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页:

第二页:大家可以从图上看出来,大清国位于地图的中央,而英国位于地图的西北一角

第三页:那么这两个远隔重洋,相距一万两千多公里的国家,为什么会开战了呢?

第四页:好,我们先来看一下两国开战背景,英国在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有资产阶级掌权。在此之后英国资本主义速度发展,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而资本主义发展有两个东西对他至关重要,一个是原产料,另一个就是销售市场。为了占有更多的原产料和销售市场,就开始了向外侵略扩张,亚洲的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了他的殖民地

第五页:像印度啊,孟加拉啊,新加坡之类的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地大物博而又腐朽落后的大清帝国

第六页:因为当时英国主要依靠的是海上贸易,然而他对中国的贸易并不是很

成功,英国当时的出口品主要是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然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像衣服可以自己在家里做,何必要去花去市场上钱买呢,所以并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英国的这些商品销路很不好,相反的中国的茶叶生丝在英国却很热卖。英国在贸易中得不到什么好处。即使这样这个赔钱的买卖想做还不是那么容易,清朝对外贸易乾隆朝以后只开放广州一处,而且只许外国商人和指定的行商做交易,隔绝外国人和一般中国人的联系渠道,同时也避免清朝官员和底下的“蛮夷”见面,当时大清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天朝的大臣和蛮夷们见面是很跌面子的事。

第七页:大家看这个表,中国一直处于出超,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出超,就是出口量多,赚钱。所以英国白银流入中国。

第八页:当然狡猾的英国人面对这种不利局面,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相中了这个,鸦片

源于罂粟的提取物,毒品吸了上瘾。对中国出口鸦片,这招灵么,相当管用

第九页:我们来看一张鸦片战争前英国鸦片输入量的表。同学们从这些表中可

以看出什么?输入量不断增长,英国通过这种卑劣的手段,把贸易形势被逆转了,1821—1840年间,中国白银外流至少在一亿元以上。白银的外流引起的银价的大幅上涨,19世纪初,白银每两折合制钱略逾千文,30年代末涨到了一千五六百文。银价的上涨受打击最大的就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平时花的钱和挣得钱都是制钱。鸦片的输入使得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烟民,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不下200万人。甚至连皇族也开始吸食鸦片了。光绪皇帝实在是忍不下去了,于是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

第十页,第十一页:这是一些烟民们的照片,有官民,各阶层的人都深受其害

第十二页:大家把书翻到第50页看最后一段。

1839年六月,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毁了237万斤的鸦片,这一数字相当于1838年到1839年运往中国鸦片总数的60%左右。虎门销烟大获成功,禁

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英国的鸦片贸易被切断了,虎门销烟就成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第十四页: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封锁东南沿海,随后攻陷定海,英军一路北上直抵天津,此时道光皇帝主张议和,道光皇帝罢免了林则徐,英国人退回了广州。1841年英军,再次卷土重来,此时道光皇帝主张进剿,攻陷了广州,并一路北上相继攻陷了厦门,定海等重镇,后直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在英军的威逼之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第十五页:不知道大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拥有1200 多万平方公里

国土,4万万人民人口的清帝国,是怎么输给一个太平洋岛国的呢?我们说战争的实质,实际上两国军事实力的对抗,所以我们就先从军事角度入手

第十六页:同学们你们知道清军当时使用的都是什么武器?我们的大清国还

没有那么的惨,部队冷热兵器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包括枪火炮清军都有,清军冷热兵器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但是却比较原始,还是明末清初那会仿制西方的,

不过也还好尽管枪上有差距,但是还不是特别悬殊,英国用的也是这种从前面装黑火药的火枪,但是射程啊射速啊这些性能都比清军的好。特别是炮,清军的炮档次很差,当时英国已经是机器制造,而中国还是手工打制,威力本来就差,质量上存在问题。发炮时经常误伤自己人。而且炮是固定在炮台上的,不能调整方向和角度。还缺少瞄准设备,打得中打不中全凭炮手的经验。鸦片战争中主要进行的是炮战,清军就经常处在被动局面下。

第十七页:在舰船方面,英军的舰船虽然主要也是木质的帆船,但是船大,

下部还有金属保护,安炮百余门,小的十余门。清军的舰船就比较可怜了,最大的也和人家最小的差不多,炮也很少。清朝的水师本来是用来对付海盗的,有点海上城管的意味,所以在海上清军根本无法和英军进行对抗,只能在海岸线上进行静态防御。清军的主要防御手段就是炮台。

第十八页:然而鸦片战争中被清军寄予厚望的防守利器就是炮台,表现也并

不理想。清军当时的炮台还是露天式的,只有正面防护,缺乏上部防护,英国当时流行的已经是碉堡式的炮台了,全方位防护。在历次炮台防卫战斗中,英军利用正面牵制,侧面登陆,通过陆上部队抄后路的战法速度攻破炮台。所以清军的炮台尽管花巨资修筑,但是在战斗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十九页:尽管我们武器装备有一定的差距,清军有80万正规军,而英国远

征军最多时也不过只有2万人。再加上清军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按常理讲,我们是不是应该很有优势呢?很遗憾还是不是…..

第二十页:我们来看这么一个材料,据《宝山县志》吴淞营共有士兵1100余

名,除200名兵驻守吴淞西炮台外,其余800余名分布在县城以及35处汛地。每一汛地驻兵数名至数十名不等。

清军驻兵十分的分散,清朝时没有警察,地方部队还要起到警察的作用,防止地方出现民变,在战争时就更需要做好维稳工作。所以每个防区兵力都不多,兵力分散就意味着战斗力差,当然有人就说了,前线兵力少还可以从后方抽调啊。

第二十一页:但是以当时大清国的能力,运个兵也不容易的。没有什么交通

工具,都是步行。邻省要30至40天,隔一两个省要50天,隔三个省就是70天,隔四个省甚至要90天以上。而英军从印度来只需约30至40天,即使从本土过来也不过4个多月。甚至有的军队从开展就开始驰援前线,但是直到战争结束,这个部队始终都没有参加过战斗。一直就跟着英军屁股后面溜外。

第二十二页:军队走的慢,清朝的官员移动的也很缓慢,林则徐从北京到广州用了61天,琦善用了56天,奕山用了57天。英军统帅璞鼎查从伦敦到澳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