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与对策
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问题与对策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然而,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制造业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但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研发投入相对较低,许多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资金和动力,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创新人才短缺,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匮乏,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
此外,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使得创新成果难以快速应用于实际生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加剧了市场竞争,影响了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增加。
此外,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风险。
(四)品牌建设薄弱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我国制造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薄弱。
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独特的品牌价值和形象。
同时,品牌推广和营销手段单一,难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此外,由于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消费者对国产产品的信任度不高,也制约了品牌的发展。
(五)成本上升压力大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成本增加等诸多压力。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优势逐渐丧失,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迎来新的变革和机遇。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动,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点,这些趋势将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愈发明显。
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已经逐渐下滑,去年全年GDP增长率为6.7%,这一增速已经是自1990年以来最低的水平。
而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增长率仅为6.7%,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剧。
造成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阵痛。
随着我国经济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和行业逐渐减速,而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增长速度尚未能够填补传统产业减速的空缺,这导致了整体经济增速的下滑。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环境不佳,也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在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实质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一些传统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服务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创新化转变,这些转型升级助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
三、消费升级大趋势更加明显在新常态下,我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更加明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的趋势进一步加速。
消费升级不仅表现在消费品种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表现在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改变。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附加值不断提高。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市场营销等措施,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制造业企业积极响应,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三、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仍依赖进口。
(二)产品质量有待提高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部分企业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四)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虽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在品牌、技术、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部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遭遇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
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一)加强技术创新1.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自2013年提出“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成为主要驱动力,以及经济结构实现从“以工业为主”到“以服务业为主”的转型。
因此,下文将分别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消费升级等方面探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虽然密切关注GDP数据依然是必要的,但是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的质量而非数量。
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真正能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因此,新常态下,政府应该注重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向,来提升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二、经济结构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结构面临重要的调整。
过去,我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出口。
在新常态下,政府应该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调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提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三、消费升级我国经济正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型,消费升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消费升级欣欣向荣,它带来的消费升级趋势更为明显,围绕时尚、健康等消费升级趋势也逐渐形成。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从过于简单的“工业基础”向消费升级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消费升级可以进一步激发消费者信心,同时也会推动制造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通过提高生产力、降低产成品的成本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我国应该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进消费升级,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全民生活水平。
中国制造2025感想
篇一:《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中国制造2025》心得体会2015年7月14日,工信部XX博士为我们详细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现就XX博士的解读,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认识。
一、总体认识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今,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新阵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部署。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核心是变革,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更新。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正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下面我将从人才建设和质量和品牌建设两个具体方面谈谈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二、人才建设在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人才为本是核心。
XX教授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强调要以人才为本,打造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只有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与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制造业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以下是中国制造业的几个主要特点:1.1 智能制造的推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方向迅速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国制造业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智能制造的推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了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1.2 制造业向高端制造转型中国制造业正积极推动向高端制造转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
在高铁、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和成就。
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
1.3 供应链的优化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不断完善和优化,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供应链的优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展望中国制造业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展望:2.1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将进一步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
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高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2.2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培育创新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制造业向高技术领域迈进。
2.3 推进绿色制造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制造业也需要加强绿色制造。
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方向。
推动绿色制造,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4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下经济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对当下经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当下经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1.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分工和合作不断深化。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如今,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特点1. 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进入新常态。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反映。
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提升。
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方面,服务业比重逐渐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发展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思考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思考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增长放缓、投资增速下滑、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这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发展。
一、面临的问题1.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呈下降趋势。
这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城市经济增长面临更大的艰难和挑战。
2.投资增速下滑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速明显下滑,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低迷。
这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提质增效。
3.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近年来,尽管我国城市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5.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人口结构问题也随之加剧。
老龄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如人口红利减弱、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
二、对策建议1.加强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提高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激发消费潜力政府应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激发消费潜力,刺激居民消费。
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及改进建议
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及改进建议一、制造业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扮演着决定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角色。
然而,当前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技术进步带来了一系列变革。
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制造方式面临淘汰风险。
许多企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技术的应用。
其次,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加剧,社会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制造业需要积极应对环境保护压力,并实施绿色制造。
再者,市场竞争激烈。
全球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许多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品牌形象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制造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可发展的机遇。
为了发展制造业,我们需要明确未来的方向,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1. 技术创新方向制造业应积极采用智能化技术,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设备自动化和生产流程优化。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
2. 绿色制造方向制造业需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理念,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企业可以从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入手,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环境友好因素,并开展环境认证工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措施。
3. 服务升级方向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企业也应注重售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通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给予用户更多个性化选择等方式,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制造业发展的改进建议1. 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扶持措施,鼓励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投入。
同时,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侵权打击力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
2. 人才培养制造业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化发展。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正逐渐步入新常态。
作为一个经济新常态的亲历者,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了这一新常态下的变化,同时也对这种变化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在此,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从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升级以及金融改革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核心任务。
我国正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到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地区发展结构的重要调整。
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为例,我所在的城市经济正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体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并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同时,地方政府还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这些举措都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深感到,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地区发展格局将迎来新的变化,这将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机遇。
二、发展模式转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我深感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
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随着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和国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遭遇到了一定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在逐步由原有的投资驱动型、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注意到,政府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内需扩大,同时还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技术创新,这些努力正在逐渐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结构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从现实来看,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显示出效果,GDP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质量却在提升,经济增长方式也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三、产业升级随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朝着更加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6大问题
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6大问题1、市场需求总体不足,“稳工业”压力不断加大国内外市场需求总体放缓,驱动2019年总体延续了2018年下半年以来总需求不足的趋势。
从国外需求看,全球需求不足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使得我国工业出口面临压力。
今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发布的《全国经济展望》再次下调了2019年增长,预测至3%,贸易壁垒增加,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加剧,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增长,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速。
2019年前三季度,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仅增长2.4%,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6.1和5.7个百分点,且有进一步下降的压力。
从国内需求看,消费和投资需求出现同步回落。
从消费看,近年来,消费增长总体处于“降平台”阶段,增速从两位数平台持续向“九、八”等个位数平台转变,今年以来,逐步向“七”平台转变,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但4、7、8、9月四个月消费增长位于“七”增长区间。
从投资看,2019年以来,工业投资增速再次出现连续下滑,前三季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较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3和2.2个百分点。
2、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困难程度增加“低制造成本”和“完善的制造体系”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近年来,随着国内要素价格的上涨、环保成本的提高以及制造环节内外竞争的强化,加上全球需求减弱,制造企业盈利能力降低。
自2013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总体下行,2015年、2019年前三季度利润表现为同比下降。
尤其是2019年以来,成本上升和需求疲软两端挤压,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市场需求低迷、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了企业利润,但与此同时,国内要素成本、环保成本提高等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一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制造业就业人数于2013年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而同时,我国制造业职工工资水平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64643元,是2013年的1.5倍。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道。
一、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产能过剩、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还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市场导向的人才,加强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着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三、环境保护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制造业需要应对环境保护的挑战。
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能源消耗高、排放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中国制造业应加强绿色制造,推动节能减排,提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要加大环境管理和监督力度,严厉处罚环境违法行为,推动企业全面履行环保责任。
四、人才培养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技能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人技能水平。
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制造,加强环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人技能水平和科技人才素质。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一直以来在制造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变化和全球贸易形势的复杂化,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劳动力成本上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相对较低,这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随着人力资源供应的逐渐减少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对策一:提升技术含量为了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和自动化生产的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
对策二:加强劳动力培训同时,中国制造业还需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通过培养出一支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问题二: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这不仅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也成为了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策一:加强环保监管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中国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行为,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
对策二:推动绿色制造中国制造业应加大对绿色制造的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与应用,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通过加强企业与社会的合作,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培养绿色消费习惯。
问题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相对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策一:加大研发投入为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应加大对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自主创新,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弥补自身短板,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三: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变化。
《中国制造2025》指出,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积极稳妥应对内外部挑战。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s System,CPS)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
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发布时间:2022-10-28T06:50:18.07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6月12期作者:沈元轲[导读] 从我国经济的宏观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面临严重挑战沈元轲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00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1.从我国经济的宏观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面临严重挑战,各国都在反思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甚至一些国家出现了反经济全球化的现象。
2.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从追求规模型、速度型,转向追求质量型、效益型。
“中国制造”要大幅增加产品附加值,迈向中高端。
所以,我国经济不在追求高速增长,而是主动为经济增长降速,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
3.我国经济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原来我国经济实际是“增量引领型”。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在经济存量上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从而使得经济的“新增量”提质增效。
4. 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逐步壮大,原来依赖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持续。
我国经济的驱动力从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投入型,向依靠技术创新转变;从依赖投资和外贸“两架马车”驱动,向依赖投资、外贸、消费“三架马车”驱动转变,尤其是更加强调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国际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
5.经济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规范。
政府将进一步简政放权,在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的同时,政府在经济中的行为将更加市场化。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第一,整体数量上,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过剩。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1年的115万人,逐年攀升至2017年的795万人。
在短短的16年间增长了680万人。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 3700 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 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的思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以面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源于中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同时,中国政府还加大对国内制造业的投入,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都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制造业已经从简单的加工制造转变为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高端制造。
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也给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走向了国际舞台。
然而,中国制造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使得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
而且,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中国制造业在追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挑战,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转变。
首先,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中国制造业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然而近年来,制造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成为当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部分企业产能外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中国制造业依赖进口技术和核心零部件,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制造业长时间以来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治理不力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也损害了中国制造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单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产能仍然不足。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中国制造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领域转移。
五、质量和品牌建设不足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在质量和品牌上受到一定的质疑和挑战。
质量问题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不足也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质量和品牌建设水平,应加强对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培训,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强品牌推广和宣传,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及质量和品牌建设不足等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应对
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应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常态的到来,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制造业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1.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过去,中国制造业因为人口红利的存在,劳动力成本较低。
然而随着一线城市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弱,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上升。
2.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劳动力短缺导致了企业为了留住员工而提高工资水平,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3.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也是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1.资金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
2.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直接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利润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亏损。
3.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了出口企业成本的上升,从而减弱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1.提高技术含量,降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的产出效率,减少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3.转变经营模式企业可以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例如转型升级、走向高端市场、加强产品研发等方式,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流程,减少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
5.寻找新的成本优势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寻找新的成本优势地,例如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寻找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我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常态。
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这些趋势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1.结构调整升级: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也在发生重大调整。
传统制造业逐渐减弱,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逐渐崛起。
创新和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2.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增速在过去几年持续放缓,但依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的水平。
这种放缓并非经济下行的信号,而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体量增大所导致的。
3.消费升级: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消费品的需求不再仅限于基本生活用品,而是向高品质、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4.外部依赖程度下降:我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出口依然重要,但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我国开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 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
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我国应该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2. 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将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政府应该改革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行政审批成本,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3. 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应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国家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型人才。
4. 开放合作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促进自由贸易,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是富国之基、强国之本。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清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分析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特别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内部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1.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
协同、智能、绿色、服务等日益成为制造业的核心价值体现;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网络重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打造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国家竞争新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倡导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等。
同时,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
如印度2014年9月推出“印度制造”战略计划,宣布了一连串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意图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制造工厂。
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2.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化”良性互动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外部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制造业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
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大国博弈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共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
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我国水泥产能达30多亿吨,占全世界的60%,水泥生产成套技术和装备占有率超过40%。
放眼未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国家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造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要素成本偏高等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当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50%以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30%以下、美国和日本的5%以下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创新能力不足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同时并存,致使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一方面,研发投入强度(2.09%)与创新型国家(3%~5%)相比明显偏低,同时,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另一方面,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在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产学研用脱节,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核心技术缺失,使得众多高端产品不能自主保障,严重依赖进口。
如我国早就是全球最大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但集成电路每年进口花费资金高达23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资金;每年生两千多万辆汽车,但是发动机基本都是日本的,甚至连天窗、车身设计、内外饰等都是国外技术。
2.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过去10多年,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增速令全球各国望尘莫及。
大规模投资驱动了国内经济的一路迅跑,同时也沉淀下来了可观的生产能力,形成产能过剩现象。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为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2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例如,到2013年底,我国水泥产能约31.9亿吨,钢铁产能10.4亿吨,电解铝3200万吨,当年实际产量分别是24.14亿吨(利用率75%)、7.79亿吨(利用率74%)、2240万吨(利用率70%)。
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库存高启,业运行困难、效益低下。
3.能源、物流、资金等要素成本偏高,致使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是多年困扰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占有主要存款资源的国有大银行都在花大力气追逐央企或高端大客户,宁可少赚钱或不赚钱也愿意把贷款堆给大的国有企业,特别是近两年经济下行的形势下,银行不良贷款快速增加,促使银行风险管理的门槛明显提高,普遍采取了强化有实力企业第三方担保或全额有效资产抵押等比较原始的风险防范措施,大大增加了一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贷款难度;而股份制的中小银行,不仅担保方式与大银行相同,且贷款价格一般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加之,我国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造成充分竞争状态下的制造业企业惨淡经营。
几点思考与建议解决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要认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唯如此,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推动制造业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
1.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顶层设计、战略导向及政策支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战略引领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现在国家着手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当前又开展“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正是制造业各行业进行顶层设计的最佳时机,要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优化调整好存量,并积极分析探寻新的增长点。
比如,新常态下,我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样的要求为绿色建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一定是建材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所在,就应该以更大的力度推广应用绿色建材,把它作为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2.花大力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驱动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制造业尤其如此,要靠创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提高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
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本来源。
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环节,可以为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可以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同时,企业通过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如果企业以20倍市盈率发行股票,意味着需要用20年时间积累的资金可以通过上市一次性募集到位。
企业上市后还可以进行再次融资,持续不断的融资就为企业大量的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提供了保障。
企业通过上市公司的制度设计,如职工持股计划,股票选择权计划等来吸引和激励管理人员,可以稳定主要科研骨干,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另外,科技专利或高科技项目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化,实现科研与实业的有机转化。
(2)完善创新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
要优化基础研究、应用、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结构,大力建设工业实验室,为产业发展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
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低于6%,远低于发达国家。
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力度,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积累充足的原始创新成果储备,使投入所产生的知识有利于全社会的共享,增加技术扩散的可能性。
在加大政府基础投入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比重。
由于我国科技水平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差距甚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们还要高水平引进来,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
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建设了一个绿色建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够为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培育大批重要的技术和科技人才。
(3)完善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注重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
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抓手,完善科技投入和管理机制。
科技发展到今天,几乎每一项产品都是一系列材料、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系统集成,任何一项产品创新都不能脱离系统而存在,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是一条可行的路子。
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提供产业支持政策的同时,要建立生产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实际用户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早日攻克从原丝到规模化稳定生产到应用的国产化,涉及多个环节,这种产学研用各领域骨干单位联合起来的联盟形式就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4)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智能化、个性化新常态下,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制造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将会驱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促使制造业服务化。
因此,德国工业4.0战略强调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生产流程都是基于同质化产品大规模生产而设定的,为此,要加快培育3D打印这样的新技术,既要大力发展3D打印装备产业本身,大力推广其应用,如陶瓷行业采用3D打印,就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又要大力开发适于增材制造的新材料。
3.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外输出我制造业优势,为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长期的战略规划,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和各类“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制造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创造了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