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提高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歌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宽视野。

培养同理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简述每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2 诗歌分析: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2.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做好准备。

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学习:朗读第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读第一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朗读第二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读第二首诗歌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

3.3 讨论与思考: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4.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诗歌分析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背诵和理解能力。

4.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中应包含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教材应提供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指导。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提供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尊重。

通过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信息,包括作者、时代和文学流派。

简要介绍诗歌的题材、情节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包括诗行、诗节和韵律。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象征等。

2.3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和审美情趣。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诗歌相关的背景信息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欣赏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进行写作或表达活动,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评价学生对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

4.2 评价方法通过考试或测试,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活动,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和记录,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中应包含两首外国诗歌。

教材应提供诗歌的背景信息和分析指导。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有关《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有关《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有关《外国诗两首》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不同国家的诗歌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形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批评性思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运用文学理论进行诗歌分析和解读。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诗歌朗读、图片展示等,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提供诗歌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诗歌作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准备诗歌文本和相关资料。

安排教学场所,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

提前通知学生,准备相关的阅读材料。

4.2 教学步骤引言:介绍诗歌的重要性和两首诗歌的背景。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两首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修辞手法。

鉴赏与批评: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总结与拓展: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出思考问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学生的作业、写作和讨论来评估学生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提问来评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提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

关于《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外国诗歌《咏鹅》(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2. 第二首外国诗歌《夜思》(1)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时代、文化背景等。

(2)诗歌的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象征意义等。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外国诗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诗歌学习:(1)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一首诗歌《咏鹅》。

(2)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二首诗歌《夜思》。

(4)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包括朗读、背诵和情感表达。

(2)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两首外国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材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道具或设备。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外国诗三首》教案外国诗三首四川省仪陇县第二中学唐鸿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要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课文 《外国诗》教案(优秀7篇)

课文 《外国诗》教案(优秀7篇)

课文《外国诗》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的7篇课文《外国诗》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难点: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情景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较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1、读准下列字的音:,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学习研讨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精读品析朗读课文《夜》,思考: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合作探究《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拓展延伸(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2、《夜》一诗表达了。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美丽的。

《夜》中的景物有……等,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的热爱和他的心境。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的内容。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了解外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和评价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外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诗歌主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意见。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外国诗两首》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拓宽视野;(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外国诗两首》的内容;(2)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和难懂句子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3)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3)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欣赏与拓展:(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人情感;(2)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外国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2. 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能力;3. 学生合作探讨和表达的能力;4. 学生诗歌创作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外国诗两首》的文本材料;2. 收集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和解析;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4. 准备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素材。

《外国诗》教案范文

《外国诗》教案范文

《外国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审美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外国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外国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外国诗歌的分类和代表作品3. 外国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4. 外国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5. 外国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国诗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国诗歌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外国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外国诗歌教材或相关资源2. 投影仪或白板3. 诗歌朗诵音响设备4. 学生写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外国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外国诗歌的分类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

3. 案例分析:分析外国诗歌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 诗歌鉴赏技巧讲解:讲解如何鉴赏外国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外国诗歌,分享并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外国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诗歌鉴赏报告:评估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检查他们对诗歌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3.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现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外国诗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自读导言: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这三首外国诗,《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1、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3、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自读点拨:1、《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

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3、《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并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教学设想1.两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

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

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

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

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第一篇:外国诗三首教案(推荐)外国诗三首教案教案示例1《致大海》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手段讨论教学过程一、明确要求: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二、明确讨论题目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四、讨论发言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普希金诗舒婷的诗: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回忆—儿时的生活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

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

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

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

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相关推荐课文《外国诗两首》的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及写作背景: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忧郁向往瞬息(二)解词: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外国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2-教学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学设计[推荐]2-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3.体会哀歌式的忧郁美和人与自然重构世界的瞬间之想象思维教学过程:一.导入: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朗读或听录音,体会这首诗的韵律并把握住全诗的感情基调和变化。

四.分析鉴赏这首诗歌:1.第一二节:"再见吧……你召唤的喧响。

"这两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向世人召唤。

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以及第二人称、拟人手法的使用,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

2.第三节至第七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这五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

3.第八节至第十三节:"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许是暴虐的君王"以上是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4.第十四五节:"哦,再见吧……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这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5.总结主题: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五.要点分析: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

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教案一、诗人介绍:普希金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有大量诗文,讴歌自由,抨击农奴制度与专制政体,因而触怒沙皇,被流放和幽禁。

《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学习这首诗要联系创作背景,深切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孤独的收割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诗中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都是鉴赏时需注意的。

《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句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

《我愿是急流》借急流、荒林等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应是鉴赏的重点。

[资料显示于屏幕]1. “自由”,这是大海之魂。

“你是我心灵愿望之所在呀”是诗魂之寄托。

全诗的结构和主题,就是由这两个诗意形象组成和体现的。

普希金因作诗歌颂自由,先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被押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

《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2. (华兹毕斯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欣赏贫苦农民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

其开创的浪漫主义新诗风,对雪莱等人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3. 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间或带有一种皈依宗教的神秘色彩。

诗风简洁清新、朴实自然,形式富于独创性,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4. 裴多菲一生写了许多爱情诗。

特别是写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情诗,至今仍有感人的魅力。

裴多菲同他妻子尤丽亚结识、结婚,直到诗人战死,在一起生活不到三年时间。

诗人写给尤丽亚一百二十多首爱情诗,这些诗是健康的、真实的。

——《裴多菲抒情诗选》教读《致大海》和《孤独的收割人》,自读《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以朗读、理解和鉴赏为主。

1. 解读《致大海》,重在理解。

普希金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从黑海之滨的奥得萨放逐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林监管。

诗人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

面对大海奔放的自由、雄浑的气势,诗人把大海称为知己,“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他向大海述说了自己的使太与苦闷,于是诞生了这首伟大而不朽的诗里。

这首诗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

“自由”,是大海之魂,是大海的本性,诗歌开篇就强调了大海的本性——“自由奔放”,然后用“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和大海的“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从颜色、光泽和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

又用“反复无常”“任性”“汹涌”“无法控制”等特征丰富了大海的自由品格。

这首诗也是一首对拿破仑与拜伦的赞颂。

诗歌的9~12节,在诗人的想象中出现了两颗巨星,两位“君主”:拿破仑和拜伦。

拿破仑曾经叱咤风云,东讨西伐,是一代枭雄,却最后兵败,被幽禁在圣海伦那岛的囚室里,失去自由,于1821年凄惨地死去。

以自由的歌者著称的拜伦,戎装利剑,在沙场上为希腊人民的自由浴血奋战,在1823年病逝于濒海的米索朗基。

如果说诗中的拿破仑与大海还是相互映照的话,那么,拜伦则和大海融为一体,成为大海的化身了。

诗中说:“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大海展现了拜伦的英姿,拜伦赋予大海雄浑的历史内涵。

难怪普希金在1824年把这首诗寄给一位诗友时写道;“奉上悼念上帝的奴仆拜伦的短诗一首。

”《致大海》在赞颂自由、赞颂拜伦的同时,清晰地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这一点在学习时必须注意。

诗人热爱大海,热爱大海的“回音”,热爱大海“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表现出诗人对自由的渴盼和追求,但专制制度几次剥夺他的自由。

他想借着大海“奔向远方”,但“却未能如愿以偿”,所以当他告别大海的时候,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因此他感到大海“在临别时的呼唤”充满了“忧郁”和“悲哀”。

他也感到十分迷惘,“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妄”,不知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一无牵挂的路径”。

不仅如此,两位天才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界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长夜如磐,虎狼当道。

时世艰险,自由难得。

诗人的情感一度陷入最低谷。

但是,不管打击多么沉重,痛苦多么深沉,都无法熄灭诗人心中炽热燃烧的自由火焰。

他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在诗歌结尾两节,于低沉中唱出了最强音,感情隽永,激情高扬:“我永不会忘记”“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我要把你的…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把结尾对大海的告别收束在高亢激昂中,给人希望和鼓舞。

诗歌虽然结束了,但大海的自由精神却在宇宙空间回荡不已!2. 另外两首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谈谈各自的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是一首爱情诗,不难理解。

《篱笆那边》对“草莓”这一独特形象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可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多向思维。

3. 解读《孤独的收割人》,重在鉴赏。

作为“湖畔派”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常常描写自然,描写农民的劳作,这首《孤独的收割人》堪作代表。

诗人把收割女作为描写的对象,但是却不写她挥汗如雨忙于收割的行为美,而是写她“独自一人”“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突出“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这是本诗构思的精巧之一。

本诗构思的精巧之二是:诗人写收割女歌唱的“凄凉”,目的不在于唤起对收割女的同情,或者引发读者(听众)的忧伤,而是要表现收割女“边干活儿边唱歌”的独特的美。

在辽阔的田野上,一位年轻的姑娘在远处的高原上边收割边歌唱,虽然“我”听不懂“姑娘在唱些什么”,但她的歌声却“暖人心房”“动人心肠”,却引发“我”无穷的想象,让“我”永久地记在心上。

诗歌表现的正是听到歌声时产生的难以言传的朦胧美、迷离美。

这种美感也正衬托出收割姑娘歌声的优美动听。

试想,如果诗人借助的不是这样的个体,而是着力刻画一个群体劳动歌唱的场面,那就很难收到如此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就很难令人回味无穷了。

设计B以鉴赏意象和修辞方法为主。

先要求读熟这四首诗。

然后集中鉴赏每首诗中意象的内涵和修辞方法的运用。

《致大海》把大海通篇拟人化,大海成了一个赢得自由的英雄。

《孤独的收割人》运用衬托手法,以荒凉的沙漠中夜莺的啼啭和遥远的岛屿上杜鹃的报春,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

《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前者借“草莓”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后者借“急流”“荒林”“小鱼”“小鸟”等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忠贞纯洁的爱情。

教读《致大海》和《我愿意是急流》,自读《篱笆那边》,以朗读、理解和鉴赏为主。

《致大海》等三首均可用“设计A”,《我愿意是急流》,除了鉴赏其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还应注意画面的对比美。

全诗共五节,五节诗就是五个画面,每个画面都由代表诗人的或沉郁、或灰暗的意象与代表爱人的活泼、欢快、明丽的意象形成鲜明对照,凸现出诗人那为了爱情默默地无私奉献的形象。

另外,相同句式的反复使用,也突出了诗人对爱人的深沉的爱和对“爱情价更高”的最好诠释。

《篱笆那边》一、诵读提示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意思好像十分浅近、透明,但又给人无穷的联想,诵读时要把握诗眼,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同身受。

二、整体感知1. 写作背景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

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

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

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

她55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

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篱笆那边》就是代表作之一。

2. 内容大意表面意思是:一棵红草霉在篱笆那边向我招手,我想爬过去攀摘在手,又怕弄脏白围裙。

过去或不过去,真是矛盾。

如果上帝是个孩子,它会不会爬过去呢?也许会吧,也许不会,可以联想、感悟到的意思因人而异。

三、鉴赏要点1. 独特价值的重新发现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

她的诗不循章法,内容广阔,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2. 打破生命时间的顺序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感受。

《我愿意是急流》一、诵读提示这首诗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着诗人的强烈感情。

作者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

诵读时既要注意诗中的缠绵的倾诉;又要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二、整体感知1. 写作背景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

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1849年7月在和沙俄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

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

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

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2. 内容大意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是—…·”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鉴赏要点1. 多样的解读首先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其次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

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2. 意象的独创性排列这首诗没有空泛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

意象层层递进,其排列组合具有独创性,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业:完成质量监测、质量调查、C. 课后手记:读本上的材料还可多多涉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