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黏附。

此外,作为载体蛋白,vWF可稳定凝血因子Ⅷ,并支持凝血因子的活化。

对vWF抗原水平和活性的测定长期以来被应用于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和分型,由于此类患者数量较少,vWF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

vWF几乎仅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因此该指标水平的变化可敏感反映内皮细胞损伤、异常活化或功能障碍的存在。

在病理状态下,vWF不但参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同时各类病理因素对于血管内皮的复杂影响也最终反映在血浆中vWF的水平变化上,所以vWF水平与病情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而这一点对于临床检测和评估尤为重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研究进展

周祖文
邓 海 波
例, 以精神 障碍 为 主 , 中兴奋 、 动 占 4 . % ; 经 损 其 激 29 神 害主要表 现为偏 瘫及癫 痫发 作 ( 占 3 . % )颅 内高压 各 14 ,
和组织 的免 疫性疾 病 , 出现 中枢 神 经 系统病 变 时称 之 当 为狼 疮脑 ( N —S E)是 S E病情 危重 的临床先 兆 , C S L , L 也
皮细胞和 血小板 的磷 脂成分 , 内 皮细 胞 和血 小板 遭受 使 损 害 , 致小血 栓 形 成 , 成 微 小 梗 死 灶 、 导 造 出血 、 肿 和 水 脑组织软 化幢 。其 基 本 的病 理 改 变 是 弥 漫性 血 管 炎 及 )
中如突然 发现癫 痫 、 精神 症状 、 局灶 体 征 等 临床 表 现 , 脑 影像 学 显 示 脑 实 质损 害 , 排 除 其 他 疾 病 , 可 诊 断 并 便
正常 , 多发性 梗 死 及 脑 脓肿 的 C / I 多病 灶 , T 示 提示 电生 理 、 影像学 、 经 、 肉 活检 、 神 肌 脑脊 液免 疫 学 及病 原
系列 自身 免 疫 性 神 经 精 神 表 现( 。林 英堂 等 ¨ 研 究 3 )
认为,N C S—S E 的发 病 机 制 除 与 免疫 损 伤有 关 外 , L 低 蛋 白血症 亦 可能 是其发病 原 因之 一 。在 观察 的 1 9例 患
,L S E患 儿 出 现 明 显 的
神经精 神症状 时 , 易想 到 C S受 损 的 可能 , 轻 微持 容 N 但 续 性头痛 、 忆 力 减 退 、 力下 降 、 绪 改 变 等 , 往 是 记 视 情 往 C 受损 的信 号 , NS 应及 时 做 有 关 检查 , 如脑 电 图 、 C 脑 T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3 2 ]史 松 丽 , 加 建 , 发 英 .优 越 血 糖 仪 与 E立 7 2 叶 江 t 0 0全 自动 生 化 分 析仪 检 测 血 糖 的 比 较 [ ] J .心 血 管 康 复 医 学 杂 志 ,0 4 1 20 ,3
( ) 4 9—4 0 5 :6 7
[4 2 ]姚 军 , 高妍 , 立 农 , .拜 安 捷 血 糖 监 测 仪 测 定 末 梢 毛 细 血 管 纪 等 血 糖 与 全 自动 生 化 分 析 仪 测 定 静 脉 血 浆 血 糖 的 临 床 对 比 研 究
2 0 , 5 1 : 7—3 052( )3 9
[ 7 o d G,alr .A e ai i sn th al et r i 2 ]T l oF T y e o A hm teset t ga eer b p: l - v t ei t o i ea
[9 3 ]韩 云 , 慧 萍 .血 糖 仪 测 量 值 与 实 验 室 结 果 差 异影 响 因 素 的研 丁 究 [] J .中 国实 用 护 理 杂 志 ,0 7 2 ( ) 2 2 2 0 ,3 I :3— 4 [0 4 ]李 晓 云 , 海 毅 .O E—T U H 血 糖 仪 的 正 确 使 用 [ ] 邵 N OC J .护 理 研
析 [] J .吉 林 医学 ,0 8,9 1 :2 20 2 ( )2
[6 3 ]刑 贵庆 .解 剖 学 及 组织 胚 胎 学 [ .3版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M] 人
社 . 9 7:2 1 9 3 2—3 3 2
[ 6 iaD , nesnRL Jh snML,t 1 l ia ip c o pa — 2 ]Bn M A dr ,ono e a.Ci clm at f rn o n

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的关联及治疗进展

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的关联及治疗进展

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的关联及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其中,血栓形成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介绍相关的治疗进展。

一、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的关联风湿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多项研究表明,风湿性疾病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1.1 风湿性疾病与血栓形成的共同风险因素风湿性疾病患者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可以归结为共同的风险因素。

许多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炎症介质的产生和体内凝血系统的激活,这些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同时,风湿性疾病患者中常伴随存在其他危险因素,例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1.2 风湿性疾病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联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栓形成在静脉内,导致静脉血流受阻。

风湿性疾病患者患VTE的风险明显增加。

研究发现,风湿性疾病患者中近1/3的VTE病例与风湿性疾病有关。

风湿性疾病患者中炎症反应的存在,以及长期卧床、运动减少等因素,增加了VTE的发生率。

1.3 风湿性疾病与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关联动脉血栓栓塞症(ATE)是指血栓形成在动脉内,导致血液供应中断使之供应的组织受损。

风湿性疾病患者患ATE的风险也明显增加。

研究表明,风湿性疾病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提高,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在这些患者中,血栓形成被认为是造成这些事件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血栓形成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进展2.1 抗凝治疗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在风湿性疾病中,抗凝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肝素类药物和华法林可以有效地预防风湿性疾病患者合并VTE的发生。

此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酮等的应用也为风湿性疾病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血栓形成与免疫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研究

血栓形成与免疫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研究

血栓形成与免疫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研究血栓形成和免疫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疾病,二者虽然在病理机制上看似无关,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血栓形成与免疫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并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背景介绍血栓形成是机体在应对血管损伤时自然发生的生理现象,但当血栓形成过度或异常时,就会导致静脉血管或动脉血管的阻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严重后果。

免疫疾病则是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自身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虽然二者看似不相关,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免疫疾病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加,这提示着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二、研究发现1. 免疫系统激活与血栓形成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慢性炎症状态下,机体内的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的促凝物质和炎性介质,这些物质会进一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从而促进血栓形成过程。

另外,某些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2. 凝血系统激活与免疫疾病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也与免疫疾病密切相关。

在某些免疫疾病患者中,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一种或多种自身抗体,它们可以干扰凝血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一些凝血因子的异常变异也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免疫疾病的风险。

三、共同发病机制解析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和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在血栓形成与免疫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疾病的患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会导致炎性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和炎性介质,进而诱发血栓形成。

此外,免疫疾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也能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

凝血系统的异常激活则可能通过干扰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而引发免疫疾病。

四、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血栓形成与免疫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巨噬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巨噬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唐俊员袁尤燕舞2银(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1.皮肤科袁2.肾内科,广西百色533000)[专家介绍]尤燕舞,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曾在美国洛杉矶Cedars S in a i医学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主要从事慢性肾脏疾病的基因、免疫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现任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广西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学会百色市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常务委员,百色市第四届政协委员,2012年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划”,先后获得“百色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侨界贡献奖”“优秀教师”“广西十佳青年医师”“十佳医德标兵”“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西高校科研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广西高等教 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

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公开发表论著80多篇。

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广西医 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三等奖1项,百色市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f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 L E)是一种慢性系统性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累及多器 官系统。

巨噬细胞是炎症和宿主防御中的一线天然免疫细胞,它们在整个人体中处于战略地位,其功能是检测、摄取和降解 人侵的病原体、免疫复合物、微粒和其他有害物质,从而引起机体对病原体或受损组织产生免疫反应。

该综述就巨噬细胞在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总结。

【关键词】巨噬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图分类号:R593. 24垣1文献标志码:A D0I:10. 3969/j. issn. 1003-1383. 2021. 04. 001Research progress of macrophag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TAN G Jun', YOU Yanwu1银(1. Department qf Dermatology,2. Department oj Nephr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533000, Guangxi,China)【Abstract】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 L E) is a chronic systemic immune disease with complex pathogenesis that can involve multiple organ systems. Macrophages are frontline natural immune cells in inflammation and host defense. They are in a strategic posi­tion throughout the human body. Their function is to detect,ingest and degrade invading pathogens,immune complexes,particles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thereby causing an immune response to pathogens or damaged tissu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ole of macrophag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Key w ords】macrophages; SLE曰pathogenesi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296)作者简介:唐俊,女,主治医师,医学学士,研究方向: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免疫系统异常的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并损害自身组织。

这种疾病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互影响。

1. 介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多种疾病。

患者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身组织,将其视为外来入侵者并发动攻击。

这导致了炎症和组织损害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但往往会导致慢性疼痛、功能障碍和器官损害。

2. 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形成是血液在血管内形成凝块的过程。

它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能够维持血管损伤后的止血功能。

然而,当血液凝块形成过多或在没有明显的刺激下发生时,就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

血栓形成包括凝血和抗凝血两个过程的平衡失调,这可能是由于炎症、血管损伤或血液成分异常导致的。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栓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常伴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举例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出两倍以上。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也与血栓形成的增加有关。

4. 可能的机制尚不清楚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血栓形成之间的确切机制,但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关联。

首先,炎症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主要特征,而炎症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

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可能导致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激活,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其次,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通常伴随着免疫系统的紊乱。

抗体和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例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抗磷脂抗体的产生,这种抗体可能导致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

5. 患者管理和风险减少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对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在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时,注意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减少患者的风险。

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关于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者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而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凝固而形成的血栓。

本文将探讨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并分析研究结果。

首先,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许多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患血栓的风险比正常人群更高。

例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伴随着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如静脉血栓栓塞症。

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存在增加的血栓形成风险,尤其是在肾脏病变时。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对血栓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患血栓的原因与其疾病本身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慢性炎症状态,该炎症状态可能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小板活性增加以及凝血系统异常活化等改变,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还可能存在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血蛋白抗体等异常免疫反应,进一步促进了血栓形成的发生。

另外,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可能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血栓形成可能加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

研究表明,血栓形成可能通过加重炎症反应、损害器官功能等方式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

另一方面,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促进血栓形成的发生。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异常,包括免疫血小板减少症的出现,这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进一步研究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了解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其次,通过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可以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血栓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

最后,将血栓形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联合研究,有望为其他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血栓形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dies in lupus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neuropsychiatric mani- festations. J Neurol, 2002, 249: 1048- 1054. 11 De Giorgio LA, Konstantinov KN, Lee SC, et al. A subset of lu- pus anti- DNA antibodies cross- reacts with the NR2 glutamate re- ceptor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at Med, 2001, 7: 1189- 1193. 12 Kowal C, de Giorgio LA, Nakaoka T, et al. Cognition and Immu- nity: antibody impairs memory. Immunity, 2004, 21: 179- 188. 13 Genevay S, Hayem G, Hamza1 S, et al. Oculomotor palsy in six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ossible role of an- tiphospholipid syndrome. Lupus, 2002, 11: 313- 316. 14 Abbott NJ, Mendonca LL, Dolman DE.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 2003, 12: 908- 915. 15 王元, 顾越英, 鲍春德, 等. 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 风湿病学杂志, 2004, 8: 230- 233.
活化蛋白 C 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 近年来发现的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血栓风险因素,其在体外实 验表现为对 APC 活性的抵抗。有研究表明 SLE 患者获得性 APCR 与动脉血栓形成及流产比率增高有关 [13]。现已证实 aPL(主要包括 LA 和 aCL)是获得性 APCR 的主要原因。 3 vWF 活性增强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 年 9 月第 9 卷第 9 期 Chin J Rheumatol, September 2005, Vol 9, No. 9
· 559 ·
polymorphism in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SLE. Clin Rheu- matology, 2004, 23: 97- 101. 5 舒慧君, 张 亘, 董怡,等. 抗神经元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狼疮中 枢神经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1, 5: 223- 226. 6 Benyahia B, Amoura Z, Rousseau A, et al. Paraneoplastic anti- neuronal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autoimmune dis- eases. J Neurooncol, 2003, 62: 349- 351. 7 Weiner SM, Klein R, Berg P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to- anti- bodies agains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issue and gangliosides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Rheumatol Int, 2000, 19: 83- 88. 8 Sastre- Garriga J, Montalban X. APS and the brain. Lupus, 2003, 12: 877- 882. 9 彭斌, 李舜伟. 风湿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见: 蒋明, David YU,林 孝义, 等, 主编. 中华风湿病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 630- 631, 640. 10 Silva LM, Garcia AB, Donadi EA. Increased lymphocyte death by neglect- apoptosis is associated with lymphopenia and autoanti-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由内皮 细胞合成和释放,为凝血因子Ⅷ的载体,也是血小板和胶原 结合的辅助因子,呈组成性释放。而内皮损伤后 vWF 水平升 高 2 ̄3 倍。当沉积于暴露的细胞外基质时,vWF 触发血小板 聚集,这一作用可被血小板脱颗粒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 体的活化增强。血小板黏附于损伤处后,由凝血酶介导纤维 蛋白原水解形成的纤维蛋白使血凝块稳定。Lindsey 等[14]研究 结果提示 SLE 患者的 IgG 可刺激 vWF 的释放,推测与这些患 者中观察到的血栓事件有关。vWF 水平的明显升高可能预示 预后不良。 4 获得性抗凝机制的缺乏 4.1 蛋白 C(protein C,PC)、蛋白 S(protein S,PS)、抗凝血酶
LA 是一种针对带阴性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或同种抗体, 为 aPL 的一个亚类,其在体外凝血试验中有抗凝作用,在体内 却促凝,被认为是 SLE 患者血栓形成和复发的危险因素[11]。有 研究报道有 LA 的患者比有 aCL 的患者更易发生血栓,提示 LA 和 aCL 的致病机制不同。基于此,Matsuda 等[12]检测了有 aCL 和/或 LA 的 SLE 患者反映高凝状态的指标,发现 LA 阳 性的患者较之 aCL 阳性和 aPL 阴性的患者Ⅶa 因子的浓度明 显升高,表明有 LA 的患者比有 aCL 的患者更易形成血栓,测 定Ⅶa 因子有可能成为预示血栓形成的有效指标。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 院皮肤科
1.3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栓形成:SLE 患者体内存在的循 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 SLE 患者的血管壁,并活化补体途径产 生的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刺激白细胞损伤血管内皮,导致 血管破坏和器官损伤(如肾小球肾炎和血管炎)。内皮细胞功 能完整性的丧失继而触发凝血级联反应,包括凝血、激肽、补 体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2]。此外,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活化内皮细 胞,致使其由抗凝转为促凝状态,表达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合成 1 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type 1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 1)增加和表达 TM 减少。某些抗内皮细 胞抗体除与内皮细胞结合诱导内皮细胞的活化外,亦可促进 局部组织因子的产生[3],因而促凝血。上述因素可从内源性或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凝血、激活凝血酶。
近来研究发现,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活化的巨噬细胞和 内皮细胞能表达一种凝血酶原酶/纤维介素 (fgl2 prothrombi- nase/ fibroleukin),是一种可以直接催化凝血酶原形成有活性 的凝血酶,从而快速启动凝血过程的Ⅱ型跨膜糖蛋白[4]。人纤 维介素(human fgl2,hfgl2)由位于 7q11.23 染色体的人纤维蛋 白原样 2 基因所编码,又称人纤维蛋白原样蛋白(human fib- rinogen- like protein 2,hfgl2),属于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超家族, 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促凝作用类似于活化的 X 因子[5],因 而比经典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更为快速有效。hfgl2 与 小鼠纤维介素(murine fgl2,mfgl2)的氨基酸序列有>70%的同 源性[4]。与经典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不同,fgl2 促凝活性仅
抗磷脂抗体(anti- phospholipid Ab,aPL)是包括狼疮抗凝 物(lupus anticoagulant, LA)、识别阴离子磷脂(如心磷脂)和 蛋白[如凝血酶原和 β2 球蛋白Ⅰ(β2- glycoproteinⅠ,β2GPⅠ)] 复合物的抗体。SLE 患者发生动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高, LA 与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为确定的危 险因子[9]。已有研究表明,aPL 阳性的 SLE 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可由其循环中高水平的 F1+2(凝血酶生成的标志物)证实[10]。凝 血酶生成增多可解释这些患者中观察到的血栓形成倾向。
Ⅲ (antithrombin Ⅲ,AT- Ⅲ):PC、PS 和 AT- Ⅲ为天然的抗凝 物,在调节凝血和纤溶、阻止血栓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PC 和 PS 共同作用可导致凝血因子Ⅴ和Ⅷ的灭活[15]。PC 在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的存在下在内皮细胞表面活 化,经两种途径发挥抗凝效应,一种依赖游离 PS,另一种则独 立于 PS 促纤维蛋白溶解。遗传性和获得性 PC 和/或 PS 缺乏 导致血栓形成倾向[16]。Lobato- Mendizabal 等[16]指出,有自身 免疫紊乱的患者(主要是 SLE 和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存在 这一抗凝机制的获得性缺乏,并可能与这些患者中观察到的 血栓形成有关。Ginsberg 等[17]的研究证实,抗磷脂抗体与游离 PS 水平降低有关,且与游离 PS 水平正常的 SLE 患者相比,获 得性游离 PS 缺乏的 SLE 患者产生更多的凝血酶。
(收稿日期:2005- 03- 21) (本文编辑:董海原)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形成倾向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严小枫 涂亚庭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 种原因不明的、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 管病变为基础,患者体内存在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抗 内皮细胞抗体致血管内皮损伤,并引起局部微血栓形成和纤 维蛋白沉积。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 SLE 患者处于血栓前状 态,目前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或功能障碍 1.1 正常内皮细胞功能:内皮的功能主要为调节介质的分泌 和改变表面糖蛋白的表达,它对维持正常的内环境稳定非常 重要,完整的内皮维持血流中抗血栓和抗凝的平衡。内皮功 能障碍在自身免疫性血管性疾病包括狼疮的发病中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1.2 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指标:血栓调节蛋白(throm- bomodulin,TM)为内皮细胞膜表面的凝血酶高亲和力受体,为 一天然抗凝物。TM 是凝血酶激活蛋白 C 的辅因子,能抑制凝 血酶的促凝作用。TM 亦存在于其他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骨 细胞、巨噬细胞等),因而参与细胞分化或炎症。血管损伤后 在血浆和尿中可检测到 TM的可溶形式(sTM)。TM已被广泛用 于多种疾病中微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事件的标记物,如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多发性硬化症和风湿性疾病中。已有研究结 果显示 SLE 患者 sTM 水平升高,尤其是在有狼疮肾炎的患 者,其血清或血浆 sTM 可作为反映 SLE 疾病活动性05 年 9 月第 9 卷第 9 期 Chin J Rheumatol, September 2005, Vol 9, No.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