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秦汉时期书法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秦汉时期书法
第一节 秦朝书法
秦书八体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 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 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 叙》)
泰 山 刻源自文库石
泰山刻石
•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 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 刻石在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焚,嘉庆二十 年(1815年)发现时存10字,清末存9字,现 存6字,藏于山东泰安市岱庙。传世的拓本以 明朝安国所藏北宋本最为著名,存165字。但 有学者怀疑安国本《泰山刻石》不是原拓本, 而是翻刻本。
西 汉 《 武 铭威 》张 伯 升 柩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武威张伯升柩铭》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出土时覆于棺盖上,质地为黄色 麻布,纵120厘米,横41厘米,下残。上 书“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 2行14字。“平陵敬事里”是墓主张伯升 的籍贯;“过所毋哭”表示不惊扰生者。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 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 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 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 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 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青 川 木 牍
青川木牍
•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 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 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 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秦隶”
• “秦书八体”中有“隶书”名目,但是汉 朝以后一直见不到秦隶的面目。1975年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朝 隶书简牍(图3-4)、1980年在四川省青 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秦隶书 木牍之后,我们才看到了秦国至秦朝时 期隶书的模样。此种隶书是至今所能见 到的最早隶书,所以称为“古隶”,或 者“秦隶”。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
•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 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句鑃是吴越地区的一种金属乐器,广州出 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句鑃有八件, 每件都铭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2行 8字,其下分刻“第一”至“第八”的编 码,皆小篆体。笔画或曲或直,饶有书 写的笔趣;字形依笔画的繁简和结构的 特点而略有变化,“九”“工”为扁形, “ 文 ” “ 府 ” “ 造 ” 为 方 形 , “帝”“年”“第”为长形,但结构匀 整。
袁 敞 碑
袁敞碑
•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 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 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碑有断缺。《袁 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1923年春, 出土于洛阳。此碑以方折之笔作篆法,不失流 畅,成为此碑长处。是小篆书体中不可多得的 珍品。清邓石如习小篆,从此碑获益不少。
“诏辞”与“诏版”
• “诏辞”是指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多 是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颁布的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辞。将“诏辞”凿 刻在铜板上,然后钉在器物上,称为 “诏版”;有的直接将文字凿刻或者范 铸在器物上,这一类书迹,后人也称为 “诏辞”。
《 秦 诏 版 》
《秦诏版》
• 《秦诏版》上凿刻的小篆就显得随便一 些。作者以刀代笔,圆转的笔画破为方 折,甚至把横画刻成斜笔;字形忽大忽 小,字与字之间,距离不等,纵有行而 横不成列。虽然是小篆的体势,却不象 秦刻石小篆那样整肃、庄重,有许多出 人意料的变化。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规范的篆书
西 汉 《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 《武威张伯升柩铭》字形方扁不一,颇 为严整。因为经历千余年,出土时已经 折皱或破损,非当时原貌,但是我们犹 能感受到当时大字篆书的书法:笔画圆 浑,结字匀称。从篆法来看,这两件西 汉篆书是“八体”中“小篆”的手写体。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第二节 汉朝的各体书法
一、“汉篆”种种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
第一节 秦朝书法
秦书八体
•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奏同之,罢其不 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 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 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 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 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 (《说文解字· 叙》)
泰 山 刻源自文库石
泰山刻石
• 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 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 刻石在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焚,嘉庆二十 年(1815年)发现时存10字,清末存9字,现 存6字,藏于山东泰安市岱庙。传世的拓本以 明朝安国所藏北宋本最为著名,存165字。但 有学者怀疑安国本《泰山刻石》不是原拓本, 而是翻刻本。
西 汉 《 武 铭威 》张 伯 升 柩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武威张伯升柩铭》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 武威,出土时覆于棺盖上,质地为黄色 麻布,纵120厘米,横41厘米,下残。上 书“平陵敬事里张伯升之柩过所毋哭”, 2行14字。“平陵敬事里”是墓主张伯升 的籍贯;“过所毋哭”表示不惊扰生者。
西汉《武威张伯升柩铭》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 梦 睡 虎 地 秦 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 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 片。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 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 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是 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青 川 木 牍
青川木牍
• 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 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 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 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秦隶”
• “秦书八体”中有“隶书”名目,但是汉 朝以后一直见不到秦隶的面目。1975年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朝 隶书简牍(图3-4)、1980年在四川省青 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秦隶书 木牍之后,我们才看到了秦国至秦朝时 期隶书的模样。此种隶书是至今所能见 到的最早隶书,所以称为“古隶”,或 者“秦隶”。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
•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 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
句鑃是吴越地区的一种金属乐器,广州出 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的一套句鑃有八件, 每件都铭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2行 8字,其下分刻“第一”至“第八”的编 码,皆小篆体。笔画或曲或直,饶有书 写的笔趣;字形依笔画的繁简和结构的 特点而略有变化,“九”“工”为扁形, “ 文 ” “ 府 ” “ 造 ” 为 方 形 , “帝”“年”“第”为长形,但结构匀 整。
袁 敞 碑
袁敞碑
• 释文:敞叔平司徒公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 五月丙 戍除郎中九年 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申申 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年平元 匠其七月丁丑拜东 丙戍徵拜大仆五年 初二年十二月庚 其辛酉葬 •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刻。碑有断缺。《袁 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1923年春, 出土于洛阳。此碑以方折之笔作篆法,不失流 畅,成为此碑长处。是小篆书体中不可多得的 珍品。清邓石如习小篆,从此碑获益不少。
“诏辞”与“诏版”
• “诏辞”是指秦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多 是秦始皇“廿六年”(前221年)颁布的 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文辞。将“诏辞”凿 刻在铜板上,然后钉在器物上,称为 “诏版”;有的直接将文字凿刻或者范 铸在器物上,这一类书迹,后人也称为 “诏辞”。
《 秦 诏 版 》
《秦诏版》
• 《秦诏版》上凿刻的小篆就显得随便一 些。作者以刀代笔,圆转的笔画破为方 折,甚至把横画刻成斜笔;字形忽大忽 小,字与字之间,距离不等,纵有行而 横不成列。虽然是小篆的体势,却不象 秦刻石小篆那样整肃、庄重,有许多出 人意料的变化。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规范的篆书
西 汉 《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 《武威张伯升柩铭》字形方扁不一,颇 为严整。因为经历千余年,出土时已经 折皱或破损,非当时原貌,但是我们犹 能感受到当时大字篆书的书法:笔画圆 浑,结字匀称。从篆法来看,这两件西 汉篆书是“八体”中“小篆”的手写体。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第二节 汉朝的各体书法
一、“汉篆”种种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