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58-95 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合集下载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及格式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及格式

附件三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

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一)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8)地下水资源勘查(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0)区域重力调查(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12)航空物探测量(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15)遥感地质调查(16)航空遥感(摄影)(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1)计划项目设计(2)工作项目设计(三)工作程序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

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设计初稿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初审。

1-1万地质填图规范

1-1万地质填图规范

1-1万地质填图规范篇一:1-13地质填图工作质量要求a1,13 地质填图工作质量要求(川冶勘函[2003]160号)1、范围本要求规定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中地质填图工作的目的任务、一般要求、比例尺选择、不同比例尺地质观测研究程度等。

本要求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地质填图工作设计、实施、原始资料检查、成果验收等质量评估的依据。

2 依据本要求参考了下列文件:2.1 地质部1963年颁发的《固体矿产普查工作规范(草案)》;2.2 四川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82年《冶金地质勘探工作定额》;2.3 吉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1975年《地质测量质量要1求》;2.4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年《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细则》(征求意见稿);2.5 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规查范总则》。

3 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和一般要求地质填图是固体矿产勘查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它为研究工作区地质构造、成矿控制因素及矿产分布规律提供基础图件。

不论哪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其精度要求按不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定要求。

比例尺的选择应以规床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为矿产勘查、矿山建设设计服务的。

地质点要布设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部位,对于薄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

4 各勘查阶段地质填图比例尺的选择24.1 预查阶段:对有希望的地区,应选择几条路线,进行比例尺为1:50000或1?25000的路线地质踏勘。

在尚未开展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地区,应开展1?50000专项地质调查工作。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2003-12-12发布、实施?293?4.2 普查阶段:通过1?25000,1?50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对区内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

通过1? 10000~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大致查明主要矿体特征。

1∶5万地球化学勘查的规范及工作流程

1∶5万地球化学勘查的规范及工作流程

(四)、土壤样品采集与加工
在中低山-丘陵区深林-草原区,地势总体 较平坦,基岩裸露较差。Ⅲ级水系和Ⅱ级 水系有一定程度的发育,但用于1∶5万地 球化学普查的Ⅰ级水系不发育。这样可参 照1∶20万区域化探及邻区的工作方法,结 合调查区的景观特点和地质矿产特征,采 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分不规则测网 和规则测网。
方法试验和技术试验常在踏勘阶段一并进行。
(3)专题试验:是解决某些专门性的问题所进 行的试验,如为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所进行 的试验、新的化探方法的试验等,这种试验进行的 时间视需要而定。
在踏勘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工作设计。工作 设计对工作的目的任务、化探方法选择的依据、工 作方法、质量要求、工作量及进度计划、最后提交 的成果都应阐明。工作设计是指导化探工作开展和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行动计划。工作设计编制完毕 并经上级批准后即执行。
野外工作开始前,按GPS定位仪说明书要求,设 定符合工作区经、纬度条件的坐标调整参数,对 GPS初始化;根据工作区内已知三角坐标点坐标 进行校准,校准误差精度要求小于15m,在图幅 内的定点误差小于50 m,在图上不大于1mm。
要求保留采样全程航迹,便于进行监控采样质量; 航迹自动生成点时间间隔为2分钟;遇电力不足或 GPS内存较小时,要保证每个采样点前后均有5个 航迹点。
当开展化探工作缺乏依据或为了选择合适的方 法与技术,以及研究化探找矿种的特殊问题时,可 先进行试验。试验工作有以下几种:
(1)方法试验:是解决化探方法的有效性。通 过试验了解异常发育的基本特征,确定何种化探方 法最适用。
(2)技术试验:是解决某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和 技术,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如采用怎样的采样 和样品加工处理方法,选择哪些指示元素和分析方 法等才比较适宜。

附录1_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附表

附录1_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附表

附录1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表格附表1 地质项目资料整理汇总表附表2 野外调查路线表附表3 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表附表4 机(民)井调查表附表5 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附表6 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附表7 地表水点综合调查表附表8 岩溶水点综合调查记录表附表9 暗河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表10 裂隙统计表附表11 水源地综合调查表附表12 农村灌溉用水典型井核查表附表13 农村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附表14 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表15 岩溶水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汇总表附表16 分区地下水开采量统计汇总表附表17 国民经济及用水规划数据表表18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表附表19 矿坑(老窖)调查记录表附表20 岩溶塌陷野外调查表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续)附表26 地面沉降调查表表27 土壤潜育化(冷浸田)调查表附表28 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附表29 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附表30 水文地质钻孔地层描述表附表31 水文地质钻孔孔径变化表附表32 水文地质钻孔井管结构表附表33 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变化表附表34 水文地质钻孔测井曲线表附表35 水文地质钻孔含水层段表附表36 槽探野外施工记录表附表37 物探测深成果汇总表附表38 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附表39 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附表40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附表41 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记录表附表42 地下水位监测野外记录表附表43 地下水位自动监测记录表附表44 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成果表附表45 野外岩土样品采集记录表附表46 土工实验成果汇总表附表47 岩石物理/水理性质成果表附表48 岩土体化学成分成果表附表49 岩石矿物鉴定成果表。

地质调查规范

地质调查规范

地质调查规范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2006年4月27)质量技术类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矿产勘查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工程地质勘查25、《1:10万~1:20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6-1994)26、《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DZ/T0097-1994)矿山资源储量核实27、《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2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2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0、《对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31、《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32、《矿山保有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参考提纲有关章节内容和附图要求的说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3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27号文34、《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35、《土地复垦规定》区域矿产规划36、《关于开展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3]108号文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编制37、《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98号文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39、《关于建设项目压履矿产资源审批工作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27号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0、《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4-3-141、《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42、《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区域地质灾害规划4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3-344、地质遗迹景观调查与地质公园建设45、《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5-446、《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附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表>、<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提纲>、<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组织和工作制度>、<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标准>),国土资厅发[2000]77号文47、《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2002-448、《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2-10-149、《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2-1150、《关于做好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的通知》(附件:<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综合报告>、<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文本>、<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世界地质公园的画册>、<世界地质公园的光盘>、<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科学内容展示方案>、<世界地质公园景区(点)说明及标示集<、<遵循的法律及参考标准>),国土资厅发[2003]4号文51、《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工作指南及附件:<国家矿山公园申报书>、<国家矿山公园综合考察基本要求>、<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工作要点>、<国家矿山公园评价标准>),国土资发[2004]256号文,2004-11-1952、《四川省地质公园申报、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045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54、《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5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测量5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5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58、《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01-93)59、《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信息工程60、《GIS图层描述数据内容标准》(DDB9702 )61、《资源评价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细则》(DDZ9701 )62、《国土基础信息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63、《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9649-88 )人力资源64、《工人考核条例》,劳动部65、《四川省地矿局人才引进教育培训暂行规定》66、《四川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及有关实施意见》环境类67、《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68、《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69、《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70、《国家危险物名录》1999-10-17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72、《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73、《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7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1996-4-175、《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7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7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79、《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7-180、《环境保护法》1989-12-2681、《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篇二: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正文-修改1:25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前言为加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管理,统一规范调查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制定本技术要求。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1、组队
3.1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 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 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 稳定。
应根据任务要求,组织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队伍
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 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
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
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
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
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土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区调不是填图,是综合研究。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手段之一。
精选完整ppt课件
4
2、基本要求——目的
技术要求3.5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 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以野外观察为主
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 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
区调是基础,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更是地质工作者的基础;
区调是科学研究;
区调的2次扩军
精选完整ppt课件
2
一、综述
1、有关定义
区域地质学:
其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地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_1:5万_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_1:5万_
50000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对地球化学普查工作的工作性质和测区选择设计书的编写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测定元素的选择和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图件的编制异常的评价和查证成果报告的编写以及图件和资料的上交等方面作出了规定确立了统的标12本规范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矿产普查阶段中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也可供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适当修改,并将实际采样位置标定 在图上。在野外实际采样点的定位,可根据地物、地貌标志确定或用罗盘交汇定位。定位误 差在图上不大于 2.5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每 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
2
研究程度等; c. 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方法试验结果、样品中 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分析方法的选用、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 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等; d. 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e. 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3.5 1:50 000 地球化学普查项目不沦其测区面积大小都应单独进行没计书的编写。为配 合 1:50 000 区调地质调查或 1:50 000 物探工作进行的 l:50 000 化探普查也都应单独编 写设计书。设计书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 3.6 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 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没汁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 4 野外工作方法 4.1 应根据测区的地质—地理条件选用最合适的化探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水系沉积 物测量、土壤测量、岩石测量、水化学测量、气体测量等。在一个 1:50 000 图幅中或在一 个成矿远景区(带)的几个图幅中,尽可能选用一种化探方法,以利于资料的对比研究和地球 化学图的拼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方法试验证明,确因条件不同,采用一种方法不能取 得效果时,允许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化探方法。 4.2 水系沉积物测量 4.2.1 水系沉积物测量。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山区,是目前各种化探方法中成本最低、工作 效率最高、效果较好的普查找矿方法。 4.2.2 1:50 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 4 个点/km 2 一 8 个点/km 2 之间选 择。我国南方雨量充沛,水流速度中等山区,4 个点/km 的密度已经足够。我国北方某些干 旱山区,元素分散距离较短,采样密度应适当加密。在一些陡峻山区,由于水流湍急,矿化 物质遭到冲刷,采样密度也应增加。 4. 2. 3 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物质一般常以淤泥和粉砂为主, 一般要求取-0.216mm(60 目) 或-0.172mm(80 目)筛孔粒径的物质。也可根据找矿目的、矿种另行试验确定。为减少在一个 测区内元素含量的跳动,采样物质一定要保持一致,要避免采集表层物质,以减少有机质及 铁锰类物质的影响。在我国北方某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内蒙中部和北部的—些地区、甘肃 北山地区等),由于普遍发育风成砂,采取常规的-0.216mm(60 目)或-0.172mm(80 目)的水 系沉积物,不能获得明显的异常显示。在这类地区的采样应根据不同自然景观区采用不同的 取样粒级,水系发育的中山区取样粒级为-2mm (10 目),水系不发育的残山丘陵区为-4.69 mm(4 目)~+0.995 mm(20 目)和-0.108mm(140 目)混合粒级。无论采用哪种过筛粒度,都要 保证过筛后的样品重量不少于 120g,如样品需作金的测定,则应不少于 150g。 4.2.4 水系沉积物的采样部位应选择在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 流地区或很少水流的干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要选择在水流变 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之处采样。为了提高样 品的代表性, 应在采样点沿水系上下 20 一 30m 范围内进行多点取样, 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 样品。 4.2.5 1:50 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一般可采用地形图定点。先在 1:25 000 或 1:50 000 地形图上框出计划要进行工作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划出长宽各为 0.5km 的方格网。 以四个方 2 格(1 km )作为采样大格。大格的编号顺序自左而右再自上而下。每个大格中有四个面积为 0.25km 的小格,编号顺序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标号 a,b,c,d。在每一小格中采集的第一号 样品为 1, 第二号样品标号为 2。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如在某 l:50 000 测区内编号为 3 的采样大格中各采样点的编号如图 1 所示。采样点可预先设计并

1∶5万矿调工作细则(野外手册)

1∶5万矿调工作细则(野外手册)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野外工作细则陕西区研院地质调查所2009年4月目录第一章区域地质调查部分 (1)一、踏勘地质路线 (1)二、实测地质剖面 (1)1、目的 (2)2、布设原则 (2)3、剖面编号 (2)4、地质点位置的确定 (2)5、比例尺选择 (2)6、记录本格式 (2)7、剖面图编制 (4)8、剖面小结 (6)三、地质路线 (8)1、记录格式 (8)2、信手剖面图 (10)3、素描图 (11)4、断层描述 (12)5、路线小结 (14)第二章区域矿产部分 (15)一、矿产调查 (15)1、布置位置 (15)2、编号及表示方法 (15)3、记录格式及内容 (15)4、路线小结 (15)二、地质地化剖面 (16)1、布置位置 (16)2、比例尺 (16)3、记录格式 (17)4、剖面图格式 (17)5、剖面小结 (17)三、1:1万地质草测 (17)1、目的 (17)2、工作底图 (18)3、工作方法 (18)四、1:2000地质草测(矿体平面图) (18)1、目的 (18)2、图件编制 (19)3、样品采集 (19)4、提交资料 (19)五、地表工程揭露 (20)1、探槽的编录格式 (20)2、探槽小结格式 (20)六、新疆、西藏超基性岩特征及分类 (21)1、超基性岩特征 (21)2、超基性岩分类 (21)附录1、化学样采集 (24)2、分析测试项目 (25)3、矿石结构、构造 (25)4、矿石品位 (26)5、矿石类型 (28)6、矿床成因类型 (29)7、超基性岩填图和找矿工作建议 (29)8、附表1 金银铜铅锌钨钼矿各项指标参考一览表 (31)9、附表2 主要矿石矿物组分一览表 (33)10、附表3金银铜铅锌钨钼矿主要类型一览表 (36)11、附表4 沉积岩及浅变质岩剖面地层柱状图 (37)12、附表5 中深变质岩剖面地层柱状图 (38)第一章区域地质调查部分1∶5万区域地质调查部分的工作主要包括踏勘地质路线、实测地质剖面、地质路线调查及实际材料图、地质图的编制等工作。

DZ/T 0157-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57-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编绘原图的质量要求 %" 数学精度符合本《规范》要求; & " 正确地、充分地使用了各种编图资料;
!" 各要素的选取、概括要符合本《规范》和编辑设计书的规定,各要素之间的关 系表示合理、清晰。 # " 各种线划符号要符合《图式》要求,线划实在,色彩符合复制要求,图面清洁; $" 注记正确、书写端正,配置合理、指示明确; ’ " 图廓外整饰的内容完备、正确; ( " 抄、接边正确。 !"! 图历簿的填写 图历簿是地图的重要技术档案,编图作业中应将地图编绘的各个阶段(含检查)的 概况、主要问题和处理情况及质量评定,简明扼要地填写入内。 图历簿内容应按成图程序由各有关人员及时填写并签署,不得追记。
! " #$$$$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 ’ ( $!#)—*# !
!"! 主题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编绘 ! " #$$$$ 区域地质调查图件地理底图的数学基础、精度要求、编 辑准备工作、编绘方法和技术要求、地图内容各要素的综合取舍、检查、验收和对印刷 原图的质量要求等内容。 !"#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 ! " #$$$$ 区域地质调查图件地理底图的编绘。同比例尺的其他地质图 件的地理底图的编绘也可参照使用。
编绘前的准备、编绘程序及用色。 编绘作业前应作好下列准备工作。 、熟悉图式,学习编辑设计书、熟悉制图区域地理概况; /# 学习本《规范》 0 # 检查编绘底图的数学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图面质量是否适合编绘; ・ $"’’ ・
!" 编图资料是否齐全,处理是否恰当; # " 制定图幅作业计划; $" 确定与邻幅图接边处各要素的概括程度和各种线划符号的尺寸。 ! " # " $ 编绘的一般程序 %" 普染水域: & " 内图廓线、直角坐标网线、测量控制点; !" 水系及其附属物; # " 铁路、公路; $" 居民地及其注记; ’ " 其他道路及道路附属物; ( " 高程点、地貌; ) " 境界线; *" 抄、接边; + " 图幅整饰。 ! " # " # 编绘原图可采用单色或彩色编稿,用彩色编稿时,其用色规定如下: 浅蓝 水域普染; 墨绿 棕色 黑色 !"% 水系要素及其注记; 地貌要素; 地图内容的其他要素。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推荐完整)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推荐完整)

火山岩剖面
•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 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 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 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 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 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 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征 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 划分火山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 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 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重 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十”字型岩性岩相图。
一、剖面测制
• 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
• 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无论实测或修测 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置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 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 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 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 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 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 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生态和古气候等方面区域 地质调查都是从实测地层剖面入手的
变质岩剖面-2
•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 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 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 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 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 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根据变质作用、变 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 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 分别建立地(岩)层序列和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 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1-04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1-04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 000)DZ/T 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底图。

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5万化探普查样品分析要求补充规定(xiugai)

1:5万化探普查样品分析要求补充规定(xiugai)

地球化学普查(比例尺1:50000)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补充规定是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DZ/T0011-91)中有关样品分析方面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对包括实验室样品加工、样品分析、质量控制、质量评审验收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补充规定。

1.2 本补充规定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地球化学普查(比例尺1:50000)工作,及其成果质量的检查和验收。

2 实验室样品加工2.1 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样品管理人员,负责样品的验收、检查和保管。

样品送交承担分析工作的实验室时,均需办理样品交接手续。

在双方交接过程中,如发现送来样品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实验室有权拒收样品,并应及时通知送样单位处理。

a.无送样委托书,或送样委托书填写不清、不全;b.样品无编号或编号混乱或有重号;c.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丢失或污染;d.样品质量不符合本暂行规定或设计书要求。

2.2 样品经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样品管理人员在送样委托书上签字,注明收样日期,并返回一份委托书给送样单位。

2.3 样品经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样品管理人员在送样委托书上编写分析批号和各个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编号,并进行登记。

实验室分析批号和各个样品分析编号应具不可重复性。

2.4 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加工前应在<600C恒温干燥箱内充分烘干。

由于样品在野外已进行过筛处理,一般在实验室不需粗碎和中碎加工,可直接进行细碎加工。

为防止样品污染,须采用无污染的磨样机进行加工,磨具及工作场所应与加工其它地质矿产样品严格隔离。

2.5 每加工完一个样品,均需彻底清洗所有机具,玛瑙罐、玛瑙球须用水清洗、烘干(或风干),刚玉罐、刚玉球须用草酸浸洗,立式、卧式刚玉园盘机须用石英砂或待加工样品磨洗,方可进行下一个样品加工。

2.6 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加工粒度要求要达到–0.074mm(200目筛),不需过筛,用手感检查。

【精品】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精品】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附件五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DD2004-ⅹ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三稿)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发布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本技术要求附录A -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G是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起草。

主要起草人:张克信于庆文李超岭葛梦春杨东来朱云海张智勇孙广瑞黄志强本技术要求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张洪涛、周家寰、邓志奇、王平、谭永杰、庄育勋、翟刚毅、其和日格及标准化中心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引言“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数字填图要求”)是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达到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端,通过填制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普查,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勘查,为国家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性区域地学数据库,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

本“数字填图要求”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野外数字地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量、野外PRB基本过程与PRB字典、PRB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数据库建设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规定。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报告编写与审查要求讲解

成果报告编写与审查要求讲解

附件八地质调查工程成果报告编写与审查要求一、为标准地质调查工程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保证地质调查工程成果报告的质量,依据有关标准、要求,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适用于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工程〔包括方案工程与工作工程〕成果报告的编写与审查。

三、成果报告按工程性质分为三类:一为地质调查评价类报告〔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二为技术方法类报告〔包括物探、化探、钻探工艺、遥感术、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三为研究类报告〔包括根底研究、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数据库建立、重大工程预研究等〕。

四、成果报告的编写和审查依据工程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任务变更和工作调整批复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书,以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展。

五、成果报告应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工程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应力求文字简练、流畅,附必要的图表、册、附件,附图要清晰、美观。

六、成果报告完成编写并通过初审后,报告编写单位应向组织评审单位提出评审申请。

申请评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全面完成了设计书的任务;2.通过了野外验收;3.各类技术资料齐全;4.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图件;5.成果报告通过初审。

评审申请书一式两份,并附初审意见书。

评审申请表格式见附件8-1。

七、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那么,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八、组织评审单位收到成果报告评审申请后,应在30日内确定评审形式、评审专家人员组成、评审时间、地点等有关事项。

评审申请书经组织评审单位签字盖章后发评审申请单位一份,另一份由组织评审单位保存。

九、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的工程,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工程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为了保证成果评审的公正性,评审委员会应实行回避制度,工程参加人员、参谋、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 ’ ( $$$! %& ’ ( $$*0 %& ’ ( $!#! %& ’ ( $!#1
引用标准
区域地质图图例(! " #$$$$)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 #$$$$)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 #$$$$)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 #$$$$) ! " #$$$$ 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
’"&
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基岩露头区,按 $% & ’ ((() 第 # 条执行。 ’ " # 浅覆盖区,参照 $% & ’ ((() 第 # 条要求,采用地质观察、工程揭露、结合遥感、 物(化)探资料综合分析并对覆盖层以下的沉积地层、火山地层、变质岩层、岩浆岩的 分布规律和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基岩顶面的起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 第四纪地质 ’ " $ " &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 围,以及整个覆盖层的分布特征与厚度变化规律。 ’ " $ " #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成因类型及其所处 的地貌部位(如阶地、古河道、古夷平面等)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建立第四纪沉积物的 相对层序。 ’ " $ " $ 对不同地貌单元的第四系详细分层,根据地表和工程揭露资料,利用综合方法 对地表和地下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研究其岩性、岩相、古生物、古气候和年代学特 征,了解古风化壳特征与类型;有条件时可进行古地磁、古河道、古湖泊、古海岸线变 ・ )(*# ・
&
印出版五个程序。 %"( 立项论证
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含工程揭露) 、成果编审及制
由主管部门对选幅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优先选幅的条件是( $) 重要经济建设区、中心城市或重要的成矿远景区(带) ; (!)已有中、大比例尺($ % ! ) & 万 " $ % !’ 万)区域物探、化探资料和遥感图像资料;( ()已有一定的工程揭露资料。 在作出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基础上,下达工作区 $ % &’’’’ 区调任务书。 ・ $’*& ・
! " #$$$$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 ’ ( $!#)—*# !
!"! 主题内容 本标准具体规定了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方法 和内容,工程揭露、物探、化探技术,工作程度和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质量监 控、图件及说明书的编制与出版。 本标准与行业标准 %& ’ (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 " #$$$$)(以下简称《总 则》 )配套使用。 !"#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浅覆盖区(一般指第四系厚度小于 !$$+,为植被、草皮、黄土、残 坡积连续覆盖的丘陵山区和冲积、洪积平原区,覆盖层面积占图幅面积 #$, 或 #$, 以 上的地区)! " #$$$$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项目实施、成果验收与 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
设计编审 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设计前要做好资
料收集、遥感图像解译、物(化)探资料解释和必要的野外踏勘。可依据已有的一比二 十万基岩地质图和钻孔、物(化)探资料等,编制一比五万基岩地质草图(含覆盖层等 厚线)以及物(化)探解释及遥感解译图件,作为设计编写的依据。根据任务要求和地 质条件精心编写设计,做到针对性强、任务明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得力,并 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浅覆盖区区调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 主要依据。 !"$ 地质填图 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和工程施工,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 成果编审 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做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 与研究的资料,内容要反映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 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形式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 化。原本档案、第四纪地质图、基岩地质图或地质图(覆盖层厚度小于 !" 地区)与图 幅说明书、区调联测报告等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 !"! 制印出版和汇交 ! " ! " & 出版准备,包括文、图修改定稿和根据不同的制印工艺流程做好送厂制印前的 编辑加工和出版清(刻)绘、色标选用、总(分)色样图制作等工作。 !"!"# !"!"$ 制印出版工作,包括解决制印中发现的原稿问题及批样等。 成果出版印刷后,按国家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汇交。
! " % " & 调查新构造运动的各种现象和基本特征,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收集灾害地 质、地震地质资料,分析研究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 " % " ’ 调查和收集活动性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展,讨论 其与不同新构造单元的关系。 !"%"# !"! 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演化规律,探讨与覆盖层沉积作用、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矿产调查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其潜在价值进行了解。对新发现的矿(化)点仔细观 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 旅游地质资源调查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 收集资料,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见。
.
&"$
物(化)探、遥感技术
使用物(化)探、遥感技术方法的目的 通过对区内已有各种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的综合分析,辅以必要的物(化)探剖
面测制工作,结合钻探等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解释,提供综合的地质信息,圈定追索 覆盖层下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体,为揭露工程布置、基岩地质填图、普查找 矿提供依据。 &"% &"%"$ 法。 物(化)探技术方法的选择 依据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构造复杂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物、 (化)探方
$
("& 工程揭满足 " % &’’’’ 地质填图为主要目的,是覆盖区进行地质填图,验证物 (化)探异常综合解释成果、追索和圈定地质体的主要手段。 ("’ ("’"& 钻。 工程揭露方法选择 主要依据覆盖层的性质、厚度和施工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 覆盖层厚度小于 (),采用槽探为宜。当槽探揭露未达目的时,可采用浅井、浅
迁、古人类活动遗迹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城市、环境、生态和农业建设的特殊需要,可 调查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土地类型等。 ! " # " $ 调查第四系赋存的各类矿产,如泥炭、地下水、砂矿、粘土及吸附型矿产等, 研究其成因类型和形成环境。 ! " # " % 采集必要的分析测试样品,根据需要进行粘土矿物和重矿物分析、粒度分析、 化学与光谱分析、差热分析和孢粉鉴定及 !"# 、热蚀光测年以及砾石组构测量、古地磁 测量等,为气候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研究提供资料,建立第四纪地层 柱,为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依据。 !"$ 地质构造 ! " $ " & 利用地球物理、遥感图像、地貌和工程揭露资料和附近露头区的地质构造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调查了解基岩褶皱、断裂系统的形态、产状、规模、性质及展布特 征,建立区域构造格架。 !"$"’ !"% 研究主要的褶皱和断裂构造的控岩、控矿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新构造运动
0
$"! 指导思想
基本准则
以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工程揭露和地质观察研究为主,结合物(化)探、遥 ・ !$)0 ・
感技术等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浅覆盖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精度与质 量。 !"# 部署原则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需要基础上,安排在重要经济建设区、中心城市和最有远景的 成矿区(带) ,并有中大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资料的地区,按照构造单元完 整性或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联测 (一般 ! " # 幅)测制。 !"$ 填图方式 采用实测或测编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比例尺大于 $ % &’’’’ 的 地质图及基岩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地质填图要与科 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同步进行。 !"! 队伍组成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精干的小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 ( " & 名地 质技术骨干和 $ " ! 名物探技术骨干。必要时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含物探分队)组 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 资料搜集 充分收集区内已有的遥感图像、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工程、环 境、地震等资料,特别是各类工程(槽、井探及钻探)原始编录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 究基础上,合理地加以应用。 !"& 物(化)探工作原则 物(化)探工作在浅覆盖区区调中十分重要,在已有面积性物(化)探资料的基础 上,合理选用物(化)探方法并确定其工作方案,通过少量控制性较高精度地质一物 (化)探综合剖面测制,为覆盖层以下地质体推断解释和连图提供依据。 !"’ 工程揭露工作原则 凡是覆盖层连续出现地段(含丘陵山区)应进行一定的工程揭露。揭露工程的布 置,必须遵循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已有工程资料,以最少的工程工作 量,取得最大的地质效果。对厚度不等、性质不同的覆盖层,采用不同的工程揭露手 段。工程揭露工作在满足地质填图要求的前提下应兼顾找矿和其他方面的需要。
( " ’ " ’ 覆盖层厚度 ( * "’’),应采用井探或钻探工程揭露。一般覆盖层 ( * "&),可因 地制宜的选用浅(圆)井或浅钻;"& * "’’),可选用 "’’) 液压汽车钻或其他浅钻。 ("# 工程揭露要求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