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20届高三二调作文:原题、改编题目、下水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惠州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作文

原题、改编题及下水作文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福安

【原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推崇先见之明,往往忽视事后总结反思,有人还把主张总结反思的人混同于“事后诸葛亮”(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先见之明与事后总结反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在班内阐述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改编缘起】

首先,改编这道作文题,全无挑毛病的意思。主要是往全国卷上靠的想法。

惠州这道“先见之明”的题目,是有材料、有情境也有任务要求的作文。只是材料就是短短的一句话,有些江浙等地作文题目的味道;情境的玄机就在“班内”;任务要求是“写一篇演讲稿”。这和2019年全国一卷有同有异,“同”处是演讲稿的应用写作;“异”处是材料表述的层次,高考题目,层次丰富,思维空间小;这道题目,材料层次少,思维空间大。

看到一些学校的同学针对惠州二模的作文题目写的作文,总体上觉得很多文章只是局限于“先见之明与事后总结反思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写作真的成了一道问答题。而对于“阐述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中的“这个问题”,却给忽略了。当然,“这个问题”可以是“先见之明与……有什么联系”,不过,如果去回答这个问题,思考的力度就不会太深,作文也无法和别人的区别开来。

这里需要着重看一下这道题目的情境。“班内”,很显然是自己班内,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再往深处想,这个演讲,可能是一次班会的演讲,也可能是课前演讲。总之,要有针对性。如果思考到针对性,小处想,可以针对班内的事务,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关于“事后诸葛”之类的思考,当然,也可以往大处着想,比如,民族心理中的“光明的尾巴”,大团员的审美观,当然,也可以是当下的民族复兴等方面的宏大主题的相关内容的思考。这就似乎可以把一道问答题变成一个比较有深度的“思考题”。

有感于2019年全国一卷作文题,试着把原题改编了一下,使得材料的内涵和情境有更多一些关联。

【改编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见之明”是指对事物的发展有预见性、能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但是,人们对于两者的态度却大为不同。人们推崇先见之明,往往忽视事后总结反思,有人还把主张总结反思的人混同于“事后诸葛亮”(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当然需要“先见之明”,也更需要“事后反思与总结”。在以创新为时代主流的今天,思考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有着特别的意义与价值。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班内阐述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下水作文】

“事后之思”有助于“先见之明”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福安

各位同学,大家好!

正如时间可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人间事功也可分为事前、事中与事后。人们做事,总期待事前“先知先觉”,事中“马到功成”,事后扬名立万。然而现实却常常报以冷眼:事前“理想非常丰满”,事中“现实相当骨感”,事后幻想“人生若只如初见”,少去诸多遗憾……

做事情,不管是个人事,还是众人的大事,甚至是国家民族盛事,需要有“先见之明”,也需要“事后之思”,甚至“事后之思”重于“先见之明”。为什么要这样讲?

首先,“先见之明”不是“先天之明”。世俗文化里有一种“智者崇拜”,就是对“先见之明”的推崇,通俗小说里说某人“精通五行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平常人行为做事,也期待自己有赵云一样携三个妙计锦囊前赴东吴。然而,我想告诉大家,那锦囊妙计的故事,是小说家“演义”。“先见之明”不是“天赋神授”,不是与生俱来,而要后天“修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过,见过,征服过,还要失败过,反思过。我们不否认有些人智慧超群,但是,智商超过120,却闭目塞听,不食人间烟火,最终也只是聪明的弱智。

其次,“事后之思”有益于“先见之明”。孔子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这“不贰过”,就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不贰过”的前提,应该是“过”后反思总结,反思过失,总结教训,如此才能少走弯路,少出错误,提高做事的效率;反思不仅具有这样的实际功能,还有益于提升智慧,增长见识。从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发现规律,甚至提炼出理论,对于自己而言,指导实践;对于他人,也会扩大智慧的力量,这样的人,在别人眼中,就成为具备“先见之明”的智者。

最后,与其有“先见之明”,不如有“事后之思”。如果两者只能选其一,我宁愿舍“先见之明”,取“事后之思”。这可能有违人之常情,却符合进步之理,发展之道。如果只是追求没有根据的“先见之明”,最终,可能将“明”之无名;相反,如果以“事后反思”为思维习惯,作处世准则,它就会有益于未来,有益于成大事。小处而言,反思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素质要求,大处而言,也应该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以创新为时代主流的今天,更要多有“事后之思”,以成民族的复兴伟业。

同学们,苏格拉底有言: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让我们以省察之心,长于“事后之思”,以成“先见之明”,总结出规律性的真知,只要这真知有益于将来的“事前”、“事中”,哪怕会被人嘲讽为“事后诸葛亮”。(974字)

【一句话自评】似乎没有把改编题目中的“在以创新为时代主流的今天”这层意思写足。

附另一篇下水作文:

何须神算子?善鉴即诸葛

龚志民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何须神算子?善鉴即诸葛》。

未来永远是若明若暗的未知数,纵使圣贤,岂能事事有先见之明?智慧如诸葛,亦有街亭之失;高科技如中兴,亦有美国突然断供芯片之灾。世事多变,人心难测,岂能事事先见?岂能寄事业希望于先见?

先见孕育于学习、反思,因为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时、一事的先见,固然是一种智慧结晶,但坚持事事总结、日日反思,更为务实可行。读三国,人们更多地仰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一生失算之处不少。比如用马稷守街亭,就无识人之智和先见之明,但诸葛亮挥泪斩了马稷并反思认错,更闪烁着真诚朴实的智慧光芒。对于常人、对于难以准确预测的未来来说,与难以捉摸的先见之明相比,勤于总结反思更为重要,在实践中也更用得上。否则,世上只须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足矣。

得失不是千篇一律的计算机程序系统,不是理想条件下可以重复演示的科学实验。大凡与人相关的学科,与人打交道的领域,因为人性的难测和客观环境的变化,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还是商业文艺管理,其成功案例都是难以重复的难以准确先见的。人的命运,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范进中举式的悲喜剧;两国邦交,有朝秦暮楚的倒戈相向;两性之间,有水性杨花的爱情迁移;创造能力,有江郎才尽的遗憾。即使是物的变化,也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现象。同一个唐玄宗,既是“开元盛世”的明君,亦是安史之乱的罪魁。把未来仅仅寄托于先见之明,是人性的浅薄、赌博,不足为训。

马克思说:喜剧的形成,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如果不反思,或许你就会在下一次行动中成为悲剧主角。pan >只有通过总结反思来“扬弃”过去,才能孕育对未来趋势的较为准确的判断,我们不是“神算子”,但我们可以握紧驶向未来的方向盘,可以专注地紧盯前方,从已过的道路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