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红楼梦》中作者的忏悔意识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是在三年前阅读的。当时因为学习任务紧迫,并没细品味。只是知道有棵绛朱仙草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下凡人世,以泪来还尽这前世欠的债。于是就有了林黛玉与贾宝玉那一段凄艳优美的爱情悲剧。由于眼界太低,或许我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演绎在现实的封建社会的爱情神话故事般的消遣而阅读。从来没有思考过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原创构思,诠释的主题思想及小说本身的艺术创作魅力,更通俗的说,以前我或许只是为了它的名声而读了《红楼梦》,当做肥皂剧或者泡沫爱情在阅读,没有从这本经典之作学到任何一点点实质性的东西,没有悟出一点点为人处事的道理依据。

这学期,我选修了《红楼梦》解析这一课程,希望能够真正的领悟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了解《红楼梦》。

聆听了刘铁峰教授的讲学,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审读,对于这部古典小说我有了全新的了解:

首先老师引领我们仔细考究了究竟谁是《红楼梦》的作者,在继传统认为曹雪芹铸就了《红楼梦》之后,土默热提出了洪升才是真正的原创作者。目前我认为老师分析洪升是原作者的理由都是十分充分的。在深刻了解洪升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后,老师又较为全面的概述了《红楼梦》,对红学的定义进行了讲解,分析了贾府走向衰败的历史必然性,及小说中典型人物的艺术形象。

在整个讲学中,老师不仅仅将个人的独特见解很好的融入到课程中来,还一再强调了要了解到《红楼梦》的悲剧性,意识到《红楼梦》中浓郁的忏悔意识。只有立足于这两点才能真正的读懂《红楼梦》,才能够对红楼梦有比较深的了解。

今天我要谈的就是《红楼梦》中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之所以在这之前先说了那么多,目的有两个,一是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能够比较顺利的来阐明我的观点;二是交代我个人对红楼梦的浅薄了解,而之后叙述都将以这些浅薄了解为基础。

我认为要了解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必须先意识到《红楼梦》悲剧性。小说始终贯穿了一个思想那就是:贾府必然没落的悲剧和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例如人物的取名很大程度上都预示了事情的发展情节或者人物的最终命运。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存(言)”,而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则是“原应叹息”,预示了四姐妹最终的悲惨命运。“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

然后我们得思考作者到底忏悔的是什么?

由历史可知洪昇少年时,生活优裕,姊妹众多,以才情自负,风流脱俗不羁。洪昇自身的经历与《红楼梦》中的情节也有较为相似之处。洪昇曾因风流而遭受文字狱,仕途断送,受尽白眼揶揄。若洪昇在《红楼梦》中自比“无材补天”的顽石,借宝玉之口拒绝“仕途经济”,显然更合情理,他也更有资格写繁华和困苦生活的强烈对比。

姑且我们认为洪升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这样作者就很可能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来体现鲜明忏悔主旨:一、无才可去补天,辜负了“天恩祖德”和“父兄师友”,“一技无成、半生潦倒”。即使家道的败落,族运的衰竭也是自己应负的责任,是自己的罪孽所致。二、辜负黛钗感情的深深愧疚感与负责感。与宝钗奉旨完婚,黛玉伤心而死,贾宝玉违背了木石前盟,从此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

作者是怎样将这浓厚的忏悔意识渗透到小说中的呢?

一、人物形象的刻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在整篇小说中,从一开始对于贾宝玉的贬低远远大于对他的褒奖。无论是最为深爱他的贾母还是最底层的小厮对贾宝玉的赞扬不过是一副好皮囊,而对他的贬低却把他等价于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混世魔王。这就使得主人公从一开始就已经背负这一种沉重的负罪感,且甘愿承受着这样的一种苦难,最为一种对自己的救赎。

二、人物性格的描绘

通过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刻划表面上似乎透溢着作者的欣赏或认同,但实际上常带有轻易难以觉察的谴责意味;且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

绪,并贯注着刻骨铭心的自责:在对他的颖悟、清通、洒脱的灵性充满同情与赞赏的同时,对他的懦弱、眈溺、放纵的性格饱含批评与谴责。《红楼梦》全书对贾宝玉性格中“叛逆”因素的批判构成了一脉很鲜明的旋律。作品中因为被批判者是作者自己化身的缘故,故表述及批判至谴责上显得十分含蓄难以领悟。

三、对人物的定位

他是当年为女娲所遗弃的一块顽石,不能担负起自己应有的使命,正所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在这样的基调下,作者的笔触只要涉及对贾宝玉的评介,便常常是批判和谴责的口吻。例如先述贾宝玉有着光彩照人的风度,可话锋一转即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进而更痛心疾首地指责他“富贵不知乐业”,“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其中深悔自己辜负了父兄室友的教导,未能承担起家族的繁荣复兴的使命。

四、人物最终命运结局的安排

宝玉最终拜别父母,出家为僧!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当然宝玉的出家,是一种逃避,但也是一种“反省觉醒”。直接或者间接的使曾经繁荣的大家园败落下去,无力挽回;面对心爱的林妹妹,却只能眼睁睁的辜负她,看着其伤心致死。贾宝玉对这个社会绝望了,对自己也绝望了。隧遁入空门,潜心苦修,以此偿还现世的罪孽。

这里我没有过多的来阐述小说中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而是着重讲述作者可能要体现的那一种无才补天,辜负众人的深深的负罪感与无力

挽救家族,导致贾府最终的衰败的忏悔意识。或者很多的理解不能得到很多的论证,过于浅薄,但我相信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历史经典之作,1000个读者将会有1000种不同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