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作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n α VP 1 sin α 1 sin α 2 sin β 1 sin β 2 = V = V = V =p VP 1 s1 p2 s2
=
(3)P 波入射时,各波的振幅系数满足什么关系,如何求取各波的振幅值? 各波的振幅系数满足策普里茨(Zoeppritz)方程;
8.在弹性分界面,P、SV、SH 波垂直入射时,问: (1)各能产生哪些波? P 波入射时:产生反射 P-P 波和透射 P-P 波; SV 波入射时:产生反射 SV-SV 波和透射 SV-SV 波; SH 波入射时:产生反射 SH-SH 波和透射 SH-SH 波。
2)R=H 时,半径为 R 的半圆形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会聚集于一点; 3)R<H 时,产生回转波,在回转点处,正常反射波和回转波时距曲线相切,回转波时 距曲线的极小值与凹界面的最低点相对应。 20. 折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征是什么?与反射波有什么关系? 只有当入射角α ≥临界角 ipp 时,即在炮检距 x≥OS2(盲区)的地段才能接收到折射波, 在盲区内接收不到折射波; 折射波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于 D(x=x’)点,D 点是折射波的始点,除 D 点以外,折 射波总是先于反射波到达同一检测点形成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 21. 绕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征是什么?与反射波有什么关系? 当地下存在断层、地层歼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变点等地质现象时,在突变点处将产生 绕射波,其时距曲线为双曲线,曲线极小值位于突变点正上方,若移动激发点 O 点,时距曲 线形状不变, 仅是绕射波时距曲线向上平移一个时差, 随着激发点远离突变点在地面投影点, 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时间逐渐增大; 在 M 点(炮检距 x=2d,d 为突变点到激发点的水平距离)处,接收的反射波和绕射波时 距曲线的斜率相等,即在 M 点相切,反射波时距曲线在 M 点终止。 22. 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征是什么?与一次反射波有什么关系? 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仍是双曲线,可等效为一个虚拟界面的一次波,该虚拟界面相对产 生一次波的实际界面倾角增大,深度增加,其极小值点相对一次波更偏离激发点。 23.在什么样的地质模型中,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绕射波都存在?请试画图说明。
△t=tx- t0= t 2 t x 0+( )2 - 0
V
△t 与 x2成正比,与速度 V 成反比,与界面深度 h 成反比;
倾角时差:激发点 O 两侧的两个对称点所接收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由地层倾斜而引起的,即: △td=t1-t2=
2x sin φ V
△td 与炮检距 x 及地层倾角φ 成正比,与速度 V 成反比。 19. 弯曲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 凸界面时,若在凸界面顶上 O 点激发,在 O 点两边接收反射波时,反射波反射线要向两 边发散,在曲率较大的凸界面顶部某些区域甚至接收不到反射波; 凹界面时,设曲率半径为 R,界面埋深为 H: 1)R>H 时,产生聚焦现象。反射线向激发点 O 靠拢,形成反射波聚焦现象;
1.炸药震源及可控震源激发,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二维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如何绘制,从该图中能得到哪些观测系统参数。
1)根据实际距离,选定比例尺。将地表测线以 ΔX 为间隔划分刻度。 2)从激发点 O 出发,向接收排列方向倾斜并与测线成 45° 角画一直线(实线或粗实线) ,直 线的端点与最远接收点 Sn 的连线成直角关系。该直线称为共炮排列线。 3)从各接收点出发有一条与测线成 45° 角的直线(虚线或细实线) ,该直线与共炮排列线的 交点为该接收点在排列中的序号。 4)共炮排列线上第 i 道的序号点垂直投影在界面尺的位置即为第 i 道反射点 Pi。 5)将所有炮的排列线如法画成,就得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它可全面反映所有激发点、接 收点及反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位置。 3.什么叫三维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代表什么含义?
地震 第1-5章
思考题及作业
∂2U ∂t2
1.归纳总结在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方程共有几类,哪几种方程? 矢量弹性波方程:μ ▽2U+(λ +μ )gradθ +ρ F=ρ 两边取散度,得纵波方程: ∂ t 2 ∂ 2 θ λ +2μ ρ ∂2 ω μ ρ
▽2θ =divF
两边取旋度,得横波方程: ∂ t 2 - ▽2ω =rotF 2.简述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球面纵、 横波的达郎贝尔解和波动方程解, 并说明其物理含意。 纵波的达朗贝尔解: φ 1=rφ =f1(t- V )+ f2(t+ V ), f1(t- V )是发散波, f2(t+ V )是会聚波。
16. 地层真深度、视深度、法线深度、真倾角、视倾角是在什么条件下定义的?在什么条件 下三个深度相等?在什么条件下二个倾角相等? 地层真深度:地面垂直到界面的深度 H; 视深度:在射线平面内,地表 O 点垂直到界面的距离 H*; 法线深度:反射线 L 上的 A 点到地面 O 点的距离 h; 真倾角:平直界面 R 与水平地面 Q 的夹角φ ; 视倾角:反射线 L 与地面的夹角φ x; 当测线与界面倾角α =0时,H*=H;α =90 º时,h= H*; 当测线与界面倾角α =0时,φ =φ x; 17. 水平地层与倾斜地层 CSP(Common Shot Point)反射波时距曲线满足什么方程?两者有何 异同点? 水平地层反射波时距曲线满足:t 2 − (2h)2 =1;
p
r −a
力位函数为零时,横波的波动方程解:φ = r f(t- V ),f 为任意函数,
s
1
r −a
力位函数不为零时,纵波的波动方程解:φ (r,t)= 强度。 力位函数不为零时,横波的波动方程解:φ (r,t)= 度。
1 4π rV 2 p
Φ 1(t-V ), Φ (t)也称为震源
p
r
1 4π rV 2 s
p
r
迟位。 4.什么是振动图和波剖图,它们各有什么含义? 振动图是质点随时间的位移图形,表明该质点的随时间变化的振动情况;
波剖图是波动带内沿波传播方向各质点的位移状态图形,表明同一时刻,各个质点的 位移。 5.惠更斯—菲列涅尔原理说明什么物理含义?克希霍夫积分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上述原理? 物理含义:由波前面各点所形成的新扰动(二次扰动)都可以传播到空间任一点 M, 形成相互干涉的叠加扰动,该叠加扰动就是 M 点的总扰动; 在计算某一点的波场问题上发展了惠更斯—菲列涅尔原理, 即空间任一点的波场就是 附近所有绕射子波的积分和。 6.射线和视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波沿着垂直波前面的路径传播时间最短,这个路径就是波场的射线; 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7.在弹性分界面,P、SV、SH 波分别以α角入射时,问: (1)各能产生哪些波,哪些是同类波,哪些是转换波,为什么会产生转换波? P 波入射产生反射 P-P 波,反射 P-S 波,透射 P-P 波,透射 P-S 波; SV 波入射产生反射 SV-SV 波,反射 SV-P 波,透射 SV-SV 波,透射 SV-P 波; SH 波入射产生反射 SH-SH 波,透射 SH-SH 波; 与入射波波型相同的波为同类波,即 P-P 波,SV-SV 波,SH-SH 波; 与入射波波型不同的波为转换波,即 P-S 波,SV-P 波; 转换波产生原因:入射波入射到界面时,在界面上有两个应力分量,正应力和切应力, 所以在界面的入射点将产生体应变和切应变,将入射点看作二次新点源,就有两种不同类型 的波分别在两种介质中传播, (2)各种波射线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各种波射线之间满足斯奈尔(snell)定律,即
1 a2 10 λ h 2
< 时,能够产生绕射波;
1
地震波传播到地层间断点(线)时,这些间断点课看成一个新震源,由此新震源产生一 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扰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15.合成一个地震记录与哪些量有关,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近似的?还是精确的模型?它 忽略了地震记录合成中的哪些因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地震记录与水平地层数、入射波位移、波前扩散、地层吸收以及透射损失等有关; 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近似的,一般来说它省略了介质吸收、透射损失等因素。
4.组合检波是利用什么原理压制面波? 地震组合检波是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的方法。 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 的传播方向不同(第二类方向特性)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5.线性组合和面积组合的含义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线性组合是将参与组合的检波器沿测线方向排成一条直线, 主要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 波和随机干扰;
Φ 1(t-V ), Φ (t)也称为震源强
s
r
3.为什么要求解球面波的位移解,位移解能说明什么问题? 在地震勘探中,接收到的地震波振幅值反映的是质点位移,故需求取位移解; 从位移解中,可以知道球面波的速度传播方向,位移函数与震源强度Φ 1(t)及一阶导 数,位移振幅与传播距离 r 及 r2成反比,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t-V ”是延
0
t2
x2
倾斜地层反射波时距曲线满足: 2h cos φ
(
V
t2
x )2
−
(x+2h sin φ x )2 (2h cos φ x )2
= 1;
相同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均是一个标准双曲线; 不同点:地层水平时,双曲线的极小值点在 x=0处取得;地层倾斜时,双曲线的极小值 点在 x=xm 处取得,并恒位于激发点 O 的地层上倾一侧,偏移距离与 h 和φ x 成正比。 18. 何为正常时差?何为倾角时差?各与什么量有关? 正常时差:由观测点 x 接收的反射波时间 tx 和法线反射时间 t0之差,由非零炮检距引起 的,即:
(2)垂直入射时,反、透射系数满足什么关系式,产生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反射系数:App= 透射系数:Bpp=
ρ 2 V p 2 −ρ 1 V p 1 ρ 2 V p 2 +ρ 1 V p 1 2ρ 1 V p 1
ρ 2 V p 2 +ρ 1 V p 1
反射波存在的条件:两界面的波阻抗(Z=ρ V)不相等。 9.简述产生折射波的机制及条件。 折射波产生机制:透射波变成在介质2中沿界面传播的滑行波,且波前脱离入射波和反射 波而产生超前波,在入射波和反射波前脱离带要有一新的扰动来填补,新扰动波前一端与反 射波波前一端相连,一端与滑行波波前相连,这个新扰动就为折射波; 折射波产生条件:VP2> VP1; α ≥ipp。 10.瑞雷面波与产生折射的滑行波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存在弹性界面处; 不同点: 滑行波是线性极化波, 瑞雷面波是椭圆极化波; 滑行波有 P 波、 SV 波及 SH 波, 瑞雷面波没有 SH 波。 11.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与在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时, 由于岩石之间的内摩擦力, 质点振动能量要转化成热能消耗掉, 这种转化损失了弹性波中的高频成分, 振幅要按指数规律衰减, 而在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时, 则不会有这种现象。 12.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衰减与什么因素有关?降低地震记录分辨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与吸收系数α 或衰减系数β 有关; 由于大地滤波作用,滤掉了地震波的较高频率成分而保留了低频成分,使得脉冲地震波 频谱变窄,地震波延续度增长,降低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13.地层较薄时,会使反射波振幅变强,还是变弱? 地层较薄时,反射波振幅与频率有关。 14.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绕射波,为什么会产生绕射波? 当地质体长度 a 满足: <
面积组合是将组合检波器以圆形、菱形或正方形等分布在一定面积内。能压制来自任意方向 的干扰波。
6.地震资料处理中必须要做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其处理顺序是什么?
p p p p
r −a
r+a
r −a
r+a
横波的达朗贝尔解: φ 2=rφ =f1(t- V )+ f2(t+ V ), f1(t- V )是发散波, f2(t+ V )是会聚波。
s s s s
r −a
r+a 1
r −a
r+a
力位函数为零时,纵波的波动方程解:φ = r f(t- V ),f 为任意函数,
=
(3)P 波入射时,各波的振幅系数满足什么关系,如何求取各波的振幅值? 各波的振幅系数满足策普里茨(Zoeppritz)方程;
8.在弹性分界面,P、SV、SH 波垂直入射时,问: (1)各能产生哪些波? P 波入射时:产生反射 P-P 波和透射 P-P 波; SV 波入射时:产生反射 SV-SV 波和透射 SV-SV 波; SH 波入射时:产生反射 SH-SH 波和透射 SH-SH 波。
2)R=H 时,半径为 R 的半圆形反射界面上的反射波会聚集于一点; 3)R<H 时,产生回转波,在回转点处,正常反射波和回转波时距曲线相切,回转波时 距曲线的极小值与凹界面的最低点相对应。 20. 折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征是什么?与反射波有什么关系? 只有当入射角α ≥临界角 ipp 时,即在炮检距 x≥OS2(盲区)的地段才能接收到折射波, 在盲区内接收不到折射波; 折射波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于 D(x=x’)点,D 点是折射波的始点,除 D 点以外,折 射波总是先于反射波到达同一检测点形成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 21. 绕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征是什么?与反射波有什么关系? 当地下存在断层、地层歼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变点等地质现象时,在突变点处将产生 绕射波,其时距曲线为双曲线,曲线极小值位于突变点正上方,若移动激发点 O 点,时距曲 线形状不变, 仅是绕射波时距曲线向上平移一个时差, 随着激发点远离突变点在地面投影点, 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时间逐渐增大; 在 M 点(炮检距 x=2d,d 为突变点到激发点的水平距离)处,接收的反射波和绕射波时 距曲线的斜率相等,即在 M 点相切,反射波时距曲线在 M 点终止。 22. 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主要特征是什么?与一次反射波有什么关系? 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仍是双曲线,可等效为一个虚拟界面的一次波,该虚拟界面相对产 生一次波的实际界面倾角增大,深度增加,其极小值点相对一次波更偏离激发点。 23.在什么样的地质模型中,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绕射波都存在?请试画图说明。
△t=tx- t0= t 2 t x 0+( )2 - 0
V
△t 与 x2成正比,与速度 V 成反比,与界面深度 h 成反比;
倾角时差:激发点 O 两侧的两个对称点所接收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 由地层倾斜而引起的,即: △td=t1-t2=
2x sin φ V
△td 与炮检距 x 及地层倾角φ 成正比,与速度 V 成反比。 19. 弯曲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 凸界面时,若在凸界面顶上 O 点激发,在 O 点两边接收反射波时,反射波反射线要向两 边发散,在曲率较大的凸界面顶部某些区域甚至接收不到反射波; 凹界面时,设曲率半径为 R,界面埋深为 H: 1)R>H 时,产生聚焦现象。反射线向激发点 O 靠拢,形成反射波聚焦现象;
1.炸药震源及可控震源激发,接收到的地震记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二维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如何绘制,从该图中能得到哪些观测系统参数。
1)根据实际距离,选定比例尺。将地表测线以 ΔX 为间隔划分刻度。 2)从激发点 O 出发,向接收排列方向倾斜并与测线成 45° 角画一直线(实线或粗实线) ,直 线的端点与最远接收点 Sn 的连线成直角关系。该直线称为共炮排列线。 3)从各接收点出发有一条与测线成 45° 角的直线(虚线或细实线) ,该直线与共炮排列线的 交点为该接收点在排列中的序号。 4)共炮排列线上第 i 道的序号点垂直投影在界面尺的位置即为第 i 道反射点 Pi。 5)将所有炮的排列线如法画成,就得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它可全面反映所有激发点、接 收点及反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位置。 3.什么叫三维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代表什么含义?
地震 第1-5章
思考题及作业
∂2U ∂t2
1.归纳总结在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方程共有几类,哪几种方程? 矢量弹性波方程:μ ▽2U+(λ +μ )gradθ +ρ F=ρ 两边取散度,得纵波方程: ∂ t 2 ∂ 2 θ λ +2μ ρ ∂2 ω μ ρ
▽2θ =divF
两边取旋度,得横波方程: ∂ t 2 - ▽2ω =rotF 2.简述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球面纵、 横波的达郎贝尔解和波动方程解, 并说明其物理含意。 纵波的达朗贝尔解: φ 1=rφ =f1(t- V )+ f2(t+ V ), f1(t- V )是发散波, f2(t+ V )是会聚波。
16. 地层真深度、视深度、法线深度、真倾角、视倾角是在什么条件下定义的?在什么条件 下三个深度相等?在什么条件下二个倾角相等? 地层真深度:地面垂直到界面的深度 H; 视深度:在射线平面内,地表 O 点垂直到界面的距离 H*; 法线深度:反射线 L 上的 A 点到地面 O 点的距离 h; 真倾角:平直界面 R 与水平地面 Q 的夹角φ ; 视倾角:反射线 L 与地面的夹角φ x; 当测线与界面倾角α =0时,H*=H;α =90 º时,h= H*; 当测线与界面倾角α =0时,φ =φ x; 17. 水平地层与倾斜地层 CSP(Common Shot Point)反射波时距曲线满足什么方程?两者有何 异同点? 水平地层反射波时距曲线满足:t 2 − (2h)2 =1;
p
r −a
力位函数为零时,横波的波动方程解:φ = r f(t- V ),f 为任意函数,
s
1
r −a
力位函数不为零时,纵波的波动方程解:φ (r,t)= 强度。 力位函数不为零时,横波的波动方程解:φ (r,t)= 度。
1 4π rV 2 p
Φ 1(t-V ), Φ (t)也称为震源
p
r
1 4π rV 2 s
p
r
迟位。 4.什么是振动图和波剖图,它们各有什么含义? 振动图是质点随时间的位移图形,表明该质点的随时间变化的振动情况;
波剖图是波动带内沿波传播方向各质点的位移状态图形,表明同一时刻,各个质点的 位移。 5.惠更斯—菲列涅尔原理说明什么物理含义?克希霍夫积分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上述原理? 物理含义:由波前面各点所形成的新扰动(二次扰动)都可以传播到空间任一点 M, 形成相互干涉的叠加扰动,该叠加扰动就是 M 点的总扰动; 在计算某一点的波场问题上发展了惠更斯—菲列涅尔原理, 即空间任一点的波场就是 附近所有绕射子波的积分和。 6.射线和视速度是如何定义的? 波沿着垂直波前面的路径传播时间最短,这个路径就是波场的射线; 沿测线方向观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7.在弹性分界面,P、SV、SH 波分别以α角入射时,问: (1)各能产生哪些波,哪些是同类波,哪些是转换波,为什么会产生转换波? P 波入射产生反射 P-P 波,反射 P-S 波,透射 P-P 波,透射 P-S 波; SV 波入射产生反射 SV-SV 波,反射 SV-P 波,透射 SV-SV 波,透射 SV-P 波; SH 波入射产生反射 SH-SH 波,透射 SH-SH 波; 与入射波波型相同的波为同类波,即 P-P 波,SV-SV 波,SH-SH 波; 与入射波波型不同的波为转换波,即 P-S 波,SV-P 波; 转换波产生原因:入射波入射到界面时,在界面上有两个应力分量,正应力和切应力, 所以在界面的入射点将产生体应变和切应变,将入射点看作二次新点源,就有两种不同类型 的波分别在两种介质中传播, (2)各种波射线之间满足什么关系? 各种波射线之间满足斯奈尔(snell)定律,即
1 a2 10 λ h 2
< 时,能够产生绕射波;
1
地震波传播到地层间断点(线)时,这些间断点课看成一个新震源,由此新震源产生一 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扰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15.合成一个地震记录与哪些量有关,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近似的?还是精确的模型?它 忽略了地震记录合成中的哪些因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地震记录与水平地层数、入射波位移、波前扩散、地层吸收以及透射损失等有关; 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近似的,一般来说它省略了介质吸收、透射损失等因素。
4.组合检波是利用什么原理压制面波? 地震组合检波是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的方法。 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 的传播方向不同(第二类方向特性)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5.线性组合和面积组合的含义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线性组合是将参与组合的检波器沿测线方向排成一条直线, 主要压制沿测线方向的规则干扰 波和随机干扰;
Φ 1(t-V ), Φ (t)也称为震源强
s
r
3.为什么要求解球面波的位移解,位移解能说明什么问题? 在地震勘探中,接收到的地震波振幅值反映的是质点位移,故需求取位移解; 从位移解中,可以知道球面波的速度传播方向,位移函数与震源强度Φ 1(t)及一阶导 数,位移振幅与传播距离 r 及 r2成反比,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t-V ”是延
0
t2
x2
倾斜地层反射波时距曲线满足: 2h cos φ
(
V
t2
x )2
−
(x+2h sin φ x )2 (2h cos φ x )2
= 1;
相同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均是一个标准双曲线; 不同点:地层水平时,双曲线的极小值点在 x=0处取得;地层倾斜时,双曲线的极小值 点在 x=xm 处取得,并恒位于激发点 O 的地层上倾一侧,偏移距离与 h 和φ x 成正比。 18. 何为正常时差?何为倾角时差?各与什么量有关? 正常时差:由观测点 x 接收的反射波时间 tx 和法线反射时间 t0之差,由非零炮检距引起 的,即:
(2)垂直入射时,反、透射系数满足什么关系式,产生反射的条件是什么? 反射系数:App= 透射系数:Bpp=
ρ 2 V p 2 −ρ 1 V p 1 ρ 2 V p 2 +ρ 1 V p 1 2ρ 1 V p 1
ρ 2 V p 2 +ρ 1 V p 1
反射波存在的条件:两界面的波阻抗(Z=ρ V)不相等。 9.简述产生折射波的机制及条件。 折射波产生机制:透射波变成在介质2中沿界面传播的滑行波,且波前脱离入射波和反射 波而产生超前波,在入射波和反射波前脱离带要有一新的扰动来填补,新扰动波前一端与反 射波波前一端相连,一端与滑行波波前相连,这个新扰动就为折射波; 折射波产生条件:VP2> VP1; α ≥ipp。 10.瑞雷面波与产生折射的滑行波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都存在弹性界面处; 不同点: 滑行波是线性极化波, 瑞雷面波是椭圆极化波; 滑行波有 P 波、 SV 波及 SH 波, 瑞雷面波没有 SH 波。 11.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与在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在粘弹性介质中传播时, 由于岩石之间的内摩擦力, 质点振动能量要转化成热能消耗掉, 这种转化损失了弹性波中的高频成分, 振幅要按指数规律衰减, 而在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时, 则不会有这种现象。 12.粘弹性介质中,地震波衰减与什么因素有关?降低地震记录分辨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与吸收系数α 或衰减系数β 有关; 由于大地滤波作用,滤掉了地震波的较高频率成分而保留了低频成分,使得脉冲地震波 频谱变窄,地震波延续度增长,降低了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13.地层较薄时,会使反射波振幅变强,还是变弱? 地层较薄时,反射波振幅与频率有关。 14.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绕射波,为什么会产生绕射波? 当地质体长度 a 满足: <
面积组合是将组合检波器以圆形、菱形或正方形等分布在一定面积内。能压制来自任意方向 的干扰波。
6.地震资料处理中必须要做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其处理顺序是什么?
p p p p
r −a
r+a
r −a
r+a
横波的达朗贝尔解: φ 2=rφ =f1(t- V )+ f2(t+ V ), f1(t- V )是发散波, f2(t+ V )是会聚波。
s s s s
r −a
r+a 1
r −a
r+a
力位函数为零时,纵波的波动方程解:φ = r f(t- V ),f 为任意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