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例
浅谈数字化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浅谈数字化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4712c10066f5335b81218b.png)
浅谈数字化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内容摘要】文物古迹历经千年沧桑,其独特性、不可复制性、脆弱性不容忽视,如何把握保护与开发中间的一个“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面对文物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一味回避解决不了问题,简单地割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更加不切实际,“为保护而保护”或者“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也不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展示中心无疑是一条崭新的道路,利用高新数字科技,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保护了文物古迹的微生态环境,真正的做到了和谐共赢。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科技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引言:文物古迹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
文物旅游业的兴起是适应时代需求发展的产物,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放在一起,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精神文明的需求。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结合全新的科学技术,或许能探求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一条可行性通道。
在这一方面,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展示中心无疑走在了前列。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上需求愈发显得重要起来,智慧旅游、文旅融合等相关热词也相继不断涌现。
同时,关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能否和谐共存的探讨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
一方面,旅游开发的确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使得文物单位得到了很丰厚的回馈,可以说是“日进斗金”,另一方面,因开发而带来的文物损坏事件也不断出现,使得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不断激化。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数不胜数,一些文物古迹经过开发成为著名的景点,大量游客涌入为该地区带来了极其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补充文物保护上的资金空缺。
“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
![“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dd61d2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d.png)
甘博照片数据库制作小记“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①Һ周欣平②摘要:把敦煌石窟按现在的状况完整保存下来,作为一个世界文明的遗产永久地留给子孙后代,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将已经获得的和将要获得的图像㊁影像㊁文字㊁考古和保护等多种数据汇集起来,构建一个数字化㊁集成化的大规模石窟壁画资源库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完整有序并且永久地储存这些资源,并为学界和大众使用,这就是 数字敦煌 ㊂这是一个永久的㊁可靠的㊁呈动态㊁可更新和升级的系统,亦是一个资源管理和保障体系,以永久储存为主要目标,提供数据更新㊁数据自动检测和数据迁移等多种功能和一个强大的综合敦煌石窟图像和文献库㊂关键词:敦煌石窟;敦煌保护;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数据库;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系统D i g i t a lD u n h u a n g:aR e p o r t f r o mt h eM o g a oC a v e sҺ P e t e rZ h o uA b s t r a c t:I fw ew a n t t o p e r m a n e n t l y c o n s e r v eD u n h u a n g C a v e s a n d p a s s t h e mt o t h e f u t u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①②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何剑叶和林萌审阅了全文,并提出了宝贵意见㊂作者特表示感谢㊂周欣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图书馆馆长㊁大学图书馆总馆助理馆长(D i r e c t o ro fC.V.S t a r r E a s t A s i a n L i b r a r y,A s s i s t a n t U n i v e r s i t y L i b r a r i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a l i f o r n i a, B e r k e l e y)㊂a saw o r l d h e r i t a g e ,t h e o n l y w a y i s t o i n t e gr a t e a l l t h e c o n t e n tm a t e r i a l s t h a t h a v e b e e n c r e a t e d a n d w i l lb e c r e a t e d i n t o a d i g i t a lr e p o s i t o r y a n d a c c e s s p l a t f o r m ,w h i c h c a n p r o v i d e p e r pe t u a l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D AM ,a n da c c e s sb y t h ea c a d e m i aa n dt h e p u b l i ci nas y s t e m a t i c a lw a y .S u c ha s y s t e mi s D i g i t a lD u n h u a n g .T h i si sn o to n l y o n e m u r a lr e p o s i t o r y d a t a b a s e ,b u ta p e r p e t u a l ,r e l i a b l e ,r o b u s t p l a tf o r m.I t i s ad a t am a n ag e m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 ,w i t ha p r i m a r yg o a l o f p r o v i d i n gp e r m a n e n t p r e s e r v a t i o no fD i g i t a lD u nh u a n g c o n t e n t a n dr e l a t e di n f o r m a t i o n ,c a p a b l eo f d a t a i n g e s t ,s t o r a g e ,u p g r a d e ,e r r o rd e t e c t i o na n dd a t a m i gr a t i o n .I tw i l la l s oh a v ea p o w e r f u l f r o n t -e n d f o r t h e g l o b a l a c c e s s t o i m a g e s a n d t e x t s .K e yw o r d s :D u n h u a n g C a v e s ;D u n h u a n g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D u n h u a n g A c a d e m y ;D i g i t a l D u n h u a n g ;D i gi t a l d a t a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D i g i t a l p r e s e r v a t i o ns y s t em 图1: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781 848 观无量寿经变部分乐舞图(南壁) 照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千古绝句生动描述了敦煌的地理位置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㊁西域边陲重镇㊂它以独特的地理㊁文化及自然条件保存了华夏古代文明的遗产㊂从西安到敦煌的飞机上俯瞰千里黄土坡㊁戈壁滩,宛如到了另一个世界㊂这里曾经是繁华之地,有无与伦比的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和令人梦绕魂牵的飞天传说,在古代,它联系了中亚多国文明㊂2011年2月,我有幸受敦煌研究院的邀请,以国际咨询专家的身份主持了 数字敦煌: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的功能需求及设计开发的论证工作㊂主持这个项目的美方专家还有我的同事㊁数字资源保护专家L i n d aT a d i c ㊂经过了一年多的艰苦工作,我们两人共同撰写了‘数字敦煌: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 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字资源保障体系用户功能需求报告“㊁‘敦煌研究院目前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数据库提供商分析“共三份报告,为 数字敦煌 系统的总体设计开发及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提供了一个蓝图㊂2012年3月,敦煌研究院举行了国际专家论证会,对我们的报告进行了论证㊂最后,报告由来自北京大学㊁中国科学院㊁北京故宫博物院㊁台北 故宫博物院 ㊁首都博物馆㊁台湾 中研院 ㊁大英图书馆㊁美国西北大学㊁美国盖蒂保护所㊁香港城市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及中国文化部等机构和部门的专家小组进行评审并获一致通过㊂图2:在 数字敦煌: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国际专家论证会现场,专家们听取本文作者的陈述㊂照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㊂在2011和2012两年中,我四次来到了大漠之中的莫高窟,做田野调查,并与敦煌研究院各研究所㊁数字中心和信息中心的50多位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面谈,撰写了调研报告㊂当我身处这座巨大的世界文明遗产和艺术宝殿之中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㊂直至今日,夜深人静之时,我的思绪还会飘到大洋彼岸戈壁滩中的莫高窟㊁月牙泉㊁鸣沙山㊂在讨论 数字敦煌 这个项目之前,我想先讲几个我在敦煌亲身经历的故事㊂我与敦煌的缘分是从著名学者樊锦诗开始的㊂在敦煌硏究院内有一座石雕,名为 敦煌的女儿 ,雕刻了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身背斗笠,面向戈壁大漠㊂图3:作者在莫高窟石窟保护现场㊂她就是敦煌研究院现任院长樊锦诗㊂樊院长20多岁时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后就来到敦煌,至今己有40多个春秋了㊂身为一个上海姑娘,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她离开大城市,来到地处偏远的敦煌,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女大学生,到今天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把一生都献给了敦煌,被誉为 敦煌的女儿㊂第一次见到樊院长是在伯克利㊂为了 数字敦煌 项目,从2009年开始,樊院长以70多岁的高龄,前后共三次来伯克利找我㊂面对这位闻名世界考古界和石窟艺术界的泰斗,我不禁诚惶诚恐㊂记得她最后一次来伯克利,是同微软创始人比尔㊃盖茨的母亲M i m iG a t e s 一起来的㊂M i m iG a t e s 是敦煌基金会的主席㊂我当时就想,是什么把我们这三个经历和身份完全不同的人召唤到了一起,一个是蜚声中外的敦煌学学者,一个是世界首富的母亲,一个是图书馆长,这都是因为面对敦煌的过去㊁现在和未来,我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为了把这个世界文明遗产永远保存下去,我们都要尽一份绵薄之力㊂和樊院长谈过话的人都会被她平和低调的人格魅力所感染㊂这位令人崇敬的学者,我其实早有所闻㊂除了她在敦煌学方面的建树,令我最难忘怀的还是她朴实的学者风范㊂敦煌的朋友们告诉我,樊院长到北京开会时,总会住在 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图4:作者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2012年3月在莫高窟前的合影㊂一个最简陋的小旅店的地下室,几十年不改,过去每晩住宿费才十几元,今天也才几十元㊂搞得连文化部派去接她开会的司机都不知到哪去找她㊂相比今天中国政界㊁商界乃至部分学术界的奢华之风,樊院长一身正气㊁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令人佩服㊂就是这样一位朴素资深的学者,却极力追赶信息革命的浪潮㊂是她第一次提出了 数字敦煌 的概念,引领了国内文博界的信息革命浪潮,打造了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敦煌数字中心;也是她把具有极高科技含量的激光点云成像技术运用到了敦煌石窟考古领域,把一批国外的专家带入了敦煌学和敦煌保护工作的行列,这包括盖蒂保护所的人员㊁西北大学多媒体研究人员㊁A R T s t o r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专家㊂图5:2010年6月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邀请作者主持数字敦煌: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的前期论证工作,并赠送礼物㊂要想了解敦煌,先要了解敦煌人,包括研究院的学者㊁工程人员㊁画家㊁艺术家㊁文物工作者和工作人员㊂我对他们了解最深的一次莫过于对榆林窟的实地考察㊂邻近莫高窟的榆林窟同属敦煌石窟,但它比莫高窟的知名度要低很多㊂从莫高窟到榆林窟乘汽车要一个多小时,途中经过沙漠和绿洲㊂源自祁连山的党河,冲刷出西千佛洞的断崖㊂榆林窟就坐落在榆林河畔的峡谷里,十分偏僻㊂榆林窟最早的洞窟起始于唐代,它的壁画可以与莫高窟的壁画媲美,它的西夏壁画尤其令人叹为观止㊂到达榆林窟时已经是下午㊂榆林窟的负责人先带着我们参观石窟壁画,参观完后已经是傍晚了㊂此时晚霞映照在崖石上的石窟岩壁上,十分壮丽㊂远处的榆林河也传来一阵阵涛声㊂此时,除了榆林窟的十几个工作人员外,只有L i n d a ㊁我及司机三个客人㊂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们的食堂去共进晚餐㊂食堂里只有一张简陋的餐桌,炒的菜是榆林河边菜地里摘的,没有肉㊂据主人说这里出去买菜很不方便,只能自种自吃㊂这里没有电视,沒有现代的厕所和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抽水马桶㊂这一切使我回想起20世纪70年代我在农村下乡插队时的情景,是那样的原始和艰苦㊂夜幕逐渐降临,峡谷里一片寂静㊂我不禁向主人问道: 榆林窟在如此偏僻之地,你们既无现代的警卫设备,又无部队在此防卫,如果有贼人夜里来盗壁画和文物,你们如何处置? 主人告诉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们每天每夜都在此防守和巡逻㊂他们指着不远处的几只大狼狗告诉我说,毎天晩上他们把通向石窟的大门关上后,就把这些狼狗放开,有了这些狼狗,盗贼就不敢靠近了㊂这些敦煌的看护人大都是抛家别子,每月只能回家几次㊂酷暑寒冬,他们年复一年地终日守护在这里,远离一切现代社会的方便舒适和城市的喧哗㊂敦煌人中还有洋学者㊁洋学生㊂我在敦煌研究院见到了一位长住在此地的美国姑娘㊂她名叫A p r i lH u g h e s,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中国艺术史博士生㊂碰巧她硕士是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 亚洲研究小组 (G r o u p i nA s i a nS t u d i e s)念的㊂她硕士毕业那年碰巧 亚洲研究小组 请我担任该专业毕业典礼的主题演讲人,所以这次我们是一见如故㊂A p r i lH u g h e s研究的是佛教艺术,自愿来到敦煌研究院给这里的研究人员教英语㊂用她的话来说,除了一份微薄的工资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得到院里的特批去看她想看的洞窟,这对她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㊂我问她在敦煌工作最困难的是什么,她说是难熬的寂寞㊂冬天里,一个人待在莫高窟的宿舍里,只有靠看那些从美国带来的光碟打发时光㊂我问她在这里最高兴做的事是什么,她告诉我她最乐意做的是乘敦煌研究院的班车到敦煌巿里去看朋友㊂看着这位金发碧眼㊁美丽且充满了活力的美国姑娘我又不禁问道,在这荒郊野外的莫高窟,你只身一人害怕吗?她说她才不害怕㊂ 中国人都很友善,我在研究院有很多朋友,也有学生,他们对我很好㊂ 我想,有这些执著的洋学生,敦煌学这门世界性的学问可谓后继有人㊂敦煌人也包括那些已经逝世了的专家和学者㊂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宕泉河边,有一块墓地㊂这里埋葬着十几个曾经在敦煌工作过的敦煌保护工作者,包括敦煌研究院的前身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所长,第一代敦煌学专家常书鸿,敦煌研究院笫一任院长段文杰,以及曾经在研究院工作过的其他一些终身献身敦煌研究和敦煌保护工作的学者和专业人员㊂他们当中有常书鸿的夫人李承仙,段文杰的夫人龙时英等㊂他们都把一生献给了敦煌㊂敦煌研究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院的朋友们告诉我,这些前辈来到敦煌时,当时的条件比现在不知要艰苦多少㊂寒冬腊月他们都只能睡在滴水成冰的破土屋子里,缺少食物和生活必需用品㊂从莫高窟到敦煌市骑着毛驴要走大半天,才能买回一些食品㊂今天研究院的职工乘坐班车从敦煌巿到莫高窟的研究院上下班,单程仅需20多分钟㊂虽然这片墓地比不上西敏寺教堂墓地之显赫㊁阿灵顿公墓之宏伟㊁八宝山公墓之著名,但它却是一块极其神圣的墓地㊂它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块丰碑,把一个辉煌的艺术宝殿和终身守护这宝殿的守护神们永远地连在了一起,只有寥若晨星的少数英杰才有资格长眠此地!一、百年来的敦煌保护工作自20世纪初敦煌遗书散落到欧洲㊁日本和美洲后,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㊂100多年来,敦煌的保护工作也从未间断㊂敦煌研究院前院长㊁著名敦煌艺术保护专家段文杰先生认为,敦煌保护工作的第一阶段是1900 1941年这40年,①这一期间的工作主要包括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经典文献的保存㊁寻踪㊁整理㊁校勘㊁考证㊁抄录㊁发布等活动,重大学术成果有罗振玉的‘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行之原始“㊁‘莫高窟石室秘录“㊁‘鸣沙山石室古籍丛残“㊁‘敦煌零拾“,王国维的‘敦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㊁‘近三十年中国学术上的新发现“,刘师培的‘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向达的‘唐代佛曲考“㊁‘唐代俗讲考“,郑振铎的‘敦煌俗文学参考资料“㊁‘变文及宝卷选“,陈寅恪的‘敦煌劫余录“等㊂另外还有王重民㊁向达㊁余道泉㊁姜亮夫等人先后去伦敦㊁巴黎和印度调查,抄录和拍摄的敦煌遗书㊂敦煌保护工作的第二阶段为1941 1978年这37年㊂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特征是中国一批美术家投身敦煌石窟艺术的临摹㊁研究㊁宣传介绍工作,和长住敦煌对石窟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也包括清理石窟内外的积沙和石窟的加固工作㊂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担任所长㊂以他为首的一批有志于敦煌艺术研究和石窟保护工作的艺术家,在敦煌坚持工①段文杰:‘敦煌之梦:纪念段文杰先生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158 164页㊂“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作了数十年,将一生献给了敦煌事业㊂根据段老的回忆,敦煌保护工作的第三阶段是从1979年改革开放后至今,这是中国敦煌学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㊂在这一时期,敦煌学的研究从国外转到了国内,彻底结束了 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外国 的局面㊂1984年敦煌研究院正式成立,由段文杰任院长㊂敦煌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全面展开㊂在这期间,中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投身敦煌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㊂尤为重要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㊁欧洲和日本的研究和文物保护机构合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敦煌石窟,在石窟保护材料的使用㊁环境检测与治理㊁石窟加固㊁壁画颜料变色和褪色机理研究㊁壁画和彩塑的修复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㊂敦煌保护工作方面的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㊂二、敦煌石窟壁画的数字化工作如同世界上的万物一样,物质的敦煌总有一天会消失㊂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著名考古学家樊锦诗就提出了以数字化手段来保护敦煌的想法,即用先进的计算机和影像技术全面记录㊁展现和永久保存敦煌石窟和壁画艺术㊂用樊院长的话来说,敦煌石窟壁画这个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只能用高科技手段,将洞窟㊁壁画㊁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同时也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㊁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总汇成电子档案㊂在这一思路下,1993年敦煌研究院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始用计算机来存储石窟壁画的图像,向数字敦煌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㊂1994年由大英图书馆主持的国际敦煌项目I D P开始启动,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及英国㊁俄国㊁日本㊁法国等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合作,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和手稿通过数字扫描后,在互联网上展示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敦煌研究院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数字化队伍,并有系统地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到敦煌石窟图像的采集㊁存储和发布等诸多方面㊂1997年,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开始了一项合作研究计划,将精选的60个莫高窟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㊂1998年,美国梅隆基金会出资,协助敦煌研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究院将22个莫高窟进行实地拍摄,并为44个莫高窟制作了计算机网络的虚拟漫游实景片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摄影团队也专程前来敦煌进行由美国梅隆基金会出资支持的 国际敦煌数字档案计划 的创建工作㊂2004年,敦煌研究院向中国政府正式提交了‘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报告㊂这份报告在以下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设施的投资作出了阐述:数字图像的采集和利用㊁石窟保护㊁敦煌宝藏展示,从而为利用高科技手段来开发一个大型的数字敦煌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㊂三㊁ 数字敦煌 的挑战以上我谈到了敦煌的保护工作以及 数字敦煌 的缘起和发展㊂但是, 数字敦煌 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㊂首先,它所牵涉的范围广泛,包括所有敦煌石窟㊁壁画和与其相关的文物㊁文献等㊂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之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㊁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㊁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㊂现共有洞窟812个,分别为莫高窟735个㊁西千佛洞22个㊁榆林窟42个㊁东千佛洞7个㊁五个庙石窟6个,石窟的开凿时期为公元4世纪到14世纪㊂莫高窟南区为塑像和石窟壁画集中的地区,现存洞窟492个(其中五个位于北区),塑像2000余尊,壁画45000平方米,以及木结构建筑5座㊂这些实物以及有关的文献都要被包含在内㊂其次, 数字敦煌 所包含的数字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需要拍摄400多个石窟的完整图像,包括石窟壁画和塑像的单个和拼接图像,储存完整的石窟考古和保护数据及文献,记录并展现敦煌研究院现存的文物㊁敦煌遗书和手稿,汇集有关敦煌研究的出版物㊁敦煌研究工具书等㊂ 数字敦煌 的最终目的是在数字化的环境下,精确并高清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的全貌,永久储存并保护有关敦煌的数字资产,并为研究中国乃至中亚古代的石窟艺术,以及历史㊁地理㊁宗教㊁经济㊁政治㊁民族㊁语言㊁文学㊁科技等学科领域提供数量巨大㊁内容丰富的资料㊂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大约50个石窟的拍摄㊂ 数字敦煌 项目第一年的建库数据量将包括90多万份图像㊁考古及石窟保护数据,超过30T B的容量;项“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图6:敦煌石窟的数字图像㊂照片由敦煌基金会提供㊂目第五年的数据量将达到370多万件图像及数据和文档,超过100T B的容量㊂然后,随着拍摄和制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直到数字敦煌项目完成,数据量会成倍增长㊂敦煌遗书和敦煌研究文献也极为丰富㊂大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献也必须链接或纳入 数字敦煌 平台㊂数字敦煌 系统的设计也是极其复杂的㊂它是一个整合许多子系统的庞大系统㊂来自敦煌研究院内不同单位,甚至其他机构,乃至不同国家的敦煌数字资源都要被整合在一起㊂另外, 数字敦煌 的数据是独特和复杂的㊂所有的敦煌壁画资料都属于结构性数据,即它们都存在相互交叉的联系,如壁画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㊁壁画的 父子 关系(单画与组画)等㊂不同类型的几十种数据都要在系统里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标注并加注元数据描述,这些数据包括图像㊁文字㊁数字等㊂这是一个多层次㊁多关连的复合体系㊂最后, 数字敦煌 必须还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必须提供对所存储的海量数据进行定期检测㊁查错并替补㊂一旦将来出现了新的操作平台和文档格式,还必须将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升级㊁改制和迁移,保证 数字敦煌 的资源一千年以后也不损坏,不过时㊂除此之外,数字敦煌系统还必须把大量的图像和文档输送到前台展示,为全球的读者提供服务㊂这样一个集数字资产(复杂结构性数据)的管理㊁永久存储和发布为一体的超大型系统在世界上我们尚未见过㊂即使是今天欧美国家最先进的数字资产管理㊁保存和发布系统也不能有效地解决 数字敦煌 所有的问题㊂四、总体设计方案在莫高窟的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近20年后,设计一个大型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的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㊂目前 数字敦煌 项目拥有的数字资产量已达到兆亿级,而且更大规模的石窟拍摄及数字化工作将要展开,这里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数据产生,包括石窟壁画拍摄团队现场拍摄的图像㊁石窟保护部门生成的数据,如石窟的温度㊁湿度㊁人员流动的检测数据,以及国图7:莫高窟第254窟北魏439 534 ‘舍身饲虎“图是公认的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㊂内外各个研究团队在莫高窟实地采集的数据,如航空摄影图像㊁考古队在石窟内收集的激光点云图像㊁美术工作者的壁画临摹㊁计算机科学家们制作的石窟3D 图等㊂敦煌研究院过去20年拍摄的大量平面图像和动画影像也需要整理,有的还要做制式升级㊂把这么多复杂的信息源归拢㊁整合并永久地保存,就需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3卷,2013年3月“数字敦煌”:来自莫高窟的报告要由图书馆方面的综合信息管理专家和数字资源保护专家来协助筹划一个 数字敦煌: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㊂这也就是我和L i n d aT a d i c被委派来做这个系统功能的前期调研和功能需求研究的原因㊂我们提出了 数字敦煌 总体设计方案的三个核心部分,即一个基于工作流程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一个基于资源永久保存的数字资产保存系统和一个基于全球发布的数字敦煌数据库,如下图所示: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简称D AM)后台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系统前台‘数字敦煌数据库“(1)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的生成和编目㊂图像和影像以及文字资料的管理和输送㊂数据版本的管理与监控㊁追踪和记录㊂将数字内容和元数据递送到前台㊂承担管理高清晰原始图像和原始文档的任务㊂(2)数字资源永久保存系统:追踪和监控数据保存的过程和活动,包括对传送和存储后损坏了的数据和错误数据进行检测㊂完成文档的核准和数据入库时相关技术性元数据的提取㊂提供过时文档格式的监测,以及文档格式的提升和转换㊂提供L T O开放线性磁带数据拷贝过程的监测㊂(3)数字敦煌数据库:一个可供世界范围内订阅的数据库㊂它发布的内容包括图像㊁影像㊁论文㊁敦煌遗书㊁专家手稿㊁善本书和敦煌研究出版物等㊂所有内容都来源于后台的数字资源管理体系,使用原始图像和文档生成并经过压缩处理过的替代数据㊂报告还附有‘数字敦煌:石窟壁画及敦煌研究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功能需求表“㊁‘数字资产管理主任的技术与核心职能“㊁‘敦煌研究院文档命名规范“与‘国际敦煌数字档案M I D A“有关的元数据文件,和国际图联制定的‘书目记录功能要求“㊂除了第一份功能需求报告外,第二份报告讨论的是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包括大量不同文档的制式及标引规范㊁文档命名格式㊁敦煌遗书的数字化情况等㊂第三份报告则讨论了中国目前大型数据库设计和开发的。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322a31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9.png)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其壁画和彩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艺术之美,现代科技手段被应用于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人们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数字化重建和虚拟展示的一种保护方式。
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中,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被运用于对壁画和彩塑进行非接触式扫描,将其精确还原为电子模型。
通过这种方式,莫高窟的艺术品得以在数字化平台上得到真实再现,这为后续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保留文物的原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样的传承利用方式。
传统的壁画和彩塑只能在实地参观时欣赏,而数字化平台的出现使人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欣赏到莫高窟的艺术之美。
同时,数字化还使得艺术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在数字化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放大、旋转等操作,更加全面地观察和研究壁画和彩塑的细节,从而对古代艺术的审美和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数字化保护,现代科技手段还可以用于解读古代艺术。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
传统的艺术研究通常需要艺术专家对文物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解读途径。
以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色彩、结构、样式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和意义。
此外,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莫高窟内刻写的佛经和题记进行自动识别、翻译和分析,为人们揭示其中蕴含的诗歌、故事和思想。
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也为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专业而全面的支持。
虚拟现实文旅案例
![虚拟现实文旅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31a02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6.png)
虚拟现实文旅案例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文化旅游领域也开始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文化遗产。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成功的虚拟现实文旅案例:敦煌莫高窟VR。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原因,这些石窟内的壁画正在逐渐脱落、剥落。
因此,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保存、展示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敦煌莫高窟VR是一个立体数字化文物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度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
敦煌莫高窟VR分为两种模式:自由模式和讲解模式。
自由模式下,用户可以自由走动,探索敦煌莫高窟中的各个角落,以360度环绕视角欣赏石窟内的壁画,通过耳机听到虚拟场景中的声音。
讲解模式下,用户可以跟随导游的讲解,深入了解石窟中的每一个细节。
导游会介绍石窟历史、壁画内容、艺术价值等知识,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敦煌莫高窟。
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设备进行互动,例如在数字石窟内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这些互动让用户更加参与到VR场景之中。
敦煌莫高窟VR采用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了真实的敦煌莫高窟,制作了高保真度的数字化壁画图像。
同时,专业的音效设计使得用户可以不出门就能够亲身体验敦煌莫高窟的气氛。
敦煌莫高窟VR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呈现了一个逼真、立体的石窟文化景观,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
此外,这个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让用户在欣赏过程中感到更加快乐和享受。
总之,敦煌莫高窟VR以其独特的虚拟现实技术和高保真度的数字化壁画图像,成功地向用户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迷人魅力。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为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提供新的选择。
敦煌数据调研报告
![敦煌数据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4a18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4.png)
敦煌数据调研报告摘要本文对敦煌数据进行了调研分析,总结了敦煌数据的特点、应用和挑战。
敦煌数据是指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经卷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数据。
通过对敦煌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为文化艺术研究、旅游观光等领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信息。
然而,敦煌数据的规模庞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其应用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拥有丰富的壁画、经卷等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近年来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数字化转化,并形成了大规模的敦煌数据集。
这些数字化的敦煌数据为学者、艺术家、游客等提供了研究、创作和欣赏的新途径。
1.2 目的和意义本调研报告的目的是分析敦煌数据的特点、应用和挑战,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利用敦煌数据提供参考和借鉴。
敦煌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有助于促进文化艺术研究的发展,提升旅游观光体验,推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
2. 敦煌数据的特点敦煌数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多样性敦煌数据包括壁画、经卷、碑刻等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
这些数据形式的多样性为研究和利用敦煌数据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和可能性。
2.2 体量巨大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经卷数量庞大,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经卷数量达到数万卷。
这使得敦煌数据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化文化遗产库。
2.3 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历经几百年的漫长岁月,敦煌莫高窟中的文化遗产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因此,敦煌数据中的一些壁画和经卷可能存在破损、模糊和缺失等问题,对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
3. 敦煌数据的应用敦煌数据可以在多个领域进行应用,包括文化艺术研究、旅游观光、教育教学等。
3.1 文化艺术研究敦煌数据为艺术史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数据支持。
通过对敦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深入研究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问题。
3.2 旅游观光敦煌数据的数字化转化和网络发布使得远在天涯的游客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欣赏到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
基于数字技术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基于数字技术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敦煌莫高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63dff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9.png)
文章编号:2095-6835(2022)01-0114-04基于数字技术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杜若飞(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播是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保护的一种新趋势。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不仅可以发挥中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还裨益于提升中国知识产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关键词:数字技术;敦煌艺术;文化遗产;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2.01.036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属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通过物质与非物质的方式流传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过程中,文化兴盛发挥着基础作用,通过文化的繁荣,可以加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有着突出的价值。
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不但能充分发挥中国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有助于文化遗产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完成,与此同时还要对其经济与观赏价值作出考量,以进一步增强中国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为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从而提高国际影响力。
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逐渐由口头、文字等向数字化转变,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播方式逐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播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所面临的的新课题。
1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1.1涵义文化遗产数字化,具体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比如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传播等,使得文化遗产发生转变,或者将文化遗产复原成数字形态,促使其转变为可再生资源,实现文化遗产共享[1]。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ac5017964bcf84b9d57bf4.png)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发布时间:2014-02-10 09:56:52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葛莹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
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
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
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复原的石窟彩塑。
莫高窟第61窟数字化前期采集现场。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
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
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
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洞窟外,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对采集设备传回的图像进行拼接。
电脑屏幕上,壁画全貌一览无余,壁画明亮柔和,线条清晰流畅,画面如湖水般荡漾开来。
将显示尺寸调节到最大,细细端详,衣衫质地清晰可见,人物表情生动至极。
这就是莫高窟数字化工程的成果:经过数字摄影采集方案设计、通过定制轨道、摄影车、摄影框等专有设备逐行逐格进行摄影采集,将上千甚至更多的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
过去一年里,敦煌研究院新完成了2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档案拍摄,至今已实现了约90个洞窟的数字化。
初衷希望人们在千百年后还能领略莫高窟的样貌敦煌的数字化,始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一个想法:让敦煌石窟得以“永久保存”。
莫高窟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
随着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彩塑和壁画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此外,洞窟还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而数字化处理,则弥补了物理保护的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研究数字化。
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预期的色彩保真和线条的精度都没能实现,但是这样的探索让我们知道了问题所在。
”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说。
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敦煌壁画数字化合作研究”项目,基本解决了色彩保真和线条几何尺寸的精度问题。
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创作——以敦煌 IP 数字化成果为例
![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创作——以敦煌 IP 数字化成果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1626c7d71fe910ef02df80f.png)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创新论坛,,”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创作———以敦煌IP数字化成果为例李沅贞(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一、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概念上分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前者以历史文物、石碑石刻、建筑、艺术品、图书资料、文献等方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中,后者以表演、民俗、节庆、实物(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传承。
文化遗产具备历史人文、艺术文化等研究价值:在历史进程中见证了地方文明发展,蕴含前人及后辈不断传承的智慧结晶。
历史文物等物质遗产不可再生,在时间长河里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种“侵蚀”。
物理维护有效却只是延缓这一进程,不断“损伤”的文化遗产变得愈发珍贵。
让历史文化遗产“永生”是文化传承人们的追求,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必由之路。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20世纪计算机诞生催生数字思维的生活方式,“数字地球”概念表明人与地球可持续发展及日常生活娱乐新的需求。
面对机遇与挑战,“数字+”在政治、企业、学术等方面迅速崛起。
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明发展重要见证,其自身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对其保护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一方面将对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建造科学、系统的数据信息,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延缓文物消亡。
另一方面将文物信息进行采集,保存,重构及展示。
②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多学科交叉的过程,科学技术层面:将信息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
即:将多量复杂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检索识别数字、数据信息,并相应处理达到信息存储、传播、共享等目的。
“突破资源获取时空语言限制,提高学术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学者进行学科文化交流研究。
文化传播层面:引领多元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以文化理念影响人们生活观念),艺术文化与生活理念互通互融。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便开始对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研究,采取图像信息录入等方式记录文化遗产。
联合国为推动世界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启动“世界记忆项目”。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c32abf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3.png)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在如今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也包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展示,更涉及到保护、管理、研究等多个方面。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
将历史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便于数字化管理,随时随地访问信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和数据存储,大大简化了遗产管理的难度。
比如,在敦煌莫高窟中,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窟内测量、影像集成、数字化景观等方面,为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得海量遗产信息在数字化平台上展示,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还可能破坏遗产本身。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从源头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微小损害的检测与评估,可以及早发现遗产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同时,数字化技术还能够为文物修复和重建提供参考,让遗产得到更完整的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数字化工具可以对遗产信息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提供更为准确和详尽的数据。
比如,在甘肃的麦积山研究中,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地形图、遥感图像、GIS和数字化测绘等多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效果。
结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保护、管理、研究等多个方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应用,还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保护遗产本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一)2024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8c62a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4.png)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一)引言概述: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其独特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本研究报告将对敦煌莫高窟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以揭示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正文:一、发现与历史背景1. 莫高窟的发现与命名2. 敦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3. 莫高窟的建立与发展4. 莫高窟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5. 莫高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二、艺术特点探析1. 壁画艺术的形式与技法2. 莫高窟的题材与内容3.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与风格特点4. 雕塑艺术在莫高窟中的表现5. 莫高窟艺术的风格演变与变革三、文化背景与意义解读1. 莫高窟壁画中的佛教文化2.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3. 莫高窟壁画对唐代社会的反映与影响4.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在莫高窟中的表现5. 莫高窟对今日艺术与文化的启示与借鉴四、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1. 专家学者的研究方法与成果2. 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发现3. 莫高窟的学术价值与国际影响4. 莫高窟研究中的争议与问题5. 研究的意义与未来展望五、莫高窟的旅游与观赏价值1. 莫高窟的旅游资源与开发2. 游客对莫高窟的观赏体验与反馈3. 莫高窟的保护与旅游的平衡发展4. 敦煌莫高窟的世界遗产地位与认知度5. 莫高窟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作用总结:通过本文档的深入研究,我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文化背景和学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敦煌莫高窟在旅游观赏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巨大价值,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能够深入展开,使敦煌莫高窟的独特魅力能够持久地传承下去。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97e886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8.png)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新。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记忆和价值。
然而,时间的侵蚀、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数字技术的出现,为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全新的思路。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数字化记录方面。
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数字建模技术,我们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精确地记录文化遗产的形状、结构和细节。
无论是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塑还是珍贵的文物,都可以被转化为数字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这种数字化记录不仅为文化遗产建立了永久性的档案,而且为后续的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为例,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对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和数字化建模。
这一举措不仅使得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能够以数字形式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还为洞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数字模型的分析,了解洞窟的病害发展情况,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创新应用。
VR 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例如,通过 VR 设备,我们可以走进已经消失的古罗马城市,感受其昔日的辉煌;AR 技术则可以将数字信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参观体验。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 AR 应用,看到文物的虚拟修复效果、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
数字技术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更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在文物修复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帮助修复人员分析文物的受损情况,制定更合理的修复方案。
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 3D 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作文物的修复部件,确保修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345eef2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9.png)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作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莫高窟内壁画的保存和传承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保护及展示工作中。
本文将探讨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一、敦煌莫高窟的珍贵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建于4世纪至14世纪,因洞窟高峻而得名。
其中有大量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精湛的技艺和宗教思想。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然而,由于莫高窟所处地理位置恶劣和时间的侵蚀,许多洞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壁画表面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氧化和剥落。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被引入用于其保护和传承。
二、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1.保护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记录、保护和保存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
通过数字化扫描和立体成像技术,可以创建精确的3D模型和高清晰度图像,以记录洞窟内的艺术品。
这些数字化数据不受时间和环境的侵蚀,可以提供给后人进行研究和欣赏。
通过数字还原,即使原作因自然因素破坏,也能在数字环境中进行修复和再现,使得后代能够领略到原本的艺术魅力。
2.提高传播效果数字化技术可以将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以更好的形式呈现给公众。
通过数字化展示,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莫高窟的美,无需亲临洞窟即可欣赏其中的壁画壮丽景致,更好地了解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教育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使得更多人能够学习和研究莫高窟的独特艺术。
三、数字化技术在敦煌莫高窟的应用情况1.数字化扫描和测绘技术通过激光扫描和测绘技术,可以实现对洞窟壁画和雕塑的高精度记录。
通过激光扫描,可以获取洞窟内部的精确结构,包括洞窟的尺寸、形状和曲线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高分辨率相机进行壁画的高清拍摄,以保证图像的细节和质量。
这些数字化数据可以创建精确的3D模型和高清晰度图像,用于后续的研究和展示。
关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经验介绍申论
![关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经验介绍申论](https://img.taocdn.com/s3/m/33f0bda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e4.png)
关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工作的经验介绍申论一、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意义敦煌石窟壁画的数字化,首先是为了抢救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实地保存;同时为敦煌学研究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资料;并可制作虚拟洞窟供游客欣赏参观,为缓解石窟开放的压力、保护壁画提供技术保障。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针对石窟保护、考古以及壁画临摹等方面的文物数字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开展了三维洞窟和彩塑数字化的技术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石窟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引入壁画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前期工作中的病害现状调查,用数字壁画图像代替传统的银盐胶片记录,并利用计算机生成线描底图,然后基于线描底图调查描绘壁画病害分布图,大幅度提高了保护工作的效率。
结合已有的壁画颜料以及变化的理化机理研究,研究了计算机可视技术形象表示壁画色彩变化的过程表达,成为壁画变色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
在石窟考古中研究中,利用壁画数字技术的成果,为考古工作提供高质量数字壁画图像,研究开展新型数字技术手段和信息集成方法。
二、敦煌壁画数字化技术的研究敦煌研究院对壁画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珍贵资料。
在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作业中,实现高精度、色彩逼真的数字壁画采集、存储及处理,是数字敦煌的基础,也是所有数字壁画应用的基础。
与虚拟漫游技术相结合,则不仅实现了洞窟的逼真重现,还可作用于引导浏览、查询详细的敦煌壁画资料。
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便组成数字敦煌实现的核心。
敦煌研究院通过十多年与国内外计算机数字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完成敦煌石窟22个典型洞窟的数字图像,基于QuickTime VR技术的虚拟漫游洞窟42个;自2006年至今独立完成22个典型洞窟的数字图像,基于QuickTime VR技术的虚拟漫游洞窟7个。
目前我院已经具备承担石窟壁画数字化工作的能力。
三、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技术原理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技术原理是利用高精度数字相机分幅拍摄大幅面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拼接还原,从而达到大幅面壁画高精度数字化的目的。
数字中国 数字文旅赛道 获奖案例
![数字中国 数字文旅赛道 获奖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7877a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3.png)
数字中国数字文旅赛道获奖案例示例文章篇一:《数字文旅:那些超酷的获奖案例》我呀,特别喜欢到处去玩。
你们知道吗?现在有一种超厉害的东西叫数字文旅,它就像一个魔法棒,把旅游变得超级有趣。
今天我就想给大家讲讲数字中国里数字文旅赛道的那些获奖案例,那可都是宝藏啊!就说那个敦煌莫高窟吧。
以前呢,我们只能跑到敦煌去看那些洞窟里的壁画。
可洞窟就那么多,看的人多了,对壁画也不好呀。
但是现在呢,数字文旅就发挥大作用了。
他们用超级厉害的数字技术,把莫高窟里的壁画全都变成了数字版。
这就像把莫高窟整个儿装进了一个超级大的数字宝盒里。
我有个朋友叫小明,他就特别想去莫高窟。
可是他家离敦煌可远啦。
他以前总是叹气说:“唉,我啥时候才能看到那些漂亮的壁画啊。
”后来他知道了这个数字版的莫高窟,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跟我说:“哇塞,这就好像莫高窟跑到我身边来了呢!”可不是嘛,通过数字技术,人们可以在网上就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
而且那些数字版的壁画还有很多好玩的互动呢。
就像你拿着一个神奇的画笔,能够在屏幕上给壁画里的人物添上不同的颜色,这感觉就像你自己也成了一个古代的画家,多酷啊!还有一个特别棒的案例是故宫。
故宫那可是大得不得了,里面的宫殿、珍宝啥的,多到数不过来。
要是自己去逛,有时候就像个没头的苍蝇,都不知道该看啥好。
可数字文旅一来,一切都不一样了。
故宫有了自己的数字导游,这就好比给每个游客都配了一个超级聪明的小助手。
我去故宫的时候,碰到一个大姐姐。
她拿着手机,跟着手机里的数字导游,一路走一路听。
那数字导游就像一个会讲故事的小精灵,走到太和殿,它就会说:“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你们看呀,这太和殿可不得了,以前皇帝就在这儿举行超级重要的仪式呢,那场面,就像一场超级豪华的大派对。
”大姐姐听得津津有味,还不停地跟旁边的人分享她听到的故事。
再说说西湖吧。
西湖是个超级美的地方,但是人多的时候,想要好好欣赏西湖的美景可不容易。
有个公司就做了一个数字西湖的项目。
石窟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石窟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c394a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d.png)
行调研。
调查问卷的设计 参 考 NOAA 提 出 的 非 使 用 价
值估值 15 条指导方针
载着佛教 文 化 [12]。 因 此 在 问 卷 中 加 入 了 宗 教 影 响
,在小规模 调 查 后,对 问 卷
[
11]
进行修改,修改后的 问 卷 共 包 括 四 部 分:① 引 言,介
莫高窟景区。
280 位愿意支付的受 访 者 中,
P 为敦煌莫高窟的
非使用价值。
2.
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敦煌莫高窟是 世 界 文 化 遗 产,无 疑 它 属 于 中 国
也属于世界,保护其非使用价值,受益对象不限于某
个特定的地区,因此本研究选取全国作为调研区域。
同时,考虑到敦煌莫高窟地处甘肃,为考察本省居民
的支付意愿,将甘肃 省 从 全 国 各 省 份 中 单 列 出 来 进
支付意愿
人 [14]。
Log
i
t
3.
3 支付意愿率
性别
492 个数据中,有 56
.91% 的被访者愿意为了保
护敦煌莫高窟景区的旅游资源而支付一定的保护费
年龄
用,支付意愿率为 56
.91% 。
3.
4 非使用价值
由式(
1)计算出敦煌莫高窟 2022 年非使用价值
文化水平
为 2367177
.91 万元。样 本 中,被 访 者 愿 意 用 于 支
文化水平较高,本科及 以 上 学 历 占 比 74
.39% ,研 究
生及以上学历略 少 于 本 科 学 历 者。 ④ 职 业,企 事 业
单位以及学生占比 较 高,这 与 受 访 者 文 化 程 度 较 高
相 符 合。 ⑤ 月 收 入 水 平,整 体 分 布 较 为 平 衡,
文物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以数字敦煌为例
![文物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以数字敦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7cc585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a.png)
遗产Heritage文物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以数字敦煌为例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成熟发展与应用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相互碰撞形成文物数字化,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赋能。
目前,敦煌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文物重塑、档案扫描等工作已取得海量成果,文物数字化已成为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路径。
本文以数字敦煌为例,从创建文化数据库实现遗产永久保存、促进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与再创作、线上线下相互助力、共享遗产数字资源促进相关领域实现学科突破4个方面,分析文物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意义及示范作用,助力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高质量发展。
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十分重视数字化在文化产业的发展。
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写入“十四五”规划。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等8项重点任务。
2023年,中国首个非遗数字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发布,规定了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资源著录方面的业务、技术要求,指导和规范了中国各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的采集和著录工作。
非遗数字化行业标准为文化遗产的数字采集、收录工作提供方向、明确内容,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
随着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技术不足,数据安全、冗余,版权归属及授予等问题逐渐暴露。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其数字化工作也亟须制定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引,加快数字采集、著录标准的制定,明确数字化采集、收录,数字平台建立等标准和流程,为构建科学、安全、规范、高效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数字化已成为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着力点,通过文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文化产业不断成熟壮大,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
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印证,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51d264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6.png)
屍代J扌攵濡*1■兗浅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王艺摘要:在漫长的历史中凝结了壁画、彩塑、建筑及不同朝代风俗等的敦煌莫高窟,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和艺术史上的耀眼明珠,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先民对于敦煌文化的承载具有跨历史意义,如今,使用传统方式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一些困难,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存在供应短缺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教兴国”逐步兴起,利用二维、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方式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有了新的突破。
该文以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为例,分析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敦煌艺术数字技术文化保护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中国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上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目前,国内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缺乏完善的体系,相应的技术、人才供应不足,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以致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逐渐没落。
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人们的共同付出与努力,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唤醒中华文化遗产新的活力,在满足当代人文化审美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敦煌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下去,是相关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地位敦煌莫高窟在千年的时光中将众多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包含了735个洞窟、两千余身彩塑与四万多平方米壁画。
艺术宝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进行再创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内保留了大量图像和文字材料,这些珍贵的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如古代美术、音乐、建筑等)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
![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4f19f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5.png)
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一座穿越时光的桥梁。
然而,时间的侵蚀和时代的发展,使得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命运。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以敦煌文化为例,探讨数字化传播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敦煌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佛像等宝贵文化资产受到雨水浸泡、虫蛀、自然风化等多种因素的威胁,如不加以保护,将面临不可逆的破坏。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给了我们拯救和传承敦煌文化的宝贵机会。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存储和数字化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数字化采集是指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将敦煌艺术珍品进行高清拍摄和录制,以保护好每一位的细节,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原作的文化内涵。
其次,数字化存储是指将这些数字化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永久性的保存,以确保敦煌文化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
最后,数字化展示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将这些数字化资料传输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面前,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敦煌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手段,还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平台。
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者可以方便地对敦煌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查阅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加深对敦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数字化传播技术还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平台,促进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推动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数字化传播技术在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字化传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高分辨率的设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长期的资金支持。
这需要政府、学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投入。
其次,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网络安全和信息隐私等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保障数字化资料的安全和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以敦煌石窟为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1章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旅游景区数字化的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字化景区的两种资源管理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T-ERP旅游景区资源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T-GIS景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内景区数字化管理研究的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敦煌石窟数字化管理现状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工作实践.............................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壁画信息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
壁画保护现状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
保护研究模拟..........................................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字技术与石窟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字莫高窟...........................................错误!未定义书签。
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研究——以敦煌石窟为例摘要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大势发展,人们对旅游业的期待越来越高,中国要在国际旅游业博得依稀之位,势必要在旅游的统筹管理方面下大工夫,而在这其中,对旅游景区实施数字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敦煌莫高窟第1章前言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至今保留有自十六国、北魏一直到清代等多个朝代的400余洞窟,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其内容博大精深,洞窟内容既包括佛像、佛教故事等题材,又有表现古人社会生活的画作。
古代的艺术家们在继承汉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发展成为具有敦煌特色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使用推广,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古代珍贵文物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
数字化壁画保护修复工作是将壁画信息永久保存,并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壁画进行虚拟修复、辅助进行壁画保护、辅助进行壁画临摹、对壁画病害过程进行虚拟演变、实现壁画真实感虚拟展示等相关的工作。
数字化壁画保护修复为壁画的物理保护修复过程提供了充足的科学依据和测试环境,将保护工作的危险性降至最低。
第2章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研究旅游景区数字化的概念景区数字化,也称数字化景区,其实质是基于“数字地球”概念的衍生,即以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产业经济学为基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集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和方法,结合资源保护和环境开发理念,通过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的措施。
数字化景区的两种资源管理模式T-ERP旅游景区资源管理系统即旅游服务综合信息查询与显示系统平台。
通过计算进的网络管理使景区的职能管理能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整个景区的所有情况,便于资源的合理调度和分配、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便于管理、反应迅速,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构建T-ERP系统首先要构建景区数字化门禁管理系统,数字化门禁管理系统是旅游景区T-ERP系统工作的基本数据来源之一,也是景区实施-ERP项目的关键步骤。
T-GIS景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T-GIS)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T-GIS是一个以旅游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引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动态地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的多媒体信息系统。
T-GIS所研究的对象就是与旅游地理信息和数据关联的信息和数据,如旅游景观、交通路线、食宿地点、娱乐场所、购物地点、历史文化特色等。
国内景区数字化管理研究的现状当前,我国许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正处于“接待服务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型期,解放思想的道路依然漫长,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管理手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数字化景区的建设,正是为了有效解决当前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运而生的。
数字化景区建设为解决景区管理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对了方向,也将为今后风景名胜区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数字化景区试点工作之初,原建设部首先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九寨沟和黄山两个数字化示范景区建设经验基础上,编制印发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建设指南(试行)》,对数字化建设目标、技术路线、重点建设项目和具体实施办法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统一技术标准,促进了试点景区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对风景名胜区行业数字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总揽和指导作用。
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22个试点景区的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已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的评审;黄山、峨眉山等8个试点景区初步建成了综合性的数字化指挥调度中心;九寨沟、黄山等10个试点景区开通了门票网络预售,累计销售额超过10亿元;龙门、庐山等15个试点景区安装使用了电子门禁系统;十三陵、钟山、天山天池等20个试点景区建成LE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卫星联播实现了景区资源相互推介宣传;大部分试点景区还都建成使用了森林防火或集游客安全、资源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主要景区、景点和游人集中地带的实时监控。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按照数字化建设总体方案,加紧实施“1153N系统”工程,构建生态保护、管理服务和市场营销三大体系,设立监控、门禁、旅游咨询等多个子系统,形成景区保护、管理、服务、营销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武陵源近几年来积极推进“数字武陵源”建设,完成了规划监测系统、森林防火系统、电子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电子导游系统、网络售票系统等10个系统,“数字武陵源”雏形初显。
石林和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都是2006年4月在昆明召开数字化景区试点座谈会议之后启动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成效显着。
石林等景区的数字化建设还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
加强我国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是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风景名胜区行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是提高风景名胜区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因此,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与手段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风景名胜区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3章敦煌石窟数字化管理现状研究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工作实践计算机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奠定了文物信息数字化的基础,在给文物信息的表述、临摹带来革新的同时,全面推进了计算机技术在文博领域行政和业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应用,首先在单位财务和办公应用方面得以普及,一些有实力的文博单位率先进一步启动建起了科学化先进的馆藏文物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等,并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应用计算机对文物信息保护的研究和探索,如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出土文物所作的文物影像处理研究、故宫博物院对古代建筑进行的数字建模尝试等均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在我国文物领域的应用。
敦煌研究院在长期的敦煌壁画保护研究中深刻体会到新技术对壁画信息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在经历大量的美术临摹以及后期对壁画的摄影和摄像实践中,不断探索用新方法保存珍贵的壁画图像,也较早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图像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和所具有的非凡的先进性。
1993年至1996年,在甘肃省科委的支持下,以敦煌研究院为主要承担单位,实施了“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管理系统研究”科研课题。
课题以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研究对象,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高质量、高精度壁画图像摄影反转片,采用数字扫描方法得到壁画的数字图像,经过几何纠正和色彩还原等图像处理,得到较高质量的数字图像,并辅以各类文字说明和相关文物档案等属性资料。
该项目的实施,使我们获得了初步经验,探索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复杂文物信息获取和保存的技术路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996年在国家科委、国家文物局、甘肃省科委和敦煌研究院等各级组织的关注和鼎立支持下,设立“濒危珍贵文物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课题,该项目被立为国家科委社发司的九五科技攻关课题。
同期实施了国家863资助的“曙光天演Power 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课题。
这两项课题的开展进一步深化了对敦煌壁画保护中应用计算机的认识,在实践中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了一套基础计算机存贮处理的软硬件平台,作了更为深入和实用化的应用研究工作。
1997年立项、1998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媒体及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项目,由浙江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合作进行,内容包括: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虚拟漫游、壁画色彩演变模拟及复原、以及敦煌风格图案创作等。
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梅隆基金会共同开展“敦煌壁画数字化和国际数字敦煌档案项目的合作研究”,通过技术合作和引进,建立起了一套平面壁画数字化的技术实现的方法,并完成了莫高窟已经公开发表的20余个典型洞窟的全面数字化作业,为推进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数字信息具有无损复制、良好的传播性、便于保存管理和便于使用、检索、查询等优点,因而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文物信息保存手段。
早在40年代,包括张大千、常书鸿在内的一批有着十分成就的艺术家们在当时条件艰辛的环境下,临摹了大批精美的敦煌壁画艺术作品,将深藏大漠戈壁的古代杰出艺术呈现到人类文明世界,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