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演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特点;3.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4.培养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探究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与基本原理;2.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3.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录制好群落演替的视频素材;2.制作PPT,包括群落演替的定义、基本原理、演替过程等内容;3.准备实物标本以及图片资料,用于展示不同阶段的群落。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学习中所学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具体说明群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组成和特点。
第二步:概念解释(15分钟)1.展示PPT,简要说明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不同的群落演替过程,让学生了解演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第三步:展示视频素材(20分钟)1.展示有关群落演替的实地拍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和疑惑。
第四步:群落演替的阶段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给予每个小组一组群落演替的图片资料或实物标本;2.要求学生分析和描述所给出的群落演替过程,尤其是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规律;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让其做出课堂展示。
第五步:讨论与解释(30分钟)1.就学生在第四步中研究的例子进行全体讨论,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2.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掌握群落演替的原理和机制。
第六步:巩固与评价(20分钟)1.再次播放群落演替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综合性问题;3.总结群落演替的关键概念与原理;4.点评学生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课堂扩展与延伸1.给学生布置群落调查的任务,让他们实地去观察和记录群落演替的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结合班级或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了解其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汇报研究结果。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
2.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群落演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群落演替的原因及特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不同地区的群落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些景观中的生物群落特点吗?2.群落的概念与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讲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在自然条件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间的竞争、环境变化等。
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的特点:从无生物群落到有生物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分析次生演替的特点:从受损群落到恢复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恢复,群落结构逐渐稳定。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
5.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校周边的群落,记录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点。
分析观察到的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如果是,判断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谈谈对群落演替的认识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
五、作业1.复习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分析一个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描述其类型、原因及特点。
六、教学反思1.讲解部分内容时,可能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
2.实践活动时间较短,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观察、分析群落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实施内容步骤点评上课导入课堂播放火山爆发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展示火山演替图片引出课堂小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角色扮演学生起立,教师回礼教师:同学们,开始这节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短片,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
播放视频,时间3分钟,教师:在这个视频中,火山爆发的景象非常壮观,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所有生物因为被厚厚的岩浆所覆盖而全部死亡,最后形成了一片没有任何生命的裸地。
请同学们在看看这几幅图片,展示课件教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游戏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老师扮演环境的变化。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二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
二.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教案标题: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1. 了解群落的概念和演替的基本过程。
2. 掌握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案例。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黑板2. 群落演替案例研究材料3. 图表和图片展示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过程4. 学生练习册和答案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群落的概念和演替的基本概念。
2. 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的兴趣,例如提出一个问题或展示一个有趣的群落演替案例。
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包括先锋种群、次生种群和顶级种群。
2. 介绍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典型物种。
3. 展示图片或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阶段的演替过程。
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发群落演替案例研究材料给学生。
2.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和分析案例研究材料。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以下问题:a. 案例中的群落演替是哪个阶段的过程?b. 案例中的先锋种群和次生种群有哪些特征?c. 案例中的顶级种群是如何取代次生种群的?d. 学生认为这个案例中的群落演替是成功的吗?为什么?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学生小组分享他们对案例的分析和答案。
2. 整合学生的回答,总结群落演替的基本特征和阶段。
3. 引导学生思考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案例,并讨论其重要性和影响。
练习和评价(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2. 收集学生练习册,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
拓展活动: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真实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过程。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案例,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提供足够的练习和评价机会,以确保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3.能够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群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群落演替的定义。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区别。
2.讨论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从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
3.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规律。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醒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2.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群落,分析其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群落及其演替过程。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2.图片:不同群落的图片3.案例材料:两个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描述六、教学时间1.课堂讲解:2课时2.课后作业: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环境问题,让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一)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要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集合体,并且这些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
《群落的演替》公开课教案【设计思路】“群落的演替”复杂而漫长,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过程,缺乏直观感受,导致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
相比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更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首先以《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贤明研究员所作的科普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基础上,利用沙盘植物建构不同阶段的模型。
结合材料,分析不同模型的差异,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趋势与机制。
之后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裸岩上开始演替的重要阶段(地衣和苔藓阶段)并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实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接着,启发学生预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演替结果,进而明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探讨群落演替原理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资料分析→模型构建→模型完善→类比推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演替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使演替概念的生产与机制阐明变得水到渠成。
利用演替原理探讨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对概念的加工和运用,对知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内化的作用。
【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章节关系上,群落结构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概念是学习本节的基础。
它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2.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4.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能力目标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2.小组合作,依据资料信息建构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模型3.运用群落演替理论,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结果,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2.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群落演替过程(动态的变化过程)2.教学难点: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教学准备】资料《弃耕地上的生命故事》;60×20厘米泡沫板和沙盘植物若干;小诗《生命色彩》;唐臣事迹简介(第二届“母亲河奖”得主)【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大秦岭》剪辑。
群落的演替教案
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3.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1.群落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同一地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体的各种生物种类。
2.群落的特点:群落是由多种生物种类组成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体。
2.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1.群落演替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初演替是指在没有生物群落的地方,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的过程;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的基础上,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生物群落的过程。
3. 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1.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群落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自然过程,它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演替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如影响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分布、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群落演替的过程,加深对群落演替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群落演替的生态意义和影响,让学生思考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群落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2.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群落的特点。
2. 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和过程1.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和分类;2.通过实验观察群落演替的过程;3.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4.4群落的演替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教案结构。
后讲解初生演替的概念。
展现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逐步层层分析:思索争论: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2、苔藓消失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4、消失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阳光有优势?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演替类型比拟:在老师的引导下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供应了怎样的根底?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小组争论过渡:1.你能解释小路四周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假如小路废弃后,会消失“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小组合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等图片,请问1.结合图片和现实生活例子,总结人类活动对演替有何影响?2.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相关信息和条例,学会应用群落演替相关学问解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削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培育同学构建学问框架图的力量。
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培育同学猎取信息和应用学问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力量。
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表达了生物学科同学命观念的核心素养。
通过习题训练,稳固学问。
教学设计2:4.4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第一章: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和次生1.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定义: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原生群落演替:在没有生物定居的地方,如火山岩、沙丘等,新的群落从无到有,逐渐代替原来没有生物的地面次生群落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代替原来的群落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原生和次生群落演替第二章:群落演替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原因: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在因素: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外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2.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第三章:群落演替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过程:潜伏期、发展期、稳定期潜伏期:新的群落在没有被其他生物占据的地方定居发展期:新的群落逐渐发展和壮大,与原有群落竞争稳定期:新的群落取代原有群落,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3.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第四章:群落演替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意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五章: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实例一: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实例二:城市化进程中的群落演替5.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第六章:群落演替的监测与评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6.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野外调查、样方方法、遥感技术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了解生态系统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七章:群落演替与人类活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破坏和重建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农业、城市化、环境保护7.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第八章: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8.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实验、观察、模拟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遥感技术8.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第九章: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位变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十章: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湿地恢复、退耕还林、城市绿化10.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第十一章:群落演替与全球变化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11.2 教学内容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生态适应、生态系统服务等1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第十二章:群落演替案例分析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1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献调研、现场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趋势预测1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案例第十三章:群落演替的数值模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1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动态模型、代理模型、随机模型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系统动力学、生态位模型等1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第十四章:群落演替的教育与普及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1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科普讲座、实地教学、互动展览等1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第十五章:群落演替的未来研究方向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15.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基因组学、遥感技术、模型模拟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全球变化等15.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教案设计,包括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原因、过程、意义、实例分析、监测与评估、人类活动、研究方法、生态学意义、应用与实践、全球变化、案例分析、数值模拟、教育与普及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 1 ”,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高中生物 4.4群落的演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4.4 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这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比较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不同。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内容,可以为学习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打下一定的基础。
此外,关于群落演替的内容,与《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共同进化的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解决方法]⑴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讲解光裸的岩地上的和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⑵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2、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同上。
[解决方法] 同上。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六、学生活动1、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2、实地考察。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问题探讨]教材P78相关内容。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相比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3、
火山爆发后,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
讨论分析,合作
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 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 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 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 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体现 STS 教育思 想。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 “思考与讨论 ”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 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 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阐明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演替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政策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及演替的原因。 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 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群落的演替》 教案设计
学校盖章立项课题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利用白居易的诗以及火山爆发的视频提醒学生群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系统,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演替。
(二)新课教学一、演替的类型:1、演替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的种类: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最先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者草本植物定居在裸岩上?2、苔藓和地衣生存在同一个环境中,它们之间是有什么样的种间关系?在竞争中,谁更占优势?为什么?3、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b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教学过程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等。
二、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思考与讨论: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提示:1.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概念简要介绍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3.群落演替的定义解释群落演替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介绍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5.群落演替的过程以草原到森林的演替为例,详细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之间的竞争、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介绍群落演替的机制:物种替代、物种入侵、物种适应性变化等。
7.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流域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8.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9.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有关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1.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群落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群落的演替+示范教案
第3节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图片和问题探讨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1.从1883年到1934年,土地上的物种丰富度如何变化?提示:逐渐变大。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提示: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3.生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在新土地上定居的?例如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等。
提示:先是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设计意图】简化问题的难度,从学生可以入手的问题导入,进而总结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的演替。
【过渡】在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是如何发生的呢?【新知讲解】一、演替的类型(一)初生演替【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8-39页的图2-11,以小组为单位,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画出群落演替经历的过程。
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组的流程图并进行讲解。
提示:初生演替:在从未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在原有植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3.苔藓出现后,它们和地衣有怎样的种间关系?哪种生物占优势?4.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5.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思考课件中教师展示的问题并作答。
1.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得养分,而苔藓和草本植物均不能从裸岩获取养分。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教案主题:群落的演替教学年级: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群落的演替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过程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种类、原因及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种类、原因和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理解群落演替的作用和意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群落演替的种类和原因。
2. 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幻灯片等教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群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群落的了解和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种类。
2. 分析不同类型群落演替的原因。
3. 通过幻灯片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
Step 3:例子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如草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让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中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
Step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就群落演替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替的重要性。
Step 5:课堂练习(10分钟)1. 提供2-3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一篇短文的形式,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讨论分析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群落演替的作用和意义,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加入实际案例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原因。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物群落的演替实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引导学生分析演替过程和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受环境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生态因子变化、物种相互作用、自然干扰。
七、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植被恢复、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保护措施。
八、教学内容1. 观察生物群落演替的方法: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 D。
3.C。