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合集下载

《致大海》优秀课件

《致大海》优秀课件

拜伦
1823年秋天,烧炭党运动失败,拜 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 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 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 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 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 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
研读文本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 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 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 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 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对 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 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 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共写抒情诗800多首,如著名 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 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 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情感。诗人把石岸想象成凝固的,已是诗人内化的 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 一了。在这一瞬间,海是诗人思绪向远方的延伸,是 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时 的思想活动。
课堂小结:
作品把自然景物拟人 化,以大海为自由的象 征,歌颂大自然自由奔 放的壮美和崇高,突出 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 鸣,寄托了诗人对自由、 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专 制统治的憎恶、反抗。
•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 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 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 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 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 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 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致大海》课件

《致大海》课件

语言风格
豪放的语言
诗人的语言风格豪放,表现出对 大海的热爱和向往。
生动的描绘
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大海 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 佛置身于大海之中。
独特的表达方式
诗人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 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诗歌中,使诗歌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03 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
CHAPTER
星星
星星象征着遥远、神秘和梦想, 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
向往。
人文意象的解读
船只
船只象征着探索、冒险和旅行,暗示 着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海岸
城市
城市象征着文明、繁荣和进步,暗示 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
海岸象征着归宿、安全和稳定,表达 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04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重要地位。
艺术价值
02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美丽,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思想价值
03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很高的思想
价值。
谢谢
THANKS
写作背景
历史背景
19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农奴制和沙 皇专制统治之下,社会矛盾激化,人 民生活困苦。普希金通过这首诗表达 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
个人背景
普希金在流放期间曾多次前往海边, 与大海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大海的壮 美和力量,这首诗也是他对大海的献 礼。
作品概览
作品主题
《致大海》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海 的热爱。
高度赞誉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批判。

高中语文诗歌《致大海》赏析

高中语文诗歌《致大海》赏析

⾼中语⽂诗歌《致⼤海》赏析 《致⼤海》是诗⼈普希⾦《在南俄时期写的⼀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被选⼊⾼中语⽂必修课本诗歌单元,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致⼤海》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致⼤海》赏析 诗⼈普希⾦,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舞,⼜受到⼗⼆⽉党⼈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冲突,被军警押送到⽗母的领地⽶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达两年之久。

诗⼈在奥德萨,长期与⼤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海看作⾃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向⼤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在⽶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诗篇——《致⼤海》。

《致⼤海》是诗⼈在南俄时期写的⼀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然的美和崇⾼,反对世俗⽣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与⾃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然景物拟⼈化,作为⼀种精神象征,寄托诗⼈⾃⼰的理想,即对⾃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向⼤海告别;中间⼗⼀个诗节,写诗⼈由⼤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再⼀次向⼤海深情地告别,说明⾃⼰的整个⼼灵被⼤海的形象和⾳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把⼤海⼈格化,直接同⼤海对话,向⼤海告别。

⼤海最后⼀次在诗⼈的眼前“翻滚着蔚蓝⾊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海,⼜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与⼤海即将离别。

⼤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疑是诗⼈的⼀种感觉,是诗⼈忧郁之情的⼀种写照,同时也是诗⼈对于⼤海所召唤的⾃由之神的⼀种向往。

“你是我⼼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开始了回忆。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艺术鉴赏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作家简介 写作背景 相关资料 作品朗诵 艺术鉴赏 赏析练习 扩展阅读 结 束
作家简介
普 希 金
(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俄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 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 歌颂自由和解放 ,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 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 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遇害。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因赏析为:诗人大将海这要一被意再象次已流渗放透到诗另人一强个烈地的方主,观因情而感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诗作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 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 美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 了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 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 样芬芳,像勇士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 “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 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相关资料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
2.思路: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挣脱束缚的愿望──愁苦,心愿难遂 联想 功业未竟的伟人──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Nhomakorabea 艺术鉴赏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因赏析为:诗人大将海这要一被意再象次已流渗放透到诗另人一强个烈地的方主,观因情而感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写作背景
1824年夏,普希金流放南方 奥德萨期间,因的热爱自由,不 愿阿谀逢迎,与当地总督发生冲 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 洛夫斯克村,幽禁此地达两年之 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 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 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 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 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 酝酿在胸,最终在米哈伊洛夫斯 克村完成了这一诗篇──《致大 海》。它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 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致大海(第一课时)》课件

《致大海(第一课时)》课件

四、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情感基调低沉。 情绪: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联系背景:诗人即将再次被迫踏上流放之旅,现实的黑暗让诗人 感到厌烦、痛苦。他渴望挣脱这强权的束缚,但前路茫茫找不到 前行的方向。因此他“迷惘地徘徊”“徒然想要挣脱开”,心绪 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四、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四、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把握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可以首先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筛选出很多直接表现诗人心绪的词句: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 住” “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使自由在悲泣中” ……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情意+物象=意象
五、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本诗的核心意象“大海”与诗人心中激荡的情感相呼应。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 。 思 考 : 在 诗 人 的眼里, 大海具有哪些特点?
“自由的元素”“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 观”“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喑哑的声音”“黄昏时分的幽 静”“任性的脾气”“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为险恶的天时而 汹涌”“深沉”“有力”“阴郁”“倔强”……
一、作者介绍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普希金的文学声誉 将他赦免并召回莫斯科,这一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 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 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创办俄国文学史 上的重要杂志《现代人》,同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致大海》PPT教学课件

《致大海》PPT教学课件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 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 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 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拜伦
拜伦是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中涉及到的康河其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 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共写抒情 诗歌800多首,如
抒情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 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 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 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 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展开分析
初读课文
大海
自由展示自己的性格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 制”“深沉”“阴郁”
自由 精神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 精神的强烈愿望。

深入探究
1. 诗歌第1、2节和14、15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

拓展延伸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 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 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普希金经典诗歌《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

普希金经典诗歌《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

普希⾦经典诗歌《致⼤海》的原⽂及赏析 《致⼤海》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普希⾦的⼀⾸政治抒情诗,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普希⾦《致⼤海》的原⽂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原⽂】 再见吧,⾃由奔放的⼤海! 这是你最后⼀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个⼈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苦恼⼼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法控制时, ⼤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 才是我要奔向的⽆忧⽆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灵为之震惊。

那是⼀处峭岩,⼀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消亡。

在那⼉,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样, 另⼀个天才,⼜飞离我们⽽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个君主。

为⾃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上, 他是⽤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样,他威严、深远⽽深沉, 正像你⼀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 ⼈们的命运到处都是⼀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那⼉早就有⼈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2023年最新的关于普希金《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12篇

2023年最新的关于普希金《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12篇

2023年最新的关于普希金《致大海》的原文及赏析12篇《致大海》赏析之一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

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

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

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

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

《致大海》ppt课件

《致大海》ppt课件
明确:《致大海》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历史人 物的联想,也有个人对海的深沉倾诉,还有告别大海时的惆怅和心 灵的震颤,它是一曲大海的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咏叹,是对 自由的热情礼赞。
习题讲解
2.结合诗人生平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 元素”?
明确:诗歌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 大海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 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 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 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 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 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任务三
诗人面对大海,除了想到自己的不自由外,还想到 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必备知识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
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 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 的作用。

《致大海》精品课件

《致大海》精品课件
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 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 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别 林斯基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 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 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 皇政府的迫害。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 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 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光dié 碟
蝴dié 蝶 diédié喋 喋
不休
3.词义辨析 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 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两者都有“犹豫”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本义只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并不涉及是否想到某 个地方去),所指的心情不一定不好,用于本义居多,用于比喻义则 少见。彷徨,本义不只是指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还兼指想到某一个 地方去而不明去向,心情多是不好的,它的比喻义也强调心神不定这 一层意思,用比喻义居多。
《致大海》
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 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 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诗人38年 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 代的遗产。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 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整散句的变换是高考句式变换的考查方式之一。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地使用词语或者结构。有两 个环节要注意:调整和改换句子结构;更换、增减部分词语,适当调 整个别语序。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刘星河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致大海普希金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 致大海》ppt课件18张

《 致大海》ppt课件18张

3.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大海和“我”的对比,大海与现实的对照,告别大海和拥有大海的前后 呼应,都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也是构成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2.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礼赞大海? 【答案】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 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答案】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对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勾起了 “珍爱的愿望”“还不能离开”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 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应 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作者简介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誉为“俄罗 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代表诗作有 《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他 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 的创建者,在诗歌、小说、戏剧和童话等多个领 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
普希金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 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沙俄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写作手法
1.充满了主观主义色彩 抒情主人公“我”始终高高地孤傲地站在大海的对面,时而高昂,时而 沉郁,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浮想万千:“我”告别、“我”谛听、“我” 向往……诗人将自己的激情投入到自然景物中,一一点染了大海的各种 景致:蓝色的浪头,沉郁的吐诉,凝固的石岸……
2.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并用 在诗人笔下,大海既是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想的境界。在状写大海的各 种情态之时,诗人尊重大海的本来面貌,既写它的优美,又写它的残酷。 然而无论是大海,还是“我”的告别,抑或是与大海有关的故事,都包 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师中心稿)教案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师中心稿)教案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教案概述本教案主题为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讲解的是《致大海》。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外国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学习诗歌的韵律与语言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欣赏并理解《致大海》的主旨、情感和美。

教学重难点1.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致大海》的主旨、情感和美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诗歌教材:《致大海》。

2.课堂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PPT等。

3.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重要性。

2.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阅读过哪些外国诗歌,简单讲解选定的《致大海》的作者及背景。

第二步:传递知识(30分钟)1.教师讲解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技巧,如枕头押韵、反复、象征等。

2.学生们跟读诗歌原文,并结合教师的解读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用词。

3.针对诗歌中难懂的单词和词组逐一解释,并让学生翻译一些英文词汇。

第三步:欣赏阅读(40分钟)1.通过投影仪显示《致大海》的中英对照诗歌文本,注重学生的朗读语音、节奏以及语感。

2.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主旨、传达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发表自己的读后感。

3.教师注意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读后感进行指导和约束。

第四步:作文练习(30分钟)1.对于学生在第三步欣赏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把握,选择性的进行个别点评,调整教学思路。

2.让学生结合自己读后感和理解所学诗歌的技巧,写出一份作文。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简要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指出孩子们在今天的课程中最大的提升和进步。

2.鼓励学生多读诗歌, 填实课后作业, 查找更多有关外国诗歌的资料以及学习相关的表达技巧。

教学反思与思考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一些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还品尝了一道信息精细与语言美学强大的佳韵。

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探究诗歌、分析诗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他们的精神视野和想象力。

《致大海(第一课时)》课件

《致大海(第一课时)》课件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汹涌奔腾吧,掀起狂风暴雨: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大海呵,他生前曾把你礼赞!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你的形象在他身上体现,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身上凝结着你的精神,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Смиренный парус рыбарей, Твоею прихотью хранимый, Скользит отважно средь зыбей: Но ты взыграл, неодолимый, И стая тонет кораблей.......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爱你的余音缭绕, 那低沉的音调,深渊之声, 还有你黄昏时分的寂寥, 和你那变幻莫测的激情。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杜承南译本
戈宝权译本
再见了,奔放不羁的元素! 你碧蓝的波浪在我面前 最后一次地翻腾起伏, 你的高傲的美闪闪耀眼。
...... 我的心灵所向往的地方! 多少次在你的岸边漫步, 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彷徨, 为夙愿难偿而满怀愁苦!
......
......
......
推荐理由

致大海普希金诗歌

致大海普希金诗歌

致大海普希金诗歌致大海普希金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致大海普希金诗歌,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唿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枉: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个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眼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
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
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
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
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
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
附:有关材料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

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9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

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

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

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

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

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